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籃尾龍屬

籃尾龍屬名Talarurus,發音:/ˌtæləˈrʊərəs/TAL-ə-ROOR-əs,意為「柳籃般的尾巴」,有時被音譯為塔拉甲龍)是一甲龍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約9600萬至8900萬年前)的亞洲。首具化石發現於1948年,之後於1952年由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馬列夫命名、敘述,模式種為皺棘籃尾龍Talarurus plicatospineus)。對於籃尾龍的瞭解來自多具零散的標本,使牠與繪龍一同成為所知最詳盡的甲龍科之一。標本由部分身體骨骼組成,並有五個頭骨被發現及歸入本屬,其中前兩個非常破碎。

篮尾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堊世
~90 Ma
捷克博物館展出的籃尾龍的骨架模型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属: 篮尾龙属 Talarurus
Maleev, 1952
模式種
皺棘籃尾龍
Talarurus plicatospineus

Maleev, 1952

籃尾龍是種中等體型、結構厚實、陸生、四足的植食性動物,可以生長到5公尺長,體重約介於454至907公斤,將近一噸。如同其他甲龍科,籃尾龍有著厚重的裝甲,尾巴有尾槌,使牠行動緩慢。籃尾龍被分類為甲龍亞目甲龍科的甲龍亞科,屬於一群進階型的甲龍科物種。籃尾龍的化石來自巴彥思楞組英语Bayan Shireh Formation,並與同棲地的白山龍有著棲位分化英语niche partition的生活模式,依照牠們嘴部結構的不同,籃尾龍的嘴部為三角形,適合用來刮植英语Grazing (behaviour)。這兩種代表了亞洲已知最古老的甲龍科,但彼此並沒有接近親緣關係。與籃尾龍最近緣的是北美洲的結節頭龍,兩者有著相似的臉部皮內成骨。

許多過去架設的籃尾龍骨架都因為不同因素而過時了,例如:肋骨是朝向身體底部,而非連在身體側面,如同多數甲龍科的情況;不準確的頭骨模型,主要是根據相關物種來重建,而不是拿已知的頭骨材料來當參考;非常突出的四肢;腳部有四趾,但由其他相關甲龍科所示,實際上只有三趾。以上這些錯誤都源於解剖學上的誤解,因為當時對甲龍科還沒瞭解得很全面,而且籃尾龍也沒有完整的骨骼。

發現歷史 编辑

籃尾龍的遺骸發現於現在蒙古戈壁沙漠正模標本PIN 557-91是在1948年蘇聯-蒙古聯合考察活動期間所發現,從巴彥思楞組英语Bayan Shireh Formation貝音詩(Baynshire)化石點的砂質、紅鈣黏土岩英语Claystone之中挖掘出土。籃尾龍於1952年由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馬列夫所敘述、命名。PIN 557標本是馬列夫原本指定的正模標本,是一個破碎的頭骨與頭蓋骨後部,包括枕骨區和顱基部、數個脊椎和肋骨、一個肩胛鳥喙骨、一個肱骨、一個尺骨、一個橈骨、一個幾乎完整的手部、一個部分髂骨、一個坐骨、一個股骨、一個脛骨、一個腓骨、一個幾乎完整的腳部、以及關聯的裝甲與鱗甲。屬名Talarurus源自希臘語的τάλαρος("tálaros",意為「籃子」或「柳籃」)和οὐρά ("ourā́",意為「後方」或「尾巴」),意指類似柳籃狀的尾巴末端槌,以及尾巴長度由交錯的骨桿構成,令人聯想到製作柳條籃時的編織方式。種名plicatospineus源自拉丁語的plicātus(意為「摺疊的」)和spīneus(意為「多棘的」或「多刺的」),象徵生前構成裝甲的大量皮內成骨。[1]事實上,這些骨骸是由發現地的六隻個體碎片組合而成。[2]1977年,泰瑞莎·馬瑞沿斯卡英语Teresa Maryańska考量到使用混雜個體標本會違反規範,於是從中選出PIN 557-91,一個頭骨後部,作為模式標本。與此同時,她將徐龍的種鋸牙徐龍(Syrmosaurus disparoserratus)重新命名為籃尾龍的第二個種鋸牙籃尾龍(Talarurus disparoserratus)。[3]但這個種在1987年被命名為獨立的屬馬列夫龍[2]所有這些標本都在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館英语Moscow Paleontological Museum組合成一個骨架模型來展示,雖然非常完整,但在許多方面安裝得非常不準確。[4][5]時至今日,唯一有效的物種只剩下模式種皺棘籃尾龍。[5][6]

 
特倫托MUSE科學博物館英语Museo delle Scienze展示的骨架模型,展現了異常的特徵

現在已知有至少一打的籃尾龍個體標本來自不同的化石點。PIN 3780/1標本於1975年由蘇蒙聯合考察隊採集自巴彥思楞組的貝辛察夫(Bayshin-Tsav)化石點的陸相沉積層,現保存於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的古生物機構。該標本被歸入籃尾龍,年代為白堊紀土侖階,由頭頂部和破碎的骨骼組成。[7]自2006年以來,在韓國-蒙古聯合國際恐龍計畫的背景下,又有數個額外標本被歸入籃尾龍,發現於貝辛詩和閃俄庫度(Shine Us Khuduk)化石點。這些標本直至2014年都還沒被敘述。[4]另一個來自貝辛察夫化石點、被歸入本屬的標本包含一個尚未敘述的不完整頭骨、頭蓋骨、枕部及腦殼。還有一個採集自巴加塔雅克(Baga Tarjach)化石點的未敘述標本,是個上頜骨碎片與八顆牙齒。Arbour(2014)在研究中列出了許多歸入籃尾龍的額外標本。[4]

後續還有更多標本被發現。在2007年韓蒙國際恐龍考察期間,MPC-D 100/1354、MPC-D 100/1355及MPC-D 100/1356標本採集於戈壁沙漠東部巴彥思楞組的貝音詩化石點。[8]這些標本在2019年被詳細描述,內容包括三個保存程度適中的頭骨,以及關於籃尾龍額外的解剖學及生態學資訊。這些新材料現在永久保存於蒙古科學院的古生物與地質學機構。[6]

