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宇宙學年表

宇宙學年表人類在過去兩千多年來對於宇宙認識的發展記錄。現代宇宙學的思想遵循科學學科物理宇宙學的發展。

歷程

參考資料

  1. ^ Horowitz (1998), p.xii
  2. ^ Heath (1913), p.302).
  3. ^ 古希臘的哲學、科學家一覽. [2014-04-07]. (原始内容于2009-03-21). 
  4. ^ 塞琉西亞的塞琉古(c. 190 B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AO/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ADS)
  5. ^ 塞琉西亞的塞琉古 (ca. 1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World
  6. ^ . Petrus Lichtenstein. [2014-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7. ^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Containing the Eight Divided Books of Abu Ma'shar Abalachus. World Digital Library. 1506 [2013-07-16]. (原始内容于2019-06-21). 
  8. ^ Adi Setia, Fakhr Al-Din Al-Razi on Physics and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A Preliminary Survey, Islam & Science, 2004, 2 [201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0) 
  9. ^ Ragep 2001a
  10. ^ F. Jamil Ragep (2001), "Freeing Astronomy from Philosophy: An Aspect of Islamic Influence on Science", Osiris, 2nd Series, Vol. 16, Science in Theistic Contexts: Cognitive Dimensions, pp. 49–64, 66–71.
  11. ^ Edith Dudley Sylla, Creation and nature, Arthur Stephen McGrade (编),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8–179, 2003, ISBN 978-0-521-00063-5 
  12. ^ Ramasubramanian, K. Modification of the earlier Indian planetary theory by the Kerala astronomers (c. 1500 AD) and the implied heliocentric picture of planetary motion. Current Science. 1994, 66: 784–90. 
  13. ^ Joseph, George G. (2000), The Crest of the Peacock: Non-European Roots of Mathematics, p. 40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0659-8
  14. ^ Westman, Robert S. The Copernican achiev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322 [2014-04-07]. ISBN 978-0-520-02877-7. OCLC 164221945. (原始内容于2014-04-07). 
  15. ^ Dreyer, John L E. History of the planetary systems from Thales to Kepler. 1906: 342. 
  16. ^ Among versions of the Principia online: [1].
  17. ^ Unsöld, Albrecht; Baschek, Bodo. The New Cosmos: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Physics and astronomy online. Springer. 2001: 485 [2014-04-07]. ISBN 9783540678779. (原始内容于2014-01-01). The simple observation that the night sky is dark allows far-reaching conclusions to be drawn about the large-scal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This was already realized by J. Kepler (1610), E. Halley (1720), J.-P. Loy de Chesaux (1744), and H. W. M. Olbers (1826). 
  18. ^ Albert Einstein (1905) "", Annalen der Physik 17: 891; 英文翻譯為George Barker Jeffery和 Wilfrid Perrett翻譯的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23); 另一版英文翻譯為Megh Nad Saha翻譯的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1920).
  19. ^ P.C. van der Kruit Willem de Sitter (1872 – 193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in the Netherlands
  20. ^ Collection of Pieces on The Great Debate. [2014-04-07]. (原始内容于2011-01-06). 
  21. ^ Friedmann, A., 1924,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21, 326.
  22. ^ Hubble, Edwin. A relation between distance and radial velocity among extra-galactic nebulae. PNAS. 1929, 15 (3): 168–173 [2014-04-07]. Bibcode:1929PNAS...15..168H. PMC 522427 . PMID 16577160. doi:10.1073/pnas.15.3.168. (原始内容于2008-06-30). 
  23. ^ Zwicky, F. Die Rotverschiebung von extragalaktischen Nebeln. Helvetica Physica Acta. 1933, 6: 110–127. Bibcode:1933AcHPh...6..110Z. 
  24. ^ Zwicky, F. On the Masses of Nebulae and of Clusters of Nebula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37, 86: 217. Bibcode:1937ApJ....86..217Z. doi:10.1086/143864. 
  25. ^ Alpher, R. A.; Bethe, H.; Gamow, G. The Origin of Chemical Elements (PDF). Physical Review. 1 April 1948, 73 (7): 803–804 [March 10, 2011]. Bibcode:1948PhRv...73..803A. doi:10.1103/PhysRev.73.8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7月8日). 
