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社会崩溃

社会崩溃(也称为文明崩溃)是指复杂的人类社会陷入混乱和衰落。其特征是社会的文化认同复杂适应系统丧失、政府垮台暴力兴起。社会崩溃的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瘟疫、饥荒、经济崩溃、人口不足过多大规模移民、敌对文明的破坏同化。文明经历过社会崩溃,可能会恢复到原始状态,也可能被同化到一个更强大的社会(文明)中,甚至完全消失。

托馬斯·科爾帝國興衰英语The Course of Empire (paintings)》系列畫作的末兩幅作品〈毁灭〉(左)與〈荒芜〉(右)

几乎所有文明,无论其规模或复杂程度如何,都曾经发生过社会崩溃,中国、印度、埃及等文明能在崩溃后复兴。然而,有一些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比如东西罗马帝国玛雅文明复活节岛文明[1]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对文明崩溃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涉及的原因包括环境变化资源枯竭、无法持续的社会复杂性、入侵、疾病、社会凝聚力衰退、不平等加剧、长期的认知能力下降、创造力丧失和天灾。虽然一种文化的彻底灭绝是不可避免的,但部分从灭绝文化中所孕育出的新文化也会被认为是旧文化的延续,尽管新文化的复杂程度相较于旧的文化急剧下降。就算没有文化继承,像西罗马帝国这样极速崩溃的社会,其影响也会在消亡后一直存在。[2]

对社会崩溃的研究,即崩溃学,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专家的课题。最近,气候学复杂系统研究方面的专家也加入了该研究的行列。[3]

概念 编辑

约瑟夫·坦特(Joseph Tainter)在《复杂社会的崩溃》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崩溃,成為崩溃学的开山之作。[4]书中提到,“崩溃”是一个“宽泛的词汇”,但从崩溃学上来说,这个词可以被解释为“一个政治过程”。[5]他将社会崩溃定义为:导致“社会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的过程,并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视为西方世界“最广为人知的社会崩溃实例”。[5]

賈德·戴蒙[6]的著作《大崩溃》(2005),認為可以用长期运营和社会转型重组的眼光,去看那些作为社会崩溃案例讨论的文明或国家,这些社会只是在经历一次“重组”,特别是当崩溃被视为一个政治体系的“彻底终结”的时候。[7]

什穆埃尔·艾森施塔特说,“社会崩溃”从来没有没有发生过。[8]区分“全部消退灭亡”与“可能再次重生”是不一样的,这个问题对于崩溃学研究很重要。[8]他经常拒绝“崩溃”一词,并批评这样一种观念,例如:古玛雅文明经常被吹捧为社会崩溃的典型例子,但事实上,这种崩溃主要发生在在东部低地,然而中美洲西部高地的许多城市仍保留着古老的制度,一直延续到16世纪。

“社会年龄” 编辑

社会科学家卢克·坎普(Luke Kemp)分析了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600年的数十个文明(他对文明的定义是“一个拥有农业技术、坐拥多个城市、在区域内具有绝对军事地位、并且有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结构的社会”),其中寿命最常的有东非库施王国(1150年)、非洲的阿克苏姆王国(1100年)、南亚的吠陀文化和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均为1000年)、拜占庭帝国(1083年);寿命最短的则有印度难陀帝国(24年)和中国秦朝(14年)。[9]

复杂系统专家塞缪尔·阿贝斯曼对此统计分析阐述道:崩溃通常是一个随机事件,与社会的年龄无关。古老的社会不会比新生的社会容易崩溃,反之亦然。这类似于进化生物学家所说的“紅皇后假說”:如果一个物种长期处于恶劣生态环境,则它随时可能会灭绝。[1]

崩溃原因 编辑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济、环境、人口、社会和文化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其崩溃,并且它们之间如同多米诺骨牌,只要一个因素足够糟糕,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崩溃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海啸、地震、流行病等)马尔萨斯灾难人口过剩资源枯竭,都可能是崩溃的促成因素。[10]对过去社会的研究表明了,这些因素可能并不仅仅导致崩溃。如果社会里还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和暴露的腐败,会导致崩溃的同时受压迫的下层阶级崛起,并在革命中从较小的富裕精英阶层手中夺取权力。贾里德·戴蒙德认为,社会也会因森林砍伐、土壤肥力丧失、贸易限制、针对地方性的暴力不断增加而崩溃。[11]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 编辑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可能曾经由于作物的变化而导致城市灭亡和种族迁徙。[12]

考古学家发现了非洲和亚洲5000至4000年前的特大干旱迹象。这一时期撒哈拉沙漠不仅从绿洲变成沙漠,还扰乱了南亚东南亚季风季节,在东亚引发了洪水,阻碍了农业和复杂文化的发展。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帝国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的原因之一。[13]此次气候的剧烈变化被称为4.2千年事件[14]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如今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地区,居住着高度发达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但该文明与公元前1700年崩溃了。由于印度河文字尚未被破译,其崩溃的原因仍然是个未解之谜[12],不过有一些证据表明是自然灾害是其衰落的原因。[15]该文明逐渐衰落的迹象在公元前1900年开始出现,两个世纪后,大部分城市就被废弃了。考古证据表明人际暴力以及麻风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加。[16][17]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严重而持久的干旱以及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贸易断绝导致了此次崩溃,同时还发现了地震作为证据——莫克兰海岸沿线的两个可能的港口地点发生了海平面变化,导致这两个港口不再临海。[18][19][20][21]

 
全球平均气温表明,小冰河期并不是一个独特的时间段,而是近期全球变暖之前长期气温下降的结束。 [22]

火山爆发会突然地影响气候,在火山大喷发期间,二氧化硫(SO2)被排放到平流层,然后在高空在停留数年并逐渐被氧化成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具有高反射性,会减少入射阳光,冷却地球表面。科学家们通过钻探冰川和冰盖,可以研究出各个时期的大气成分。由内华达州里诺沙漠研究所的小组推断:公元前44年三月十五日凯撒大帝遇刺一年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奥克莫克火山(位于今天的阿拉斯加)的喷发并导致了血腥的内战。根据历史记载,那是一个气候恶劣、农作物歉收、大范围饥荒和疾病的年代。全球不同地区的树木年轮和洞穴石笋的分析佐证了他的论点。北半球变得更加干燥,但南半球变得更加湿润。但事实上,根据希腊历史学家阿庇安(Appian)记载,埃及即使没有发生洪水时间里,也面临着饥荒和瘟疫。同时罗马也对于埃及——这个重要的食物产出地,越来越看重。公元前30年克利奥帕特拉自杀后,埃及就进入罗马统治之下。虽然很难确定如果奥克莫克火山没有喷发,埃及是否会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但喷发肯定加速了这一过程。[23]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也是中国、中东、欧洲和美洲历史社会衰落的关键因素。古气候温度重建表明,社会动荡、社会崩溃、人口死亡通常和一次重大的气候变化同时发生。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的研究小组成功建立了气候变化与前工业时代大规模人类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短期危机可能是由社会问题引起的,长期危机的最终原因是气候变化。[24]而且由于农业高度依赖气候,区域气候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25]

蒙古征服恰逢十三至十四世纪北半球的一段变冷时期,当时中世纪温暖期时期正在过渡向小冰期,造成了农业压力。在欧洲,气候变冷并没有直接促进黑死病传播,但越来越冷的气温引发了战争、大规模移民和饥荒,从而助长了疾病的传播。[25]

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欧洲十七世纪的普遍危机,这是一个气候恶劣、农作物歉收、经济困难、极端群体间暴力冲突不断以及由于小冰期而导致高死亡率的时期。蒙德极小期涉及的太阳黑子极其罕见。许多事件发展成为武装冲突,例如始于波西米亚的继承战争王座三十年战争(1618-1648)。[24]神圣罗马帝国(位于现代德国)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敌意更是火上浇油。很快,它升级为一场欧洲所有主要大国之间的冲突,并且摧毁了德国大部分地区。战争结束后,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之多。[26]然而,并非所有社会都在这一时期面临危机。具有高承载能力和贸易经济体的热带国家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因为气候变化并没有导致这些地方的经济萧条。[24]

外国入侵和大规模移民 编辑

 
1206年至1294年蒙古帝国的扩张

大约公元前4000年和3000年,欧亚大陆西部的新石器时代人口数量下降,可能是由于鼠疫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所致。[27]随之而来的是印欧人的移民。[28]公元前3000年左右,来自东欧大草原颜那亚文化开始在整个欧亚大陆进行大规模扩张,大多数人认为这与印欧语言的传播有关。[29]

 
东地中海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约公元前 1200 年)的地图

一个神秘的,由凶猛的海上掠夺者组成的松散联盟“海上民族”,被认为是东地中海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30]

赫梯帝国在公元前1285年与埃及人发生卡迭石之战后,帝国开始出现衰落迹象。此时的帝国,外有海上民族的劫掠,内有权力斗争、农作物歉收和饿殍遍野。埃及人与赫梯人签订了和平条约,在饥荒时期为他们提供了食物,但这远远不足以支撑赫梯人的社会。公元前1200年左右,海上民族占领了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港口,切断了赫梯人的粮食供应贸易路线。赫梯首都哈图沙被毁。一些赫梯领土逃过了这次崩溃,但最终在公元前七世纪被亚述人占领。[31]

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为基础,以海上贸易为中心。公元前1450年左右,它被并入迈锡尼希腊,而希腊本身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由于各种军事冲突(例如来自北方的多利安人的入侵和来自海上民族的攻击),而陷入严重衰落。[32]

