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是指於1972年6月18日晚上8時55分在香港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發生的山泥傾瀉,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成岩山坡,在連綿大雨下滑動,導致寶珊道路面以及一座兩層高的洋房被沖毀,並順勢把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樓宇沖塌,洪水及山泥混和樓宇瓦礫與路面混凝土,形成泥石流,衝向位於旭龢道38-40號,樓高12層的旭龢大廈(英文:Kotewall Court,建於1965年,事發時樓齡僅7年)。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並波及在山坡下尚未入伙的景翠園E座(今H座),該廈最高四層被撞毀。此一系列大廈倒塌意外成為香港戰後近28年來傷亡最慘重的同類事故,旭龢大廈亦成為香港至今層數最高的全幢倒塌之樓宇。

山泥傾瀉所造成的破壞。

在旭龢大廈內,大部分住客未能及時逃生,被埋在瓦礫之下。駐港英軍奉召到場救災,更派出九龍和新界的車隊駛經尚未啟用的紅磡海底隧道,其後交由消防員接手處理。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消防員依循他的收音機所播放的歌聲而將他救出。旭龢道意外共證實67死19傷[1][2]

事故過後,旭龢大廈舊址改建為旭龢道休憩花園(旭龢道38-40號),景翠園E座(今H座)則於修補被削去的部分之後入伙。

1972年11月28日,政府發表1972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指出導致這宗山泥傾瀉,是因為山坡下方有個施工地盤且缺乏嚴格監管,以及半山區山體内本身的水位很高,當遇上下雨天時,水位更會上升,導致山體不穩定。

土力工程處在1982年發表香港半山地區整體邊坡穩定性研究報告,指出寶珊地段受高地下水位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影響,斜坡穩定性較低,政府於1984至85年間,在寶珊地段安裝了73條合共長達90米的排水斜管作排水之用。2000年代初,監測數據顯示一些橫向排水管出現排水量下降的趨勢,而在暴雨期間局部位置的地下水位亦上升至較高的水平,於是土力工程處設計了一個創新而可持續的地下水位調控系統,以控制寶珊地段的地下水位,名為「寶珊排水隧道」。該系統於2009年啟用,包括兩條排水隧道(直徑為3.5米,總長度為500米)和172條排水斜管,並配有自動實時地下水監測系統。2021年,隧道內設立了「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開放給公眾人士、學校或團體預約以進行導賞參觀,向公眾傳達斜坡安全的重要性。

注釋 编辑

  1. ^ (繁體中文)旭龢道災場掘出 最後一具屍體 總計六十七具. 工商日報第九頁. 1972年8月29日. 
  2. ^ (繁體中文)半山連環塌樓處 數十人仍未救出 搶救人員昨繼續挖地道及泵入氧氣 旭龢道一帶居民說前晨已看到一些異常現象. 大公報第四版. 1972年6月20日. 

參考資源 编辑

  • 何佩然:《風雲可測 ── 香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香港:香港天文台,2003年。ISBN 9622097014.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
  •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1972年。
  • 林建南編導:《氣象萬千.山雨欲來》。香港:香港電台電視部,2005年4月26日。

