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油滴實驗

油滴實驗Oil-drop experiment),是羅伯特·密立坎與哈維·福萊柴爾(Harvey Fletcher)在1909年所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实验地点位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瑞尔森物理实验室(Ryerson Physical Laboratory)。[1][2][3]羅伯特·密立根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密立根實驗裝置。

此實驗的目的是要測量單一電子電荷。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電力,使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並根據已知的電場強度,計算出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重複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之後,密立根發現所有油滴的總電荷值皆為同一數字的倍數,因此認定此數值為單一電子的電荷e

庫侖

到2006年為止,已知基本電荷值為1.60217653(14) x 10−19庫侖[4]。密立根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表示他的計算值為4.774(5) x 10−10靜庫侖[5](等於1.5924(17) x 10−19庫侖)。現在已知的數值與密立根的結果差異小於百分之一,但仍比密立根測量結果的標準誤差(standard error)大了5倍,因此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實驗裝置

 
密立根的原本的油滴实验设备, 大约1909-1910年。

密立根設置了一個均勻電場,方法是將兩塊金屬板以水平方式平行排列,作為兩極,兩極之間可產生相當大的電位差。金屬板上有四個小洞,其中三個是用來將光線射入裝置中,另外一個則設有一部顯微鏡,用以觀測實驗。噴入平板中的油滴可經由控制電場來改變位置。

為了避免油滴因為光線照射蒸發而使誤差增加,此實驗使用蒸氣壓較低的油。其中少數的油滴在噴入平板之前,因為與噴嘴摩擦而獲得電荷,成為實驗對象。

實驗與原理

 
油滴實驗簡圖。

在此實驗中,油滴的運動方向共受四個力量影響:

  1. 空氣阻力(向上)
  2. 重力(向下)
  3. 浮力(向上)
  4. 電場力(向上)

首先噴入的油滴會因為電場尚未開啟而下墜(以重力加速度),並很快的因為與空氣的摩擦而到達終端速度(等速下墬)。接著開啟電場,假如此電場強度夠強(或稱電場力,FE),那麼將會使部分具有電荷的油滴開始上升。之後選出一個容易觀察的油滴,利用電壓的調整使油滴固定於電場中央,並使其他油滴墜落。接下來的實驗將只針對此一油滴進行。

然後關閉電場使油滴下降,並計算油滴在下墬時終端速度v1,再根據斯托克斯定律(Stokes' Law)算出油滴所受的空氣阻力:

  (空氣阻力,方向向上)
v1 為油滴的終端速度;η 為空氣的黏滯係數r 為油滴半徑。

重量W(重力)等於體積V乘上密度ρ,且由於使油滴下降的力量為重力,因此下墬加速度為g。假設油滴為完美球型,則重力W可寫成

  (重力,方向向下)
ρ為油滴密度

不過若要獲得較為精確的數值,則重量必須減去空氣對油滴造成的浮力(等於和油滴相等體積的空氣重量)。假設油滴為完美球型,則浮力B可寫成

  (浮力,方向向上)
ρair為空氣密度。

上兩式合併如下:

  (重力 - 浮力)

到達終端速度時加速度為零(等速下降),此時作用於油滴的合力為零,使FW-B互相抵銷,也就是 ,由此可得:

 

一旦求得r(太小以致無法直接測量),則W也可算出。

再來將電場重新開啟,此時作用於油滴的電場力為

  (電場力,方向向上)
q為油滴電荷;E為電極板之間的電場。

平行板狀電極產生的電場則可以下式求得:

 
V為電位差;d為平板之間的距離。

若以較為直截了當的方法,q可經由調整V使油滴固定,再由FE = W - B算出:

 

不過這種方法實際上難以實行。因此也可使用較容易操作的方式:稍微再將電壓V向上調升,讓油滴上升並得到一個新的終端速度v2,再從下式中得到q

  (電場力 - 重力 + 浮力 = 油滴向上爬升到達終端速度時所受的空氣阻力)

黏滯係數的修正

密立根當時的實驗所算出的q與油滴大小有關[6],這是因為若是油滴太小,以致於和空氣粒子的大小差距不大時,斯托克斯定律將不適用。因此此實驗更精確的黏滯係數η' 應該修正為下式:

 
P為實驗時的大氣壓力,單位為毫巴 ; r為油滴的半徑,單位為b = 6.33 x 10-5 · 毫巴,為實驗定出的經驗常數。

實驗的瑕疵

理查·費曼曾經在1974年,於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場畢業典禮演說中敘述「草包族科學」(Cargo cult science)時提到[7]

從過往的經驗,我們學到了如何應付一些自我欺騙的情況。舉個例子,密立根做了個油滴實驗,量出了電子的帶電量,得到一個今天我們知道是不大對的答案。他的資料有點偏差,因爲他用了個不準確的空氣粘滯係數數值。於是,如果你把在密立根之後、進行測量電子帶電量所得到的資料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把這些資料跟時間畫成坐標圖,你會發現這個人得到的數值比密立根的數值大一點點,下一個人得到的資料又再大一點點,下一個又再大上一點點,最後,到了一個更大的數值才穩定下來。

為什麼他們沒有在一開始就發現新數值應該較高?——這件事令許多相關的科學家慚愧臉紅——因爲顯然很多人的做事方式是:當他們獲得一個比密立根數值更高的結果時,他們以爲一定哪裡出了錯,他們會拼命尋找,並且找到了實驗有錯誤的原因。另一方面,當他們獲得的結果跟密立根的相仿時,便不會那麼用心去檢討。因此,他們排除了所謂相差太大的資料,不予考慮。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那些伎倆了,因此再也不會犯同樣的毛病。[8]

密立根油滴实验60年后,史学家发现,密立根一共向外公布了58次观测数据,而他本人一共做过140次观测。他在实验中通过预先估测,去掉了那些他认为有偏差,误差大的数据[9]

參考來源與註解

  1.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to commemorat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s historic physics site in honor of Nobel laureate Robert Millikan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www-news.uchicago.edu. [2019-07-31]. (原始内容于2018-03-15). 
  2. ^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Us, Illinois 60637773 702 1234 Contact. UChicago Breakthroughs: 1910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07-31]. (原始内容于2019-05-10) (英语). 
  3. ^ Work of physicist Millikan continues to receive accolades. chronicle.uchicago.edu. [2019-07-31]. (原始内容于2010-06-12). 
  4. ^ NIST Reference on Constants, Units and Uncertainty. [2007-07-16]. (原始内容于2015-04-24). 
  5. ^ Millikan, Robert A. The electron and the light-quant from the experimental point of view (Speech). Stockholm. May 23, 1924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6. ^ .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7. ^ Richard Feynman. Cargo Cult Science. [2007-07-16]. (原始内容于2011-02-23). 
  8. ^ 中文翻譯來自:《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繁體中文版)。天下文化,2005年。吳程遠譯。ISBN:9864171151
  9. ^ 《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 ISBN:7806468838

延伸閱讀

  • Seyway, Raymond A.; Faughn, Jerry S. Holt: Physic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006. ISBN 978-0-03-073548-6. 
  • Thornton, Stephen T.; Rex, Andrew. Modern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3rd ed.). Brooks/Cole. 2006. ISBN 978-0-495-12514-3. 
  • Serway, Raymond A.; Jewett, John W.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6th ed.). Brooks/Cole. 2004. ISBN 978-0-534-40842-8. 

外部連結

  • (中文) 模擬實驗動畫 - 密立根油滴實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 Karlsson, Magnus, "". Simplified Java applet simulation of the experiment.
  • (英文) Thomsen, Marshall, "". Millikan Stories as "Canned" Pedagogy. 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 (英文) CSR/TSGC Team, "Quark search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英文) The oil-drop experiment appears in a list of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 (英文) Delpierre, G.R. and B.T. Sewell, "Millikan's Oil Drop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April 2005
  • (英文) Engeness, T.E., "The Millikan Oil Drop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April 2005
  • (英文) Millikan R. A. On the elementary electrical charge and the Avogadro constant (PDF). The Physical Review, Series II. 1913, 2: 109–143 [2007-07-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3-09-27). 