 
野蛮人的入侵在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三世纪,匈奴被汉朝赶出漠北,于是阿提拉把他的铁骑面向了欧洲,发起了对欧洲的侵略和掠夺运动,其最远到达高卢(今法国)。阿提拉的匈奴人还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而此时的罗马帝国为了便于管理已经分为两半: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尽管罗马人在公元451年的沙隆战役中成功阻止了阿提拉,但次年却无法阻止阿提拉进攻罗马的意大利地区米兰等意大利北部城市遭到匈奴铁骑蹂躏。匈奴人的崛起也迫使日耳曼人离开他们的领土,使这些日耳曼人进入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部分地区。罗马城也在410年遭到西哥特人的攻击,并在455年遭到汪达尔人的掠夺。[33]内乱、经济疲软和日耳曼民族的无情入侵,将西罗马帝国推向了最终的衰落。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穆卢斯·奥古斯都于476年被德国奥多亚塞废黜,自立意大利国王[34]

公元十一世纪,北非人口众多、这片承载着繁荣的文明的地区却在内战中耗尽资源,在遭受巴努苏莱姆和巴努希拉尔贝都因部落入侵后崩溃了。[35]伊本·赫勒敦说到:“所有被巴努希拉勒入侵者蹂躏的土地都变成了干旱的沙漠。”[36]

1206年,成吉思汗取得对蒙古的统治,并开始了他的领土扩张运动。蒙古人高度灵活和机动的骑兵使他们能够高效、迅速地征服敌人。[37]在十三和十四世纪蒙古入侵之后的残酷掠夺中,入侵者杀死了中国、俄罗斯、中东和中亚的人。并且随后的蒙古领导人,如帖木儿,摧毁了许多城市,屠杀了数千人,并彻底地破坏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灌溉系统。入侵将定居社会转变为游牧社会。[38]例如,在中国,蒙古征服期间的战争、饥荒和瘟疫使人口减少了一半(大约减少了5500万人)。[25]蒙古人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造成权力真空。

饥荒、经济萧条和内乱 编辑

 
三十年战争摧毁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是十七世纪危机期间的众多政治动乱之一,这与小冰河时代有因果关系。

公元前1210年左右,埃及新王国向四分五裂的赫梯帝国运送了大量谷物。导致了安纳托利亚地区出现了粮食短缺,[1]尽管埃及在克苏伊斯战役中击败了海上民族,但埃及本身却急剧衰落。东地中海所有其他社会的崩溃扰乱了原有的贸易路线并造成了广泛的经济萧条。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过低,导致历史上第一次罢工,削弱了王室权威。[30]政府不同派系之间也存在政治内斗。尼罗河洪水减少导致歉收,导致严重饥荒。食品价格上涨至正常价格的八倍,有时甚至能达到二十四倍。随后出现失控的通货膨胀。这导致了古埃及在第二十王朝(约公元前1187年至公元前1064年)从地中海的一个主要强国沦为一个严重分裂和衰弱的国家。[1]

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战国时期结束,秦朝嬴政成功击败六国,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作为一位冷酷而高效的统治者,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并且职业化的军队,并推行了大量改革,例如统一语言、统一度量衡。然而,内讧和叛乱使得秦朝在他去世后分崩离析[39]

公元十四世纪初,英国因异常强降雨和洪水而多次遭受农作物歉收。许多牲畜要么挨饿,要么被洪水淹死。食品价格飞涨,爱德华二世国王试图通过实施价格管制来纠正这种情况,但商贩拒绝以低价出售食品。很快从平民到贵族,几乎人人都缺少食物。许多人诉诸乞讨、犯罪和吃下水。甚至还有同类相食的报道。

在欧洲大陆,情况与英国发生的同样糟糕。欧洲1315年至1317年的大饥荒恰逢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和小冰河期的开始。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是由于1314年新西兰塔拉威火山喷发造成的,[40]而且大饥荒只是那个世纪袭击欧洲的灾难之一,百年战争和黑死病也随之而来。[40][41]最近对树木年轮的分析补充了历史记录,并表明1314年至1316年的夏季是700年来有记录以来最潮湿的夏季之一。[41]

疾病爆发 编辑

 
罗马瘟疫期间死亡天使敲门; Levasseur 根据 Jules-Elie Delaunay(1828-1891)雕刻。
 
黑死病在欧洲的传播

从历史上看,农业的兴起也导致了传染病的兴起。[42]与狩猎采集社会相比,农业社会往往久坐不动,人口密度更高,与牲畜接触频繁,并且更容易接触受污染的水源和更高浓度的垃圾。卫生条件差、缺乏医学知识、迷信。[42][43]

记者迈克尔·罗森沃尔德写道:“历史表明,过去的流行病深刻地重塑了社会。尸横遍野,帝国衰落。政府崩溃。几代人长眠于此。”[44]

根据希腊医生盖伦对安东尼瘟疫症状的描述,患者会咳嗽、发烧、腹泻、喉咙肿胀和口渴,现代专家确定安东尼瘟疫(公元165-180年)的可能罪魁祸首是天花麻疹[44] [45]这种疾病很可能始于中国,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罗马这座城市饱受过度拥挤、卫生条件差和饮食不健康的折磨,成为了瘟疫的传播中心。很快,这种疾病就蔓延到了高卢,并摧毁了莱茵河沿岸的罗马防御工事。以前强大的罗马军队如今却变成了被释放的奴隶、德国雇佣兵、罪犯和角斗士。安东尼瘟疫造成了商人的严重短缺,从而扰乱了贸易,也造成了农民的严重短缺,从而导致了粮食危机。随后经济萧条,政府收入下降。一些人指责皇帝马而库斯·奥列里乌斯和共治皇帝卢基修斯·维鲁斯(两人都是这种疾病的受害者)冒犯了众神。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安东尼瘟疫是西罗马帝国衰落的起点。接下来是西普里安瘟疫(公元249-262年)和查士丁尼瘟疫(公元541-542年)。他们一起打破了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基础。[45]

 
阿兹特克天花受害者,来自佛罗伦萨法典(1540-85)

流行病还摧毁了萨珊帝国。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占领了萨珊王朝,以及罗马在高加索、黎凡特、埃及和北非地区控制的领土。在查士丁尼瘟疫之前,地中海世界的商业和文化一直稳定掌控在罗马手中。瘟疫之后,它分裂成三个势力:伊斯兰文明、拜占庭帝国和后来被称为欧洲中世纪的文明。由于死亡人数过多,工人(其中许多是奴隶)的供应严重短缺。地主别无选择,只能将土地借给农奴耕种,以换取军事保护和其他特权。这就播下了封建主义的种子。[46]

有证据表明,蒙古人的远征可能将黑死病传播到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从而引发了十四世纪初的黑死病[47][48][49]无论事实如何,到1340年代,黑死病真真切切的已导致兩亿人死亡。[43]欧洲人口花了两个多世纪才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43]它破坏了欧洲社会的稳定,并削弱了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权威。[50]

由于劳动力短缺,各种降低劳动力成本、节省时间、提高生产率的发明被广泛采用,如三田轮作制度、铁犁、施肥、水泵等。许多以前的农奴现在摆脱了封建义务,搬到了城市,转行从事手工艺和手工业。较成功的人成为新的中产阶级。随着对无数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贸易蓬勃发展。社会变得更加富裕,有能力资助艺术和科学。[46]

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给美洲原住民带去了大量疾病。美洲原住民并没有接触到旧世界农业兴起后出现的大量传染病。因此,他们的免疫系统不足以应对旧世界的天花麻疹百日咳黑死病等疾病。天花在1520年代肆虐墨西哥,仅在特诺奇蒂特兰就造成了15万人死亡(甚至包括他们的皇帝)。

人们普遍认为,新大陆多达90%或95%的美洲原住民的死亡是由旧大陆疾病造成的。[51]

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天花给原住民带来了毁灭性地打击,一些消息来源称,该疫情导致澳大利亚东海岸约50%的沿海原住民死亡。[5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不断扩大,蓬勃发展。社会同时变得更加依赖贸易。农村低密度地区的人口向人口稠密的城市迁徙,传染病更容易传播。即使在现代,疫情也很频繁,但现代医学能够减轻其影响。[43]

人口在二十世纪急剧增长,家畜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疾病可能从这些动物传染给人类,从1928年青霉素开始,抗生素的出现挽救了数亿细菌感染患者的生命。然而因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例如英格兰前首席医疗官莎莉戴维斯)甚至警告即将到来的“抗生素末日”。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警告说,随着疫苗怀疑论的蔓延,麻疹等疾病又死灰复燃。这导致世界卫生组织反疫苗运动列为世界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53]

人口动态 编辑

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在《历史》中写道,希腊化时代的衰落主要归咎于低生育率。他断言,虽然没有旷日持久的战争和致命的流行病,但是如果人们只是对“身外之物,闲散生活的乐趣”感兴趣,就不想再去结婚和养育孩子了,人口一样会减少。 [54][55]

大约公元前100年,浪漫爱情的概念开始在罗马流行。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几年,罗马妇女因离婚、婚外情和不愿生育而闻名。[56]罗马帝国建立后,凯撒·奥古斯都立法来提高出生率。[57][56]“20至60岁的男性和20至50岁的女性在法律上有结婚义务,在相关年龄范围内丧偶或离婚的个人必须再婚。那些已经生育了三个孩子(自由人)和四个孩子(自由奴隶)的人可以得到豁免。对于政治或官僚职位,优先考虑那些至少有三个婚生子女的人。那些未能生育的人将面临继承权的减少。”[56]

在对罗马贵族的一次演讲中,凯撒表达了对罗马精英阶层低出生率的担忧。获得自由的奴隶被授予公民身份,罗马盟友在政府中获得席位,以增加罗马的权力和繁荣,但罗马人却生育率低下,要把关键事务托与外人打理。[58]

生育率与高抚养比,精英和平民之间财富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人口失衡,这两者都是罗马帝国的特征。[59][60][61]

人类社会崩溃的几个关键特征可能与人口动态有关。[62]例如,秘鲁库斯科的原住民在西班牙征服时就面临着性别比例失衡的压力。[63]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人类也表现出人口周期(在可预测的时间段内上升和下降的现象)。[64]罗马、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和法国,希腊罗马和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埃及,以及中国各个朝代的不同社会,都表现出类似的政治模式。

