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或稱為1972年6月18日香港雨災618水災六一八水災壬子水災香港六一八雨災壬子雨災六一八雨災,事發當年為壬子年農曆五月初八)是指香港於1972年6月18日因為持續暴雨而導致山泥傾瀉的嚴重災難事故。當日,在九龍觀塘區秀茂坪翠屏道木屋區及香港島半山區旭龢大廈先後發生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坍塌慘劇,造成共156死、117傷[1];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間,由於廣東一帶的活躍低壓槽,令香港連日大雨(三日總降雨量達652.3毫米),成為引發此次慘劇的主要成因。

事發經過

觀塘災情

背景

自1960年代始,港英政府有鑑於官地上的非法木屋日增,遂決定設置「安置區」,即臨時房屋區之前身。這些安置區有限定面積與搭建物料,並由徙置事務署管理,居民平均居住三至五年則可獲徙置。位處翠屏道觀塘新區北面,曉光街西南山坡下方之秀茂坪安置區即為其中之一,於1970年設立,進行建設排水系統等工程後,於1971年供居民入住;該安置區佔地約36,000平方呎,山泥傾瀉事件前,居民總數估計為394人[2]

山泥傾瀉事件

早於1972年6月16日,已有安置區內最接近西北面建築地盤(按考即今觀塘瑪利諾書院[3])的木屋居民發現屋前堆滿了豪雨沖刷下來的泥土,因感不便及不安而報警求助。警方雖飭令地盤須確保泥土不再下瀉,惟成效不彰,山泥下瀉情況至6月17日反趨惡化。[4]

6月18日上午11時,受低壓糟,强烈對流性天氣和冷锋雨勢頗大;至12時30分,翠屏道已為一呎水深之雨水淹沒。12時40分,安置區北部山坡上之基堤有小量山泥瀉下;至1時10分,曉光街與秀麗街交界的一段基堤崩塌,像「一塊地毡」般瀉下安置區。[5] 瀉下的山泥埋沒大部份安置區木屋,部份木屋甚至被沖過翠屏道,推至觀塘新區。山泥傾瀉亦令附近一輛運載煤油的貨車漏出火水,發生爆炸並焚燒。[6]

搶救[7]

事發後,徙置事務處工人盧崇新立即報警,惟電話無法接通。休班警員胡忠成將事件報告警方。1時25分,警長黃廣鴻及6名警員接報到達災場,目睹焚燒中的火水貨車及另一列焚燒中的損毀木屋。警方不斷要求增援下,消防隊及救護車先後到場,惟均因道路水浸、壞車處處而略受阻延。除政府外,數百名市民在現場協助救援,亦有巴士司機將傷者送往伊利沙伯醫院(當時基督教聯合醫院尚未啟用)。

善後

警方於當日下午4時設立專責登記失蹤人士的小組,並設指揮站登記、保管災場中發現的災民財物。[8]消防事務處民眾安全服務隊醫療輔助隊駐港英軍(包括黑衛士兵團)、香港義勇軍參與救援,連日搜救傷者及搜索死者[8]。是次災難造成71死52傷[9][10]

6月19日,徙置事務處處長下令馬上安置生還的災民。港英政府亦於6月22日按照《調查委員會條例》(香港法例第86章)成立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以地方法院法官楊鐵樑為主席,於世界信義宗觀塘職業訓練中心舉行公開聆訊,傳召證人30人;調查委員會於同年8月17日向當時輔政司、署理香港總督羅樂民爵士呈交《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詳細報告是次災難。[11]調查委員會認為,災難的主要成因,是因為6月16日至18日連日豪雨,雨水由填塞山谷而建成的基堤的斜面滲入[12],使基堤建築物料軟化,引致山泥傾瀉。

港島西半山災情

同日晚上8時55分,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亦發生山泥傾瀉,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成岩山坡,在連綿大雨下滑動,首先沖毀了寶珊道一座兩層高的洋房,並順勢把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樓宇沖塌,洪水及山泥混和樓宇瓦礫,形成泥石流,衝向樓高12層的旭龢道20號旭龢大廈。旭龢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並波及在山坡下的景翠園最高四層被撞毀。

在旭龢大廈內,大部分住客未能及時逃生,被埋在瓦礫之下。駐港英軍奉召到場救災,其後交由消防員接手處理。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消防員依循列顯倫收音機的歌聲將他救出。旭龢道意外共證實67死19傷[13][14]

