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加尔各答

加爾各答孟加拉語কলকাতা[ˈkolˌkata]  聆聽, Kolkata,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胡格利河恒河一条支流)的东岸。该市有人口4,486,679人[3],大都市区人口为14,112,536人(2011年),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德里)和印度第七大城市[5]。近年來,加爾各答已成為印度經濟第三大大都會區。

加爾各答
কলকাতা
कोलकाता
都会
由上方顺时针:维多利亚纪念堂圣保罗座堂、中心商业区、豪拉大桥、城市铁轨、维迭萨伽尔大桥
綽號:快乐之城
印度文化之都
加爾各答
加尔各答在西孟加拉邦的位置
坐标:22°34′22″N 88°21′50″E / 22.5726723°N 88.3638815°E / 22.5726723; 88.3638815
国家印度
西孟加拉邦
加尔各答县[A]
政府
 • 类型市长议会制
 • 行政机构KMC
 • 市长索万·查特吉[1]
 • 治安官兰吉特·马利克[2]
面积
 • 都会185 平方公里(71 平方英里)
 • 都會區1,886.67 平方公里(728.45 平方英里)
海拔9 公尺(30 英尺)
人口(2011年)[3]
 • 都会4,486,679人
 • 排名第7位
 • 密度24,252人/平方公里(62,810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4]14,112,536
 • 都会区排名第3位
 • 城市群14,617,882(第3位)
时区ISTUTC+05:30
邮政编码700 001至700 157
電話區號+91-33
車輛號牌WB 01至WB 10
UN/LOCODEIN CCU
官方语言孟加拉语和英语
網站www.kmcgov.in
  1. ^ 加尔各答都会区还包括部分北24区县南24区县豪拉县、纳迪亚县和胡格利区。参见:城市结构.

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這期間,該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當時遺留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但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由於各種不利因素,曾經是現代印度科學,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加爾各答經歷了長期經濟停滯[6]

加爾各答擁有眾多重要的文化機構,例如印度國家圖書館,印度美術學院,維多利亞紀念館,印度國家博物館和亞洲學會等。科研機構中,加爾各答是印度地質調查局,加爾各答數學學會,印度科學協會的所在地。儘管加爾各答有完善的板球比賽場館,但加爾各答與其他印度城市不同,主要流行足球等體育運動。

地名

加尔各答的名称可能来源于一个村庄的名字卡利卡塔(Kalikata),那一带在英国人来到之前原有3个村庄:卡利卡塔、苏多努蒂和革宾达普尔,卡利卡塔的意思是女神时母(音译为迦梨)的土地,村外有一座供奉时母的庙宇[7]。不过也有人认为城市的名称渊源于kali孟加拉语,意为运河)和kata(孟加拉语,意为石灰),因为其最初的居民点是位于一条运河边上,并且以燃烧贝壳,加工贝石灰著称[8]。2001年,这座城市正式的英语名称按照当地孟加拉语的发音由“Calcutta”改为“Kolkata”。[9] 但是大多數人及組織仍傾向於使用舊地名Calcutta;在印地語則為Kalkatta。

历史

 
殖民地时期的政府大厦
 
1945年的加尔各答港,二战期间重要的军港
 
1945年的加尔各答街头
 
城市一角

在加尔各答附近发现的[10]一个考古遗址,证明了在2000年前这裡已经有人居住[11]

该市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开始于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到达,该公司巩固了它在孟加拉的贸易。公司的行政官员約伯·查諾克在一次侵略行动之后,选择在苏塔努蒂安顿下来,传统上他被认为是该市的创建者(不过最近专家们已经不再同意查诺克是该市正式创建人的观点)[12]。1699年,英国人完成了旧威廉堡的建造,用作贸易据点和区域基地。加尔各答被宣布为一个管辖区城市,后来成为孟加拉管辖区的总部。

1756年,面对与法国武装的频繁冲突,英国人开始升级他们的防御工事。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达乌拉对英国人的军事举动提出抗议,但却无人理会,于是他袭击并占领了威廉堡,这就是著名的黑洞事件。罗伯特·克莱武率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英国兵和印度兵组成的部队,于在次年又夺回了该市。

1772年,加尔各答被指定为英属印度的首府。在这期间城市周围的沼泽被排干,政府区沿着胡格利河河岸。理查德·韦尔兹利总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市在1797年– 1805年之间的增长。由于拥有壮观的公共建筑,加尔各答被描绘成“宫殿之城”。

19世纪,这里是向中国输入鸦片的集散中心。

在19世纪初,加尔各答被分割为2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一个英国人区和一个印度人区,称为黑镇(Black Town)。甚至在那时,“黑镇”的贫困棚户区已经骇人听闻。从1850年代起,该市经历了工业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纺织和黄麻工业;英国政府也对基础设施如铁路和电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英国和印度文化的融合还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巴布阶层——印度和亚洲最早的中产阶级,其成员通常是专业人士,阅读报纸,亲英,并且属于上等种姓印度教团体[13]。在整个19世纪,一场称为孟加拉文艺复兴的社会文化变革带来了社会的总体进步。1883年,在加尔各答成立了19世纪印度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协会。加尔各答逐渐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中心之一。1905年孟加拉分治引发了广泛的群众骚动和抵制英国货运动。由于这些活动,并且因为加尔各答地处印度东部边缘带来行政管理上的不便,1911年,英国人将首都迁往新德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市的港口曾两度遭受日军轰炸[14]。由于储备的粮食用于供应盟军,在1943年孟加拉饥荒期间有数百万人饿死[15]。1946年,要求单独成立一个穆斯林邦,导致大规模群众暴力导致超过2,000人丧生[16]印度分治带来了严重的暴力活动和人口大迁移,大批穆斯林离开前往东巴基斯坦,而数十万印度教徒逃进该市[17]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严重的能源短缺、罢工和暴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运动—纳萨尔派—损坏了该市大量基础设施,导致严重的经济停滞。1971年,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战争,导致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加尔各答,使得该市的城市设施过度紧张[18]。1980年代中叶,孟买取代了加尔各答成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加尔各答是印度共产党强大基地,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控制的左翼阵线曾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达34年,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民主选举的共产党政府之一[6][19]

1990年代中期,印度中央政府开始经济改革后,该市开始走向经济复苏。自2000年起,信息技术使该市停滞的经济得到复苏。该市还经历了制造业部门的增长。

地理

 
1888年加尔各答地图
 
卫星地图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的恒河三角洲22°34′22″N 88°21′50″E / 22.57278°N 88.36389°E / 22.57278; 88.36389,海拔高度介于1.5到9米之间。[20]该市沿着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该市许多地方原来是大片的湿地,花费了数十年才将其改造成适合市民居住的地方。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将该市与南面154公里处的孟加拉湾隔开。

如同印度河-恒河平原大部分地方一样,这裡主要的土壤类型是冲积土。城市的地基由4层沉积物构成:粘土、淤泥、粗细不同的各种沙子,和沙砾。这些沉积物夹在两层淤泥之间,下面的一层深度介于250与650米之间,而上面的一层厚度介于10到40米之间[21]。根据印度标准局文件,该市在四个地震等级分区中被划为三级地震区[22]。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该市在风暴和旋风分区中属于“高度损害危险”等级[22]

城市结构

加尔各答市政法团(KMC)管理的加尔各答市面积为185km²。而加尔各答大都会区则仍在继续不断的扩张,到2006年,其面积已经达到1750 km²,包含72个市和527个村镇[23]。加尔各答大都会区的郊区合并了北24区、南24区、豪拉县胡格利县和纳迪亚县的一部分。

市区东西方向的尺度很狭窄,大体上西到胡格利河,东到大都会东部旁路,跨度仅有5–6千米。[24]南北向延伸的城市可以粗略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北区是该市最古老的部分,拥有19世纪的建筑物和狭窄的小街。该区的气氛令人回忆起老加尔各答往事。南区主要是在独立以后兴建,是精英分子的居住地。加尔各答东北部的盐湖城区域是该市的规划部分。在该市东北边缘规划发展了新镇。

