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師利·奧羅賓多

師利·奧羅賓多孟加拉語শ্রীঅরবিন্দ羅馬化:Śrī arabinda;英語:Śri Aurobindo Ghose;1872年8月15日—1950年12月5日),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印度政治人物、哲學家、瑜伽士、上師、教育家、民族主義者、詩人[1]。「奧羅賓多」也譯為阿羅頻多,直譯是「曉蓮大師」或「旭蓮大師」之意,Aurobindo意指一種晨間開放的蓮花,為「紅蓮」。[2]「師利」也譯為室利斯里,意指「神聖的」、「吉祥的」、「莊嚴的」。他被印度人稱爲「聖哲」,與聖雄甘地,聖詩泰戈爾通稱「三聖」。

師利·奧羅賓多
শ্রীঅরবিন্দ
Sri Aurobindo
師利·奧羅賓多(拍攝於1916年)
个人资料
出生(1872-08-15)1872年8月15日
英屬印度加爾各答
逝世1950年12月5日(1950歲—12—05)(78歲)
法屬印度本地治里
政党印度國民大會黨
母校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职业哲學家、印度獨立運動參與者
宗教信仰印度教
签名

奧羅賓多七歲時移居英國,並學於倫敦,於1893年後回到北印度,並於1905年-1912年帶領北印度地區從事爭取殖民自治的運動,任《敬禮祖國》等報刊編輯。以後在印度東南沿海的本地治里與他的靈性協作人密那·阿爾法薩合創奧羅賓多修道院(1926年),從事著述。之後,轉而研究哲學,神秘主義瑜伽,他所創建改進的新瑜伽,也成為今瑜伽研習主流之一。1950年12月5日,奧羅賓多卒於本地治里。

奧羅賓多力圖把印度的政治運動建立在印度宗教基礎上,宣傳印度教的理想也就是印度民族運動的理想,寫有一百多篇著作,主要有《神聖人生論》、《綜合瑜伽》、《吠陀的秘密》、《人類循環論》、《印度文化的基礎》、《莎維德麗》等,其中一部分有徐梵澄中文譯本。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奧羅賓多本名Aurobindo Acroyd Ghose,1872年八月15日誕生於印度孟加拉管轄區加爾各答。其父Krishna Dhun Ghose是孟加拉朗布爾縣一名助理外科醫生,原是Brahmo Samaj英语Brahmo Samaj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員,後在英國學醫時一頭栽入時興的演化論觀點。[3]

其母Swarnalotta Devi為Rajnarayan Basu英语Rajnarain Bose之女,Rajnarain也是Brahmo Samaj英语Brahmo Samaj的活躍份子。奧母懷他時被送到加爾各答一處空氣清新、有益健康的環境待產。奧氏有兩位哥哥,分別是Benoybhusan和Manmohan Ghose英语Manmohan Ghose;以及一個妹妹Sarojini和一個弟弟Barindra Kumar Ghosh英语Barindra Kumar Ghosh(小名Barin,本名Emmanuel Matthew)。[4][5]

奧氏幼年在英語環境中成長,與僕人間則用印度斯坦語溝通。雖然奧氏一家是孟加拉族,其父卻相信英國人在文化上優於他的族人,故1877年他和兩個哥哥被送到大吉嶺一所全英語的寄宿學校Loreto House英语Loreto Convent, Darjeeling,一方面可增進他們的語言能力,另方面是為了將他們與母親隔開,因奧母在第一胎出生後沒多久就罹患了心理疾病。大吉嶺是印度的英國文化之都,該寄宿學校係由愛爾蘭修女經營,奧氏三兄弟在那裡得以暴露在基督宗教的教誨和象徵之中。[6]

英格蘭(1879–1893) 编辑

 
奧羅賓多(坐在母親身旁的男孩)一家。攝於英格蘭, ca. 1879.[7]

因為奧父希望他的兒子將來能夠進入印度公僕系統英语Indian Civil Service (British India)(ICS),ICS是一所1000多人組成的菁英組織,要進入的話英文必須流利,1879年奧氏舉家遂移居英格蘭。奧氏三兄弟被送到英國曼徹斯特接受歐式教育。[8]奧父隨後即返回印度,獨將妻子留在倫敦接受醫師的照料,而奧氏胞弟Barindra亦於1880年一月在此出生。

當時,奧父透過Rangapur的英國朋友認識了一名公理會的牧師-Reverend W. H. Drewett,並將三兄弟安置在他曼徹斯特的家中寄宿。[8](起先,奧氏三兄弟先住在曼徹斯特的莎士比亞街84號,並於1881年的人口普查前搬到Chorlton-on-Medlock英语Chorlton-on-Medlock約克廣場29號。這次的人口普查奧氏也被納入其中,登記的名字是Aravinda Ghose。)奧氏接受Drewett完全世俗化的輔導,在那裡,談論印度文化是不被允許的。寄宿期間牧師夫婦也教授了三兄弟拉丁語,因為學會拉丁語才能進入較好的英語學校就讀。1881年,兩個哥哥先進入曼徹斯特文法學校英语Manchester Grammar School,奧氏因年幼無法入學,持續待在家裡接受Drewett夫婦教導的拉丁語、法語、地理及算數。儘管Drewett已被叮囑不得對三兄弟傳教,但男孩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暴露於基督教的教導和活動中,這讓奧氏甚感無趣,時而感到厭惡。英格蘭期間,三兄弟與父親甚少接觸,書信往來亦然。[9]

Drewett於1884年移民到澳洲,男孩們被迫搬到倫敦與母親同住(1884至1887年,奧氏住在倫敦謝潑德布希區英语Shepherd's Bush聖史蒂芬大道49號[10])。同年九月,奧氏與二哥Manmohan進入倫敦的倫敦聖保羅學校就讀,大哥Benoybhusan則留在曼徹斯特繼續完成他的學業。其間,奧氏學會了希臘語,又用三年的時間研習英語文學及詩歌,他也掌握了一些德語和義大利語。此外,奧氏這段期間也因Drewett之母的緣故陷入福音派的非難聲中,這讓他對該教派感到厭惡,奧氏一度認為自己應該是無神論者,隨後又自詡為不可知論者。[11]

 
師利·奧羅賓多在倫敦的故居,謝潑德布希區英语Shepherd's Bush聖史蒂芬大道49號的地下層,上有2007年英國官方掛上的紀念藍色牌匾[12]

1887年,奧父經歷財務困窘,三兄弟遂遷入南肯辛頓自由俱樂部(Liberal Club)的刻苦環境。俱樂部的經理-詹姆士戈登-是奧父在英帝國駐孟加拉官員亨利戈登英语Henry John Stedman Cotton的介紹下認識的,他倆是兄弟。[13]

到了1889年,奧氏二哥Manmohan決定以文學為業,而大哥Benoybhusan則證明瞭自己不符合ICS所須的入門標準。這意味著或許只有奧氏能滿足父親的渴望,而當奧父財根緊縮,奧氏得用功讀書拿取獎學金才能達成。[14]欲成為ICS公務員,考生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入門測驗,還得在試用期間在一所英語大學註冊讀兩年的書。奧氏在Oscar Browning英语Oscar Browning的推薦下獲得了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獎學金。[15]幾個月後,他也通過了ICS的紙筆測驗,在250名競爭者中排名第11位。隨後,他在國王學院待了兩年。[16]ICS試用階段過後,奧氏因無意成為公務員,在馬術考試時故意遲到好喪失任用資格。[17]

正當那個時候,印度古吉拉突邦巴羅達城的大君Sayajirao Gaekwad III英语Sayajirao Gaekwad III恰在英格蘭,經由詹姆士戈登的介紹,奧氏得以覲見大君並獲得巴羅達城的官職。[18]隨後,奧氏離開了英國啟程回印度,[18]1893年2月,奧氏到達了目的地巴羅達。[19]同一時間,身在印度盼子歸來的父親因誤信孟買中間人誤報的沉船消息,以為奧氏已在葡萄牙沿岸遇難,傷心欲絕而亡。[20][21]

巴羅達和加爾各答(1893–1910) 编辑

主條目:師利·奧羅賓多的從政史英语Political_history_of_Sri_Aurobindo

奧氏於1893年來到了巴羅達 (古吉拉特邦)擔任政府要職,起先他在調查和結算部門,爾後又轉到稅收部和秘書處,直迄1897年,他也負責為巴羅達Gaekwad王朝英语Gaekwad dynasty的大君起草演講稿,教授文法及其他雜務。[22]到了1897年,奧氏在工作的同時還擔任巴羅達學院英语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 of Baroda的兼職法語教師,隨後晉升為副校長。[23][24]他在這段時間也自學了梵語和孟加拉語。[25]