創立「籌款賑災」節目的先河

六一八水災發生後,香港各界紛紛發起捐款賑災活動。6月22日(星期四),麗的映聲亞洲電視前身)賑災義演節目《618賑災籌款義演大會》,臺灣電視公司應麗的映聲邀請派遣歌星青山婉曲、冉肖玲、白嘉莉、金晶與秦蜜參加義演,籌得善款超出預定目標40萬港元近三倍,麗的映聲節目總監張正甫發函向臺視致謝[15]

6月24日(星期六),無綫電視賑災義演節目《無綫電視籌款賑災慈善表演大會》(英語:HK-TVB Operation Relief[16],由胡章釗、張瑛梁醒波譚炳文許冠文主持,進行香港電視史上首次馬拉松式直播籌款活動(長達12小時);邀請著名影星李小龍陳寶珠,粵劇名伶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無綫全台藝員及歌手,共同義演;一共籌得900萬港元的善款,打破香港開埠以來賑災籌款的紀錄。自此,無綫的籌款節目就成香港慈善機構的收入來源之一,各大慈善機構每年都競相與無綫合作製作籌款節目,較大型的如《星光熠熠耀保良》、《歡樂滿東華》等。

災後重建及影響

  • 未有全座倒塌的景翠園尚未入伙,發展商後來將損毀部份重新建築,於1974年入伙;位於旭龢大廈側面,興建中的年豐園第二期也被塌山泥波及,整座需要移除或拆卸重建,於1975年則入伙。
  • 1976年8月25日觀塘區再次發生山泥傾瀉事件,隸屬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在事後成立,逐步建立全面的「斜坡安全系統」,監管香港的斜坡。
  • 當時,港督麥理浩上任不久,退休後回顧,他承認這是他任內最棘手的事件。[17]

參見

注釋

  1. ^ (繁體中文)四年前「六·一八」雨災 死亡一百五十餘人. 工商日報第一頁. 1976年8月26日. 
  2. ^ 居民包括居於合法木屋的384人及居於僭建木屋的10人。見《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2-3。
  3. ^ 觀塘瑪利諾書院
  4.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3。
  5.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3。亦有當時居於災場對面,觀塘新區第8座的居民張女士謂,聽到山泥崩塌的巨響即步出走廊察看,赫見翠屏道被一大片泥濘和植被覆蓋,驟眼還以為樓下多了一片草地。參林建南編導:《氣象萬千.山雨欲來》(電視節目)(香港:香港電台電視部,2005年4月26日)
  6.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3-4。又參陳浩彬、李文諾、呂艾菁、蘇詠嵐、楊政賢:《危難與生機:由六一八雨災秀茂坪山泥傾瀉事件看香港社會及政府對天災的回應》(香港:王肇枝中學,2009年),頁16。(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download/09_7_school_05.pdf)[永久失效連結]
  7.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4-6。
  8. ^ 8.0 8.1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5。
  9. ^ (繁體中文)雨災調查委員會昨繼續聆訊 警官供搶救情形 翠屏道近曉明街之安置區第一台木屋全受泥蓋 第九座徒廈外載火水貨車被山泥翻倒着火焚燒. 華僑日報第三張第二頁本港新聞. 1972年7月7日. 
  10. ^ 見「秀茂坪慘劇中死亡人士名單」,《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16-7。
  11.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1、9-11。
  12. ^ 該基堤於1964年建成,以填塞一個闊約200呎的小山谷。建築物料為碎花崗石,每3呎為一層然後壓實,建成後基堤高約130呎,坡面築有人字形碎石渠,又鋪以草皮保護斜坡,基堤下亦有暗渠疏導雨水。調查報告中,工務司署九龍路政部總工程師方鎮南曾供稱,認為「基堤崩瀉是因大雨期間過長,以及後期雨勢過大而引致的。這些雨水使土壤裏的水份增加,土壤的強度因而減低,結果引致基堤面崩瀉」。調查委員會由是認為,建造基堤的物料可能壓得不結實,令雨水有機會由表面滲入,且因附近山坡一帶大部分都已有建築,地下蒸發水量減少,導致地下水上升。參《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頁6-8。
  13. ^ (繁體中文)旭龢道災場掘出 最後一具屍體 總計六十七具. 工商日報第九頁. 1972年8月29日. 
  14. ^ (繁體中文)半山連環塌樓處 數十人仍未救出 搶救人員昨繼續挖地道及泵入氧氣 旭龢道一帶居民說前晨已看到一些異常現象. 大公報第四版. 1972年6月20日. 
  15. ^ 何貽謀,《台灣電視風雲錄》,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5日出版,ISBN 9570517352,第174頁。
  16. ^ 翡翠台《由1967開始》片段. [2015-01-02]. (原始内容于2020-08-14). 
  17. ^ RTHK香港故事11:《打風落雨》. [2013-01-01]. (原始内容于2020-08-14). 

