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非正式命名恐龍列表

非正式命名恐龙列表是一个关于未有正式科学名称恐龙的列表,仅含未正确发布或未正式发布学名的恐龍。此列表中的名称有以下类型:

  • 裸名Nomen nudum):即已发表但未能遵循《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无效名英语Unavailable name,因而不能用斜体字排印或在稿件的字下划横线。
  • 手稿名Nomen manuscriptum):即在手稿中出现但未正式公布的名称。除描述、定义、指示或鉴别特征外,手稿名等价于裸名
  • 研究人员或出版社给标本、分类群等起的绰号或描述性名称。
内蒙古博物馆的查干诺尔龙骨架模型

另需注意:

  • 此列表的“恐龙”不包括所有现生和已经灭绝的鸟类(現生鳥類與始祖鸟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的后裔)
  • 重新叙述,或成为有效名之次异名者将从列表中删除(详见恐龙列表)。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参见

A

阿拉摩暴龙

阿拉摩暴龙属英语"Alamotyrannus",意为“阿拉摩的暴君”)是北美洲晚白垩世一屬尚未叙述的暴龙類的非正式名称,化石在20世纪初發現于新墨西哥州白楊山組英语Ojo Alamo Formation。它可能是一个独立属,也可能是暴龙的异名。“模式种”布氏阿拉摩暴龙("Alamotyrannus brinkmani")是在2013年命名者撰写叙述论文时建立。[1]

“阿拉摩暴龙”生存於大约7000万年前的坎帕階,是二百万年前的第一条霸王龙類[1]

恐龙艾伦

 
化石

恐龙艾伦英语:"Alan the Dinosaur")是一节蜥脚类尾椎(YORYM:2001.9337)的非正式名称,发现于英国惠特比的索特维克组英语Saltwick Formation中侏罗世阿连阶)。它是英国最古老的蜥脚类动物,可追溯至1.76至1.72亿年前,命名自艾伦·古尔(Alan Gurr),他在1995年发现该化石。因为无法识别物种,所以未有正式名称。2015年进行的一项分析发现它是真蜥脚类的一员,可排除在梁龙超科之外,与鲸龙最为相似。[2]

“艾伦”的化石收藏于约克郡博物馆(Yorkshire Museum),为约克郡侏罗纪世界展览的一部分。[3]

阿马加剑龙

阿馬加劍龍英语"Amargastegos")是一灭绝剑龙科鳥臀類恐龍的非正式名稱,發現于阿根廷阿馬加組英语La Amarga Formation,命名自标本MACN N-43(包括背部皮内成骨、颈椎、尾椎及一块顱骨)。2016年,彼得·馬爾科姆·高爾頓英语Peter Malcolm Galton肯尼思·卡彭特英语Kenneth Carpenter宣布它是一個無資格名稱,并将其確立为分類不明的剑龙類恐龍。[4]

安得拉龙

印度安得拉龍英语"Andhrasaurus indicus")是印度科塔組英语Kota Formation灭绝裝甲鸟臀目恐龙的非正式名稱。罗曼·乌兰斯基在2014年根據部分顱骨、约30個皮内成骨及椎骨和四肢骨骼建立该裸名。所有化石都保存在GSI的藏品中,并由纳特(T. T. Nath)等人(2002年)分類於甲龙下目。[5]

2016年,彼得·馬爾科姆·高爾頓英语Peter Malcolm Galton肯尼思·卡彭特英语Kenneth Carpenter指出“安得拉龍”的命名不符合ICZN的要求,宣布它为無資格名稱,并将其列为裝甲亞目未定屬,同时注意到纳特等人(2002年)叙述的颌骨属于鳄鱼。[4]“安得拉龍”的装甲化石由高尔顿(2019年)重新叙述。[6]

昂雅克夏朗德的似鸟龙类

昂雅克夏朗德的似鸟龙类英语"Angeac ornthomimosaur")是一个非正式名称,用于称呼一个早白垩世(以前被认为年代为豪特里维阶至巴列姆阶[7],但根据孢粉学,现在被认为是贝里亚阶至凡蓝今阶[8])骨层(阿基坦盆地的一部分)中某种未叙述的似鸟龙类,化石发现于法国的昂雅克夏朗德。该分类单元没有牙齿,已发现多个个体的化石,它们共同构成了该物种的完整骨骼,部分遗骸在2012年的一篇论文中被叙述。[9]

盎格魯波塞東龍

 
“盎格魯波塞東龍”化石

盎格魯波塞東龍英语"Angloposeidon")是英国南部怀特岛早白垩世威塞克斯組英语Wessex Formation一屬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10]它可能是腕龙的异名,但尚未正式命名。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恩·奈許英语Darren Naish曾参与對标本的研究,并建议仅非正式使用这一名称,不要公布。[11]然而,他在2010出版的《四足動物學》(Tetrapod Zoology Book One)一书中亲自发表这篇文章。[12]遗骸由单个颈椎组成(MIWG.7306),表明它是一只非常大的动物,長達20米或更长。[13]

古盜鳥

 
「遼寧古盜鳥」化石

古盜鳥英语"Archaeoraptor")是一件中国重要化石的非正式名称,标本后来被发现是偽造的。该裸名于1999年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该杂志称这块化石是鸟类和陆栖兽脚类恐龙之间的“缺失环节”。在该刊正式出版之前,人们就已对此化石的真实性产生严重怀疑。进一步研究表明,这块化石是由不同物种的化石碎片重组而成的赝品。周忠和等人发现头部和上半身实际上属于原始鸟类燕鸟,而另一项研究(2002年)发现尾部属于小型有翼馳龍科小盗龙(命名于2000年)。[14][15] 腿和脚属于一种未知的动物。[16][17]

大主教

 
多個視圖中的“大主教”龙

大主教英语"The Archbishop")是种类似腕龙和長頸巨龍的巨型腕龙科蜥脚类恐龙。由于在坦桑尼亚敦達古魯英语Tendaguru的同一地层中被发现而一直被认为是布氏腕龙(现为長頸巨龍 ) 的异名。然而,“大主教”龙显示出显著的差异,包括脊椎獨特的形態和按比例延长的颈部,表明它是一个独立属。[18]化石由弗里德里克·米吉德(Frederick Migeod)在1930年发现。“大主教”是一个昵称,起到了占位符的作用——标本目前没有学名。标本目前保存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最终将由布里斯托尔大学邁克爾·泰勒英语Michael P. Taylor博士重新叙述。[19]2018年5月,泰勒开始着手叙述“大主教”。[20]

大西洋鸭龙

大西洋鸭龙英语:"Atlantohadros")更常见的名称是“默察特维尔的鸭嘴龙类”("Merchantville hadrosaur"),是晚白垩世新泽西州默察特维尔组英语Merchantville Formation一属鸭嘴龙科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布朗斯坦(2021年)发现“大西洋鸭龙”比特提斯鸭龙更为衍生,但比栉龙亚科赖氏龙亚科更原始。[21]

已知有三件标本:YPM VPPU.021813、YPM VPPU.021813和AMNH 13704YPM,皆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蒙茅斯县马纳拉潘英语Manalapan Township, New Jersey马尔伯洛一带附近的弗瑞霍尔德英语Freehold Township, New Jersey西北8公里(5.0英里)处。前2件在同一地点发现,且具有相似的颜色、风化状况和尺寸,因此可能属于同一个体,但出于谨慎,作者仅赋予两者相同的编号。化石包括:两个喙骨、两个肩胛骨、一个股骨、一根肋骨、一个残缺的胫骨近端和一个标本铸型的齿齿(原始骨骼很可能已经遗失)。AMNH 13704由部分齿骨组成。其它一些零散骨骼包括一个隅骨、部分上颌骨、部分颧骨、颅顶碎片和几个肋骨碎片。[21]

B

俾路支龍

俾路支龙英语"Balochisaurus",以巴基斯坦俾路支部落命名,意為“俾路支蜥蜴”)是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巴基斯坦的一種泰坦巨龍類蜥脚亚目恐龙的非正式名稱。被提议的物种是馬氏俾路支龍("B.malkani")。这些化石(连同其他恐龙化石标本)是由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古生物学家小组在維達格里附近发现的。[22]本属由穆罕默德·马尔卡尼(M. S. Malkani)于2006年描述,该属基于帕布組英语Pab Formation維達格里段發現的年代為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七節尾椎骨,另外还有一節椎骨和部分头骨。“俾路支龙”与“馬里龍”一起被归入“俾路支龙科”,尽管该科曾被作為更為古老的薩爾塔龍科的同异名。[23]

巴拉克龙

 
三件曾被非正式归类于雷梁双腔龙的骨骼,现标名为“梁龙

巴拉克龙英语:"Barackosaurus")是用于叙述怀俄明州莫里逊组启莫里阶沉积物中发现的蜥脚类化石的非正式名称。化石发现于达纳采石场(Dana Quarry),据推测,“巴拉克龙”长20米,重20吨。[24]2010年,亨利·加利安诺(Henry Galiano)和莱蒙多·阿伯斯多弗(Raimund Albersdorfer)撰写了一篇未发表的文章,提出双腔龙新种雷梁双腔龙英语:"Amphicoelias brontodiplodocus"),基于在怀俄明州大角盆地(Big Horn Basin)达纳采石场(Dana Quarry)发现的私人收藏的数个完整标本,并为之取了一个绰号――“巴拉克龙”。他们认为,莫里逊组的大部分梁龙科化石其实是双腔龙的不同生长阶段或是不同性别,因此种名综合雷龙与梁龙。[25]但这一分析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随后,其主要作者也否认了之前的文章,并解释说它“显然是一份草稿,有打字错误等等,而不是最后的论文。事实上,没有人试图将其印刷或发行”。[26]

双凹波塞东龙

 
椎骨

双凹波塞东龙英语:"Biconcavoposeidon")为AMNH FARB 291的占位符名称,是怀俄明州晚侏罗世莫里逊组中发现的腕龙科蜥脚类的五节连续的后段背椎。[27]除1898年在骨舱采石场(Bone Cabin quarry)发现的化石外,目前对双凹波塞东龙知之甚少。[28]

巴恩斯高地的蜥脚类

巴恩斯高地的蜥脚类英语"Barnes High sauropod")为标本MIWG-BP001的非正式名称,是怀特岛威塞克斯組英语Wessex Formation的一件未叙述蜥脚类标本。它在1992年发现于巴恩斯高地附近的悬崖上,目前归布賴斯通英语Brighstone附近的私营未经认证的恐龙农场博物馆所有,[29]化石所有权情况被描述为“复杂”,目前研究人员无法接触到该标本。[30]它大约有40%是完整的,由部分颅骨、骶前椎、前段尾椎、腰带和部分四肢骨骼組成,還包括一个基本完整的前肢。它被认为是种腕龙科恐龍,由于脊椎相似,可能与早期的優腔龍是同種生物。[31]

巴約龍

巴約龍英语"Bayosaurus")是一尚未叙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由古生物学家羅多爾夫·科里亞英语Rodolfo Coria菲利普·柯里英语Philip J. Currie和宝琳娜·卡拉巴赫(Paulina Carabajal)在2006年命名。巴约龙属于兽脚类的阿貝力龍科,生存于阿根廷内乌肯省土侖階利桑德羅組英语Cerro Lisandro Formation,长约4米(13英尺)。“正模标本”是MCF-PVPH-237,包括脊椎骶骨、一个不完整的骨盆和部分其它骨骼。该名称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以显示MCF-PVPH-237的位置。[32]提議的二名法是耻骨巴约龙("Bayosaurus pubica")。

伯齒龍

伯齒龍英语"Beelemodon")是一个非正式名稱,用于称呼一只未叙述的晚侏罗世兽脚类,可能属於虛骨龍類,化石包括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两颗牙齿。本属命名于1997年,由古生物学家羅伯特·巴克自然科学院英语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33][34]伯齿龙的牙齿最类似于美頜龍,但没有独特特征,也与始祖鸟和馳龍科動物相似。[34]

比霍爾龍

比霍爾龍英语"Bihariosaurus",意為“比霍尔的蜥蜴”)是罗马尼亚一属无效的早白垩世禽龙类恐龙。1989年,罗马尼亚古生物学家马林斯库(F. Marinescu)命名模式种鋁土礦比霍爾龍("Bihariosaurus bauxiticus")但没有叙述。它类似于彎龙,是种禽龍類恐龍。该分类单元的原始出版物未有足够叙述,插图也不能将其与任何其它鸟腳类区分开来。[35][36]比霍尔龙可能是荒漠龙的次异名。

比斯科夫龙

比斯科夫龙英语"Biscoveosaurus")是南极洲詹姆斯罗斯岛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雪丘島組英语Snow Hill Island Formation的一件鸟腳类标本的非正式名称。化石发现于兰布角段(Cape Lamb Member),与另一种基础鸟脚类莫罗龙發現於同一地層,因此有人认为它可能是该物种的第二件标本,但由于莫羅龍的正模標本是一些化石碎片,并且与“比斯科夫龙”的化石材料不重叠,因此还不能进行测试。标本包括牙齿、脑壳、部分上颚、一些前肢碎片、椎骨和肩带,这让它比詹姆斯羅斯島上的其它鳥腳類更具獨特性,因為它們的化石中不存在颅骨和颅后骨架。据估计,这种动物的身长约为4~5米(13~16英尺)。[37]

C

首都龍

 
“首都龍”的椎骨化石

首都龍英语"Capitalsaurus")是一个非正式属名,以前被称为强大肌肉龙Creosaurus potens)或强大伤龙Dryptosaurus potens),是种来自北美阿隆德組英语Arundel Formation组的恐龙,化石发现于华盛顿。它是一种白垩纪兽脚类动物,状态为無資格名稱,从未正式公布。“首都龍”化石于1898年1月在哥伦比亚特区第一街和二街的十字路口发现,这个交汇点现被称为“首都龙公园”。这些化石不是因为古生物学的研究而发现,而是因为渠务工程而被发掘出来。唯一已知标本由单个椎骨的一部分组成。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不足以证明它是一个独立的属,“首都龍”只是一种分类不明的兽脚类[38]其他人注意到,该属并不是唯一一种有着普通名字的恐龙,其名称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该恐龙的分类。[39] “首都龍”是哥伦比亚特区的官方恐龙英语official dinosaur[40]

昌都龍

昌都龍英语"Changdusaurus",也称為"Changtusaurus")是一中侏罗世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化石发现于中国西藏。昌都龙被归类於剑龙科模式种裝甲盾齒昌都龍("Changdusaurus laminoplacodus")在1986年由赵喜進命名,[41]但从未正式叙述,现仍为無資格名稱。一項研究表明化石已经丢失。[42]

辛尼札龙

辛尼札龙英语:"Cinizasaurus")是新墨西哥晚三叠世化石的非正式名称,最初被解释为属于兽脚类恐龙。遗骸NMMNH P-18400由胫骨椎骨和其它碎片组成,来自温盖特堡英语Fort Wingate附近晚三叠世卡尼阶钦利组英语Chinle Formation的蓝水溪段。安德鲁·赫克特(Andrew Heckert)在其未发表的论文中提出标本名称亨氏辛尼札龙("Cinizasaurus hunti"),但该名称从未被采纳,并在2007年对晚三叠世北美被认为属于恐龙的材料的重新叙述中首次在科学文献中被提及(内斯比特、厄米斯和帕克,2007年)。在重新叙述中,作者只能将材料分配给主龙形类[43]

卡曼奇龍

卡曼奇龍英语"Comanchesaurus")是新墨西哥一具晚三叠世化石殘骸的非正式名称,最初被视为兽脚类动物。标本NMMNH P-4569由脊椎椎体和后肢组成,出土于瓜達盧佩縣上三叠统諾利階牛峽谷組英语Bull Canyon Formation。阿德里安·亨特(Adrian Hunt)在其未发表的论文中将模式种命名为克氏卡曼奇龍("C. kuesi"),但这个名字从未被采用,并在2007年对被认为属于恐龙的北美晚三叠世材料的重新描述中首次在科学文献中提及(斯特林·内斯比特、兰德·厄米斯和威廉·帕克,2007年)。在重新叙述中,作者发现这些材料属于“可能的分類不明的蜥臀目恐龍”。[44]

藏匿盗龙

藏匿盗龙英语:"Cryptoraptor",意为“神秘的/隐藏的窃贼”)是新墨西哥晚三叠世化石的非正式名称,最初被解释为属于恐龙。遗骸NMMNH P-17375是一件残缺的骨骼,包括脊椎耻骨和部分股骨。该标本来自奎伊县上三叠统诺利阶牛峡谷组英语Bull Canyon Formation。阿德里安·亨特(Adrian Hunt)在其未发表的论文中将标本命名为洛氏藏匿盗龙("Cryptoraptor lockleyi"),但该名称从未被采纳,并在2007年对晚三叠世北美被认为属于恐龙的物质的重新叙述中首次在科学文献中提及(内斯比特、厄米斯和帕克,2007年)。在重新描叙中,作者只能将材料分配给主龙类[44]

藏匿暴龙

藏匿暴龙英语:"Cryptotyrannus",意为“神秘的/隐藏的暴君”)又称“默察特维尔的暴龙超科”("Merchantville tyrannosauroid"),是晚白垩世特拉华州默察特维尔组英语Merchantville Formation一属暴龙超科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它被发现是伤龙的姐妹群,其存在令伤龙科得到恢复。[21]

所知于两件标本(均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即正模标本YPM VPPU.021795和副模标本YPM VPPU.022416(尽管相似的颜色和风化状况表明两者可能是同一个体),由部分脚骨、一节尾椎及手爪组成。脚部类似暴龙超科,形态也和伤龙极为相似,[21]与后者的唯一区别在于第四跖骨更为纤细,在近端图中具有三角形轮廓而非亚矩形轮廓。正模标本也曾一度暂时归入腔龙[21]

正模标本上存在鲨鱼咬痕,可能是其残缺不全的原因。[21]

D

大衝龍

大衝龍英语"Dachongosaurus")是中国早侏罗世一種未描述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云南下祿豐組英语Lower Lufeng Series锡内穆阶)的暗红色地层中至少发现一部分连接的骨骼化石。[45]它可能是种鲸龙科恐龍,“模式种”与唯一种是云南大衝龍("Dachongosaurus yunnanensis"),由赵喜進于1985年命名。属名的另一种写法是"Dachungosaurus"。与赵喜進在1985年和1983年创造的其他非正式名称一样,此后没有化石材料被公布,这些遗骸可能被重新命名。[46]

達瑪拉龍

達瑪拉龍英语"Damalasaurus",意為“達瑪拉蜥蜴”)是一屬早侏羅世草食性恐龍的非正式名称。它是一種蜥脚类动物,但确切分类位置尚不清楚。在西藏大冶群英语Daye Group中段发现了包括肋骨在内的達瑪拉龍化石。这个属的物种包括寬肋達瑪拉龍("Damalasaurus laticostalis")和大達瑪拉龍("D. magnus")。[45]

杜兰特角龙

杜兰特角龙英语"Duranteceratops")是地狱溪组角龍科開角龍亞科的一属。[47]2012年,一个名叫約翰·卡特(John Carter)的业余化石獵人在南达科他州发现一个角龍類的顱骨化石,据报道它与三角龙不同。[48][49][47]尽管尚未命名,但根据《史前时代》2017年春季第121期报道,该标本将被命名为“杜兰特角龙”。

E

EK伤齿龙科

 
SPS 100/44的已知材料[50]

EK伤齿龙科英语"EK troodontid",标本编号:SPS 100/44)是在蒙古发现的一未命名的伤齿龙科恐龙。在科学文献中,它被称为“EK伤齿龙科”,是在早白垩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1979年苏联-蒙古古生物学考察中,谢尔盖·库尔扎诺夫(S. M. Kurzanov)发现了这具标本,并将其编号为SPS 100/44。它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戈壁省(戈壁滩东南部)卡玛林地(Khamareen Us locality)的巴伦巴亚斯卡亚斯维塔(Barunbayaskaya Svita)的沉积物中发现的。1987年,瑞钦·巴思钵英语Rinchen Barsbold和他的同事描述了SPS 100/44。[50]

它的化石残骸包括一些不完整的骨骼,由脑壳、下颌骨的后部、带有牙齿的上颚碎片、五节颈椎、右肢半月形的关节、左侧的趾骨(I-1)、左股骨的远端和零散的左、右足骨骼。巴思钵指出,与其他已知伤齿龙类相比,该标本体积较小,来自较古老的沉积物,但它的颅骨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成为幼年动物。巴思钵还指出,颅骨的高度融合和不寻常的足部形态表明,它可能是一个未知分类群的成体。巴思钵采取了保守的立场,没有给这个标本命名,因为它不够完整,不能排除它是一种已知的伤齿龙类的亚成体的可能性。他还指出,SPS 100/44的关节没有显示出与之相对的第三指的迹象,正如戴尔·罗素(Dale Russell)和罗·瑟金(Ron Seguin)在1982年为伤齿龙所建议的那样。艾伦·特纳(Alan Turner)和他的同事在2007年发现“EK伤齿龙类”是伤齿龙科的一个基础、独特的属,在一个含有金凤鸟属和更多衍生的伤齿龙类的演化支分支中。[51]

始甲骨龙

始甲骨龙英语"Eoplophysis")是一属剑龙类恐龙,发现于英格兰中侏罗世科恩布拉斯组英语Cornbrash Formation夏普山组英语Sharp's Hill Formation奇平诺顿组英语Chipping Norton Formation[52]它最初由著名的德国古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冯·休尼英语Friedrich von Huene所命名。[53]正模标本OUM J.14000,是一个来自英国牛津郡中侏罗统(上巴通阶科恩布拉斯组英语Cornbrash Formation的一根两英尺长的右股骨,属于一只亚成体的恐龙,尽管鉴于其受侵蚀的程度,它可能挖掘自较为古老的大理石森林组英语Forest Marble Formation。此物种曾长期归类于臂龙Omosaurus,意为“上腕蜥蜴”),但由于此名称已被占用且重新改为锐龙,1964年,古老臂龙(O. vetustus)被重新命名为古老锐龙(Dacentrurus vetustus)。[54]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彼得·马尔科姆·高尔顿英语Peter Malcolm Galton检查了所有已知的来自英国巴通阶的剑龙类的化石材料,并得出结论认为,古老粗糙龙是有效的,应暂时归类于勒苏维斯龙[55][56]然而,在后来对剑龙类的分析中考虑到它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并没有得出确切结论。[57][58]苏珊娜·梅德门特(Susannah Maidment)和她的同事在对剑龙类的分类研究中指出,OUM J.14000与蜥脚类动物和剑龙类动物都有相同的特征,但它缺少剑龙类独有的共源性状,并将其归为恐龙的未定属。[59]尽管如此,业余古生物学家罗曼·乌兰斯基(Roman Ulansky)还是为“古老臂龙”创造了新的属名:“始甲骨龙”(意为“黎明的装甲”),并指出它的股骨与其他剑龙类的不同。[60]

真工部龍

 
“真工部龙”的标本,IVPP 14559

真工部龍英语"Eugongbusaurus")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 ( 無資格名稱 ),是为中国新疆牛津階石樹沟组(Shishugou Formation)发现的一个新鸟臀類化石而提出的。董枝明于1989年描述了两個部分骨骼的模式种五彩灣工部龍("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作为鲜为人知的牙齿分类单元工部龍屬的第二個物種。新物种的模式标本IVPP 8302的骨骼碎片包括部分下顎、三節尾椎骨和部分前肢。第二个样本IVPP 8303由两个髋骨、八節尾椎骨和两个完整的后肢组成。董枝明估计它大约有1.3到1.5米(4.3到4.9英尺)长,并认为它是一个强壮的奔跑者。他将公部龙属归入棱齒龍科,这是两足直立的小型食草恐龙的一个演化支。[61]因为恐龙的牙齿通常没有足够的独特性来命名,所以其他古生物学家建议将五彩灣公部龍從公部龍屬中移除,并赋予它自己的属名。[62]可能的替代名称“真公部龙”意外泄露,仍然是非正式的名稱。[63]

F

芬杜龙

芬杜龙英语"Fendusaurus",音译)又译芬迪龙裂龙,是费达克(2006年)为FGM 998 GFF 13-II(包括一个颅骨)提出的一篇论文中命名的。芬杜龙其他标本分别为FGM998GF13-I、FGM998GF13-III、FGM998GF69、FGM998GF9和FGM998GF18,都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小组发现的。所有的标本都包括股骨乌喙骨,虽然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征,但这种差异归功于内部的特异性变异。已知标本之前被归类为砂龍。股骨和喙骨也有助于识别不同的个体,蒂莫西·费达克(Timothy J. Fedak)描述了这些标本的发现。每一块骨骼大約代表一个个体。芬达龙發現於新斯科舍省沃森布拉夫英语Wasson Bluff早侏罗世(赫塘階)麦考伊布鲁克组英语McCoy Brook Formation。由于五个芬达龙标本来自这个地层,该地层是北美最丰富的原恐龙化石遗址。该地层也类似于北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层,因为它缺少目前归類于近蜥龙屬的任何遗骸。[64]

芬杜龙标本主要包括压碎的椎骨,以及肢体部分。根据髂骨骶骨的形态可以看出其与近蜥龙是不同的。然而,在一些标本中,“芬杜龙”的股骨与喙骨的形态非常不同,这导致费达克推测遗骸中可能存在不止一个物种。根据他的说法,“芬杜龙”可以通过伸长的頸椎与所有蜥脚类近亲区分开来;包括背骶和尾骶的四节椎骶骨;髂骨延长的髋臼后突;和扩张的胫骨前远侧突。[64]

费尔干纳剑龙

費爾干納劍龍英语"Ferganastegos")是吉尔吉斯斯坦中侏罗世费尔干纳盆地卡洛夫階巴喇班赛组英语Balabansai Formation中一屬可疑的剑龙類[65][66]IGB 001为卡洛夫費爾干納劍龍的正模標本,由4節背椎骨组成。[67]尽管阿韋里亞諾夫(A. O. Averianov)等人沒有考慮到椎骨對屬的判斷性,但俄罗斯恐龙爱好者和业余古生物学家罗曼·乌兰斯基(Roman Ulansky)认为,IGB 001与其他剑龙類之间的差异足以证明其“模式種卡洛夫費爾干納劍龍"Ferganastegos callovicus",意爲卡洛夫阶的费尔干纳盆地的屋顶)是一個新的物種,尽管事实上他并没有亲自检查这些材料。[65]其他研究者仍然认为这种材料不是判斷性的,而且该属是一个無資格名称[68]

铁甲龙

铁甲龙英语:"Ferropectis")是得克萨斯州晚白垩世森诺曼阶鹰滩群英语Eagle Ford Group的一种结节龙科甲龙类恐龙,由马特·克莱蒙(Matt Clemens)在2018年一篇论文上非正式命名。[69]拟议的模式种是布氏铁甲龙("Ferropectis brysorum"),系统发育分析将其视为北方盾龙的姐妹群,位于一个由匈牙利龙欧洲盾龙爪爪龙形成的分支中。