  26. ^ 'Big bang' astronomer dies. BBC News. 22 August 2001 [2010-06-15]. (原始内容于2008-12-08). 
  27. ^ Croswell, K. Chapter 9. The Alchemy of the Heavens. Anchor Books. 1995. 
  28. ^ Mitton, S. Fred Hoyle: A Life in Science. Aurum Press. 2005: 127. 
  29. ^ Penzias, A.A.; Wilson, R.W. A Measurement of Excess Antenna Temperature at 4080 Mc/s.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65, 142: 419–421. Bibcode:1965ApJ...142..419P. doi:10.1086/148307. 
  30. ^ Smoot Group.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Lawrence Berkeley Lab. 28 March 1996 [2008-12-11]. (原始内容于2019-10-26). 
  31. ^ Dicke, R. H. Dirac's Cosmology and Mach's Principle. Nature. 1961, 192 (4801): 440–441. Bibcode:1961Natur.192..440D. doi:10.1038/192440a0. 
  32. ^ PBS Unsolved Mysteries. [2014-04-07]. (原始内容于2014-08-13). 
  33. ^ New York Times, March 16, 2006. "Scientists Get Glimpse of First Moments After Beginning of Time". [2014-04-07]. (原始内容于2013-05-14). 
  34. ^ M. J. Geller & J. P. Huchra, Science 246, 897 (1989).. [2014-04-07]. (原始内容于2008-06-21). 
  35. ^ . NASA / WMAP team. February 11, 2003 [April 2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1月8日). 
  36. ^ J. R. Gott III et al., Astrophys. J., 624, 463 (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gure 8 – "Logarithmic Maps of the Universe" – is available as a poster from the homepage of Mario Jur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 Staff.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7 March 2014 [18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 
  38. ^ Clavin, Whitney. NASA Technology Views Birth of the Universe. NASA. 17 March 2014 [17 March 2014]. (原始内容于2019-05-20). 
  39. ^ Overbye, Dennis. Space Ripples Reveal Big Bang’s Smoking Gun. The New York Times. 17 March 2014 [17 March 2014]. (原始内容于2018-06-14). 
  40. ^ Overbye, Dennis. Ripples From the Big Bang. New York Times. 24 March 2014 [24 March 2014]. (原始内容于2018-07-09). 
  41. ^ Ade, P. A. R.; Aikin, R. W.; Barkats, D.; Benton, S. J.; Bischoff, C. A.; Bock, J. J.; Brevik, J. A.; Buder, I.; Bullock, E.; Dowell, C. D.; Duband, L.; Filippini, J. P.; Fliescher, S.; Golwala, S. R.; Halpern, M.; Hasselfield, M.; Hildebrandt, S. R.; Hilton, G. C.; Hristov, V. V.; Irwin, K. D.; Karkare, K. S.; Kaufman, J. P.; Keating, B. G.; Kernasovskiy, S. A.; Kovac, J. M.; Kuo, C. L.; Leitch, E. M.; Lueker, M.; Mason, P.; Netterfield, C. B.; Nguyen, H. T.; O'Brient, R.; Ogburn, R. W. IV; Orlando, A.; Pryke, C.; Reintsema, C. D.; Richter, S.; Schwartz, R.; Sheehy, C. D.; Staniszewski, Z. K.; Sudiwala, R. W.; Teply, G. P.; Tolan, J. E.; Turner, A. D.; Vieregg, A. G.; Wong, C. L.; Yoon, K. W. (PDF). 17 March 2014 [2014年4月4日]. arXiv:submit/0934323  请检查|arxiv=值 (帮助).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3月17日). 

