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元音之一,字形取自「呵」的異體字「𠀀」,發音則取官話「呵」字的韻母。《說文解字》:「𠀀,反『丂』也。讀若呵。」

注音符號
灰底爲變體;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ㄛ」在最初1915年公佈的注音字母時,發音同今日的「」,當時無「ㄜ」這個符號。1920年,基於國語的讀音變化,另外增加了新的符號,為「ㄛ」上面多一點,寫作「ㄮ」(),後來這一點與「ㄛ」下半部連成一劃,成為「ㄜ」();而原本的「ㄛ」則用新的發音,並沿用至今。

「ㄛ」的國語發音為半閉後圓唇元音/o/,但部分學者認為是半開後圓唇元音/ɔ/,由於官話中並無其他發為/ɔ/的韻母,因此「ㄛ」發為何者均可,可視為同音位自由變異。其他/o/、/ɔ/並不對立的漢語語言,皆可以共用「ㄛ」字母,例如馬祖話,於第一、二、五、八調發音爲/o/,但於第三、四、七調發音爲/ɔ/,因無音位對立,視作同一音位,統一標記作「ㄛ」〔o〕。然而在其他有/ɔ/韻母的漢語中,例如臺灣話,「ㄛ」只能用作/o/,/ɔ/會另用符號(見下)。

另外,國語裏的「ㄛ」前方接「」等唇音聲母時,會有一個過渡母音/u/(「ㄨ」)插在「ㄛ」之前,比如「ㄆㄛ」,嚴格來說實際發音為「ㄆㄨㄛ」,但該過渡性質的「ㄨ」音不會寫出。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ㄛ」都對應為〔o〕。

相關變體 编辑

 
 
 

類似「ㄛ」的發音方式有其他擴充的注音符號。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多個擴充符號,其一為「ㆦ」( ),下方呈菱角形,與「ㄛ」不同(見右圖),該符號用於表示半開後圓唇元音/ɔ/,亦即所謂的「開口o」、「鬆ㄛ」,用於臺灣話、蘇州話等/o/與/ɔ/對立的漢語上。臺灣方音符號依從之,對應的臺羅拼音為〔oo〕。但人民政府時期的方音注音符號改爲「 」形。

至於「ㄛ」的鼻化音,閏音符號並非在其上方加「~」號,而是設立了「 」這符號。「 」本身指/on/或/ɔn/之音,即在元音後加上輔音韻尾,粵語「安、幹、寒」之韻母(即粵拼〔on〕韻)即如此。它也兼職指鼻化半閉後圓唇元音/õ/和鼻化半開後圓唇元音/ɔ̃/。方音注音符號棄用之,粵語〔on〕韻改用「ㄛ」標示,鼻化音改爲在「 」的右旁加兩點「  」。臺灣方音符號沒有〔on〕韻,鼻化音則寫作「ㆧ」( ),寫法爲「 」的最末筆收個圓並突出。它的發音爲鼻化半開後圓唇元音/ɔ̃/,在台羅拼音中寫為〔onn〕。若是前接的聲母本身就是鼻音聲母(),則所有鼻化韻母都直接寫成非鼻化版本,對應的台羅拼音也是如此;例如「毛」的臺灣話文讀音為/mɔ̃˨˦/,其韻母是鼻化音「ㆧ」,但是因為前面的「ㄇ」為鼻音聲母,所以「毛」的臺灣話注音寫為「ㄇㆦˊ」即可,後面的「ㆦ」不需要寫成鼻音版本,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寫作〔môo〕而非〔mônn〕。

臺灣方音符號還有「ㆦ」( )和「」合併的韻母「ㆱ」,書寫方式為兩者的結合,寫作「 」(見右圖),發音為/ɔm/〔om〕,取代了原本「ㆦ 」這種寫兩個字卻只有一個音節的寫法,有助讓一些漢語的韻母維持在一個注音符號內。

閏音符號裏還有「 」,其國際音標也標作/o/(但《注音符號總表》把「ㄛ」標作/ɔ/,把「ㆦ」標作/ɔ˘/註爲短音,故這三符號並不同音)。趙元任在註解裏指「ㄛ」比較開,「 」比較閉,如常熟話的「各」是「ㄍㄛ」,「谷」是「ㄍ 」;溫州話的「包」是「ㄅㄛ」,「巴」是「ㄅ 」。以今天而言,或許接近中後圓唇元音//與半閉後圓唇元音/o/之別。或者把「ㄛ」視爲/ɔ/而不作「 」;同時把「 」視爲/o/而不作「ㄛ」。