法国波塞东龙

法国波塞东龙英语:"Francoposeidon")又称法国怪兽("The French Monster"),是对一种来自法国的非常巨大的蜥脚类动物(可能属于泰坦巨龙类多孔椎龙类)的非正式称呼,其尺寸可能超过阿根廷龙。拟议的模式种是夏朗德法国波塞东龙("Francoposeidon charantensis"),“正模标本”所知于部分骨骼,已知遗骸包括尾椎、趾骨、胫骨远端或磨损严重的股骨、一根股骨以及一根非常长的肋骨,这些骨骼皆用来计算其非常大的尺寸(肋骨可能是被错误地识别的木化石)。[70]“法国波塞冬龙”据说长约33米(108英尺),体重约为154公噸(340,000英磅),[70]尽管它可能要小得多,大约和阿根廷龙一样大。[70]

雙葉龍

雙葉龍英语"Futabasaurus")是日本晚白垩世一種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关于这种动物,人们只知道在雙葉群英语Futaba Group科尼亞克階芦沢组英语Ashizawa Formation中发现的部分胫骨[71]它是由大卫·兰伯特(David Lambert)在1990年创造的,是对日本一種未命名的獸腳類動物的绰号“Futaba-ryu”的轉写。[72]董枝明和合著者简要讨论了這些胫骨化石,并发表了一张照片。他们认为这块骨头属于一种不确定的霸王龙類[73]如果标本最终被描述和命名,它将需要一个不同的名字,因为“雙葉龍”这个名字已经被用于蛇颈龙類的一个属。[74]

G

苦龍

 
苦龍的骨架模型

苦龍英语"Gadolosaurus")是蒙古拜申察夫 (Baishan Tsav)巴彥思楞組英语Bayan Shireh Formation中一种未记录的鸭嘴龙類的非正式名称。[75]1979年的一本書中,日本古生物学家斋藤恒正(Tsunemasa Saito)在一张幼年恐龙骨骼照片的标题中首次使用了“苦龍屬”這個名稱。[76]這只小型恐龍只有一米长(39英寸)。这具骨架是苏联在日本举办的化石展览的展品的一部分。很显然,这个名字来自于西裏爾语单词gadrosavrhadrosaur的日语拼音翻译,俄羅斯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新的属名。[77]

尽管它仅仅是gadrosavr的误译,但它出现在许多流行的恐龙书籍中,有不同的标识。唐諾·格勒特英语Donald F.Glut在1982年的报告中说,它要么是禽龍類,要么是鸭嘴龙類坐骨上没有隆起(這是賴氏龍亞科的特征),并认为它可能是以前命名的一个属的幼体,如譚氏龍山东龙[78]1983年,大衛·蘭伯特(David Lambert)将其归类为禽龙科,但到1990年时,他改变了主意,因为它被列为阿斯坦龙屬同义詞而没有发表评论。[72]2000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蒙古和前苏联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书中,大衛·諾曼英语David B. Norman漢斯·戴爾特·蘇伊士提到了它們可能是同一种动物,但没有作出确切结论;这件上世纪70年代苏联和蒙古探险队發現的化石材料在俄羅斯科學院中被列為阿斯坦龙,发现于拜申察夫(Baishin Tsav)地區的巴彥思楞組英语Bayan Shireh Formation,年代為森諾曼階[79]

蒙古似鸡龙

 
“蒙古似鸡龙”化石

蒙古似鸡龙英语"Gallimimus mongoliensis")是一个非正式名称,被瑞钦·巴思钵英语Rinchen Barsbold用于称呼一具几乎完整的骨骼(IGM 100/14),但自从发现它与似鸡龙属细节上的差别后,小林快次(Yoshitsugu Kobayashi)与瑞钦·巴思钵(Barsbold proposed)在2006提出,它可能属于一个不同的物种。[80]近期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蒙古似鸡龙包含在内,并发现其与似渡渡鸟龙英语Tototlmimus关系密切。[81]

地调龙

地调龙英语"Gspsaurus",一個手稿名稱)是一种来自巴基斯坦苏莱曼盆地晚白垩世維達格里组的恐龙,模式种是巴基斯坦地调龙("Gspsaurus pakistani"),遺骸由颅骨和颅后骨架組成。。[82]它目前被视作同样无效的分类单元穆真龙属的异名,后者也由马尔卡尼提出。[83][84]

似鶴龍

似鹤龙英语"Grusimimus",或"Tsurumimus")是蒙古早白垩世(豪特里維階巴列姆階)希奈庫達組(Shinekhudag Formation)中一屬未叙述似鸟龍类恐龍的非正式名称。已知骨骼包括除头骨之外的所有区域。这种恐龙在1997年瑞欽·巴思鉢英语Rinchen Barsbold起了一个无效的名字,他还建议将种名取为tsuru。这个标本(GIN 960910KD)于1996年发现,在巴思鉢提出非正式的名字之前,他对其进行了研究。2002年,小林快次和巴思鉢发表了关于该分类群的摘要和演化树,前者发表了一篇关于该标本的论文(称为“似鳥龍類未定屬”),并发现该分类单元在種系發生学上与似鳥身女妖龍屬很接近,但可能更為衍生。[85]最近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似鹤龙”与北山龙似鹅龙关系密切。[81]

H

罕烏拉龍

罕烏拉龍英语"Hanwulosaurus")是对白垩纪晚期一尚未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称呼。这是一只大约9米(29.3英尺)长的甲龙類,这对於甲龙類来说是較長的。它的化石在中国内蒙古被发现。发现了大部分骨骼,包括完整的头骨椎骨肋骨肩胛骨尺骨股骨胫骨裝甲;根据早期报道,这可能是亚洲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甲龍骨骼。研究过它的赵喜進认为,它可能属于甲龍亞目中的一個演化支。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2001年的新闻报道中。[86][87]

黑龍江龍

黑龍江龍英语"Heilongjiangosaurus",意為是“黑龙江蜥蜴”)是白垩纪晚期一尚未被描述的鸭嘴龙的非正式名称。它可能屬於賴氏龍亞科,实际上可能和卡戎龍是同一种动物。这些化石是在黑龙江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岩層中发现的。作为一个無資格名稱,目前尚不清楚它的命名是根據什么材料,但可能与1983年出版的一本非正式出版物中命名的嘉蔭滿州龍"Mandschurosaurus" jiainensis)有关。[88][89]

该属的“模式种”为嘉蔭黑龍江龍("H. jiayinensis"),在2001年,李伟荣与靳继东将该物种编撰于一個动物区系名录中。[90]

廣野龍

廣野龍英语"Hironosaurus",意为“廣野的蜥蜴”)是白垩纪晚期一尚未描述的恐龍的非正式名稱。在日本福岛县廣野町发现,它可能是一种鸭嘴龙,尽管尚未进行亚科鉴定。化石相当零碎,由牙齿和椎骨组成,可能来自尾巴。由于这些化石从未在科学论文中被完整描述过,“广野龙”被认为是一个無資格名稱。1988年,日本古生物学家希萨(Hisa)在一份不为人知的出版物中首次提到了它,[91]后来(1990年),大卫·兰伯特(David Lambert)把它带给了更多的读者。[72]董枝明、長谷川善和与东洋一认为这种生物属于鸭嘴龙科,但缺乏任何特征来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因此无法确定)。

久野濱龍

久野濱龍英语"Hisanohamasaurus",意為“久野濱的蜥蜴”)是对白垩纪晚期一尚未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称呼。这個僅僅已知於几颗牙齒的無資格名稱最早出现在大卫·兰伯特英语David Lambert (author)1990年出版的一本普通的恐龙书中。[92]尽管最初鉴定出它屬於梁龍科,但后来它被重新鉴定为一只納摩蓋吐龍科恐龍,类似納摩蓋吐龍。顾名思义,它的化石是在日本发现的。该地点是福岛磐城市的一部分。[93]

I

J

將軍廟龍

將軍廟龍英语"Jiangjunmiaosaurus" ) 是一个非正式名称,由一个匿名作者在1987年为一个可能是單脊龍中華盜龍的嵌合体而创造的。[94]

晋地甲龙

晉地甲龍英语"Jindipelta")是一種發現於中国助马铺组英语Zhumapu Formation甲龙類的非正式名称。已知於森諾曼階岩層中找到的部分骨骼。这个名字最早是在2019年的SVP文摘中與斑龍類恐龍——雲陽龍一起發布的。[95]

朱莉盗龙

 
朱莉盗龙的骨架模型

朱莉盗龙英语"Julieraptor")是2002年在蒙大拿州发现的一具驰龙科化石的昵称。同一具骸骨的一部分被非法挖掘出来,并被起了一个绰号,“西德·维克蒂斯”(Sid Victious)。随后,挖掘者因盗窃罪入狱。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因此也给这具标本起了绰号,“盗窃盗龙”(Kleptoraptor),这具骨架被安排出售给皇家安大略博物馆[96][97][98]它所知于一件由颅骨(大部分缺失)、大部分尾椎、部分股骨、一些脊椎和颈椎以及一只爪子组成的近乎完整的骨骼,但是其脑壳保存完好。

K

加賀龍

加賀龍属名"Kagasaurus",意为“加贺市的蜥蜴”)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是对白垩纪早期一属尚未描述的恐龙的称呼。这是一种生活在现在的日本的兽脚类动物。模式种是由希薩(Hisa)在1988年命名的,但只是已知于两颗牙齿。由于“加贺龙属”从未被正式描述过,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无资格名称。与“北谷龙”和胜山龙不同,加贺龙属不太可能是福井盗龙的异名,而可能是一种驰龙类。[99][100]

胜山龙

胜山龙英语"Katsuyamasaurus")是日本北谷组英语Kitadani Formation早白垩世(巴列姆阶)的一属中生代兽脚类动物的非正式名称,化石只有单一的尾椎骨和尺骨。该分类群曾被非正式地称为“Katsuyama-ryu”,直到大卫·兰伯特(1990年)给它起了一个无效的属名,“胜山龙”。丘尔(2000年)认为尾椎骨属于鸟脚类,奥利舍夫斯基(2000年)认为该化石材料是福井盗龙的同义词。然而,化石的尺骨不同于福井盗龙,巨大的鹰嘴英语olecranon也表明该分类单元不属于手盗龙形类[101]

海特兰龙

海特兰龙英语"Khetranisaurus",在一些早期报告中也拼写为"Khateranisaurus",以巴基斯坦的海特兰人英语Khetran命名,意为“海特兰的蜥蜴”)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蜥脚类泰坦巨龙科的一个非正式分类单元。[102]被提议的物种是巴尔坎海特兰龙("K. barkhani"),由穆罕默德·萨迪克·马尔卡尼(M. Sadiq Malkani)在2006年描述,它基于一个尾椎骨,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阶帕布组英语Pab Formation维达格里段。它与“巴基龙”和“苏莱曼龙”一起被归类于“巴基龙科”(泰坦巨龙科的异名)。[23]

朝鲜龙

朝鲜龙英语"Koreanosaurus",意为“朝鲜的蜥蜴”)是一个非正式名称,用作对白垩纪早期一尚未描述的恐龙的称呼。它很可能是一种生存于韩国的驰龙类(或类似的兽脚类)恐龙,尽管它有时也被分类於暴龙超科棱齿龙科。该属的命名仅根据一根股骨,属名由古生物学家金港墨在1979年创造,但是到了1993年,金港墨决定将它归类于恐爪龙属的一个物种,并创造了非正式的名称,“朝鲜恐爪龙”("D." "koreanensis")。[103]

昆明龙

昆明龙英语"Kunmingosaurus")是一种非正式命名的原始蜥脚类动物,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化石1954年发现于中国云南省模式种和唯一的物种是1985年赵喜进创造的武定昆明龙("Kunmingosaurus wudingensis")。该物种仅已知于从冯家河组英语Fengjiahe Formation(或下陆丰统英语Lower Lufeng Series)发现的化石,包括骨盆、后肢和一些椎骨[45][104][105][106]

L

瀾滄江龍

瀾滄江龍英语"Lancanjiangosaurus",有时也拼写成"Lanchanjiangosaurus";意为“澜沧江蜥蜴”,以中国的澜沧江命名)是一个非正式的名字,用来称呼一种尚未描述的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模式种扎曲瀾滄江龍("L. cachuensis")由赵喜进创造于1985年,但至今仍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它是从西藏达布卡群英语Dapuka Group中发现的。[107]

李家沟龙

李家沟龙英语"Lijiagousaurus",意为“李家沟的蜥蜴”)是用于今天中国四川省晚白垩世尚未记录的植食性禽龙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该属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欧阳辉英语Ouyang Hui命名,但未经正式叙述,因此被视为一个无资格名称。“李家沟龙”曾在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指南中简要提到。[108][109]

利克霍勒龙

利克霍勒龙英语"Likhoelesaurus",意为“利克霍勒的蜥蜴”)是一迄今仍未叙述的主龙形类的名称,可能是一种恐龙,或者是一种南非晚三叠世劳氏鳄目。这个名字是由保罗·埃伦伯格(Paul Ellenberg)在1970年创造的,“模式种”是巨型利克霍勒龙("Likhoelesaurus inges")。[110]该属以发现化石的一个莱索托小镇利克霍勒(Li Khole)命名。该属的牙齿为唯一找到的化石,来自晚卡尼阶至早诺利阶下艾略特组英语Lower Elliot Formation[111]埃伦伯格(1972年)认为该属是一种巨大的肉食龙类恐龙,科琴和拉特在1984年认为它可能与巴苏陀齿龙英语Basutodon有关。[112][113]安德鲁·诺尔(Andrew Knoll)将“利克霍勒龙”列为劳氏鳄目,并指出本属很可能属于该分类群。[114]

洛帕龙

洛帕龙英语:"Lopasaurus",意为“阿尔贝托·洛帕”的蜥蜴)是一尚未叙述的驰龙科兽脚亚目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因其与鹫龙内乌肯盗龙彭巴盗龙的相似性而被认为属于半鸟亚科,化石出自巴西蓬托普莱斯1号遗址(Ponto 1 do Price site)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玛丽亚组英语Marília Formation[115]正模标本”为部分右跖骨(含第二、第三和第五跖骨),由阿尔贝托·洛帕(Alberto Lopa)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发现,但该化石在卢埃林·伊弗·普莱斯英语Llewellyn Ivor Price1980年去世后不久就遗失了。[115]“洛帕龙”在布鲁姆等人对渔龙的叙述中简要提及,并在题为《巴西恐爪龙类的记录》(The record of deinonychosaurians in Brazil)的一节中暂时归类于半鸟亚科。[115]尽管“洛帕龙”和渔龙发现于同一地层,但作者并未将其归入后者。[115]

M

頰齒龍

颊齿龙英语"Magulodon" ) 是一尚未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生存于早白垩世(大约1.12亿年前的阿普第阶阿尔布阶)。它可能是一种鸟臀类恐龙,要么是鸟脚类,要么是基底角足龙类,化石发现于现在的美国马里兰州模式种米尔柯克颊齿龙("Magulodon muirkirkensis")由克兰兹(P. Kranz)在1996年创造。[116]它是一个所谓的牙齿分类单元,命名仅根据一颗牙齿。由于没有正式描述,它也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在一篇论文中,它被认为是一个分类不确定的标本。该论文中提到了该物种预期的正模标本,但避免使用“颊齿龙”这个名称,以防止分类混乱。[117]

曼加桓加龙

曼加桓加龙英语:"Mangahouanga",命名自同名河流曼加桓加溪,又称特霍厄河英语Te Hoe River)或“琼·威芬英语Joan Wiffen的兽脚类”(Joan Wiffen's theropod")是新西兰塔霍拉组英语Tahora Formation一种兽脚类的非正式名称,化石是单个椎骨,由琼·威芬于1975年发现。“属名”由莫利纳·佩雷兹和拉腊门迪于2016年在书中命名,但并未给出种名。[118]作者估计“曼加桓加龙”长3.5米(11英尺),重 130公斤(290英磅)。

穆真龙

穆真龙英语:"Maojandino")是一种泰坦巨龙类蜥脚类恐龙,发现于巴基斯坦苏莱曼盆地维达格里组的晚白垩世红色泥岩中。这种恐龙与其他蜥脚类恐龙共享一个栖息地,包括巴尔坎海特兰龙Khetranisaurus barkhani)、金氏苏莱曼龙Sulaimanisaurus gingerichi)、巴基龙Pakisaurus)、巴基斯坦地调龙Gspsaurus pakistani)、维达格里西莱基无辜龙Saraikimasoom vitakri)和拉氏尼克龙Nicksaurus razashahi)。[119]

马里龙

马里龙英语"Marisaurus",意为“马里的蜥蜴”,以巴基斯坦的马里部落命名)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泰坦巨龙类的一个非正式分类单元。模式种杰氏马里龙("M.jeffi"),由马尔卡尼(M. Sadiq Malkani)于2006年叙述,该属基于一些发现于帕布组英语Pab Formation维达格里段的年代为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尾椎骨。许多附加材料,包括部分颅骨、一些椎骨和一些后肢骨,都被归类于本属。“马里龙”和“苏莱曼龙”一起归类于“俾路支龙科”,尽管该科曾被作为萨尔塔龙科的异名。[23][120]

健頸龍

健颈龙英语"Megacervixosaurus",意为“巨颈蜥蜴”)是晚白垩世尚未被记录的草食性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它是一只生活在现在中国的泰坦巨龙科蜥脚类动物。模式种为西藏健颈龙("Megacervixosaurus tibetensis"),1985年由中国古生物学家赵喜进命名。“健颈龙”从未被正式描述过,至今仍是一个无资格名称[121]

米魯龍

 
米鲁龙的膝关节和爪子

米鲁龙英语"Merosaurus" 一属分类不明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于1847年前发现于早侏罗世(约1.9亿年前的辛涅缪尔期多塞特郡查茅斯英语Charmouth。它发现于蓝里阿斯组英语Blue Lias Formation查茅斯泥岩组英语Charmouth Mudstone Formation。它是一种兽脚亚目动物,可能是一种生活在现在英国的坚尾龙类模式种纽曼氏米鲁龙("Merosaurus newmani"),由古生物学家威尔斯(Samuel Welles)、鲍威尔(H. P. Powell)和皮克林(S. A. Pickering)于1995年创造,基于一些曾被认为属于肢龙的腿骨(膝关节)。[122][123]

微頭龍

微头龙英语:"Microcephale",意为“微型的头”)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一小型厚头龙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也被称为“北美矮小物种”("North American dwarf species")。它的化石是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年代为坎帕阶晚期的恐龙公园组中发现的。对这种恐龙的了解并不多,它还没有被完全描述过,因此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英语Paul Sereno于1997年在一份厚头龙类恐龙列表中首次提到了“微头龙”的化石,包括微小的头盖骨。这些头盖骨的尺寸不到5厘米(2英寸)。目前该属没有正式的种名。

微齒龍

微齿龙英语:"Microdontosaurus",意为“小齿蜥蜴”)是中国一未记录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它是根据一些新疆达布卡群英语Dapuka Group中发现的一些年代为侏罗纪中期的化石命名的,预期的模式种大冶微齿龙("M. dayensis")。[45]与赵喜进在1985年或1983年创建的其他非正式名称一样,从那时起就没有使用过,可能已经命名为其它物种。[124]

御船龍

御船龙英语"Mifunesaurus",意为“御船町的蜥蜴”)是一属未叙述的的已灭绝兽脚亚目恐龙,发现于日本的森诺曼阶的岩石。御船龙的已知化石只有几块骨头,其中包括胫骨指骨跖骨和一颗单独的牙齿。该属于1985年由希萨命名,还没有指定物种。[125]

米切尔的鸟脚类

米切尔鸟脚类英语:"Mitchell ornithopod")是俄勒冈州米切尔英语Mitchell, Oregon附近发现的一种鸟脚类恐龙的非正式昵称,是该州第一种有记载的恐龙,但并非首次发现;一种鸟脚类的骶骨已于19世纪60年代在塞巴斯蒂安角英语Cape Sebastian, Oregon发现并于1994年发掘出来,但直到2019年才被叙述。已知骨骼F118B00是一块趾骨(右后肢脚部中趾的第三趾骨),于2015年由格雷戈里·雷塔拉克(Gregory Retalack)和其学生在一次年度实地考察中发现,位于阿尔布阶哈兹佩斯组英语Hudspeth Formation的一层。[126]这块骨头是在地面上发现的,因此无需挖掘,而雷塔拉克立刻意识到它与附近散落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不同。[127]2018年,这块骨骼由格雷戈里·雷塔拉克、杰西卡·西奥多(Jessica Theodor)、爱德华·戴维斯(Edward Davis)、萨曼莎·霍普金斯(Samantha Hopkins)和保罗·巴雷特(Paul Barrett)所叙述。[126]该化石是一具被卷进海洋的臃肿尸体的一部分,很可能来自爱达荷州

后来,人们将这块骨头与其他更完整的鸟脚类遗骸进行比较,发现“米切尔鸟脚类”的骨头与鸭嘴龙类禽龙类最为相似,尽管它很可能是一种基底鸟脚类动物。[126]雷塔拉克认为这块骨头属于一个新属,尽管没有足够的遗骸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127]

茂师龙

 
“茂师龙”的肱骨

希萨(Hisa)在1985年将茂师龙英语"Moshisaurus"或"Moshi-ryu")这一属名用于日本早白垩世宫古群英语Miyako Group的一件不完整蜥脚类肱骨(NSM PV17656)。董枝明等人(1990年)和长谷川善和等人(1991年)将其分配给马门溪龙,但是东洋一等人(1998年)和保罗·巴雷特等人(2002年)将其分配给蜥脚下目未定属。[128][129][130]

N

牛頓龍

 
“牛顿龙”齿骨模型的插图

牛顿龙英语"Newtonsaurus")是为兽脚类恐龙的一个物种岗勃镰齿龙 ( Zanclodon cambrensis)所建立的非正式属名。该物种基于标本BMNH R2912――一块在1898年发现于威尔士瑞替阶利斯托克组英语Lilstock Formation齿骨英语dentary外模英语Fossil#Casts and molds,并在1899年由埃德温·图利·牛顿英语Edwin Tulley Newton所叙述。[131]拉尔夫·莫纳尔(Ralph Molnar)于1990年将该分类单元重新分配至斑龙属,随后彼得·高尔顿在1998年和2005年亦遵循这一分类。该物种没有诊断特征,因此被视为疑名,并且因为具有较低的间齿板英语Interdental plate 和仅拥有一个麦氏软骨槽英语Meckelian groove而被认为是鸟吻类 之外的腔骨龙超科兽脚类动物。[132]也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另一种不确定的掠食性主龙类。[133]

牛顿龙由斯蒂芬·皮克林在1999年命名,属名指该物种的叙述者。自从1999年在私人出版物中出现以来,古生物学家就一直在避免使用该名称,尽管岗勃镰齿龙("Zanclodon" cambrensis)或岗勃斑龙("Megalosaurus" cambrensis)等称谓都已被用于该分类群。[134][135]

格西龍

格西龙英语"Ngexisaurus")是西藏中侏罗统达布卡群英语Dapuka Group中一属尚未被记录的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模式种达布卡格西龙("Ngexisaurus dapukaensis")由赵喜进于1983年创造。[136][137][138]

尼克龙

尼克龙英语:"Nicksaurus")是巴基斯坦苏莱曼盆地维达格里组晚白垩世红色泥岩中一种非正式命名的泰坦巨龙科蜥脚类恐龙。这种恐龙与其他蜥脚类恐龙共享一个栖息地,包括海特兰龙苏莱曼龙巴基龙地调龙无辜龙穆真龙[119]

諾爾龍

 
查干诺尔龙头部特写

诺尔龙英语"Nurosaurus",发音Nur-o-saw-rus,意为“诺尔的蜥蜴”)是蜥脚类恐龙一个非正式名称。该属已知于一具不完整的巨型骨骸,并由董枝明在1992年提出,模式种查干诺尔龙("Nurosaurus qaganensis")。其化石发现于内蒙古查干诺尔组英语Qagannur Formation,距二连浩特东南65 km(40 mi)。[139]该矿床的地质年龄比含鹦鹉嘴龙固阳群英语Guyang Group还要早,但仍为早白垩世。它是在剑龙类的骨板和肩胛骨旁发现的。[140]

诺尔龙以左脚第四趾的第一个趾骨上出现的应力性骨折而著名,这是第一个被确认的此类骨折,此后在迷惑龙重龙腕龙圆顶龙梁龙的趾骨和跖骨上都有发现。[141]

O

小原龙

小原龙英语:"Oharasisaurus")是日本早白垩世桑岛组英语Kuwajima Formation尚未描述多孔椎龙类蜥脚下目恐龙,可以属于盘足龙科,由莫利纳·佩雷兹和拉腊门迪于2020年非正式命名。[142]正模标本是一颗牙齿,由Matsuoka在2000首次提及。[143]

似奥克龙

似奥克龙英语:"Orcomimus",发音为or-coh-MEEM-us)是66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一尚未叙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该恐龙是一种似鸟龙类,生活在现在的美国南达科他州,由迈克尔·特里博尔德英语Michael Triebold于1997年命名,但从未被正式描述过,目前还只是一个无资格名称。“似奥克龙”是一种两足兽脚类动物,但人们只发现了它的骨盆和后肢。“似奥克龙”被认为是当时似鸟龙类动物中相对先进的,尽管这很难从已发现的有限化石中分辨出来。[144]它可能与目前已知的地狱溪地层中的一种似鸟龙类有关。

峨山龙

峨山龙英语:"Oshanosaurus",意为“峨山的蜥蜴”)是中国云南早侏罗世一属至今尚未记录的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其化石发现于下陆丰统英语Lower Lufeng Series。被提议的“模式种”,杨氏峨山龙("Oshanosaurus youngi")是赵喜进于1985年创造的。[45]它有时被认为与畸齿龙科有关,这似乎是由于在赵喜进(1985年)的文章中与滇中龙(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畸齿龙科)的一个物种并置造成的。[145]

多孔骨龙

多孔骨龙英语:"Osteoporosia",意为“多孔的骨骼”)是摩洛哥卡玛卡玛群一种非正式命名的兽脚类,可能属于鲨齿龙科大盗龙类,“模式种巨大多孔骨龙("O. gigantea")由辛格于2015年叙述,正模标本JP Cr340由一颗牙齿及一块不明骨骼(可能是背椎神经棘)组成。[146]马泽等人(2019年)的兽脚类动物区系列表将其列为索伦眼龙的异名。[147]