宇宙學年表, 是人類在過去兩千多年來對於宇宙認識的發展記錄, 現代宇宙學的思想遵循科學學科物理宇宙學的發展, 歷程, 编辑約公元前16世紀, 美索不達米亞宇宙學認為地球是平坦的圓形土地, 周圍是宇宙海洋, 約公元前12世紀, 梨俱吠陀紀錄一些宇宙讚美詩, 特別是, nasadiya, sukta, 描述的宇宙起源, 起源於伊拉尼亞伽巴一元論或, 金蛋, 公元前6世紀, 巴比倫世界地圖顯示地球被宇宙海洋與七座個島嶼包圍, 公元前4世紀, 亞里士多德提出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 其中地球是靜止的, 宇宙的範圍有限, 時間. 宇宙學年表是人類在過去兩千多年來對於宇宙認識的發展記錄 現代宇宙學的思想遵循科學學科物理宇宙學的發展 歷程 编辑約公元前16世紀 美索不達米亞宇宙學認為地球是平坦的圓形土地 周圍是宇宙海洋 1 約公元前12世紀 梨俱吠陀紀錄一些宇宙讚美詩 特別是 Nasadiya Sukta 描述的宇宙起源 起源於伊拉尼亞伽巴一元論或 金蛋 公元前6世紀 巴比倫世界地圖顯示地球被宇宙海洋與七座個島嶼包圍 公元前4世紀 亞里士多德提出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 其中地球是靜止的 宇宙的範圍有限 時間為無限 公元前3世紀 薩莫斯阿里斯塔克斯提出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 2 公元前3世紀 阿基米德在他的 沙计算手册 The Sand Reckoner 中估計宇宙的直徑 公元前2世紀 塞琉西亞的塞琉古進一步闡述阿里斯塔克斯日心宇宙觀 並使用潮汐現象來解釋日心說 3 4 5 公元2世紀 托勒密提出地心宇宙觀 認為太陽 月球和行星都圍繞地球旋轉 6 5至11世紀 幾位天文學家提出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 包括阿耶波多 阿布 马谢尔與Abu Sa id Ahmed ibn Mohammed ibn Abd Jalil Sijzi等人 7 6世紀 約翰 斐罗庞努士提出宇宙為有限的時間 並反對古希臘無限宇宙概念 約8世紀 印度教宇宙觀認為宇宙經歷創造 毀滅與重生反复循環 每個循環持續43億2千萬年 9至12世紀 肯迪 薩迪亞翁 薩蒂婭本 約瑟夫 與安薩里認為宇宙有一個有限的過去 並發展邏輯論來反對無限過去的概念 964 波斯天文學家阿卜杜勒 拉赫曼 蘇菲首度觀測仙女座星系與大麥哲倫雲 是人類首個從地球觀察的星系 12世紀 法赫鲁丁 拉齐 Fakhr al Din al Razi 討論伊斯蘭宇宙學 拒絕亞里士多德的地心思想 8 13世紀 納西爾丁 圖西提出地球自轉軸心的觀察研究 13世紀 納賀蒙尼德認為宇宙正在擴張 並擁有十個維度 15世紀 Ali Qushji提出地球自轉證據 反對亞里士多德及托勒密的地球靜止理論 9 10 11 15至16世紀 Nilakantha Somayaji和第谷 布拉赫提出行星圍繞太陽公轉 而太陽圍繞地球公轉理論 12 13 14 1543年 哥白尼於 天體運行論 中發表日心宇宙觀 15 1576年 托馬斯 迪格斯修改哥白尼體系通過刪除其外緣和更換的邊緣與明星充滿無限空間 1584年 焦爾達諾 布魯諾提出一種非等級的宇宙論 認為哥白尼的太陽系不是宇宙中心 而是無限恆星系統中相對較小的一個 1610年 開普勒藉由黑暗夜空爭論來描述有限宇宙觀 1687年 艾薩克 牛頓爵士出版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描述宇宙天體運動 16 1720年 埃德蒙 哈雷提出早期奧伯斯佯謬問題 1744年 讓 菲利普 契蘇 Jean Philippe de Cheseaux 提出早期奧伯斯佯謬問題 1755年 伊曼努爾 康德斷言星雲與星系不同 認為星系位於銀河系以外 他稱為宇宙島 1791年 伊拉斯謨斯 達爾文在他的詩中提出宇宙週期性擴張與收縮 1826年 海因里希 奧伯斯提出奧伯斯佯謬 17 1848年 愛倫坡首先於 尤里卡 散文詩 中提出奧伯斯佯謬的解答 提出宇宙膨脹及崩潰假說 1905年 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 18 並主張空間和時間是無法分開的連續體 1915年 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 顯示能量密度扭曲時空 1917年 威廉 德西特導出各向同性的靜態宇宙學 並無物質與正宇宙常數 認為是空宇宙大幅擴張 稱為德西特宇宙 19 1920年 哈羅 沙普利與希伯 柯蒂斯在史密森尼學會爭辯螺旋星系距離 20 1921年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 NRC 發布沙普利 柯蒂斯之爭文章 1922年 維斯托 斯萊弗針對螺旋星系的系統性紅位移提出總結 1922年 亞歷山大 弗里德曼找到一個愛因斯坦場方程解 顯示宇宙正在膨胀 21 1923年 埃德溫 哈勃測量數個鄰近螺旋星系的距離 包含仙女座星系 M31 三角座星系 M33 與NGC 6822 因為這些星系距離遠超出銀河系 暗示宇宙由成千上萬的星系組成 1927年 喬治 勒梅特討論由愛因斯坦場方程創造膨脹宇宙理論 他從的愛因斯坦方程解決方案中預測距離與紅位移關係 1928年 霍華德 珀西 羅伯遜簡略的提到維斯托 斯萊弗的紅位移測量 並結合星系的亮度測量顯示紅位移 距離關係 1929年 埃德溫 哈勃證明紅位移與天體距離之間的關係 顯示宇宙正在膨脹 22 1933年 愛德華 亞瑟 米爾恩發展宇宙學原理 1933年 弗里茨 兹威基提出后髮座星系團含有大量暗物質 23 24 該結果與現代測量結果類似 但是1970年代前都遭到主流學界忽略 1934年 喬治 勒梅特認為宇宙常數為真空能量來自不尋常的理想流體狀態 1938年 保羅 狄拉克提出引力常數可能很小的假設 因為它隨時間緩慢下降 1948年 拉爾夫 阿爾菲 漢斯 貝特及喬治 伽莫夫研究宇宙元素合成 25 1948年 赫爾曼 邦迪 湯馬士 戈爾德和弗雷德 霍伊爾提出穩態理論 1948年 喬治 伽莫夫預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 在 1950年 弗雷德 霍伊爾首次使用 大爆炸 這個名詞 目的是突顯穩態模型與其之間的區別 26 27 28 1961年 羅伯特 