待在巴羅達那段時期,奧氏同時為一份刊物《Indu Prakash》為文撰稿兼擔任巴羅達的學校董事會主席,[26]而他也開始對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顯出濃厚興趣,但囿於政府要員身份,他只能在幕後投入政治活動,例如,行經孟加拉與中央邦時趁勢與那裡的獨立運動分子串接,聯繫巴爾·甘格達爾·提拉克、{{Nivedita姊妹英语Sister Nivedita,並在巴羅達軍隊中為尼拉蘭巴·斯瓦米英语Niralamba Swami提供軍事訓練(爾後派遣其組織孟加拉地區的反殖民運動)。[27]此外,奧氏受到中世紀法國對英格蘭的反叛革命以及美國和義大利發生的起義所影響,在公共場合中,他提倡被動的不合作運動,但私下卻秘密組織反抗運動好為公開起義做準備,此舉是為了防止不合作運動失敗。[28]

奧氏一再往返於巴羅達和孟加拉兩地,一是希望能與失散的父母、親友,包括表兄弟Sarojini與胞弟Barin取得聯繫,二是希望在孟加拉建立更多的反殖民組織。自從英殖民當局宣佈孟加拉分治 (1905年)之後,他只在1906年回到加爾各答,上一次參訪加爾各答是1901年,奧氏28歲,當時他娶了政府高官Bhupal Chandra Bose的14歲幼女Mrinalini,Mrinalini後來因1918年流感大流行卒於1918年12月。[29]

 
1907年九月號Bande Mataram英语Bande Mataram (publication)週刊的封面

而在孟加拉,有了胞弟Barin的協助,奧氏與革命分子取得聯繫,激勵了Bagha Jatin英语Bagha Jatin、Jatin Banerjee和Surendranath Tagore等激進分子。同時,奧氏也協助建立了一系列的青年軍,包括1902年加爾各答的Anushilan Samiti[30]

1906年,奧氏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議員,並參予了瑙羅吉領導的國大會議,力圖貫徹四大目標:自治(Swaraj)、主權(Swadesh)、抵制、國家教育。1907年的蘇拉特國大會期間強硬派與中間派攤牌對峙,奧氏與提拉克領導強硬派,會後自治兩派分裂。[31]1907至1908年間,奧氏頻繁赴浦那、孟買、巴羅達各地演講、會見各式各樣的團體,好宣揚他的反殖民立場。1908年5月,他再度被英殖民當局逮捕,罪名是涉嫌參與Alipore爆炸案英语Alipore bomb case。經過一年的隔離監禁,他在後續審判中獲釋。一出監獄,奧氏旋即出版了兩份刊物,一份是英語版的《Karmayogin》、一份是孟加拉語版的《》。他也在烏塔爾帕拉科特龍格發表了一篇演講(Uttarpara演講英语Uttarpara Speech),暗陳其關切的焦點已由政治轉向靈性事物,但英殖民政府因他新日報中的文章未曾停止過迫害奧氏,1910年四月奧氏移居本地治里,英國的秘密員警仍跟到那裡監視他的一舉一動。[32][33]

 
1907年的蘇拉特國大會期後奧氏坐於桌旁主持愛國份子的會議,時提拉克在演講

從政治轉向靈性 编辑

1905年七月,印度總督喬治·寇松實施了孟加拉分治,此舉引發了奧羅賓多等革命分子對英國政權的敵意,進而促使他們投入內亂等愛國行動。1908年,Khudiram Bose英语Khudiram BosePrafulla Chaki英语Prafulla Chaki企圖暗殺Magistrate Kingsford,他是一名法官,欲對印度愛國者判處極刑。然而,瞄準其馬車的炸彈卻投偏到另一輛馬車上,因而炸死了兩名英籍婦女,即是Pringle Kennedy英语Pringle Kennedy的妻女。奧羅賓多因而被控策劃及監控整起攻擊事件並單獨求刑於Alipore監獄英语Alipore Jail。Alipore炸彈事件的審判拖了一年,最後,1909/5/6奧氏被無罪開釋,此案中他的辯護律師是奇塔兰詹·达斯英语Chittaranjan Das[34]

下獄期間,奧氏經驗了靈性上的開悟,對人生的開法也產生了钜變:他不再以解放印度為終極目標。[35]奧氏表示他在獄中感受到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臨在。他說:「有兩個禮拜之久,斯瓦米[36]在我冥思時頻頻對我說法。」[37]據奧氏自傳所載,這是他首度回到印度後感到的巨大平安,他無法言表,而這經驗也斷斷續續地出現。當時,他對瑜伽沒有任何概念,除了從友人Ganganath(也是Brahmanand Swami英语Brahmanand Swami的弟子)那裡學到的一點瑜伽原理之外,奧氏卻在沒有老師的教導下自行開始練瑜伽。[38](1907年,Barin將奧氏引薦給Vishnu Bhaskar Lele,他是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名瑜伽士。Vishnu Bhaskar Lele教導奧氏傾聽內在引導,無須仰賴任何的外在上師或指引,奧氏深受其影響。[39]

 
1908年奧羅賓多於Alipore監獄的照片。

1910年,奧氏退出所有的政治活動之外,藏身於金德訥格爾,當時,英方因奧氏在《Karmayogin》發表了一篇文章〈致我的國人〉而欲以叛亂罪起訴他。而奧氏消失匿蹤之後,逮捕狀被壓下、起訴罪也往後延。1910/4/4,奧氏誘導警方公開行動並發出逮捕令,但他卻已逃入法屬殖民地本地治里而不受英國法律制裁。[40]逮捕行動因而被撤銷。

本地治里(1910–1950) 编辑

1910年,奧氏移居本地治里。在本地治里期間,他將精力全部放在哲學與靈性的追求上。1914年,經過四年與世隔絕的瑜伽修行之後,奧氏創辦了哲學月刊《Arya: A Philosophical Review英语Arya: A Philosophical Review》,該刊持續發行到1921年為止。多年之後,奧氏又重將月刊文稿編修成系列叢書,包括《神聖人生論[41]》、《綜合瑜伽[42]》、《薄伽梵歌[43]》、《吠陀經奧義[44]》、《秘火誦讚[45]》、《奧義書》、《印度文藝復興[46]》、《戰爭與自決[47]》、《人類循環[48]》、《人類統一的理想[49]》及《來世詩篇[50]》均出自這份月刊。[51]

在奧氏講學的初期,只有少數跟隨者,日積月累下來,追隨者漸漸增多,1926年,奧氏創辦了奧羅賓多修道院[52]也是從1926年起,奧氏始以師利·奧羅賓多來署名,室利或斯里(均為Sri的音譯)原為梵文,意指「神聖的」,常作敬語用。[53]

那之後,奧氏的著作主要是大量的學案及師生間的書信,上千封的編號信函多數成於30年代。這些著作中很大一部來自奧氏在學生筆記空白處的簡短邊批,內容多是針對學生的問題所作的答覆或靈修報告,有些則是解釋其教學實用面的精心長篇回覆。之後,這些學案被編成三卷《瑜伽書札集[54]》發表。1930年代末,奧氏繼續提筆接續他早先的詩歌創作,並在餘生中持續編修擴充這部作品[55],最後完成了(或許是)他一生最偉大的文學成就,一部以無韻詩體裁寫成的24,000行左右的靈性史詩《莎維德麗》。[56]

1950年12月5日,奧氏與世長辭,六萬多人參加了他的喪禮。首相尼赫魯和總統普拉薩德讚揚他在瑜伽哲學和獨立鬥爭上的貢獻。國內和國際報紙均登載了他的死訊。[52][57]

 
1950/12/5,師利·奧羅賓多遺照

密那與修道院的發展 编辑

奧羅賓多的靈性協作人密那·阿爾法薩又被尊稱為「母親」。[58]密那是法國人,1878/2/21生於巴黎。20多歲時,她向Max Théon英语Max_Th%C3%A9on學習神秘學。1914/3/29,密那隨同夫婿Paul Richard同赴本地治里[59],最終於1920年定居於此。奧氏認為密那是他的靈性協作人和對等人身(spiritual equal)。1926/11/24,奧氏退隱之後,他讓密那為奧氏早期的追隨者規畫、建設、營運一個社區,也就是後來的奧羅賓多修道院的前身。不久,亦有信徒攜家帶眷加入修道院,密那也因此開始籌建奧羅賓多國際教育中心,作為實驗奧氏教育理念的場域。1950年奧氏逝世,密那繼承他的靈性工作,繼續引導修道院並指導奧氏弟子。[60]