敘述 编辑

錯誤鑑定 编辑

起初馬列夫將籃尾龍描述為腳部有四根腳趾。[1]然而腳部發現的時候關節已脫落;骨架中的重建腳部是用組合而成的,而三根腳趾是比較可能的數字,因為所有其他已知的甲龍類都是三根;早期指稱繪龍也有四根腳趾是錯誤的。另一項假設的特徵也是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皮內成骨有皺褶的紋理,構成特別堅固的裝甲,每片鱗甲上都飾有額外的褶皺刺。這些其實是用來保護頸部的半環構造,呈現典型低矮脊狀結構。骨架進一步顯示籃尾龍有著如河馬般的身形,桶狀身軀不像其他甲龍類典型的低矮與寬闊,前肢還強烈外八。這是因為肋骨位置錯誤所造成,使肋骨像是附加上去而不是側向伸出;這個錯誤也造成寬闊的上骨盆無法裝架。[4][5]

體型和鑑定特徵 编辑

 
體型比例圖

籃尾龍是中等體型的甲龍類。湯馬斯·霍茨英语Thomas Holtz葛瑞格利·保羅英语Gregory S. Paul估計身長5公尺;保羅估計體重為2噸,[9]但霍茨估計體重約454至907公斤。[10]如同其他甲龍科,籃尾龍擁有寬闊的嘴喙、沿著身體生長著強韌的皮內成骨,構成大規模的裝甲、還有著名的尾槌英语Tail club。四肢短而強壯,支撐著寬闊、圓潤的腹部。[1][6]Maleev(1956)和Tumanova(1987)提出的鑑定特徵用途受到限制,因為他們主要是在列出籃尾龍與其他甲龍科共有的特徵。維多莉亞·阿布爾英语Victoria Arbour建立了單一項自衍徵:頭蓋骨中部的額骨有個隆起的V形區塊;並確認籃尾龍與其他所有甲龍科(結節頭龍除外)之間的差異在於:額骨和鼻骨有著圓錐形、基部為圓形的頭甲(caputegulae)。她還指出腳部實際上有三趾。[4]但Parks等人(2019)提出不同的看法,籃尾龍可透過多項鼻尖上的特徵來鑑定:例如明顯的鼻內頭甲、加長的頭甲、環繞鼻子區域的數個頭甲、圓錐形/多邊形的頭甲…等。[6]

頭骨 编辑

 
籃尾龍最完整的頭骨標本描繪圖:(A)MPC-D 100/1354;(B)MPC-D 100/1355;(C)MPC-D 100/1356

籃尾龍頭骨全長約30公分。[6]正模標本PIN 557-91僅有一個後部頭蓋骨,[3][6]上面有著結節狀頭甲(臉部皮內成骨或甲片),形態類似結節頭龍。Arbour和Currie指出,PIN 3780/1的頭蓋骨頭甲似乎只有細微的不同,不清楚是否代表著物種上的特徵。[5]無論如何,所有能歸入籃尾龍的頭骨都有共同的頭甲形狀(雖然也觀察到一些個體間的細微差異)。[6]最完整的頭骨標本是MPC-D 100/1354,上頜骨前緣保存良好,形狀寬闊、半矩形、癒合、此區域沒有牙齒;可能適用於平坦的表面。頭甲多邊形至結節狀,如同預期假設的樣子,鼻部分布一些頭甲。每個上頜骨有23個齒槽英语alveoli,但牙齒沒有保存下來。頭頂多數頭甲為六邊形,在PIN 557-91的一些是三角形。眼眶由一些長在後部的皮內成骨大幅保護著。MPC-D 100/1355和MPC-D 100/1356的鱗狀骨方軛骨角厚實且呈三角形,而鱗狀骨更為圓潤。通常籃尾龍的下頜都沒保存下來,MPC-D 100/1355有發現一個關連的右齒骨,但非常破碎。[6]

顱後骨骼 编辑

 
復原圖

已知大部分的顱後遺骸來自破碎的個體。根據PIN 557,肋骨強烈彎曲且加厚,長度介於50到100公分。脊椎區域有部分遺失,保存下來的有一些頸椎、背椎、尾椎和薦骨。頸椎兩側凹入,椎體加厚,神經弓略高。背椎椎體高且寬,也呈雙凹,帶有特別加長且結構結實的神經弓;有些已斷裂。薦骨比前面部分完整,由4個前薦椎、4個薦椎以及第一節尾椎組成,這些脊椎癒合在一起,附著一些肋骨,尺寸大致由後向前增加。有些單獨的尾椎存在,似乎表明尾部由25至30節尾椎構成。最前面的尾椎具有某種程度上加長的神經弓和椎體,人字骨癒合呈三角形。相較之下,最後面的尾椎有非常扁平的人字骨和神經弓。[1][11]因為標本僅部分保存下來,實際上的皮內成骨排列方式是未知的,然而還是有發現一些。保存的皮內成骨非常零散,包括一些頸部半環和棘狀身體皮內成骨。皮內成骨非常結實,多數棘狀身體皮內成骨測量高15公分。[1][11]MPC-D 100/1355被發現與一塊部分半環與其他身體部位相連。[6]

手部只有左邊保存下來,幾乎完整,保存了五個手趾,只缺少一些指骨。保存的左邊腳部非常獨特,被敘述成有五根腳趾,[1][11]但這後來被證明是最初架設的骨架所造成的推論,三根腳趾才是比較正確及可能的,如同其他相關甲龍科所見。[5]整體來說,手部和腳部的蹠骨都非常厚實。胸帶由一條長約60公分的肩胛鳥喙骨英语scapulocoracoid、以及肱骨尺骨橈骨組成,這些部位與顱後其他部分比起來非常結實,屬於左臂。左肩胛鳥喙骨非常結實,且帶有一個發育良好給肱骨附著的肩臼英语Glenoid cavity,雖然肩胛骨某種程度上長度縮短。肱骨末端非常寬闊與加厚,長33.5公分;與甲龍的有些相似之處。骨盆帶很破碎,包括部分壓扁的髂骨坐骨。後肢材料包括右股骨與左脛骨。保存的股骨直且非常結實,大轉子英语greater trochanter小轉子英语lesser trochanter癒合;測量長47公分。脛骨較短但非常寬,全長29.8公分。此外有一個腓骨也保存下來,長26.7公分;腓骨整體上比脛骨和股骨還直和細,遠端寬於近端。[1][11]