前工业化农业社会通常会度过一个两个世纪左右的稳定,随后就会面临不稳定。然而,如果人民保持团结,统治阶级保持强大,仅仅是因为人口过剩,不足以让这个社会面临不稳定。[65]

 
军人和平民死亡

理论 编辑

 
贾里德·戴蒙德认为,复活节岛文明创造了非凡成就,但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文明崩溃,在岛上活下来的人,都变成了茹毛饮血的“原始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认知能力下降和创造力丧失 编辑

人类学家约瑟夫·坦特(Joseph Tainter)提出理论,崩溃的社会本质上耗尽了他们自己的设计,无法适应自然收益递减

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认为,处于“冬天”时期的文明会出现对抽象思维的厌恶。[1]

心理学家大卫·兰德和乔纳森·科恩推测,人们会在两种广泛的思维模式之间切换。一个思维是“思考细致却缓慢”一个是“思考快速而僵化”。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只憑推理就能拯救自己时,却用了僵化的思维,让自己步入深渊。

坦特指出,根据行为经济学,人类的决策过程往往非理性多于理性,随着创新率下降(以发明数量相对于研发资金的比例来衡量)。找到解决社会崩溃问题的技术方案变得越来越困难。[2]

社会和环境 编辑

 
公元9世纪期间,玛雅中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政治崩溃,各个城市被废弃

与游牧狩猎采集不同,定居生活解放了很多生产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可再生能源枯竭,环境的收益递减却被人们所忽视。如果社会的复杂性发展超出了实际可持续的范围,那么社会的复杂性就会受到潜在的威胁,随之而来的是无序的重组。

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与生态关系的彻底崩溃也许是崩溃最常见的特征。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提出了导致崩溃的五个相互关联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关联: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气候变化、友好社会支持的减少、敌对的邻居以及对变革的不适当态度。[66][67]

能源投资回报 编辑

能源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与每个社会的诞生、成长和衰落息息相关。分工和城市发展需要能源剩余。广泛的财富和文化设施需要大量的能源剩余。经济前景随着社会获得廉价而丰富的能源而波动。[68]

政治学家托马斯·霍默-迪克森和生态学家查尔斯·霍尔提出了一种称为能源投资回报率(EROI)的经济模型,该模型衡量社会通过使用能源获取能源而获得的剩余能源量。[69]能源短缺推高了价格,因此激励人们探索和开采以前不经济的资源,这些新资源可能仍然充足,但需要更多的投入能源去开采,因此回报率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么高。[68]

数学家(Safa Motesharrei)和他的合作者表明,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的文明反而能达到使用可再生能源文明规模的两倍。[2][70]但同时坦特警告说,在现代世界,如果化石燃料的供应被切断,水和食物的短缺就会随之而来,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数百万人将在几周内死亡。[2]

荷马-迪克森断言,EROI的下降是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历史学家约瑟夫·坦特对玛雅帝国也提出了同样的说法。[39]

社会反应模型 编辑

根据约瑟夫·坦特(Joseph Tainter 1990)的说法,太多学者在面临崩溃时假设以下三种模型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而对社会崩溃做出了肤浅的解释:

  1. 恐龙社会——一个大规模社会,其中的资源正在以指数速度耗尽,但由于统治精英不愿意或无法适应这些资源的减少,所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预防这个问题。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统治者倾向于反对任何偏离其当前行动方针的解决方案,但赞成集约化,并为当前的计划、项目和社会机构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
  2. 失控火车社会——一个不断扩张的社会,这种类型的社会几乎完全基于劫掠(例如掠夺或剥削)而不是发展农业商业,无法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当无法实现新的征服时,亚述帝国罗马帝国和蒙古帝国都崩溃了。
  3. 纸牌屋社会——这个社会已经变得如此庞大,包含如此多复杂的社会机构,以至于它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容易崩溃。古代有拜占庭官僚体质,近现代有东欧集团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现代也有朝鲜等,这种社会其中所有社会组织都是政府或执政党的手臂,因此政府必须要么大规模地扼杀社团,要么减少活动。其实际权威性低于其所声称的权威性。[71]

坦特的批评 编辑

坦特认为,这些模型虽然表面上有用,单独或共同解释都不能找出所有社会崩溃的情况。

坦特认为,社会复杂性是最近才出现的、相对异常的现象,需要持续观察。他断言,理解崩溃的最佳方式是掌握四个公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1. 人类社会是解决问题的组织;
  2. 社会政治系统需要能量来维持;
  3. 复杂性的增加会带来人均成本的增加;
  4. 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社会政治复杂性的投资达到了边际回报下降的地步。

考虑到这些,崩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维持社会复杂性所需能量的损失。

因此,崩溃是社会复杂性、分层、内部和外部沟通与交流以及生产力的突然丧失。[71]

汤因比的衰变理论 编辑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在其广受好评的12卷本著作《历史研究》(1934-1961)中探讨了28个文明的兴衰,得出的结论是,文明的崩溃通常主要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但外部压力也起了一定作用。 他的理论认为,所有文明都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起源、成长、困难时期、普遍状态和解体。

汤因比认为,一个文明崩溃的最终标志是当占主导地位的少数人形成一个普遍国家时,这会扼杀政治创造力。他说:

首先,占主导地位的少数人试图以武力——镇压一切造反者要求的东西——并且固执地占据一种已经不再值得继承的贵族地位;随后,无产阶级在爆发革命时,又用怨恨来回报不公正,用仇恨来回报恐惧,用暴力来回报暴力。然而最后,整个运动以一种“积极的创造行为”结束——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创造了一个普遍的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普遍的教会,外部无产阶级创造了一群野蛮的战争乐队。

——阿诺德·J·汤因比

他认为,随着文明的衰落,它们会形成“内部无产阶级”和“外部无产阶级”。内部无产阶级受到文明内部占主导地位的少数人的压制,是痛苦的;外部无产阶级生活在文明之外,处于贫困和混乱之中,是嫉妒的,他认为,随着文明的衰落,“社会体中出现了分裂”,放弃和自我控制一起取代了创造力,逃学和殉道取代了有创造力的门徒训练[72]

影响 编辑

社会崩溃对于文明造成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例如东地中海:迈锡尼文明的灭亡,贸易路线受到干扰甚至无法继续进行,聚集点遭到大规模废弃,历史记载中断,人口骤减,甚至会出现文化倒退的现象(例如文学作品骤减,文字不再被使用)[73],一般经历过崩溃的文明,需要许久才能恢复。但恢复的文明复杂性,已经远不及原来文明的复杂性了。[74]