字形辨正 编辑

 
現在ㄛ的寫法
 
1932年ㄛ的寫法
 
1949年ㄛ的寫法

早期「ㄛ」的設計,下方並沒寫作弧筆。在1932年的《注音符號總表》中,寫了「ㄒ」形後,第三筆寫一短橫,第四筆寫「㇗」,寫成「 」的樣子。1949年的示範模板中,先寫一個「丁」形,其鉤代替了最初第三筆的短橫,接着就寫末筆的「 」,作「 」。現在則爲「 」形,採用弧筆,兩筆即可完成書寫,方便快捷。

另外,臺灣方音符號「ㆦ」〔oo〕應寫作「 」,下方呈菱角形。可是在舊版Unicode中,因字型顯示不當,「ㆦ」〔oo〕往往跟「ㄛ」〔o〕分別不大,下方不但不夠菱角,甚至還保留「ㄛ」〔o〕的豎筆部分。同時,鼻化音「ㆧ」應該是「ㆦ」〔oo〕末筆收圓,寫成「 」才正確,舊版Unicode卻寫成「ㄛ」〔o〕的末筆收圓;帶有閉口韻尾的「ㆱ」也應該是「ㆦ」〔oo〕與「ㄇ」的合體,即「 」,卻被舊版Unicode寫作「ㄛ」〔o〕與「ㄇ」的合體。唯幸在臺灣話中只有〔oo〕有鼻化韻,也只有它有接雙唇鼻音的韻尾,而〔o〕沒有,所以Unicode的訛寫並不帶來辨義差別。然而這仍是不正確的字形,Unicode最新版已更正之。

編碼與拼音 编辑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1B A3A9 A8DB o o o o o/or[1] o o o
ə or[2]
ɔ o o
  U+31A6 未收錄 未收錄 oo o/oo[3]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U+31A7 未收錄 未收錄 ɔ̃ / õ onn oⁿ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on / ɔn on
  U+31B1 未收錄 未收錄 ɔm om om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註解 编辑

  1. ^ 臺語通用拼音裏寫作〔or〕,其餘均作〔o〕。
  2. ^ 南部腔將原本的/o/韻發為/ə/,特別區別腔調時,會將發為/ə/的腔寫為〔or〕。對應的台灣方音符號官方仍維持使用「ㄛ」。民間書籍會將發為/ə/的腔轉寫為「ㄜ」。其實官方的台灣方音符號原本的「ㄜ」是用於泉腔的/ə/(臺羅〔er〕),不過該腔調在台灣已少見,所以「ㄜ」已常常被拿來改標示〔or〕甚至〔o〕,這樣臺語的/ɔ/便可以改標示為「ㄛ」,減少使用「ㆦ」——因爲在不少字型中「ㆦ」字元爲缺字。
  3. ^ 臺語通用拼音裏寫作〔o〕,在客語通用拼音裏寫作〔oo〕。