哲學觀點 编辑

他綜合印度吠檀多各派的哲學理論以及西方唯心主義哲學觀點,建立了“整體吠檀多”理論體系。宣稱宇宙是由“現象世界”和“超越世界”兩個世界所組成,“超越世界”是由“現象世界”演化而來,即由物質進化到生命,由生命進化到心,再由心進化到“超心”。進化本身是刻意、帶有目定性而非隨機而為的;物質帶著衝動進化為生命,生命繼續帶著衝動進化為心。一切都源自無上的,梵降為超心,超心降為心,心再降為生命。世界是梵於無限的時間與空間的分佈,而個人是梵於時間與空間中的集中。世界在無限中尋求其梵的本體。因為梵化為了世界,則世界也相應地追求重組為梵。梵在其本質上是“真”的、“智”的、“樂”的。與此三者相反的事物,是三者的一部分墮落入局部的知識裡所致。[61]

留給世人的遺產 编辑

奧羅賓多雖是印度的愛國主義者,但世人較熟悉的卻是他的哲學、人類進化和整體瑜伽等論述。[62]

影響 编辑

奧氏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如在印度,S. K. Maitra英语Sisir Kumar Maitra、Anilbaran Roy及D. P. Chattopadhyaya英语D. P. Chattopadhyaya均評論過奧氏的著作。而[秘教]及傳統智慧作家,如米尔恰·伊利亚德Paul Brunton英语Paul Brunton蓋農等人,則俱將奧氏視作印度靈性傳統的真正代表人物。[63]

Haridas Chaudhuri英语Haridas ChaudhuriFrederic Spiegelberg英语Frederic Spiegelberg[64]等人都曾受到奧氏啟發,他倆均任職於舊金山的美國亞洲研究學院。不久,Chaudhuri偕其妻Bina成立了「文化整合協會」(後續又繁衍出加州整體哲學研究所英语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65]

1968年五月期間,史托克豪森在因Satprem的奧羅賓多相關著作而深受啟發,這位作曲家在這段期間經歷了個人危機,後又在奧氏哲學中與找到他所感覺到的東西。這段經歷之後,史托克豪森的音樂有了180度的大轉變,直迄職涯終了,他的音樂一直帶有神秘主義色彩。[66]

William Irwin Thompson英语William Irwin Thompson於1972年來到曙光村會見「母親」。Thompson稱奧氏的靈性教誨為「激進的無政府主義」、「後宗教取向」,並視其著作可「...上溯至史前的女神文化、以及(麥克魯漢所說的『文化檢索』而來的)巫、產婆的原型...」。Thompson的著作也提到他在1973年母親入涅槃那夜經驗到從她而來的夏克提(一種心靈力量)。[67]

奧氏對於人類能力的演化去向之觀點影響了Michael Murphy英语Michael Murphy (author)的思維,並藉由Murphy的著作間接影響了人類潛能運動英语Human Potential Movement[68]

美國哲學家肯恩·威爾柏則稱奧羅賓多為「印度最偉大的當代哲學家聖人」[69],並將奧氏一些觀點嵌入他的哲學宏圖中。威爾柏對奧羅賓多的詮釋為Rod Hemse英语Rod Hemsell所批評[70]新時代運動作家Andrew Harvey英语Andrew Harvey也視奧羅賓多為靈感上師。[71]

追隨者 编辑

下列作家、門徒及組織將他們繼承來的智慧遺產追溯自奧羅賓多及母親(或自承多少受到他們影響)。

  • Nolini Kanta Gupta英语Nolini Kanta Gupta (1889–1983)長年追隨奧羅賓多,並依循奧氏及「母親」的教導,著有豐富的哲學、神秘學及靈性演化叢集。[72]
  • Pavitra英语Pavitra (1894–1969)是奧羅賓多及母親早期的門徒,生於巴黎,本名是Philippe Barbier Saint-Hilaire。Pavitra將1925-1926年與奧羅賓多及母親的部分精彩對談內容出版為《與Pavitra對話》。[73]
  • Indra Sen英语Indra Sen (1903–1994)亦是奧羅賓多的門徒,儘管鮮為西方所知,他卻是40-50年代明白說出整體心理學及整體哲學為何的第一人。其文匯編為《整體心理學》一書(1986年)。[74]
  • Nirodbaran英语Nirodbaran (1903–2006)。他是一名醫生,在愛丁堡取得學位,他與奧氏長期、大量的通信內容闡述了整體瑜伽的各個面向,而挑剔的對話紀錄也一一帶出奧氏的諸多思想主題。[75]
  • M. P. Pandit英语M. P. Pandit (1918–1993)。「母親」及奧羅賓多修道院的秘書,其豐富的著作及演講內容涵蓋了瑜伽、吠陀、譚崔、奧氏的史詩《莎維德麗》等。
  • Sri Chinmoy英语Sri Chinmoy (1931–2007)於1944年加入奧羅賓多修道院。期間,他寫了一部有關奧氏生平的劇本-《師利·奧羅賓多:靛藍之子》-及他的書-《無邊無際:師利·奧羅賓多》。[76]。他既是作家、作曲家,也是藝術家和運動員,而他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籌辦有關內在平靜及世界和諧的公眾活動(如音樂會、靜心及跑步)。[77]
  • Satprem英语Satprem (1923–2007)是一位法國作家兼「母親」的重要弟子,曾出版《母親的天命議程》(1982年)、《師利·奧羅賓多或意識的冒險》(2000年)、《邁向超人性》(2002年)等等。[78]
  • 徐梵澄(1909–2000),中國學者。1945–1978年三十三年旅居南印度,在奧羅賓多修道院任教和做學術研究,任華文部主任。他將大量奧羅賓多著作翻譯成中文,並撰文介紹其生平和思想。

批評 编辑

  • N. R. Malkani英语N. R. Malkani發現奧氏的創造理論為假,其理論談及經驗及遠見超越了正常人類的經驗。他表示該理論雖以智性回答了難題,奧氏建構理論及討論事物的過程卻有不可預測的特性,非基於存在的真理。Malkani又說,覺知本身已是事實,他建議無需再檢視此創造性活動了。[79]
  • 肯恩·威爾柏對奧氏哲學的詮釋拒絕接收他在《神聖人生論》[41]中提出的劃分實相的概念,認為物質、生命、心智、上心智(overmind)、超心智(supermind)位處不同層級,並用較高套疊或較低套疊(nested)的子整體(holon)及狀態為之命名,事實上僅有一個四重實相(fourfold reality,威爾柏創立的實相系統)。[80]
  • Adi Da英语Adi Da發現奧氏的貢獻僅在文學及文化上,他只是將他的政治動機延伸到靈性及人類演化上而已。[81]
  • 奧修說奧氏是偉大的學者,但還未成道;他的人格小我令他間接宣稱他已超越佛陀。而據稱信徒數量的增加也讓他相信他已開悟。[82]