油滴實驗, drop, experiment, 是羅伯特, 密立坎與哈維, 福萊柴爾, harvey, fletcher, 在1909年所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 实验地点位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瑞尔森物理实验室, ryerson, physical, laboratory, 羅伯特, 密立根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密立根實驗裝置, 此實驗的目的是要測量單一電子的電荷, 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與電力, 使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 並根據已知的電場強度, 計算出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 重複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之後. 油滴實驗 Oil drop experiment 是羅伯特 密立坎與哈維 福萊柴爾 Harvey Fletcher 在1909年所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 实验地点位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瑞尔森物理实验室 Ryerson Physical Laboratory 1 2 3 羅伯特 密立根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密立根實驗裝置 此實驗的目的是要測量單一電子的電荷 方法主要是平衡重力與電力 使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 並根據已知的電場強度 計算出整顆油滴的總電荷量 重複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之後 密立根發現所有油滴的總電荷值皆為同一數字的倍數 因此認定此數值為單一電子的電荷e e 1 602 10 19 displaystyle e 1 602 cdot 10 19 庫侖 dd 到2006年為止 已知基本電荷值為1 60217653 14 x 10 19庫侖 4 密立根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 表示他的計算值為4 774 5 x 10 10靜庫侖 5 等於1 5924 17 x 10 19庫侖 現在已知的數值與密立根的結果差異小於百分之一 但仍比密立根測量結果的標準誤差 standard error 大了5倍 因此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目录 1 實驗裝置 2 實驗與原理 2 1 黏滯係數的修正 3 實驗的瑕疵 4 參考來源與註解 5 延伸閱讀 6 外部連結實驗裝置 编辑 密立根的原本的油滴实验设备 大约1909 1910年 密立根設置了一個均勻電場 方法是將兩塊金屬板以水平方式平行排列 作為兩極 兩極之間可產生相當大的電位差 金屬板上有四個小洞 其中三個是用來將光線射入裝置中 另外一個則設有一部顯微鏡 用以觀測實驗 噴入平板中的油滴可經由控制電場來改變位置 為了避免油滴因為光線照射蒸發而使誤差增加 此實驗使用蒸氣壓較低的油 其中少數的油滴在噴入平板之前 因為與噴嘴摩擦而獲得電荷 成為實驗對象 實驗與原理 编辑 油滴實驗簡圖 在此實驗中 油滴的運動方向共受四個力量影響 空氣阻力 向上 重力 向下 浮力 向上 電場力 向上 首先噴入的油滴會因為電場尚未開啟而下墜 以重力加速度 並很快的因為與空氣的摩擦而到達終端速度 等速下墬 接著開啟電場 假如此電場強度夠強 或稱電場力 FE 那麼將會使部分具有電荷的油滴開始上升 之後選出一個容易觀察的油滴 利用電壓的調整使油滴固定於電場中央 並使其他油滴墜落 接下來的實驗將只針對此一油滴進行 然後關閉電場使油滴下降 並計算油滴在下墬時終端速度v1 再根據斯托克斯定律 Stokes Law 算出油滴所受的空氣阻力 F 6 p r h v 1 displaystyle F 6 pi r eta v 1 空氣阻力 方向向上 v1 為油滴的終端速度 h 為空氣的黏滯係數 r 為油滴半徑 重量W 重力 等於體積V乘上密度r 且由於使油滴下降的力量為重力 因此下墬加速度為g 假設油滴為完美球型 則重力W可寫成 W 4 3 p r 3 g r displaystyle W frac 4 3 pi r 3 g rho 重力 方向向下 r為油滴密度不過若要獲得較為精確的數值 則重量必須減去空氣對油滴造成的浮力 等於和油滴相等體積的空氣重量 假設油滴為完美球型 則浮力B可寫成 B 4 3 p r 3 g r a i r displaystyle B frac 4 3 pi r 3 g rho air 浮力 方向向上 rair為空氣密度 上兩式合併如下 W B 4 3 p r 3 g r r a i r displaystyle W B frac 4 3 pi r 3 g rho rho air 重力 浮力 到達終端速度時加速度為零 等速下降 此時作用於油滴的合力為零 使F與W B互相抵銷 也就是F W B displaystyle F W B 由此可得 r 2 9 h v 1 2 g r r a i r displaystyle r 2 frac 9 eta v 1 2g rho rho air 一旦求得r 太小以致無法直接測量 則W也可算出 再來將電場重新開啟 此時作用於油滴的電場力為 F E q E displaystyle F E qE 電場力 方向向上 q為油滴電荷 E為電極板之間的電場 平行板狀電極產生的電場則可以下式求得 E V d displaystyle E frac V d V為電位差 d為平板之間的距離 若以較為直截了當的方法 q可經由調整V使油滴固定 再由FE W B算出 q 4 p r 3 g r r a i r d 3 V displaystyle q frac 4 pi r 3 g rho rho air d 3V 不過這種方法實際上難以實行 因此也可使用較容易操作的方式 稍微再將電壓V向上調升 讓油滴上升並得到一個新的終端速度v2 再從下式中得到q q E W B 6 p r h v 2 displaystyle qE W B 6 pi r eta v 2 電場力 重力 浮力 油滴向上爬升到達終端速度時所受的空氣阻力 黏滯係數的修正 编辑 密立根當時的實驗所算出的q與油滴大小有關 6 這是因為若是油滴太小 以致於和空氣粒子的大小差距不大時 斯托克斯定律將不適用 因此此實驗更精確的黏滯係數h 應該修正為下式 h h 1 b P r displaystyle eta frac eta 1 frac b Pr P為實驗時的大氣壓力 單位為毫巴 r為油滴的半徑 單位為米 b 6 33 x 10 5米 毫巴 為實驗定出的經驗常數 實驗的瑕疵 编辑理查 費曼曾經在1974年 於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場畢業典禮演說中敘述 草包族科學 Cargo cult science 時提到 7 從過往的經驗 我們學到了如何應付一些自我欺騙的情況 舉個例子 密立根做了個油滴實驗 量出了電子的帶電量 得到一個今天我們知道是不大對的答案 他的資料有點偏差 