文明和社会崩溃的例子 编辑

有新生文明和重建成功的文明
 
15世纪期间,几乎整个吴哥都被遗弃了
崩溃后被同化的文明
 
占婆文明曾经占据现代越南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
崩溃后失落的文明

参见 编辑

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环境崩溃
文化和制度崩溃
系统学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Butzer, Karl W. Collaps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6 March 2012, 109 (10): 3632–3639. PMC 3309741 . PMID 22371579. doi:10.1073/pnas.1114845109 . 
  2. ^ 2.0 2.1 2.2 2.3 Spinney, Laura. End of days: Is Western civilisation on the brink of collapse?. New Scientist. 17 January 2018 [2023-08-04]. (原始内容于2023-07-13). 
  3. ^ Pasha-Robinson, Lucy. 'Society could end in less than a decade,' predicts academic. The Independent. 7 January 2017 [21 May 2019]. (原始内容于2020-11-13). 
  4. ^ Ben Ehrenreich. How Do You Know When Society Is About to Fall Apart?. The New York Times. 4 November 2020 [10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于2020-11-10). 
  5. ^ 5.0 5.1 Joseph A. Tainter.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New Studie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6. ^ Patricia A. McAnany; Norman Yoffee (编). Questioning Collapse: Human Resilienc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the Aftermath of Empire. 2009.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last2= (帮助)
  7. ^ Ronald K. Faulseit (编). Beyond Collaps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ce, Revit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Complex Societies. Occasional Paper.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6: 42. 
  8. ^ 8.0 8.1 Shmuel Eisenstadt. Norman Yoffee , 编. The Collapse of Ancient States and Civilizations. 1991: 242. 
  9. ^ Kemp, Luke. The lifespans of ancient civilisations. BBC Future. 19 February 2019 [6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1-07-22). 
  10. ^ Joseph A. Tainter. Archaeology of Overshoot and Collaps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6, 35: 59–74. doi:10.1146/annurev.anthro.35.081705.123136. 
  11. ^ Diamond, Jared "Collapse: Why some societies succeed and others fail"
  12. ^ 12.0 12.1 Pillalamarri, Akhilesh. Revealed: The Truth Behind the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s 'Collapse'. The Diplomat – The Diplomat is a current-affairs magazine for the Asia-Pacific, with news and analysis on politics, security,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life across the region. 2 June 2016 [10 April 202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Pillalamarri 2016”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3. ^ Choi, Charles. Ancient megadrought may explain civilization's 'missing millennia' in Southeast Asia. Science Magazine. 24 August 2020 [31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于2023-05-25). 
  14. ^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worldwide defines youngest unit of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News and Meetings.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15 July 2018]. (原始内容于2018-07-18). 
  15.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48-49頁.
  16. ^ Robbins-Schug, G.; Gray, K.M.; Mushrif, V.; Sankhyan, A.R. A Peaceful Realm? Trauma an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t Harappa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pathology. November 2012, 2 (2–3): 136–147 [2023-08-04]. PMID 29539378. S2CID 3933522. doi:10.1016/j.ijpp.2012.09.012.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4-09). 
  17. ^ Robbins-Schug, G.; Blevins, K. Elaine; Cox, Brett; Gray, Kelsey; Mushrif-Tripathy, Veena. Infection, Disease, and Biosocial Process at the End of the Indus Civilization. PLOS ONE. December 2013,. 0084814 (12): e84814. Bibcode:2013PLoSO...884814R. PMC 3866234 . PMID 24358372. doi:10.1371/journal.pone.0084814 . 
  18. ^ Lawler, A. Indus Collapse: The End or the Beginning of an Asian Culture?. Science Magazine. 6 June 2008, 320 (5881): 1282–1283. PMID 18535222. S2CID 206580637. doi:10.1126/science.320.5881.1281. 
  19. ^ Grijalva, K.A.; Kovach, L.R.; Nur, A.M. Evidence for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the Mature Harappan Civilization, 2600-1800 BCE.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1 December 2006, 2006: T51D–1553. Bibcode:2006AGUFM.T51D1553G. 
  20. ^ Kovach, Robert L.; Grijalva, Kelly; Nur, Amos. Earthquakes and civilizations of the Indus Valley: A challenge for archaeoseismolog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 471. 1 October 2010: 119–127 [2023-08-04]. ISBN 978-0-8137-2471-3. doi:10.1130/2010.2471(11). (原始内容于2021-06-24). 
  21. ^ Prasad, Manika; Nur, Amos.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the Harappan Civilization.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1 December 2001, 2001: U52B–07 [2023-08-04]. Bibcode:2001AGUFM.U52B..07P. (原始内容于2021-06-24). 
  22. ^ Hawkins, Ed. 2019 years. climate-lab-book.ac.uk. 30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于2 February 2020). 
  23. ^ Wilson, R. Mark. An Alaskan volcan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history of ancient Rome. Physics Today. 1 September 2020, 73 (9): 17–20. Bibcode:2020PhT....73i..17W. doi:10.1063/PT.3.4563 . 
  24. ^ 24.0 24.1 24.2 Zhang, David D.; Lee, Harry F.; Wang, Cong; Li, Baosheng; Pei, Qing; Zhang, Jane; An, Yulun. The causality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rge-scale human cri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8 October 2011, 108 (42): 17296–17301. PMC 3198350 . PMID 21969578. S2CID 33451915. doi:10.1073/pnas.1104268108 . 
  25. ^ 25.0 25.1 25.2 Zhang, David D.; Brecke, Peter; Lee, Harry F.; He, Yuan-Qing; Zhang, Jane. Ehrlich, Paul R. , 编. Global climate change, war, and population decline in recent human hist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 December 2007, 104 (49): 19214–19219. Bibcode:2007PNAS..10419214Z. PMC 2148270 . PMID 18048343. doi:10.1073/pnas.0703073104 . 
  26.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190-191頁.
  27. ^ Rascovan, N; Sjögren, KG; Kristiansen, K.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Basal Lineages of Yersinia pestis during the Neolithic Decline. Cell. 2019, 176 (1): 295–305.e10. PMID 30528431. doi:10.1016/j.cell.2018.11.005 . 
  28. ^ Steppe migrant thugs pacified by Stone Age farming women. ScienceDaily (Faculty of Science -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4 April 2017 [2023-08-04]. (原始内容于2023-06-23). 
  29. ^ Haak, Wolfgang; Lazaridis, Iosif; Patterson, Nick; Rohland, Nadin; Mallick, Swapan; Llamas, Bastien; Brandt, Guido; Nordenfelt, Susanne; Harney, Eadaoin; Stewardson, Kristin; Fu, Qiaomei. Massive migration from the steppe was a source for Indo-European languages in Europe. Nature. 11 June 2015, 522 (7555): 207–211. Bibcode:2015Natur.522..207H. ISSN 0028-0836. PMC 5048219 . PMID 25731166. arXiv:1502.02783 . doi:10.1038/nature14317. 
  30. ^ 30.0 30.1 Mark, Joshua J. Sea Peoples.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 September 2009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18-06-18). 
  31.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36-37頁.
  32.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56-57頁.
  33.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94-97頁.
  34.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82-83頁.
  35. ^ The Great Mosque of Tlemc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uslimHeritage.com
  36. ^ Populations Crises and Population Cycl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7 May 2013., Claire Russell and W.M.S. Russell
  37. ^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166-167頁.
  38. ^ Ibn Battuta's Trip: Part Three - Persia and Iraq (1326 - 1327)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3 April 2008.
  39. ^ 39.0 39.1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第100-103頁.
  40. ^ 40.0 40.1 Johnson, Ben. The Great Flood and Great Famine of 1314. Historic UK.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3-04-22). 
  41. ^ 41.0 41.1 Fritts, Rachel. One of Europe's worst famines likely caused by devastating floods. Earth Sciences. Phys.org. 13 December 2019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3-04-23). 
  42. ^ 42.0 42.1 Cochran, Gregory; Harpending, Henry. Chapter 4: Consequences of Agricultur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asic Books. 2009. ISBN 978-0-465-02042-3. 
  43. ^ 43.0 43.1 43.2 43.3 LePan, Nicholas. Visualizing the History of Pandemics. The Visual Capitalist. 14 March 2020 [11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3-08-06). 
  44. ^ 44.0 44.1 Rosenwald, Michael S. History's deadliest pandemics, from ancient Rome to modern America. The Washington Post. 7 April 2020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04-07). 
  45. ^ 45.0 45.1 Horgan, John. Antonine Plague.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 May 2019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3-08-28). 
  46. ^ 46.0 46.1 Latham, Andrew. How three prior pandemics triggered massive societal shifts. The Conversation. 1 October 2020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0-10-03). 
  47. ^ Robert Tignor et al.
  48. ^ Andrew G. Robertson, and Laura J. Robertson.
  49. ^ Rakibul Hasan, "Biological Weapons: covert threats to Global Health Security."
  50. ^ BBC - History - British History in depth: Black Death: The lasting impact. BBC. [2023-08-04]. (原始内容于2023-09-13). 
  51. ^ Guns Germs & Steel: Variables. Smallpox. PBS. [2023-08-04]. (原始内容于2010-01-16). 
  52.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09). 
  53. ^ Walsh, Bryan. Covid-19: The history of pandemics. BBC Future. 25 March 2020 [19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于2023-07-13). 
  54. ^ Polybius. The Histories of Polybius: Translated from the Text of F. Hults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510 [2 November 2013]. ISBN 978-1-1080-5079-1. 
  55. ^ Polybius, Histories, book 37, Depopulation of Greece. perseus.tufts.edu. [18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于2023-09-07). 
  56. ^ 56.0 56.1 56.2 Frank, Richard. Augustus' Legislation on Marriage and Children. California Studies in Classical Antiquity. 1975, 8: 41–52. JSTOR 25010681. doi:10.2307/25010681 –通过JSTOR. 
  57. ^ Administration of Rome and Ital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30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于2023-05-31). 
  58. ^ Dio, Cassius. Dio's Rome 4.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86 [3 November 2013]. ISBN 1-4191-1611-8. 
  59. ^ How to Destroy a Civilization. 18 June 2019 [2023-08-04]. (原始内容于2019-10-08). 
  60. ^ Scheidel, Walter; Friesen, Steven J. The Siz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Roman Empir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2009, 99: 61–91 [2023-08-04]. S2CID 202968244. doi:10.3815/007543509789745223 . (原始内容于2023-02-04). 
  61. ^ Ermatinger, James William.
  62. ^ Population crises and cycles in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5 April 2011., A review of the book Population Crises and Population cycles by Claire Russell and W M S Russell.
  63. ^ Dynamics of Indigenous Demographic Fluctuations: Lessons from Sixteenth-Century Cusco, Peru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5 June 2021. R. Alan Covey, Geoff Childs, Rebecca Kippen Source: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52, No. 3 (June 2011), pp. 335-36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4. ^ . 5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5 April 2011). 
  65. ^ Turchin, Peter. Modeling Social Pressures Toward Political Instability. Cliodynamics. 2013, 4 (2) [2023-08-04]. doi:10.21237/C7clio4221333 . (原始内容于2023-06-19) (英语). 
  66. ^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Penguin Books, 2005 and 2011 (ISBN 978-0-241-95868-1).
  67. ^ Jared Diamond on why societies collap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D talk, Feb 2003
  68. ^ 68.0 68.1 Hall, Charles A.S.; Lambert, Jessica G.; Balogh, Stephen B. EROI of Different Fuel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 Energy Policy. January 2014, 64: 141–152. doi:10.1016/j.enpol.2013.05.049 . 
  69. ^ Homer-Dixon, Thomas (2007), "The Upside of Down: Catastrophe, Creativity and the Renewal of Civilization" (Knopf, Canada)
  70. ^ Safa Motesharrei, Jorge Rivas, Eugenia Kalnay, Ghassem R. Asrar, Antonio J. Busalacchi, Robert F. Cahalan, Mark A. Cane, Rita R. Colwell, Kuishuang Feng, Rachel S. Franklin, Klaus Hubacek, Fernando Miralles-Wilhelm, Takemasa Miyoshi, Matthias Ruth, Roald Sagdeev, Adel Shirmohammadi, Jagadish Shukla, Jelena Srebric, Victor M. Yakovenko, Ning Zeng. Modeling sustainability: population, inequality, consumption, and bidirectional coupling of the Earth and Human System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December 2016, 3 (4): 470–494. PMC 7398446 . PMID 32747868. doi:10.1093/nsr/nww081. 
  71. ^ 71.0 71.1 Tainter, Joseph (1990),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9-60.
  72. ^ Toynbee·Arnold. 历史研究. : 228. 
  73. ^ Russ Crawford. Chronology. Stanton, Andrea; Ramsay, Edward; Seybolt, Peter J; Elliott, Carolyn (编). Cultural Sociology of the Middle East, Asia, and Africa: An Encyclopedia. Sage. 2006: xxix [2020-05-02]. ISBN 978-1412981767. (原始内容于2020-01-20). 
  74. ^ Robert Drews. The End of the Bronze Age: Changes in Warfare and the Catastrophe Ca. 1200 B.C..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8. ISBN 978-0691025919. 
  75. ^ Vachon, Michelle; Naren, Kuch. A history of Champa. The Cambodia Daily (English). 29 April 2006 [1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于2023-05-28). 

