fbpx
维基百科

中国史学史

中國史學之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古代史學史,包括先秦、秦漢、唐朝、清朝乾嘉時期,中唐以後設置史館,纂修實錄,並形成修史制度。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傳統史學引入西學史學方法

歷代史學發展 编辑

三皇五帝 编辑

  • 據傳說,黃帝時期,中國就設有史官。漢字的發明者倉頡就是黃帝的史官[1],他為了記錄史事而創造了不少漢字[2]劉知幾於《史通‧史官建制》曰:“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

编辑

  • 商代的史官,負責主持祭祀。

东周 编辑

周代時已經具有人文主義精神,周公言:「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周人雖然還保留殷人的許多自然神並加以祭祀,但這個神是屬於「人格神」,上天對人間政權具有充分得自主決定權。換言之,天命是受繫於人事,政權移轉,歷史的推動不是天意或人事一方面就可以單獨專決的。

  • 春秋》是中國傳世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原是魯國的國史。

春秋戰國 编辑

春秋之際,時代劇變,先秦諸子各提出不同思想與歷史觀,陰陽家序四時之順,儒家重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墨家彊本節用,名家器名實,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各家爭鳴,皆期能於亂世之中發跡,進而成為顯學,以道救世。

尚書》,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3],內容以上古及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佈告的講話記錄為主[4][5]。《尚書》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文風質樸。

漢朝 编辑

 
司马迁画像

至兩漢時,在經學的瀰漫下,中國的已經完成「前三史」。

  • 漢朝司馬遷的《史記》,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述宗旨。
  • 班固的《漢書》,“文贍而事詳”,僅記西漢一代史事,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 编辑

魏晉時期,因儒家失去原有的權威,個人意識覺醒,士人在分崩離析中發現自我,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故此期的史學特色是將志異、雜傳入史。据《隋书·经籍志》载,有关汉末至晋朝时期的著作很多,杂史类有《汉灵、献二帝纪》、《山阳公载记》、《汉末英雄记》、《魏武本纪》、《魏尚书》、《魏晋世语》、《魏末传》、《吕布本事》、《晋诸公赞》、《晋后略记》、《典略》等,逯耀东统计漢晉時期的杂传多达493种[6]

東漢末年以後,史学有简化的趨勢,傅玄“讥后汉之尤烦”,裴松之批评《三国志》“失在于略”。《后汉书》卷62《荀悦传》:“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蒙文通亦表示说:“言史贵约,实晋人之创论。”[7]

唐朝 编辑

唐太宗時,設立史館修前史、著當朝實錄,立起居郎專掌記注,史家從私人修史變成國營企業化,以後的國史皆是如此

宋朝 编辑

宋朝史學發達,史家陳寅恪說:“中國史學,莫盛於宋”。宋朝有多個官方修史機構,如起居院、日曆所、實錄院、國史院、會要所等。宋代《神宗实录》重修五次之多,形成了墨本、朱本、新本三种版本[8]。邹志峰在《宋代考据史学三题》中说:“宋代无论官修史书还是私家修史,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史学传统,即在史著正文下以注文的形式附录签帖考异,以明示去取之意,这是宋代史学家治史严谨的最好例证。这种传统早在官修《宋太祖实录》开始以朱墨杂书时已见萌芽。”

宋朝最著名的史學著作當屬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敍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西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至南宋時,鄭樵著有《通志》,與唐杜佑《通典》、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此外重要的史學著作還有薛居正編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還有范成大《吳郡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等。

元朝 编辑

明朝 编辑

明朝私人修史的風氣盛行。

清朝 编辑

民國 编辑

錢穆著有《國史大綱》上下兩冊,序中自稱“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知识”,再者“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國史大綱》很大的一個“特色”是不列注解,不引任何書目。

共和国 编辑

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1962年)一书说:“史官記註、官署檔案、州郡計書、文士別錄、金石之志、地下之藏無一不為史料。如何葺錄、保存、考訂、編次,以至傳世行遠,吾國先哲,實優為之。”

中國史學特別之處 编辑

  • 論贊:中國的史書,自《左傳》以降,無論正史,甚至記事本末,在文章之後還有一個歷史家抒發自己意見的天地,稱為「論贊」(或稱史贊),是中國傳統史學特別為撰史者留下的空間。論贊的頭銜雖是五花八門,不過意思都是一樣的,即是在嚴肅而客觀地敘述歷史事實之後,可以主觀地在論贊中發表對歷史事件的議論和歷史人物的評價。
  • 體例:中國史書除了正史,尚有別史、史評、記事本末體等體例,每種體例,各有其千秋。
  • 內容:內容方面,太史公已降,正史除卻〈本紀〉、〈世家〉、〈列傳〉等記人體例之外,尚有〈書〉、〈表〉等系統,〈書〉分類記述各種典章制度,除包含政經、法令、職官、軍事外,亦記述天文、地理、曆法、圖書,〈表〉則提供查閱史事的方便。
  • 敘事:中國的歷史總有不失真且膾炙人口的敘事,例如太史公將鴻門宴的場景與人物個性描述的栩栩如生,讀者若有親臨其境之感。
  • 職務: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 可見中國史官與西方史家不同之處在於早期的史官除著史以外,還得兼任天文曆法,後來則回歸記錄,如班固《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注釋 编辑