中区拥有环绕B. B. D. Bagh区的中央商务区作家大厦、加尔各答邮政总局、加尔各答高等法院,一些其他政府和私人办公室位于此处。马坦公园是位于该市心脏的巨大开阔地,在此举办一些体育赛事和公共集会。一些公司已经在公园街以南区域建立了办公室,那里已成为第二个中央商务区。

气候

 
加尔各答气候

加尔各答属于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6.8,月平均气温从19℃到30℃。夏季炎热潮湿,在5-7月最高气温经常超过40℃。冬季持续只有2个半月,在12月和1月,气温会下降到12℃–14℃。有记录的最高气温是43℃,最低气温是5℃[25]。初夏时节常有雷暴雨伴随狂风,断断续续袭击该市,对缓解湿热很有帮助。这种雷暴雨当地称作Kal baisakhi(西北强风)[26]

东南季风[27]从6月到9月,给这座城市带来一半多的年降雨量,1,582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8月季风时节(306毫米)。每年该市的日照时间为2,528小时,日照时间最大值出现在每年3月[28]。污染是加尔各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悬浮颗粒物(SPM)水平高于印度其他大城市[29][30],定期造成烟雾。

加爾各答(1951-198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26.6
(79.9)
29.7
(85.5)
34.0
(93.2)
36.3
(97.3)
36.0
(96.8)
34.1
(93.4)
32.2
(90.0)
32.0
(89.6)
32.2
(90.0)
31.9
(89.4)
29.8
(85.6)
27.0
(80.6)
31.8
(89.2)
平均低温 °C(°F) 13.9
(57.0)
16.9
(62.4)
21.7
(71.1)
25.1
(77.2)
26.4
(79.5)
26.5
(79.7)
26.1
(79.0)
26.1
(79.0)
25.8
(78.4)
24.0
(75.2)
18.9
(66.0)
14.3
(57.7)
22.1
(71.8)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6.8
(0.66)
22.9
(0.90)
32.8
(1.29)
47.7
(1.88)
101.7
(4.00)
259.9
(10.23)
331.8
(13.06)
328.8
(12.94)
295.9
(11.65)
151.3
(5.96)
17.2
(0.68)
7.4
(0.29)
1,641.4
(64.62)
数据来源:Indi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人口统计

 
印度教辯才天女神像
年份 人口
1710 12,000
1737 20,000
1757 45,000
1831 187,000
1839 229,000
1872 633,009
1881 612,307
1891 682,305
1901 847,796
1911 896,667
年份 人口
1921 907,851
1931 1,163,771
1941 2,108,891
1951 2,548,677
1961 2,927,280
1971 3,148,746
1981 3,305,006
1991 4,399,819
2001 4,580,544
2006 4,638,350

2001年,加尔各答市有人口4,580,544人,而大都会区人口达到13,216,54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00:828[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于许多男性从农村来加尔各答工作,并未携带家眷。加尔各答的识字率为80.86%[3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4.8%)[33]。加尔各答自治区域登记人口的增长率为4.1%,是印度所有人口过百万城市中最低的[34]

孟加拉人构成加尔各答人口的大多数,重要的少数民族有华人泰米尔人、马儿瓦尔人、英印混血种、比哈里人亚美尼亚人藏族馬拉地人帕西人。加尔各答的主要语言有孟加拉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英语迈蒂利语比哈尔语。根据2001年人口统计,加尔各答的人口中,77.68%信仰印度教,20.27%为穆斯林,0.88%为基督徒。该市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信仰锡克教佛教犹太教祆教[35]该。市1500万人口中,大约有三分之一,住在2,011个登记的和3,500个未登记的(非法占据的)贫民窟[36]

2004年,加尔各答警区发生了10,757起刑事案件,名列全国第10位[37]。2004年,该市的犯罪率为万分之8.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分之16.88)[38]。加尔各答的松那加齐区域有1万多名性工作者[39],是印度最大的红灯区之一。

经济

加尔各答是印度东部印度东北部主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拥有加尔各答证券交易所—印度第二大交易所[40]。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商港和军港,是该地区唯一拥有国际机场的城市。加尔各答曾经是印度的首都和头号城市,在印度独立后由于政治情势不稳(地处敌对国家的边境),以及左翼政党支持的工会运动,造成资金大量外逃,开始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许多大型工厂纷纷关闭或收缩,商业也转往别处。资金与资源的缺乏,加上国际上对于该市传统产业(如黄麻)的需求不足,更增加了该市经济的萧条[41]。1990年代,随着改革者布达德夫·巴塔查尔吉当选西孟加拉邦的首席部长,加尔各答经济开始自由化进程,带来了该市发展的机遇。

长期以来,在加尔各答,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就业的劳动力超过40%[42]。该市有着大量不熟练和半熟练的劳动人口。同时,作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邦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雇员在该市的劳动力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加尔各答的经济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IT产业,IT部门的年增长率达到70%—2倍于全国平均水平[43]

近年来,该市又兴起投资建造新住宅项目的浪潮[44]。加尔各答拥有许多大公司经营的工厂,生产的产品从电子一直到黄麻。一些著名的公司在加尔各答设立总部,如ITC、巴塔鞋业、伯拉公司、印度煤炭公司、印度协和银行、UCO银行和阿拉哈巴德银行等。2000年以后,印度政府采取“看东方”政策,开放锡金与中国之间的乃堆拉山口进行边境贸易,并开放东南亚国家进入印度市场并投资,这都使得加尔各答得到一个有利的位置。

 
马坦公园看到的加尔各答天际线

政治

 
街头政治集会

加尔各答市政法团(KMC)成立于1876年,负责加尔各答的市政和基础设施。该市分为15个区(borough)和141个行政区(Ward),每个行政区选出一名议员进入市政当局。每个区设有一个委员会,由从各自行政区选出的议员组成。市政当局通过区委员会,维持公立的学校、医院和市场,参与城市规划和道路养护[23]。市政当局是最高机构,通过市长-参议会政府来履行各种机能,成员包括1名市长、1名副市长和10名议员。市长全面负责市政当局的机能,任期5年[45]。目前,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为主的左翼阵线在市政当局执政。

加尔各答大都会发展局(KMDA)是一个辅助机构,负责整个加尔各答大都会区(KMA)的规划与发展。

作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尔各答设有邦立法会、作家大厦(政府大楼)和加尔各答高等法院。加尔各答警察局由一名安全长官指挥,下辖5个警区,以及48个警署。该市在印度下议院中有3个席位,在邦立法会中有21个席位[46]

社会

 
塔塔电信
 
加尔各答道路上的各种车辆
 
人力车
 
加尔各答医学院,印度最古老的医疗机构之一

公用事业和媒体

加尔各答市政当局负责供应该市的饮用水,水源来自胡格利河,在北24区的水泵站进行净化处理。几乎加尔各答每天所有的2500垃圾都要运到该市东面德哈帕的垃圾场,这个垃圾场鼓励垃圾和污水的回收利用[47]。该市的部分地区仍然缺乏排污设施,废水的处理主要仍然使用不卫生的方式。[28]私营的加尔各答供电公司(CESC)负责供应市区的电力,而西孟加拉邦电力局则负责供应郊区用电。直到1990年代末,停电的情形在该市极为常见;不过目前情形已有所改善。该市共有20个消防队,平均每年扑灭7,500次火灾[48]

公营的BSNL公司和私营企业如哈奇公司、机场旅馆公司、瑞莱恩斯电信和塔塔电信是该市主要的固定电话和手机服务商。手机在该市被广泛使用,并开通了GSMCDMA业务。宽带网业务正在稳定增长,BSNL、塔塔电信、机场旅馆公司和瑞莱恩斯是主要服务商。

在加尔各答,几份孟加拉语报纸和《印度时报》、《政治家》等英语报纸的销量都很大。作为印度东部最大的商业城市,加尔各答的许多财经日报有着自己稳定的读者群。此外还有供少数民族阅读的印地语古吉拉特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汉语的报纸。加尔各答有8个当地的调频电台。公营的全印电视台提供2个免费的陆地台,而4个“多系统操作员”(MSO)通过有线电视提供孟加拉语、印地语、英语的节目。