參考資源

  • 何佩然:《風雲可測 ── 香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香港:香港天文台,2003年。ISBN 9622097014.
  • 陳浩彬、李文諾、呂艾菁、蘇詠嵐、楊政賢:《危難與生機:由六一八雨災秀茂坪山泥傾瀉事件看香港社會及政府對天災的回應》。香港:王肇枝中學,2009年。(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download/09_7_school_05.pdf)[永久失效連結]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
  • 《》
  • 林建南編導:《氣象萬千.山雨欲來》。香港:香港電台電視部,2005年4月26日。

外部連結

  • 地理入門-1972年6月18日半山旭龢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旭龢道猛鬼公園談心變鬼上身,《太陽報》,2006年4月29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頭條日報網頁-圖說往昔(六一八雨災:旭龢道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視頻-香港故事(第15輯) 打風落雨:韋基舜憶述618雨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視頻-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1972年6月18日寶珊道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視頻-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1972年6月18日秀茂坪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視頻-香港天文台「六一八」雨災回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 或稱為1972年6月18日香港雨災, 618水災, 六一八水災, 壬子水災, 香港六一八雨災, 壬子雨災及六一八雨災, 事發當年為壬子年農曆五月初八, 是指香港於1972年6月18日因為持續暴雨而導致山泥傾瀉的嚴重災難事故, 當日, 在九龍觀塘區秀茂坪翠屏道木屋區及香港島半山區旭龢大廈先後發生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坍塌慘劇, 造成共156死, 117傷, 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間, 由於廣東一帶的活躍低壓槽, 令香港連日大雨, 三日總降雨量達652, 3毫米, 成為引發此次慘劇的主.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 或稱為1972年6月18日香港雨災 618水災 六一八水災 壬子水災 香港六一八雨災 壬子雨災及六一八雨災 事發當年為壬子年農曆五月初八 是指香港於1972年6月18日因為持續暴雨而導致山泥傾瀉的嚴重災難事故 當日 在九龍觀塘區秀茂坪翠屏道木屋區及香港島半山區旭龢大廈先後發生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坍塌慘劇 造成共156死 117傷 1 1972年6月16日至18日期間 由於廣東一帶的活躍低壓槽 令香港連日大雨 三日總降雨量達652 3毫米 成為引發此次慘劇的主要成因 目录 1 事發經過 1 1 觀塘災情 1 1 1 背景 1 1 2 山泥傾瀉事件 1 1 3 搶救 7 1 1 4 善後 1 2 港島西半山災情 2 創立 籌款賑災 節目的先河 3 災後重建及影響 4 參見 5 注釋 6 參考資源 7 外部連結事發經過 编辑觀塘災情 编辑 背景 编辑 自1960年代始 港英政府有鑑於官地上的非法木屋日增 遂決定設置 安置區 即臨時房屋區之前身 這些安置區有限定面積與搭建物料 並由徙置事務署管理 居民平均居住三至五年則可獲徙置 位處翠屏道觀塘新區北面 曉光街西南山坡下方之秀茂坪安置區即為其中之一 於1970年設立 進行建設排水系統等工程後 於1971年供居民入住 該安置區佔地約36 000平方呎 山泥傾瀉事件前 居民總數估計為394人 2 山泥傾瀉事件 编辑 早於1972年6月16日 已有安置區內最接近西北面建築地盤 按考即今觀塘瑪利諾書院 3 的木屋居民發現屋前堆滿了豪雨沖刷下來的泥土 因感不便及不安而報警求助 警方雖飭令地盤須確保泥土不再下瀉 惟成效不彰 山泥下瀉情況至6月17日反趨惡化 4 6月18日上午11時 受低壓糟 强烈對流性天氣和冷锋雨勢頗大 至12時30分 翠屏道已為一呎水深之雨水淹沒 12時40分 安置區北部山坡上之基堤有小量山泥瀉下 至1時10分 曉光街與秀麗街交界的一段基堤崩塌 像 一塊地毡 般瀉下安置區 5 瀉下的山泥埋沒大部份安置區木屋 部份木屋甚至被沖過翠屏道 推至觀塘新區 山泥傾瀉亦令附近一輛運載煤油的貨車漏出火水 發生爆炸並焚燒 6 搶救 7 编辑 事發後 