分類 编辑

甲龍科的系統發生學關係難以確認,因為對許多物種的瞭解僅來自部分骨骼,實際的裝甲位置很少能保存下來,癒合的皮內成骨使得許多頭骨細節變得模糊不清,而且甲龍科的顱後骨骼變化不大,脊椎、骨盆、四肢只有很細微的差異。籃尾龍過去被認為是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甲龍科,並有著一些與結節龍科共同的基礎特徵,這些特徵在進階型甲龍科消失,例如四根腳趾。然而,這些「假設的」原始特徵被證實是最初重建骨骼時的人工產物。近期的系統發生學分析提供了一些將籃尾龍分類為甲龍亞科(進階型甲龍科)的證據。可以藉此推論整個甲龍科演化支早在侏儸紀時期就已經出現,此理論將與籃尾龍相對較古老的年代相呼應;Coombs(1978)曾提出甲龍科與結節龍科互成姊妹群(在所有多刺甲龍亞科都屬於結節龍科的前提下),可能可以用以上理論來支持。[12][5]

在最初的敘述論文(Maleev, 1952)中,將籃尾龍分類為徐龍科(Syrmosauridae)。[1]Walter Preston Coombs(1978)認為籃尾龍與包頭龍是相同的物種,但後來的研究都不支持此理論。[12]Maryańska(1977)指出籃尾龍與包頭龍的差異,包含:頭骨形狀、甲板形態、四根腳趾。[3]Vickaryous等人(2004)提到白堊紀晚期存在兩個不同的甲龍科演化支,一個是北美洲物種組成,另一個僅包含亞洲物種。[13]但在Arbour(2014)製作的演化樹中,籃尾龍與北美洲甲龍科較近緣,而相對地離其他亞洲甲龍科較遠。其中一些呈現出籃尾龍與結節頭龍互成姊妹群。[4]

 
包頭龍和其他北美洲甲龍科的頭骨比較,其中包含與籃尾龍最近緣的結節頭龍
甲龍亞科 Ankylosaurinae

克氏盾龍 Crichtonpelta

白山龍 Tsagantegia

浙江龍 Zhejiangosaurus

繪龍 Pinacosaurus

美甲龍 Saichania

多智龍 Tarchia

蝟甲龍 Zaraapelta

甲龍族 Ankylosaurini

倍甲龍 Dyoplosaurus

籃尾龍 Talarurus

結節頭龍 Nodocephalosaurus

甲龍 Ankylosaurus

無齒甲龍 Anodontosaurus

包頭龍 Euoplocephalus

刺甲龍 Scolosaurus

齊亞甲龍 Ziapelta

古生物學 编辑

2007年的頭骨標本MPC-D 100/1354,是個保存良好、幾乎完整的腦殼,為籃尾龍的顱內神經構造和飲食習性提供了新的資訊。Paulina-Carabajal等人(2017)將MPC-D 100/1354與一個非常完整的多智龍頭骨進行全面性細節的描述,根據對所選標本顱內膜英语Endocranium區域的檢驗,他們指出甲龍科有著發育良好的視覺穩定性英语Emission theory (vision)以及聽覺感官,這與結節龍科相當不同。最早由Maryańska(1977)[3]提到小腦鬈英语flocculus存在於籃尾龍,後來也在其他有關的甲龍科發現,但這個小葉構造在結節龍科似乎已經退化甚至消失。在多數甲龍科中,小腦鬈都相對很大。另一項神經解剖學特徵是加長的聽壺英语Lagena (anatomy),這在包頭龍、多智龍和籃尾龍都非常明顯。這些解剖學特徵顯示甲龍科擁有很大範圍的聲音感知度,特別是低頻震動。[8]除此之外,MPC-D 100/1354保存的嘴寬闊,形狀幾乎呈矩形且大致厚實。籃尾龍厚實的嘴喙可能可以有效率的處理平原地低矮處的植物。證據顯示籃尾龍有著刮植者英语Grazing (behaviour)覓食習性[6]

古生態學 编辑

 
被一群阿基里斯龍包圍的籃尾龍

籃尾龍的化石遺骸出土於巴彥思楞組英语Bayan Shireh Formation的沉積層,年代被認為可追溯至晚白堊世森諾曼階三冬階,約9600萬至8900萬年前。[14]根據Park等人(2019),籃尾龍佔據刮植者英语Grazing (behaviour)植食性動物生態棲位,而同一地層的另一種甲龍科白山龍則填補攝植者英语Browsing (herbivory)的棲位。舉例來說,籃尾龍有著寬闊矩形的嘴喙,適合吃低矮的植物;白山龍的嘴喙加長鏟狀,適合吃高處植物。為了說明呈現這樣的差異性覓食策略,研究人員將甲龍科與現生的黑犀牛白犀牛進行比較;白犀牛比較像籃尾龍,吻部寬闊矩形,特化來吃草;另一方面,黑犀牛的嘴巴尖,像白山龍一樣適合攝植。有了這些解剖學特徵和生態學實例,很明顯可以證實這些甲龍科有著棲位分化英语niche partitioned[6]巴彥思楞組還可以觀察到另一個棲位分化的例子是鐮刀龍科死神龍慢龍[15]

 
巴彥思楞組的恐龍群比較(籃尾龍最右邊粉紅色)

晚白堊世的化石點,如貝音詩和貝辛察夫[16],與籃尾龍共享棲地的巴彥思楞組上層動物群包含高度多樣性的恐龍種群,如大型馳龍科阿基里斯龍[17];鐮刀龍科的死神龍[18]、慢龍[18]似鳥龍類似金翅鳥龍[19];小型可能未成年的角龍類雅角龍[20];小型鴨嘴龍類戈壁鴨龍[16];以及對立生態棲位的白山龍[21]。根據鈣質層英语Caliche河流湖泊沉積物判斷,巴彥思楞組是個大型陸相半乾旱氣候地區,充斥著曲流和湖泊群,[22][23]全區域大量分布著被子植物裸子植物[24][25]依照一些亞洲地層的生物地層學模式,巴彥思楞組可能與二連組有關聯性。[26][27]