參見 编辑

思想 编辑

相關組織 编辑

其他 编辑

註記 编辑

  1. ^ Ghose A., McDermott, R.A. – Essential Aurobindo, SteinerBooks (1994) ISBN 978-0-940262-22-5
  2. ^ 徐梵澄徐梵澄文集》(卷一)之《南海新光
  3. ^ 奧氏描述其父為「極端的無神論者」,但Thakur卻說他是不可知論者,而Heehs則相信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法則。
  4. ^ Heehs (2008),第3–7, 10頁
  5. ^ Thakur (2004),第3頁
  6. ^ Heehs (2008),第8–9頁
  7. ^ Heehs (2008),第10頁
  8. ^ 8.0 8.1 Heehs (2008),第9–10頁
  9. ^ Heehs (2008),第14頁
  10. ^ Anon,師利·奧羅賓多(1872–1950),英語遺產(暫譯),2012年八月18日檢索
  11. ^ Heehs (2008),第14–18頁
  12. ^ AUROBINDO, SRI (1872–1950). English Heritage. [18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于2021-02-24). 
  13. ^ Heehs (2008),第18頁
  14. ^ Heehs (2008),第19頁
  15. ^ Aurobindo (2006),第29–30頁
  16. ^ ACAD & GHS890AA.
  17. ^ Aurobindo (2006),第31頁
  18. ^ 18.0 18.1 Thakur (2004),第6頁
  19. ^ Aurobindo (2006),第34頁
  20. ^ Aurobindo (2006),第36頁
  21. ^ Thakur (2004),第7頁
  22. ^ Aurobindo (2006),第37頁
  23. ^ Aurobindo (2006),第42頁
  24. ^ Aurobindo 2006,第68頁
  25. ^ Aurobindo (2006),第43頁
  26. ^ Aurobindo (2006),第68頁
  27. ^ Aurobindo (2006),第77頁
  28. ^ Aurobindo (2006),第71頁
  29. ^ Heehs (2008),第53頁
  30. ^ Heehs (2008),第67頁
  31. ^ Thorpe (2010),第29頁C
  32. ^ Lorenzo (1999),第70頁
  33. ^ Heehs (2008),第217頁
  34. ^ Aurobindo (2006),第86頁
  35. ^ Aurobindo (2006),第61頁
  36. ^ 譯按:印度教對上師的敬稱,也有譯為「司瓦米」
  37. ^ Aurobindo (2006),第98頁
  38. ^ Aurobindo (2006),第110頁
  39. ^ Heehs (2008),第142–143頁
  40. ^ Aurobindo (2006),第101頁
  41. ^ 41.0 41.1 原題The Life Div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2. ^ 原題The Synthesis of Yo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 原題Essays on The Gi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 暫譯,原題The Secret of The Veda
  45. ^ 暫譯,原題Hymns to the Mystic Fire
  46. ^ 暫譯,原題The Renaissance in India
  47. ^ 暫譯,原題War and Self-determination
  48. ^ 原題The Human Cycle
  49. ^ 暫譯,原題The Ideal of Human Unity
  50. ^ 暫譯,原題The Future Poetry
  51. ^ Thakur (2004),第31–33頁
  52. ^ 52.0 52.1 , 師利·奧羅賓多誕辰百年圖書館 30, [201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1) 
  53. ^ Heehs (2008),第347頁: 不用姓氏Ghose的Sri Aurobindo之名首度出現時似乎印在1920年金德訥格爾刊出的一篇文章中,當時並未沿用下去,奧氏首次以Sri Aurobindo署名是在1926年三月時,但之後一、兩年又續以Sri Aurobindo Ghose來署名。
  54. ^ 原題Letters on Yo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5. ^ Thakur (2004),第20–26頁
  56. ^ Yadav (2007),第31頁:「奧氏的名氣主要仰仗《莎維德麗》,這部史詩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他把原有的摩訶婆羅多傳奇擴充為24,000多行的無韻史詩;其中,蘇特凡(Satyavan)代表男性靈魂,被死亡和無知所攫;而神聖母親在世上的化身莎維德麗(Savitri)則象徵著愛和大能。故事內容請見外部連結-莎維德麗:一個古印度的故事。」
  57. ^ Heehs (2008),第411–412頁:「1950年12月6日清晨,印度所有的主要報紙均發布了奧氏的死訊...總統、首相、中央及國家部長...回憶起他對自由的貢獻、他的哲學及其他著作,以及他示範的瑜伽紀律。在海外,他的死訊記載在倫敦、巴黎及紐約的報紙。曼徹斯特衛報一名記者稱他為『印度當代所產生最巨大的哲學思想家。』」
  58. ^ Leap of Perception: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Your Attention 1. New York: Atria books. 2013: 121. ISBN 978-1-58270-390-9. 
  59. ^ Aurobindo (2006),第102頁
  60. ^ Jones & Ryan (2007),第292–293頁
  61. ^ 師利·奧羅賓多著,《神聖人生論》,商務印書館,1993年,頁44-55。
  62. ^ McDermott (1994),第11頁
  63. ^ Heehs (2008),第379頁
  64. ^ Haridas Chaudhuri及Frederic Spiegelberg,師利·奧羅賓多的整體哲學:紀念座談會,Allen & Unwin,1960
  65. ^ 「從美國亞洲研究學院到加州整體哲學研究所」[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6. ^ O'Mahony (2001)
  67. ^ . [2014-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4). 
  68. ^ Kripal (2007),第60–63頁
  69. ^ Ken Wilber, Foreword to A. S. Dalal (ed.), 比心理學還偉大的一種心理學–師利·奧羅賓多心理學思想導論, Tarcher/Putnam, 2000.
  70. ^ Rod Hemsell, 「肯恩·威爾柏和師利·奧羅賓多:從批判角度來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n. 2002.
  71. ^ 看不見的旅程:靈性覺醒. [2014-02-06]. (原始内容于2016-03-20). 
  72. ^ Sachidananda Mohanty. 一個當代讀者眼中的師利·奧羅賓多 1. 新德里: routeledge. 2008: 36. ISBN 978-0-415-46093-4. 
  73. ^ Satprem. 母親的天命議程 6 3. 巴黎: Inst. de Recherches Évolutives. 1965: 188. ISBN 0-938710-12-5. 
  74. ^ K. Satchidanandan,《印度作家名人錄:補集》, 1990 新德里:Sahitya Akademi,, p. 134
  75. ^ Nirodbaran (1973),第1–19頁
  76. ^ Sri, Chinmoy, , [12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77. ^ Dua (2005),第18–22頁
  78. ^ Satprem (1982),第5頁
  79. ^ 師利·奧羅賓多的進化理論–來自Malkani教授的批評. [2014-02-06]. (原始内容于2021-02-26). 
  80. ^ Wilber's Critique of Sri Aurobindo. [2014-10-13]. (原始内容于2020-07-28). 
  81. ^ 布巴在印度解放約翰. 黎明之馬雜誌. 1974年八月4日 [2014-03-06]. (原始内容于2019-05-21). 
  82. ^ 奧修超越成道. 超越成道. [2014-03-06]. (原始内容于2020-11-12). 

书目

  • Census Returns of England and Wales, Kew, England: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K: Public Record Office, Class: RG11; Piece: 3918; Folio: 15; Page: 23; GSU roll: 1341936, 1881 
  • Thorpe, Edgar, The Pearson General Knowledge Manual, New Delhi: Dorling kindersley Pvt ltd, 2010 
  • Anon, Aurobindo, Sri (1872–1950), English Heritage, [18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于2021-02-24) 
  • Aurobindo, Sri, , Pondicherry: Lotus press, 2005 [2019-04-10], ISBN 978-0-941524-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 Ghose, Aravinda Acroyd (GHS890AA). A Cambridge Alumni Databas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Aurobindo, Sri, , Sri Aurobindo Ashram Publication Department, 2006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6) 
  • Dua, Shyam (编), The Luminous Life of Sri Chinmoy: An Authorized Biography, Tiny Tot Publications, 2005, ISBN 978-81-304-0221-5 
  • Heehs, Peter, The Lives of Sri Aurobindo,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231-14098-0 
  • Huchzermeyer, Wilfried, Sri Aurobindo and European Philosophy, Prisma, Auroville, 2016, ISBN 978-81-928152-9-9 
  • Jones, Constance; Ryan, James D. (编),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Facts on File, 2007, ISBN 978-0-8160-5458-9 
  • Kripal, Jeffery John, Esalen: America and the Religion of No Religion, Chicago,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ISBN 978-0-226-45369-9 
  • Lorenzo, David J., Tradition and the Rhetoric of Right: Popular Political Argument in the Aurobindo Movement,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99, ISBN 978-0-8386-3815-6 
  • McDermott, Robert A., Essential Aurobindo, SteinerBooks, 1994, ISBN 978-0-940262-22-5 
  • Nirodbaran, Twelve years with Sri Aurobindo, Pondicherry: Sri Aurobindo Ashram, 1973 [2019-04-10], (原始内容于2006-12-08) 
  • O'Mahony, John, The Sound of Discord, The Guardian (London), 29 September 2001 [2019-04-10], (原始内容于2021-08-14) 
  • Satprem, The Mind of the Cells, New York, NY: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Research, 1982, ISBN 978-0-938710-06-6 
  • Thakur, Bimal Narayan, Poetic Plays of Sri Aurobindo, Northern Book Centre, 2004, ISBN 978-81-7211-181-6 
  • Yadav, Saryug, Sri Aurobindo's Life, Mind and Art, Barbuddhe, Satish (编), In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Critical Views, Sarup and Sons, 2007 
  • Wilber, Ken, The Atman project:a transpersonal view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0, ISBN 9780835605328 
  • Sharma, Ram Nath, Sri Aurobindo's Philosoph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tlantic Publishers, 1991 