迪克認為以碳為基礎的生命只能在引力很小時誕生 因為這時恆星才能存在於宇宙中 弱人擇原理第一次被提出 1965年 漢內斯 阿爾文提出等離子體宇宙學來解釋重子不對稱性 並支持無限宇宙理論 1965年 馬丁 里斯和丹尼斯 西阿瑪分析類星體源數據 發現類星體密度隨著紅位移增加 1965年 阿诺 彭齐亚斯和羅伯特 威爾遜在貝爾實驗室發現2 7K微波背景輻射 29 30 並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獎 羅伯特 迪克 詹姆斯 皮布爾斯 彼得 羅爾和大衛 托德 威爾金森解釋為宇宙大爆炸遺跡 1966年 斯蒂芬 霍金和喬治 埃利斯表示廣義相對論認為大爆炸發生以前 字宙的初始狀態為是重力奇異點 1966年 詹姆斯 皮布爾斯預言正確大爆炸的氦豐度 1967年 安德烈 薩哈羅夫提出重子生成問題 認為反重子與重子具有不對稱性 1967年 約翰 巴考 沃爾瑪 薩金特和馬騰 施密特測量3C 191分裂譜線精細結構 從而顯示精細結構常數隨時間變化情形不明顯 1967年 羅伯特 瓦格納 威廉 福勒和霍伊爾預言大爆炸正確的氘和鋰豐度 1968年 布蘭登 卡特推測大自然的基本常數必須位於一個受限制的範圍內 才能允許生命出現 強人擇原理第一次被提出 1969年 Charles W Misner正式提出視界問題 1969年 羅伯特 迪克正式提出平坦宇宙問題 31 1970年 維拉 魯賓及肯特 福特測量螺旋星系旋轉曲線半徑較原先估計更大 證明大量暗物質存在於宇宙中 1973年 愛德華 特賴恩提出宇宙可能是大規模量子力學量子漲落 正質能與負的重力勢能達成平衡 1976年 Alex Shlyakhter藉由奧克洛史前天然核裂變反應堆提出自然界存在持續20億年的天然核裂變 1977年 加里 斯泰格曼 大衛 施拉姆和詹姆斯 岡恩檢查原始氦豐度和中微子數量之間的關係 1980年 阿兰 古斯 32 33 與斯塔罗宾斯基 Alexei Starobinsky 各自獨立提出宇宙暴漲理論 1981年 Viacheslav Mukhanov與G Chibisov提出量子波動可能導致宇宙大尺度結構出現 1982年 第一個CfA星系紅位移巡天完成 1982年 詹姆斯 皮布爾斯 理查德 邦德與喬治 布盧門撒爾等人提出宇宙由冷暗物質所主宰 1983年至1987年 戴維斯 Efstathiou 弗倫克與懷特首次使用電腦模擬宇宙結構形成 結果表明冷暗物質與觀測結果相吻合 1988年 CFA2紅位移巡天發現CfA2長城 34 1988年 銀河系大規模測量提出巨引源存在證據 1990年 宇宙背景探測者確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具有黑體光譜 1992年 宇宙背景探測者進一步發現非常小的各向異性宇宙微波背景 提供宇宙誕生38萬年後的照片 1998年 超新星宇宙學計畫及高紅移超新星搜索隊經由Ia型超新星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提出宇宙常數並非為零的直接證據 1999年 宇宙背景探測者測量與毫米波段氣球觀天計畫提供各向異性宇宙微波證據 表明宇宙的幾何形狀接近平坦 2001年 澳大利亞 英國團隊在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觀測顯示物質密度接近臨界密度25 提出宇宙學數或類似暗能量證據 2003年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 WMAP 得到全天空詳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片 顯示宇宙為137億歲 誤差百分之一 與LCDM模型 宇宙膨脹密度波動預測一致 35 2003年 史隆數位巡天發現史隆長城 36 2004年 度角尺度干涉儀 DASI 首先獲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E模式偏振光譜 2005年 斯隆數字巡天 SDSS 和2DF紅移測量檢測到的星系分佈重子聲學振盪 2006年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結果公佈 進一步確認標準的平坦模型 宇宙常數 冷暗物質模型 2014年 BICEP2科學家團隊宣佈在B模功率譜探測到宇宙暴脹產生的重力波 37 38 39 40 41 參考資料 编辑 Horowitz 1998 p xii Heath 1913 p 302 古希臘的哲學 科學家一覽 2014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3 21 塞琉西亞的塞琉古 c 190 BC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AO 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ADS 塞琉西亞的塞琉古 ca 19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World Almagestum 1515 Petrus Lichtenstein 2014 04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8 28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Containing the Eight Divided Books of Abu Ma shar Abalachus World Digital Library 1506 2013 07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21 Adi Setia Fakhr Al Din Al Razi on Physics and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A Preliminary Survey Islam amp Science 2004 2 2010 03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10 Ragep 2001a F Jamil Ragep 2001 Freeing Astronomy from Philosophy