社会崩溃, 也称为文明崩溃, 是指复杂的人类社会陷入混乱和衰落, 其特征是社会的文化认同和复杂适应系统丧失, 政府垮台和暴力兴起, 的原因有自然灾害, 战争, 瘟疫, 饥荒, 经济崩溃, 人口不足或过多, 大规模移民, 敌对文明的破坏或同化, 文明经历过, 可能会恢复到原始状态, 也可能被同化到一个更强大的社会, 文明, 甚至完全消失, 托馬斯, 科爾, 帝國興衰, 英语, course, empire, paintings, 系列畫作的末兩幅作品, 毁灭, 荒芜, 几乎所有文明, 无论其规模或复杂程度如何, 都曾. 社会崩溃 也称为文明崩溃 是指复杂的人类社会陷入混乱和衰落 其特征是社会的文化认同和复杂适应系统丧失 政府垮台和暴力兴起 社会崩溃的原因有自然灾害 战争 瘟疫 饥荒 经济崩溃 人口不足或过多 大规模移民 敌对文明的破坏或同化 文明经历过社会崩溃 可能会恢复到原始状态 也可能被同化到一个更强大的社会 文明 中 甚至完全消失 托馬斯 科爾 帝國興衰 英语 The Course of Empire paintings 系列畫作的末兩幅作品 毁灭 左 與 荒芜 右 几乎所有文明 无论其规模或复杂程度如何 都曾经发生过社会崩溃 中国 印度 埃及等文明能在崩溃后复兴 然而 有一些却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比如东西罗马帝国 玛雅文明 复活节岛文明 1 人类学家 历史学家 社会学家对文明崩溃提出了各种解释 其中涉及的原因包括环境变化 资源枯竭 无法持续的社会复杂性 入侵 疾病 社会凝聚力衰退 不平等加剧 长期的认知能力下降 创造力丧失和天灾 虽然一种文化的彻底灭绝是不可避免的 但部分从灭绝文化中所孕育出的新文化也会被认为是旧文化的延续 尽管新文化的复杂程度相较于旧的文化急剧下降 就算没有文化继承 像西罗马帝国这样极速崩溃的社会 其影响也会在消亡后一直存在 2 对社会崩溃的研究 即崩溃学 是历史学 人类学 社会学和政治学专家的课题 最近 气候学和复杂系统研究方面的专家也加入了该研究的行列 3 目录 1 概念 2 社会年龄 3 崩溃原因 3 1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 3 2 外国入侵和大规模移民 3 3 饥荒 经济萧条和内乱 3 4 疾病爆发 3 5 人口动态 4 理论 4 1 认知能力下降和创造力丧失 4 2 社会和环境 4 3 能源投资回报 4 4 社会反应模型 4 4 1 坦特的批评 4 5 汤因比的衰变理论 5 影响 6 文明和社会崩溃的例子 7 参见 8 参考概念 编辑约瑟夫 坦特 Joseph Tainter 在 复杂社会的崩溃 一书中阐述了社会崩溃 成為崩溃学的开山之作 4 书中提到 崩溃 是一个 宽泛的词汇 但从崩溃学上来说 这个词可以被解释为 一个政治过程 5 他将社会崩溃定义为 导致 社会政治结构土崩瓦解 的过程 并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视为西方世界 最广为人知的社会崩溃实例 5 賈德 戴蒙 6 的著作 大崩溃 2005 認為可以用长期运营和社会转型重组的眼光 去看那些作为社会崩溃案例讨论的文明或国家 这些社会只是在经历一次 重组 特别是当崩溃被视为一个政治体系的 彻底终结 的时候 7 什穆埃尔 艾森施塔特说 社会崩溃 从来没有没有发生过 8 区分 全部消退灭亡 与 可能再次重生 是不一样的 这个问题对于崩溃学研究很重要 8 他经常拒绝 崩溃 一词 并批评这样一种观念 例如 古玛雅文明经常被吹捧为社会崩溃的典型例子 但事实上 这种崩溃主要发生在在东部低地 然而中美洲西部高地的许多城市仍保留着古老的制度 一直延续到16世纪 社会年龄 编辑社会科学家卢克 坎普 Luke Kemp 分析了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600年的数十个文明 他对文明的定义是 一个拥有农业技术 坐拥多个城市 在区域内具有绝对军事地位 并且有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结构的社会 其中寿命最常的有东非库施王国 1150年 非洲的阿克苏姆王国 1100年 南亚的吠陀文化和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 均为1000年 拜占庭帝国 1083年 寿命最短的则有印度难陀帝国 24年 和中国秦朝 14年 9 复杂系统专家塞缪尔 阿贝斯曼对此统计分析阐述道 崩溃通常是一个随机事件 与社会的年龄无关 古老的社会不会比新生的社会容易崩溃 反之亦然 这类似于进化生物学家所说的 紅皇后假說 如果一个物种长期处于恶劣生态环境 则它随时可能会灭绝 1 崩溃原因 编辑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经济 环境 人口 社会和文化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其崩溃 并且它们之间如同多米诺骨牌 只要一个因素足够糟糕 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最终导致崩溃发生 自然灾害 例如海啸 地震 流行病等 马尔萨斯灾难 人口过剩或资源枯竭 都可能是崩溃的促成因素 10 对过去社会的研究表明了 这些因素可能并不仅仅导致崩溃 如果社会里还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和暴露的腐败 会导致崩溃的同时受压迫的下层阶级崛起 并在革命中从较小的富裕精英阶层手中夺取权力 贾里德 戴蒙德认为 社会也会因森林砍伐 土壤肥力丧失 贸易限制 针对地方性的暴力不断增加而崩溃 11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 编辑 nbsp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可能曾经由于作物的变化而导致城市灭亡和种族迁徙 12 考古学家发现了非洲和亚洲5000至4000年前的特大干旱迹象 这一时期撒哈拉沙漠不仅从绿洲变成沙漠 还扰乱了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季节 在东亚引发了洪水 阻碍了农业和复杂文化的发展 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帝国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的原因之一 13 此次气候的剧烈变化被称为4 2千年事件 14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如今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地区 居住着高度发达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但该文明与公元前1700年崩溃了 由于印度河文字尚未被破译 其崩溃的原因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12 不过有一些证据表明是自然灾害是其衰落的原因 15 该文明逐渐衰落的迹象在公元前1900年开始出现 两个世纪后 大部分城市就被废弃了 考古证据表明人际暴力以及麻风病和结核病等传染病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加 16 17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 严重而持久的干旱以及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贸易断绝导致了此次崩溃 同时还发现了地震作为证据 莫克兰海岸沿线的两个可能的港口地点发生了海平面变化 导致这两个港口不再临海 18 19 20 21 nbsp 全球平均气温表明 小冰河期并不是一个独特的时间段 而是近期全球变暖之前长期气温下降的结束 22 火山爆发会突然地影响气候 在火山大喷发期间 二氧化硫 SO2 被排放到平流层 然后在高空在停留数年并逐渐被氧化成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盐气溶胶具有高反射性 会减少入射阳光 冷却地球表面 科学家们通过钻探冰川和冰盖 可以研究出各个时期的大气成分 由内华达州里诺沙漠研究所的小组推断 公元前44年三月十五日凯撒大帝遇刺一年后 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奥克莫克火山 位于今天的阿拉斯加 的喷发并导致了血腥的内战 根据历史记载 那是一个气候恶劣 农作物歉收 大范围饥荒和疾病的年代 全球不同地区的树木年轮和洞穴石笋的分析佐证了他的论点 北半球变得更加干燥 但南半球变得更加湿润 但事实上 根据希腊历史学家阿庇安 Appian 记载 埃及即使没有发生洪水时间里 也面临着饥荒和瘟疫 同时罗马也对于埃及 这个重要的食物产出地 越来越看重 公元前30年克利奥帕特拉自杀后 埃及就进入罗马统治之下 虽然很难确定如果奥克莫克火山没有喷发 埃及是否会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但喷发肯定加速了这一过程 23 研究表明 气候变化也是中国 中东 欧洲和美洲历史社会衰落的关键因素 古气候温度重建表明 社会动荡 社会崩溃 人口死亡通常和一次重大的气候变化同时发生 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研究小组成功建立了气候变化与前工业时代大规模人类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 短期危机可能是由社会问题引起的 长期危机的最终原因是气候变化 24 而且由于农业高度依赖气候 区域气候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 25 蒙古征服恰逢十三至十四世纪北半球的一段变冷时期 当时中世纪温暖期时期正在过渡向小冰期 造成了农业压力 在欧洲 气候变冷并没有直接促进黑死病传播 但越来越冷的气温引发了战争 大规模移民和饥荒 从而助长了疾病的传播 25 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欧洲十七世纪的普遍危机 这是一个气候恶劣 农作物歉收 经济困难 极端群体间暴力冲突不断以及由于小冰期而导致高死亡率的时期 蒙德极小期涉及的太阳黑子极其罕见 许多事件发展成为武装冲突 例如始于波西米亚的继承战争王座三十年战争 1618 1648 24 神圣罗马帝国 位于现代德国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敌意更是火上浇油 很快 它升级为一场欧洲所有主要大国之间的冲突 并且摧毁了德国大部分地区 战争结束后 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之多 26 然而 并非所有社会都在这一时期面临危机 具有高承载能力和贸易经济体的热带国家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因为气候变化并没有导致这些地方的经济萧条 24 外国入侵和大规模移民 编辑 nbsp 1206年至1294年蒙古帝国的扩张大约公元前4000年和3000年 欧亚大陆西部的新石器时代人口数量下降 可能是由于鼠疫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所致 27 随之而来的是印欧人的移民 28 公元前3000年左右 来自东欧大草原的颜那亚文化开始在整个欧亚大陆进行大规模扩张 大多数人认为这与印欧语言的传播有关 29 nbsp 东地中海青铜时代晚期崩溃 约公元前 1200 年 的地图一个神秘的 由凶猛的海上掠夺者组成的松散联盟 海上民族 被认为是东地中海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30 赫梯帝国在公元前1285年与埃及人发生卡迭石之战后 帝国开始出现衰落迹象 此时的帝国 外有海上民族的劫掠 内有权力斗争 农作物歉收和饿殍遍野 埃及人与赫梯人签订了和平条约 在饥荒时期为他们提供了食物 但这远远不足以支撑赫梯人的社会 公元前1200年左右 海上民族占领了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港口 切断了赫梯人的粮食供应贸易路线 赫梯首都哈图沙被毁 一些赫梯领土逃过了这次崩溃 但最终在公元前七世纪被亚述人占领 31 米诺斯文明以克里特岛为基础 以海上贸易为中心 公元前1450年左右 它被并入迈锡尼希腊 而希腊本身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 由于各种军事冲突 例如来自北方的多利安人的入侵和来自海上民族的攻击 而陷入严重衰落 32 nbsp 野蛮人的入侵在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三世纪 匈奴被汉朝赶出漠北 于是阿提拉把他的铁骑面向了欧洲 发起了对欧洲的侵略和掠夺运动 其最远到达高卢 今法国 阿提拉的匈奴人还与罗马帝国发生冲突 而此时的罗马帝国为了便于管理已经分为两半 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尽管罗马人在公元451年的沙隆战役中成功阻止了阿提拉 但次年却无法阻止阿提拉进攻罗马的意大利地区 米兰等意大利北部城市遭到匈奴铁骑蹂躏 匈奴人的崛起也迫使日耳曼人离开他们的领土 使这些日耳曼人进入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的部分地区 罗马城也在410年遭到西哥特人的攻击 并在455年遭到汪达尔人的掠夺 33 内乱 经济疲软和日耳曼民族的无情入侵 将西罗马帝国推向了最终的衰落 西罗马最后一位皇帝罗穆卢斯 奥古斯都于476年被德国奥多亚塞废黜 自立意大利国王 34 公元十一世纪 北非人口众多 这片承载着繁荣的文明的地区却在内战中耗尽资源 在遭受巴努苏莱姆和巴努希拉尔贝都因部落入侵后崩溃了 35 伊本 赫勒敦说到 所有被巴努希拉勒入侵者蹂躏的土地都变成了干旱的沙漠 36 1206年 成吉思汗取得对蒙古的统治 并开始了他的领土扩张运动 蒙古人高度灵活和机动的骑兵使他们能够高效 迅速地征服敌人 37 在十三和十四世纪蒙古入侵之后的残酷掠夺中 入侵者杀死了中国 俄罗斯 中东和中亚的人 并且随后的蒙古领导人 如帖木儿 摧毁了许多城市 屠杀了数千人 并彻底地破坏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灌溉系统 入侵将定居社会转变为游牧社会 38 例如 在中国 蒙古征服期间的战争 饥荒和瘟疫使人口减少了一半 大约减少了5500万人 25 蒙古人还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造成权力真空 饥荒 经济萧条和内乱 编辑 nbsp 三十年战争摧毁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是十七世纪危机期间的众多政治动乱之一 这与小冰河时代有因果关系 公元前1210年左右 埃及新王国向四分五裂的赫梯帝国运送了大量谷物 导致了安纳托利亚地区出现了粮食短缺 1 尽管埃及在克苏伊斯战役中击败了海上民族 但埃及本身却急剧衰落 东地中海所有其他社会的崩溃扰乱了原有的贸易路线并造成了广泛的经济萧条 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过低 导致历史上第一次罢工 削弱了王室权威 30 政府不同派系之间也存在政治内斗 尼罗河洪水减少导致歉收 导致严重饥荒 食品价格上涨至正常价格的八倍 有时甚至能达到二十四倍 随后出现失控的通货膨胀 这导致了古埃及在第二十王朝 约公元前1187年至公元前1064年 从地中海的一个主要强国沦为一个严重分裂和衰弱的国家 1 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221年 