徙置事務處工人盧崇新立即報警 惟電話無法接通 休班警員胡忠成將事件報告警方 1時25分 警長黃廣鴻及6名警員接報到達災場 目睹焚燒中的火水貨車及另一列焚燒中的損毀木屋 警方不斷要求增援下 消防隊及救護車先後到場 惟均因道路水浸 壞車處處而略受阻延 除政府外 數百名市民在現場協助救援 亦有巴士司機將傷者送往伊利沙伯醫院 當時基督教聯合醫院尚未啟用 善後 编辑 警方於當日下午4時設立專責登記失蹤人士的小組 並設指揮站登記 保管災場中發現的災民財物 8 消防事務處 民眾安全服務隊 醫療輔助隊 駐港英軍 包括黑衛士兵團 香港義勇軍參與救援 連日搜救傷者及搜索死者 8 是次災難造成71死52傷 9 10 6月19日 徙置事務處處長下令馬上安置生還的災民 港英政府亦於6月22日按照 調查委員會條例 香港法例第86章 成立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 以地方法院法官楊鐵樑為主席 於世界信義宗觀塘職業訓練中心舉行公開聆訊 傳召證人30人 調查委員會於同年8月17日向當時輔政司 署理香港總督羅樂民爵士呈交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詳細報告是次災難 11 調查委員會認為 災難的主要成因 是因為6月16日至18日連日豪雨 雨水由填塞山谷而建成的基堤的斜面滲入 12 使基堤建築物料軟化 引致山泥傾瀉 港島西半山災情 编辑 主条目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 同日晚上8時55分 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亦發生山泥傾瀉 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成岩山坡 在連綿大雨下滑動 首先沖毀了寶珊道一座兩層高的洋房 並順勢把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樓宇沖塌 洪水及山泥混和樓宇瓦礫 形成泥石流 衝向樓高12層的旭龢道20號旭龢大廈 旭龢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 並波及在山坡下的景翠園最高四層被撞毀 在旭龢大廈內 大部分住客未能及時逃生 被埋在瓦礫之下 駐港英軍奉召到場救災 其後交由消防員接手處理 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 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 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 消防員依循列顯倫收音機的歌聲將他救出 旭龢道意外共證實67死19傷 13 14 創立 籌款賑災 節目的先河 编辑六一八水災發生後 香港各界紛紛發起捐款賑災活動 6月22日 星期四 麗的映聲 亞洲電視前身 賑災義演節目 618賑災籌款義演大會 臺灣電視公司應麗的映聲邀請派遣歌星青山 婉曲 冉肖玲 白嘉莉 金晶與秦蜜參加義演 籌得善款超出預定目標40萬港元近三倍 麗的映聲節目總監張正甫發函向臺視致謝 15 6月24日 星期六 無綫電視賑災義演節目 無綫電視籌款賑災慈善表演大會 英語 HK TVB Operation Relief 16 由胡章釗 張瑛 梁醒波 譚炳文及許冠文主持 進行香港電視史上首次馬拉松式直播籌款活動 長達12小時 邀請著名影星李小龍 陳寶珠 粵劇名伶任劍輝 白雪仙及新馬師曾 無綫全台藝員及歌手 共同義演 一共籌得900萬港元的善款 打破香港開埠以來賑災籌款的紀錄 自此 無綫的籌款節目就成香港慈善機構的收入來源之一 各大慈善機構每年都競相與無綫合作製作籌款節目 較大型的如 星光熠熠耀保良 歡樂滿東華 等 災後重建及影響 编辑未有全座倒塌的景翠園尚未入伙 發展商後來將損毀部份重新建築 於1974年入伙 位於旭龢大廈側面 興建中的年豐園第二期也被塌山泥波及 整座需要移除或拆卸重建 於1975年則入伙 1976年8月25日觀塘區再次發生山泥傾瀉事件 隸屬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處在事後成立 逐步建立全面的 斜坡安全系統 監管香港的斜坡 六一八雨災的兩處災場 事後闢作公眾休憩設施 旭龢大廈原址改建為現今的旭龢道休憩花園 秀茂坪安置區原址則改建為秀茂坪紀念公園 當時 港督麥理浩上任不久 退休後回顧 他承認這是他任內最棘手的事件 17 參見 编辑香港水災 香港災難之最注釋 编辑 繁體中文 四年前 六 一八 雨災 死亡一百五十餘人 工商日報第一頁 1976年8月26日 居民包括居於合法木屋的384人及居於僭建木屋的10人 見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2 3 觀塘瑪利諾書院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3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3 亦有當時居於災場對面 觀塘新區第8座的居民張女士謂 聽到山泥崩塌的巨響即步出走廊察看 赫見翠屏道被一大片泥濘和植被覆蓋 驟眼還以為樓下多了一片草地 