P

巴基龙

巴基龙英语:"Pakisaurus",意为“巴基斯坦的蜥蜴”)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泰坦巨龙科蜥脚类恐龙的一个非正式分类单元。被提议的物种是俾路支巴基龙("P. balochistani"),2006年由穆罕默德·萨迪克·马尔卡尼(M. Sadiq Malkani)根据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阶帕布组英语Pab Formation维达格里段的四个尾椎骨正式命名。三个额外的尾椎也分配给这个物种。作者建立了一个名为“巴基龙科”的分类群,现在被看作更为古老的泰坦巨龙类的异名。“巴基龙”被认为与苏莱曼龙海特兰龙关系密切,两者都来自巴基斯坦。[23]

足爪龙

足爪龙英语:"Podischion")是一属非正式命名的鸭嘴龙类。1911年巴纳姆·布朗带领的团队在阿尔伯塔省红鹿河英语Red Deer River发现了一具骨骼,标本被暂定名为“足爪龙”,直到2010年才在丁格斯和诺瑞尔出版的文献中提及。[148][94]这件骨骼可能代表了一只亚冠龙个体。[94]

Q

R

罗纳尔多盗龙

 
罗纳尔多盗龙的化石

罗纳尔多盗龙英语"Ronaldoraptor" )又称米特拉塔的偷蛋龙类("Mitrata" Oviraptorid)是蒙古一种未描述的偷蛋龙类[149]已被列为“偷蛋龙类未定属”("Oviraptor sp.")。[150]2003年,路易斯·雷英语Luis Rey在他的《恐龙野外指南:中生代旅行者必备手册》(A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The Essential Handbook for Travelers in the Mesozoic)一书中首次使用此名称。他在书中画了一幅插图,标题为“罗纳尔多盗龙”。[149]罗纳尔多盗龙可能与奥氏葬火龙关系密切。

发现龙

 
正模标本

发现龙英语:"Rutellum"[註 1],暂译)是一个前林奈式名称,用于称呼一件中侏罗世恐龙标本。它是一种蜥脚类,可能属于鲸龙科[151]生存于今天的英格兰。标本称为牵涉发现龙("Rutellum implicatum"),由爱德华·卢德英语Edward Lhuyd叙述于1699年,[152]是最早被认为是恐龙的命名实体。[151]它基于一颗牙齿,收集于牛津郡威特尼附近的卡斯韦尔。[153]

因为“牵涉发现龙”在1758年(根据ICZN的正式起始日期)之前命名,因此不被认为是一个有效学名。

S

薩納維斯龍

 
萨纳维斯龙的骨架

萨维纳斯龙英语 : "Sabinosaurus""Sabinosaurio")是一个用於墨西哥萨维纳斯盆地(Sabinas Basin)发现的部分恐龙骨骼的非正式名称。吉姆·柯克兰(Jim Kirkland)及其同事最初将其描述为小贵族龙属未定种(Kritosaurus sp.)[154],但普里托-马尔克斯(Prieto-Márquez)在2014年将其视为一种不确定的栉龙亚科化石。[155]这具骨骼比其他已知标本大约20%,约11米(36英尺)长,坐骨有明显的弯曲,代表了已知的最大的北美洲栉龙亚科。不幸的是,残骸的鼻骨也不完整。[154]

萨尔达姆龙

萨尔达姆龙属英语 : Saldamosaurus)是一属非正式命名的剑龙类恐龙,已知化石是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早白垩世萨尔达姆组(Saldam Formation)发现的完整的脑壳。模式种图瓦萨尔达姆龙Saldamosaurus tuvensis)于2014年命名,但根据高尔顿和卡彭特(2016年)的说法,它的命名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要求,因此是一个无资格名称。[156][157]

似萨尔蒂约龙

 
似萨尔蒂约龙化石

似萨尔蒂约龙英语"Saltillomimus" ) 是墨西哥普韦布洛组英语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中发现的一属晚白垩世(晚坎帕阶似鸟龙科兽脚类动物的非正式名称,所知于标本SEPCP 16/237(包括部分尾椎及大部分四肢骨骼,发现于1998年)以及可能的幼龙标本SEPCP 16/221(部分后肢及骨盆),玛莎·卡洛琳娜·阿格诺林·马丁内兹(Martha Carolina Aguillón Martinez)于2010年将其命名为快速似萨尔蒂约龙("Saltillomimus rapidus")。[158]2014年,沙漠博物馆(Museo del Desierto)展出了一具“似萨尔蒂约龙”的骨骼重建,突出了其结合亚洲北美似鸟龙类特征的强健的大腿和怪异的臀部。该分类单元命名于马丁内兹2010年的论文中,但是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因此是一个无效的论文名。[85]

山出龍

山出龙英语"Sanchusaurus",意为“来自山出的蜥蜴”)是亚洲白垩纪早期一种似鸟龙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仅所知于在日本中崎市[159]发现的部分尾椎[73]董枝明(1990年)[73]认为它是似鸡龙的异名,但两个物种在生存年代和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该属还没有被正式描述过,被认为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山出龙”在1985年由希萨(Hisa)首次提及,但没有正式叙述。[160]

西莱基无辜龙

西莱基无辜龙英语"Saraikimasoom")是巴基斯坦维达格里组英语Vitakri Formation一种未叙述的泰坦巨龙类恐龙。模式种是维达格里西莱基无辜龙("Saraikimasoom vitakri"),由马尔卡尼命名于2015年,出现于一篇描述了多种巴基斯坦恐龙,如地调龙尼克龙穆真龙的论文中。[161]“西莱基无辜龙”目前被认为是一个手稿名。

Shake-N-Bake兽脚类

Shake-N-Bake兽脚类英语 : "Shake-N-Bake theropod")是卡岩塔组英语Kayenta Formation一种未叙述的腔骨龙类。[162][163]

暹羅劍龍

暹罗剑龙英语 : "Siamodracon")是一已灭绝的无效剑龙类恐龙,化石是从泰国浦卡东组英语Phu Kradung Formation中发现的一个背椎骨。根据高尔顿和卡彭特(2016年)的说法,其命名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要求。[164][156]“暹罗剑龙”是在东南亚发现的第一种装甲亚目恐龙[164]

拟西得龙

拟西得龙英语:"Sidormimus")是一个非正式名称,用于在尼日尔埃尔哈兹组英语Elrhaz Formation发现的一属结节龙科。它的第一具标本由克里斯·西得(Chris Sidor)发现于2000年,随后,里昂立即在项目勘探网站上对它进行了叙述,并附有一张正模标本的照片。[165]同年,在国家地理网站上,同一张照片被标为“Dogosaurus”。2005年,西得本人证实“拟西得龙”是埃尔哈兹组的结节龙科。“拟西得龙”已被保罗·塞里诺英语Paul Sereno提到过三次。[166][167][168]本属已知于部分颅后骨骼,它的脖子和肋骨在标本发现时露了出来。

中国蜥结龙

中国蜥结龙英语:"Sinopeltosaurus")是罗曼·乌兰斯基所叙述的已灭绝肢龙科鸟臀目恐龙的一个可疑英语nomen dubium。该属来自中国云南省下侏罗统禄丰组英语Lufeng Formation模式种兼唯一种是微小中国蜥结龙("S. minimus"),基于部分铰接的踝骨。2016年,彼得·马尔科姆·高尔顿英语Peter Malcolm Galton肯尼思·卡彭特英语Kenneth Carpenter宣布它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并列为鸟臀目(也可能是装甲类)未定属。[4][60][169]乌兰斯基将其称为微小中国蜥结龙("Sinopeltosaurus minimus")或微小中国盾龙("Sinopelta minima");高尔顿和卡彭特作为ICZN的第一批修订者,使这位前官员声名鹊起。[4]

斯卡拉奔龙

 
斯卡拉奔龙的骨骼重建

斯卡拉奔龙英语:"Skaladromeus")或称凯帕罗维茨的鸟脚类("Kaiparowits ornithopod"),是来自凯帕罗维茨组英语Kaiparowits Formation的一种鸟脚类,由克林特·博伊德(Clint Boyd)命名于2012年的一份论文中。[170]预期的模式种是戈氏斯卡拉奔龙("Skaladromeus goldenii")。正模标本似乎被一只鳄形类咬过,这表明斯卡拉奔龙是被鳄鱼所捕食的。

矛头甲龙类

矛头甲龙类英语:"Spearpoint ankylosaur")是怀特岛威塞克斯组英语Wessex Formation一件尚未叙述的甲龙类标本,于1994年发现于契顿钦利英语Chilton Chine。部分骨骼收藏于恐龙岛博物馆英语Dinosaur Isle,编号为IWCMS 1996.153;而其它部分则被私人收藏。托马斯·瑞文(Thomas J. Raven)发现它与多刺甲龙没有密切关系,而后者是威塞克斯组中唯一一种已命名的甲龙类物种。该标本很可能代表一个新的分类单元。[171]

蘇西亞龍

 
苏西亚龙的股骨上部

2012年,在美国华盛顿州圣胡安县苏西亚岛国家公园英语Sucia Island State Park发现一具绰号为雷克斯苏西亚龙英语:"Suciasaurus rex")的兽脚类化石,这是华盛顿州发现的第一只恐龙。[172][173]这一发现由布克博物馆英语Burke Museum古生物学家PLoS ONE上发表发现论文时宣布。[174][175]在塔科马附近帕克兰英语Parkland, Washington一所小学的学生请愿的推动下,华盛顿州立法机构英语Washington State Legislature于2019年提出一项法案,使其成为官方的州恐龙。[172][173][176]2021年出现了新一轮的推动,尽管它受到了众议院共和党人如J·T·威尔克斯英语J. T. Wilcox的批评,他认为这是对正在进行的新冠疫情的低优先级。[177][178]

杉山龙

杉山龙英语:"Sugiyamasaurus",意为“杉山的蜥蜴”)是一个非正式名称,用作称呼在杉山地区发现的、属于某种巨龙形类(可能是福井巨龙)的大量匙形英语spatula牙齿,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日本。这个名字最早由大卫·兰伯特英语David Lambert (author)在1990年出版的恐龙资料册(Dinosaur Data Book)上,也出现在兰伯特的《终极恐龙书》(Ultimate Dinosaur Book)和许多在线恐龙名单中。因为它还没有被正式描述过,所以“杉山龙”是一个无资格名称。遗骸是在胜山市附近发现的,最初归类于圆顶龙科,但可能属于福井巨龙,因为二者的化石材料是在同一个采石场出土的。[179][180][181]

苏莱曼龙

苏莱曼龙英语:"Sulaimanisaurus",取自化石发现地附近的苏莱曼山脉,意为“苏莱曼蜥蜴”,属名在一些早期报告中也拼写成"Sulaimansaurus")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泰坦巨龙类蜥脚类恐龙的一个非正式分类群。[102]被提议的物种是金氏苏莱曼龙("S. gingerichi"),由马尔卡尼(M. Sadiq Malkani)叙述于2006年,基于马斯特里赫特阶帕布组英语Pab Formation维达格里段发现的七节尾椎。另外,还有四节尾椎被分配给该属。它被认为与巴基龙海特兰龙有关,属于巴基龙科泰坦巨龙科异名)。[23]

T

碩獵龍

 
霸王龍類胫骨合模標本AMNH 2550,於2017年命名爲“碩獵龍”

硕猎龙英语"Teihivenator",意为“强壮的猎人”)是一属命名不当的暴龙超科虚骨龙类恐龙,化石出自新泽西州纳夫辛克组英语Navesink Formation,仅含一个被提议的物种,即长足硕猎龙("T." macropus),最初归类为伤龙的一个物种(=“暴风龙”,该学名现已被厉螨属占用)。2017年,韓國仁荷大學古生物學家尹燦奎(Chan-gyu Yun/윤찬규,音译)建议将其作为独立属。[182]“硕猎龙”状态为无效,因为命名它的出版物是纯网络期刊,表明文章发表时需要在ZooBank注册。然而,作者在首次发布之后才注册ZooBank,这意味着其不符合有效发布分类单元的要求。[183]

2017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切斯·布朗斯坦(Chase Brownstein)的一份论文预印本中得出结论:硕猎龙化石是暴龙超科和似鸟龙科残骸的混合物,没有明显特征,使该物种成为嵌合体和无资格名称[184]2018年,布朗斯坦声明,硕猎龙胫骨标本AMNH FARB 2550代表了某种霸王龙类的疑名,可能有别於伤龙属,但不足以构成一个分类单元。[185]

无法命名之龙

无法命名者英语:"That Which Cannot Be Named")是德恩·耐许英语Darren Naish给怀特岛威塞克斯组一具未叙述的小型虚骨龙类骨骼起的名字。该标本属于私人所有,目前研究人员无法获得。[186]耐许在2020年认为该分类单元可能是种暴龙超科。[187]

天台龙

天台龙英语:"Tiantaisaurus",有时也拼写成"Tiantaiosaurus")是对中国浙江省阿普第阶赖家组英语Laijia Formation的一件镰刀龙类标本的非正式称呼。根据恐龙邮件列表(Dinosaur Mailing List)的通信,此名称(来自2012年的一项研究)被打算用于官方描述。在2005年被发现后,2007年一份未出版的手稿中首次提到了此名称。该物种被命名为始丰天台龙("T. sifengensis")。标本包括坐骨跟骨英语astragalus胫骨股骨、不完整的耻骨髂骨以及大量椎骨[188][189]

泰坦猎龙

泰坦猎龙英语:"Titanovenator",意为“泰坦猎人”)是肯尼亚拉普尔砂岩英语Lapurr Sandstone一种尚未描述阿贝力龙超科,“模式种”是肯尼亚泰坦猎龙("Titanovenator kenyanensis"),出现于塞蒂奇等人的2013年古脊椎动物学会会议摘要中。根据摘要,“泰坦猎龙”化石包括零散的颅后及眶后骨骼,体长估计为11至12米。如果作者的结论正确,它将是已知最大的阿贝力龙科。[190]

吐鲁茨龙

吐鲁茨龙英语:"Tonouchisaurus",意为“吐鲁茨的蜥蜴”)是对白垩纪早期一尚未被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它是一种兽脚类动物,生存于现在的蒙古。所建议的“模式种蒙古吐鲁茨龙("Tonouchisaurus mongoliensis")是瑞钦·巴思钵英语Rinchen Barsbold在1994年创造的。它非常小,长度不到0.91米(3英尺),从已知骨骼来看,它可能是一种暴龙科。其化石只有一些四肢骨骼,包括:“完整的,以及其他肢体骨骼”(奥利舍夫斯基,1996)。[191]

U

矛神龙

 
骨骼重建

矛神龙英语:"Ubirajara",意为“长矛之王”)是巴西早白垩世克拉图组英语Crato Formation一属美颌龙科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在2020年一篇“印刷中”的论文中首次命名,后因标本曾被非法走私而被撤回。[192]

V

怀特甲龙

1982年,贾斯汀·德莱尔根据标本GH 981.45非正式命名了怀特甲龙英语"Vectensia")。与多刺甲龙正模标本一样,该标本也是在巴恩斯高地(Barnes High)找到的,但报道称它是在下威塞克斯组一个更古老的地层中发现。[193]布洛斯1987年其它暂时归入多刺甲龙。[194]

维达格里龙

维达格里龙英语"Vitakridrinda")是一阿贝力龙科兽脚类恐龙,来自晚白垩世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斯坦模式种苏莱曼维达格里龙("V. sulaimani")。该物种的残骸(连同其他恐龙标本)是由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古生物学家团队在维达格里附近找到的,化石出自马斯特里赫特阶帕布组英语Pab Formation的维达格里段的岩石中。[23]该属在2006年由马尔卡尼(M. S. Malkani)根据包括两根股骨、一个脑壳和一颗牙齿在内的部分残骸所描述。部分鼻骨后来也被发现,马尔卡尼将其归类于正模标本,其他发现于维达格里的椎骨也可能属于这个物种。然而,之前找到的鼻骨后来被重新归类为中真鳄类的一个新属:印度河暴鳄英语Induszalim[195][196][197]托马斯·霍兹给出了维达格里龙一个可能的体长:6米(19.7英尺)。[198]然而,它也可能是一个无资格名称。[199]

维达格里龙

維達格里龍英语"Vitakrisaurus")是獸腳亞目西北阿根廷龍科的一個屬,只有一個已知物種:西莱基維達格里龍("Vitakrisaurus saraiki")。它生活在大約7000萬年前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印度次大陸化石出土于巴基斯坦維達格里组英语Vitakri Formation。正模標本MSM-303-2是一隻右脚,看起來有三指關節和強壯的指骨。它可能屬於西北阿根廷龍科,因為它的腳與速龍很相似,儘管在其簡要描述中不一致,並且與文章中的其他獸腳類恐龍缺乏比較,使得正式分類很困難。[200][201][202]

屬名取自帕布組英语Pab Formation的維達格里段與希臘語後綴saurus(意為“爬行動物”)。種名紀念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沙拉基人。然而,就像馬爾卡尼(M. Sadiq Markani)命名的其它分類群一样,它也可能是一個無資格名稱。[199]

W

白石棘龙科

 
 
 
白石棘龙科的骨骼

白石棘龙科英语:"White Rock spinosaurid")是怀特岛威克蒂斯组英语Vectis Formation2022年描述的一种巨型棘龙科的昵称。[203]其化石非常零碎,因此描述者避免将其命名,但考虑过使用怀特棘龙("Vectispinus")的属名。椎骨尺寸与棘龙的比较显示它有可能是最大的兽脚类之一,体长超过10米(33英尺)。[204]

X

兴和龙

 
日本化石博览会上的“兴和龙”骨架

兴和龙英语 : "Xinghesaurus")是一种蜥脚类恐龙,有可能是一种巨龙形类,出现於2009年“沙漠奇迹”(砂漠の奇跡)恐龙博览会旅游指南中,但指南上并没有给出该属的种名。[205][206]

Y

元谋盗龙

元谋盗龙英语:"Yuanmouraptor"或"Yuenmeuraptor")是一种非正式命名的来自中国元谋县的肉食龙类。[207]它生存于大约1.74亿年和1.63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所知于标本ZLJ0115:一件陈列在某个不知名的中国博物馆(可能是禄丰恐龙博物馆英语Lufeng Dinosaur Museum)的完整颅骨和一个重建骨架。元谋盗龙在2014年的一本指南中被简要提及。

宜宾龙

宜宾龙英语"Yibinosaurus",意为“宜宾”蜥蜴)是一至今尚未叙述的早侏罗世食草恐龙非正式名称。它是一种蜥脚类,生存于今天的中国四川。提议的“模式种”为周氏宜宾龙("Yibinosaurus zhoui"),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欧阳辉英语Ouyang Hui命名,但尚未正式描述,仅在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指南(2001年)中被简要提及,因此是一个无资格名称[208][209]

郧县龙

郧县龙英语:"Yunxianosaurus")是中国湖北省晚白垩世一属泰坦巨龙类恐龙的临时名称。模式种湖北郧县龙("Yunxianosaurus hubeinensis")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李正奇于2001年提出。“郧县龙”化石是在南阳地区附近发现的。李正奇说,“郧县龙”这个名字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临时命名的,但是在给它正式命名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考察和化石研究。[210][211]

Z

札满康的偷蛋龙类

 
札满康的偷蛋龙类

札满康的偷蛋龙类英语:"Zamyn Khondt oviraptorid")是偷蛋龙科标本IGM或GIN 100/42的昵称。由于偷蛋龙属的颅骨保存过差且被压碎,IGM 100/42已经成为该恐龙的一个“典型描述”,甚至出现在科学论文中,标为嗜角偷蛋龙。[212]然而,与偷蛋龙相比,这种外形独特、头冠较高的物种的颅骨特征与葬火龙更为相似,它可能代表了后者的第二个物种,或者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属,有待进一步研究。[213]

参见

注释

  1. ^ 属名可能取自拉丁语rūtellumrutrum,意为“终将被发现的”