中国战国时期结束 秦朝嬴政成功击败六国 成为中国第一位皇帝 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一位冷酷而高效的统治者 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 并且职业化的军队 并推行了大量改革 例如统一语言 统一度量衡 然而 内讧和叛乱使得秦朝在他去世后分崩离析 39 公元十四世纪初 英国因异常强降雨和洪水而多次遭受农作物歉收 许多牲畜要么挨饿 要么被洪水淹死 食品价格飞涨 爱德华二世国王试图通过实施价格管制来纠正这种情况 但商贩拒绝以低价出售食品 很快从平民到贵族 几乎人人都缺少食物 许多人诉诸乞讨 犯罪和吃下水 甚至还有同类相食的报道 在欧洲大陆 情况与英国发生的同样糟糕 欧洲1315年至1317年的大饥荒恰逢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和小冰河期的开始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是由于1314年新西兰塔拉威火山喷发造成的 40 而且大饥荒只是那个世纪袭击欧洲的灾难之一 百年战争和黑死病也随之而来 40 41 最近对树木年轮的分析补充了历史记录 并表明1314年至1316年的夏季是700年来有记录以来最潮湿的夏季之一 41 疾病爆发 编辑 nbsp 罗马瘟疫期间死亡天使敲门 Levasseur 根据 Jules Elie Delaunay 1828 1891 雕刻 nbsp 黑死病在欧洲的传播从历史上看 农业的兴起也导致了传染病的兴起 42 与狩猎采集社会相比 农业社会往往久坐不动 人口密度更高 与牲畜接触频繁 并且更容易接触受污染的水源和更高浓度的垃圾 卫生条件差 缺乏医学知识 迷信 42 43 记者迈克尔 罗森沃尔德写道 历史表明 过去的流行病深刻地重塑了社会 尸横遍野 帝国衰落 政府崩溃 几代人长眠于此 44 根据希腊医生盖伦对安东尼瘟疫症状的描述 患者会咳嗽 发烧 腹泻 喉咙肿胀和口渴 现代专家确定安东尼瘟疫 公元165 180年 的可能罪魁祸首是天花或麻疹 44 45 这种疾病很可能始于中国 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 罗马这座城市饱受过度拥挤 卫生条件差和饮食不健康的折磨 成为了瘟疫的传播中心 很快 这种疾病就蔓延到了高卢 并摧毁了莱茵河沿岸的罗马防御工事 以前强大的罗马军队如今却变成了被释放的奴隶 德国雇佣兵 罪犯和角斗士 安东尼瘟疫造成了商人的严重短缺 从而扰乱了贸易 也造成了农民的严重短缺 从而导致了粮食危机 随后经济萧条 政府收入下降 一些人指责皇帝马而库斯 奥列里乌斯和共治皇帝卢基修斯 维鲁斯 两人都是这种疾病的受害者 冒犯了众神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安东尼瘟疫是西罗马帝国衰落的起点 接下来是西普里安瘟疫 公元249 262年 和查士丁尼瘟疫 公元541 542年 他们一起打破了罗马帝国留下来的基础 45 nbsp 阿兹特克天花受害者 来自佛罗伦萨法典 1540 85 流行病还摧毁了萨珊帝国 哈里发阿布 伯克尔占领了萨珊王朝 以及罗马在高加索 黎凡特 埃及和北非地区控制的领土 在查士丁尼瘟疫之前 地中海世界的商业和文化一直稳定掌控在罗马手中 瘟疫之后 它分裂成三个势力 伊斯兰文明 拜占庭帝国和后来被称为欧洲中世纪的文明 由于死亡人数过多 工人 其中许多是奴隶 的供应严重短缺 地主别无选择 只能将土地借给农奴耕种 以换取军事保护和其他特权 这就播下了封建主义的种子 46 有证据表明 蒙古人的远征可能将黑死病传播到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从而引发了十四世纪初的黑死病 47 48 49 无论事实如何 到1340年代 黑死病真真切切的已导致兩亿人死亡 43 欧洲人口花了两个多世纪才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43 它破坏了欧洲社会的稳定 并削弱了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权威 50 由于劳动力短缺 各种降低劳动力成本 节省时间 提高生产率的发明被广泛采用 如三田轮作制度 铁犁 施肥 水泵等 许多以前的农奴现在摆脱了封建义务 搬到了城市 转行从事手工艺和手工业 较成功的人成为新的中产阶级 随着对无数消费品的需求增加 贸易蓬勃发展 社会变得更加富裕 有能力资助艺术和科学 46 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给美洲原住民带去了大量疾病 美洲原住民并没有接触到旧世界农业兴起后出现的大量传染病 因此 他们的免疫系统不足以应对旧世界的天花 麻疹 百日咳 黑死病等疾病 天花在1520年代肆虐墨西哥 仅在特诺奇蒂特兰就造成了15万人死亡 甚至包括他们的皇帝 人们普遍认为 新大陆多达90 或95 的美洲原住民的死亡是由旧大陆疾病造成的 51 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 天花给原住民带来了毁灭性地打击 一些消息来源称 该疫情导致澳大利亚东海岸约50 的沿海原住民死亡 5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社会不断扩大 蓬勃发展 社会同时变得更加依赖贸易 农村低密度地区的人口向人口稠密的城市迁徙 传染病更容易传播 即使在现代 疫情也很频繁 但现代医学能够减轻其影响 43 人口在二十世纪急剧增长 家畜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疾病可能从这些动物传染给人类 从1928年青霉素开始 抗生素的出现挽救了数亿细菌感染患者的生命 然而因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强 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 例如英格兰前首席医疗官莎莉戴维斯 甚至警告即将到来的 抗生素末日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警告说 随着疫苗怀疑论的蔓延 麻疹等疾病又死灰复燃 这导致世界卫生组织将反疫苗运动列为世界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53 人口动态 编辑 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在 历史 中写道 希腊化时代的衰落主要归咎于低生育率 他断言 虽然没有旷日持久的战争和致命的流行病 但是如果人们只是对 身外之物 闲散生活的乐趣 感兴趣 就不想再去结婚和养育孩子了 人口一样会减少 54 55 大约公元前100年 浪漫爱情的概念开始在罗马流行 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几年 罗马妇女因离婚 婚外情和不愿生育而闻名 56 罗马帝国建立后 凯撒 奥古斯都立法来提高出生率 57 56 20至60岁的男性和20至50岁的女性在法律上有结婚义务 在相关年龄范围内丧偶或离婚的个人必须再婚 那些已经生育了三个孩子 自由人 和四个孩子 自由奴隶 的人可以得到豁免 对于政治或官僚职位 优先考虑那些至少有三个婚生子女的人 那些未能生育的人将面临继承权的减少 56 在对罗马贵族的一次演讲中 凯撒表达了对罗马精英阶层低出生率的担忧 获得自由的奴隶被授予公民身份 罗马盟友在政府中获得席位 以增加罗马的权力和繁荣 但罗马人却生育率低下 要把关键事务托与外人打理 58 低生育率与高抚养比 精英和平民之间财富分配不均 可能会导致人口失衡 这两者都是罗马帝国的特征 59 60 61 人类社会崩溃的几个关键特征可能与人口动态有关 62 例如 秘鲁库斯科的原住民在西班牙征服时就面临着性别比例失衡的压力 63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人类也表现出人口周期 在可预测的时间段内上升和下降的现象 64 罗马 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英国和法国 希腊罗马和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埃及 以及中国各个朝代的不同社会 都表现出类似的政治模式 前工业化农业社会通常会度过一个两个世纪左右的稳定 随后就会面临不稳定 然而 如果人民保持团结 统治阶级保持强大 仅仅是因为人口过剩 不足以让这个社会面临不稳定 65 nbsp 军人和平民死亡理论 编辑 nbsp 贾里德 戴蒙德认为 复活节岛文明创造了非凡成就 但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文明崩溃 在岛上活下来的人 都变成了茹毛饮血的 原始人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认知能力下降和创造力丧失 编辑 人类学家约瑟夫 坦特 Joseph Tainter 提出理论 崩溃的社会本质上耗尽了他们自己的设计 无法适应自然收益递减 哲学家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 Oswald Spengler 认为 处于 冬天 时期的文明会出现对抽象思维的厌恶 1 心理学家大卫 兰德和乔纳森 科恩推测 人们会在两种广泛的思维模式之间切换 一个思维是 思考细致却缓慢 一个是 思考快速而僵化 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只憑推理就能拯救自己时 却用了僵化的思维 让自己步入深渊 坦特指出 根据行为经济学 人类的决策过程往往非理性多于理性 随着创新率下降 以发明数量相对于研发资金的比例来衡量 找到解决社会崩溃问题的技术方案变得越来越困难 2 社会和环境 编辑 nbsp 公元9世纪期间 玛雅中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政治崩溃 各个城市被废弃与游牧狩猎采集不同 定居生活解放了很多生产力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非可再生能源枯竭 环境的收益递减却被人们所忽视 如果社会的复杂性发展超出了实际可持续的范围 那么社会的复杂性就会受到潜在的威胁 随之而来的是无序的重组 经济 文化和社会制度与生态关系的彻底崩溃也许是崩溃最常见的特征 贾里德 戴蒙德 Jared Diamond 在他的著作 崩溃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中提出了导致崩溃的五个相互关联的原因 这些原因相互关联 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 气候变化 友好社会支持的减少 敌对的邻居以及对变革的不适当态度 66 67 能源投资回报 编辑 能源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源与每个社会的诞生 成长和衰落息息相关 分工和城市发展需要能源剩余 广泛的财富和文化设施需要大量的能源剩余 经济前景随着社会获得廉价而丰富的能源而波动 68 政治学家托马斯 霍默 迪克森和生态学家查尔斯 霍尔提出了一种称为能源投资回报率 EROI 的经济模型 该模型衡量社会通过使用能源获取能源而获得的剩余能源量 69 能源短缺推高了价格 因此激励人们探索和开采以前不经济的资源 这些新资源可能仍然充足 但需要更多的投入能源去开采 因此回报率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么高 68 数学家 Safa Motesharrei 和他的合作者表明 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的文明反而能达到使用可再生能源文明规模的两倍 2 70 但同时坦特警告说 在现代世界 如果化石燃料的供应被切断 水和食物的短缺就会随之而来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 数百万人将在几周内死亡 2 荷马 迪克森断言 EROI的下降是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 历史学家约瑟夫 坦特对玛雅帝国也提出了同样的说法 39 社会反应模型 编辑 根据约瑟夫 坦特 Joseph Tainter 1990 的说法 太多学者在面临崩溃时假设以下三种模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从而对社会崩溃做出了肤浅的解释 恐龙社会 一个大规模社会 其中的资源正在以指数速度耗尽 但由于统治精英不愿意或无法适应这些资源的减少 所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预防这个问题 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 统治者倾向于反对任何偏离其当前行动方针的解决方案 但赞成集约化 并为当前的计划 项目和社会机构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 失控火车社会 一个不断扩张的社会 这种类型的社会几乎完全基于劫掠 例如掠夺或剥削 而不是发展农业商业 无法无限期地维持下去 当无法实现新的征服时 亚述帝国 罗马帝国和蒙古帝国都崩溃了 纸牌屋社会 这个社会已经变得如此庞大 包含如此多复杂的社会机构 以至于它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容易崩溃 古代有拜占庭官僚体质 近现代有东欧集团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 现代也有朝鲜等 这种社会其中所有社会组织都是政府或执政党的手臂 因此政府必须要么大规模地扼杀社团 要么减少活动 其实际权威性低于其所声称的权威性 71 坦特的批评 编辑 坦特认为 这些模型虽然表面上有用 单独或共同解释都不能找出所有社会崩溃的情况 坦特认为 社会复杂性是最近才出现的 相对异常的现象 需要持续观察 他断言 理解崩溃的最佳方式是掌握四个公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人类社会是解决问题的组织 社会政治系统需要能量来维持 复杂性的增加会带来人均成本的增加 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社会政治复杂性的投资达到了边际回报下降的地步 考虑到这些 崩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维持社会复杂性所需能量的损失 因此 崩溃是社会复杂性 分层 内部和外部沟通与交流以及生产力的突然丧失 71 汤因比的衰变理论 编辑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 J 汤因比在其广受好评的12卷本著作 历史研究 1934 1961 中探讨了28个文明的兴衰 得出的结论是 文明的崩溃通常主要是由内部因素 造成的 但外部压力也起了一定作用 他的理论认为 所有文明都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 起源 成长 困难时期 普遍状态和解体 汤因比认为 一个文明崩溃的最终标志是当占主导地位的少数人形成一个普遍国家时 这会扼杀政治创造力 他说 首先 占主导地位的少数人试图以武力 镇压一切造反者要求的东西 并且固执地占据一种已经不再值得继承的贵族地位 随后 无产阶级在爆发革命时 又用怨恨来回报不公正 用仇恨来回报恐惧 用暴力来回报暴力 然而最后 整个运动以一种 积极的创造行为 结束 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创造了一个普遍的国家 