An Aspect of Islamic Influence on Science Osiris 2nd Series Vol 16 Science in Theistic Contexts Cognitive Dimensions pp 49 64 66 71 Edith Dudley Sylla Creation and nature Arthur Stephen McGrade 编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8 179 2003 ISBN 978 0 521 00063 5 Ramasubramanian K Modification of the earlier Indian planetary theory by the Kerala astronomers c 1500 AD and the implied heliocentric picture of planetary motion Current Science 1994 66 784 90 Joseph George G 2000 The Crest of the Peacock Non European Roots of Mathematics p 40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 0 691 00659 8 Westman Robert S The Copernican achiev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322 2014 04 07 ISBN 978 0 520 02877 7 OCLC 1642219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4 07 Dreyer John L E History of the planetary systems from Thales to Kepler 1906 342 Among versions of the Principia online 1 Unsold Albrecht Baschek Bodo The New Cosmos An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Physics and astronomy online Springer 2001 485 2014 04 07 ISBN 97835406787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1 The simple observation that the night sky is dark allows far reaching conclusions to be drawn about 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This was already realized by J Kepler 1610 E Halley 1720 J P Loy de Chesaux 1744 and H W M Olbers 1826 Albert Einstein 1905 Zur 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orper Annalen der Physik 17 891 英文翻譯為George Barker Jeffery和 Wilfrid Perrett翻譯的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23 另一版英文翻譯為Megh Nad Saha翻譯的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 1920 P C van der Kruit Willem de Sitter 1872 193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in the Netherlands Collection of Pieces on The Great Debate 2014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1 06 Friedmann A 1924 Zeitschrift fur Physik 21 326 Hubble Edwin A relation between distance and radial velocity among extra galactic nebulae PNAS 1929 15 3 168 173 2014 04 07 Bibcode 1929PNAS 15 168H PMC 522427 PMID 16577160 doi 10 1073 pnas 15 3 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6 30 Zwicky F Die Rotverschiebung von extragalaktischen Nebeln Helvetica Physica Acta 1933 6 110 127 Bibcode 1933AcHPh 6 110Z Zwicky F On the Masses of Nebulae and of Clusters of Nebula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37 86 217 Bibcode 1937ApJ 86 217Z doi 10 1086 143864 Alpher R A Bethe H Gamow G The Origin of Chemical Elements PDF Physical Review 1 April 1948 73 7 803 804 March 10 2011 Bibcode 1948PhRv 73 803A doi 10 1103 PhysRev 73 80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年7月8日 Big bang astronomer dies BBC News 22 August 2001 2010 