参考资料

  1. ^ 1.0 1.1 Dalman, S.G. and S.G. Lucas. A new large Tyrannosaurid Alamotyrannus brinkmani, n. gen., n. sp. (Theropoda: Tyrann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jo Alamo Formation (Naashoibito Member), San Juan Basin,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 ence Bulletin. In press. (2013)
  2. ^ Manning, P.L.; Egerton, V.M.; Romano, M. A New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the United Kingdom. PLoS ONE. 2015, 10 (6): e0128107. Bibcode:2015PLoSO..1028107M. PMC 4452486 . PMID 26030865. doi:10.1371/journal.pone.0128107. 
  3. ^ . Yorkshire Post. 17 March 2018 [17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4. ^ 4.0 4.1 4.2 4.3 Galton, Peter M. & Carpenter, Kenneth, 2016, "The plated dinosaur Stegosaurus longispinus Gilmore, 1914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Upper Jurassic, western USA), type species of Alcovasaurus n. gen.",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79(2): 185-208
  5. ^ Nath, T. T., Yadagiri, P., and Moitra, A. K., 2002, First record of armoure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Kota Formation, Pranhita-Godavari Valley, Andhra Pradesh: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v. 59, p. 575-577.
  6. ^ Peter M. Galton (2019). "Earliest record of an ankylosaurian dinosaur (Ornithischia: Thyreophora): Dermal armor from Lower Kota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India".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91 (2): 205–219. doi:10.1127/njgpa/2019/0800.
  7. ^ Néraudeau, D.; Allain, R.; Ballèvre, M.; Batten, D.J.; Buffetaut, E.; Colin, J.P.; Dabard, M.P.; Daviero-Gomez, V.; El Albani, A.; Gomez, B.; Grosheny, D. . Cretaceous Research. 2012-10, 37: 1–14 [2020-07-11]. doi:10.1016/j.cretres.201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英语). 
  8. ^ Polette, France; Batten, David J.; Néraudeau, Didier. .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10, 90: 204–221 [2020-07-11]. doi:10.1016/j.cretres.2018.04.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英语). 
  9. ^ (PDF). Geologica Acta. 2014, (17) [2020-07-11]. doi:10.1344/105.00000208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09) (英语). 
  10. ^ Naish, Darren. World first: a peek inside "Angloposeidon". Sauropod Vertebra Picture of the Week. 2007-12-10 [2018-07-17]. 
  11. ^ Naish, Darren. Angloposeidon,the unreported story,part IV. Darren Naish: Tetrapod Zoology. 15 Jul 2006 [2020-02-18]. (原始内容于2006-11-05). 
  12. ^ Naish, Darren. . 7 Oc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8). 
  13. ^ Naish, D.; Martill, D.M.; Cooper, D.; Stevens, K.A. Europe's largest dinosaur? A giant brachiosaurid cervical vertebra from the Wessex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PDF). Cretaceous Research. 2004, 25 (6): 787–795. doi:10.1016/j.cretres.2004.07.002. 
  14. ^ Zhou, Z.; Clarke, J.A.; Zhang, F. Archaeoraptor's better half. Nature. 2002, 420 (6913): 285. Bibcode:2002Natur.420..285Z. PMID 12447431. doi:10.1038/420285a. 
  15. ^ Mayell, H.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2-11-20 [200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May 2008). 
  16. ^ Holden, C. Florida Meeting Shows Perils,Promise of Dealing for Dinos. Science. 2000, 288 (5464): 238 – 239. PMID 10777394. doi:10.1126/science.288.5464.238a. 
  17. ^ Rowe, T.; Ketcham, R.A.; Denison, C.; Colbert, M.; Xing, X.; Currie, P.J. Forensic palaeontology: The Archaeoraptor Forgery. Nature. 2001, 10 (6828): 539 – 540. Bibcode:2001Natur.410..539R. PMID 11279483. doi:10.1038/35069145. 
  18. ^ http://www.miketaylor.org.uk/dino/pubs/svpca2005/abstract.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Archbishop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other brachiosaurus
  19. ^ . svpow.com. 3 September 2015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20. ^ . svpow.com. 28 May 2018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Doran Brownstein, Chase. Dinosaurs from the Santonian–Campanian Atlantic coastline substantiate phylogenetic signatures of vicariance in Cretaceous North America.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21, 8 (8): 210127. ISSN 2054-5703. doi:10.1098/rsos.210127. 
  22. ^ Rana, A.N. Country's first dinosaur fossils. DAWN. 2006-03-25 [200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8).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Malkani, M.S. Biodiversity of saurischian dinosaurs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Park of Pakistan (PDF).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merging Sciences. 2006, 1 (3): 108–140 [2009-06-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6-22). 
  24. ^ .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25. ^ Galiano, H.; Albersdorfer, R. (PDF). Dinosauria International, LLC: 1–44. 2011 [202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26. ^ Taylor, M. . Sauropod Vertebra Picture of the Week. [2020-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7). 
  27. ^ . Sauropod Vertebra Picture of the Week. [30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28. ^ Taylor, Michael P; Wedel, Mathew J. . 2017 [2020-11-19]. doi:10.7287/peerj.preprints.3144v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英语). 
  29. ^ Naish, Darren. "'Angloposeidon',the unreported story,part I". Tetrapod Zoology. 2006-07-12 [2020-02-25]. (原始内容于2006-11-05). 
  30. ^ Taylor, Mike. Mystery sauropod dorsals of the Wealden,part 3: BMNH R88/89 ― Britains's Best Brachiosaur (for now). SVPOW. 2008-11-06. 
  31. ^ Sauropod dinosaurs. Field Guide to English Wealden Fossils.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2011. 
  32. ^ Coria, R.A; Currie, P.J.; Carabajal, A.P. A new abelisauroid theropod from Northwestern Patagoni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 (9): 1283–1289. Bibcode:2006CaJES..43.1283C. doi:10.1139/e06-025. 
  33. ^ Bakker, R. Raptor family values: Allosaur parents brought great carcasses into their lair to feed their young. In "Dinofest 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eds Wolberg, Sump and Rosenberg, 51 – 63 (1997).
  34. ^ 34.0 34.1 Mortimer, M. . Dinosaur Mailing List Archives. 2001-01-31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35. ^ Posmoşanu, E. (PDF). Acta Paleontologica Romaniae. 2003, 4: 431–439 [2020-07-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3-01). 
  36. ^ F. Marinescu. 1989. Lentila de bauxita 204 de la Brusturi-Cornet (Jud. Bihor), zacamint fosilifer cu dinozauri [Bauxite lens 204 from Brusturi-Cornet (Bihor Co.), fossil excavation with dinosaurs]. Ocrotirea Naturii si a Mediului Inconjurator 33(2):125-133
  37. ^ Lamanna, Matthew C.; Case, Judd A.; Roberts, Eric M.; Arbour, Victoria M.; Ely, Ricardo C.; Salisbury, Steven W.; Clarke, Julia A.; Malinzak, D. Edward; West, Abagael R.; O'connor, Patrick M. .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9, 30 (3): 228–250 [2020-07-12]. doi:10.13679/j.advps.2019.0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38. ^ Paleobiology -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aturalhistory.si.edu.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于2016-08-14). 
  39. ^ . dml.cmnh.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8). 
  40. ^ . www.lexisnexis.com.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41. ^ Chao, S.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tages of Dinosaur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1983, 28: 295–306. 
  42. ^ Maidment, Susannah C.R.; Guangbiao Wei. . Geological Magazine. 2006, 143 (5): 621–634 [2008-06-29]. Bibcode:2006GeoM..143..621M. doi:10.1017/S00167568060025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43. ^ Nesbitt, Sterling J.; Irmis, Randall B.; Parker, William G. A critical re-evaluat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dinosaur taxa of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7, 5 (2): 209–243. S2CID 28782207. doi:10.1017/S1477201907002040. 
  44. ^ 44.0 44.1 Nesbitt, Sterling J.; Irmis, Randall B.; Parker, William G. A critical re-evaluat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dinosaur taxa of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7, 5 (2): 209–243. doi:10.1017/S1477201907002040. 
  45. ^ 45.0 45.1 45.2 45.3 45.4 Zhao, 1985. The reptilian fauna of the Jurassic in China. Pages 286–289, 347 in Wang, Cheng and Wang (eds.). The Jurassic System of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46. ^ George Olshevsky. . Archives of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at dml.cmnh.org.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6 Nov 1999 [2007-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47. ^ 47.0 47.1 O' Connell, Max. . Rapid City Journal. [27 August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 
  48. ^ Biles, Jan. . Topeka Capital-Journal.com. Topeka Capital-Journal. [7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49. ^ . Everything Dinosaur. [29 August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50. ^ 50.0 50.1 Barsbold, Rhinchen, Osmolska, Halszka, Kurzanov, S.M. (1987). "On a new troodont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Mongol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32(1-2): 121-132
  51. ^ Turner, Alan H.; Pol, Diego; Clarke, Julia A.; Erickson, Gregory M.; and Norell, Mark (2007) "A basal dromaeosaurid and size evolution preceding avian flight" http://www.sciencemag.org/cgi/reprint/317/5843/1378.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 317:1378–1381 doi:10.1126/science.1144066
  52. ^ .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53. ^ F. v. Huene. 1910. Über den ältesten Rest von Omosaurus (Dacentrurus) im englischen Dogger [On the oldest remains of Omosaurus (Dacentrurus) from the English Dogger]. Neues Jahrbuch für Mineralogie,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1910(1):75-78.
  54. ^ O. Kuhn. 1964. Pars 105. Ornithischia (Supplementum I). In F. Westphal (ed.), Fossilium Catalogus. I: Animalia. IJssel Pers, Deventer, The Netherlands 1-80
  55. ^ Galton, P.M. and Powell, H.P., 1983, "Stegosaurian dinosaurs from the Bathonian (Middle Jurassic) of England,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family Stegosauridae", Geobios, 16: 219–229
  56. ^ Galton P.M. (1985) "British plated dinosaurs (Ornithischia, Stegosaurida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5: 211-254
  57. ^ Galton, Peter M.; Upchurch, Paul (2004). "Stegosauria (Table 16.1)."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44-345. ISBN 0-520-24209-2.
  58. ^ P. M. Galton. 1990. Stegosauria. The Dinosauria, D. B. Weishampel, P. Dodson, & H. Osmólska (edito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435-455
  59. ^ S. C. R. Maidment, D. B. Norman, P. M. Barrett and P. Upchurch. 2008.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y of Stegosauria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6(4):367-407
  60. ^ 60.0 60.1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DOWNLOAD PDF] http://dinoweb.narod.ru/Ulansky_2014_Stegosaurs_evolution.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1. ^ Dong Zhiming. On a small ornithopod (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sp. nov.) from Kelamaili, Junggar Basin, Xinjiang,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89, 27 (2): 140–146. 
  62. ^ Norman, David B.; Sues, Hans-Dieter; Witmer, Larry M.; Coria, Rodolfo A. Basal Ornithopoda.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Osmólska Halszka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93–412. ISBN 978-0-520-24209-8. 
  63. ^ Knoll, Fabien. The family Fabrosauridae. Canudo, J.I.; Cuenca-Bescós, G. (编). IV European Workshop on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Albarracin (Teruel, Spain), junio de 1999. Programme and Abstracts, Field guide. Servicio Publicaciones Universidad de Zaragoza. 1999: 54. 
  64. ^ 64.0 64.1 Fedak TJ.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Hettangian) McCoy Brook Formation. Ph.D. Dissertation, Dalhousie University. 2006.
  65. ^ 65.0 65.1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DOWNLOAD PDF]http://dinoweb.narod.ru/Ulansky_2014_Stegosaurs_evolution.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6. ^ http://zoobank.org/References/5FE177A1-0DA1-4997-83AA-57B12685676D?region=ru
  67. ^ Averianov, A.O.; Bakirov, A.A. & Martin, T. 2007. First definitive stegosaur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Kyrgyzstan. Palä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81(4):440–446.
  68. ^ Holtz, Thomas R. . Dinosaur Mailing List. 1 Jan 2015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2). 
  69. ^ Clemens, Matt. AN EARLY LATE CRETACEOUS NODOSAUR FROM THE MARINE EAGLE FORD GROUP OF NORTH CENTRAL TEXAS, A TEST OF ENDOTHERMY IN THE MOSASAUR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ANGOLA, AND THE ONTOGENY OF A NEW PIPID FROG FROM THE MIOCENE OF ETHIOPIA. December 15, 2018. 
  70. ^ 70.0 70.1 70.2 . DeviantArt. [28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71. ^ Mortimer, Michael. . The Theropod Database. 2008 [200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9). 
  72. ^ 72.0 72.1 72.2 Lambert, David; the Diagram Group. The Dinosaur Data Book. New York: Avon Books. 1990: 63–66, 250. ISBN 978-0-380-75896-8. 
  73. ^ 73.0 73.1 73.2 Dong, Zhiming; Y. Hasegawa; Y. Azuma.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Japan and China. Fukui, Japan: Fukui Prefectural Museum. 1990: 65 pp. 
  74. ^ Sato, Tamaki; Hasegawa, Yoshikazu; Manabe, Makoto. A new elasmosaurid plesi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Fukushima, Japan. Palaeontology. 2006, 49 (3): 467–484. doi:10.1111/j.1475-4983.2006.00554.x. 
  75. ^ Tsogtbaatar, K., D. Weishampel, D. C. Evans, and M. Watabe. (In review).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ynshire Formation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PLOS ONE
  76. ^ Saito, Tsunemasa. Wonder of the World's Dinosaurs. Tokyo: Kodansha Publishers. 1979. late 71. 
  77. ^ Glut, Donald F. Barsboldia.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 1997: 202. ISBN 978-0-89950-917-4. 
  78. ^ Glut, Donald F. The New Dinosaur Dictionary. Secaucus, New Jersey: Citadel Press. 1982: 280. ISBN 978-0-8065-0782-8. 
  79. ^ Norman, David B.; Sues, Hans-Dieter. Ornithopods from Kazakhstan, Mongolia and Siberia. Benton, Michael J.; Shishkin, Mikhail A.; Unwin, David M.; Kurochkin, Evgenii N. (编).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62–479. ISBN 978-0-521-55476-3. 
  80. ^ Kobayashi, Y.; Barsbold, R. (PDF). Journal of the Paleontological Society of Korea. 2006, 22 (1): 195–207 [2020-07-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10-20). 
  81. ^ 81.0 81.1 Hartman, Scott; Mortimer, Mickey; Wahl, William R.; Lomax, Dean R.; Lippincott, Jessica; Lovelace, David M. . PeerJ. 2019-07-10, 7: e7247 [2020-12-13]. ISSN 2167-8359. doi:10.7717/peerj.72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英语). 
  82. ^ Malkani, M. Sadiq.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Pakistan.. ResearchGate. 20 May 2019 [20 May 2019]. 
  83. ^ Malkani, Muhammad Sadiq. First Skull of Medium Sized Titanosaur in Indo-Pakistan Subcontinent Found from the Latest Maastrichtian Vitakri Formation of Pakistan; Associated Cranial and Postcranial Skeletons of Gspsaurus pakistani (Poripuchia, Stocky Titanosauria, Sauropoda) from Pakistan and Indi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0, 10 (04): 448–489. doi:10.4236/ojg.2020.104020. 
  84. ^ Malkani, M.S., 2015. Dinosaurs, Mesoeucrocodiles, Pterosaurs, New Fauna and Flora from Pakistan. Geological Survey of Pakistan, Information Release 823: 1-32.
  85. ^ 85.0 85.1 Mortimer, M. . TheropodDatabase. 2018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86. ^ Dinosaur Mailing List post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Chinese news release
  87. ^ Ankylosaur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scelosaurus!
  88. ^ Glut, Donald F. Heilongjiangosaurus.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3rd Supplement.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03: 606. ISBN 978-0-7864-1166-5. 
  89. ^ George Olshevsky. . [200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90. ^ Weirong, Li; Jidong, Jin. On the Upper Cretaceous Jiayin Group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Deng Tao; Wang Yuan (编).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1: 65–74 (中文及英语). 
  91. ^ Hisa, K; Fukami, K; Murata, T; Shibuki, S; Haruyama, T; Tozawa, Y; Takeuchi, M; Sato, S; et al. unknown [A case of ileal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f unknown origin (author's transl)]. Utan Scientific Magazine. 1988, 25 (8): 871–4. PMID 6968365 (日语). 
  92. ^ Zhiming, Dong; Y. Hasegawa; and Y. Azuma (1990).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Japan and China. Fukui, Japan: Fukui Prefectural Museum.
  93. ^ M. Matsukawa and I. Obata. 1994. Dinosaur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Japanese Cretaceous: a contribution to dinosaur facies in Asia based on molluscan pala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Cretaceous Research 15(1):101-125
  94. ^ 94.0 94.1 94.2 Olshevsky, G. . Polychora. 2019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95. ^ .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96. ^ Robbins, Jim. . The New York Times. 21 January 2009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97. ^ .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98. ^ . www.bhigr.com.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99. ^ George Olshevsk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Kagasaurus" and Fukuiraptor, from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at the bottom).
  100. ^ "Kagasaurus" in The Dinosaur Encyclopaed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DinoRuss' website
  101. ^ Mortimer, M. . TheropodDatabase. 2018 [2018-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102. ^ 102.0 102.1 Harris, Jerald D. . Dinosaur Mailing List Archives.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7-06-27 [200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103. ^ Kim, 1993.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s 1(1). World Society of Natur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s:Pusan University, Pusan, Korea. ISSN 1225-6404.
  104. ^ Barrett, P M. 1999. A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Lufeng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4):785-787.
  105. ^ Dong, 1992. Dinosaurian Faunas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 (Beijing). 192 pp.
  106. ^ Mortimer, Mickey. . theropoddatabase.blogspot.com. 2 January 2011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107. ^ Zhao, 1985. The reptilian fauna of the Jurassic in China. Pages 286–289, 347 in Wang, Cheng and Wang (eds.). The Jurassic System of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8. ^ Anonymous (2001). Chongqin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guidebook.
  109. ^ . dml.cmnh.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110. ^ Ellenberger, 1970. Les niveaux paléontologiques de première apparition des mammifères primoridaux en Afrique du Sud et leur ichnologie. Establissement de zones stratigraphiques detaillees dans le Stormberg du Lesotho (Afrique du Sud) (Trias Supérieur à Jurassique) [The paleontological levels of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primordial mammals in southern Africa and their ichnology. Establishment of detailed stratigraphic zones in the Stormberg of Lesotho (southern Africa) (Upper Triassic to Jurassic). in Haughton (ed.). Second Symposium on Gondwana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Pretoria. 343-370.
  111. ^ Ellenberger and Ginsberg, 1966. Le gisement de Dinosauriens triasiques de Maphutseng (Basutoland) et l'origine des Sauropodes [The Triassic dinosaur locality of Maphutseng (Basutoland) and the origin of sauropods].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à Paris, Série D. 262, 444-447.
  112. ^ Ellenberger, 1972. Contribution à la classification des Pistes de Vertébrés du Trias: Les types du Stormberg d'Afrique du Sud (I). Palaeovertebrata. 104, 152 pp.
  113. ^ Kitching and Raath, 1984. Fossils from the Elliot and Clarens Formations (Karoo Sequence) of the Northeastern Cape, Orange Free State and Lesotho, and a suggested biozonation based on tetrapods. Palaeontologia Africana. 25, 111-125.
  114. ^ Knoll, 2004. Review of the tetrapod fauna of the "Lower Stormberg Group" of the main Karoo Basin (southern Africa): Implication for the age of the Lower Elliot Formation. Bulletin de la Société Géologique de France. 175(1), 73-83.
  115. ^ 115.0 115.1 115.2 115.3 Brum, Arthur S.; Pêgas, Rodrigo V.; Bandeira, Kamila L. N.; Souza, Lucy G.; Campos, Diogenes A.; Kellner, Alexander W. A. Benson, Roger , 编. A new unenlagiine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razi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November 2021, 7 (4): 2075–2099. ISSN 2056-2799. doi:10.1002/spp2.1375 (英语). 
  116. ^ Kranz, P. (1996). Notes on the sedimentary iron ores of Maryland and their dinosaurian faunas. Maryland Geological Survey Special Publications 3:87-115.