  1. ^ 世本·作篇》:“沮诵、苍颉作书。”宋衷注:“沮诵、苍颉,黄帝史官。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苍颉居其职矣。”
  2. ^ 《書斷》曰:“古文者,黃帝史倉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像,採乎眾美,合而為字。”
  3. ^ 《荀子·勸學篇》:「故『書』者,政事之紀也」
  4. ^ 朱自清. 經典常談.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佈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數,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製作,應該分別的看。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後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並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的。這些辭有的是當代史官所記,有的是後代史官追記;當代史官也許根據新聞,後代史官便只能根據傳聞了。這些辭原來似乎只是說的話,並非寫出的文告;史官紀錄,意在存作檔案,備後來查考之用。 
  5. ^ 漢書·藝文志》:「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
    史通·六家篇》:「蓋《書》之所主,本於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話言於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
  6. ^ 逯耀东《〈隋书·经籍志·史部〉及其杂传类的分析》,载氏着《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7. ^ 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七“史体之发达”
  8. ^ 范冲绍兴五年二月上《论修神宗实录及别撰考异疏》:“神宗皇帝实录,既经删改,议论不一,复虑他日无所质证,辄欲为《考异》一书,明示去取之意……臣记绍圣重修实录本,朱字系新修,黄字系删去,墨字系旧文,今所传本,其删去者,止用朱抹,又其上所题字,盖当时签帖,今考异依重修本书写,每条即著臣所见于后,庶几可考。”

參考資料 编辑

  •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全三冊),(臺北,三民書局,1993、1998、2004)。
  • 沈剛伯,《沈剛伯先生文集》,(臺北:中央日報,1982)。
  •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2002)。
  •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出版,1998)。
  •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書局,1990)。