外部連結 编辑

  • 地理入門-1972年6月18日半山旭龢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頭條日報網頁-圖說往昔(六一八雨災:旭龢道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視頻-香港故事(第15輯) 打風落雨:韋基舜憶述618雨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視頻-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1972年6月18日寶珊道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Youtube視頻-香港天文台 「六一八」雨災回憶(寶珊道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 高清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编辑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 是指於1972年6月18日晚上8時55分在香港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發生的山泥傾瀉, 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成岩山坡, 在連綿大雨下滑動, 導致寶珊道路面以及一座兩層高的洋房被沖毀, 並順勢把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樓宇沖塌, 洪水及山泥混和樓宇瓦礫與路面混凝土, 形成泥石流, 衝向位於旭龢道38, 40號, 樓高12層的旭龢大廈, 英文, kotewall, court, 建於1965年, 事發時樓齡僅7年, 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 並波及在山坡下尚未入伙的景翠園e座, 今h座, 該廈最高四層被撞毀, 此.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是指於1972年6月18日晚上8時55分在香港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發生的山泥傾瀉 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成岩山坡 在連綿大雨下滑動 導致寶珊道路面以及一座兩層高的洋房被沖毀 並順勢把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樓宇沖塌 洪水及山泥混和樓宇瓦礫與路面混凝土 形成泥石流 衝向位於旭龢道38 40號 樓高12層的旭龢大廈 英文 Kotewall Court 建於1965年 事發時樓齡僅7年 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 並波及在山坡下尚未入伙的景翠園E座 今H座 該廈最高四層被撞毀 此一系列大廈倒塌意外成為香港戰後近28年來傷亡最慘重的同類事故 旭龢大廈亦成為香港至今層數最高的全幢倒塌之樓宇 山泥傾瀉所造成的破壞 在旭龢大廈內 大部分住客未能及時逃生 被埋在瓦礫之下 駐港英軍奉召到場救災 更派出九龍和新界的車隊駛經尚未啟用的紅磡海底隧道 其後交由消防員接手處理 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 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 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 消防員依循他的收音機所播放的歌聲而將他救出 旭龢道意外共證實67死19傷 1 2 事故過後 旭龢大廈舊址改建為旭龢道休憩花園 旭龢道38 40號 景翠園E座 今H座 則於修補被削去的部分之後入伙 1972年11月28日 政府發表1972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 指出導致這宗山泥傾瀉 是因為山坡下方有個施工地盤且缺乏嚴格監管 以及半山區山體内本身的水位很高 當遇上下雨天時 水位更會上升 導致山體不穩定 土力工程處在1982年發表香港半山地區整體邊坡穩定性研究報告 指出寶珊地段受高地下水位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影響 斜坡穩定性較低 政府於1984至85年間 在寶珊地段安裝了73條合共長達90米的排水斜管作排水之用 2000年代初 監測數據顯示一些橫向排水管出現排水量下降的趨勢 而在暴雨期間局部位置的地下水位亦上升至較高的水平 於是土力工程處設計了一個創新而可持續的地下水位調控系統 以控制寶珊地段的地下水位 名為 寶珊排水隧道 該系統於2009年啟用 包括兩條排水隧道 直徑為3 5米 總長度為500米 和172條排水斜管 並配有自動實時地下水監測系統 2021年 隧道內設立了 山泥傾瀉科技展學館 開放給公眾人士 學校或團體預約以進行導賞參觀 向公眾傳達斜坡安全的重要性 目录 1 注釋 2 參考資源 3 外部連結 4 參見注釋 编辑 繁體中文 旭龢道災場掘出 最後一具屍體 總計六十七具 工商日報第九頁 1972年8月29日 繁體中文 半山連環塌樓處 數十人仍未救出 搶救人員昨繼續挖地道及泵入氧氣 旭龢道一帶居民說前晨已看到一些異常現象 大公報第四版 1972年6月20日 參考資源 编辑何佩然 風雲可測 香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 香港 香港天文台 2003年 ISBN 9622097014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中期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一九七二年雨災調查委員會最後報告書 香港 香港政府印務局 1972年 林建南編導 氣象萬千 山雨欲來 香港 香港電台電視部 2005年4月26日 外部連結 编辑地理入門 1972年6月18日半山旭龢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頭條日報網頁 圖說往昔 六一八雨災 旭龢道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視頻 香港故事 第15輯 打風落雨 韋基舜憶述618雨災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視頻 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1972年6月18日寶珊道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視頻 香港天文台 六一八 雨災回憶 寶珊道山泥傾瀉電腦模擬動畫 高清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编辑六一八雨災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 amp oldid 7887265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