  117. ^ Chinnery, B.J., Lipka, T.R., Kirkland, J.I., Parrish, J.M., and Brett-Surman, M.K. (1998). Neoceratopsian teeth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In: Kirkland, J.I., and Estep, J.W. (eds.). Lower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4:297-302.
  118. ^ Molina-Pérez & Larramendi (2016). Récords y curiosidades de los dinosaurios Terópodos y otros dinosauromorfos. Barcelona, Spain: Larousse. p. ?
  119. ^ 119.0 119.1 Malkani, M.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Pakistan.. ResearchGate. ResearchGate. [2019-05-23]. 
  120. ^ M. Sadiq Malkani;SUN Ge (2016) Fossil biotas from Pakistan with focus on dinosaur distributions and discussion on paleobi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Indo-Pak Peninsula. Global Geology 19(4): 230-240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DBYD201604005&DBName=cjfdtotal&dbcode=cjfd&v=MDQ4MjdsNGpkNVNYM21yR05IRnJDVVJMMmZaZVp1RmlEbVU3ekxJUy9TYXJHNEg5Zk1xNDlGWVlRTEJIazV6aF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1. ^ Zhao X. (1985).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tages of Dinosaur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8(1-2); 295-306.
  122. ^ Mortimer, M (2004) "The Theropod Databas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3-09-2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Retrieved 2007-07-04.
  123. ^ Pickering, S., 1995. "Jurassic Park: Unauthorized Jewish Fractals in Philopatry", A Fractal Scaling in Dinosaurology Project, 2nd revised printing, Capitola, California: 478 pp.
  124. ^ . dml.cmnh.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125. ^ Lambert, D., and the Diagram Group. (1990). The Dinosaur Data Book . Facts on File: Oxford, England, 320 p.
  126. ^ 126.0 126.1 126.2 Retallack, Gregory J.; Jessica M. Theodor; Edward B. Davis; Samantha S. Hopkins, and Paul Z. Barrett. 2018. First Oregon dinosaur (Ornithopoda) from Early Cretaceous (Albian) of Oregon, U.S.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5.
  127. ^ 127.0 127.1 . The Pacific Sentinel. [14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128. ^ Hasegawa Y, Manabe M, Hanai T, Kase T, Oji T. 1991. A diplodocoid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Miyako Group of Japan.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Tokyo, Series C 17: 1–9.
  129. ^ Barrett PM, Hasegawa Y, Manabe M, Isaji S, Matsuoka H. 2002.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eastern Asia: taxonomic and bi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Palaeontology 45: 1197–1217.
  130. ^ Azuma Y, Tomida Y. 1998. Japanese dinosaurs. In: Curie PJ, Padian K, eds. Encyclopaedia of dinosaur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375–379.
  131. ^ Newton, E.T. (1899). On a megalosaurid jaw from Rhaetic beds near Bridgend (Glamorganshire).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55:89–96.
  132. ^ Benson, Roger B. J. The osteology of Magnosaurus nethercombensi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Bajocian (Middle Jurassic)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 re-examination of the oldest records of tetanuran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0-03-15, 8 (1): 131–146. ISSN 1477-2019. doi:10.1080/14772011003603515 (英语). 
  133. ^ Carrano, M. T.; Benson, R. B. J.; Sampson, S. D. The phylogeny of Tetanurae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0 (2): 211–300. doi:10.1080/14772019.2011.630927. 
  134. ^ . dml.cmnh.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135. ^ . dml.cmnh.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36. ^ Zhao, X. (1983).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tages of Dinosaur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1-2); 295-306.
  137. ^ Zhao, X. (1985). [The Jurassic Reptilia]. [The Jurassic System of China. Stratigraphy of China, No. 11] 286-290.
  138. ^ Weishampel, David B; et al. (2004). "Dinosaur distribution (Middle Jurassic, Asia)."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541–542. ISBN 0-520-24209-2.
  139. ^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61 pp. ISBN 0-520-24209-2.
  140. ^ Dong, Z. Dinosaurian Faunas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 1992: 111–113. ISBN 3-540-52084-8. 
  141. ^ Rothschild, B.M.; Molnar, R.E. Sauropod Stress Fractures as Clues to Activity. Tidwell, Virginia; Carpenter, Kenneth (编). Thunder-Lizards, The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381-392. ISBN 0-253-34542-1. 
  142. ^ Molina-Pérez & Larramendi. Dinosaur Facts and Figures: The Sauropods and Other Sauropodomorph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143. ^ MATSUOKA H. (2000). Fossils of the Kuwajima "Kasekikabe" (Fossil Bluff): a scientific report on a Neocomian (Early Cretaceous) fossil assemblage of the Kuwajima Formation, Tetori Group, Ishikawa, Japan.
  144. ^ Triebold, M. (1997). "The Sandy site: Small dinosaurs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 of South Dakota." in Wolberg, D., Stump, E. and Rosenberg, G. (eds); Dinofest 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 245-48
  145. ^ Mortimer, Mickey. . 2011-01-02 [2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2). 
  146. ^ Singer (2015). JURAPARK NA TROPIE NOWYCH DINOZAURÓW Z MAROKA (Online).
  147. ^ Molina-Pérez, Rubén; Larramendi, Asier; Connolly, David; Ramírez Cruz, Gonzalo Ángel; Mazzei, Sante; Atuchin, Andrey. Dinosaur Facts and Figures: The Theropods and Other Dinosauriform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06-25. ISBN 978-0-691-19059-4. doi:10.1515/9780691190594-013. 
  148. ^ Dingus, L.; Norrell, M.A. The Canadian dinosaur bone rush. Barnum Brown: The man who discovered Tyrannosaurus rex.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137. ISBN 978-0-520-25264-6. 
  149. ^ 149.0 149.1 Gee, H. & Rey, L. V. 2003. A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The Essential Handbook for Travelers in the Mesozoic.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150. ^ page 9 of https://www.duo.uio.no/bitstream/handle/10852/11785/Jansenx2008x-xBeakxmorphologyxinxoviraptoridsxxbasedxonxextantxbirdsxandxturtlesxxCompressedxpicturesx.pdf?sequence=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1. ^ 151.0 151.1 Delair, J.B., and Sarjeant, W.A.S. (2002). The earliest discoveries of dinosaurs: the records re-examined[失效連結].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 113:185–197.
  152. ^ Lhuyd, E. (1699). Lithophylacii Britannici Ichnographia, sive lapidium aliorumque fossilium Britannicorum singulari figura insigni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leditsch and Weidmann:London.
  153. ^ Gunther, R.T. (1945). Early Science in Oxford: Life and Letters of Edward Lhuyd, volume 14. Author:Oxford.
  154. ^ 154.0 154.1 Kirkland, J.I.; Hernández-Rivera, R.; Gates, T.; Paul, G.S.; Nesbitt, S.; Serrano-Brañas, C.I.; Garcia-de la Garza, J.P. Large hadrosaurine dinosaurs from the latest Campanian of Coahuila, Mexico. Lucas, S.G.; Sullivan, R.M. (编).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5. Albuquerque: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2006: 299–315. 
  155. ^ Prieto-Márquez, A. Skeletal morphology of Kritosaurus navajovius (Dinosauria: Hadro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uth-west,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y of Kritosaurini.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4, 12 (2): 133–175. doi:10.1080/14772019.2013.770417. 
  156. ^ 156.0 156.1 Peter M. Galton; Kenneth Carpenter. The plated dinosaur Stegosaurus longispinus Gilmore, 1914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Upper Jurassic, western USA), type species of Alcovasaurus n. gen..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 Abhandlungen. 2016, 279 (2): 185–208. doi:10.1127/njgpa/2016/0551. 
  157. ^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158. ^ Aguillón Martínez M. C (2010) "Fossil vertebrates from the 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 Coahuila, Mexico,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ate Campanian (Cretaceous) terrestrial vertebrate faunas". MS Thesis, 146 Pages, South Methodist University.
  159. ^ . Nakasato Dinosaur Kingdom. kanna Dinosaur Center.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5). 
  160. ^ Worth, Graeme. . HyperWorks Reference Software. [201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4, 2007).  |encyclopedia=被忽略 (帮助)
  161. ^ Malkani, S.M.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Pakista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Symposium of "Mes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MTE 12). 2015,. Abstract volume: 93–98. 
  162. ^ Tykoski, R. S. 1997. A new ceratosaurid theropod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Kayenta Formation of northern Arizo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7 (3, Supplement):81A.
  163. ^ Tykoski, R. S. 1998. The osteology of Syntarsus kayentakata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eratosaurid phylogeny.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217 pp.
  164. ^ 164.0 164.1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5. ^ Lyon, 2000.
  166. ^ Sereno, Wilson and Conrad, 2004. New dinosaurs link southern landmasses in the Mid-Cretaceou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 271, 1325-1330.
  167. ^ Sereno and Brusatte, 2008. Basal abelisaurid and carcharodontosaurid theropod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Elrhaz Formation of Niger.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3(1), 15-46.
  168. ^ Sereno, 2010. Noasaurid (Theropoda: Abelisauroidea) skeleton from Africa shows derived skeletal proportions and functio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rogram and Abstracts 2010, 162A.
  169. ^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DOWNLOAD PDF] http://dinoweb.narod.ru/Ulansky_2014_Dinoclass_Stegosauria.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0. ^ Boyd, Clint Aaroen. . May 2012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4). 
  171. ^ Thomas J. Raven (2021) The taxonomic, phylogenetic, biogeographic and macro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armoured dinosaurs (Ornithischia: Thyreopho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D thesis)
  172. ^ 172.0 172.1 Chris Hansen, , iFiberOne News, March 30, 2019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7) 
  173. ^ 173.0 173.1 , MyNorthwest.com (KIRO (AM)), March 25, 2019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174. ^ Peecook, Brandon R.; Sidor, Christian A.; Evans, David C. The First Dinosaur from Washington State and a Review of Pacific Coast Dinosaurs from North America. PLOS ONE. 20 May 2015, 10 (5): e0127792. Bibcode:2015PLoSO..1027792P. PMC 4439161 . PMID 25993090. doi:10.1371/journal.pone.0127792. 
  175. ^ . Seattle: Burke Museum . May 19, 2015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176. ^ , KING-TV, April 7, 2019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177. ^ Rantz, Jason. Renewed push to designate Suciasaurus rex the WA state dinosaur. KTTH AM 770. January 13, 2021. (原始内容于2021-01-28). 
  178. ^ Mikkelson, Drew. . King 5. January 27, 2021 [2021-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179. ^ Dong, Hasegawa and Azuma, 1990.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Japan and China. Fukui, Japan: Fukui Prefectural Museum. 65 pp.
  180. ^ Azuma, 1991. Early Cretaceous Dinosaur Fauna from the Tetori Group, central Japan. Research on Dinosaurs from the Tetori Group (1). Professor S. Miura Memorial Volume, 55-69.
  181. ^ . theropoddatabase.com.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 
  182. ^ Yun, Chan-gyu. . Journal of Zoological And Bioscience Research. 2017, 4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183. ^ Marjanovic, D. . Dinosaur Mailing List. Clevelant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20 [202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5). 
  184. ^ Brownstein, C.D. Theropod specimens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Ornithomimosaurs and Tyrannosauroids on Appalachia. PeerJ Preprints: e3105v1. [2020-07-11]. doi:10.7287/peerj.preprints.3105v1. (原始内容于2017-08-04). 
  185. ^ Brownstein, C.D. A tyrannosauroid tibia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of New Jersey and its biogeographic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for North American tyrannosauroid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305: 309–318. doi:10.1016/j.cretres.2018.01.005. 
  186. ^ Naish, Darren. .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Network. [202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英语). 
  187. ^ Darren, Naish. Theropod Dinosaurs of the English Wealden, Some Questions (Part 1). Tetrapod Zoology. 23 March 2020 [2021-07-06]. (原始内容于2021-11-02) (英国英语). 
  188. ^ Therizinosauroidea. theropoddatabase.com.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于2020-04-13). 
非正式命名恐龍列表, 非正式命名恐龙列表是一个关于未有正式科学名称的恐龙的列表, 仅含未正确发布或未正式发布学名的恐龍, 此列表中的名称有以下类型, 裸名, nomen, nudum, 即已发表但未能遵循,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的无效名, 英语, unavailable, name, 因而不能用斜体字排印或在稿件的字下划横线, 手稿名, nomen, manuscriptum, 即在手稿中出现但未正式公布的名称, 除描述, 定义, 指示或鉴别特征外, 手稿名等价于裸名, 研究人员或出版社给标本, 分类群等起的绰号或. 非正式命名恐龙列表是一个关于未有正式科学名称的恐龙的列表 仅含未正确发布或未正式发布学名的恐龍 此列表中的名称有以下类型 裸名 Nomen nudum 即已发表但未能遵循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的无效名 英语 Unavailable name 因而不能用斜体字排印或在稿件的字下划横线 手稿名 Nomen manuscriptum 即在手稿中出现但未正式公布的名称 除描述 定义 指示或鉴别特征外 手稿名等价于裸名 研究人员或出版社给标本 分类群等起的绰号或描述性名称 内蒙古博物馆的查干诺尔龙骨架模型 另需注意 此列表的 恐龙 不包括所有现生和已经灭绝的鸟类 現生鳥類與始祖鸟的最近共同祖先 及其所有的后裔 重新叙述 或成为有效名之次异名者将从列表中删除 详见恐龙列表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参见目录 1 A 1 1 阿拉摩暴龙 1 2 恐龙艾伦 1 3 阿马加剑龙 1 4 安得拉龙 1 5 昂雅克夏朗德的似鸟龙类 1 6 盎格魯波塞東龍 1 7 古盜鳥 1 8 大主教 1 9 大西洋鸭龙 2 B 2 1 俾路支龍 2 2 巴拉克龙 2 3 双凹波塞东龙 2 4 巴恩斯高地的蜥脚类 2 5 巴約龍 2 6 伯齒龍 2 7 比霍爾龍 2 8 比斯科夫龙 3 C 3 1 首都龍 3 2 昌都龍 3 3 辛尼札龙 3 4 卡曼奇龍 3 5 藏匿盗龙 3 6 藏匿暴龙 4 D 4 1 大衝龍 4 2 達瑪拉龍 4 3 杜兰特角龙 5 E 5 1 EK伤齿龙科 5 2 始甲骨龙 5 3 真工部龍 6 F 6 1 芬杜龙 6 2 费尔干纳剑龙 6 3 铁甲龙 6 4 法国波塞东龙 6 5 雙葉龍 7 G 7 1 苦龍 7 2 蒙古似鸡龙 7 3 地调龙 7 4 似鶴龍 8 H 8 1 罕烏拉龍 8 2 黑龍江龍 8 3 廣野龍 8 4 久野濱龍 9 I 10 J 10 1 將軍廟龍 10 2 晋地甲龙 10 3 朱莉盗龙 11 K 11 1 加賀龍 11 2 胜山龙 11 3 海特兰龙 11 4 朝鲜龙 11 5 昆明龙 12 L 12 1 瀾滄江龍 12 2 李家沟龙 12 3 利克霍勒龙 12 4 洛帕龙 13 M 13 1 頰齒龍 13 2 曼加桓加龙 13 3 穆真龙 13 4 马里龙 13 5 健頸龍 13 6 米魯龍 13 7 微頭龍 13 8 微齒龍 13 9 御船龍 13 10 米切尔的鸟脚类 13 11 茂师龙 14 N 14 1 牛頓龍 14 2 格西龍 14 3 尼克龙 14 4 諾爾龍 15 O 15 1 小原龙 15 2 似奥克龙 15 3 峨山龙 15 4 多孔骨龙 16 P 16 1 巴基龙 16 2 足爪龙 17 Q 18 R 18 1 罗纳尔多盗龙 18 2 发现龙 19 S 19 1 薩納維斯龍 19 2 萨尔达姆龙 19 3 似萨尔蒂约龙 19 4 山出龍 19 5 西莱基无辜龙 19 6 Shake N Bake兽脚类 19 7 暹羅劍龍 19 8 拟西得龙 19 9 中国蜥结龙 19 10 斯卡拉奔龙 19 11 矛头甲龙类 19 12 蘇西亞龍 19 13 杉山龙 19 14 苏莱曼龙 20 T 20 1 碩獵龍 20 2 无法命名之龙 20 3 天台龙 20 4 泰坦猎龙 20 5 吐鲁茨龙 21 U 21 1 矛神龙 22 V 22 1 怀特甲龙 22 2 维达格里龙 22 3 维达格里龙 23 W 23 1 白石棘龙科 24 X 24 1 兴和龙 25 Y 25 1 元谋盗龙 25 2 宜宾龙 25 3 郧县龙 26 Z 26 1 札满康的偷蛋龙类 27 参见 28 注释 29 参考资料 30 外部链接A 编辑阿拉摩暴龙 编辑 阿拉摩暴龙属 英语 Alamotyrannus 意为 阿拉摩的暴君 是北美洲晚白垩世一屬尚未叙述的暴龙類的非正式名称 化石在20世纪初發現于新墨西哥州的白楊山組 英语 Ojo Alamo Formation 它可能是一个独立属 也可能是暴龙的异名 模式种 布氏阿拉摩暴龙 Alamotyrannus brinkmani 是在2013年命名者撰写叙述论文时建立 1 阿拉摩暴龙 生存於大约7000万年前的坎帕階 是二百万年前的第一条霸王龙類 1 恐龙艾伦 编辑 化石 恐龙艾伦 英语 Alan the Dinosaur 是一节蜥脚类尾椎 YORYM 2001 9337 的非正式名称 发现于英国惠特比的索特维克组 英语 Saltwick Formation 中侏罗世阿连阶 它是英国最古老的蜥脚类动物 可追溯至1 76至1 72亿年前 命名自艾伦 古尔 Alan Gurr 他在1995年发现该化石 因为无法识别物种 所以未有正式名称 2015年进行的一项分析发现它是真蜥脚类的一员 可排除在梁龙超科之外 与鲸龙最为相似 2 艾伦 的化石收藏于约克郡博物馆 Yorkshire Museum 为约克郡侏罗纪世界展览的一部分 3 阿马加剑龙 编辑 阿馬加劍龍 英语 Amargastegos 是一屬已灭绝剑龙科鳥臀類恐龍的非正式名稱 發現于阿根廷的阿馬加組 英语 La Amarga Formation 命名自标本MACN N 43 包括背部皮内成骨 颈椎 尾椎及一块顱骨 2016年 彼得 馬爾科姆 高爾頓 英语 Peter Malcolm Galton 和肯尼思 卡彭特 英语 Kenneth Carpenter 宣布它是一個無資格名稱 并将其確立为分類不明的剑龙類恐龍 4 安得拉龙 编辑 印度安得拉龍 英语 Andhrasaurus indicus 是印度科塔組 英语 Kota Formation 一屬已灭绝裝甲鸟臀目恐龙的非正式名稱 罗曼 乌兰斯基在2014年根據部分顱骨 约30個皮内成骨及椎骨和四肢骨骼建立该裸名 所有化石都保存在GSI的藏品中 并由纳特 T T Nath 等人 2002年 分類於甲龙下目 5 2016年 彼得 馬爾科姆 高爾頓 英语 Peter Malcolm Galton 和肯尼思 卡彭特 英语 Kenneth Carpenter 指出 安得拉龍 的命名不符合ICZN的要求 宣布它为無資格名稱 并将其列为裝甲亞目未定屬 同时注意到纳特等人 2002年 叙述的颌骨属于鳄鱼 4 安得拉龍 的装甲化石由高尔顿 2019年 重新叙述 6 昂雅克夏朗德的似鸟龙类 编辑 昂雅克夏朗德的似鸟龙类 英语 Angeac ornthomimosaur 是一个非正式名称 用于称呼一个早白垩世 以前被认为年代为豪特里维阶至巴列姆阶 7 但根据孢粉学 现在被认为是贝里亚阶至凡蓝今阶 8 骨层 阿基坦盆地的一部分 中某种未叙述的似鸟龙类 化石发现于法国的昂雅克夏朗德 该分类单元没有牙齿 已发现多个个体的化石 它们共同构成了该物种的完整骨骼 部分遗骸在2012年的一篇论文中被叙述 9 盎格魯波塞東龍 编辑 主条目 盎格魯波塞東龍 盎格魯波塞東龍 化石 盎格魯波塞東龍 英语 Angloposeidon 是英国南部怀特岛早白垩世威塞克斯組 英语 Wessex Formation 一屬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10 它可能是腕龙的异名 但尚未正式命名 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恩 奈許 英语 Darren Naish 曾参与對标本的研究 并建议仅非正式使用这一名称 不要公布 11 然而 他在2010出版的 四足動物學 Tetrapod Zoology Book One 一书中亲自发表这篇文章 12 遗骸由单个颈椎组成 MIWG 7306 表明它是一只非常大的动物 長達20米或更长 13 古盜鳥 编辑 主条目 遼寧古盜鳥 遼寧古盜鳥 化石 古盜鳥 英语 Archaeoraptor 是一件中国重要化石的非正式名称 标本后来被发现是偽造的 该裸名于1999年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中 该杂志称这块化石是鸟类和陆栖兽脚类恐龙之间的 缺失环节 在该刊正式出版之前 人们就已对此化石的真实性产生严重怀疑 进一步研究表明 这块化石是由不同物种的化石碎片重组而成的赝品 周忠和等人发现头部和上半身实际上属于原始鸟类燕鸟 而另一项研究 2002年 发现尾部属于小型有翼馳龍科小盗龙 命名于2000年 14 15 腿和脚属于一种未知的动物 16 17 大主教 编辑 多個視圖中的 大主教 龙 大主教 英语 The Archbishop 是种类似腕龙和長頸巨龍的巨型腕龙科蜥脚类恐龙 由于在坦桑尼亚敦達古魯 英语 Tendaguru 的同一地层中被发现而一直被认为是布氏腕龙 现为長頸巨龍 的异名 然而 大主教 龙显示出显著的差异 包括脊椎獨特的形態和按比例延长的颈部 表明它是一个独立属 18 化石由弗里德里克 米吉德 Frederick Migeod 在1930年发现 大主教 是一个昵称 起到了占位符的作用 标本目前没有学名 标本目前保存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最终将由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邁克爾 泰勒 英语 Michael P Taylor 博士重新叙述 19 2018年5月 泰勒开始着手叙述 大主教 20 大西洋鸭龙 编辑 大西洋鸭龙 英语 Atlantohadros 更常见的名称是 默察特维尔的鸭嘴龙类 Merchantville hadrosaur 是晚白垩世新泽西州默察特维尔组 英语 Merchantville Formation 一属鸭嘴龙科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布朗斯坦 2021年 发现 大西洋鸭龙 比特提斯鸭龙更为衍生 但比栉龙亚科和赖氏龙亚科更原始 21 已知有三件标本 YPM VPPU 021813 YPM VPPU 021813和AMNH 13704YPM 皆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蒙茅斯县马纳拉潘 英语 Manalapan Township New Jersey 至马尔伯洛一带附近的弗瑞霍尔德 英语 Freehold Township New Jersey 西北8公里 5 0英里 处 前2件在同一地点发现 且具有相似的颜色 风化状况和尺寸 因此可能属于同一个体 但出于谨慎 作者仅赋予两者相同的编号 化石包括 两个喙骨 两个肩胛骨 一个股骨 一根肋骨 一个残缺的胫骨近端和一个标本铸型的齿齿 原始骨骼很可能已经遗失 AMNH 13704由部分齿骨组成 其它一些零散骨骼包括一个隅骨 部分上颌骨 部分颧骨 颅顶碎片和几个肋骨碎片 21 B 编辑俾路支龍 编辑 主条目 俾路支龍屬 俾路支龙 英语 Balochisaurus 以巴基斯坦的俾路支部落命名 意為 俾路支蜥蜴 是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巴基斯坦的一種泰坦巨龍類蜥脚亚目恐龙的非正式名稱 被提议的物种是馬氏俾路支龍 B malkani 这些化石 连同其他恐龙化石标本 是由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古生物学家小组在維達格里附近发现的 22 本属由穆罕默德 马尔卡尼 M S Malkani 于2006年描述 该属基于在帕布組 英语 Pab Formation 維達格里段發現的年代為馬斯特里赫特階的七節尾椎骨 另外还有一節椎骨和部分头骨 俾路支龙 与 馬里龍 一起被归入 俾路支龙科 尽管该科曾被作為更為古老的薩爾塔龍科的同异名 23 巴拉克龙 编辑 三件曾被非正式归类于雷梁双腔龙的骨骼 现标名为 梁龙 巴拉克龙 英语 Barackosaurus 是用于叙述怀俄明州莫里逊组启莫里阶沉积物中发现的蜥脚类化石的非正式名称 化石发现于达纳采石场 Dana Quarry 据推测 巴拉克龙 长20米 重20吨 24 2010年 亨利 加利安诺 Henry Galiano 和莱蒙多 阿伯斯多弗 Raimund Albersdorfer 撰写了一篇未发表的文章 提出双腔龙新种雷梁双腔龙 英语 Amphicoelias brontodiplodocus 基于在怀俄明州大角盆地 Big Horn Basin 达纳采石场 Dana Quarry 发现的私人收藏的数个完整标本 并为之取了一个绰号 巴拉克龙 他们认为 莫里逊组的大部分梁龙科化石其实是双腔龙的不同生长阶段或是不同性别 因此种名综合雷龙与梁龙 25 但这一分析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 随后 其主要作者也否认了之前的文章 并解释说它 显然是一份草稿 有打字错误等等 而不是最后的论文 事实上 没有人试图将其印刷或发行 26 双凹波塞东龙 编辑 椎骨 双凹波塞东龙 英语 Biconcavoposeidon 为AMNH FARB 291的占位符名称 是怀俄明州晚侏罗世莫里逊组中发现的腕龙科蜥脚类的五节连续的后段背椎 27 除1898年在骨舱采石场 Bone Cabin quarry 发现的化石外 目前对双凹波塞东龙知之甚少 28 巴恩斯高地的蜥脚类 编辑 巴恩斯高地的蜥脚类 英语 Barnes High sauropod 为标本MIWG BP001的非正式名称 是怀特岛威塞克斯組 英语 Wessex Formation 的一件未叙述蜥脚类标本 它在1992年发现于巴恩斯高地附近的悬崖上 目前归布賴斯通 英语 Brighstone 附近的私营未经认证的恐龙农场博物馆所有 29 化石所有权情况被描述为 复杂 目前研究人员无法接触到该标本 30 它大约有40 是完整的 由部分颅骨 骶前椎 前段尾椎 腰带和部分四肢骨骼組成 還包括一个基本完整的前肢 它被认为是种腕龙科恐龍 由于脊椎相似 可能与早期的優腔龍是同種生物 31 巴約龍 编辑 主条目 巴約龍 巴約龍 英语 Bayosaurus 是一屬尚未叙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由古生物学家羅多爾夫 科里亞 英语 Rodolfo Coria 菲利普 柯里 英语 Philip J Currie 和宝琳娜 卡拉巴赫 Paulina Carabajal 在2006年命名 巴约龙属于兽脚类的阿貝力龍科 生存于阿根廷内乌肯省土侖階的利桑德羅組 英语 Cerro Lisandro Formation 长约4米 13英尺 正模标本 是MCF PVPH 237 包括脊椎 骶骨 一个不完整的骨盆和部分其它骨骼 该名称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以显示MCF PVPH 237的位置 32 提議的二名法是耻骨巴约龙 Bayosaurus pubica 伯齒龍 编辑 主条目 伯齒龍 伯齒龍 英语 Beelemodon 是一个非正式名稱 用于称呼一只未叙述的晚侏罗世兽脚类 可能属於虛骨龍類 化石包括美国怀俄明州发现的两颗牙齿 本属命名于1997年 由古生物学家羅伯特 巴克在自然科学院 英语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 33 34 伯齿龙的牙齿最类似于美頜龍 但没有独特特征 也与始祖鸟和馳龍科動物相似 34 比霍爾龍 编辑 主条目 比霍爾龍 比霍爾龍 英语 Bihariosaurus 意為 比霍尔的蜥蜴 是罗马尼亚一属无效的早白垩世禽龙类恐龙 1989年 罗马尼亚古生物学家马林斯库 F Marinescu 命名模式种鋁土礦比霍爾龍 Bihariosaurus bauxiticus 但没有叙述 它类似于彎龙 是种禽龍類恐龍 该分类单元的原始出版物未有足够叙述 插图也不能将其与任何其它鸟腳类区分开来 35 36 比霍尔龙可能是荒漠龙的次异名 比斯科夫龙 编辑 比斯科夫龙 英语 Biscoveosaurus 是南极洲詹姆斯罗斯岛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雪丘島組 英语 Snow Hill Island Formation 的一件鸟腳类标本的非正式名称 化石发现于兰布角段 Cape Lamb Member 与另一种基础鸟脚类莫罗龙發現於同一地層 因此有人认为它可能是该物种的第二件标本 但由于莫羅龍的正模標本是一些化石碎片 并且与 比斯科夫龙 的化石材料不重叠 因此还不能进行测试 标本包括牙齿 脑壳 部分上颚 一些前肢碎片 椎骨和肩带 这让它比詹姆斯羅斯島上的其它鳥腳類更具獨特性 因為它們的化石中不存在颅骨和颅后骨架 据估计 这种动物的身长约为4 5米 13 16英尺 37 C 编辑首都龍 编辑 主条目 首都龍 首都龍 的椎骨化石 首都龍 英语 Capitalsaurus 是一个非正式属名 以前被称为强大肌肉龙 Creosaurus potens 或强大伤龙 Dryptosaurus potens 是种来自北美阿隆德組 英语 Arundel Formation 组的恐龙 化石发现于华盛顿 它是一种白垩纪兽脚类动物 状态为無資格名稱 从未正式公布 首都龍 化石于1898年1月在哥伦比亚特区第一街和二街的十字路口发现 这个交汇点现被称为 首都龙公园 这些化石不是因为古生物学的研究而发现 而是因为渠务工程而被发掘出来 唯一已知标本由单个椎骨的一部分组成 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不足以证明它是一个独立的属 首都龍 只是一种分类不明的兽脚类 38 其他人注意到 该属并不是唯一一种有着普通名字的恐龙 其名称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该恐龙的分类 39 首都龍 是哥伦比亚特区的官方恐龙 英语 official dinosaur 40 昌都龍 编辑 主条目 昌都龍 昌都龍 英语 Changdusaurus 也称為 Changtusaurus 是一屬中侏罗世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化石发现于中国西藏 昌都龙被归类於剑龙科 模式种裝甲盾齒昌都龍 Changdusaurus laminoplacodus 在1986年由赵喜進命名 41 但从未正式叙述 现仍为無資格名稱 