交通

公共交通加尔各答郊区铁路加尔各答地铁電車和公共汽车组成。郊区铁路网一直延伸到远郊。加尔各答地铁由印度铁路公司运营,是印度最早的地铁系统。它与胡格利河平行,南北向纵贯城市,长度为16.45千米。公共汽车是首选的交通模式,政府和私人都参与经营。加尔各答是印度唯一保留了有轨电车的城市,由加尔各答电车公司经营。动作缓慢的电车被限定在该市的特定区域运营。最近引进了豪华的空调汽车,每日开行于连接市内与内塔吉·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国际机场的线路。

租用机动车是黄色的计程车,而自动人力车则行走于规定线路。几乎加尔各答所有出租汽车都是大使牌,而其他大城市塔塔和菲亚特都很常见。在该市一些区域,人力车还用于短途运输。与其他主要城市相比,该市的私人车辆在数量上较少[49]。不过,该市注册车辆的数目稳定增长;2002年的资料显示,7年间已经增长了44%[50]。加尔各答的人口极为稠密,道路空间只占该市的6%,低于德里(23%)和孟买(17%),因此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问题[51]

加尔各答地铁和许多新建道路与立交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问题。

加尔各答有2个主要的长途火车站豪拉车站和锡尔达车站。第三座名为加尔各答的车站已于2006年初投入使用。该市是2个印度铁路公司—东部铁路公司和东南铁路公司的总部。

该市唯一的机场,内塔吉·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国际机场位于城市北面的德姆德姆,国内和国际航班均使用该机场。加尔各答还是印度东部的主要河港。加尔各答港务局管理加尔各答和哈尔迪亚的码头。印度海运公司经营到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布莱尔港的客运业务,以及往返印度国内外各港口的货运业务。还有连接加尔各答与其孪生城市豪拉的渡轮业务。

教育

加尔各答的学校既有邦政府设立的,也有私立的(许多由宗教团体开办)。学校主要使用英语孟加拉语作为教学媒介,此外可供选择的还有印地语乌尔都语。这些学校都附属于印度中等教育证书(ICSE)委员会、中央中等教育局(CBSE)或西孟加拉中等教育局。在10+2+3计划下,在完成中等教育后,学生们通常先进入二年制的预科学院,或进入附属于西孟加拉高中教育委员会的高级中学。学生们通常选择文科商科理科,此外也可以选择职业科。在完成必需的学业之后,学生们可以升入普通或职业高校。

加尔各答拥有9所大学;许多学院与这9所大学或外地其他大学有关。加尔各答大学成立于1857年,有超过200个附属学院。孟加拉工程科技大学和贾达珀大学都有著名的工学院。其他重要机构有管辖区学院和加尔各答圣沙勿略学院。一些全国性重要机构有亚洲文会、、印度统计学院、印度管理学院、印度农学院、萨哈核物理学院、西孟加拉国立法科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和印度科学教育协会(IISER)。

体育

足球是该市最受欢迎的运动,该市也是印度足球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加尔各答拥有顶级的全国俱乐部如东孟加拉足球俱乐部巴甘莫哈竞技俱乐部穆罕默德体育俱乐部。和印度其它地方一样,板球在该市非常普及,大街和空地上都有进行。板球、足球和羽毛球等户外比赛,以及室内比赛如彈戲,都定期举办市际和俱乐部之间的比赛。马坦公园区域有几个较小的足球和板球俱乐部和训练机构。来自加尔各答的体育明星有前印度国家板球队长索拉夫·甘戈利和奥运会网球铜牌得主利安德·帕斯

加尔各答以其大型体育场地著称。伊甸园体育场是目前世界仅有的2个100,000座板球场之一。盐湖体育场是一个多用途体育场,也是世界容量第二位的足球运动场。内塔季室内体育场是一个有空调设备的室内体育场,而加尔各答板球和足球俱乐部是世界第二古老的板球俱乐部。加尔各答有3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皇家加尔各答高尔夫俱乐部(成立于1829年,是英国以外世界第一个高尔夫俱乐部),蜡烛油俱乐部和威廉堡俱乐部。皇家加尔各答赛马俱乐部(RCTC)定期举办赛马和马球比赛。加尔各答南区俱乐部是一些全国和国际网球比赛场地。加尔各答划船俱乐部定期举办划船比赛,同时也有相关的训练。

文化

 
印度博物馆

加尔各答长期以其文学、艺术和革命遗产著称。作为印度前首都,加尔各答是印度现代文学和艺术思想的诞生地。加尔各答对于文学艺术趋向于持有特别的欣赏口味;并有着欢迎新来天才的传统,这使得它成为“狂野创造力之城”[52]

加尔各答传统的戏剧形式有jatra(一种民间戏剧)、戏剧和团体戏剧。该市还以其孟加拉语电影业(称为“托莱坞”,Tollywood)以及艺术电影著称。它有长期的电影制作传统,有许多著名导演。该市还以欣赏印度古典音乐著称。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等众多文学家则为该市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加尔各答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强烈的社区意识。每个帕拉(邻里)都有自己的社区俱乐部,有一个聚会室,经常还有一个运动场地。人们习惯沉湎于从容不迫的聊天,这些聊天会议经常表现为显示智力的自由式交谈[53]。该市有政治涂鸦的传统,对每一件事物进行描绘,从无耻的诽谤到诙谐的玩笑以及五行打油诗,从讽刺漫画到政治宣传。

加尔各答拥有许多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罗曼式建筑、东方式和印度-伊斯兰建筑(包括莫卧儿建筑)。加尔各答经常被称为“宫殿之城”,因为这里的殖民地建筑星罗棋布。其中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建筑保存完好,其中一些被宣布为“遗产建筑”,而其他建筑则不同程度地发生朽坏。印度博物馆成立于1814年,是亚洲最古老的博物馆,收藏有自然和印度艺术方面的大量收藏品[54]维多利亚纪念堂是加尔各答主要的观光景点之一,有一个展示该市历史的博物馆。印度国家图书馆是印度最好的公共图书馆。加尔各答美术学院和其他美术馆都举办定期美术展览。

难近母节庆是加尔各答最著名的宗教社会节日,在每年10月会庆祝5天时间。其他著名的节日有排灯节伊朗历新年巴哈伊教)、胡里节圣诞节、孟加拉历新年、辩才天女节庆和收获节。至于文化节日则有加尔各答书展、多佛巷音乐节、加尔各答电影节和国家戏剧节。

加尔各答烹调关键的要点在于米饭和咖喱鱼(macher jhol),以及作为餐后甜点的甜酸乳酪(mishti doi)。孟加拉烹调的保留节目是一盘鱼,孟加拉人特别喜爱对印度鲱鱼进行各种烹调。街头食物有beguni(油炸茄片)、kati roll(卷面包,夹入蔬菜或鸡肉)、phuchka(油炸crêpe,加罗望子和扁豆调料),该市东部的唐人街里的中国菜也非常受欢迎。男子通常选择西式装束,而妇女更喜爱穿着传统的纱丽

相关

名人

加尔各答的历史上曾产生过3位诺贝尔奖得主:

友好城市

画廊

参考文献

引用

  1. ^ . Hindustan Times (New Delhi). 6 June 2010 [26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2. ^ Ranjit the sheriff. The Telegraph. 1 January 2014 [17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于2014-04-13). 
  3. ^ 3.0 3.1 Area, population, decennial growth rate and density for 2001 and 2011 at a glance for West Bengal and the districts: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paper 1 of 2011: West Bengal. Registrar General &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6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于2019-01-07). 
  4. ^ Urban agglomerations/cities having population 1 million and above (PDF).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census of India 2011. Registrar General &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11 [26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1-07). 
  5. ^ Weblink (PDF). [2017-06-08]. (原始内容 (PDF)于2019-01-07). 
  6. ^ 6.0 6.1 Roy & Alsayyad 2004
  7. ^ Mukherjee 1991
  8. ^ . Calcuttaweb.com. [200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0) (孟加拉语). 
  9. ^ Easwaran, Kenny. The politics of name changes in India. 開放式計算設施(Open Computing Facility),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012年1月26日]. (原始内容于2011年7月19日). 
  10. ^ . Yahoo! Pte Ltd. [2006-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3). 
  11. ^ Das S. Pre-Raj crown on Clive House - Abode of historical riches to be museum. The Telegraph, Calcutta, India. 2003-01-15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07-09-30). 
  12. ^ Gupta, Subhrangshu. Job Charnock not Kolkata founder: HC Says city has no foundation day. Nation (The Tribune). May 18, 2003 [2006-12-07]. (原始内容于2006-11-29). 
  13. ^ Jack I.(2001).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 (Chaudhuri 2001,pp.v-xi) URL accessed on 2006-04-26.
  14. ^ Randhawa K. The bombing of Calcutta by the Japanese. BBC.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12-02-04). 
  15. ^ Sen 1973
  16. ^ Suhrawardy HS. . Talukdar, MHR.(ed.) (编). Memoirs of Huseyn Shaheed Suhrawardy. University Press of Bangladesh. 1987: 55–56 [2006-04-24]. ISBN 978-984-05-108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14). 
  17. ^ Gandhi 1992,pp.497)
  18. ^ Bennett & Hindle 1996,pp.63-70)
  19. ^ 共產黨於2011年選舉失利下台。Biswas S. Calcutta's colourless campaign. BBC.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12-02-14). 
  20. ^ NASA image. [2007-03-12]. (原始内容于2012-01-14). 
  21. ^ Bunting SW, Kundu N, Mukherjee M. (PDF). Institute of Aquacultur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UK: 3. [2006-04-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存档于2006-05-05). 
  22. ^ 22.0 22.1 (PDF). 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Project in Disaster Management. UNDP. [2006-08-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5-19). 
  23. ^ 23.0 23.1 (PDF). World Association of the Major Metropolises. [2006-04-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存档于2006-05-24). 
  24. ^ deduced from the satellite map
  25. ^ Weatherbase entry for Kolkata. Canty and Associates LLC.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11-09-07). 
  26. ^ . [2007-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0). 
  27. ^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NASA RP 1344 -- Total Solar Eclipse of 1995 October 24. NASA. [2006-05-03]. (原始内容于2006-02-22). 
  28. ^ 28.0 28.1 . Gaia: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7). 
  29. ^ 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 .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 Forests, Govt of India.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5). 
  30. ^ 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 Air quality in major cities on 16-17 March, 2006.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 Forests, Govt of India. [2006-04-26]. [失效連結]
  31. ^ Directorate of Census Operations, West Bengal. . Census of India 2001: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West Bengal. 2003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32. ^ Directorate of Census Operations, West Bengal. Table 11 Literacy Rate with Decadal Percentage Point Increase (in brackets)*by Residence and Sex, West Bengal / District 1951-2001. 2003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09-09-01). 
  33. ^ . India at a Glance. Registrar General &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0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6). 
  34. ^ . Census of India 2001 (Provisional).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India. 2001-09-13 [2006-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5). 
  35. ^ .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and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6). 
  36. ^ Kundu N. Understanding slums: Case Studies for the 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03. The Case of Kolkata, India (PDF Format). Development Planning Uni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6. [2006-04-26]. (原始内容 (PDF)于2006-05-24). 
  37. ^ 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 Executive Summary (PDF). Crime in India-2004 (PDF Format).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04: 34 [2006-04-26]. (原始内容 (PDF)于2006-04-09). 
  38. ^ 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 Violent Crimes (PDF). Crime in India-2004 (PDF Format).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04: 158 [2006-04-26]. (原始内容 (PDF)于2006-04-09). 
  39. ^ Grant M. Girl-trafficking hampers Aids fight. BBC. 2004-11-30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09-09-30). 
  40. ^ . Calcutta Stock Exchange Association Ltd.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19). 
  41. ^ Follath E. The Indian Offensive: From Poorhouse ro Powerhouse. Spiegel Online. 2005-11-30 [2006-04-26]. 
  42. ^ Chakravorty S (2000).“从殖民地城市到全球城市?加尔各答远非彻底的空间变化”(Marcuse & van Kempen 2000,pp.56-77)
  43. ^ Datta T. Rising Kolkata's winners and losers. BBC Radio 4's Crossing Continents. 2006-03-22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12-02-04). 
  44. ^ Mukherjee Shankar. Demand spurs New Town III- Never-before response to Rajarhat sale. The Telegraph-Kolkata. 2005-03-28 [2006-07-25]. (原始内容于2006-09-14). 
  45. ^ . Kolkata Municipal Corporation.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5). 
  46. ^ West Bengal Assembly Elections 2006. Indian Elections. [2006-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6). 
  47. ^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1). 
  48. ^ Dheri SK, Misra GC. (PDF). indiadisasters.org. [2006-04-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存档于2004-12-24). 
  49. ^ . National Institute of Urban Affairs.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9). 
  50. ^ (PDF). UNESCAP. [2006-07-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7-23). 
  51. ^ Call to ensure traffic discipline in Kolkata.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04-09-05 [2006-04-26]. (原始内容于2007-09-30). 
  52. ^ Sinha P. Kolkata and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Chaudhuri S.(ed.) (编). Kolkata—The Living City. Volume 1: The P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0. 
    Cited by: Heierstad G. (PDF). 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 102. 2003 [2006-04-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存档于2006-05-12). 
  53. ^ Trachtenberg P. . The New York Times. 2005-05-15 [2006-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54. ^ . The Indian Museum of Kolkata. [200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3). 

来源

  • Bennett, A; Hindl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An Anthology, Verso: 63–70, 1996, ISBN 185984121X 
  • Chaudhuri, NC, The Autobiography of an Unknown India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01, ISBN 094032282X 
  • Chaudhuri, S, Calcutta: The Living City. Vol I and Vol 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5, ISBN 0195636988 
  • Gandhi, R, Patel: A Life, Navajivan, 1992 
  • Marcuse, P; van Kempen, Globalizing Cities: A New Spatial Or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ISBN 0631212906 
  • Marston, D, The Seven Year's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1, ISBN 1841761915 
  • Mitra, A, Calcutta Diary, Routledge (UK), 1976, ISBN 0714630829 
  • Mukherjee, SC. The changing face of Calcutta: an architectural approach. Kolkata: Government of West Bengal. 1991. ASIN B0000D6TXX. 
  • Roy, A, City Requiem, Calcutta: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Pover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2, ISBN 0816639329 
  • Roy, A; Alsayyad, Urban Informality: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from the Middle East, Latin America and South Asia, Lexington Books, 2004, ISBN 0739107410 
  • Sen, A, Poverty and Fami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73, ISBN 978-0-19-828463-5 
  • Singh, S, Lonely Planet India 10, Lonely Planet, 2003, ISBN 1740594215 
  • Thomas, FC, Calcutta Poor: Elegies on a City Above Pretense, M.E. Sharpe, 1977, ISBN 1563249812 