延伸閱讀 编辑

  • 甲龍類研究歷史英语Timeline of ankylosaur research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aleev, E. A. Noviy ankilosavr is verchnego mela Mongolii [A new ankyl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PDF).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952, 87 (2): 273–276 [2021-03-14].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1-05) (俄语). 
  2. ^ 2.0 2.1 Tumanova, T. A. The armored dinosaurs of Mongolia (PDF). The Joint Soviet-Mongolian Paleontological Expedition Transaction. 1987, 32: 1–76 [2021-03-14].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1-10) (俄语). 
  3. ^ 3.0 3.1 3.2 3.3 Maryańska, T. (PDF). Palaeontologia Polonica. 1977, 37: 85–151 [2021-03-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7-12). 
  4. ^ 4.0 4.1 4.2 4.3 4.4 4.5 Arbour, V. M. Systematics,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PDF). Ph.D thesis. 2014: 265 [2021-03-14].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4-13). 
  5. ^ 5.0 5.1 5.2 5.3 5.4 5.5 Arbour, V. M.; Currie, P. J. Systematics, phylogeny and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5, 14 (5): 385–444. doi:10.1080/14772019.2015.1059985.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Park, J. Y.; Lee, Y. N.; Currie, P. J.; Kobayashi, Y.; Koppelhus, E.; Barsbold, R.; Mateus, O.; Lee, S.; Kim, S. H. Additional skulls of Talarurus plicatospineus (Dinosauria: Ankylosauridae)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biogeography and paleoecology of armored dinosaur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9. doi:10.1016/j.cretres.2019.104340. 
  7. ^ Kurzanov, S. M.; Tumanova, T. A. The structure of the endocranium in some Mongolian ankylosaurs. Paleontologicheskii Zhurnal. 1978, 3: 369–374 (俄语). 
  8. ^ 8.0 8.1 Paulina-Carabajal, A.; Lee, Y. N.; Kobayashi, Y.; Lee, H. J.; Currie, P. J. Neuroanatom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Tarchia teresae and Talarurus plicatospineu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with comments on endocranial variability among ankylosaur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7, 494. Bibcode:2018PPP...494..135P. doi:10.1016/j.palaeo.2017.11.030. 
  9. ^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31. ISBN 978-0-6911-3720-9. 
  10. ^ Holtz, T. R.; Rey, L. V.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Random House. 2007.  Genus List for Holtz 2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ight In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11.0 11.1 11.2 11.3 Maleev, E. A. Pantsyrnye dinosavry verchnego mela Mongolii (Semeustvo Ankylosauridae) [Armored Dinosaur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Family Ankylosauridae] (PDF). Trudy Paleontologicheskogo Instituta Akademiy Nauk SSSR. 1956, 62: 51–91 [2021-03-21]. (原始内容 (PDF)于2020-11-05) (俄语). 
  12. ^ 12.0 12.1 Coombs, W. P. The families of the ornithischian dinosaur order Ankylosauria (PDF). Palaeontology. 1978, 21 (1): 143–170 [2021-03-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8-23). 
  13. ^ Vickaryous, M. K.; Maryańska, T.; Weishampel, D. B. Ankylosauria. The Dinosauria,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63–392. ISBN 978-0-5202-5408-4. 
  14. ^ Kurumada, Y.; Aoki, S.; Aoki, K.; Kato, D.; Saneyoshi, M.; Tsogtbaatar, K.; Windley, B. F.; Ishigaki, S. Calcite U–Pb age of the Cretaceous vertebrate‐bearing Bayn Shir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Gobi Desert of Mongolia: usefulness of caliche for age determination. Terra Nova. 2020. doi:10.1111/ter.12456. 
  15. ^ Zanno, L. E.; Tsogtbaatar, K.; Chinzorig, T.; Gates, T. A. Specializations of the mandibular anatomy and dentition of Segnosaurus galbinensis (Theropoda: Therizinosauria). PeerJ. 2016, 4: e1885. PMC 4824891 . PMID 27069815. doi:10.7717/peerj.1885. 
  16. ^ 16.0 16.1 Khishigjav Tsogtbaatar; David B. Weishampel; David C. Evans; Mahito Watabe.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ynshire Formation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PLoS ONE. 2019, 14 (4): e0208480. Bibcode:2019PLoSO..1408480T. PMID 30995236. doi:10.1371/journal.pone.0208480. 
  17. ^ Perle, A.; Norell, M. A.; Clark, J. A new maniraptoran Theropod−Achillobator giganticus (Dromaeosauridae)−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urkhant, Mongolia. Contributions from the Geology and Mineralogy Chair, National Museum of Mongolia. 1999, (101): 1–105. OCLC 69865262. 
  18. ^ 18.0 18.1 Barsbold, R.; Perle, A. Segnosauria, a new suborder of carnivorous dinosaurs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1980, 25 (2): 190–192 [2021-03-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3-12). 
  19. ^ Kobayashi, Y.; Barsbold, R. Reexamination of a primitive ornithomimosaur, Garudimimus brevipes Barsbold, 1981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PDF).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5, 42 (9): 1501−1521 [2021-03-16]. Bibcode:2005CaJES..42.1501K. doi:10.1139/e05-044. hdl:2115/14579. (原始内容 (PDF)于2015-10-01). 
  20. ^ Sereno, P. C. The fossil record,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pachycephalosaurs and ceratopsians from Asia.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PD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89–491 [2021-03-16]. (原始内容 (PDF)于2019-12-25). 
  21. ^ Tumanova, T. A. O novom pantsirnov dinozavre iz iugo-vostochnoy Gobi [A new armored dinosaur from Southeastern Gobi]. Paleontologicheskii Zhurnal. 1993, 27 (2): 92–98 (俄语). 
  22. ^ Jerzykiewicz, T.; Russell, D. A. Late Mesozoic stratigraphy and vertebrates of the Gobi Basin. Cretaceous Research. 1991, 12 (4): 345–377. ISSN 0195-6671. doi:10.1016/0195-6671(91)90015-5. 
  23. ^ Hicks, J. F.; Brinkman, D. L.; Nichols, D. J.; Watabe, M. Paleomagnetic and palynologic analyses of Albian to Santonian strata at Bayn Shireh, Burkhant, and Khuren Dukh, eastern Gobi Desert, Mongolia. Cretaceous Research. 1999, 20 (6): 829–850 [2021-03-16]. doi:10.1006/cres.1999.0188. (原始内容于2020-10-18). 
  24. ^ Khand, Y.; Badamgarav, D.; Ariunchimeg, Y.; Barsbold, R. Cretaceous system in Mongolia and it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Cretaceous Environments of Asia. 2000: 49–79. doi:10.1016/s0920-5446(00)80024-2. 
  25. ^ Ksepka, D. T.; Norell, M. A. Erketu ellisoni, a long-necked sauropod from Bor Guvé (Dornogov Aimag, Mongolia) (PDF).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6, (3508): 1–16 [2021-03-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8-31). 
  26. ^ Averianov, A.; Sues, H. (PDF). Journal of Stratigraphy. 2012, 36 (2): 462–485 [2021-03-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3-07). 
  27. ^ Tsuihiji, T.; Watabe, M.; Barsbold, R.; Tsogtbaatar, K. A gigantic caenagnathid 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Cretaceous Research. 2015, 56: 60–65. doi:10.1016/j.cretres.2015.03.007. 