一項研究表明化石已经丢失 42 辛尼札龙 编辑 辛尼札龙 英语 Cinizasaurus 是新墨西哥晚三叠世化石的非正式名称 最初被解释为属于兽脚类恐龙 遗骸NMMNH P 18400由胫骨 椎骨和其它碎片组成 来自温盖特堡 英语 Fort Wingate 附近晚三叠世卡尼阶钦利组 英语 Chinle Formation 的蓝水溪段 安德鲁 赫克特 Andrew Heckert 在其未发表的论文中提出标本名称亨氏辛尼札龙 Cinizasaurus hunti 但该名称从未被采纳 并在2007年对晚三叠世北美被认为属于恐龙的材料的重新叙述中首次在科学文献中被提及 内斯比特 厄米斯和帕克 2007年 在重新叙述中 作者只能将材料分配给主龙形类 43 卡曼奇龍 编辑 主条目 卡曼奇龍 卡曼奇龍 英语 Comanchesaurus 是新墨西哥一具晚三叠世化石殘骸的非正式名称 最初被视为兽脚类动物 标本NMMNH P 4569由脊椎椎体和后肢组成 出土于瓜達盧佩縣上三叠统諾利階的牛峽谷組 英语 Bull Canyon Formation 阿德里安 亨特 Adrian Hunt 在其未发表的论文中将模式种命名为克氏卡曼奇龍 C kuesi 但这个名字从未被采用 并在2007年对被认为属于恐龙的北美晚三叠世材料的重新描述中首次在科学文献中提及 斯特林 内斯比特 兰德 厄米斯和威廉 帕克 2007年 在重新叙述中 作者发现这些材料属于 可能的分類不明的蜥臀目恐龍 44 藏匿盗龙 编辑 藏匿盗龙 英语 Cryptoraptor 意为 神秘的 隐藏的窃贼 是新墨西哥晚三叠世化石的非正式名称 最初被解释为属于恐龙 遗骸NMMNH P 17375是一件残缺的骨骼 包括脊椎 耻骨和部分股骨 该标本来自奎伊县上三叠统诺利阶的牛峡谷组 英语 Bull Canyon Formation 阿德里安 亨特 Adrian Hunt 在其未发表的论文中将标本命名为洛氏藏匿盗龙 Cryptoraptor lockleyi 但该名称从未被采纳 并在2007年对晚三叠世北美被认为属于恐龙的物质的重新叙述中首次在科学文献中提及 内斯比特 厄米斯和帕克 2007年 在重新描叙中 作者只能将材料分配给主龙类 44 藏匿暴龙 编辑 藏匿暴龙 英语 Cryptotyrannus 意为 神秘的 隐藏的暴君 又称 默察特维尔的暴龙超科 Merchantville tyrannosauroid 是晚白垩世特拉华州默察特维尔组 英语 Merchantville Formation 一属暴龙超科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它被发现是伤龙的姐妹群 其存在令伤龙科得到恢复 21 所知于两件标本 均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 即正模标本YPM VPPU 021795和副模标本YPM VPPU 022416 尽管相似的颜色和风化状况表明两者可能是同一个体 由部分脚骨 一节尾椎及手爪组成 脚部类似暴龙超科 形态也和伤龙极为相似 21 与后者的唯一区别在于第四跖骨更为纤细 在近端图中具有三角形轮廓而非亚矩形轮廓 正模标本也曾一度暂时归入腔龙 21 正模标本上存在鲨鱼咬痕 可能是其残缺不全的原因 21 D 编辑大衝龍 编辑 主条目 大衝龍 大衝龍 英语 Dachongosaurus 是中国早侏罗世一種未描述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云南下祿豐組 英语 Lower Lufeng Series 锡内穆阶 的暗红色地层中至少发现一部分连接的骨骼化石 45 它可能是种鲸龙科恐龍 模式种 与唯一种是云南大衝龍 Dachongosaurus yunnanensis 由赵喜進于1985年命名 属名的另一种写法是 Dachungosaurus 与赵喜進在1985年和1983年创造的其他非正式名称一样 此后没有化石材料被公布 这些遗骸可能被重新命名 46 達瑪拉龍 编辑 主条目 達瑪拉龍 達瑪拉龍 英语 Damalasaurus 意為 達瑪拉蜥蜴 是一屬早侏羅世草食性恐龍的非正式名称 它是一種蜥脚类动物 但确切分类位置尚不清楚 在西藏大冶群 英语 Daye Group 中段发现了包括肋骨在内的達瑪拉龍化石 这个属的物种包括寬肋達瑪拉龍 Damalasaurus laticostalis 和大達瑪拉龍 D magnus 45 杜兰特角龙 编辑 杜兰特角龙 英语 Duranteceratops 是地狱溪组角龍科開角龍亞科的一属 47 2012年 一个名叫約翰 卡特 John Carter 的业余化石獵人在南达科他州发现一个角龍類的顱骨化石 据报道它与三角龙不同 48 49 47 尽管尚未命名 但根据 史前时代 2017年春季第121期报道 该标本将被命名为 杜兰特角龙 E 编辑EK伤齿龙科 编辑 SPS 100 44的已知材料 50 EK伤齿龙科 英语 EK troodontid 标本编号 SPS 100 44 是在蒙古发现的一属未命名的伤齿龙科恐龙 在科学文献中 它被称为 EK伤齿龙科 是在早白垩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 1979年苏联 蒙古古生物学考察中 谢尔盖 库尔扎诺夫 S M Kurzanov 发现了这具标本 并将其编号为SPS 100 44 它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戈壁省 戈壁滩东南部 卡玛林地 Khamareen Us locality 的巴伦巴亚斯卡亚斯维塔 Barunbayaskaya Svita 的沉积物中发现的 1987年 瑞钦 巴思钵 英语 Rinchen Barsbold 和他的同事描述了SPS 100 44 50 它的化石残骸包括一些不完整的骨骼 由脑壳 下颌骨的后部 带有牙齿的上颚碎片 五节颈椎 右肢半月形的关节 左侧的趾骨 I 1 左股骨的远端和零散的左 右足骨骼 巴思钵指出 与其他已知伤齿龙类相比 该标本体积较小 来自较古老的沉积物 但它的颅骨的某些特征可能使其成为幼年动物 巴思钵还指出 颅骨的高度融合和不寻常的足部形态表明 它可能是一个未知分类群的成体 巴思钵采取了保守的立场 没有给这个标本命名 因为它不够完整 不能排除它是一种已知的伤齿龙类的亚成体的可能性 他还指出 SPS 100 44的关节没有显示出与之相对的第三指的迹象 正如戴尔 罗素 Dale Russell 和罗 瑟金 Ron Seguin 在1982年为伤齿龙所建议的那样 艾伦 特纳 Alan Turner 和他的同事在2007年发现 EK伤齿龙类 是伤齿龙科的一个基础 独特的属 在一个含有金凤鸟属和更多衍生的伤齿龙类的演化支的分支 中 51 始甲骨龙 编辑 始甲骨龙 英语 Eoplophysis 是一属剑龙类恐龙 发现于英格兰中侏罗世的科恩布拉斯组 英语 Cornbrash Formation 夏普山组 英语 Sharp s Hill Formation 和奇平诺顿组 英语 Chipping Norton Formation 52 它最初由著名的德国古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 冯 休尼 英语 Friedrich von Huene 所命名 53 正模标本OUM J 14000 是一个来自英国牛津郡中侏罗统 上巴通阶 科恩布拉斯组 英语 Cornbrash Formation 的一根两英尺长的右股骨 属于一只亚成体的恐龙 尽管鉴于其受侵蚀的程度 它可能挖掘自较为古老的大理石森林组 英语 Forest Marble Formation 此物种曾长期归类于臂龙 Omosaurus 意为 上腕蜥蜴 但由于此名称已被占用且重新改为锐龙 1964年 古老臂龙 O vetustus 被重新命名为古老锐龙 Dacentrurus vetustus 54 20世纪80年代 研究人员彼得 马尔科姆 高尔顿 英语 Peter Malcolm Galton 检查了所有已知的来自英国巴通阶的剑龙类的化石材料 并得出结论认为 古老粗糙龙是有效的 应暂时归类于勒苏维斯龙 55 56 然而 在后来对剑龙类的分析中考虑到它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并没有得出确切结论 57 58 苏珊娜 梅德门特 Susannah Maidment 和她的同事在对剑龙类的分类研究中指出 OUM J 14000与蜥脚类动物和剑龙类动物都有相同的特征 但它缺少剑龙类独有的共源性状 并将其归为恐龙的未定属 59 尽管如此 业余古生物学家罗曼 乌兰斯基 Roman Ulansky 还是为 古老臂龙 创造了新的属名 始甲骨龙 意为 黎明的装甲 并指出它的股骨与其他剑龙类的不同 60 真工部龍 编辑 真工部龙 的标本 IVPP 14559 主条目 真工部龍 真工部龍 英语 Eugongbusaurus 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 無資格名稱 是为中国新疆牛津階石樹沟组 Shishugou Formation 发现的一个新鸟臀類化石而提出的 董枝明于1989年描述了两個部分骨骼的模式种五彩灣工部龍 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作为鲜为人知的牙齿分类单元 工部龍屬的第二個物種 新物种的模式标本IVPP 8302的骨骼碎片包括部分下顎 三節尾椎骨和部分前肢 第二个样本IVPP 8303由两个髋骨 八節尾椎骨和两个完整的后肢组成 董枝明估计它大约有1 3到1 5米 4 3到4 9英尺 长 并认为它是一个强壮的奔跑者 他将公部龙属归入棱齒龍科 这是两足直立的小型食草恐龙的一个演化支 61 因为恐龙的牙齿通常没有足够的独特性来命名 所以其他古生物学家建议将五彩灣公部龍從公部龍屬中移除 并赋予它自己的属名 62 可能的替代名称 真公部龙 意外泄露 仍然是非正式的名稱 63 F 编辑芬杜龙 编辑 芬杜龙 英语 Fendusaurus 音译 又译芬迪龙或裂龙 是费达克 2006年 为FGM 998 GFF 13 II 包括一个颅骨 提出的一篇论文中命名的 芬杜龙其他标本分别为FGM998GF13 I FGM998GF13 III FGM998GF69 FGM998GF9和FGM998GF18 都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小组发现的 所有的标本都包括股骨和乌喙骨 虽然它们各有不同的特征 但这种差异归功于内部的特异性变异 已知标本之前被归类为砂龍 股骨和喙骨也有助于识别不同的个体 蒂莫西 费达克 Timothy J Fedak 描述了这些标本的发现 每一块骨骼大約代表一个个体 芬达龙發現於新斯科舍省沃森布拉夫 英语 Wasson Bluff 的早侏罗世 赫塘階 麦考伊布鲁克组 英语 McCoy Brook Formation 由于五个芬达龙标本来自这个地层 该地层是北美最丰富的原恐龙化石遗址 该地层也类似于北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层 因为它缺少目前归類于近蜥龙屬的任何遗骸 64 芬杜龙标本主要包括压碎的椎骨 以及肢体部分 根据髂骨和骶骨的形态可以看出其与近蜥龙是不同的 然而 在一些标本中 芬杜龙 的股骨与喙骨的形态非常不同 这导致费达克推测遗骸中可能存在不止一个物种 根据他的说法 芬杜龙 可以通过伸长的頸椎与所有蜥脚类近亲区分开来 包括背骶和尾骶的四节椎骶骨 髂骨延长的髋臼后突 和扩张的胫骨前远侧突 64 费尔干纳剑龙 编辑 費爾干納劍龍 英语 Ferganastegos 是吉尔吉斯斯坦中侏罗世费尔干纳盆地 卡洛夫階 巴喇班赛组 英语 Balabansai Formation 中一屬可疑的剑龙類 65 66 IGB 001为卡洛夫費爾干納劍龍的正模標本 由4節背椎骨组成 67 尽管阿韋里亞諾夫 A O Averianov 等人沒有考慮到椎骨對屬的判斷性 但俄罗斯恐龙爱好者和业余古生物学家罗曼 乌兰斯基 Roman Ulansky 认为 IGB 001与其他剑龙類之间的差异足以证明其 模式種 卡洛夫費爾干納劍龍 Ferganastegos callovicus 意爲卡洛夫阶的费尔干纳盆地的屋顶 是一個新的物種 尽管事实上他并没有亲自检查这些材料 65 其他研究者仍然认为这种材料不是判斷性的 而且该属是一个無資格名称 68 铁甲龙 编辑 铁甲龙 英语 Ferropectis 是得克萨斯州晚白垩世 森诺曼阶 鹰滩群 英语 Eagle Ford Group 的一种结节龙科甲龙类恐龙 由马特 克莱蒙 Matt Clemens 在2018年一篇论文上非正式命名 69 拟议的模式种是布氏铁甲龙 Ferropectis brysorum 系统发育分析将其视为北方盾龙的姐妹群 位于一个由匈牙利龙 欧洲盾龙和爪爪龙形成的分支中 法国波塞东龙 编辑 法国波塞东龙 英语 Francoposeidon 又称法国怪兽 The French Monster 是对一种来自法国的非常巨大的蜥脚类动物 可能属于泰坦巨龙类或多孔椎龙类 的非正式称呼 其尺寸可能超过阿根廷龙 拟议的模式种是夏朗德法国波塞东龙 Francoposeidon charantensis 正模标本 所知于部分骨骼 已知遗骸包括尾椎 趾骨 胫骨远端或磨损严重的股骨 一根股骨以及一根非常长的肋骨 这些骨骼皆用来计算其非常大的尺寸 肋骨可能是被错误地识别的木化石 70 法国波塞冬龙 据说长约33米 108英尺 体重约为154公噸 340 000英磅 70 尽管它可能要小得多 大约和阿根廷龙一样大 70 雙葉龍 编辑 主条目 雙葉龍 恐龍 雙葉龍 英语 Futabasaurus 是日本晚白垩世一種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关于这种动物 人们只知道在雙葉群 英语 Futaba Group 科尼亞克階芦沢组 英语 Ashizawa Formation 中发现的部分胫骨 71 它是由大卫 兰伯特 David Lambert 在1990年创造的 是对日本一種未命名的獸腳類動物的绰号 Futaba ryu 的轉写 72 董枝明和合著者简要讨论了這些胫骨化石 并发表了一张照片 他们认为这块骨头属于一种不确定的霸王龙類 73 如果标本最终被描述和命名 它将需要一个不同的名字 因为 雙葉龍 这个名字已经被用于蛇颈龙類的一个属 74 G 编辑苦龍 编辑 苦龍的骨架模型 主条目 苦龍 苦龍 英语 Gadolosaurus 是蒙古拜申察夫 Baishan Tsav 巴彥思楞組 英语 Bayan Shireh Formation 中一种未记录的鸭嘴龙類的非正式名称 75 1979年的一本書中 日本古生物学家斋藤恒正 Tsunemasa Saito 在一张幼年恐龙骨骼照片的标题中首次使用了 苦龍屬 這個名稱 76 這只小型恐龍只有一米长 39英寸 这具骨架是苏联在日本举办的化石展览的展品的一部分 很显然 这个名字来自于西裏爾语单词gadrosavr或hadrosaur的日语拼音翻译 俄羅斯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新的属名 77 尽管它仅仅是gadrosavr的误译 但它出现在许多流行的恐龙书籍中 有不同的标识 唐諾 格勒特 英语 Donald F Glut 在1982年的报告中说 它要么是禽龍類 要么是鸭嘴龙類 坐骨上没有隆起 這是賴氏龍亞科的特征 并认为它可能是以前命名的一个属的幼体 如譚氏龍或山东龙 78 1983年 大衛 蘭伯特 David Lambert 将其归类为禽龙科 但到1990年时 他改变了主意 因为它被列为阿斯坦龙屬的同义詞而没有发表评论 72 2000年出版的一本关于蒙古和前苏联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书中 大衛 諾曼 英语 David B Norman 和漢斯 戴爾特 蘇伊士提到了它們可能是同一种动物 但没有作出确切结论 这件上世纪70年代苏联和蒙古探险队發現的化石材料在俄羅斯科學院中被列為阿斯坦龙 发现于拜申察夫 Baishin Tsav 地區的巴彥思楞組 英语 Bayan Shireh Formation 年代為森諾曼階 79 蒙古似鸡龙 编辑 蒙古似鸡龙 化石 蒙古似鸡龙 英语 Gallimimus mongoliensis 是一个非正式名称 被瑞钦 巴思钵 英语 Rinchen Barsbold 用于称呼一具几乎完整的骨骼 IGM 100 14 但自从发现它与似鸡龙属细节上的差别后 小林快次 Yoshitsugu Kobayashi 与瑞钦 巴思钵 Barsbold proposed 在2006提出 它可能属于一个不同的物种 80 近期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蒙古似鸡龙包含在内 并发现其与似渡渡鸟龙 英语 Tototlmimus 关系密切 81 地调龙 编辑 主条目 地調龍屬 地调龙 英语 Gspsaurus 一個手稿名稱 是一种来自巴基斯坦苏莱曼盆地晚白垩世維達格里组的恐龙 模式种是巴基斯坦地调龙 Gspsaurus pakistani 遺骸由颅骨和颅后骨架組成 82 它目前被视作同样无效的分类单元穆真龙属的异名 后者也由马尔卡尼提出 83 84 似鶴龍 编辑 似鹤龙 英语 Grusimimus 或 Tsurumimus 是蒙古早白垩世 豪特里維階至巴列姆階 希奈庫達組 Shinekhudag Formation 中一屬未叙述似鸟龍类恐龍的非正式名称 已知骨骼包括除头骨之外的所有区域 这种恐龙在1997年被瑞欽 巴思鉢 英语 Rinchen Barsbold 起了一个无效的名字 他还建议将种名取为tsuru 这个标本 GIN 960910KD 于1996年发现 在巴思鉢提出非正式的名字之前 他对其进行了研究 2002年 小林快次和巴思鉢发表了关于该分类群的摘要和演化树 前者发表了一篇关于该标本的论文 称为 似鳥龍類未定屬 并发现该分类单元在種系發生学上与似鳥身女妖龍屬很接近 但可能更為衍生 85 最近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 似鹤龙 与北山龙和似鹅龙关系密切 81 H 编辑罕烏拉龍 编辑 主条目 罕乌拉龙 罕烏拉龍 英语 Hanwulosaurus 是对白垩纪晚期一屬尚未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称呼 这是一只大约9米 29 3英尺 长的甲龙類 这对於甲龙類来说是較長的 它的化石在中国内蒙古被发现 发现了大部分骨骼 包括完整的头骨 椎骨 肋骨 肩胛骨 尺骨 股骨 胫骨和裝甲 根据早期报道 这可能是亚洲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甲龍骨骼 研究过它的赵喜進认为 它可能属于甲龍亞目中的一個演化支 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2001年的新闻报道中 86 87 黑龍江龍 编辑 主条目 黑龍江龍 Heilongjiangosaurus 黑龍江龍 英语 Heilongjiangosaurus 意為是 黑龙江蜥蜴 是白垩纪晚期一屬尚未被描述的鸭嘴龙的非正式名称 它可能屬於賴氏龍亞科 实际上可能和卡戎龍是同一种动物 这些化石是在黑龙江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岩層中发现的 作为一个無資格名稱 目前尚不清楚它的命名是根據什么材料 但可能与1983年出版的一本非正式出版物中命名的嘉蔭滿州龍 Mandschurosaurus jiainensis 有关 88 89 该属的 模式种 为嘉蔭黑龍江龍 H jiayinensis 在2001年 李伟荣与靳继东将该物种编撰于一個动物区系名录中 90 廣野龍 编辑 主条目 廣野龍 廣野龍 英语 Hironosaurus 意为 廣野的蜥蜴 是白垩纪晚期一属尚未描述的恐龍的非正式名稱 在日本福岛县的廣野町发现 它可能是一种鸭嘴龙 尽管尚未进行亚科鉴定 化石相当零碎 由牙齿和椎骨组成 可能来自尾巴 由于这些化石从未在科学论文中被完整描述过 广野龙 被认为是一个無資格名稱 1988年 日本古生物学家希萨 Hisa 在一份不为人知的出版物中首次提到了它 91 后来 1990年 大卫 兰伯特 David Lambert 把它带给了更多的读者 72 董枝明 長谷川善和与东洋一认为这种生物属于鸭嘴龙科 但缺乏任何特征来进行更精确的鉴定 因此无法确定 久野濱龍 编辑 主条目 久野濱龍 久野濱龍 英语 Hisanohamasaurus 意為 久野濱的蜥蜴 是对白垩纪晚期一屬尚未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称呼 这個僅僅已知於几颗牙齒的無資格名稱最早出现在大卫 兰伯特 英语 David Lambert author 1990年出版的一本普通的恐龙书中 92 尽管最初鉴定出它屬於梁龍科 但后来它被重新鉴定为一只納摩蓋吐龍科恐龍 类似納摩蓋吐龍 顾名思义 它的化石是在日本发现的 该地点是福岛磐城市的一部分 93 I 编辑J 编辑將軍廟龍 编辑 將軍廟龍 英语 Jiangjunmiaosaurus 是一个非正式名称 由一个匿名作者在1987年为一个可能是單脊龍和中華盜龍的嵌合体而创造的 94 晋地甲龙 编辑 晉地甲龍 英语 Jindipelta 是一種發現於中国助马铺组 英语 Zhumapu Formation 的甲龙類的非正式名称 已知於森諾曼階岩層中找到的部分骨骼 这个名字最早是在2019年的SVP文摘中與斑龍類恐龍 雲陽龍一起發布的 95 朱莉盗龙 编辑 朱莉盗龙的骨架模型 朱莉盗龙 英语 Julieraptor 是2002年在蒙大拿州发现的一具驰龙科化石的昵称 同一具骸骨的一部分被非法挖掘出来 并被起了一个绰号 西德 维克蒂斯 Sid Victious 随后 挖掘者因盗窃罪入狱 罗伯特 巴克 Robert T Bakker 因此也给这具标本起了绰号 盗窃盗龙 Kleptoraptor 这具骨架被安排出售给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96 97 98 它所知于一件由颅骨 大部分缺失 大部分尾椎 部分股骨 一些脊椎和颈椎以及一只爪子组成的近乎完整的骨骼 但是其脑壳保存完好 K 编辑加賀龍 编辑 主条目 加賀龍 加賀龍 属名 Kagasaurus 意为 加贺市的蜥蜴 是一个非正式的名称 是对白垩纪早期一属尚未描述的恐龙的称呼 这是一种生活在现在的日本的兽脚类动物 模式种是由希薩 Hisa 在1988年命名的 但只是已知于两颗牙齿 由于 加贺龙属 从未被正式描述过 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与 北谷龙 和胜山龙不同 加贺龙属不太可能是福井盗龙的异名 而可能是一种驰龙类 99 100 胜山龙 编辑 主条目 胜山龙 胜山龙 英语 Katsuyamasaurus 是日本北谷组 英语 Kitadani Formation 早白垩世 巴列姆阶 的一属中生代兽脚类动物的非正式名称 化石只有单一的尾椎骨和尺骨 该分类群曾被非正式地称为 Katsuyama ryu 直到大卫 兰伯特 1990年 给它起了一个无效的属名 胜山龙 丘尔 2000年 认为尾椎骨属于鸟脚类 奥利舍夫斯基 2000年 认为该化石材料是福井盗龙的同义词 然而 化石的尺骨不同于福井盗龙 巨大的鹰嘴 英语 olecranon 也表明该分类单元不属于手盗龙形类 101 海特兰龙 编辑 主条目 海特蘭龍屬 海特兰龙 英语 Khetranisaurus 在一些早期报告中也拼写为 Khateranisaurus 以巴基斯坦的海特兰人 英语 Khetran 命名 意为 海特兰的蜥蜴 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蜥脚类泰坦巨龙科的一个非正式分类单元 102 被提议的物种是巴尔坎海特兰龙 K barkhani 由穆罕默德 萨迪克 马尔卡尼 M Sadiq Malkani 在2006年描述 它基于一个尾椎骨 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帕布组 英语 Pab Formation 维达格里段 它与 巴基龙 和 苏莱曼龙 一起被归类于 巴基龙科 泰坦巨龙科的异名 23 朝鲜龙 编辑 主条目 朝鮮龍 关于鸟臀目的韩国龙 请见 韩国龙属 朝鲜龙 英语 Koreanosaurus 意为 朝鲜的蜥蜴 是一个非正式名称 用作对白垩纪早期一属尚未描述的恐龙的称呼 它很可能是一种生存于韩国的驰龙类 或类似的兽脚类 恐龙 尽管它有时也被分类於暴龙超科和棱齿龙科 该属的命名仅根据一根股骨 属名由古生物学家金港墨在1979年创造 但是到了1993年 金港墨决定将它归类于恐爪龙属的一个物种 并创造了非正式的名称 朝鲜恐爪龙 D koreanensis 103 昆明龙 编辑 主条目 昆明龙 昆明龙 英语 Kunmingosaurus 是一种非正式命名的原始蜥脚类动物 生活在侏罗纪早期 化石1954年发现于中国云南省 模式种和唯一的物种是1985年赵喜进创造的武定昆明龙 Kunmingosaurus wudingensis 该物种仅已知于从冯家河组 英语 Fengjiahe Formation 或下陆丰统 英语 Lower Lufeng Series 发现的化石 包括骨盆 后肢和一些椎骨 45 104 105 106 L 编辑瀾滄江龍 编辑 主条目 瀾滄江龍 瀾滄江龍 英语 Lancanjiangosaurus 有时也拼写成 Lanchanjiangosaurus 意为 澜沧江蜥蜴 以中国的澜沧江命名 是一个非正式的名字 用来称呼一种尚未描述的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 模式种扎曲瀾滄江龍 L cachuensis 由赵喜进创造于1985年 但至今仍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它是从西藏的达布卡群 英语 Dapuka Group 中发现的 107 李家沟龙 编辑 李家沟龙 英语 Lijiagousaurus 意为 李家沟的蜥蜴 是用于今天中国四川省晚白垩世一属尚未记录的植食性禽龙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该属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欧阳辉 英语 Ouyang Hui 命名 但未经正式叙述 因此被视为一个无资格名称 李家沟龙 曾在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指南中简要提到 108 109 利克霍勒龙 编辑 利克霍勒龙 英语 Likhoelesaurus 意为 利克霍勒的蜥蜴 是一属迄今仍未叙述的主龙形类的名称 可能是一种恐龙 或者是一种南非的晚三叠世的劳氏鳄目 这个名字是由保罗 埃伦伯格 Paul Ellenberg 在1970年创造的 模式种 是巨型利克霍勒龙 Likhoelesaurus inges 110 该属以发现化石的一个莱索托小镇利克霍勒 Li Khole 命名 该属的牙齿为唯一找到的化石 来自晚卡尼阶至早诺利阶的下艾略特组 英语 Lower Elliot Formation 111 埃伦伯格 1972年 认为该属是一种巨大的肉食龙类恐龙 科琴和拉特在1984年认为它可能与巴苏陀齿龙 英语 Basutodon 有关 112 113 安德鲁 诺尔 Andrew Knoll 将 利克霍勒龙 列为劳氏鳄目 并指出本属很可能属于该分类群 114 洛帕龙 编辑 洛帕龙 英语 Lopasaurus 意为 阿尔贝托 洛帕 的蜥蜴 是一属尚未叙述的驰龙科兽脚亚目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因其与鹫龙 内乌肯盗龙和彭巴盗龙的相似性而被认为属于半鸟亚科 化石出自巴西蓬托普莱斯1号遗址 Ponto 1 do Price site 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的玛丽亚组 英语 Marilia Formation 115 正模标本 为部分右跖骨 含第二 第三和第五跖骨 由阿尔贝托 洛帕 Alberto Lopa 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发现 但该化石在卢埃林 伊弗 普莱斯 英语 Llewellyn Ivor Price 1980年去世后不久就遗失了 115 洛帕龙 在布鲁姆等人对渔龙的叙述中简要提及 并在题为 巴西恐爪龙类的记录 The record of deinonychosaurians in Brazil 的一节中暂时归类于半鸟亚科 115 尽管 洛帕龙 和渔龙发现于同一地层 但作者并未将其归入后者 115 M 编辑頰齒龍 编辑 主条目 頰齒龍 颊齿龙 英语 Magulodon 是一属尚未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生存于早白垩世 大约1 12亿年前的阿普第阶至阿尔布阶 它可能是一种鸟臀类恐龙 要么是鸟脚类 要么是基底角足龙类 化石发现于现在的美国马里兰州 模式种米尔柯克颊齿龙 Magulodon muirkirkensis 由克兰兹 P Kranz 在1996年创造 116 它是一个所谓的牙齿分类单元 命名仅根据一颗牙齿 由于没有正式描述 它也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在一篇论文中 它被认为是一个分类不确定的标本 该论文中提到了该物种预期的正模标本 但避免使用 颊齿龙 这个名称 以防止分类混乱 117 曼加桓加龙 编辑 曼加桓加龙 英语 Mangahouanga 命名自同名河流曼加桓加溪 又称特霍厄河 英语 Te Hoe River 或 琼 威芬 英语 Joan Wiffen 的兽脚类 Joan Wiffen s theropod 是新西兰塔霍拉组 英语 Tahora Formation 一种兽脚类的非正式名称 化石是单个椎骨 由琼 威芬于1975年发现 属名 由莫利纳 佩雷兹和拉腊门迪于2016年在书中命名 但并未给出种名 118 作者估计 曼加桓加龙 长3 5米 11英尺 重 130公斤 290英磅 穆真龙 编辑 穆真龙 英语 Maojandino 是一种泰坦巨龙类蜥脚类恐龙 发现于巴基斯坦苏莱曼盆地维达格里组的晚白垩世红色泥岩中 这种恐龙与其他蜥脚类恐龙共享一个栖息地 包括巴尔坎海特兰龙 Khetranisaurus barkhani 金氏苏莱曼龙 Sulaimanisaurus gingerichi 巴基龙 Pakisaurus 巴基斯坦地调龙 Gspsaurus pakistani 维达格里西莱基无辜龙 Saraikimasoom vitakri 和拉氏尼克龙 Nicksaurus razashahi 119 马里龙 编辑 关于甲龙科的马里龙 请见 马里龙属 马里龙 英语 Marisaurus 意为 马里的蜥蜴 以巴基斯坦的马里部落命名 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泰坦巨龙类的一个非正式分类单元 模式种是杰氏马里龙 M jeffi 由马尔卡尼 M Sadiq Malkani 于2006年叙述 该属基于一些发现于帕布组 英语 Pab Formation 维达格里段的年代为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尾椎骨 许多附加材料 包括部分颅骨 一些椎骨和一些后肢骨 都被归类于本属 马里龙 和 苏莱曼龙 一起归类于 俾路支龙科 尽管该科曾被作为萨尔塔龙科的异名 23 120 健頸龍 编辑 主条目 健頸龍 健颈龙 英语 Megacervixosaurus 意为 巨颈蜥蜴 是晚白垩世一属尚未被记录的草食性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它是一只生活在现在中国的泰坦巨龙科蜥脚类动物 模式种为西藏健颈龙 Megacervixosaurus tibetensis 1985年由中国古生物学家赵喜进命名 健颈龙 从未被正式描述过 至今仍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121 米魯龍 编辑 主条目 米魯龍 米鲁龙的膝关节和爪子 米鲁龙 英语 Merosaurus 是一属分类不明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于1847年前发现于早侏罗世 约1 9亿年前的辛涅缪尔期 多塞特郡的查茅斯 英语 Charmouth 它发现于蓝里阿斯组 英语 Blue Lias Formation 或查茅斯泥岩组 英语 Charmouth Mudstone Formation 它是一种兽脚亚目动物 可能是一种生活在现在英国的坚尾龙类 模式种是纽曼氏米鲁龙 Merosaurus newmani 由古生物学家威尔斯 Samuel Welles 鲍威尔 H P Powell 和皮克林 S A Pickering 于1995年创造 基于一些曾被认为属于肢龙的腿骨 膝关节 122 123 微頭龍 编辑 主条目 微頭龍 微头龙 英语 Microcephale 意为 微型的头 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一属小型厚头龙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也被称为 北美矮小物种 North American dwarf species 它的化石是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年代为坎帕阶晚期的恐龙公园组中发现的 对这种恐龙的了解并不多 它还没有被完全描述过 因此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古生物学家保罗 塞里诺 英语 Paul Sereno 于1997年在一份厚头龙类恐龙列表中首次提到了 微头龙 的化石 包括微小的头盖骨 这些头盖骨的尺寸不到5厘米 2英寸 目前该属没有正式的种名 微齒龍 编辑 主条目 微齒龍 微齿龙 英语 Microdontosaurus 意为 小齿蜥蜴 是中国一属尚未记录的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它是根据一些新疆达布卡群 英语 Dapuka Group 中发现的一些年代为侏罗纪中期的化石命名的 预期的模式种是大冶微齿龙 M dayensis 45 与赵喜进在1985年或1983年创建的其他非正式名称一样 从那时起就没有使用过 可能已经命名为其它物种 124 御船龍 编辑 主条目 御船龍 御船龙 英语 Mifunesaurus 意为 御船町的蜥蜴 是一属未叙述的的已灭绝非鸟兽脚亚目恐龙 发现于日本的森诺曼阶的岩石 御船龙的已知化石只有几块骨头 其中包括胫骨 指骨 跖骨和一颗单独的牙齿 该属于1985年由希萨命名 还没有指定物种 125 米切尔的鸟脚类 编辑 米切尔鸟脚类 英语 Mitchell ornithopod 是俄勒冈州米切尔 英语 Mitchell Oregon 附近发现的一种鸟脚类恐龙的非正式昵称 是该州第一种有记载的恐龙 但并非首次发现 一种鸟脚类的骶骨已于19世纪60年代在塞巴斯蒂安角 英语 Cape Sebastian Oregon 发现并于1994年发掘出来 但直到2019年才被叙述 已知骨骼F118B00是一块趾骨 右后肢脚部中趾的第三趾骨 于2015年由格雷戈里 雷塔拉克 Gregory Retalack 和其学生在一次年度实地考察中发现 位于阿尔布阶哈兹佩斯组 英语 Hudspeth Formation 的一层 126 这块骨头是在地面上发现的 因此无需挖掘 而雷塔拉克立刻意识到它与附近散落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不同 127 2018年 这块骨骼由格雷戈里 雷塔拉克 杰西卡 西奥多 Jessica Theodor 爱德华 戴维斯 Edward Davis 萨曼莎 霍普金斯 Samantha Hopkins 和保罗 巴雷特 Paul Barrett 所叙述 126 该化石是一具被卷进海洋的臃肿尸体的一部分 很可能来自爱达荷州 后来 人们将这块骨头与其他更完整的鸟脚类遗骸进行比较 发现 米切尔鸟脚类 的骨头与鸭嘴龙类和禽龙类最为相似 尽管它很可能是一种基底鸟脚类动物 126 雷塔拉克认为这块骨头属于一个新属 尽管没有足够的遗骸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 127 茂师龙 编辑 茂师龙 的肱骨 希萨 Hisa 在1985年将茂师龙 英语 Moshisaurus 或 Moshi ryu 这一属名用于日本早白垩世宫古群 英语 Miyako Group 的一件不完整蜥脚类肱骨 NSM PV17656 董枝明等人 1990年 和长谷川善和等人 1991年 将其分配给马门溪龙 但是东洋一等人 1998年 和保罗 巴雷特等人 2002年 将其分配给蜥脚下目未定属 128 129 130 N 编辑牛頓龍 编辑 主条目 牛頓龍 牛顿龙 齿骨模型的插图 牛顿龙 英语 Newtonsaurus 是为兽脚类恐龙的一个物种岗勃镰齿龙 Zanclodon cambrensis 所建立的非正式属名 该物种基于标本BMNH R2912 一块在1898年发现于威尔士瑞替阶利斯托克组 英语 Lilstock Formation 的齿骨 英语 dentary 外模 英语 Fossil Casts and molds 并在1899年由埃德温 图利 牛顿 英语 Edwin Tulley Newton 所叙述 131 拉尔夫 莫纳尔 Ralph Molnar 于1990年将该分类单元重新分配至斑龙属 随后彼得 高尔顿在1998年和2005年亦遵循这一分类 该物种没有诊断特征 因此被视为疑名 并且因为具有较低的间齿板 英语 Interdental plate 和仅拥有一个麦氏软骨槽 英语 Meckelian groove 而被认为是鸟吻类 之外的腔骨龙超科兽脚类动物 132 也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另一种不确定的掠食性主龙类 133 牛顿龙由斯蒂芬 皮克林在1999年命名 属名指该物种的叙述者 自从1999年在私人出版物中出现以来 古生物学家就一直在避免使用该名称 尽管岗勃镰齿龙 Zanclodon cambrensis 或岗勃斑龙 Megalosaurus cambrensis 等称谓都已被用于该分类群 134 135 格西龍 编辑 主条目 格西龍 格西龙 英语 Ngexisaurus 是西藏中侏罗统达布卡群 英语 Dapuka Group 中一属尚未被记录的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模式种达布卡格西龙 Ngexisaurus dapukaensis 由赵喜进于1983年创造 136 137 138 尼克龙 编辑 尼克龙 英语 Nicksaurus 是巴基斯坦苏莱曼盆地维达格里组晚白垩世红色泥岩中一种非正式命名的泰坦巨龙科蜥脚类恐龙 这种恐龙与其他蜥脚类恐龙共享一个栖息地 包括海特兰龙 苏莱曼龙 巴基龙 地调龙 无辜龙和穆真龙 119 諾爾龍 编辑 主条目 諾爾龍 查干诺尔龙头部特写 诺尔龙 英语 Nurosaurus 发音Nur o saw rus 意为 诺尔的蜥蜴 是蜥脚类恐龙一个属的非正式名称 该属已知于一具不完整的巨型骨骸 并由董枝明在1992年提出 模式种为查干诺尔龙 Nurosaurus qaganensis 其化石发现于内蒙古查干诺尔组 英语 Qagannur Formation 距二连浩特东南65 km 40 mi 139 该矿床的地质年龄比含鹦鹉嘴龙的固阳群 英语 Guyang Group 还要早 但仍为早白垩世 它是在剑龙类的骨板和肩胛骨旁发现的 140 诺尔龙以左脚第四趾的第一个趾骨上出现的应力性骨折而著名 这是第一个被确认的此类骨折 此后在迷惑龙 重龙 腕龙 圆顶龙和梁龙的趾骨和跖骨上都有发现 141 O 编辑小原龙 编辑 小原龙 英语 Oharasisaurus 是日本早白垩世桑岛组 英语 Kuwajima Formation 一属尚未描述多孔椎龙类蜥脚下目恐龙 可以属于盘足龙科 由莫利纳 佩雷兹和拉腊门迪于2020年非正式命名 142 正模标本是一颗牙齿 由Matsuoka在2000首次提及 143 似奥克龙 编辑 主条目 似奥克龙 似奥克龙 英语 Orcomimus 发音为or coh MEEM us 是66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一属尚未叙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该恐龙是一种似鸟龙类 生活在现在的美国南达科他州 由迈克尔 特里博尔德 英语 Michael Triebold 于1997年命名 但从未被正式描述过 目前还只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似奥克龙 是一种两足兽脚类动物 但人们只发现了它的骨盆和后肢 似奥克龙 被认为是当时似鸟龙类动物中相对先进的 尽管这很难从已发现的有限化石中分辨出来 144 它可能与目前已知的地狱溪地层中的一种似鸟龙类有关 峨山龙 编辑 主条目 峨山龙 Oshanosaurus 峨山龙 英语 Oshanosaurus 意为 峨山的蜥蜴 是中国云南早侏罗世一属至今尚未记录的蜥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其化石发现于下陆丰统 英语 Lower Lufeng Series 被提议的 模式种 杨氏峨山龙 Oshanosaurus youngi 是赵喜进于1985年创造的 45 它有时被认为与畸齿龙科有关 这似乎是由于在赵喜进 1985年 的文章中与滇中龙 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畸齿龙科 的一个物种并置造成的 145 多孔骨龙 编辑 多孔骨龙 英语 Osteoporosia 意为 多孔的骨骼 是摩洛哥卡玛卡玛群一种非正式命名的兽脚类 可能属于鲨齿龙科或大盗龙类 模式种 巨大多孔骨龙 O gigantea 由辛格于2015年叙述 正模标本JP Cr340由一颗牙齿及一块不明骨骼 可能是背椎神经棘 组成 146 马泽等人 2019年 的兽脚类动物区系列表将其列为索伦眼龙的异名 147 P 编辑巴基龙 编辑 主条目 巴基龙属 巴基龙 英语 Pakisaurus 意为 巴基斯坦的蜥蜴 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泰坦巨龙科蜥脚类恐龙的一个非正式分类单元 被提议的物种是俾路支巴基龙 P balochistani 2006年由穆罕默德 萨迪克 马尔卡尼 M Sadiq Malkani 根据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阶帕布组 英语 Pab Formation 维达格里段的四个尾椎骨正式命名 三个额外的尾椎也分配给这个物种 作者建立了一个名为 巴基龙科 的分类群 现在被看作更为古老的泰坦巨龙类的异名 巴基龙 被认为与苏莱曼龙和海特兰龙关系密切 两者都来自巴基斯坦 23 足爪龙 编辑 足爪龙 英语 Podischion 是一属非正式命名的鸭嘴龙类 1911年巴纳姆 布朗带领的团队在阿尔伯塔省的红鹿河 英语 Red Deer River 发现了一具骨骼 标本被暂定名为 足爪龙 直到2010年才在丁格斯和诺瑞尔出版的文献中提及 148 94 这件骨骼可能代表了一只亚冠龙个体 94 Q 编辑R 编辑罗纳尔多盗龙 编辑 罗纳尔多盗龙的化石 罗纳尔多盗龙 英语 Ronaldoraptor 又称米特拉塔的偷蛋龙类 Mitrata Oviraptorid 是蒙古一种未描述的偷蛋龙类 149 已被列为 偷蛋龙类未定属 Oviraptor sp 150 2003年 路易斯 雷 英语 Luis Rey 在他的 恐龙野外指南 中生代旅行者必备手册 A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The Essential Handbook for Travelers in the Mesozoic 一书中首次使用此名称 他在书中画了一幅插图 标题为 罗纳尔多盗龙 149 罗纳尔多盗龙可能与奥氏葬火龙关系密切 发现龙 编辑 正模标本 发现龙 英语 Rutellum 註 1 暂译 是一个前林奈式名称 用于称呼一件中侏罗世恐龙标本 它是一种蜥脚类 可能属于鲸龙科 151 生存于今天的英格兰 标本称为牵涉发现龙 Rutellum implicatum 由爱德华 卢德 英语 Edward Lhuyd 叙述于1699年 152 是最早被认为是恐龙的命名实体 151 它基于一颗牙齿 收集于牛津郡威特尼附近的卡斯韦尔 153 因为 牵涉发现龙 在1758年 根据ICZN的正式起始日期 之前命名 因此不被认为是一个有效学名 S 编辑薩納維斯龍 编辑 萨纳维斯龙的骨架 萨维纳斯龙 英语 Sabinosaurus 或 Sabinosaurio 是一个用於墨西哥萨维纳斯盆地 Sabinas Basin 发现的部分恐龙骨骼的非正式名称 吉姆 柯克兰 Jim Kirkland 及其同事最初将其描述为小贵族龙属未定种 Kritosaurus sp 154 但普里托 马尔克斯 Prieto Marquez 在2014年将其视为一种不确定的栉龙亚科化石 155 这具骨骼比其他已知标本大约20 约11米 36英尺 长 坐骨有明显的弯曲 代表了已知的最大的北美洲栉龙亚科 不幸的是 残骸的鼻骨也不完整 154 萨尔达姆龙 编辑 萨尔达姆龙属 英语 Saldamosaurus 是一属非正式命名的剑龙类恐龙 已知化石是在俄罗斯西伯利亚早白垩世萨尔达姆组 Saldam Formation 发现的完整的脑壳 模式种图瓦萨尔达姆龙 Saldamosaurus tuvensis 于2014年命名 但根据高尔顿和卡彭特 2016年 的说法 它的命名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要求 因此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156 157 似萨尔蒂约龙 编辑 似萨尔蒂约龙化石 似萨尔蒂约龙 英语 Saltillomimus 是墨西哥普韦布洛组 英语 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 中发现的一属晚白垩世 晚坎帕阶 似鸟龙科兽脚类动物的非正式名称 所知于标本SEPCP 16 237 包括部分尾椎及大部分四肢骨骼 发现于1998年 以及可能的幼龙标本SEPCP 16 221 部分后肢及骨盆 玛莎 卡洛琳娜 阿格诺林 马丁内兹 Martha Carolina Aguillon Martinez 于2010年将其命名为快速似萨尔蒂约龙 Saltillomimus rapidus 158 2014年 沙漠博物馆 Museo del Desierto 展出了一具 似萨尔蒂约龙 的骨骼重建 突出了其结合亚洲与北美似鸟龙类特征的强健的大腿和怪异的臀部 该分类单元命名于马丁内兹2010年的论文中 但是并没有过多的描述 因此是一个无效的论文名 85 山出龍 编辑 主条目 山出龍 山出龙 英语 Sanchusaurus 意为 来自山出的蜥蜴 是亚洲白垩纪早期一种似鸟龙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仅所知于在日本中崎市 159 发现的部分尾椎 73 董枝明 1990年 73 认为它是似鸡龙的异名 但两个物种在生存年代和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该属还没有被正式描述过 被认为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山出龙 在1985年由希萨 Hisa 首次提及 但没有正式叙述 160 西莱基无辜龙 编辑 西莱基无辜龙 英语 Saraikimasoom 是巴基斯坦维达格里组 英语 Vitakri Formation 一种未叙述的泰坦巨龙类恐龙 模式种是维达格里西莱基无辜龙 Saraikimasoom vitakri 由马尔卡尼命名于2015年 出现于一篇描述了多种巴基斯坦恐龙 如地调龙 尼克龙和穆真龙的论文中 161 西莱基无辜龙 目前被认为是一个手稿名 Shake N Bake兽脚类 编辑 Shake N Bake兽脚类 英语 Shake N Bake theropod 是卡岩塔组 英语 Kayenta Formation 