外部連結 编辑

  • 奧羅賓多與密那·阿爾法薩珍貴影像資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奧氏生平一瞥 (梵語)
  • 奧羅賓多修道院臉書
  • 奧羅賓多修道院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莎維德麗:一個古印度的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師利, 奧羅賓多, 孟加拉語, অরব, 羅馬化, Śrī, arabinda, 英語, Śri, aurobindo, ghose, 1872年8月15日, 1950年12月5日, 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 印度政治人物, 哲學家, 瑜伽士, 上師, 教育家, 民族主義者, 詩人, 奧羅賓多, 也譯為阿羅頻多, 直譯是, 曉蓮大師, 旭蓮大師, 之意, aurobindo意指一種晨間開放的蓮花, 紅蓮, 師利, 也譯為室利, 斯里, 意指, 神聖的, 吉祥的, 莊嚴的, 他被印度人稱爲, 聖哲, 與聖雄甘地,. 師利 奧羅賓多 孟加拉語 শ র অরব ন দ 羅馬化 Sri arabinda 英語 Sri Aurobindo Ghose 1872年8月15日 1950年12月5日 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 印度政治人物 哲學家 瑜伽士 上師 教育家 民族主義者 詩人 1 奧羅賓多 也譯為阿羅頻多 直譯是 曉蓮大師 或 旭蓮大師 之意 Aurobindo意指一種晨間開放的蓮花 為 紅蓮 2 師利 也譯為室利 斯里 意指 神聖的 吉祥的 莊嚴的 他被印度人稱爲 聖哲 與聖雄甘地 聖詩泰戈爾通稱 三聖 師利 奧羅賓多 শ র অরব ন দSri Aurobindo師利 奧羅賓多 拍攝於1916年 个人资料出生 1872 08 15 1872年8月15日英屬印度加爾各答逝世1950年12月5日 1950歲 12 05 78歲 法屬印度本地治里政党印度國民大會黨母校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职业哲學家 印度獨立運動參與者宗教信仰印度教签名奧羅賓多七歲時移居英國 並學於倫敦 於1893年後回到北印度 並於1905年 1912年帶領北印度地區從事爭取殖民自治的運動 任 敬禮祖國 等報刊編輯 以後在印度東南沿海的本地治里與他的靈性協作人密那 阿爾法薩合創奧羅賓多修道院 1926年 從事著述 之後 轉而研究哲學 神秘主義及瑜伽 他所創建改進的新瑜伽 也成為今瑜伽研習主流之一 1950年12月5日 奧羅賓多卒於本地治里 奧羅賓多力圖把印度的政治運動建立在印度宗教基礎上 宣傳印度教的理想也就是印度民族運動的理想 寫有一百多篇著作 主要有 神聖人生論 綜合瑜伽 吠陀的秘密 人類循環論 印度文化的基礎 莎維德麗 等 其中一部分有徐梵澄中文譯本 目录 1 生平 1 1 早年生活 1 2 英格蘭 1879 1893 1 3 巴羅達和加爾各答 1893 1910 1 4 從政治轉向靈性 1 5 本地治里 1910 1950 1 6 密那與修道院的發展 2 哲學觀點 3 留給世人的遺產 3 1 影響 3 2 追隨者 3 3 批評 4 參見 4 1 思想 4 2 相關組織 4 3 其他 5 註記 6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 编辑 奧羅賓多本名Aurobindo Acroyd Ghose 1872年八月15日誕生於印度孟加拉管轄區的加爾各答 其父Krishna Dhun Ghose是孟加拉朗布爾縣一名助理外科醫生 原是Brahmo Samaj 英语 Brahmo Samaj 宗教改革運動的一員 後在英國學醫時一頭栽入時興的演化論觀點 3 其母Swarnalotta Devi為Rajnarayan Basu 英语 Rajnarain Bose 之女 Rajnarain也是Brahmo Samaj 英语 Brahmo Samaj 的活躍份子 奧母懷他時被送到加爾各答一處空氣清新 有益健康的環境待產 奧氏有兩位哥哥 分別是Benoybhusan和Manmohan Ghose 英语 Manmohan Ghose 以及一個妹妹Sarojini和一個弟弟Barindra Kumar Ghosh 英语 Barindra Kumar Ghosh 小名Barin 本名Emmanuel Matthew 4 5 奧氏幼年在英語環境中成長 與僕人間則用印度斯坦語溝通 雖然奧氏一家是孟加拉族 其父卻相信英國人在文化上優於他的族人 故1877年他和兩個哥哥被送到大吉嶺一所全英語的寄宿學校Loreto House 英语 Loreto Convent Darjeeling 一方面可增進他們的語言能力 另方面是為了將他們與母親隔開 因奧母在第一胎出生後沒多久就罹患了心理疾病 大吉嶺是印度的英國文化之都 該寄宿學校係由愛爾蘭修女經營 奧氏三兄弟在那裡得以暴露在基督宗教的教誨和象徵之中 6 英格蘭 1879 1893 编辑 nbsp 奧羅賓多 坐在母親身旁的男孩 一家 攝於英格蘭 ca 1879 7 因為奧父希望他的兒子將來能夠進入印度公僕系統 英语 Indian Civil Service British India ICS ICS是一所1000多人組成的菁英組織 要進入的話英文必須流利 1879年奧氏舉家遂移居英格蘭 奧氏三兄弟被送到英國曼徹斯特接受歐式教育 8 奧父隨後即返回印度 獨將妻子留在倫敦接受醫師的照料 而奧氏胞弟Barindra亦於1880年一月在此出生 當時 奧父透過Rangapur的英國朋友認識了一名公理會的牧師 Reverend W H Drewett 並將三兄弟安置在他曼徹斯特的家中寄宿 8 起先 奧氏三兄弟先住在曼徹斯特的莎士比亞街84號 並於1881年的人口普查前搬到Chorlton on Medlock 英语 Chorlton on Medlock 約克廣場29號 這次的人口普查奧氏也被納入其中 登記的名字是Aravinda Ghose 奧氏接受Drewett完全世俗化的輔導 在那裡 談論印度文化是不被允許的 寄宿期間牧師夫婦也教授了三兄弟拉丁語 因為學會拉丁語才能進入較好的英語學校就讀 1881年 兩個哥哥先進入曼徹斯特文法學校 英语 Manchester Grammar School 奧氏因年幼無法入學 持續待在家裡接受Drewett夫婦教導的拉丁語 法語 地理及算數 儘管Drewett已被叮囑不得對三兄弟傳教 但男孩們還是不可避免地暴露於基督教的教導和活動中 這讓奧氏甚感無趣 時而感到厭惡 英格蘭期間 三兄弟與父親甚少接觸 書信往來亦然 9 Drewett於1884年移民到澳洲 男孩們被迫搬到倫敦與母親同住 1884至1887年 奧氏住在倫敦謝潑德布希區 英语 Shepherd s Bush 聖史蒂芬大道49號 10 同年九月 奧氏與二哥Manmohan進入倫敦的倫敦聖保羅學校就讀 大哥Benoybhusan則留在曼徹斯特繼續完成他的學業 其間 奧氏學會了希臘語 又用三年的時間研習英語文學及詩歌 他也掌握了一些德語和義大利語 此外 奧氏這段期間也因Drewett之母的緣故陷入福音派的非難聲中 這讓他對該教派感到厭惡 奧氏一度認為自己應該是無神論者 隨後又自詡為不可知論者 11 nbsp 師利 奧羅賓多在倫敦的故居 謝潑德布希區 英语 Shepherd s Bush 聖史蒂芬大道49號的地下層 上有2007年英國官方掛上的紀念藍色牌匾 12 1887年 奧父經歷財務困窘 三兄弟遂遷入南肯辛頓自由俱樂部 Liberal Club 的刻苦環境 俱樂部的經理 詹姆士戈登 是奧父在英帝國駐孟加拉官員亨利戈登 英语 Henry John Stedman Cotton 的介紹下認識的 他倆是兄弟 13 到了1889年 奧氏二哥Manmohan決定以文學為業 而大哥Benoybhusan則證明瞭自己不符合ICS所須的入門標準 這意味著或許只有奧氏能滿足父親的渴望 而當奧父財根緊縮 奧氏得用功讀書拿取獎學金才能達成 14 欲成為ICS公務員 考生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入門測驗 還得在試用期間在一所英語大學註冊讀兩年的書 奧氏在Oscar Browning 英语 Oscar Browning 的推薦下獲得了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獎學金 15 幾個月後 他也通過了ICS的紙筆測驗 在250名競爭者中排名第11位 隨後 他在國王學院待了兩年 16 ICS試用階段過後 奧氏因無意成為公務員 在馬術考試時故意遲到好喪失任用資格 17 正當那個時候 印度古吉拉突邦巴羅達城的大君 Sayajirao Gaekwad III 英语 Sayajirao Gaekwad III 恰在英格蘭 經由詹姆士戈登的介紹 奧氏得以覲見大君並獲得巴羅達城的官職 18 隨後 奧氏離開了英國啟程回印度 18 1893年2月 奧氏到達了目的地巴羅達 19 同一時間 身在印度盼子歸來的父親因誤信孟買中間人誤報的沉船消息 以為奧氏已在葡萄牙沿岸遇難 傷心欲絕而亡 20 21 巴羅達和加爾各答 1893 1910 编辑 主條目 師利 奧羅賓多的從政史 英语 Political history of Sri Aurobindo 奧氏於1893年來到了巴羅達 古吉拉特邦 擔任政府要職 起先他在調查和結算部門 爾後又轉到稅收部和秘書處 直迄1897年 他也負責為巴羅達Gaekwad王朝 英语 Gaekwad dynasty 的大君起草演講稿 教授文法及其他雜務 22 到了1897年 奧氏在工作的同時還擔任巴羅達學院 英语 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 of Baroda 的兼職法語教師 隨後晉升為副校長 23 24 他在這段時間也自學了梵語和孟加拉語 25 待在巴羅達那段時期 奧氏同時為一份刊物 Indu Prakash 