籃尾龍屬, 籃尾龍, 屬名, talarurus, 發音, ʊər, roor, 意為, 柳籃般的尾巴, 有時被音譯為塔拉甲龍, 是一屬甲龍科恐龍, 生存於晚白堊世, 約9600萬至8900萬年前, 的亞洲, 首具化石發現於1948年, 之後於1952年由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 馬列夫命名, 敘述, 模式種為皺棘籃尾龍, talarurus, plicatospineus, 對於籃尾龍的瞭解來自多具零散的標本, 使牠與繪龍一同成為所知最詳盡的甲龍科之一, 標本由部分身體骨骼組成, 並有五個頭骨被發現及歸入本屬, . 籃尾龍 屬名 Talarurus 發音 ˌ t ae l e ˈ r ʊer e s TAL e ROOR es 意為 柳籃般的尾巴 有時被音譯為塔拉甲龍 是一屬甲龍科恐龍 生存於晚白堊世 約9600萬至8900萬年前 的亞洲 首具化石發現於1948年 之後於1952年由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 馬列夫命名 敘述 模式種為皺棘籃尾龍 Talarurus plicatospineus 對於籃尾龍的瞭解來自多具零散的標本 使牠與繪龍一同成為所知最詳盡的甲龍科之一 標本由部分身體骨骼組成 並有五個頭骨被發現及歸入本屬 其中前兩個非常破碎 篮尾龙属 化石时期 晚白堊世 90 Ma PreYe Ye O S D C P T J K Pg N 捷克博物館展出的籃尾龍的骨架模型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蜥形纲 Sauropsida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科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属 篮尾龙属 Talarurus Maleev 1952模式種 皺棘籃尾龍Talarurus plicatospineusMaleev 1952籃尾龍是種中等體型 結構厚實 陸生 四足的植食性動物 可以生長到5公尺長 體重約介於454至907公斤 將近一噸 如同其他甲龍科 籃尾龍有著厚重的裝甲 尾巴有尾槌 使牠行動緩慢 籃尾龍被分類為甲龍亞目甲龍科的甲龍亞科 屬於一群進階型的甲龍科物種 籃尾龍的化石來自巴彥思楞組 英语 Bayan Shireh Formation 並與同棲地的白山龍有著棲位分化 英语 niche partition 的生活模式 依照牠們嘴部結構的不同 籃尾龍的嘴部為三角形 適合用來刮植 英语 Grazing behaviour 這兩種代表了亞洲已知最古老的甲龍科 但彼此並沒有接近親緣關係 與籃尾龍最近緣的是北美洲的結節頭龍 兩者有著相似的臉部皮內成骨 許多過去架設的籃尾龍骨架都因為不同因素而過時了 例如 肋骨是朝向身體底部 而非連在身體側面 如同多數甲龍科的情況 不準確的頭骨模型 主要是根據相關物種來重建 而不是拿已知的頭骨材料來當參考 非常突出的四肢 腳部有四趾 但由其他相關甲龍科所示 實際上只有三趾 以上這些錯誤都源於解剖學上的誤解 因為當時對甲龍科還沒瞭解得很全面 而且籃尾龍也沒有完整的骨骼 目录 1 發現歷史 2 敘述 2 1 錯誤鑑定 2 2 體型和鑑定特徵 2 3 頭骨 2 4 顱後骨骼 3 分類 4 古生物學 5 古生態學 6 延伸閱讀 7 參考來源發現歷史 编辑籃尾龍的遺骸發現於現在蒙古的戈壁沙漠 正模標本PIN 557 91是在1948年蘇聯 蒙古聯合考察活動期間所發現 從巴彥思楞組 英语 Bayan Shireh Formation 貝音詩 Baynshire 化石點的砂質 紅鈣黏土岩 英语 Claystone 之中挖掘出土 籃尾龍於1952年由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 馬列夫所敘述 命名 PIN 557標本是馬列夫原本指定的正模標本 是一個破碎的頭骨與頭蓋骨後部 包括枕骨區和顱基部 數個脊椎和肋骨 一個肩胛鳥喙骨 一個肱骨 一個尺骨 一個橈骨 一個幾乎完整的手部 一個部分髂骨 一個坐骨 一個股骨 一個脛骨 一個腓骨 一個幾乎完整的腳部 以及關聯的裝甲與鱗甲 屬名Talarurus源自希臘語的talaros talaros 意為 籃子 或 柳籃 和oὐra oura 意為 後方 或 尾巴 意指類似柳籃狀的尾巴末端槌 以及尾巴長度由交錯的骨桿構成 令人聯想到製作柳條籃時的編織方式 種名plicatospineus源自拉丁語的plicatus 意為 摺疊的 和spineus 意為 多棘的 或 多刺的 象徵生前構成裝甲的大量皮內成骨 1 事實上 這些骨骸是由發現地的六隻個體碎片組合而成 2 1977年 泰瑞莎 馬瑞沿斯卡 英语 Teresa Maryanska 考量到使用混雜個體標本會違反規範 於是從中選出PIN 557 91 一個頭骨後部 作為模式標本 與此同時 她將徐龍的種鋸牙徐龍 Syrmosaurus disparoserratus 重新命名為籃尾龍的第二個種鋸牙籃尾龍 Talarurus disparoserratus 3 但這個種在1987年被命名為獨立的屬馬列夫龍 2 所有這些標本都在莫斯科古生物博物館 英语 Moscow Paleontological Museum 組合成一個骨架模型來展示 雖然非常完整 但在許多方面安裝得非常不準確 4 5 時至今日 唯一有效的物種只剩下模式種皺棘籃尾龍 5 6 nbsp 特倫托的MUSE科學博物館 英语 Museo delle Scienze 展示的骨架模型 展現了異常的特徵現在已知有至少一打的籃尾龍個體標本來自不同的化石點 PIN 3780 1標本於1975年由蘇蒙聯合考察隊採集自巴彥思楞組的貝辛察夫 Bayshin Tsav 化石點的陸相沉積層 現保存於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的古生物機構 該標本被歸入籃尾龍 年代為白堊紀土侖階 由頭頂部和破碎的骨骼組成 7 自2006年以來 在韓國 蒙古聯合國際恐龍計畫的背景下 又有數個額外標本被歸入籃尾龍 發現於貝辛詩和閃俄庫度 Shine Us Khuduk 化石點 這些標本直至2014年都還沒被敘述 4 另一個來自貝辛察夫化石點 被歸入本屬的標本包含一個尚未敘述的不完整頭骨 頭蓋骨 枕部及腦殼 還有一個採集自巴加塔雅克 Baga Tarjach 化石點的未敘述標本 是個上頜骨碎片與八顆牙齒 Arbour 2014 在研究中列出了許多歸入籃尾龍的額外標本 4 後續還有更多標本被發現 在2007年韓蒙國際恐龍考察期間 MPC D 100 1354 MPC D 100 1355及MPC D 100 1356標本採集於戈壁沙漠東部巴彥思楞組的貝音詩化石點 8 這些標本在2019年被詳細描述 內容包括三個保存程度適中的頭骨 以及關於籃尾龍額外的解剖學及生態學資訊 這些新材料現在永久保存於蒙古科學院的古生物與地質學機構 6 敘述 编辑錯誤鑑定 编辑 起初馬列夫將籃尾龍描述為腳部有四根腳趾 1 然而腳部發現的時候關節已脫落 骨架中的重建腳部是用組合而成的 而三根腳趾是比較可能的數字 因為所有其他已知的甲龍類都是三根 早期指稱繪龍也有四根腳趾是錯誤的 另一項假設的特徵也是建立在誤解的基礎上 皮內成骨有皺褶的紋理 構成特別堅固的裝甲 每片鱗甲上都飾有額外的褶皺刺 這些其實是用來保護頸部的半環構造 呈現典型低矮脊狀結構 骨架進一步顯示籃尾龍有著如河馬般的身形 桶狀身軀不像其他甲龍類典型的低矮與寬闊 前肢還強烈外八 這是因為肋骨位置錯誤所造成 使肋骨像是附加上去而不是側向伸出 這個錯誤也造成寬闊的上骨盆無法裝架 4 5 體型和鑑定特徵 编辑 nbsp 體型比例圖籃尾龍是中等體型的甲龍類 湯馬斯 霍茨 英语 Thomas Holtz 和葛瑞格利 保羅 英语 Gregory S Paul 估計身長5公尺 保羅估計體重為2噸 9 但霍茨估計體重約454至907公斤 10 如同其他甲龍科 籃尾龍擁有寬闊的嘴喙 沿著身體生長著強韌的皮內成骨 構成大規模的裝甲 還有著名的尾槌 英语 Tail club 四肢短而強壯 支撐著寬闊 圓潤的腹部 1 6 Maleev 1956 和Tumanova 1987 提出的鑑定特徵用途受到限制 因為他們主要是在列出籃尾龍與其他甲龍科共有的特徵 維多莉亞 阿布爾 