參林建南編導 氣象萬千 山雨欲來 電視節目 香港 香港電台電視部 2005年4月26日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3 4 又參陳浩彬 李文諾 呂艾菁 蘇詠嵐 楊政賢 危難與生機 由六一八雨災秀茂坪山泥傾瀉事件看香港社會及政府對天災的回應 香港 王肇枝中學 2009年 頁16 http www lcsd gov hk ce Museum History download 09 7 school 05 pdf 永久失效連結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4 6 8 0 8 1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5 繁體中文 雨災調查委員會昨繼續聆訊 警官供搶救情形 翠屏道近曉明街之安置區第一台木屋全受泥蓋 第九座徒廈外載火水貨車被山泥翻倒着火焚燒 華僑日報第三張第二頁本港新聞 1972年7月7日 見 秀茂坪慘劇中死亡人士名單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16 7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1 9 11 該基堤於1964年建成 以填塞一個闊約200呎的小山谷 建築物料為碎花崗石 每3呎為一層然後壓實 建成後基堤高約130呎 坡面築有人字形碎石渠 又鋪以草皮保護斜坡 基堤下亦有暗渠疏導雨水 調查報告中 工務司署九龍路政部總工程師方鎮南曾供稱 認為 基堤崩瀉是因大雨期間過長 以及後期雨勢過大而引致的 這些雨水使土壤裏的水份增加 土壤的強度因而減低 結果引致基堤面崩瀉 調查委員會由是認為 建造基堤的物料可能壓得不結實 令雨水有機會由表面滲入 且因附近山坡一帶大部分都已有建築 地下蒸發水量減少 導致地下水上升 參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頁6 8 繁體中文 旭龢道災場掘出 最後一具屍體 總計六十七具 工商日報第九頁 1972年8月29日 繁體中文 半山連環塌樓處 數十人仍未救出 搶救人員昨繼續挖地道及泵入氧氣 旭龢道一帶居民說前晨已看到一些異常現象 大公報第四版 1972年6月20日 何貽謀 台灣電視風雲錄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5日出版 ISBN 9570517352 第174頁 翡翠台 由1967開始 片段 2015 0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4 RTHK香港故事11 打風落雨 2013 0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4 參考資源 编辑何佩然 風雲可測 香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 香港 香港天文台 2003年 ISBN 9622097014 陳浩彬 李文諾 呂艾菁 蘇詠嵐 楊政賢 危難與生機 由六一八雨災秀茂坪山泥傾瀉事件看香港社會及政府對天災的回應 香港 王肇枝中學 2009年 http www lcsd gov hk ce Museum History download 09 7 school 05 pdf 永久失效連結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THE RAINSTORM DISASTERS 1972 林建南編導 氣象萬千 山雨欲來 香港 香港電台電視部 2005年4月26日 外部連結 编辑地理入門 1972年6月18日半山旭龢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旭龢道猛鬼公園談心變鬼上身 太陽報 2006年4月29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頭條日報網頁 圖說往昔 六一八雨災 旭龢道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視頻 香港故事 第15輯 打風落雨 韋基舜憶述618雨災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視頻 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1972年6月18日寶珊道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視頻 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1972年6月18日秀茂坪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視頻 香港天文台 六一八 雨災回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1972年6月18日香港暴雨 amp oldid 7508532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