内部无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普遍的教会 外部无产阶级创造了一群野蛮的战争乐队 阿诺德 J 汤因比 他认为 随着文明的衰落 它们会形成 内部无产阶级 和 外部无产阶级 内部无产阶级受到文明内部占主导地位的少数人的压制 是痛苦的 外部无产阶级生活在文明之外 处于贫困和混乱之中 是嫉妒的 他认为 随着文明的衰落 社会体中出现了分裂 放弃和自我控制一起取代了创造力 逃学和殉道取代了有创造力的门徒训练 72 影响 编辑社会崩溃对于文明造成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东地中海 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贸易路线受到干扰甚至无法继续进行 聚集点遭到大规模废弃 历史记载中断 人口骤减 甚至会出现文化倒退的现象 例如文学作品骤减 文字不再被使用 73 一般经历过崩溃的文明 需要许久才能恢复 但恢复的文明复杂性 已经远不及原来文明的复杂性了 74 文明和社会崩溃的例子 编辑有新生文明和重建成功的文明 nbsp 15世纪期间 几乎整个吴哥都被遗弃了阿卡德帝国 赫梯帝国 迈锡尼希腊 新亚述帝国 吴哥文明 中国汉唐时期 玛雅文明 古典玛雅崩溃 蒙胡姆塔帕帝国 奥尔梅克崩溃后被同化的文明 nbsp 占婆文明曾经占据现代越南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 阿卡德帝国统治下的苏美尔 亚述建立以色列王国 赫梯人的巴比伦 英国人征服盎格鲁撒克逊人 诺曼人 可萨汗国由基辅罗斯的东斯拉夫人统治 东罗马帝国 中世纪希腊 被西方和东方邻国骚扰 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蒙古帝国灭亡契丹西辽 金 西夏 南诏 宋 花剌子模 阿拔斯哈里发 阿尤布王朝 尼扎里 伊斯玛仪 罗姆苏丹国 基辅罗斯 伏尔加保加利亚 库曼人 越南南下扩张期间的占婆王国 75 西班牙帝国的阿兹特克 印加和玛雅文明 普鲁士王国 俄罗斯帝国和奥地利大公国瓜分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崩溃后失落的文明卡霍基亚 格陵兰岛的挪威殖民地 皮特凯恩岛和亨德森岛的原始波利尼西亚文明 莫尔登岛 弗莲达岛参见 编辑 nbsp 历史主题 nbsp 社会主题 世界末日论 颓废 人类灭绝 约翰 卡尔霍恩的小鼠实验 千禧年主义 废墟 生存主义 社会异化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环境崩溃灾变论 地球2100 全球灾难性风险 人口过剩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文化和制度崩溃内战 退生长 失败国家 团体凝聚力 语言死亡 社会文化演化 市区老化系统学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 故障树分析 风险评估 系统工程参考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Butzer Karl W Collaps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6 March 2012 109 10 3632 3639 PMC 3309741 nbsp PMID 22371579 doi 10 1073 pnas 1114845109 nbsp 2 0 2 1 2 2 2 3 Spinney Laura End of days Is Western civilisation on the brink of collapse New Scientist 17 January 2018 2023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13 Pasha Robinson Lucy Society could end in less than a decade predicts academic The Independent 7 January 2017 21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3 Ben Ehrenreich How Do You Know When Society Is About to Fall Apart The New York Times 4 November 2020 10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0 5 0 5 1 Joseph A Tainter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New Studies in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atricia A McAnany Norman Yoffee 编 Questioning Collapse Human Resilienc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the Aftermath of Empire 2009 Editors list列表缺少 last2 帮助 Ronald K Faulseit 编 Beyond Collaps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ce Revit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Complex Societies Occasional Paper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6 42 8 0 8 1 Shmuel Eisenstadt Norman Yoffee 编 The Collapse of Ancient States and Civilizations 1991 242 Kemp Luke The lifespans of ancient civilisations BBC Future 19 February 2019 6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22 Joseph A Tainter Archaeology of Overshoot and Collaps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6 35 59 74 doi 10 1146 annurev anthro 35 081705 123136 Diamond Jared Collapse Why some societies succeed and others fail 12 0 12 1 Pillalamarri Akhilesh Revealed The Truth Behind the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s Collapse The Diplomat The Diplomat is a current affairs magazine for the Asia Pacific with news and analysis on politics security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life across the region 2 June 2016 10 April 2022 引用错误 带有name属性 Pillalamarri 2016 的 lt ref gt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Choi Charles Ancient megadrought may explain civilization s missing millennia in Southeast Asia Science Magazine 24 August 2020 31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25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s worldwide defines youngest unit of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News and Meetings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15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18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48 49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Robbins Schug G Gray K M Mushrif V Sankhyan A R A Peaceful Realm Trauma an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t Harappa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pathology November 2012 2 2 3 136 147 2023 08 04 PMID 29539378 S2CID 3933522 doi 10 1016 j ijpp 2012 09 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4 09 Robbins Schug G Blevins K Elaine Cox Brett Gray Kelsey Mushrif Tripathy Veena Infection Disease and Biosocial Process at the End of the Indus Civilization PLOS ONE December 2013 0084814 12 e84814 Bibcode 2013PLoSO 884814R PMC 3866234 nbsp PMID 24358372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084814 nbsp Lawler A Indus Collapse The End or the Beginning of an Asian Culture Science Magazine 6 June 2008 320 5881 1282 1283 PMID 18535222 S2CID 206580637 doi 10 1126 science 320 5881 1281 Grijalva K A Kovach L R Nur A M Evidence for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the Mature Harappan Civilization 2600 1800 BCE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1 December 2006 2006 T51D 1553 Bibcode 2006AGUFM T51D1553G Kovach Robert L Grijalva Kelly Nur Amos Earthquakes and civilizations of the Indus Valley A challenge for archaeoseismolog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 471 1 October 2010 119 127 2023 08 04 ISBN 978 0 8137 2471 3 doi 10 1130 2010 2471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4 Prasad Manika Nur Amos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the Harappan Civilization AGU Fall Meeting Abstracts 1 December 2001 2001 U52B 07 2023 08 04 Bibcode 2001AGUFM U52B 07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4 Hawkins Ed 2019 years climate lab book ac uk 30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20 Wilson R Mark An Alaskan volcan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history of ancient Rome Physics Today 1 September 2020 73 9 17 20 Bibcode 2020PhT 73i 17W doi 10 1063 PT 3 4563 nbsp 24 0 24 1 24 2 Zhang David D Lee Harry F Wang Cong Li Baosheng Pei Qing Zhang Jane An Yulun The causality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rge scale human cri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8 October 2011 108 42 17296 17301 PMC 3198350 nbsp PMID 21969578 S2CID 33451915 doi 10 1073 pnas 1104268108 nbsp 25 0 25 1 25 2 Zhang David D Brecke Peter Lee Harry F He Yuan Qing Zhang Jane Ehrlich Paul R 编 Global climate change war and population decline in recent human hist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4 December 2007 104 49 19214 19219 Bibcode 2007PNAS 10419214Z PMC 2148270 nbsp PMID 18048343 doi 10 1073 pnas 0703073104 nbsp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190 191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Rascovan N Sjogren KG Kristiansen K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Basal Lineages of Yersinia pestis during the Neolithic Decline Cell 2019 176 1 295 305 e10 PMID 30528431 doi 10 1016 j cell 2018 11 005 nbsp Steppe migrant thugs pacified by Stone Age farming women ScienceDaily Facult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4 