為文撰稿兼擔任巴羅達的學校董事會主席 26 而他也開始對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顯出濃厚興趣 但囿於政府要員身份 他只能在幕後投入政治活動 例如 行經孟加拉與中央邦時趁勢與那裡的獨立運動分子串接 聯繫巴爾 甘格達爾 提拉克 Nivedita姊妹 英语 Sister Nivedita 並在巴羅達軍隊中為尼拉蘭巴 斯瓦米 英语 Niralamba Swami 提供軍事訓練 爾後派遣其組織孟加拉地區的反殖民運動 27 此外 奧氏受到中世紀法國對英格蘭的反叛革命以及美國和義大利發生的起義所影響 在公共場合中 他提倡被動的不合作運動 但私下卻秘密組織反抗運動好為公開起義做準備 此舉是為了防止不合作運動失敗 28 奧氏一再往返於巴羅達和孟加拉兩地 一是希望能與失散的父母 親友 包括表兄弟Sarojini與胞弟Barin取得聯繫 二是希望在孟加拉建立更多的反殖民組織 自從英殖民當局宣佈孟加拉分治 1905年 之後 他只在1906年回到加爾各答 上一次參訪加爾各答是1901年 奧氏28歲 當時他娶了政府高官Bhupal Chandra Bose的14歲幼女Mrinalini Mrinalini後來因1918年流感大流行卒於1918年12月 29 nbsp 1907年九月號Bande Mataram 英语 Bande Mataram publication 週刊的封面而在孟加拉 有了胞弟Barin的協助 奧氏與革命分子取得聯繫 激勵了Bagha Jatin 英语 Bagha Jatin Jatin Banerjee和Surendranath Tagore等激進分子 同時 奧氏也協助建立了一系列的青年軍 包括1902年加爾各答的Anushilan Samiti 30 1906年 奧氏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議員 並參予了瑙羅吉領導的國大會議 力圖貫徹四大目標 自治 Swaraj 主權 Swadesh 抵制 國家教育 1907年的蘇拉特國大會期間強硬派與中間派攤牌對峙 奧氏與提拉克領導強硬派 會後自治兩派分裂 31 1907至1908年間 奧氏頻繁赴浦那 孟買 巴羅達各地演講 會見各式各樣的團體 好宣揚他的反殖民立場 1908年5月 他再度被英殖民當局逮捕 罪名是涉嫌參與Alipore爆炸案 英语 Alipore bomb case 經過一年的隔離監禁 他在後續審判中獲釋 一出監獄 奧氏旋即出版了兩份刊物 一份是英語版的 Karmayogin 一份是孟加拉語版的 法 他也在烏塔爾帕拉科特龍格發表了一篇演講 Uttarpara演講 英语 Uttarpara Speech 暗陳其關切的焦點已由政治轉向靈性事物 但英殖民政府因他新日報中的文章未曾停止過迫害奧氏 1910年四月奧氏移居本地治里 英國的秘密員警仍跟到那裡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32 33 nbsp 1907年的蘇拉特國大會期後奧氏坐於桌旁主持愛國份子的會議 時提拉克在演講從政治轉向靈性 编辑 1905年七月 印度總督喬治 寇松實施了孟加拉分治 此舉引發了奧羅賓多等革命分子對英國政權的敵意 進而促使他們投入內亂等愛國行動 1908年 Khudiram Bose 英语 Khudiram Bose 及Prafulla Chaki 英语 Prafulla Chaki 企圖暗殺Magistrate Kingsford 他是一名法官 欲對印度愛國者判處極刑 然而 瞄準其馬車的炸彈卻投偏到另一輛馬車上 因而炸死了兩名英籍婦女 即是Pringle Kennedy 英语 Pringle Kennedy 的妻女 奧羅賓多因而被控策劃及監控整起攻擊事件並單獨求刑於Alipore監獄 英语 Alipore Jail Alipore炸彈事件的審判拖了一年 最後 1909 5 6奧氏被無罪開釋 此案中他的辯護律師是奇塔兰詹 达斯 英语 Chittaranjan Das 34 下獄期間 奧氏經驗了靈性上的開悟 對人生的開法也產生了钜變 他不再以解放印度為終極目標 35 奧氏表示他在獄中感受到斯瓦米 維韋卡南達的臨在 他說 有兩個禮拜之久 斯瓦米 36 在我冥思時頻頻對我說法 37 據奧氏自傳所載 這是他首度回到印度後感到的巨大平安 他無法言表 而這經驗也斷斷續續地出現 當時 他對瑜伽沒有任何概念 除了從友人Ganganath 也是Brahmanand Swami 英语 Brahmanand Swami 的弟子 那裡學到的一點瑜伽原理之外 奧氏卻在沒有老師的教導下自行開始練瑜伽 38 1907年 Barin將奧氏引薦給Vishnu Bhaskar Lele 他是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名瑜伽士 Vishnu Bhaskar Lele教導奧氏傾聽內在引導 無須仰賴任何的外在上師或指引 奧氏深受其影響 39 nbsp 1908年奧羅賓多於Alipore監獄的照片 1910年 奧氏退出所有的政治活動之外 藏身於金德訥格爾 當時 英方因奧氏在 Karmayogin 發表了一篇文章 致我的國人 而欲以叛亂罪起訴他 而奧氏消失匿蹤之後 逮捕狀被壓下 起訴罪也往後延 1910 4 4 奧氏誘導警方公開行動並發出逮捕令 但他卻已逃入法屬殖民地本地治里而不受英國法律制裁 40 逮捕行動因而被撤銷 本地治里 1910 1950 编辑 1910年 奧氏移居本地治里 在本地治里期間 他將精力全部放在哲學與靈性的追求上 1914年 經過四年與世隔絕的瑜伽修行之後 奧氏創辦了哲學月刊 Arya A Philosophical Review 英语 Arya A Philosophical Review 該刊持續發行到1921年為止 多年之後 奧氏又重將月刊文稿編修成系列叢書 包括 神聖人生論 41 綜合瑜伽 42 薄伽梵歌論 43 吠陀經奧義 44 秘火誦讚 45 奧義書 印度文藝復興 46 戰爭與自決 47 人類循環 48 人類統一的理想 49 及 來世詩篇 50 均出自這份月刊 51 在奧氏講學的初期 只有少數跟隨者 日積月累下來 追隨者漸漸增多 1926年 奧氏創辦了奧羅賓多修道院 52 也是從1926年起 奧氏始以師利 奧羅賓多來署名 室利或斯里 均為Sri的音譯 原為梵文 意指 神聖的 常作敬語用 53 那之後 奧氏的著作主要是大量的學案及師生間的書信 上千封的編號信函多數成於30年代 這些著作中很大一部來自奧氏在學生筆記空白處的簡短邊批 內容多是針對學生的問題所作的答覆或靈修報告 有些則是解釋其教學實用面的精心長篇回覆 之後 這些學案被編成三卷 瑜伽書札集 54 發表 1930年代末 奧氏繼續提筆接續他早先的詩歌創作 並在餘生中持續編修擴充這部作品 55 最後完成了 或許是 他一生最偉大的文學成就 一部以無韻詩體裁寫成的24 000行左右的靈性史詩 莎維德麗 56 1950年12月5日 奧氏與世長辭 六萬多人參加了他的喪禮 首相尼赫魯和總統普拉薩德讚揚他在瑜伽哲學和獨立鬥爭上的貢獻 國內和國際報紙均登載了他的死訊 52 57 nbsp 1950 12 5 師利 奧羅賓多遺照密那與修道院的發展 编辑 奧羅賓多的靈性協作人密那 阿爾法薩又被尊稱為 母親 58 密那是法國人 1878 2 21生於巴黎 20多歲時 她向Max Theon 英语 Max Th C3 A9on 學習神秘學 1914 3 29 密那隨同夫婿Paul Richard同赴本地治里 59 最終於1920年定居於此 奧氏認為密那是他的靈性協作人和對等人身 spiritual equal 1926 11 24 奧氏退隱之後 他讓密那為奧氏早期的追隨者規畫 建設 營運一個社區 也就是後來的奧羅賓多修道院的前身 不久 亦有信徒攜家帶眷加入修道院 密那也因此開始籌建奧羅賓多國際教育中心 作為實驗奧氏教育理念的場域 1950年奧氏逝世 密那繼承他的靈性工作 繼續引導修道院並指導奧氏弟子 60 哲學觀點 编辑他綜合印度吠檀多各派的哲學理論以及西方唯心主義哲學觀點 建立了 整體吠檀多 理論體系 宣稱宇宙是由 現象世界 和 超越世界 兩個世界所組成 超越世界 是由 現象世界 演化而來 即由物質進化到生命 由生命進化到心 再由心進化到 超心 進化本身是刻意 帶有目定性而非隨機而為的 物質帶著衝動進化為生命 生命繼續帶著衝動進化為心 一切都源自無上的梵 梵降為超心 超心降為心 心再降為生命 世界是梵於無限的時間與空間的分佈 而個人是梵於時間與空間中的集中 世界在無限中尋求其梵的本體 因為梵化為了世界 則世界也相應地追求重組為梵 梵在其本質上是 真 的 智 的 樂 的 與此三者相反的事物 是三者的一部分墮落入局部的知識裡所致 61 留給世人的遺產 编辑奧羅賓多雖是印度的愛國主義者 但世人較熟悉的卻是他的哲學 人類進化和整體瑜伽等論述 62 影響 编辑 奧氏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如在印度 S K Maitra 英语 Sisir Kumar Maitra Anilbaran Roy及D P Chattopadhyaya 英语 D P Chattopadhyaya 均評論過奧氏的著作 而 秘教 及傳統智慧作家 如米尔恰 伊利亚德 Paul Brunton 英语 Paul Brunton 及蓋農等人 則俱將奧氏視作印度靈性傳統的真正代表人物 63 Haridas Chaudhuri 英语 Haridas Chaudhuri 及Frederic Spiegelberg 英语 Frederic Spiegelberg 64 等人都曾受到奧氏啟發 他倆均任職於舊金山的美國亞洲研究學院 不久 Chaudhuri偕其妻Bina成立了 文化整合協會 後續又繁衍出加州整體哲學研究所 英语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65 1968年五月期間 史托克豪森在因Satprem的奧羅賓多相關著作而深受啟發 這位作曲家在這段期間經歷了個人危機 後又在奧氏哲學中與找到他所感覺到的東西 這段經歷之後 史托克豪森的音樂有了180度的大轉變 直迄職涯終了 他的音樂一直帶有神秘主義色彩 66 William Irwin