因爲他用了個不準確的空氣粘滯係數數值 於是 如果你把在密立根之後 進行測量電子帶電量所得到的資料整理一下 就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 把這些資料跟時間畫成坐標圖 你會發現這個人得到的數值比密立根的數值大一點點 下一個人得到的資料又再大一點點 下一個又再大上一點點 最後 到了一個更大的數值才穩定下來 為什麼他們沒有在一開始就發現新數值應該較高 這件事令許多相關的科學家慚愧臉紅 因爲顯然很多人的做事方式是 當他們獲得一個比密立根數值更高的結果時 他們以爲一定哪裡出了錯 他們會拼命尋找 並且找到了實驗有錯誤的原因 另一方面 當他們獲得的結果跟密立根的相仿時 便不會那麼用心去檢討 因此 他們排除了所謂相差太大的資料 不予考慮 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那些伎倆了 因此再也不會犯同樣的毛病 8 密立根油滴实验60年后 史学家发现 密立根一共向外公布了58次观测数据 而他本人一共做过140次观测 他在实验中通过预先估测 去掉了那些他认为有偏差 误差大的数据 9 參考來源與註解 编辑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to commemorat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s historic physics site in honor of Nobel laureate Robert Millikan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www news uchicago edu 2019 07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15 Avenu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Edward H Levi Hall5801 South Ellis Us Illinois 60637773 702 1234 Contact UChicago Breakthroughs 1910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 07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10 英语 Work of physicist Millikan continues to receive accolades chronicle uchicago edu 2019 07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6 12 NIST Reference on Constants Units and Uncertainty 2007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4 24 Millikan Robert A The electron and the light quant from the experimental point of view Speech Stockholm May 23 1924 2007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11 Millikan油滴實驗 2007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27 Richard Feynman Cargo Cult Science 2007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2 23 中文翻譯來自 別鬧了 費曼先生 科學頑童的故事 Surely You 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繁體中文版 天下文化 2005年 吳程遠譯 ISBN 9864171151 假象 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 ISBN 7806468838延伸閱讀 编辑Seyway Raymond A Faughn Jerry S Holt Physic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006 ISBN 978 0 03 073548 6 Thornton Stephen T Rex Andrew Modern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3rd ed Brooks Cole 2006 ISBN 978 0 495 12514 3 Serway Raymond A Jewett John W 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6th ed Brooks Cole 2004 ISBN 978 0 534 40842 8 外部連結 编辑 中文 模擬實驗動畫 密立根油滴實驗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Karlsson Magnus Millikan s oildrop experiment Simplified Java applet simulation of the experiment 英文 Thomsen Marshall Good to the Last Drop Millikan Stories as Canned Pedagogy 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英文 CSR TSGC Team Quark search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英文 The oil drop experiment appears in a list of Science s 10 Most Beautiful Experiment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英文 Delpierre G R and B T Sewell Millikan s Oil Drop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April 2005 英文 Engeness T E The Millikan Oil Drop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April 2005 英文 Millikan R A On the elementary electrical charge and the Avogadro constant PDF The Physical Review Series II 1913 2 109 143 2007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09 2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油滴實驗 amp oldid 7232527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