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緣生

緣生梵語pratītya-samutpanna巴利語paṭicca-samuppanna),或譯為緣已生,含義為由緣而生者,是與緣起有關的重要佛教概念。在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對“緣生”的定義不同,是二者之間的根本分歧之一。

概論 编辑

釋迦牟尼教導多聞聖弟子正知善見緣起緣生法,透過真實正觀,色法等五蘊[1],為無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真實智生,最終解脫[2]玄奘三藏譯經論中經常將“緣生”譯為緣已生

說一切有部提出三世二重因果時分緣起說,“緣生”與“緣起”二者「其體是一」[3],依據為《雜阿含經·二九六經》[4],在這個說一切有部的誦本中,因緣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緣生”法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隨順緣起」。此經的分別說部巴利三藏誦本為《相應部·因緣相應·第二食品·緣經》[5],在這個分別說部誦本和《法蘊論》引用的誦本中,緣起是「依此有彼有、法住法界」而“緣生”法是「無常、有為、所造作」之法,《大毘婆沙論》將依據此經和《雜阿含經·二九九經》所说「缘起非所造作」[6]而認為“緣起是無為”者批判為分別論者[7]

內容 编辑

玄奘三藏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緣起品》完整引用了佛陀論述緣起和緣生法的經文:

註釋與引用 编辑

  1. ^ 雜阿含經》第2卷第58經:「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2. ^ 《雜阿含經》卷1〈9經〉:「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 ^ 法蘊論》:「此中緣起、緣已生法,其體雖一,而義有異,謂: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或有非緣起亦非緣已生法。
    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者,無也。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者,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者,謂:生定能生於老死,如是生支,定能為緣,是緣起性,及緣已生法性。如是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應知亦爾。非緣起非緣已生法者,謂:除前相。
    又生緣老死者,謂此生支,雖異生異滅,而緣起理,恒時決定。……若佛出世時,生非老死緣者,應佛不出世時,生亦非老死緣。若佛不出世時,生非老緣者,應佛出世時,生亦非老緣。若緣起理,有顛倒者,應成二分,不決定故,應可破壞,理雜亂故。若爾,不應施設緣起,佛不應說生緣老死。然佛所說生緣老死,理趣決定,去來今世,有佛無佛,曾無改轉,法性恒然,不隱不沒,不傾不動,其理湛然,前聖後聖,同所遊履,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故佛說生緣老死,如是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亦爾。」
    大毘婆沙論》:「如契經說:『彼告苾芻,吾當為汝說,緣起法及緣已生法。』問:緣起法與緣已生法,差別云何?
    • 有作是言: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品類足論》作如是言:云何緣起法?謂一切有為法。云何緣已生法?謂一切有為法。故知此二無有差別。
    • 有餘師說: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此名緣起法,彼名緣已生法故。復次,因名緣起法,果名緣已生法,如因、果,如是能作、所作,能成、所成,能生、所生,能轉、所轉,能起、所起,能引、所引,能續、所續,能相、所相,能取、所取,應知亦爾。復次,前生者名緣起法,後生者名緣已生法。復次,過去者名緣起法,未來現在者名緣已生法。復次,過去現在者名緣起法,未來者名緣已生法。復次,無明名緣起法,行名緣已生法,乃至生名緣起法,老死名緣已生法。
    • 脇尊者言:無明唯名緣起法,老死唯名緣已生法,中間十支亦名緣起法,亦名緣已生法。
    •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過去二支唯名緣起法,未來二支唯名緣已生法,現在八支亦名緣起法,亦名緣已生法。
    • 尊者望滿說有四句:有緣起法非緣已生法,謂未來法。有緣已生法非緣起法,謂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五蘊。有緣起法亦緣已生法,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五蘊,諸餘過去現在法。有非緣起法亦非緣已生法,謂無為法。
    • 《集異門論》及《法蘊論》俱作是說:若無明生行,決定安住不雜亂者,名緣起法,亦名緣已生法。若無明生行,不決定不安住而雜亂者,名緣已生法,非緣起法,乃至生除老死,應知亦爾。