一种未叙述的腔骨龙类 162 163 暹羅劍龍 编辑 关于棘龙科的暹罗龙 请见 暹罗龙属 暹罗剑龙 英语 Siamodracon 是一属已灭绝的无效剑龙类恐龙 化石是从泰国浦卡东组 英语 Phu Kradung Formation 中发现的一个背椎骨 根据高尔顿和卡彭特 2016年 的说法 其命名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要求 164 156 暹罗剑龙 是在东南亚发现的第一种装甲亚目恐龙 164 拟西得龙 编辑 拟西得龙 英语 Sidormimus 是一个非正式名称 用于在尼日尔埃尔哈兹组 英语 Elrhaz Formation 发现的一属结节龙科 它的第一具标本由克里斯 西得 Chris Sidor 发现于2000年 随后 里昂立即在项目勘探网站上对它进行了叙述 并附有一张正模标本的照片 165 同年 在国家地理网站上 同一张照片被标为 Dogosaurus 2005年 西得本人证实 拟西得龙 是埃尔哈兹组的结节龙科 拟西得龙 已被保罗 塞里诺 英语 Paul Sereno 提到过三次 166 167 168 本属已知于部分颅后骨骼 它的脖子和肋骨在标本发现时露了出来 中国蜥结龙 编辑 中国蜥结龙 英语 Sinopeltosaurus 是罗曼 乌兰斯基所叙述的已灭绝肢龙科鸟臀目恐龙的一个可疑 英语 nomen dubium 属 该属来自中国云南省下侏罗统的禄丰组 英语 Lufeng Formation 模式种兼唯一种是微小中国蜥结龙 S minimus 基于部分铰接的踝骨 2016年 彼得 马尔科姆 高尔顿 英语 Peter Malcolm Galton 和肯尼思 卡彭特 英语 Kenneth Carpenter 宣布它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并列为鸟臀目 也可能是装甲类 未定属 4 60 169 乌兰斯基将其称为微小中国蜥结龙 Sinopeltosaurus minimus 或微小中国盾龙 Sinopelta minima 高尔顿和卡彭特作为ICZN的第一批修订者 使这位前官员声名鹊起 4 斯卡拉奔龙 编辑 斯卡拉奔龙的骨骼重建 斯卡拉奔龙 英语 Skaladromeus 或称凯帕罗维茨的鸟脚类 Kaiparowits ornithopod 是来自凯帕罗维茨组 英语 Kaiparowits Formation 的一种鸟脚类 由克林特 博伊德 Clint Boyd 命名于2012年的一份论文中 170 预期的模式种是戈氏斯卡拉奔龙 Skaladromeus goldenii 正模标本似乎被一只鳄形类咬过 这表明斯卡拉奔龙是被鳄鱼所捕食的 矛头甲龙类 编辑 矛头甲龙类 英语 Spearpoint ankylosaur 是怀特岛威塞克斯组 英语 Wessex Formation 一件尚未叙述的甲龙类标本 于1994年发现于契顿钦利 英语 Chilton Chine 部分骨骼收藏于恐龙岛博物馆 英语 Dinosaur Isle 编号为IWCMS 1996 153 而其它部分则被私人收藏 托马斯 瑞文 Thomas J Raven 发现它与多刺甲龙没有密切关系 而后者是威塞克斯组中唯一一种已命名的甲龙类物种 该标本很可能代表一个新的分类单元 171 蘇西亞龍 编辑 苏西亚龙的股骨上部 2012年 在美国华盛顿州圣胡安县的苏西亚岛国家公园 英语 Sucia Island State Park 发现一具绰号为雷克斯苏西亚龙 英语 Suciasaurus rex 的兽脚类化石 这是华盛顿州发现的第一只恐龙 172 173 这一发现由布克博物馆 英语 Burke Museum 的古生物学家在PLoS ONE上发表发现论文时宣布 174 175 在塔科马附近帕克兰 英语 Parkland Washington 一所小学的学生请愿的推动下 华盛顿州立法机构 英语 Washington State Legislature 于2019年提出一项法案 使其成为官方的州恐龙 172 173 176 2021年出现了新一轮的推动 尽管它受到了众议院共和党人如J T 威尔克斯 英语 J T Wilcox 的批评 他认为这是对正在进行的新冠疫情的低优先级 177 178 杉山龙 编辑 主条目 杉山龍 杉山龙 英语 Sugiyamasaurus 意为 杉山的蜥蜴 是一个非正式名称 用作称呼在杉山地区发现的 属于某种巨龙形类 可能是福井巨龙 的大量匙形 英语 spatula 牙齿 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日本 这个名字最早由大卫 兰伯特 英语 David Lambert author 在1990年出版的恐龙资料册 Dinosaur Data Book 上 也出现在兰伯特的 终极恐龙书 Ultimate Dinosaur Book 和许多在线恐龙名单中 因为它还没有被正式描述过 所以 杉山龙 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遗骸是在胜山市附近发现的 最初归类于圆顶龙科 但可能属于福井巨龙 因为二者的化石材料是在同一个采石场出土的 179 180 181 苏莱曼龙 编辑 主条目 蘇萊曼龍屬 苏莱曼龙 英语 Sulaimanisaurus 取自化石发现地附近的苏莱曼山脉 意为 苏莱曼蜥蜴 属名在一些早期报告中也拼写成 Sulaimansaurus 是巴基斯坦西部俾路支省晚白垩世泰坦巨龙类蜥脚类恐龙的一个非正式分类群 102 被提议的物种是金氏苏莱曼龙 S gingerichi 由马尔卡尼 M Sadiq Malkani 叙述于2006年 基于在马斯特里赫特阶帕布组 英语 Pab Formation 维达格里段发现的七节尾椎 另外 还有四节尾椎被分配给该属 它被认为与巴基龙和海特兰龙有关 属于巴基龙科 泰坦巨龙科的异名 23 T 编辑碩獵龍 编辑 霸王龍類胫骨合模標本AMNH 2550 於2017年命名爲 碩獵龍 硕猎龙 英语 Teihivenator 意为 强壮的猎人 是一属命名不当的暴龙超科虚骨龙类恐龙 化石出自新泽西州的纳夫辛克组 英语 Navesink Formation 仅含一个被提议的物种 即长足硕猎龙 T macropus 最初归类为伤龙的一个物种 暴风龙 该学名现已被厉螨属占用 2017年 韓國仁荷大學古生物學家尹燦奎 Chan gyu Yun 윤찬규 音译 建议将其作为独立属 182 硕猎龙 状态为无效 因为命名它的出版物是纯网络期刊 表明文章发表时需要在ZooBank注册 然而 作者在首次发布之后才注册ZooBank 这意味着其不符合有效发布分类单元的要求 183 2017年 美國古生物學家切斯 布朗斯坦 Chase Brownstein 的一份论文预印本中得出结论 硕猎龙化石是暴龙超科和似鸟龙科残骸的混合物 没有明显特征 使该物种成为嵌合体和无资格名称 184 2018年 布朗斯坦声明 硕猎龙胫骨标本AMNH FARB 2550代表了某种霸王龙类的疑名 可能有别於伤龙属 但不足以构成一个分类单元 185 无法命名之龙 编辑 无法命名者 英语 That Which Cannot Be Named 是德恩 耐许 英语 Darren Naish 给怀特岛威塞克斯组一具未叙述的小型虚骨龙类骨骼起的名字 该标本属于私人所有 目前研究人员无法获得 186 耐许在2020年认为该分类单元可能是种暴龙超科 187 天台龙 编辑 天台龙 英语 Tiantaisaurus 有时也拼写成 Tiantaiosaurus 是对中国浙江省阿普第阶赖家组 英语 Laijia Formation 的一件镰刀龙类标本的非正式称呼 根据恐龙邮件列表 Dinosaur Mailing List 的通信 此名称 来自2012年的一项研究 被打算用于官方描述 在2005年被发现后 2007年一份未出版的手稿中首次提到了此名称 该物种被命名为始丰天台龙 T sifengensis 标本包括坐骨 跟骨 英语 astragalus 胫骨 股骨 不完整的耻骨和髂骨以及大量椎骨 188 189 泰坦猎龙 编辑 泰坦猎龙 英语 Titanovenator 意为 泰坦猎人 是肯尼亚拉普尔砂岩 英语 Lapurr Sandstone 一种尚未描述阿贝力龙超科 模式种 是肯尼亚泰坦猎龙 Titanovenator kenyanensis 出现于塞蒂奇等人的2013年古脊椎动物学会会议摘要中 根据摘要 泰坦猎龙 化石包括零散的颅后及眶后骨骼 体长估计为11至12米 如果作者的结论正确 它将是已知最大的阿贝力龙科 190 吐鲁茨龙 编辑 主条目 吐鲁茨龙 吐鲁茨龙 英语 Tonouchisaurus 意为 吐鲁茨的蜥蜴 是对白垩纪早期一属尚未被描述的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它是一种兽脚类动物 生存于现在的蒙古 所建议的 模式种 蒙古吐鲁茨龙 Tonouchisaurus mongoliensis 是瑞钦 巴思钵 英语 Rinchen Barsbold 在1994年创造的 它非常小 长度不到0 91米 3英尺 从已知骨骼来看 它可能是一种暴龙科 其化石只有一些四肢骨骼 包括 完整的手和脚 以及其他肢体骨骼 奥利舍夫斯基 1996 191 U 编辑矛神龙 编辑 主条目 矛神龙属 骨骼重建 矛神龙 英语 Ubirajara 意为 长矛之王 是巴西早白垩世克拉图组 英语 Crato Formation 一属美颌龙科兽脚类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在2020年一篇 印刷中 的论文中首次命名 后因标本曾被非法走私而被撤回 192 V 编辑怀特甲龙 编辑 1982年 贾斯汀 德莱尔根据标本GH 981 45非正式命名了怀特甲龙 英语 Vectensia 与多刺甲龙正模标本一样 该标本也是在巴恩斯高地 Barnes High 找到的 但报道称它是在下威塞克斯组一个更古老的地层中发现 193 布洛斯1987年其它暂时归入多刺甲龙 194 维达格里龙 编辑 主条目 维达格里龙属 维达格里龙 英语 Vitakridrinda 是一属阿贝力龙科兽脚类恐龙 来自晚白垩世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斯坦 模式种是苏莱曼维达格里龙 V sulaimani 该物种的残骸 连同其他恐龙标本 是由巴基斯坦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古生物学家团队在维达格里附近找到的 化石出自马斯特里赫特阶帕布组 英语 Pab Formation 的维达格里段的岩石中 23 该属在2006年由马尔卡尼 M S Malkani 根据包括两根股骨 一个脑壳 和一颗牙齿在内的部分残骸所描述 部分鼻骨后来也被发现 马尔卡尼将其归类于正模标本 其他发现于维达格里的椎骨也可能属于这个物种 然而 之前找到的鼻骨后来被重新归类为中真鳄类的一个新属 印度河暴鳄 英语 Induszalim 195 196 197 托马斯 霍兹给出了维达格里龙一个可能的体长 6米 19 7英尺 198 然而 它也可能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199 维达格里龙 编辑 主条目 维达格里龙属 西北阿根廷龙科 維達格里龍 英语 Vitakrisaurus 是獸腳亞目西北阿根廷龍科的一個屬 只有一個已知物種 西莱基維達格里龍 Vitakrisaurus saraiki 它生活在大約7000萬年前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的印度次大陸 化石出土于巴基斯坦的維達格里组 英语 Vitakri Formation 正模標本MSM 303 2是一隻右脚 看起來有三指關節和強壯的指骨 它可能屬於西北阿根廷龍科 因為它的腳與速龍很相似 儘管在其簡要描述中不一致 並且與文章中的其他獸腳類恐龍缺乏比較 使得正式分類很困難 200 201 202 屬名取自帕布組 英语 Pab Formation 的維達格里段與希臘語後綴saurus 意為 爬行動物 種名紀念主要居住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沙拉基人 然而 就像馬爾卡尼 M Sadiq Markani 命名的其它分類群一样 它也可能是一個無資格名稱 199 W 编辑白石棘龙科 编辑 白石棘龙科的骨骼 白石棘龙科 英语 White Rock spinosaurid 是怀特岛威克蒂斯组 英语 Vectis Formation 2022年描述的一种巨型棘龙科的昵称 203 其化石非常零碎 因此描述者避免将其命名 但考虑过使用怀特棘龙 Vectispinus 的属名 椎骨尺寸与棘龙的比较显示它有可能是最大的兽脚类之一 体长超过10米 33英尺 204 X 编辑兴和龙 编辑 日本化石博览会上的 兴和龙 骨架 兴和龙 英语 Xinghesaurus 是一种蜥脚类恐龙 有可能是一种巨龙形类 出现於2009年 沙漠奇迹 砂漠の奇跡 恐龙博览会旅游指南中 但指南上并没有给出该属的种名 205 206 Y 编辑元谋盗龙 编辑 元谋盗龙 英语 Yuanmouraptor 或 Yuenmeuraptor 是一种非正式命名的来自中国元谋县的肉食龙类 207 它生存于大约1 74亿年和1 63亿年前的中侏罗世 所知于标本ZLJ0115 一件陈列在某个不知名的中国博物馆 可能是禄丰恐龙博物馆 英语 Lufeng Dinosaur Museum 的完整颅骨和一个重建骨架 元谋盗龙在2014年的一本指南中被简要提及 宜宾龙 编辑 主条目 宜宾龙 宜宾龙 英语 Yibinosaurus 意为 宜宾 蜥蜴 是一属至今尚未叙述的早侏罗世食草恐龙的非正式名称 它是一种蜥脚类 生存于今天的中国四川 提议的 模式种 为周氏宜宾龙 Yibinosaurus zhoui 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欧阳辉 英语 Ouyang Hui 命名 但尚未正式描述 仅在重庆自然历史博物馆指南 2001年 中被简要提及 因此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208 209 郧县龙 编辑 主条目 郧县龙 郧县龙 英语 Yunxianosaurus 是中国湖北省晚白垩世一属泰坦巨龙类恐龙的临时名称 模式种湖北郧县龙 Yunxianosaurus hubeinensis 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李正奇于2001年提出 郧县龙 化石是在南阳地区附近发现的 李正奇说 郧县龙 这个名字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临时命名的 但是在给它正式命名之前 还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考察和化石研究 210 211 Z 编辑札满康的偷蛋龙类 编辑 札满康的偷蛋龙类 札满康的偷蛋龙类 英语 Zamyn Khondt oviraptorid 是偷蛋龙科标本IGM或GIN 100 42的昵称 由于偷蛋龙属的颅骨保存过差且被压碎 IGM 100 42已经成为该恐龙的一个 典型描述 甚至出现在科学论文中 标为嗜角偷蛋龙 212 然而 与偷蛋龙相比 这种外形独特 头冠较高的物种的颅骨特征与葬火龙更为相似 它可能代表了后者的第二个物种 或者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属 有待进一步研究 213 参见 编辑恐龍列表注释 编辑 属名可能取自拉丁语rutellum rutrum 意为 终将被发现的 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Dalman S G and S G Lucas A new large Tyrannosaurid Alamotyrannus brinkmani n gen n sp Theropoda Tyrann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jo Alamo Formation Naashoibito Member San Juan Basin New Mexico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 ence Bulletin In press 2013 Manning P L Egerton V M Romano M A New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the United Kingdom PLoS ONE 2015 10 6 e0128107 Bibcode 2015PLoSO 1028107M PMC 4452486 PMID 26030865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128107 Inside Yorkshire Museum s new Jurassic World attraction Yorkshire Post 17 March 2018 17 Octo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04 4 0 4 1 4 2 4 3 Galton Peter M amp Carpenter Kenneth 2016 The plated dinosaur Stegosaurus longispinus Gilmore 1914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Upper Jurassic western USA type species of Alcovasaurus n gen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Abhandlungen 279 2 185 208 Nath T T Yadagiri P and Moitra A K 2002 First record of armoure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Jurassic Kota Formation Pranhita Godavari Valley Andhra Pradesh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v 59 p 575 577 Peter M Galton 2019 Earliest record of an ankylosaurian dinosaur Ornithischia Thyreophora Dermal armor from Lower Kota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India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Abhandlungen 291 2 205 219 doi 10 1127 njgpa 2019 0800 Neraudeau D Allain R Ballevre M Batten D J Buffetaut E Colin J P Dabard M P Daviero Gomez V El Albani A Gomez B Grosheny D The Hauterivian Barremian lignitic bone bed of Angeac Charente south west France stratigraphical palaeobiological and palae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2 10 37 1 14 2020 07 11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12 01 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4 英语 Polette France Batten David J Neraudeau Didier Re examination of the palynological content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deposits of Angeac Charente south west France Age palaeoenvironment and taxonomic determination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10 90 204 221 2020 07 11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18 04 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03 英语 European ornithomimosaurs Dinosauria Theropoda an undetected record PDF Geologica Acta 2014 17 2020 07 11 doi 10 1344 105 000002083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10 09 英语 Naish Darren World first a peek inside Angloposeidon Sauropod Vertebra Picture of the Week 2007 12 10 2018 07 17 Naish Darren Angloposeidon the unreported story part IV Darren Naish Tetrapod Zoology 15 Jul 2006 2020 02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1 05 Naish Darren Tetrapod Zoology Book One is here at last 7 Oc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08 Naish D Martill D M Cooper D Stevens K A Europe s largest dinosaur A giant brachiosaurid cervical vertebra from the Wessex Formation Early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PDF Cretaceous Research 2004 25 6 787 795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04 07 002 Zhou Z Clarke J A Zhang F Archaeoraptor s better half Nature 2002 420 6913 285 Bibcode 2002Natur 420 285Z PMID 12447431 doi 10 1038 420285a Mayell H Dino Hoax Was Mainly Made of Ancient Bird Study Says National Geographic 2002 11 20 2008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May 2008 Holden C Florida Meeting Shows Perils Promise of Dealing for Dinos Science 2000 288 5464 238 239 PMID 10777394 doi 10 1126 science 288 5464 238a Rowe T Ketcham R A Denison C Colbert M Xing X Currie P J Forensic palaeontology The Archaeoraptor Forgery Nature 2001 10 6828 539 540 Bibcode 2001Natur 410 539R PMID 11279483 doi 10 1038 35069145 http www miketaylor org uk dino pubs svpca2005 abstract htm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Archbishop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other brachiosaurus Just write the Archbishop description already svpow com 3 September 2015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5 Work on the Archbishop begins svpow com 28 May 2018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1 21 0 21 1 21 2 21 3 21 4 21 5 Doran Brownstein Chase Dinosaurs from the Santonian Campanian Atlantic coastline substantiate phylogenetic signatures of vicariance in Cretaceous North America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21 8 8 210127 ISSN 2054 5703 doi 10 1098 rsos 210127 Rana A N Country s first dinosaur fossils DAWN 2006 03 25 2007 07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28 23 0 23 1 23 2 23 3 23 4 23 5 Malkani M S Biodiversity of saurischian dinosaurs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Park of Pakistan PDF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merging Sciences 2006 1 3 108 140 2009 06 2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9 06 22 存档副本 2020 11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9 Galiano H Albersdorfer R A new basal diplodocid species Amphicoelias brontodiplodocus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Big Horn Basin Wyoming with taxonomic reevaluation of Diplodocus Apatosaurus and other genera PDF Dinosauria International LLC 1 44 2011 2020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0 Taylor M The elephant in the living room Amphicoelias brontodiplodocus Sauropod Vertebra Picture of the Week 2020 12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2 27 Biconcaveoposeidon Sauropod Vertebra Picture of the Week 30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6 Taylor Michael P Wedel Mathew J A unique Morrison Formation sauropod specimen with biconcave dorsal vertebrae 2017 2020 11 19 doi 10 7287 peerj preprints 3144v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7 英语 Naish Darren Angloposeidon the unreported story part I Tetrapod Zoology 2006 07 12 2020 02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1 05 Taylor Mike Mystery sauropod dorsals of the Wealden part 3 BMNH R88 89 Britains s Best Brachiosaur for now SVPOW 2008 11 06 Sauropod dinosaurs Field Guide to English Wealden Fossils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2011 Coria R A Currie P J Carabajal A P A new abelisauroid theropod from Northwestern Patagoni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6 43 9 1283 1289 Bibcode 2006CaJES 43 1283C doi 10 1139 e06 025 Bakker R Raptor family values Allosaur parents brought great carcasses into their lair to feed their young In Dinofest 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eds Wolberg Sump and Rosenberg 51 63 1997 34 0 34 1 Mortimer M Details on Beelemodon Dinosaur Mailing List Archives 2001 01 31 2018 07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Posmosanu E Iguanodontian dinosaur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Bauxite site from Romania PDF Acta Paleontologica Romaniae 2003 4 431 439 2020 07 1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3 01 F Marinescu 1989 Lentila de bauxita 204 de la Brusturi Cornet Jud Bihor zacamint fosilifer cu dinozauri Bauxite lens 204 from Brusturi Cornet Bihor Co fossil excavation with dinosaurs Ocrotirea Naturii si a Mediului Inconjurator 33 2 125 133 Lamanna Matthew C Case Judd A Roberts Eric M Arbour Victoria M Ely Ricardo C Salisbury Steven W Clarke Julia A Malinzak D Edward West Abagael R O connor Patrick M Late Cretaceous non avian dinosaurs from the James Ross Basin Antarctica description of new material updated synthesis biostratigraphy and paleobiogeography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9 30 3 228 250 2020 07 12 doi 10 13679 j advps 2019 0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30 Paleobiology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aturalhistory si edu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8 14 Re Details on Capitalsaurus Multiple musings dml cmnh 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6 28 LexisNexis Legal Resources www lexisnexis com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05 Chao S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tages of Dinosaur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1983 28 295 306 Maidment Susannah C R Guangbiao Wei A review of the Late Jurassic stegosaurs Dinosauria Stegosauria from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Geological Magazine 2006 143 5 621 634 2008 06 29 Bibcode 2006GeoM 143 621M doi 10 1017 S00167568060025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16 Nesbitt Sterling J Irmis Randall B Parker William G A critical re evaluat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dinosaur taxa of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7 5 2 209 243 S2CID 28782207 doi 10 1017 S1477201907002040 44 0 44 1 Nesbitt Sterling J Irmis Randall B Parker William G A critical re evaluation of the Late Triassic dinosaur taxa of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7 5 2 209 243 doi 10 1017 S1477201907002040 45 0 45 1 45 2 45 3 45 4 Zhao 1985 The reptilian fauna of the Jurassic in China Pages 286 289 347 in Wang Cheng and Wang eds The Jurassic System of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George Olshevsky Re What are these dinosaurs Archives of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at dml cmnh org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6 Nov 1999 2007 01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2 09 47 0 47 1 O Connell Max Dinosaur skull found in Buffalo likely a new species Rapid City Journal 27 August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12 Biles Jan Rare dinosaur skull being prepared for exhibition Topeka Capital Journal com Topeka Capital Journal 7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9 24 Super sized Ceratopsian Skull Might be New Species Everything Dinosaur 29 August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7 50 0 50 1 Barsbold Rhinchen Osmolska Halszka Kurzanov S M 1987 On a new troodont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Mongol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32 1 2 121 132 Turner Alan H Pol Diego Clarke Julia A Erickson Gregory M and Norell Mark 2007 A basal dromaeosaurid and size evolution preceding avian flight http www sciencemag org cgi reprint 317 5843 1378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 317 1378 1381 doi 10 1126 science 1144066 存档副本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5 F v Huene 1910 Uber den altesten Rest von Omosaurus Dacentrurus im englischen Dogger On the oldest remains of Omosaurus Dacentrurus from the English Dogger Neues Jahrbuch fur Mineralogie 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1910 1 75 78 O Kuhn 1964 Pars 105 Ornithischia Supplementum I In F Westphal ed Fossilium Catalogus I Animalia IJssel Pers Deventer The Netherlands 1 80 Galton P M and Powell H P 1983 Stegosaurian dinosaurs from the Bathonian Middle Jurassic of England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family Stegosauridae Geobios 16 219 229 Galton P M 1985 British plated dinosaurs Ornithischia Stegosaurida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5 211 254 Galton Peter M Upchurch Paul 2004 Stegosauria Table 16 1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o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44 345 ISBN 0 520 24209 2 P M Galton 1990 Stegosauria The Dinosauria D B Weishampel P Dodson amp H Osmolska edito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435 455 S C R Maidment D B Norman P M Barrett and P Upchurch 2008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y of Stegosauria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6 4 367 407 60 0 60 1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DOWNLOAD PDF http dinoweb narod ru Ulansky 2014 Stegosaurs evolution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ong Zhiming On a small ornithopod 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sp nov from Kelamaili Junggar Basin Xinjiang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1989 27 2 140 146 Norman David B Sues Hans Dieter Witmer Larry M Coria Rodolfo A Basal Ornithopoda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Osmolska Halszka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93 412 ISBN 978 0 520 24209 8 Knoll Fabien The family Fabrosauridae Canudo J I Cuenca Bescos G 编 IV European Workshop on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Albarracin Teruel Spain junio de 1999 Programme and Abstracts Field guide Servicio Publicaciones Universidad de Zaragoza 1999 54 64 0 64 1 Fedak TJ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Hettangian McCoy Brook Formation Ph D Dissertation Dalhousie University 2006 65 0 65 1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DOWNLOAD PDF http dinoweb narod ru Ulansky 2014 Stegosaurs evolution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ttp zoobank org References 5FE177A1 0DA1 4997 83AA 57B12685676D region ru Averianov A O Bakirov A A amp Martin T 2007 First definitive stegosaur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of Kyrgyzstan Pala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81 4 440 446 Holtz Thomas R Re Phil Currie podcast interview Jurassic dinosaurs Dinosaur Mailing List 1 Jan 2015 2020 07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22 Clemens Matt AN EARLY LATE CRETACEOUS NODOSAUR FROM THE MARINE EAGLE FORD GROUP OF NORTH CENTRAL TEXAS A TEST OF ENDOTHERMY IN THE MOSASAUR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ANGOLA AND THE ONTOGENY OF A NEW PIPID FROG FROM THE MIOCENE OF ETHIOPIA December 15 2018 70 0 70 1 70 2 Is the French Monster the biggest dinosaur ever DeviantArt 28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02 Mortimer Michael Neotheropoda The Theropod Database 2008 2009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29 72 0 72 1 72 2 Lambert David the Diagram Group The Dinosaur Data Book New York Avon Books 1990 63 66 250 ISBN 978 0 380 75896 8 73 0 73 1 73 2 Dong Zhiming Y Hasegawa Y Azuma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Japan and China Fukui Japan Fukui Prefectural Museum 1990 65 pp Sato Tamaki Hasegawa Yoshikazu Manabe Makoto A new elasmosaurid plesi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Fukushima Japan Palaeontology 2006 