英语 Victoria Arbour 建立了單一項自衍徵 頭蓋骨中部的額骨有個隆起的V形區塊 並確認籃尾龍與其他所有甲龍科 結節頭龍除外 之間的差異在於 額骨和鼻骨有著圓錐形 基部為圓形的頭甲 caputegulae 她還指出腳部實際上有三趾 4 但Parks等人 2019 提出不同的看法 籃尾龍可透過多項鼻尖上的特徵來鑑定 例如明顯的鼻內頭甲 加長的頭甲 環繞鼻子區域的數個頭甲 圓錐形 多邊形的頭甲 等 6 頭骨 编辑 nbsp 籃尾龍最完整的頭骨標本描繪圖 A MPC D 100 1354 B MPC D 100 1355 C MPC D 100 1356籃尾龍頭骨全長約30公分 6 正模標本PIN 557 91僅有一個後部頭蓋骨 3 6 上面有著結節狀頭甲 臉部皮內成骨或甲片 形態類似結節頭龍 Arbour和Currie指出 PIN 3780 1的頭蓋骨頭甲似乎只有細微的不同 不清楚是否代表著物種上的特徵 5 無論如何 所有能歸入籃尾龍的頭骨都有共同的頭甲形狀 雖然也觀察到一些個體間的細微差異 6 最完整的頭骨標本是MPC D 100 1354 上頜骨前緣保存良好 形狀寬闊 半矩形 癒合 此區域沒有牙齒 可能適用於平坦的表面 頭甲多邊形至結節狀 如同預期假設的樣子 鼻部分布一些頭甲 每個上頜骨有23個齒槽 英语 alveoli 但牙齒沒有保存下來 頭頂多數頭甲為六邊形 在PIN 557 91的一些是三角形 眼眶由一些長在後部的皮內成骨大幅保護著 MPC D 100 1355和MPC D 100 1356的鱗狀骨和方軛骨角厚實且呈三角形 而鱗狀骨更為圓潤 通常籃尾龍的下頜都沒保存下來 MPC D 100 1355有發現一個關連的右齒骨 但非常破碎 6 顱後骨骼 编辑 nbsp 復原圖已知大部分的顱後遺骸來自破碎的個體 根據PIN 557 肋骨強烈彎曲且加厚 長度介於50到100公分 脊椎區域有部分遺失 保存下來的有一些頸椎 背椎 尾椎和薦骨 頸椎兩側凹入 椎體加厚 神經弓略高 背椎椎體高且寬 也呈雙凹 帶有特別加長且結構結實的神經弓 有些已斷裂 薦骨比前面部分完整 由4個前薦椎 4個薦椎以及第一節尾椎組成 這些脊椎癒合在一起 附著一些肋骨 尺寸大致由後向前增加 有些單獨的尾椎存在 似乎表明尾部由25至30節尾椎構成 最前面的尾椎具有某種程度上加長的神經弓和椎體 人字骨癒合呈三角形 相較之下 最後面的尾椎有非常扁平的人字骨和神經弓 1 11 因為標本僅部分保存下來 實際上的皮內成骨排列方式是未知的 然而還是有發現一些 保存的皮內成骨非常零散 包括一些頸部半環和棘狀身體皮內成骨 皮內成骨非常結實 多數棘狀身體皮內成骨測量高15公分 1 11 MPC D 100 1355被發現與一塊部分半環與其他身體部位相連 6 手部只有左邊保存下來 幾乎完整 保存了五個手趾 只缺少一些爪 和指骨 保存的左邊腳部非常獨特 被敘述成有五根腳趾 1 11 但這後來被證明是最初架設的骨架所造成的推論 三根腳趾才是比較正確及可能的 如同其他相關甲龍科所見 5 整體來說 手部和腳部的蹠骨都非常厚實 胸帶由一條長約60公分的肩胛鳥喙骨 英语 scapulocoracoid 以及肱骨 尺骨和橈骨組成 這些部位與顱後其他部分比起來非常結實 屬於左臂 左肩胛鳥喙骨非常結實 且帶有一個發育良好給肱骨附著的肩臼 英语 Glenoid cavity 雖然肩胛骨某種程度上長度縮短 肱骨末端非常寬闊與加厚 長33 5公分 與甲龍的有些相似之處 骨盆帶很破碎 包括部分壓扁的髂骨和坐骨 後肢材料包括右股骨與左脛骨 保存的股骨直且非常結實 大轉子 英语 greater trochanter 與小轉子 英语 lesser trochanter 癒合 測量長47公分 脛骨較短但非常寬 全長29 8公分 此外有一個腓骨也保存下來 長26 7公分 腓骨整體上比脛骨和股骨還直和細 遠端寬於近端 1 11 分類 编辑甲龍科的系統發生學關係難以確認 因為對許多物種的瞭解僅來自部分骨骼 實際的裝甲位置很少能保存下來 癒合的皮內成骨使得許多頭骨細節變得模糊不清 而且甲龍科的顱後骨骼變化不大 脊椎 骨盆 四肢只有很細微的差異 籃尾龍過去被認為是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甲龍科 並有著一些與結節龍科共同的基礎特徵 這些特徵在進階型甲龍科消失 例如四根腳趾 然而 這些 假設的 原始特徵被證實是最初重建骨骼時的人工產物 近期的系統發生學分析提供了一些將籃尾龍分類為甲龍亞科 進階型甲龍科 的證據 可以藉此推論整個甲龍科演化支早在侏儸紀時期就已經出現 此理論將與籃尾龍相對較古老的年代相呼應 Coombs 1978 曾提出甲龍科與結節龍科互成姊妹群 在所有多刺甲龍亞科都屬於結節龍科的前提下 可能可以用以上理論來支持 12 5 在最初的敘述論文 Maleev 1952 中 將籃尾龍分類為徐龍科 Syrmosauridae 1 Walter Preston Coombs 1978 認為籃尾龍與包頭龍是相同的物種 但後來的研究都不支持此理論 12 Maryanska 1977 指出籃尾龍與包頭龍的差異 包含 頭骨形狀 甲板形態 四根腳趾 3 Vickaryous等人 2004 提到白堊紀晚期存在兩個不同的甲龍科演化支 一個是北美洲物種組成 另一個僅包含亞洲物種 13 但在Arbour 2014 製作的演化樹中 籃尾龍與北美洲甲龍科較近緣 而相對地離其他亞洲甲龍科較遠 其中一些呈現出籃尾龍與結節頭龍互成姊妹群 4 nbsp 包頭龍和其他北美洲甲龍科的頭骨比較 其中包含與籃尾龍最近緣的結節頭龍甲龍亞科 Ankylosaurinae 克氏盾龍 Crichtonpelta 白山龍 Tsagantegia 浙江龍 Zhejiangosaurus 繪龍 Pinacosaurus 美甲龍 Saichania 多智龍 Tarchia 蝟甲龍 Zaraapelta 甲龍族 Ankylosaurini 倍甲龍 Dyoplosaurus 籃尾龍 Talarurus 結節頭龍 Nodocephalosaurus 甲龍 Ankylosaurus 無齒甲龍 Anodontosaurus 包頭龍 Euoplocephalus 刺甲龍 Scolosaurus 齊亞甲龍 Ziapelta 古生物學 编辑2007年的頭骨標本MPC D 100 1354 是個保存良好 幾乎完整的腦殼 為籃尾龍的顱內神經構造和飲食習性提供了新的資訊 Paulina Carabajal等人 2017 將MPC D 100 1354與一個非常完整的多智龍頭骨進行全面性細節的描述 根據對所選標本顱內膜 英语 Endocranium 區域的檢驗 他們指出甲龍科有著發育良好的視覺穩定性 英语 Emission theory vision 以及聽覺感官 這與結節龍科相當不同 最早由Maryanska 1977 3 提到小腦鬈 英语 flocculus 存在於籃尾龍 後來也在其他有關的甲龍科發現 但這個小葉構造在結節龍科似乎已經退化甚至消失 在多數甲龍科中 小腦鬈都相對很大 另一項神經解剖學特徵是加長的聽壺 英语 Lagena anatomy 這在包頭龍 多智龍和籃尾龍都非常明顯 這些解剖學特徵顯示甲龍科擁有很大範圍的聲音感知度 特別是低頻震動 8 除此之外 MPC D 100 1354保存的嘴喙寬闊 形狀幾乎呈矩形且大致厚實 籃尾龍厚實的嘴喙可能可以有效率的處理平原地低矮處的植物 證據顯示籃尾龍有著刮植者 英语 Grazing behaviour 的覓食習性 6 古生態學 编辑 nbsp 被一群阿基里斯龍包圍的籃尾龍籃尾龍的化石遺骸出土於巴彥思楞組 英语 Bayan Shireh Formation 的沉積層 年代被認為可追溯至晚白堊世森諾曼階至三冬階 約9600萬至8900萬年前 14 根據Park等人 2019 籃尾龍佔據刮植者 英语 Grazing behaviour 的植食性動物生態棲位 而同一地層的另一種甲龍科白山龍則填補攝植者 英语 Browsing herbivory 的棲位 舉例來說 籃尾龍有著寬闊矩形的嘴喙 適合吃低矮的植物 白山龍的嘴喙加長鏟狀 適合吃高處植物 為了說明呈現這樣的差異性覓食策略 研究人員將甲龍科與現生的黑犀牛 白犀牛進行比較 白犀牛比較像籃尾龍 吻部寬闊矩形 特化來吃草 另一方面 黑犀牛的嘴巴尖 像白山龍一樣適合攝植 有了這些解剖學特徵和生態學實例 很明顯可以證實這些甲龍科有著棲位分化 英语 niche partitioned 6 