    •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若法是因名緣起法,若法有因名緣已生法。復次,若法是和合名緣起法,若法有和合名緣已生法。復次,若法是生名緣起法,若法有生名緣已生法。復次,若法是起名緣起法,若法有起名緣已生法。復次,若法是能作名緣起法,若法有能作名緣已生法。
    • 大德說曰:轉名緣起法,隨轉名緣已生法。
    • 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諸法生時名緣起法,諸法生已名緣已生法。
    契經所說,緣起法緣已生法,如是差別。此中但說時分緣起,謂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蘊。」
  4. ^ 雜阿含經·二九六經》: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眾賢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如契經說:『云何緣起?謂:依此有彼有,及此生故彼生,即無明緣行,至生緣老死。』如是說已,復作是言:『此中法性,乃至最後,無顛倒性,是名緣起。』」「如說:『云何緣已生法?謂無明、行,至生、老死。』」
  5. ^ 相應部·因緣相應·第二食品·緣經》:諸比丘!何為緣起耶?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是相依性。如來證於此,知於此。證於此、知於此,而予以教示宣佈,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略]…諸比丘!於此有如不虛妄性、不異如性、相依性者,諸比丘!此謂之緣起
    諸比丘!何為緣生之法耶?諸比丘!老死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略]…諸比丘!無明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離貪之法、滅法。諸比丘!此等謂之緣生法。
    諸比丘!聖弟子對此緣起及緣生之法,以正慧如實善見之,彼憶求宿世:「我於過去世有耶?我於過去世無耶?何故於過去世有耶?於過去如何有耶?於過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馳思未來:「我於未來世有耶?於未來世無耶?何故於未來世有耶?如何於未來世有耶?我於未來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於今之現世有惑:「有我耶?無我耶?何故有我耶?如何有我耶?此眾生來自何處耶?彼將赴何處耶?」,無有是事。所以者何?諸比丘!聖弟子如實對此緣起及此等緣生之法,以正慧善見故。
    S.12.20.Paccayasutta: Yato kho, bhikkhave, ariyasāvakassa ‘ayañca paṭiccasamuppādo, ime ca paṭiccasamuppannā dhammā’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sudiṭṭhā honti, so vata pubbantaṃ vā paṭidhāvissati—‘…略…’ti; aparantaṃ vā upadhāvissati—‘…略…’ti; etarahi vā paccuppannaṃ addhānaṃ ajjhattaṃ kathaṃkathī bhavissati— ‘…略…’ti—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
    元亨寺譯本原為:「諸比丘!聖弟子對此緣起及緣生之法,以正慧如實善見故,彼憶起宿世:……馳思未來:…… 於今之現世就已有惑:……。不知其理。」依巴利文更正。
  6. ^ 6.0 6.1 雜阿含經·二九九經》:「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眾賢阿毘達磨順正理論》:「有餘部師說:緣起是無為,以契經言:『佛告乞士,如是緣起,非我所作,非他所作,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性常住,乃至廣說。』」
  7. ^ 大毘婆沙論》:「或復有執,緣起是無為,如分別論者。問:彼因何故作如是執?答:彼因經故,謂契經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覺,為他開示,乃至廣說。』故知緣起是無為法,為止彼宗顯示緣起是有為法,墮三世故,無無為法墮在三世。」
  8. ^ 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緣品》:「云何緣?無明緣行,若諸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界,住彼法界,如來正覺正解已,演說開示,分別顯現,說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如此法,如爾,非不如爾,不異,不異物,常法,實法,法住,法定。」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契經事》:「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
  9. ^ 舍利弗阿毘曇論·非問分·緣品》:「云何緣生法?老死無常,有為,緣生,盡法,變異法,離欲法,滅法,乃至無明無常,有為,緣生法,盡法,變異法,離欲法,滅法,是名緣生法。」