外部链接

  此網頁中使用了婆罗米系文字。若您的系統缺少相关的显示支持,可能会出现问号、方块、错位的元音符号,或者无法显示合体字。

加尔各答,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5月1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加爾各答, 孟加拉語, কলক, ˈkolˌkata, 聆聽, kolkata, 旧名calcutta, 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 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 胡格利河, 恒河一条支流, 的东岸, 该市有人口4, 679人, 大.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5月12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加尔各答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加爾各答 孟加拉語 কলক ত ˈkolˌkata 聆聽 Kolkata 旧名Calcutta 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 它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 胡格利河 恒河一条支流 的东岸 该市有人口4 486 679人 3 大都市区人口为14 112 536人 2011年 属印度第三大大都会区 仅次于孟买和德里 和印度第七大城市 5 近年來 加爾各答已成為印度經濟第三大大都會區 加爾各答 কলক ত क लक त 都会由上方顺时针 维多利亚纪念堂 圣保罗座堂 中心商业区 豪拉大桥 城市铁轨 维迭萨伽尔大桥綽號 快乐之城印度文化之都加爾各答加尔各答在西孟加拉邦的位置坐标 22 34 22 N 88 21 50 E 22 5726723 N 88 3638815 E 22 5726723 88 3638815国家印度邦西孟加拉邦县加尔各答县 A 政府 类型市长议会制 行政机构KMC 市长索万 查特吉 1 治安官兰吉特 马利克 2 面积 都会185 平方公里 71 平方英里 都會區1 886 67 平方公里 728 45 平方英里 海拔9 公尺 30 英尺 人口 2011年 3 都会4 486 679人 排名第7位 密度24 252人 平方公里 62 810人 平方英里 都會區 4 14 112 536 都会区排名第3位 城市群14 617 882 第3位 时区IST UTC 05 30 邮政编码700 001至700 157電話區號 91 33車輛號牌WB 01至WB 10UN LOCODEIN CCU官方语言孟加拉语和英语網站www wbr kmcgov wbr in 加尔各答都会区还包括部分北24区县 南24区县 豪拉县 纳迪亚县和胡格利区 参见 城市结构 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 加尔各答是英属印度的首都 在這期間 該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 科學 文化和政治的中心 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當時遺留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 但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 由於各種不利因素 曾經是現代印度科學 文化和政治中心的加爾各答經歷了長期經濟停滯 6 加爾各答擁有眾多重要的文化機構 例如印度國家圖書館 印度美術學院 維多利亞紀念館 印度國家博物館和亞洲學會等 科研機構中 加爾各答是印度地質調查局 加爾各答數學學會 印度科學協會的所在地 儘管加爾各答有完善的板球比賽場館 但加爾各答與其他印度城市不同 主要流行足球等體育運動 目录 1 地名 2 历史 3 地理 3 1 城市结构 4 气候 5 人口统计 6 经济 7 政治 8 社会 8 1 公用事业和媒体 8 2 交通 8 3 教育 8 4 体育 8 5 文化 9 相关 9 1 名人 9 2 友好城市 10 画廊 11 参考文献 11 1 引用 11 2 来源 12 外部链接地名 编辑加尔各答的名称可能来源于一个村庄的名字卡利卡塔 Kalikata 那一带在英国人来到之前原有3个村庄 卡利卡塔 苏多努蒂和革宾达普尔 卡利卡塔的意思是女神时母 音译为迦梨 的土地 村外有一座供奉时母的庙宇 7 不过也有人认为城市的名称渊源于kali 孟加拉语 意为运河 和kata 孟加拉语 意为石灰 因为其最初的居民点是位于一条运河边上 并且以燃烧贝壳 加工贝石灰著称 8 2001年 这座城市正式的英语名称按照当地孟加拉语的发音由 Calcutta 改为 Kolkata 9 但是大多數人及組織仍傾向於使用舊地名Calcutta 在印地語則為Kalkatta 历史 编辑 殖民地时期的政府大厦 1945年的加尔各答港 二战期间重要的军港 1945年的加尔各答街头 城市一角 在加尔各答附近发现的 10 一个考古遗址 证明了在2000年前这裡已经有人居住 11 该市有文字记录的历史 开始于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到达 该公司巩固了它在孟加拉的贸易 公司的行政官员約伯 查諾克在一次侵略行动之后 选择在苏塔努蒂安顿下来 传统上他被认为是该市的创建者 不过最近专家们已经不再同意查诺克是该市正式创建人的观点 12 1699年 英国人完成了旧威廉堡的建造 用作贸易据点和区域基地 加尔各答被宣布为一个管辖区城市 后来成为孟加拉管辖区的总部 1756年 面对与法国武装的频繁冲突 英国人开始升级他们的防御工事 孟加拉王公西拉杰 乌德 达乌拉对英国人的军事举动提出抗议 但却无人理会 于是他袭击并占领了威廉堡 这就是著名的黑洞事件 罗伯特 克莱武率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英国兵和印度兵组成的部队 于在次年又夺回了该市 1772年 加尔各答被指定为英属印度的首府 在这期间城市周围的沼泽被排干 政府区沿着胡格利河河岸 理查德 韦尔兹利总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市在1797年 1805年之间的增长 由于拥有壮观的公共建筑 加尔各答被描绘成 宫殿之城 19世纪 这里是向中国输入鸦片的集散中心 在19世纪初 加尔各答被分割为2个截然不同的区域 一个英国人区和一个印度人区 称为黑镇 Black Town 甚至在那时 黑镇 的贫困棚户区已经骇人听闻 从1850年代起 该市经历了工业的迅速增长 特别是纺织和黄麻工业 英国政府也对基础设施如铁路和电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英国和印度文化的融合还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巴布阶层 印度和亚洲最早的中产阶级 其成员通常是专业人士 阅读报纸 亲英 并且属于上等种姓的印度教团体 13 在整个19世纪 一场称为孟加拉文艺复兴的社会文化变革带来了社会的总体进步 1883年 在加尔各答成立了19世纪印度的第一个政治组织 印度国民协会 加尔各答逐渐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中心之一 1905年孟加拉分治引发了广泛的群众骚动和抵制英国货运动 由于这些活动 并且因为加尔各答地处印度东部边缘带来行政管理上的不便 1911年 英国人将首都迁往新德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该市的港口曾两度遭受日军轰炸 14 由于储备的粮食用于供应盟军 在1943年孟加拉饥荒期间有数百万人饿死 15 1946年 要求单独成立一个穆斯林邦 导致大规模群众暴力导致超过2 000人丧生 16 印度分治带来了严重的暴力活动和人口大迁移 大批穆斯林离开前往东巴基斯坦 而数十万印度教徒逃进该市 17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 严重的能源短缺 罢工和暴力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运动 纳萨尔派 损坏了该市大量基础设施 导致严重的经济停滞 1971年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战争 导致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加尔各答 使得该市的城市设施过度紧张 18 1980年代中叶 孟买取代了加尔各答成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加尔各答是印度共产党强大基地 印度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 控制的左翼阵线曾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达34年 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民主选举的共产党政府之一 6 19 1990年代中期 印度中央政府开始经济改革后 该市开始走向经济复苏 自2000年起 信息技术使该市停滞的经济得到复苏 该市还经历了制造业部门的增长 地理 编辑 1888年加尔各答地图 卫星地图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的恒河三角洲 22 34 22 N 88 21 50 E 22 57278 N 88 36389 E 22 57278 88 36389 海拔高度介于1 5到9米之间 20 该市沿着胡格利河河岸 呈南北向伸展 该市许多地方原来是大片的湿地 花费了数十年才将其改造成适合市民居住的地方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将该市与南面154公里处的孟加拉湾隔开 如同印度河 恒河平原大部分地方一样 这裡主要的土壤类型是冲积土 城市的地基由4层沉积物构成 粘土 淤泥 粗细不同的各种沙子 和沙砾 这些沉积物夹在两层淤泥之间 下面的一层深度介于250与650米之间 而上面的一层厚度介于10到40米之间 21 根据印度标准局文件 该市在四个地震等级分区中被划为三级地震区 22 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 该市在风暴和旋风分区中属于 高度损害危险 等级 22 城市结构 编辑 由加尔各答市政法团 KMC 管理的加尔各答市面积为185km 而加尔各答大都会区则仍在继续不断的扩张 到2006年 其面积已经达到1750 km 包含72个市和527个村镇 23 加尔各答大都会区的郊区合并了北24区 南24区 豪拉县 胡格利县和纳迪亚县的一部分 市区东西方向的尺度很狭窄 大体上西到胡格利河 东到大都会东部旁路 跨度仅有5 6千米 24 南北向延伸的城市可以粗略分为北区 中区和南区 北区是该市最古老的部分 拥有19世纪的建筑物和狭窄的小街 该区的气氛令人回忆起老加尔各答往事 南区主要是在独立以后兴建 是精英分子的居住地 加尔各答东北部的盐湖城区域是该市的规划部分 在该市东北边缘规划发展了新镇 中区拥有环绕B B D Bagh区的中央商务区 作家大厦 加尔各答邮政总局 加尔各答高等法院 一些其他政府和私人办公室位于此处 马坦公园是位于该市心脏的巨大开阔地 在此举办一些体育赛事和公共集会 一些公司已经在公园街以南区域建立了办公室 那里已成为第二个中央商务区 气候 编辑 加尔各答气候 加尔各答属于热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6 8 月平均气温从19 到30 夏季炎热潮湿 在5 7月最高气温经常超过40 冬季持续只有2个半月 在12月和1月 气温会下降到12 14 有记录的最高气温是43 最低气温是5 25 初夏时节常有雷暴雨伴随狂风 断断续续袭击该市 对缓解湿热很有帮助 这种雷暴雨当地称作Kal baisakhi 西北强风 26 东南季风 27 从6月到9月 给这座城市带来一半多的年降雨量 1 582毫米 最大降雨量出现在8月季风时节 306毫米 每年该市的日照时间为2 528小时 日照时间最大值出现在每年3月 28 污染是加尔各答的一个主要问题 悬浮颗粒物 SPM 水平高于印度其他大城市 29 30 定期造成烟雾 加爾各答 1951 198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平均高温 C F 26 6 79 9 29 7 85 5 34 0 93 2 36 3 97 3 36 0 96 8 34 1 93 4 32 2 90 0 32 0 89 6 32 2 90 0 31 9 89 4 29 8 85 6 27 0 