參考資料 编辑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

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元音之一, 字形取自, 的異體字, 𠀀, 發音則取官話, 字的韻母, 說文解字, 𠀀, 讀若呵, 注音符號灰底爲變體, 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聲母發音方式, 塞音, 擦音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濁重脣, 輕脣, 舌尖, ɫʰ, 軟齶, 脣軟齶, kʷʰ, 舌冠, tɕʰ, 翹舌, tʂʰ, 平舌, tsʰ, 介母, 高元音部位, 後普通, 鼻化, 韻母單韻, ㄜㄝ, ㆾ複韻, 鼻韻, ㄣㆭ, ɔŋ, ㄥ韻尾, 其他, ㄦ聲調官話, 客閩, 在最初1915年公佈的注音字母時, 發音同今日的, 當. ㄛ 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元音之一 字形取自 呵 的異體字 𠀀 發音則取官話 呵 字的韻母 說文解字 𠀀 反 丂 也 讀若呵 注音符號灰底爲變體 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聲母發音方式 塞音 擦音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清 濁重脣 ㄅ p ㄆ pʰ ㆠ b ㄇ m b 輕脣 ㄈ f ㄪ v 舌尖 ㄉ t ㄊ tʰ d ㄋ n ㆹ ɫ ɫʰ ㄌ l 軟齶 ㄍ k ㄎ kʰ ㆣ ɡ ㄫ ŋ ㄏ x ㆸ ɣ 脣軟齶 ㆼ kʷ ㆽ kʷʰ 喉 ʔ ㄏ h ɦ 舌冠 ㄐ tɕ ㄑ tɕʰ ㆢ dʑ ㄬ ɲ ȵ ㄒ ɕ ㆺ ʑ 翹舌 ㄓ tʂ ㄔ tʂʰ dʐ ㄕ ʂ ㄖ ɻ ʐ 平舌 ㄗ ts ㄘ tsʰ ㆡ dz ㄙ s z 介母 高元音部位 前 中 後普通 ㄧ i j ㄩ y ɥ ㆨ ɨ ㄭ ɯ ㄨ u w 鼻化 ㆪ ĩ ㆫ ũ 韻母單韻 ㄚ a ㆩ a ㆿ ɐ ㄛ o ㆦ ɔ ㆧ ɔ ㄜㄝ ㆤ ㆥ ㆾ複韻 ㄞ ai ㆮ ㄟ ei ㄠ au ㆯ ㄡ ou 鼻韻 ㆬ m ㆰ am ㆱ ɔm ㄯ n ㄢ an ɔn ㄣㆭ ŋ ㄤ aŋ ㆲ ɔŋ ㄥ韻尾 ㆴ p ㆵ t ㆻ k ㆷ ʔ 其他 ㄦ聲調官話 ˉ ˊ ˇ ˋ 客閩 ㄛ 在最初1915年公佈的注音字母時 發音同今日的 ㄜ 當時無 ㄜ 這個符號 1920年 基於國語的讀音變化 另外增加了新的符號 為 ㄛ 上面多一點 寫作 ㄮ 後來這一點與 ㄛ 下半部連成一劃 成為 ㄜ 而原本的 ㄛ 則用新的發音 並沿用至今 ㄛ 的國語發音為半閉後圓唇元音 o 但部分學者認為是半開後圓唇元音 ɔ 由於官話中並無其他發為 ɔ 的韻母 因此 ㄛ 發為何者均可 可視為同音位的自由變異 其他 o ɔ 並不對立的漢語語言 皆可以共用 ㄛ 字母 例如馬祖話 於第一 二 五 八調發音爲 o 但於第三 四 七調發音爲 ɔ 因無音位對立 視作同一音位 統一標記作 ㄛ o 然而在其他有 ɔ 韻母的漢語中 例如臺灣話 ㄛ 只能用作 o ɔ 會另用符號 見下 另外 國語裏的 ㄛ 前方接 ㄅ ㄆ ㄇ ㄈ 等唇音聲母時 會有一個過渡母音 u ㄨ 插在 ㄛ 之前 比如 ㄆㄛ 嚴格來說實際發音為 ㄆㄨㄛ 但該過渡性質的 ㄨ 音不會寫出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 ㄛ 都對應為 o 目录 1 相關變體 2 字形辨正 3 編碼與拼音 3 1 註解 4 參考資料相關變體 编辑 nbsp ㆦ nbsp ㆧ nbsp ㆱ 類似 ㄛ 的發音方式有其他擴充的注音符號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 增加了多個擴充符號 其一為 ㆦ nbsp 下方呈菱角形 與 ㄛ 不同 見右圖 該符號用於表示半開後圓唇元音 ɔ 亦即所謂的 開口o 鬆ㄛ 用於臺灣話 蘇州話等 o 與 ɔ 對立的漢語上 臺灣方音符號依從之 對應的臺羅拼音為 oo 但人民政府時期的方音注音符號改爲 nbsp 形 至於 ㄛ 的鼻化音 閏音符號並非在其上方加 號 而是設立了 nbsp 這符號 nbsp 本身指 on 或 ɔn 之音 即在元音後加上輔音韻尾 粵語 安 幹 寒 之韻母 即粵拼 on 韻 即如此 它也兼職指鼻化半閉後圓唇元音 o 和鼻化半開後圓唇元音 ɔ 方音注音符號棄用之 粵語 on 韻改用 ㄛㄋ 標示 鼻化音改爲在 nbsp 的右旁加兩點 nbsp nbsp 臺灣方音符號沒有 on 韻 鼻化音則寫作 ㆧ nbsp 寫法爲 nbsp 的最末筆收個圓並突出 它的發音爲鼻化半開後圓唇元音 ɔ 在台羅拼音中寫為 onn 若是前接的聲母本身就是鼻音聲母 ㄇ ㄋ ㄫ及ㄬ 則所有鼻化韻母都直接寫成非鼻化版本 對應的台羅拼音也是如此 例如 毛 的臺灣話文讀音為 mɔ 其韻母是鼻化音 ㆧ 但是因為前面的 ㄇ 為鼻音聲母 所以 毛 的臺灣話注音寫為 ㄇㆦˊ 即可 後面的 ㆦ 不需要寫成鼻音版本 對應的臺羅拼音也是如此 寫作 moo 而非 monn 臺灣方音符號還有 ㆦ nbsp 和 ㄇ 合併的韻母 ㆱ 書寫方式為兩者的結合 寫作 nbsp 見右圖 發音為 ɔm om 取代了原本 ㆦ nbsp 這種寫兩個字卻只有一個音節的寫法 