巴彥思楞組還可以觀察到另一個棲位分化的例子是鐮刀龍科的死神龍和慢龍 15 nbsp 巴彥思楞組的恐龍群比較 籃尾龍最右邊粉紅色 晚白堊世的化石點 如貝音詩和貝辛察夫 16 與籃尾龍共享棲地的巴彥思楞組上層動物群包含高度多樣性的恐龍種群 如大型馳龍科阿基里斯龍 17 鐮刀龍科的死神龍 18 慢龍 18 似鳥龍類的似金翅鳥龍 19 小型可能未成年的角龍類雅角龍 20 小型鴨嘴龍類戈壁鴨龍 16 以及對立生態棲位的白山龍 21 根據鈣質層 英语 Caliche 河流 湖泊沉積物判斷 巴彥思楞組是個大型陸相半乾旱氣候地區 充斥著曲流和湖泊群 22 23 全區域大量分布著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4 25 依照一些亞洲地層的生物地層學模式 巴彥思楞組可能與二連組有關聯性 26 27 延伸閱讀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 籃尾龍屬甲龍類研究歷史 英语 Timeline of ankylosaur research 參考來源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Maleev E A Noviy ankilosavr is verchnego mela Mongolii A new ankyl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PDF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952 87 2 273 276 2021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1 05 俄语 2 0 2 1 Tumanova T A The armored dinosaurs of Mongolia PDF The Joint Soviet Mongolian Paleontological Expedition Transaction 1987 32 1 76 2021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1 10 俄语 3 0 3 1 3 2 3 3 Maryanska T Ankylosauridae Dinosauria from Mongolia PDF Palaeontologia Polonica 1977 37 85 151 2021 03 1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7 12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Arbour V M Systematics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PDF Ph D thesis 2014 265 2021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4 13 5 0 5 1 5 2 5 3 5 4 5 5 Arbour V M Currie P J Systematics phylogeny and palaeobiogeograph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5 14 5 385 444 doi 10 1080 14772019 2015 1059985 6 00 6 01 6 02 6 03 6 04 6 05 6 06 6 07 6 08 6 09 6 10 Park J Y Lee Y N Currie P J Kobayashi Y Koppelhus E Barsbold R Mateus O Lee S Kim S H Additional skulls of Talarurus plicatospineus Dinosauria Ankylosauridae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biogeography and paleoecology of armored dinosaur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9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19 104340 Kurzanov S M Tumanova T A The structure of the endocranium in some Mongolian ankylosaurs Paleontologicheskii Zhurnal 1978 3 369 374 俄语 8 0 8 1 Paulina Carabajal A Lee Y N Kobayashi Y Lee H J Currie P J Neuroanatomy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s Tarchia teresae and Talarurus plicatospineu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with comments on endocranial variability among ankylosaur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7 494 Bibcode 2018PPP 494 135P doi 10 1016 j palaeo 2017 11 030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31 ISBN 978 0 6911 3720 9 Holtz T R Rey L V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 to 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Random House 2007 Genus List for Holtz 201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ight In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0 11 1 11 2 11 3 Maleev E A Pantsyrnye dinosavry verchnego mela Mongolii Semeustvo Ankylosauridae Armored Dinosaur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Family Ankylosauridae PDF Trudy Paleontologicheskogo Instituta Akademiy Nauk SSSR 1956 62 51 91 2021 03 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 11 05 俄语 12 0 12 1 Coombs W P The families of the ornithischian dinosaur order Ankylosauria PDF Palaeontology 1978 21 1 143 170 2021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8 23 Vickaryous M K Maryanska T Weishampel D B Ankylosauria The Dinosauria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63 392 ISBN 978 0 5202 5408 4 Kurumada Y Aoki S Aoki K Kato D Saneyoshi M Tsogtbaatar K