參見 编辑

緣生, 梵語, pratītya, samutpanna, 巴利語, paṭicca, samuppanna, 或譯為緣已生, 含義為由緣而生者, 是與緣起有關的重要佛教概念, 在部派佛教中, 說一切有部和分別說部對, 的定義不同, 是二者之間的根本分歧之一, 目录, 概論, 內容, 註釋與引用, 參見概論, 编辑釋迦牟尼佛教導多聞聖弟子正知善見緣起和法, 透過真實正觀, 色法等五蘊, 為無常, 非我, 非我所, 而真實智生, 最終解脫, 玄奘三藏譯經論中經常將, 譯為緣已生, 說一切有部提出三世二重因果的時分緣起. 緣生 梵語 pratitya samutpanna 巴利語 paṭicca samuppanna 或譯為緣已生 含義為由緣而生者 是與緣起有關的重要佛教概念 在部派佛教中 說一切有部和分別說部對 緣生 的定義不同 是二者之間的根本分歧之一 目录 1 概論 2 內容 3 註釋與引用 4 參見概論 编辑釋迦牟尼佛教導多聞聖弟子正知善見緣起和緣生法 透過真實正觀 色法等五蘊 1 為無常 苦 非我 非我所 而真實智生 最終解脫 2 玄奘三藏譯經論中經常將 緣生 譯為緣已生 說一切有部提出三世二重因果的時分緣起說 緣生 與 緣起 二者 其體是一 3 依據為 雜阿含經 二九六經 4 在這個說一切有部的誦本中 因緣法是 此有故彼有 而 緣生 法是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 隨順緣起 此經的分別說部巴利三藏誦本為 相應部 因緣相應 第二食品 緣經 5 在這個分別說部誦本和 法蘊論 引用的誦本中 緣起是 依此有彼有 法住法界 而 緣生 法是 無常 有為 所造作 之法 大毘婆沙論 將依據此經和 雜阿含經 二九九經 所说 缘起非所造作 6 而認為 緣起是無為 者批判為分別論者 7 內容 编辑玄奘三藏譯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緣起品 完整引用了佛陀論述緣起和緣生法的經文 一時薄伽梵 在室羅筏 住逝多林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苾芻眾 吾當為汝 宣說緣起 緣已生法 汝應諦聽 極善作意 云何緣起 謂 依此有彼有 此生故彼生 謂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 發生愁 歎 苦 憂 擾 惱 如是便集純大苦蘊 苾芻當知 生緣老死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如是緣起 法住法界 一切如來 自然通達 等覺宣說 施設建立 分別開示 令其顯了 謂 生緣老死 如是乃至無明緣行 應知亦爾 6 此中所有法性 法定 法理 法趣 是真是實 是諦是如 非妄非虛 非倒非異 是名緣起 8 云何名為緣已生法 謂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如是名為緣已生法 苾芻當知 老死是無常 是有為 是所造作 是緣已生 盡法 沒法 離法 滅法 生 有 取 愛 受 觸 六處 名色 識 行 無明亦爾 9 苾芻當知 我諸多聞賢聖弟子 於此緣起 緣已生法 能以正慧 如實善見 善知善了 善思惟 善通達 不依前際而起愚惑 謂 我於過去世 為曾有非有 何等我曾有 云何我曾有 不依後際而起愚惑 謂 我於未來世 為當有非有 何等我當有 云何我當有 亦不依內而起愚惑 謂 何等是我 此我云何 我誰所有 我當有誰 今此有情 從何而來 於此處沒 當往何所 彼如是知 如是見故 所有世間 各別見趣 謂 我論 相應有情論 相應命者論 相應吉凶論 相應瑩飾防護 執為己有 有苦有礙 有災有熱 彼於爾時 得斷遍知 如斷樹根及多羅頂 無復勢力 後永不生 所以者何 謂 我多聞賢聖弟子 於此緣起 緣已生法 能以正慧 如實善見 善知善了 善思惟 善通達故 時諸苾芻 歡喜敬受 註釋與引用 编辑 雜阿含經 第2卷第58經 世尊 何因何緣 名為色陰 何因何緣 名受 想 行 識陰 佛告比丘 四大因 四大緣 是名色陰 所以者何 諸所有色陰 彼一切悉皆四大緣 四大造故 觸因 觸緣 生受 想 行 是故名受 想 行陰 所以者何 若所有受 想 行 彼一切觸緣故 名色因 名色緣 是故名為識陰 所以者何 若所有識 彼一切名色緣故 雜阿含經 卷1 9經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色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觀者 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 想 行 識無常 無常即苦 苦即非我 非我者亦非我所 如是觀者 名真實觀 聖弟子 如是觀者 厭於色 厭受 想 行 識 厭故不樂 不樂故得解脫 解脫者真實智生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法蘊論 此中緣起 緣已生法 其體雖一 而義有異 謂 