06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08 Croswell K Chapter 9 The Alchemy of the Heavens Anchor Books 1995 Mitton S Fred Hoyle A Life in Science Aurum Press 2005 127 Penzias A A Wilson R W A Measurement of Excess Antenna Temperature at 4080 Mc s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65 142 419 421 Bibcode 1965ApJ 142 419P doi 10 1086 148307 Smoot Group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Lawrence Berkeley Lab 28 March 1996 2008 1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6 Dicke R H Dirac s Cosmology and Mach s Principle Nature 1961 192 4801 440 441 Bibcode 1961Natur 192 440D doi 10 1038 192440a0 PBS Unsolved Mysteries 2014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13 New York Times March 16 2006 Scientists Get Glimpse of First Moments After Beginning of Time 2014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14 M J Geller amp J P Huchra Science 246 897 1989 2014 04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6 21 New image of infant universe reveals era of first stars age of cosmos and more NASA WMAP team February 11 2003 April 2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1月8日 J R Gott III et al Astrophys J 624 463 200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gure 8 Logarithmic Maps of the Universe is available as a poster from the homepage of Mario Juric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ff BICEP2 2014 Results Releas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7 March 2014 18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9 28 Clavin Whitney NASA Technology Views Birth of the Universe NASA 17 March 2014 17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20 Overbye Dennis Space Ripples Reveal Big Bang s Smoking Gun The New York Times 17 March 2014 17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14 Overbye Dennis Ripples From the Big Bang New York Times 24 March 2014 24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09 Ade P A R Aikin R W Barkats D Benton S J Bischoff C A Bock J J Brevik J A Buder I Bullock E Dowell C D Duband L Filippini J P Fliescher S Golwala S R Halpern M Hasselfield M Hildebrandt S R Hilton G C Hristov V V Irwin K D Karkare K S Kaufman J P Keating B G Kernasovskiy S A Kovac J M Kuo C L Leitch E M Lueker M Mason P Netterfield C B Nguyen H T O Brient R Ogburn R W IV Orlando A Pryke C Reintsema C D Richter S Schwartz R Sheehy C D Staniszewski Z K Sudiwala R W Teply G P Tolan J E Turner A D Vieregg A G Wong C L Yoon K W BICEP2 I Detection of B mode Polarization at Degree Angular Scales PDF 17 March 2014 2014年4月4日 arXiv submit 0934323 请检查 arxiv 值 帮助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年3月17日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宇宙學年表 amp oldid 7398858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