外部連結 编辑

  • 古偉瀛:〈撰史憑誰定良窳?──試論「良史」的變與不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黃俊傑、古偉瀛:〈中國傳統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挑戰:以「事實」與「價值」的關係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汪榮祖:〈西方史家對所謂「儒家史學」的認識與誤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黃兆強:〈返本開新-中國史學上的褒貶傳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周一良:〈略论南朝北朝史学之异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晴佳、Georg G. Iggers:〈中西史學思想比較--以西方歷史哲學與儒家思想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晴佳:〈中国史学的元叙述:以“文化中国”说考察正统论之意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晴佳:〈從整理國故到再造文明:五四時期史學革新的現代意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羅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黄进兴:〈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史学"的碰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汪榮祖:〈後現代思潮下中國現代史學的走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史学史, 中國史學之發展, 可分為古代, 近代, 現代三個階段, 古代史學史, 包括先秦, 秦漢, 唐朝, 清朝乾嘉時期, 中唐以後設置史館, 纂修實錄, 並形成修史制度, 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傳統史學引入西學史學方法, 目录, 歷代史學發展, 三皇五帝, 东周, 春秋戰國, 漢朝, 魏晉南北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國, 共和国, 中國史學特別之處,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歷代史學發展, 编辑三皇五帝, 编辑, 據傳說, 黃帝時期, 中國就設有史官, 漢字的發明者倉頡就是黃帝的史官. 中國史學之發展 可分為古代 近代 現代三個階段 古代史學史 包括先秦 秦漢 唐朝 清朝乾嘉時期 中唐以後設置史館 纂修實錄 並形成修史制度 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傳統史學引入西學史學方法 目录 1 歷代史學發展 1 1 三皇五帝 1 2 商 1 3 东周 1 4 春秋戰國 1 5 漢朝 1 6 魏晉南北朝 1 7 唐朝 1 8 宋朝 1 9 元朝 1 10 明朝 1 11 清朝 1 12 民國 1 13 共和国 2 中國史學特別之處 3 注釋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歷代史學發展 编辑三皇五帝 编辑 據傳說 黃帝時期 中國就設有史官 漢字的發明者倉頡就是黃帝的史官 1 他為了記錄史事而創造了不少漢字 2 劉知幾於 史通 史官建制 曰 蓋史之建官 其來尚矣 昔軒轅氏受命 倉頡 沮誦實居其職 至於三代 其數漸繁 商 编辑 商代的史官 負責主持祭祀 东周 编辑 周代時已經具有人文主義精神 周公言 皇天無親 惟德是輔 周人雖然還保留殷人的許多自然神並加以祭祀 但這個神是屬於 人格神 上天對人間政權具有充分得自主決定權 換言之 天命是受繫於人事 政權移轉 歷史的推動不是天意或人事一方面就可以單獨專決的 春秋 是中國傳世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原是魯國的國史 春秋戰國 编辑 春秋之際 時代劇變 先秦諸子各提出不同思想與歷史觀 陰陽家序四時之順 儒家重君臣父子之禮 列夫婦長幼之別 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 墨家彊本節用 名家器名實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各家爭鳴 皆期能於亂世之中發跡 進而成為顯學 以道救世 尚書 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 3 內容以上古及夏 商 周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佈告的講話記錄為主 4 5 尚書 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 文風質樸 漢朝 编辑 nbsp 司马迁画像至兩漢時 在經學的瀰漫下 中國的已經完成 前三史 漢朝司馬遷的 史記 提出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的著述宗旨 班固的 漢書 文贍而事詳 僅記西漢一代史事 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 编辑 魏晉時期 因儒家失去原有的權威 個人意識覺醒 士人在分崩離析中發現自我 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 故此期的史學特色是將志異 雜傳入史 据 隋书 经籍志 载 有关汉末至晋朝时期的著作很多 杂史类有 汉灵 献二帝纪 山阳公载记 汉末英雄记 魏武本纪 魏尚书 魏晋世语 魏末传 吕布本事 晋诸公赞 晋后略记 典略 等 逯耀东统计漢晉時期的杂传多达493种 6 東漢末年以後 史学有简化的趨勢 傅玄 讥后汉之尤烦 裴松之批评 三国志 失在于略 后汉书 卷62 荀悦传 帝好典籍 常以班固 汉书 文繁难省 乃令悦依 左氏传 体以为 汉纪 三十篇 诏尚书给笔札 蒙文通亦表示说 言史贵约 实晋人之创论 7 唐朝 编辑 唐太宗時 設立史館修前史 著當朝實錄 立起居郎專掌記注 史家從私人修史變成國營企業化 以後的國史皆是如此 唐太宗命人修 晉書 隋書 等史書 合稱唐初八史 杜佑著有 通典 劉知幾著中國第一部關於史學評論的專書 史通 宋朝 编辑 宋朝史學發達 史家陳寅恪說 中國史學 莫盛於宋 宋朝有多個官方修史機構 如起居院 日曆所 實錄院 國史院 會要所等 宋代 神宗实录 重修五次之多 形成了墨本 朱本 新本三种版本 8 邹志峰在 宋代考据史学三题 中说 宋代无论官修史书还是私家修史 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史学传统 即在史著正文下以注文的形式附录签帖考异 以明示去取之意 这是宋代史学家治史严谨的最好例证 这种传统早在官修 宋太祖实录 开始以朱墨杂书时已见萌芽 宋朝最著名的史學著作當屬司馬光主編的 資治通鑒 敍事上起周烈王廿三年 西元前403年 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 西元959年 是一部編年體通史 至南宋時 鄭樵著有 通志 與唐杜佑 通典 元馬端臨 文獻通考 合稱 