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 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 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 或有非緣起亦非緣已生法 或有緣起非緣已生法者 無也 或有緣已生法非緣起者 謂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或有緣起亦緣已生法者 謂 生定能生於老死 如是生支 定能為緣 是緣起性 及緣已生法性 如是有 取 愛 受 觸 六處 名色 識 行 無明 應知亦爾 非緣起非緣已生法者 謂 除前相 又生緣老死者 謂此生支 雖異生異滅 而緣起理 恒時決定 若佛出世時 生非老死緣者 應佛不出世時 生亦非老死緣 若佛不出世時 生非老緣者 應佛出世時 生亦非老緣 若緣起理 有顛倒者 應成二分 不決定故 應可破壞 理雜亂故 若爾 不應施設緣起 佛不應說生緣老死 然佛所說生緣老死 理趣決定 去來今世 有佛無佛 曾無改轉 法性恒然 不隱不沒 不傾不動 其理湛然 前聖後聖 同所遊履 是真是實 是諦是如 非妄非虛 非倒非異 是故佛說生緣老死 如是有 取 愛 受 觸 六處 名色 識 行 無明緣行亦爾 大毘婆沙論 如契經說 彼告苾芻 吾當為汝說 緣起法及緣已生法 問 緣起法與緣已生法 差別云何 有作是言 無有差別 所以者何 品類足論 作如是言 云何緣起法 謂一切有為法 云何緣已生法 謂一切有為法 故知此二無有差別 有餘師說 亦有差別 謂名即差別 此名緣起法 彼名緣已生法故 復次 因名緣起法 果名緣已生法 如因 果 如是能作 所作 能成 所成 能生 所生 能轉 所轉 能起 所起 能引 所引 能續 所續 能相 所相 能取 所取 應知亦爾 復次 前生者名緣起法 後生者名緣已生法 復次 過去者名緣起法 未來現在者名緣已生法 復次 過去現在者名緣起法 未來者名緣已生法 復次 無明名緣起法 行名緣已生法 乃至生名緣起法 老死名緣已生法 脇尊者言 無明唯名緣起法 老死唯名緣已生法 中間十支亦名緣起法 亦名緣已生法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過去二支唯名緣起法 未來二支唯名緣已生法 現在八支亦名緣起法 亦名緣已生法 尊者望滿說有四句 有緣起法非緣已生法 謂未來法 有緣已生法非緣起法 謂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五蘊 有緣起法亦緣已生法 謂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五蘊 諸餘過去現在法 有非緣起法亦非緣已生法 謂無為法 集異門論 及 法蘊論 俱作是說 若無明生行 決定安住不雜亂者 名緣起法 亦名緣已生法 若無明生行 不決定不安住而雜亂者 名緣已生法 非緣起法 乃至生除老死 應知亦爾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若法是因名緣起法 若法有因名緣已生法 復次 若法是和合名緣起法 若法有和合名緣已生法 復次 若法是生名緣起法 若法有生名緣已生法 復次 若法是起名緣起法 若法有起名緣已生法 復次 若法是能作名緣起法 若法有能作名緣已生法 大德說曰 轉名緣起法 隨轉名緣已生法 尊者覺天作如是說 諸法生時名緣起法 諸法生已名緣已生法 契經所說 緣起法緣已生法 如是差別 此中但說時分緣起 謂十二位立十二支 一一支中 各具五蘊 雜阿含經 二九六經 云何為因緣法 謂 此有故彼有 謂 緣無明行 緣行識 乃至如是如是 純大苦聚集 云何緣生法 謂 無明 行 若佛出世 若未出世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 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 開示顯發 謂 緣無明有行 乃至 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 若未出世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覺知 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 開示顯發 謂 緣生故 有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此等諸法 法住 法定 法如 法爾 法不離如 法不異如 審諦真實 不顛倒 如是隨順緣起 是名緣生法 謂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 緣生法 正知善見 不求前際 言 我過去世若有 若無 我過去世何等類 我過去世何如 不求後際 我於當來世為有 為無 云何類 何如 內不猶豫 此是何等 云何有此為前 誰終當云何之 此眾生從何來 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 