Windley B F Ishigaki S Calcite U Pb age of the Cretaceous vertebrate bearing Bayn Shir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Gobi Desert of Mongolia usefulness of caliche for age determination Terra Nova 2020 doi 10 1111 ter 12456 Zanno L E Tsogtbaatar K Chinzorig T Gates T A Specializations of the mandibular anatomy and dentition of Segnosaurus galbinensis Theropoda Therizinosauria PeerJ 2016 4 e1885 PMC 4824891 nbsp PMID 27069815 doi 10 7717 peerj 1885 16 0 16 1 Khishigjav Tsogtbaatar David B Weishampel David C Evans Mahito Watabe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Baynshire Formation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PLoS ONE 2019 14 4 e0208480 Bibcode 2019PLoSO 1408480T PMID 30995236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208480 Perle A Norell M A Clark J A new maniraptoran Theropod Achillobator giganticus 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urkhant Mongolia Contributions from the Geology and Mineralogy Chair National Museum of Mongolia 1999 101 1 105 OCLC 69865262 18 0 18 1 Barsbold R Perle A Segnosauria a new suborder of carnivorous dinosaurs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1980 25 2 190 192 2021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3 12 Kobayashi Y Barsbold R Reexamination of a primitive ornithomimosaur Garudimimus brevipes Barsbold 1981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PDF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5 42 9 1501 1521 2021 03 16 Bibcode 2005CaJES 42 1501K doi 10 1139 e05 044 hdl 2115 1457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10 01 Sereno P C The fossil record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pachycephalosaurs and ceratopsians from Asia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PD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89 491 2021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9 12 25 Tumanova T A O novom pantsirnov dinozavre iz iugo vostochnoy Gobi A new armored dinosaur from Southeastern Gobi Paleontologicheskii Zhurnal 1993 27 2 92 98 俄语 Jerzykiewicz T Russell D A Late Mesozoic stratigraphy and vertebrates of the Gobi Basin Cretaceous Research 1991 12 4 345 377 ISSN 0195 6671 doi 10 1016 0195 6671 91 90015 5 Hicks J F Brinkman D L Nichols D J Watabe M Paleomagnetic and palynologic analyses of Albian to Santonian strata at Bayn Shireh Burkhant and Khuren Dukh eastern Gobi Desert Mongolia Cretaceous Research 1999 20 6 829 850 2021 03 16 doi 10 1006 cres 1999 01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18 Khand Y Badamgarav D Ariunchimeg Y Barsbold R Cretaceous system in Mongolia and it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Cretaceous Environments of Asia 2000 49 79 doi 10 1016 s0920 5446 00 80024 2 Ksepka D T Norell M A Erketu ellisoni a long necked sauropod from Bor Guve Dornogov Aimag Mongolia PDF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6 3508 1 16 2021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8 31 Averianov A Sues H Correlation of Late Cretaceous continental vertebrate assemblages in Middle and Central Asia PDF Journal of Stratigraphy 2012 36 2 462 485 2021 03 16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 03 07 Tsuihiji T Watabe M Barsbold R Tsogtbaatar K A gigantic caenagnathid oviraptorosaurian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Gobi Desert Mongolia Cretaceous Research 2015 56 60 65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15 03 00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籃尾龍屬 amp oldid 8069379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