49 3 467 484 doi 10 1111 j 1475 4983 2006 00554 x Tsogtbaatar K D Weishampel D C Evans and M Watabe In review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ynshire Formation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PLOS ONE Saito Tsunemasa Wonder of the World s Dinosaurs Tokyo Kodansha Publishers 1979 late 71 Glut Donald F Barsboldia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amp Co 1997 202 ISBN 978 0 89950 917 4 Glut Donald F The New Dinosaur Dictionary Secaucus New Jersey Citadel Press 1982 280 ISBN 978 0 8065 0782 8 Norman David B Sues Hans Dieter Ornithopods from Kazakhstan Mongolia and Siberia Benton Michael J Shishkin Mikhail A Unwin David M Kurochkin Evgenii N 编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62 479 ISBN 978 0 521 55476 3 Kobayashi Y Barsbold R Ornithomimids from the Nemegt Formation of Mongolia PDF Journal of the Paleontological Society of Korea 2006 22 1 195 207 2020 07 1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 10 20 81 0 81 1 Hartman Scott Mortimer Mickey Wahl William R Lomax Dean R Lippincott Jessica Lovelace David M A new paravian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 America supports a late acquisition of avian flight PeerJ 2019 07 10 7 e7247 2020 12 13 ISSN 2167 8359 doi 10 7717 peerj 72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3 英语 Malkani M Sadiq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Pakistan ResearchGate 20 May 2019 20 May 2019 Malkani Muhammad Sadiq First Skull of Medium Sized Titanosaur in Indo Pakistan Subcontinent Found from the Latest Maastrichtian Vitakri Formation of Pakistan Associated Cranial and Postcranial Skeletons of Gspsaurus pakistani Poripuchia Stocky Titanosauria Sauropoda from Pakistan and Indi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0 10 04 448 489 doi 10 4236 ojg 2020 104020 使用 accessdate 需要含有 url 帮助 Malkani M S 2015 Dinosaurs Mesoeucrocodiles Pterosaurs New Fauna and Flora from Pakistan Geological Survey of Pakistan Information Release 823 1 32 85 0 85 1 Mortimer M Ornithomimosauria TheropodDatabase 2018 2018 07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0 Dinosaur Mailing List posti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Chinese news release Ankylosaur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scelosaurus Glut Donald F Heilongjiangosaurus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3rd Supplement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amp Company Inc 2003 606 ISBN 978 0 7864 1166 5 George Olshevsky Dinosaur Genera List update 180 2007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06 Weirong Li Jidong Jin On the Upper Cretaceous Jiayin Group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Deng Tao Wang Yuan 编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1 65 74 中文及英语 Hisa K Fukami K Murata T Shibuki S Haruyama T Tozawa Y Takeuchi M Sato S et al unknown A case of ileal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f unknown origin author s transl Utan Scientific Magazine 1988 25 8 871 4 PMID 6968365 日语 Zhiming Dong Y Hasegawa and Y Azuma 1990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Japan and China Fukui Japan Fukui Prefectural Museum M Matsukawa and I Obata 1994 Dinosaur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Japanese Cretaceous a contribution to dinosaur facies in Asia based on molluscan palaeontology and stratigraphy Cretaceous Research 15 1 101 125 94 0 94 1 94 2 Olshevsky G Dinosaur Genera List Polychora 2019 2019 1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存档副本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5 Robbins Jim Instead of Glory the Finder of a Rare Dinosaur Fossil Faces Charges of Theft The New York Times 21 January 2009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6 Bakker blogs the kleptomania continues with a sid vicious julieraptor dino rustlers part ii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6 Julieraptor Dromaeosaurid Theropod Skeleton Fossil Replica www bhigr com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6 George Olshevsk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Kagasaurus and Fukuiraptor from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at the bottom Kagasaurus in The Dinosaur Encyclopaed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DinoRuss website Mortimer M Neotheropoda TheropodDatabase 2018 2018 07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24 102 0 102 1 Harris Jerald D Arsenic and Old Papers Dinosaur Mailing List Archives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07 06 27 2007 07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04 Kim 1993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s 1 1 World Society of Natural History and Environments Pusan University Pusan Korea ISSN 1225 6404 Barrett P M 1999 A sauropo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Lufeng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of Yunnan Provinc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 4 785 787 Dong 1992 Dinosaurian Faunas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 Beijing 192 pp Mortimer Mickey The Theropod Database Blog Sauropod Vertebrate Pictures Of the Year Zhao s nomina nuda theropoddatabase blogspot com 2 January 2011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3 12 Zhao 1985 The reptilian fauna of the Jurassic in China Pages 286 289 347 in Wang Cheng and Wang eds The Jurassic System of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Anonymous 2001 Chongqing Natural History Museum guidebook Dinosaur Genera List corrections 171 dml cmnh 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13 Ellenberger 1970 Les niveaux paleontologiques de premiere apparition des mammiferes primoridaux en Afrique du Sud et leur ichnologie Establissement de zones stratigraphiques detaillees dans le Stormberg du Lesotho Afrique du Sud Trias Superieur a Jurassique The paleontological levels of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primordial mammals in southern Africa and their ichnology Establishment of detailed stratigraphic zones in the Stormberg of Lesotho southern Africa Upper Triassic to Jurassic in Haughton ed Second Symposium on Gondwana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Pretoria 343 370 Ellenberger and Ginsberg 1966 Le gisement de Dinosauriens triasiques de Maphutseng Basutoland et l origine des Sauropodes The Triassic dinosaur locality of Maphutseng Basutoland and the origin of sauropods Comptes Rendus de l Academie des Sciences a Paris Serie D 262 444 447 Ellenberger 1972 Contribution a la classification des Pistes de Vertebres du Trias Les types du Stormberg d Afrique du Sud I Palaeovertebrata 104 152 pp Kitching and Raath 1984 Fossils from the Elliot and Clarens Formations Karoo Sequence of the Northeastern Cape Orange Free State and Lesotho and a suggested biozonation based on tetrapods Palaeontologia Africana 25 111 125 Knoll 2004 Review of the tetrapod fauna of the Lower Stormberg Group of the main Karoo Basin southern Africa Implication for the age of the Lower Elliot Formation Bulletin de la Societe Geologique de France 175 1 73 83 115 0 115 1 115 2 115 3 Brum Arthur S Pegas Rodrigo V Bandeira Kamila L N Souza Lucy G Campos Diogenes A Kellner Alexander W A Benson Roger 编 A new unenlagiine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razi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November 2021 7 4 2075 2099 ISSN 2056 2799 doi 10 1002 spp2 1375 英语 Kranz P 1996 Notes on the sedimentary iron ores of Maryland and their dinosaurian faunas Maryland Geological Survey Special Publications 3 87 115 Chinnery B J Lipka T R Kirkland J I Parrish J M and Brett Surman M K 1998 Neoceratopsian teeth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In Kirkland J I and Estep J W eds Lower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4 297 302 Molina Perez amp Larramendi 2016 Records y curiosidades de los dinosaurios Teropodos y otros dinosauromorfos Barcelona Spain Larousse p 119 0 119 1 Malkani M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Pakistan ResearchGate ResearchGate 2019 05 23 M Sadiq Malkani SUN Ge 2016 Fossil biotas from Pakistan with focus on dinosaur distributions and discussion on paleobi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Indo Pak Peninsula Global Geology 19 4 230 240 http www cnki net kcms detail detail aspx filename DBYD201604005 amp DBName cjfdtotal amp dbcode cjfd amp v MDQ4MjdsNGpkNVNYM21yR05IRnJDVVJMMmZaZVp1RmlEbVU3ekxJUy9TYXJHNEg5Zk1xNDlGWVlRTEJIazV6aFI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hao X 1985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tages of Dinosaur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8 1 2 295 306 Mortimer M 2004 The Theropod Databas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3 09 2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Retrieved 2007 07 04 Pickering S 1995 Jurassic Park Unauthorized Jewish Fractals in Philopatry A Fractal Scaling in Dinosaurology Project 2nd revised printing Capitola California 478 pp Re What are these dinosaurs dml cmnh 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2 09 Lambert D and the Diagram Group 1990 The Dinosaur Data Book Facts on File Oxford England 320 p 126 0 126 1 126 2 Retallack Gregory J Jessica M Theodor Edward B Davis Samantha S Hopkins and Paul Z Barrett 2018 First Oregon dinosaur Ornithopoda from Early Cretaceous Albian of Oregon U S 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 5 127 0 127 1 First Comfirned Evidence Of Dinosaurs In Oregon The Pacific Sentinel 14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30 Hasegawa Y Manabe M Hanai T Kase T Oji T 1991 A diplodocoid dinosaur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Miyako Group of Japan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 Tokyo Series C 17 1 9 Barrett PM Hasegawa Y Manabe M Isaji S Matsuoka H 2002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eastern Asia taxonomic and bio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Palaeontology 45 1197 1217 Azuma Y Tomida Y 1998 Japanese dinosaurs In Curie PJ Padian K eds Encyclopaedia of dinosaur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375 379 Newton E T 1899 On a megalosaurid jaw from Rhaetic beds near Bridgend Glamorganshire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55 89 96 Benson Roger B J The osteology of Magnosaurus nethercombensi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Bajocian Middle Jurassic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a re examination of the oldest records of tetanuran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0 03 15 8 1 131 146 ISSN 1477 2019 doi 10 1080 14772011003603515 英语 Carrano M T Benson R B J Sampson S D The phylogeny of Tetanurae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0 2 211 300 doi 10 1080 14772019 2011 630927 Dinosaur Genera List corrections 126 dml cmnh 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30 Newtonsaurus et al dml cmnh org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3 Zhao X 1983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stages of Dinosauria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1 2 295 306 Zhao X 1985 The Jurassic Reptilia The Jurassic System of China Stratigraphy of China No 11 286 290 Weishampel David B et al 2004 Dinosaur distribution Middle Jurassic Asia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o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541 542 ISBN 0 520 24209 2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o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61 pp ISBN 0 520 24209 2 Dong Z Dinosaurian Faunas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 1992 111 113 ISBN 3 540 52084 8 Rothschild B M Molnar R E Sauropod Stress Fractures as Clues to Activity Tidwell Virginia Carpenter Kenneth 编 Thunder Lizards The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381 392 ISBN 0 253 34542 1 Molina Perez amp Larramendi Dinosaur Facts and Figures The Sauropods and Other Sauropodomorph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MATSUOKA H 2000 Fossils of the Kuwajima Kasekikabe Fossil Bluff a scientific report on a Neocomian Early Cretaceous fossil assemblage of the Kuwajima Formation Tetori Group Ishikawa Japan Triebold M 1997 The Sandy site Small dinosaurs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 of South Dakota in Wolberg D Stump E and Rosenberg G eds Dinofest 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 245 48 Mortimer Mickey Sauropod Vertebrate Pictures Of the Year Zhao s nomina nuda 2011 01 02 2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3 12 Singer 2015 JURAPARK NA TROPIE NOWYCH DINOZAURoW Z MAROKA Online Molina Perez Ruben Larramendi Asier Connolly David Ramirez Cruz Gonzalo Angel Mazzei Sante Atuchin Andrey Dinosaur Facts and Figures The Theropods and Other Dinosauriform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06 25 ISBN 978 0 691 19059 4 doi 10 1515 9780691190594 013 Dingus L Norrell M A The Canadian dinosaur bone rush Barnum Brown The man who discovered Tyrannosaurus rex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137 ISBN 978 0 520 25264 6 149 0 149 1 Gee H amp Rey L V 2003 A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The Essential Handbook for Travelers in the Mesozoic Barron 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page 9 of https www duo uio no bitstream handle 10852 11785 Jansenx2008x xBeakxmorphologyxinxoviraptoridsxxbasedxonxextantxbirdsxandxturtlesxxCompressedxpicturesx pdf sequence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1 0 151 1 Delair J B and Sarjeant W A S 2002 The earliest discoveries of dinosaurs the records re examined 失效連結 Proceedings of 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 113 185 197 Lhuyd E 1699 Lithophylacii Britannici Ichnographia sive lapidium aliorumque fossilium Britannicorum singulari figura insigniu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leditsch and Weidmann London Gunther R T 1945 Early Science in Oxford Life and Letters of Edward Lhuyd volume 14 Author Oxford 154 0 154 1 Kirkland J I Hernandez Rivera R Gates T Paul G S Nesbitt S Serrano Branas C I Garcia de la Garza J P Large hadrosaurine dinosaurs from the latest Campanian of Coahuila Mexico Lucas S G Sullivan R M 编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35 Albuquerque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2006 299 315 Prieto Marquez A Skeletal morphology of Kritosaurus navajovius Dinosauria Hadro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uth west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phylogenetic 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y of Kritosaurini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4 12 2 133 175 doi 10 1080 14772019 2013 770417 156 0 156 1 Peter M Galton Kenneth Carpenter The plated dinosaur Stegosaurus longispinus Gilmore 1914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Upper Jurassic western USA type species of Alcovasaurus n gen Neues Jahrbuch fur 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Abhandlungen 2016 279 2 185 208 doi 10 1127 njgpa 2016 0551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Aguillon Martinez M C 2010 Fossil vertebrates from the 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 Coahuila Mexico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ate Campanian Cretaceous terrestrial vertebrate faunas MS Thesis 146 Pages South Methodist University Sanchusaurus Dino Kingdom Nakasato Dinosaur Kingdom kanna Dinosaur Center 2008 01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0 05 Worth Graeme SANCHUSAURUS HyperWorks Reference Software 2012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4 2007 encyclopedia 被忽略 帮助 Malkani S M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s from Pakistan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Symposium of Mes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MTE 12 2015 Abstract volume 93 98 Tykoski R S 1997 A new ceratosaurid theropod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Kayenta Formation of northern Arizo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7 3 Supplement 81A Tykoski R S 1998 The osteology of Syntarsus kayentakata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eratosaurid phylogeny Master 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217 pp 164 0 164 1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yon 2000 https web archive org web 20121024124915 http www projectexploration org niger2000 9 15 2000 htm https web archive org web 20001208070300 http www nationalgeographic com dinoquest profile 01 dispatch2b html Sereno Wilson and Conrad 2004 New dinosaurs link southern landmasses in the Mid Cretaceou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 271 1325 1330 Sereno and Brusatte 2008 Basal abelisaurid and carcharodontosaurid theropod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Elrhaz Formation of Niger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53 1 15 46 Sereno 2010 Noasaurid Theropoda Abelisauroidea skeleton from Africa shows derived skeletal proportions and functio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rogram and Abstracts 2010 162A Ulansky R E 2014 Evolution of the steg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Dinologia 35 pp in Russian DOWNLOAD PDF http dinoweb narod ru Ulansky 2014 Dinoclass Stegosauria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yd Clint Aaroen Taxonomic revision of latest Cretaceous North american basal neonithischian taxa and a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basal ornithischian relationships May 2012 2020 09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4 Thomas J Raven 2021 The taxonomic phylogenetic biogeographic and macro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armoured dinosaurs Ornithischia Thyreophor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D thesis 172 0 172 1 Chris Hansen Lawmakers could hear proposal to name state s official dinosaur iFiberOne News March 30 2019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27 173 0 173 1 Legislature weighs proposal for official state dinosaur MyNorthwest com KIRO AM March 25 2019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6 Peecook Brandon R Sidor Christian A Evans David C The First Dinosaur from Washington State and a Review of Pacific Coast Dinosaurs from North America PLOS ONE 20 May 2015 10 5 e0127792 Bibcode 2015PLoSO 1027792P PMC 4439161 PMID 25993090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127792 Burke Museum paleontologists discover the first dinosaur fossil in Washington state Seattle Burke Museum May 19 2015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26 Parkland 4th graders petitioned for Suciasaurus rex to be Washington state dinosaur If Washington gets a state dinosaur residents can thank students from Parkland s Elmhurst Elementary KING TV April 7 2019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01 Rantz Jason Renewed push to designate Suciasaurus rex the WA state dinosaur KTTH AM 770 January 13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8 Mikkelson Drew Dinosaur debate Washington lawmakers consider official state dinosaur amid criticism King 5 January 27 2021 2021 0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25 Dong Hasegawa and Azuma 1990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Japan and China Fukui Japan Fukui Prefectural Museum 65 pp Azuma 1991 Early Cretaceous Dinosaur Fauna from the Tetori Group central Japan Research on Dinosaurs from the Tetori Group 1 Professor S Miura Memorial Volume 55 69 Macronaria theropoddatabase com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14 Yun Chan gyu Teihivenator gen nov a new generic name for the Tyrannosauroid Dinosaur Laelaps macropus Cope 1868 preoccupied by Koch 1836 Journal of Zoological And Bioscience Research 2017 4 2020 07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7 29 Marjanovic D Re dinosaur Yunyangosaurus is not available Dinosaur Mailing List Clevelant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20 2020 0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25 Brownstein C D Theropod specimens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Ornithomimosaurs and Tyrannosauroids on Appalachia PeerJ Preprints e3105v1 2020 07 11 doi 10 7287 peerj preprints 3105v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8 04 Brownstein C D A tyrannosauroid tibia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of New Jersey and its biogeographic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for North American tyrannosauroid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305 309 318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18 01 005 Naish Darren Ostrich dinosaurs invade Europe Or do they Scientific American Blog Network 2021 01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7 英语 Darren Naish Theropod Dinosaurs of the English Wealden Some Questions Part 1 Tetrapod Zoology 23 March 2020 2021 07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02 英国英语 Therizinosauroidea theropoddatabase com 1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13 li,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