三通 此外重要的史學著作還有薛居正編修的 舊五代史 和歐陽修私撰的 新五代史 還有范成大 吳郡志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 周密 武林舊事 等 元朝 编辑 元順帝時修成 宋史 遼史 金史 三部紀傳體正史 元朝原本有自成吉思汗以降的諸皇帝實錄 稱 元十三朝實錄 但明以後亡佚 明朝 编辑 明朝私人修史的風氣盛行 明太祖攻下大都後即派人修 元史 前後花了不到一年時間 明朝歷代皇帝都有實錄 合成 明實錄 清朝 编辑 乾隆時修成正史 明史 清朝歷代皇帝除宣統帝外都有實錄 現在一般將清朝十一位皇帝的實錄和 宣統政紀 合并成 清實錄 出版 章學誠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史學家 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史學最後一位的史學家 六經皆史乃章學誠著名的論點 並著有 文史通義 民國 编辑 錢穆著有 國史大綱 上下兩冊 序中自稱 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 明白示人 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 社会 文化 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知识 再者 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 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 國史大綱 很大的一個 特色 是不列注解 不引任何書目 共和国 编辑 金毓黻著 中國史學史 1962年 一书说 史官記註 官署檔案 州郡計書 文士別錄 金石之志 地下之藏無一不為史料 如何葺錄 保存 考訂 編次 以至傳世行遠 吾國先哲 實優為之 中國史學特別之處 编辑論贊 中國的史書 自 左傳 以降 無論正史 甚至記事本末 在文章之後還有一個歷史家抒發自己意見的天地 稱為 論贊 或稱史贊 是中國傳統史學特別為撰史者留下的空間 論贊的頭銜雖是五花八門 不過意思都是一樣的 即是在嚴肅而客觀地敘述歷史事實之後 可以主觀地在論贊中發表對歷史事件的議論和歷史人物的評價 體例 中國史書除了正史 尚有別史 史評 記事本末體等體例 每種體例 各有其千秋 內容 內容方面 太史公已降 正史除卻 本紀 世家 列傳 等記人體例之外 尚有 書 表 等系統 書 分類記述各種典章制度 除包含政經 法令 職官 軍事外 亦記述天文 地理 曆法 圖書 表 則提供查閱史事的方便 敘事 中國的歷史總有不失真且膾炙人口的敘事 例如太史公將鴻門宴的場景與人物個性描述的栩栩如生 讀者若有親臨其境之感 職務 司馬遷 史記 報任少卿書 文史星曆 近乎卜祝之間 可見中國史官與西方史家不同之處在於早期的史官除著史以外 還得兼任天文曆法 後來則回歸記錄 如班固 漢書 藝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舉必書 所以慎言行 昭法式也 左史記言 右史記事 注釋 编辑 世本 作篇 沮诵 苍颉作书 宋衷注 沮诵 苍颉 黄帝史官 黄帝之世始立史官 沮诵 苍颉居其职矣 書斷 曰 古文者 黃帝史倉頡所造也 頡首有四目 通於神明 仰觀奎星圜曲之勢 俯察龜文鳥跡之像 採乎眾美 合而為字 荀子 勸學篇 故 書 者 政事之紀也 朱自清 經典常談 尚書 包括虞 夏 商 周四代 大部分是號令 就是向大眾宣佈的話 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 也有記事的 可是照近人的說數 那記事的幾篇 大都是戰國末年人的製作 應該分別的看 那些號令多稱為 誓 或 誥 後人便用 誓 誥 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 平時的號令叫 誥 有關軍事的叫 誓 君告臣的話多稱為 命 臣告君的話卻似乎並無定名 偶然有稱為 謨 的 這些辭有的是當代史官所記 有的是後代史官追記 當代史官也許根據新聞 後代史官便只能根據傳聞了 這些辭原來似乎只是說的話 並非寫出的文告 史官紀錄 意在存作檔案 備後來查考之用 漢書 藝文志 書者 古之號令 號令於眾 其言不立具 則聽受施行者弗曉 史通 六家篇 蓋 書 之所主 本於號令 所以宣王道之正義 發話言於臣下 故其所載皆典 謨 訓 誥 誓 命之文 逯耀东 隋书 经籍志 史部 及其杂传类的分析 载氏着 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蒙文通 中国史学史 七 史体之发达 范冲绍兴五年二月上 论修神宗实录及别撰考异疏 神宗皇帝实录 既经删改 议论不一 复虑他日无所质证 辄欲为 考异 一书 明示去取之意 臣记绍圣重修实录本 朱字系新修 黄字系删去 墨字系旧文 今所传本 其删去者 止用朱抹 又其上所题字 盖当时签帖 今考异依重修本书写 每条即著臣所见于后 庶几可考 參考資料 编辑杜維運 中國史學史 全三冊 臺北 三民書局 1993 1998 2004 沈剛伯 沈剛伯先生文集 臺北 中央日報 1982 汪榮祖 史學九章 臺北 麥田出版 2002 逯耀東 魏晉史學及其他 臺北 東大出版 1998 雷家驥 中古史學觀念史 臺北 學生書局 1990 外部連結 编辑古偉瀛 撰史憑誰定良窳 試論 良史 的變與不變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黃俊傑 古偉瀛 中國傳統史學與後現代主義的挑戰 以 事實 與 價值 的關係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汪榮祖 西方史家對所謂 儒家史學 的認識與誤解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黃兆強 返本開新 中國史學上的褒貶傳統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周一良 略论南朝北朝史学之异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晴佳 Georg G Iggers 中西史學思想比較 以西方歷史哲學與儒家思想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晴佳 中国史学的元叙述 以 文化中国 说考察正统论之意涵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晴佳 中國近代 新史學 的日本背景 清末的 史界革命 和日本的 文明史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王晴佳 從整理國故到再造文明 五四時期史學革新的現代意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羅志田 文革 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黄进兴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 新史学 的碰撞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汪榮祖 後現代思潮下中國現代史學的走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国史学史 amp oldid 7920995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