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 謂說我見所繫 說眾生見所繫 說壽命見所繫 忌諱吉慶見所繫 爾時悉斷 悉知 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 於未來世 成不生法 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 緣生法 如實正知 善見 善覺 善修 善入 眾賢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如契經說 云何緣起 謂 依此有彼有 及此生故彼生 即無明緣行 至生緣老死 如是說已 復作是言 此中法性 乃至最後 無顛倒性 是名緣起 如說 云何緣已生法 謂無明 行 至生 老死 相應部 因緣相應 第二食品 緣經 諸比丘 何為緣起耶 諸比丘 緣生而有老死 如來出世 或如來不出世 此事之決定 法定性 法已確立 即是相依性 如來證於此 知於此 證於此 知於此 而予以教示宣佈 詳說 開顯 分別以明示 然而即謂 汝等 且看 諸比丘 緣生而有老死 略 諸比丘 於此有如不虛妄性 不異如性 相依性者 諸比丘 此謂之緣起 諸比丘 何為緣生之法耶 諸比丘 老死是無常 有為 緣生 滅盡之法 敗壞之法 離貪之法 滅法 略 諸比丘 無明是無常 有為 緣生 滅盡之法 離貪之法 滅法 諸比丘 此等謂之緣生法 諸比丘 聖弟子對此緣起及緣生之法 以正慧如實善見之 彼憶求宿世 我於過去世有耶 我於過去世無耶 何故於過去世有耶 於過去如何有耶 於過去世如何有耶 如何而有耶 馳思未來 我於未來世有耶 於未來世無耶 何故於未來世有耶 如何於未來世有耶 我於未來世何有 如何而有之耶 於今之現世有惑 有我耶 無我耶 何故有我耶 如何有我耶 此眾生來自何處耶 彼將赴何處耶 無有是事 所以者何 諸比丘 聖弟子如實對此緣起及此等緣生之法 以正慧善見故 S 12 20 Paccayasutta Yato kho bhikkhave ariyasavakassa ayanca paṭiccasamuppado ime ca paṭiccasamuppanna dhamma yathabhutaṃ sammappannaya sudiṭṭha honti so vata pubbantaṃ va paṭidhavissati 略 ti aparantaṃ va upadhavissati 略 ti etarahi va paccuppannaṃ addhanaṃ ajjhattaṃ kathaṃkathi bhavissati 略 ti netaṃ ṭhanaṃ vijjati 元亨寺譯本原為 諸比丘 聖弟子對此緣起及緣生之法 以正慧如實善見故 彼憶起宿世 馳思未來 於今之現世就已有惑 不知其理 依巴利文更正 6 0 6 1 雜阿含經 二九九經 一時 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佛告比丘 緣起法者 非我所作 亦非餘人作 然彼如來出世 及未出世 法界常住 彼如來自覺此法 成等正覺 為諸眾生分別演說 開發顯示 所謂 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 謂 緣無明行 乃至純大苦聚集 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純大苦聚滅 眾賢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有餘部師說 緣起是無為 以契經言 佛告乞士 如是緣起 非我所作 非他所作 如來出世 若不出世 如是緣起 法性常住 乃至廣說 大毘婆沙論 或復有執 緣起是無為 如分別論者 問 彼因何故作如是執 答 彼因經故 謂契經說 如來出世 若不出世 法住法性 佛自等覺 為他開示 乃至廣說 故知緣起是無為法 為止彼宗顯示緣起是有為法 墮三世故 無無為法墮在三世 舍利弗阿毘曇論 非問分 緣品 云何緣 無明緣行 若諸佛出世 若不出世 法住法界 住彼法界 如來正覺正解已 演說開示 分別顯現 說無明緣行 乃至生緣老死 若如此法 如爾 非不如爾 不異 不異物 常法 實法 法住 法定 瑜伽師地論 攝事分 契經事 無始時來 展轉安立 名為法性 由現在世 名為法住 由過去世 名為法定 由未來世 名法如性 非無因性故 名如性 非不如性 如實因性故 名實性 如實果性故 名諦性 所知實性故 名真性 由如實智 依處性故 名無倒性 非顛倒性 由彼一切緣起相應 文字建立 依處性故 名此緣起順次第性 舍利弗阿毘曇論 非問分 緣品 云何緣生法 老死無常 有為 緣生 盡法 變異法 離欲法 滅法 乃至無明無常 有為 緣生法 盡法 變異法 離欲法 滅法 是名緣生法 參見 编辑緣起 十二因緣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緣生 amp oldid 5347242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