Thompson 英语 William Irwin Thompson 於1972年來到曙光村會見 母親 Thompson稱奧氏的靈性教誨為 激進的無政府主義 後宗教取向 並視其著作可 上溯至史前的女神文化 以及 麥克魯漢所說的 文化檢索 而來的 巫 產婆的原型 Thompson的著作也提到他在1973年母親入涅槃那夜經驗到從她而來的夏克提 一種心靈力量 67 奧氏對於人類能力的演化去向之觀點影響了Michael Murphy 英语 Michael Murphy author 的思維 並藉由Murphy的著作間接影響了人類潛能運動 英语 Human Potential Movement 68 美國哲學家肯恩 威爾柏則稱奧羅賓多為 印度最偉大的當代哲學家聖人 69 並將奧氏一些觀點嵌入他的哲學宏圖中 威爾柏對奧羅賓多的詮釋為Rod Hemse 英语 Rod Hemsell 所批評 70 新時代運動作家Andrew Harvey 英语 Andrew Harvey 也視奧羅賓多為靈感上師 71 追隨者 编辑 下列作家 門徒及組織將他們繼承來的智慧遺產追溯自奧羅賓多及母親 或自承多少受到他們影響 Nolini Kanta Gupta 英语 Nolini Kanta Gupta 1889 1983 長年追隨奧羅賓多 並依循奧氏及 母親 的教導 著有豐富的哲學 神秘學及靈性演化叢集 72 Pavitra 英语 Pavitra 1894 1969 是奧羅賓多及母親早期的門徒 生於巴黎 本名是Philippe Barbier Saint Hilaire Pavitra將1925 1926年與奧羅賓多及母親的部分精彩對談內容出版為 與Pavitra對話 73 Indra Sen 英语 Indra Sen 1903 1994 亦是奧羅賓多的門徒 儘管鮮為西方所知 他卻是40 50年代明白說出整體心理學及整體哲學為何的第一人 其文匯編為 整體心理學 一書 1986年 74 Nirodbaran 英语 Nirodbaran 1903 2006 他是一名醫生 在愛丁堡取得學位 他與奧氏長期 大量的通信內容闡述了整體瑜伽的各個面向 而挑剔的對話紀錄也一一帶出奧氏的諸多思想主題 75 M P Pandit 英语 M P Pandit 1918 1993 母親 及奧羅賓多修道院的秘書 其豐富的著作及演講內容涵蓋了瑜伽 吠陀 譚崔 奧氏的史詩 莎維德麗 等 Sri Chinmoy 英语 Sri Chinmoy 1931 2007 於1944年加入奧羅賓多修道院 期間 他寫了一部有關奧氏生平的劇本 師利 奧羅賓多 靛藍之子 及他的書 無邊無際 師利 奧羅賓多 76 他既是作家 作曲家 也是藝術家和運動員 而他最廣為人知的可能是籌辦有關內在平靜及世界和諧的公眾活動 如音樂會 靜心及跑步 77 Satprem 英语 Satprem 1923 2007 是一位法國作家兼 母親 的重要弟子 曾出版 母親的天命議程 1982年 師利 奧羅賓多或意識的冒險 2000年 邁向超人性 2002年 等等 78 徐梵澄 1909 2000 中國學者 1945 1978年三十三年旅居南印度 在奧羅賓多修道院任教和做學術研究 任華文部主任 他將大量奧羅賓多著作翻譯成中文 並撰文介紹其生平和思想 批評 编辑 N R Malkani 英语 N R Malkani 發現奧氏的創造理論為假 其理論談及經驗及遠見超越了正常人類的經驗 他表示該理論雖以智性回答了難題 奧氏建構理論及討論事物的過程卻有不可預測的特性 非基於存在的真理 Malkani又說 覺知本身已是事實 他建議無需再檢視此創造性活動了 79 肯恩 威爾柏對奧氏哲學的詮釋拒絕接收他在 神聖人生論 41 中提出的劃分實相的概念 認為物質 生命 心智 上心智 overmind 超心智 supermind 位處不同層級 並用較高套疊或較低套疊 nested 的子整體 holon 及狀態為之命名 事實上僅有一個四重實相 fourfold reality 威爾柏創立的實相系統 80 Adi Da 英语 Adi Da 發現奧氏的貢獻僅在文學及文化上 他只是將他的政治動機延伸到靈性及人類演化上而已 81 奧修說奧氏是偉大的學者 但還未成道 他的人格小我令他間接宣稱他已超越佛陀 而據稱信徒數量的增加也讓他相信他已開悟 82 參見 编辑 nbsp 印度主题 nbsp 哲学主题 nbsp 宗教主题 nbsp 人物主题 思想 编辑 整體瑜伽 整體心理學 超心智 中介帶 英语 Intermediate zone 相關組織 编辑 奧羅賓多修道院 奧羅賓多國際學校 海得拉巴 英语 Sri Aurobindo International School Hyderabad 曙光村其他 编辑 奧羅賓多從政史 英语 Political history of Sri Aurobindo 密那 阿爾法薩 奧氏靈性協作人 莎維德麗 一則傳說 一個象徵 奧氏史詩代表作 註記 编辑 Ghose A McDermott R A Essential Aurobindo SteinerBooks 1994 ISBN 978 0 940262 22 5 見徐梵澄 徐梵澄文集 卷一 之 南海新光 奧氏描述其父為 極端的無神論者 但Thakur卻說他是不可知論者 而Heehs則相信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法則 Heehs 2008 第3 7 10頁 Thakur 2004 第3頁 Heehs 2008 第8 9頁 Heehs 2008 第10頁 8 0 8 1 Heehs 2008 第9 10頁 Heehs 2008 第14頁 Anon 師利 奧羅賓多 1872 1950 英語遺產 暫譯 2012年八月18日檢索 Heehs 2008 第14 18頁 AUROBINDO SRI 1872 1950 English Heritage 18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4 Heehs 2008 第18頁 Heehs 2008 第19頁 Aurobindo 2006 第29 30頁 ACAD amp GHS890AA Aurobindo 2006 第31頁 18 0 18 1 Thakur 2004 第6頁 Aurobindo 2006 第34頁 Aurobindo 2006 第36頁 Thakur 2004 第7頁 Aurobindo 2006 第37頁 Aurobindo 2006 第42頁 Aurobindo 2006 第68頁 Aurobindo 2006 第43頁 Aurobindo 2006 第68頁 Aurobindo 2006 第77頁 Aurobindo 2006 第71頁 Heehs 2008 第53頁 Heehs 2008 第67頁 Thorpe 2010 第29頁C Lorenzo 1999 第70頁 Heehs 2008 第217頁 Aurobindo 2006 第86頁 Aurobindo 2006 第61頁 譯按 印度教對上師的敬稱 也有譯為 司瓦米 Aurobindo 2006 第98頁 Aurobindo 2006 第110頁 Heehs 2008 第142 143頁 Aurobindo 2006 第101頁 41 0 41 1 原題The Life Divin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題The Synthesis of Yog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題Essays on The Git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暫譯 原題The Secret of The Veda 暫譯 原題Hymns to the Mystic Fire 暫譯 原題The Renaissance in India 暫譯 原題War and Self determination 原題The Human Cycle 暫譯 原題The Ideal of Human Unity 暫譯 原題The Future Poetry Thakur 2004 第31 33頁 52 0 52 1 師利 奧羅賓多速寫 師利 奧羅賓多誕辰百年圖書館 30 2013 0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11 Heehs 2008 第347頁 不用姓氏Ghose的Sri Aurobindo之名首度出現時似乎印在1920年金德訥格爾刊出的一篇文章中 當時並未沿用下去 奧氏首次以Sri Aurobindo署名是在1926年三月時 但之後一 兩年又續以Sri Aurobindo Ghose來署名 原題Letters on Yog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akur 2004 第20 26頁 Yadav 2007 第31頁 奧氏的名氣主要仰仗 莎維德麗 這部史詩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 他把原有的摩訶婆羅多傳奇擴充為24 000多行的無韻史詩 其中 蘇特凡 Satyavan 代表男性靈魂 被死亡和無知所攫 而神聖母親在世上的化身莎維德麗 Savitri 則象徵著愛和大能 故事內容請見外部連結 莎維德麗 一個古印度的故事 Heehs 2008 第411 412頁 1950年12月6日清晨 印度所有的主要報紙均發布了奧氏的死訊 總統 首相 中央及國家部長 回憶起他對自由的貢獻 他的哲學及其他著作 以及他示範的瑜伽紀律 在海外 他的死訊記載在倫敦 巴黎及紐約的報紙 曼徹斯特衛報一名記者稱他為 印度當代所產生最巨大的哲學思想家 Leap of Perception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Your Attention 1 New York Atria books 2013 121 ISBN 978 1 58270 390 9 Aurobindo 2006 第102頁 Jones