有助讓一些漢語的韻母維持在一個注音符號內 閏音符號裏還有 nbsp 其國際音標也標作 o 但 注音符號總表 把 ㄛ 標作 ɔ 把 ㆦ 標作 ɔ 註爲短音 故這三符號並不同音 趙元任在註解裏指 ㄛ 比較開 nbsp 比較閉 如常熟話的 各 是 ㄍㄛ 谷 是 ㄍ nbsp 溫州話的 包 是 ㄅㄛ 巴 是 ㄅ nbsp 以今天而言 或許接近中後圓唇元音 o 與半閉後圓唇元音 o 之別 或者把 ㄛ 視爲 ɔ 而不作 nbsp 同時把 nbsp 視爲 o 而不作 ㄛ 字形辨正 编辑 nbsp 現在ㄛ的寫法 nbsp 1932年ㄛ的寫法 nbsp 1949年ㄛ的寫法 早期 ㄛ 的設計 下方並沒寫作弧筆 在1932年的 注音符號總表 中 寫了 ㄒ 形後 第三筆寫一短橫 第四筆寫 寫成 nbsp 的樣子 1949年的示範模板中 先寫一個 丁 形 其鉤代替了最初第三筆的短橫 接着就寫末筆的 nbsp 作 nbsp 現在則爲 nbsp 形 採用弧筆 兩筆即可完成書寫 方便快捷 另外 臺灣方音符號 ㆦ oo 應寫作 nbsp 下方呈菱角形 可是在舊版Unicode中 因字型顯示不當 ㆦ oo 往往跟 ㄛ o 分別不大 下方不但不夠菱角 甚至還保留 ㄛ o 的豎筆部分 同時 鼻化音 ㆧ 應該是 ㆦ oo 末筆收圓 寫成 nbsp 才正確 舊版Unicode卻寫成 ㄛ o 的末筆收圓 帶有閉口韻尾的 ㆱ 也應該是 ㆦ oo 與 ㄇ 的合體 即 nbsp 卻被舊版Unicode寫作 ㄛ o 與 ㄇ 的合體 唯幸在臺灣話中只有 oo 有鼻化韻 也只有它有接雙唇鼻音的韻尾 而 o 沒有 所以Unicode的訛寫並不帶來辨義差別 然而這仍是不正確的字形 Unicode最新版已更正之 編碼與拼音 编辑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Unicode Big5 GB 2312ㄛ nbsp U 311B A3A9 A8DB o o o o o or 1 o o oe or 2 ɔ o oㆦ nbsp U 31A6 未收錄 未收錄 oo o oo 3 nbsp nbsp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ㆧ nbsp U 31A7 未收錄 未收錄 ɔ o onn oⁿ nbsp nbsp nbsp nbsp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nbsp nbsp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on ɔn onㆱ nbsp U 31B1 未收錄 未收錄 ɔm om om nbsp nbsp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o 註解 编辑 在臺語通用拼音裏寫作 or 其餘均作 o 南部腔將原本的 o 韻發為 e 特別區別腔調時 會將發為 e 的腔寫為 or 對應的台灣方音符號官方仍維持使用 ㄛ 民間書籍會將發為 e 的腔轉寫為 ㄜ 其實官方的台灣方音符號原本的 ㄜ 是用於泉腔的 e 臺羅 er 不過該腔調在台灣已少見 所以 ㄜ 已常常被拿來改標示 or 甚至 o 這樣臺語的 ɔ 便可以改標示為 ㄛ 減少使用 ㆦ 因爲在不少字型中 ㆦ 字元爲缺字 在臺語通用拼音裏寫作 o 在客語通用拼音裏寫作 oo 參考資料 编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 注音符號總表 北平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 1932年4月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 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 廣州 華南人民出版社 1952年8月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 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 廣州 華南人民出版社 1952年11月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 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 北京 中華書局 1954年12月 吳守禮 國臺對照活用辭典 臺北 遠流 2000年8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國語注音符號手冊 臺北 教育部 2000年11月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 馬祖閩東 福州 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連江 連江縣政府 2009年11月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ㄛ amp oldid 8013945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