80 6 31 8 89 2 平均低温 C F 13 9 57 0 16 9 62 4 21 7 71 1 25 1 77 2 26 4 79 5 26 5 79 7 26 1 79 0 26 1 79 0 25 8 78 4 24 0 75 2 18 9 66 0 14 3 57 7 22 1 71 8 平均降水量 mm 英寸 16 8 0 66 22 9 0 90 32 8 1 29 47 7 1 88 101 7 4 00 259 9 10 23 331 8 13 06 328 8 12 94 295 9 11 65 151 3 5 96 17 2 0 68 7 4 0 29 1 641 4 64 62 数据来源 Indi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人口统计 编辑 印度教辯才天女神像 年份 人口1710 12 0001737 20 0001757 45 0001831 187 0001839 229 0001872 633 0091881 612 3071891 682 3051901 847 7961911 896 667 年份 人口1921 907 8511931 1 163 7711941 2 108 8911951 2 548 6771961 2 927 2801971 3 148 7461981 3 305 0061991 4 399 8192001 4 580 5442006 4 638 3502001年 加尔各答市有人口4 580 544人 而大都会区人口达到13 216 546人 男女性别比例为1000 828 3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由于许多男性从农村来加尔各答工作 并未携带家眷 加尔各答的识字率为80 86 32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64 8 33 加尔各答自治区域登记人口的增长率为4 1 是印度所有人口过百万城市中最低的 34 孟加拉人构成加尔各答人口的大多数 重要的少数民族有华人 泰米尔人 马儿瓦尔人 英印混血种 比哈里人 亚美尼亚人 藏族 馬拉地人和帕西人 加尔各答的主要语言有孟加拉语 印地语 乌尔都语 英语 迈蒂利语和比哈尔语 根据2001年人口统计 加尔各答的人口中 77 68 信仰印度教 20 27 为穆斯林 0 88 为基督徒 该市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信仰锡克教 佛教 犹太教和祆教 35 该 市1500万人口中 大约有三分之一 住在2 011个登记的和3 500个未登记的 非法占据的 贫民窟 36 2004年 加尔各答警区发生了10 757起刑事案件 名列全国第10位 37 2004年 该市的犯罪率为万分之8 1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万分之16 88 38 加尔各答的松那加齐区域有1万多名性工作者 39 是印度最大的红灯区之一 经济 编辑加尔各答是印度东部和印度东北部主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拥有加尔各答证券交易所 印度第二大交易所 40 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商港和军港 是该地区唯一拥有国际机场的城市 加尔各答曾经是印度的首都和头号城市 在印度独立后由于政治情势不稳 地处敌对国家的边境 以及左翼政党支持的工会运动 造成资金大量外逃 开始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 许多大型工厂纷纷关闭或收缩 商业也转往别处 资金与资源的缺乏 加上国际上对于该市传统产业 如黄麻 的需求不足 更增加了该市经济的萧条 41 1990年代 随着改革者布达德夫 巴塔查尔吉当选西孟加拉邦的首席部长 加尔各答经济开始自由化进程 带来了该市发展的机遇 长期以来 在加尔各答 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就业的劳动力超过40 42 该市有着大量不熟练和半熟练的劳动人口 同时 作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 邦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雇员在该市的劳动力中也占有很大比例 加尔各答的经济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IT产业 IT部门的年增长率达到70 2倍于全国平均水平 43 近年来 该市又兴起投资建造新住宅项目的浪潮 44 加尔各答拥有许多大公司经营的工厂 生产的产品从电子一直到黄麻 一些著名的公司在加尔各答设立总部 如ITC 巴塔鞋业 伯拉公司 印度煤炭公司 印度协和银行 UCO银行和阿拉哈巴德银行等 2000年以后 印度政府采取 看东方 政策 开放锡金与中国之间的乃堆拉山口进行边境贸易 并开放东南亚国家进入印度市场并投资 这都使得加尔各答得到一个有利的位置 从马坦公园看到的加尔各答天际线政治 编辑 街头政治集会 加尔各答市政法团 KMC 成立于1876年 负责加尔各答的市政和基础设施 该市分为15个区 borough 和141个行政区 Ward 每个行政区选出一名议员进入市政当局 每个区设有一个委员会 由从各自行政区选出的议员组成 市政当局通过区委员会 维持公立的学校 医院和市场 参与城市规划和道路养护 23 市政当局是最高机构 通过市长 参议会政府来履行各种机能 成员包括1名市长 1名副市长和10名议员 市长全面负责市政当局的机能 任期5年 45 目前 印度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 为主的左翼阵线在市政当局执政 加尔各答大都会发展局 KMDA 是一个辅助机构 负责整个加尔各答大都会区 KMA 的规划与发展 作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 加尔各答设有邦立法会 作家大厦 政府大楼 和加尔各答高等法院 加尔各答警察局由一名安全长官指挥 下辖5个警区 以及48个警署 该市在印度下议院中有3个席位 在邦立法会中有21个席位 46 社会 编辑 塔塔电信 加尔各答道路上的各种车辆 人力车 加尔各答医学院 印度最古老的医疗机构之一 公用事业和媒体 编辑 加尔各答市政当局负责供应该市的饮用水 水源来自胡格利河 在北24区的水泵站进行净化处理 几乎加尔各答每天所有的2500吨垃圾都要运到该市东面德哈帕的垃圾场 这个垃圾场鼓励垃圾和污水的回收利用 47 该市的部分地区仍然缺乏排污设施 废水的处理主要仍然使用不卫生的方式 28 私营的加尔各答供电公司 CESC 负责供应市区的电力 而西孟加拉邦电力局则负责供应郊区用电 直到1990年代末 停电的情形在该市极为常见 不过目前情形已有所改善 该市共有20个消防队 平均每年扑灭7 500次火灾 48 公营的BSNL公司和私营企业如哈奇公司 机场旅馆公司 瑞莱恩斯电信和塔塔电信是该市主要的固定电话和手机服务商 手机在该市被广泛使用 并开通了GSM和CDMA业务 宽带网业务正在稳定增长 BSNL 塔塔电信 机场旅馆公司和瑞莱恩斯是主要服务商 在加尔各答 几份孟加拉语报纸和 印度时报 政治家 等英语报纸的销量都很大 作为印度东部最大的商业城市 加尔各答的许多财经日报有着自己稳定的读者群 此外还有供少数民族阅读的印地语 古吉拉特语 乌尔都语 旁遮普语和汉语的报纸 加尔各答有8个当地的调频电台 公营的全印电视台提供2个免费的陆地台 而4个 多系统操作员 MSO 通过有线电视提供孟加拉语 印地语 英语的节目 交通 编辑 公共交通由加尔各答郊区铁路 加尔各答地铁 電車和公共汽车组成 郊区铁路网一直延伸到远郊 加尔各答地铁由印度铁路公司运营 是印度最早的地铁系统 它与胡格利河平行 南北向纵贯城市 长度为16 45千米 公共汽车是首选的交通模式 政府和私人都参与经营 加尔各答是印度唯一保留了有轨电车的城市 由加尔各答电车公司经营 动作缓慢的电车被限定在该市的特定区域运营 最近引进了豪华的空调汽车 每日开行于连接市内与内塔吉 苏巴斯 钱德拉 鲍斯国际机场的线路 租用机动车是黄色的计程车 而自动人力车则行走于规定线路 几乎加尔各答所有出租汽车都是大使牌 而其他大城市塔塔和菲亚特都很常见 在该市一些区域 人力车还用于短途运输 与其他主要城市相比 该市的私人车辆在数量上较少 49 不过 该市注册车辆的数目稳定增长 2002年的资料显示 7年间已经增长了44 50 加尔各答的人口极为稠密 道路空间只占该市的6 低于德里 23 和孟买 17 因此带来了严重的交通问题 51 加尔各答地铁和许多新建道路与立交桥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交通问题 加尔各答有2个主要的长途火车站 豪拉车站和锡尔达车站 第三座名为加尔各答的车站已于2006年初投入使用 该市是2个印度铁路公司 东部铁路公司和东南铁路公司的总部 该市唯一的机场 内塔吉 苏巴斯 钱德拉 鲍斯国际机场位于城市北面的德姆德姆 国内和国际航班均使用该机场 加尔各答还是印度东部的主要河港 加尔各答港务局管理加尔各答和哈尔迪亚的码头 印度海运公司经营到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布莱尔港的客运业务 以及往返印度国内外各港口的货运业务 还有连接加尔各答与其孪生城市豪拉的渡轮业务 教育 编辑 加尔各答的学校既有邦政府设立的 也有私立的 许多由宗教团体开办 学校主要使用英语或孟加拉语作为教学媒介 此外可供选择的还有印地语和乌尔都语 这些学校都附属于印度中等教育证书 ICSE 委员会 中央中等教育局 CBSE 或西孟加拉中等教育局 在10 2 3计划下 在完成中等教育后 学生们通常先进入二年制的预科学院 或进入附属于西孟加拉高中教育委员会的高级中学 学生们通常选择文科 商科或理科 此外也可以选择职业科 在完成必需的学业之后 学生们可以升入普通或职业高校 加尔各答拥有9所大学 许多学院与这9所大学或外地其他大学有关 加尔各答大学成立于1857年 有超过200个附属学院 孟加拉工程科技大学和贾达珀大学都有著名的工学院 其他重要机构有管辖区学院和加尔各答圣沙勿略学院 一些全国性重要机构有亚洲文会 Bose学院 印度统计学院 印度管理学院 印度农学院 萨哈核物理学院 西孟加拉国立法科大学 西孟加拉理工大学 轮机工程学院和印度科学教育协会 IISER 体育 编辑 足球是该市最受欢迎的运动 该市也是印度足球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 加尔各答拥有顶级的全国俱乐部如东孟加拉足球俱乐部 巴甘莫哈竞技俱乐部和穆罕默德体育俱乐部 和印度其它地方一样 板球在该市非常普及 大街和空地上都有进行 板球 足球和羽毛球等户外比赛 以及室内比赛如彈戲 都定期举办市际和俱乐部之间的比赛 马坦公园区域有几个较小的足球和板球俱乐部和训练机构 来自加尔各答的体育明星有前印度国家板球队长索拉夫 甘戈利和奥运会网球铜牌得主利安德 帕斯 加尔各答以其大型体育场地著称 伊甸园体育场是目前世界仅有的2个100 000座板球场之一 盐湖体育场是一个多用途体育场 也是世界容量第二位的足球运动场 内塔季室内体育场是一个有空调设备的室内体育场 而加尔各答板球和足球俱乐部是世界第二古老的板球俱乐部 加尔各答有3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 皇家加尔各答高尔夫俱乐部 成立于1829年 是英国以外世界第一个高尔夫俱乐部 蜡烛油俱乐部和威廉堡俱乐部 皇家加尔各答赛马俱乐部 RCTC 定期举办赛马和马球比赛 加尔各答南区俱乐部是一些全国和国际网球比赛场地 加尔各答划船俱乐部定期举办划船比赛 同时也有相关的训练 文化 编辑 哥特式的加尔各答圣保罗主教座堂 印度博物馆 加尔各答长期以其文学 艺术和革命遗产著称 作为印度前首都 加尔各答是印度现代文学和艺术思想的诞生地 加尔各答对于文学艺术趋向于持有特别的欣赏口味 并有着欢迎新来天才的传统 这使得它成为 狂野创造力之城 52 加尔各答传统的戏剧形式有jatra 一种民间戏剧 戏剧和团体戏剧 该市还以其孟加拉语电影业 称为 托莱坞 Tollywood 以及艺术电影著称 它有长期的电影制作传统 有许多著名导演 该市还以欣赏印度古典音乐著称 罗宾德拉纳特 泰戈尔等众多文学家则为该市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加尔各答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强烈的社区意识 每个帕拉 邻里 都有自己的社区俱乐部 有一个聚会室 经常还有一个运动场地 人们习惯沉湎于从容不迫的聊天 这些聊天会议经常表现为显示智力的自由式交谈 53 该市有政治涂鸦的传统 对每一件事物进行描绘 从无耻的诽谤到诙谐的玩笑以及五行打油诗 从讽刺漫画到政治宣传 加尔各答拥有许多哥特式建筑 巴洛克建筑 罗曼式建筑 东方式和印度 伊斯兰建筑 包括莫卧儿建筑 加尔各答经常被称为 宫殿之城 因为这里的殖民地建筑星罗棋布 其中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建筑保存完好 