April 2017 2023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23 Haak Wolfgang Lazaridis Iosif Patterson Nick Rohland Nadin Mallick Swapan Llamas Bastien Brandt Guido Nordenfelt Susanne Harney Eadaoin Stewardson Kristin Fu Qiaomei Massive migration from the steppe was a source for Indo European languages in Europe Nature 11 June 2015 522 7555 207 211 Bibcode 2015Natur 522 207H ISSN 0028 0836 PMC 5048219 nbsp PMID 25731166 arXiv 1502 02783 nbsp doi 10 1038 nature14317 30 0 30 1 Mark Joshua J Sea Peoples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 September 2009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18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36 37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56 57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94 97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82 83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The Great Mosque of Tlemce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uslimHeritage com Populations Crises and Population Cycl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7 May 2013 Claire Russell and W M S Russell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166 167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Ibn Battuta s Trip Part Three Persia and Iraq 1326 1327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3 April 2008 39 0 39 1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第100 103頁 sfn error no target CITEREFNational Geographic2007 help 40 0 40 1 Johnson Ben The Great Flood and Great Famine of 1314 Historic UK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22 41 0 41 1 Fritts Rachel One of Europe s worst famines likely caused by devastating floods Earth Sciences Phys org 13 December 2019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4 23 42 0 42 1 Cochran Gregory Harpending Henry Chapter 4 Consequences of Agricultur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asic Books 2009 ISBN 978 0 465 02042 3 43 0 43 1 43 2 43 3 LePan Nicholas Visualizing the History of Pandemics The Visual Capitalist 14 March 2020 11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06 44 0 44 1 Rosenwald Michael S History s deadliest pandemics from ancient Rome to modern America The Washington Post 7 April 2020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07 45 0 45 1 Horgan John Antonine Plague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2 May 2019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8 28 46 0 46 1 Latham Andrew How three prior pandemics triggered massive societal shifts The Conversation 1 October 2020 1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03 Robert Tignor et al Andrew G Robertson and Laura J Robertson Rakibul Hasan Biological Weapons covert threats to Global Health Security BBC History British History in depth Black Death The lasting impact BBC 2023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9 13 Guns Germs amp Steel Variables Smallpox PBS 2023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16 Smallpox Through History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09 Walsh Bryan Covid 19 The history of pandemics BBC Future 25 March 2020 19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13 Polybius The Histories of Polybius Translated from the Text of F Hults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510 2 November 2013 ISBN 978 1 1080 5079 1 Polybius Histories book 37 Depopulation of Greece perseus tufts edu 18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9 07 56 0 56 1 56 2 Frank Richard Augustus Legislation on Marriage and Children California Studies in Classical Antiquity 1975 8 41 52 JSTOR 25010681 doi 10 2307 25010681 通过JSTOR Administration of Rome and Italy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30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31 Dio Cassius Dio s Rome 4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86 3 November 2013 ISBN 1 4191 1611 8 How to Destroy a Civilization 18 June 2019 2023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08 Scheidel Walter Friesen Steven J The Siz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Roman Empir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2009 99 61 91 2023 08 04 S2CID 202968244 doi 10 3815 007543509789745223 nbs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04 Ermatinger James William Population crises and cycles in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5 April 2011 A review of the book Population Crises and Population cycles by Claire Russell and W M S Russell Dynamics of Indigenous Demographic Fluctuations Lessons from Sixteenth Century Cusco Peru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5 June 2021 R Alan Covey Geoff Childs Rebecca Kippen Source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52 No 3 June 2011 pp 335 36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pulation crises and cycles in history OzIdeas 5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5 April 2011 Turchin Peter Modeling Social Pressures Toward Political Instability Cliodynamics 2013 4 2 2023 08 04 doi 10 21237 C7clio4221333 nbsp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6 19 英语 Jared Diamond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Penguin Books 2005 and 2011 ISBN 978 0 241 95868 1 Jared Diamond on why societies collap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D talk Feb 2003 68 0 68 1 Hall Charles A S Lambert Jessica G Balogh Stephen B EROI of Different Fuel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 Energy Policy January 2014 64 141 152 doi 10 1016 j enpol 2013 05 049 nbsp Homer Dixon Thomas 2007 The Upside of Down Catastrophe Creativity and the Renewal of Civilization Knopf Canada Safa Motesharrei Jorge Rivas Eugenia Kalnay Ghassem R Asrar Antonio J Busalacchi Robert F Cahalan Mark A Cane Rita R Colwell Kuishuang Feng Rachel S Franklin Klaus Hubacek Fernando Miralles Wilhelm Takemasa Miyoshi Matthias Ruth Roald Sagdeev Adel Shirmohammadi Jagadish Shukla Jelena Srebric Victor M Yakovenko Ning Zeng Modeling sustainability population inequality consumption and bidirectional coupling of the Earth and Human System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December 2016 3 4 470 494 PMC 7398446 nbsp PMID 32747868 doi 10 1093 nsr nww081 71 0 71 1 Tainter Joseph 1990 The Collapse of Complex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9 60 Toynbee Arnold 历史研究 228 Russ Crawford Chronology Stanton Andrea Ramsay Edward Seybolt Peter J Elliott Carolyn 编 Cultural Sociology of the Middle East Asia and Africa An Encyclopedia Sage 2006 xxix 2020 05 02 ISBN 978 14129817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20 Robert Drews The End of the Bronze Age Changes in Warfare and the Catastrophe Ca 1200 B C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8 ISBN 978 0691025919 Vachon Michelle Naren Kuch A history of Champa The Cambodia Daily English 29 April 2006 1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5 2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社会崩溃 amp oldid 7893990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