amp Ryan 2007 第292 293頁 師利 奧羅賓多著 神聖人生論 商務印書館 1993年 頁44 55 McDermott 1994 第11頁 Heehs 2008 第379頁 Haridas Chaudhuri及Frederic Spiegelberg 師利 奧羅賓多的整體哲學 紀念座談會 Allen amp Unwin 1960 從美國亞洲研究學院到加州整體哲學研究所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 Mahony 2001 另一種思考 從宗教到後宗教靈性 結論 2014 04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14 Kripal 2007 第60 63頁 Ken Wilber Foreword to A S Dalal ed 比心理學還偉大的一種心理學 師利 奧羅賓多心理學思想導論 Tarcher Putnam 2000 Rod Hemsell 肯恩 威爾柏和師利 奧羅賓多 從批判角度來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n 2002 看不見的旅程 靈性覺醒 2014 02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20 Sachidananda Mohanty 一個當代讀者眼中的師利 奧羅賓多 1 新德里 routeledge 2008 36 ISBN 978 0 415 46093 4 Satprem 母親的天命議程 6 3 巴黎 Inst de Recherches Evolutives 1965 188 ISBN 0 938710 12 5 K Satchidanandan 印度作家名人錄 補集 1990 新德里 Sahitya Akademi p 134 Nirodbaran 1973 第1 19頁 Sri Chinmoy Sri Chinmoy論師利 奧羅賓多 12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0 11 Dua 2005 第18 22頁 Satprem 1982 第5頁 師利 奧羅賓多的進化理論 來自Malkani教授的批評 2014 02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6 Wilber s Critique of Sri Aurobindo 2014 10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8 布巴在印度解放約翰 黎明之馬雜誌 1974年八月4日 2014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21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奧修超越成道 超越成道 2014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2 书目 Census Returns of England and Wales Kew England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UK Public Record Office Class RG11 Piece 3918 Folio 15 Page 23 GSU roll 1341936 1881 Thorpe Edgar The Pearson General Knowledge Manual New Delhi Dorling kindersley Pvt ltd 2010 Anon Aurobindo Sri 1872 1950 English Heritage 18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4 Aurobindo Sri The Life Divine Pondicherry Lotus press 2005 2019 04 10 ISBN 978 0 941524 61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20 Ghose Aravinda Acroyd GHS890AA A Cambridge Alumni Databas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urobindo Sri Autobiographical Notes and Other Writings of Historical Interest Sri Aurobindo Ashram Publication Department 2006 2019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6 26 Dua Shyam 编 The Luminous Life of Sri Chinmoy An Authorized Biography Tiny Tot Publications 2005 ISBN 978 81 304 0221 5 Heehs Peter The Lives of Sri Aurobindo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 0 231 14098 0 Huchzermeyer Wilfried Sri Aurobindo and European Philosophy Prisma Auroville 2016 ISBN 978 81 928152 9 9 Jones Constance Ryan James D 编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Facts on File 2007 ISBN 978 0 8160 5458 9 Kripal Jeffery John Esalen America and the Religion of No Religion Chicago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ISBN 978 0 226 45369 9 Lorenzo David J Tradition and the Rhetoric of Right Popular Political Argument in the Aurobindo Movement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99 ISBN 978 0 8386 3815 6 McDermott Robert A Essential Aurobindo SteinerBooks 1994 ISBN 978 0 940262 22 5 Nirodbaran Twelve years with Sri Aurobindo Pondicherry Sri Aurobindo Ashram 1973 2019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2 08 O Mahony John The Sound of Discord The Guardian London 29 September 2001 2019 04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14 Satprem The Mind of the Cells New York NY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Research 1982 ISBN 978 0 938710 06 6 Thakur Bimal Narayan Poetic Plays of Sri Aurobindo Northern Book Centre 2004 ISBN 978 81 7211 181 6 Yadav Saryug Sri Aurobindo s Life Mind and Art Barbuddhe Satish 编 In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Critical Views Sarup and Sons 2007 Wilber Ken The Atman project a transpersonal view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Theosoph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0 ISBN 9780835605328 Sharma Ram Nath Sri Aurobindo s Philosoph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tlantic Publishers 1991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師利 奧羅賓多维基语录上的師利 奧羅賓多语录奧羅賓多與密那 阿爾法薩珍貴影像資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奧氏生平一瞥 梵語 奧羅賓多修道院臉書 奧羅賓多修道院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莎維德麗 一個古印度的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師利 奧羅賓多 amp oldid 7741401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