其中一些被宣布为 遗产建筑 而其他建筑则不同程度地发生朽坏 印度博物馆成立于1814年 是亚洲最古老的博物馆 收藏有自然和印度艺术方面的大量收藏品 54 维多利亚纪念堂是加尔各答主要的观光景点之一 有一个展示该市历史的博物馆 印度国家图书馆是印度最好的公共图书馆 加尔各答美术学院和其他美术馆都举办定期美术展览 难近母节庆是加尔各答最著名的宗教社会节日 在每年10月会庆祝5天时间 其他著名的节日有排灯节 伊朗历新年 巴哈伊教 胡里节 圣诞节 孟加拉历新年 辩才天女节庆和收获节 至于文化节日则有加尔各答书展 多佛巷音乐节 加尔各答电影节和国家戏剧节 加尔各答烹调关键的要点在于米饭和咖喱鱼 macher jhol 以及作为餐后甜点的甜酸乳酪 mishti doi 孟加拉烹调的保留节目是一盘鱼 孟加拉人特别喜爱对印度鲱鱼进行各种烹调 街头食物有beguni 油炸茄片 kati roll 卷面包 夹入蔬菜或鸡肉 phuchka 油炸crepe 加罗望子和扁豆调料 该市东部的唐人街里的中国菜也非常受欢迎 男子通常选择西式装束 而妇女更喜爱穿着传统的纱丽 相关 编辑 亚洲主题 印度主题 地理学主题 名人 编辑 加尔各答的历史上曾产生过3位诺贝尔奖得主 泰戈爾 1913年 诺贝尔文学奖 拉曼 1930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蕾莎修女 1979年 诺贝尔和平奖 友好城市 编辑 巴基斯坦卡拉奇 中国昆明 美國長灘 意大利那不勒斯 乌克兰敖德萨画廊 编辑 大理石宫 汇丰银行 豪拉大桥 Schienennahverkehr in Kolkata Oktober 2004 市容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Sovan Chatterjee to be new Kolkata mayor Hindustan Times New Delhi 6 June 2010 26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9 Ranjit the sheriff The Telegraph 1 January 2014 17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13 3 0 3 1 Area population decennial growth rate and density for 2001 and 2011 at a glance for West Bengal and the districts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paper 1 of 2011 West Bengal Registrar General amp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6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07 Urban agglomerations cities having population 1 million and above PDF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census of India 2011 Registrar General amp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11 26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1 07 Weblink PDF 2017 06 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01 07 6 0 6 1 Roy amp Alsayyad 2004 Mukherjee 1991 Kolkata Calcutta History Calcuttaweb com 2007 0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5 10 孟加拉语 Easwaran Kenny The politics of name changes in India 開放式計算設施 Open Computing Facility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012年1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19日 History Yahoo Pte Ltd 2006 05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5 23 Das S Pre Raj crown on Clive House Abode of historical riches to be museum The Telegraph Calcutta India 2003 01 15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30 Gupta Subhrangshu Job Charnock not Kolkata founder HC Says city has no foundation day Nation The Tribune May 18 2003 2006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1 29 Jack I 2001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o Chaudhuri 2001 pp v xi URL accessed on 2006 04 26 Randhawa K The bombing of Calcutta by the Japanese BBC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04 Sen 1973 Suhrawardy HS Direct Action Day Talukdar MHR ed 编 Memoirs of Huseyn Shaheed Suhrawardy University Press of Bangladesh 1987 55 56 2006 04 24 ISBN 978 984 05 1087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3 14 Gandhi 1992 pp 497 Bennett amp Hindle 1996 pp 63 70 共產黨於2011年選舉失利下台 Biswas S Calcutta s colourless campaign BBC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14 NASA image 2007 03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1 14 Bunting SW Kundu N Mukherjee M Situation Analysis Production 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 Use in PU Kolkata PDF Institute of Aquaculture University of Stirling Stirling UK 3 2006 04 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 存档于2006 05 05 22 0 22 1 Hazard profiles of Indian districts PDF National Capacity Building Project in Disaster Management UNDP 2006 08 2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6 05 19 23 0 23 1 007 Kolkata India PDF World Association of the Major Metropolises 2006 04 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 存档于2006 05 24 deduced from the satellite map Weatherbase entry for Kolkata Canty and Associates LLC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9 07 AMS Glossary 2007 03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8 30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NASA RP 1344 Total Solar Eclipse of 1995 October 24 NASA 2006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2 22 28 0 28 1 Calcutta Not The City of Joy Gaia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4 27 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 Ambient Air Quality in Seven Major Cities During 2002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mp Forests Govt of India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2 25 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 Air quality in major cities on 16 17 March 2006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mp Forests Govt of India 2006 04 26 失效連結 Directorate of Census Operations West Bengal Table 4 Population Decadal Growth Rate Density and General Sex Ratio by Residence and Sex West Bengal District Sub District 1991 and 2001 Census of India 2001 Provisional Population Totals West Bengal 2003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30 Directorate of Census Operations West Bengal Table 11 Literacy Rate with Decadal Percentage Point Increase in brackets by Residence and Sex West Bengal District 1951 2001 2003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9 01 Number of Literates amp Literacy Rate India at a Glance Registrar General amp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06 12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4 16 Highlights Cities with more than one Million Population Census of India 2001 Provisional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India 2001 09 13 2006 08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1 05 Census GIS Household Office of the Registrar General and Census Commissioner India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7 06 Kundu N Understanding slums Case Studies for the 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03 The Case of Kolkata India PDF Format Development Planning Uni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6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6 05 24 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 Executive Summary PDF Crime in India 2004 PDF Format 使用 format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04 34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6 04 09 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 Violent Crimes PDF Crime in India 2004 PDF Format 使用 format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2004 158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6 04 09 Grant M Girl trafficking hampers Aids fight BBC 2004 11 30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9 30 Genesis and Growth of the Calcutta Stock Exchange Calcutta Stock Exchange Association Ltd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4 19 Follath E The Indian Offensive From Poorhouse ro Powerhouse Spiegel Online 2005 11 30 2006 04 26 Chakravorty S 2000 从殖民地城市到全球城市 加尔各答远非彻底的空间变化 Marcuse amp van Kempen 2000 pp 56 77 Datta T Rising Kolkata s winners and losers BBC Radio 4 s Crossing Continents 2006 03 22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04 Mukherjee Shankar Demand spurs New Town III Never before response to Rajarhat sale The Telegraph Kolkata 2005 03 28 2006 07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14 About Kolkata Municipal Corporation Kolkata Municipal Corporation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5 15 West Bengal Assembly Elections 2006 Indian Elections 2006 09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4 26 Sound Practices Composting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5 11 Dheri SK Misra GC Fire Blazing Questions PDF indiadisasters org 2006 04 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 存档于2004 12 24 Table E2 Registered Motor Vehicles in Million plus Cities 1991 to 1996 As on 31st Mar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Urban Affairs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 02 19 Traffic Accident Characteristics of Kolkata PDF UNESCAP 2006 07 0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6 07 23 Call to ensure traffic discipline in Kolkata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04 09 05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9 30 Sinha P Kolkata and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Chaudhuri S ed 编 Kolkata The Living City Volume 1 The P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0 Cited by Heierstad G Nandikar Staging Globalisation in Kolkata and Abroad PDF 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 102 2003 2006 04 26 原始内容 PDF Format 存档于2006 05 12 Trachtenberg P The Chattering Masses The New York Times 2005 05 15 2006 04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5 History of Indian museum The Indian Museum of Kolkata 2006 04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1 23 来源 编辑 Bennett A Hindl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An Anthology Verso 63 70 1996 ISBN 185984121X Chaudhuri NC The Autobiography of an Unknown India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001 ISBN 094032282X Chaudhuri S Calcutta The Living City Vol I and Vol I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5 ISBN 0195636988 Gandhi R Patel A Life Navajivan 1992 Marcuse P van Kempen Globalizing Cities A New Spatial Or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ISBN 0631212906 Marston D The Seven Year s War Osprey Publishing 2001 ISBN 1841761915 Mitra A Calcutta Diary Routledge UK 1976 ISBN 0714630829 Mukherjee SC The changing face of Calcutta an architectural approach Kolkata Government of West Bengal 1991 ASIN B0000D6TXX Roy A City Requiem Calcutta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Pover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2 ISBN 0816639329 Roy A Alsayyad Urban Informality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from the Middle East Latin America and South Asia Lexington Books 2004 ISBN 0739107410 Sen A Poverty and Fami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73 ISBN 978 0 19 828463 5 Singh S Lonely Planet India 10 Lonely Planet 2003 ISBN 1740594215 Thomas FC Calcutta Poor Elegies on a City Above Pretense M E Sharpe 1977 ISBN 1563249812 外部链接 编辑 此網頁中使用了婆罗米系文字 若您的系統缺少相关的显示支持 可能会出现问号 方块 错位的元音符号 或者无法显示合体字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 加尔各答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加尔各答分類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 Kolkata 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 维基导游上有關加尔各答 印地文 的旅行指南 维基导游上有關加尔各答 英文 的旅行指南 維客旅行上的加尔各答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谷歌地圖 Practical Information Map Links Pictures amp Recipes Kolkata Municipal Corpor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olkata Municipal Development Authority Calcutta City Info Kolkata Community Portal For News amp Discussion Kolkata City Pedia Kolkata City Portal Kolkata Guid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st Bengal Govern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ty map of Kolkat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esent weather at Kolkat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olkata 1945 An American Military Photograph Album Kolkata City of Palac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lcuttaweb a comprehensive guide The Charming City Forever Kolkata Lonely Plane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active map of Kolkata using Google Maps API Sabarna Roy Choudhury Paribar Parishad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加尔各答 amp oldid 7159696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