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楊一清

楊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應寧邃庵,學者稱石淙先生雲南安寧人,湖廣巴陵[2]。明朝政治家、文學家。進士出身,此後歷任山西、陝西官員,擔任首任陝甘總督,并平定安化王朱寘鐇謀反,與張永除掉宦官劉瑾干政,官吏部尚書嘉靖初年,其在大禮議中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擔任內閣首輔,晚年因與張璁桂萼不合而致仕。卒文襄

楊一清

明佚名《明良真像》冊之文襄公楊一清遺像


大明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籍貫 雲南安寧
湖廣巴陵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應寧,號邃庵,學者稱石淙先生
諡號 文襄
出生 景泰十二年十二月六日
(1454年12月24日)
廣東化州
逝世 嘉靖九年八月十四日
(1530年9月5日)[1]
直隸丹徒縣(今江蘇鎮江
親屬 楊景(父)
出身
  • 成化八年壬辰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楊文襄公集》

生平

成化弘治年間

 
杨一清游焦山七律诗。焦山碑林

楊一清籍貫雲南安寧,州內有石淙渡。凡撰述題識皆以石淙繫之,故時人稱之為石淙先生。父楊景,為永樂癸卯舉人。初任直隸霸州判官,後改湖廣澧州判官,不久,遷廣東化州同知

景泰五年十二月六日(1454年12月24日),楊一清生於化州。天順四年(1460年),父楊景致仕,攜楊一清家居巴陵[3]。少年時代,楊一清有神童之譽。薦翰林秀才憲宗內閣擇師教之。成化四年(1468年),楊一清中式戊子科鄉試,年方十四。成化八年(1472年)登壬辰科进士。因父喪,徙葬丹徒觀音樓巷圓通庵北,並在此定居。服除後,授中書舍人[4]

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楊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改陝西提學副使,在陝西任職八年,閒時考察邊疆戰事。弘治十一年(1498年)入朝,任太常寺少卿,進南京太常寺卿[5]

弘治十五年(1502年),經劉大夏舉薦,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撫陝西,督理陝西馬政。任內平定邊疆進犯、彈劾貪庸總兵武安侯郑英[6]并推荐都指挥佥事曹雄代任,及裁減鎮守中官費用,軍紀為之肅然。

正德年間

武宗即位後,蒙古數萬入寇固原,總兵官曹雄拒絕援助。楊一清則帥輕騎自平涼晝夜行,抵禦入侵并發動奇襲,擊退進犯。此後,楊一清以延綏、寧夏、甘肅三地有警不相援,請求率領大臣兼任。劉大夏於是請求楊一清總制三鎮軍務(陝甘總督),正德元年(1506年),加都察院右都御史[7]。楊一清在任期間因修建邊疆防禦,武宗贊同并發帑金數十萬使其完成防禦工事。太監劉瑾因楊一清不依附自己,而彈劾楊一清,他被迫借病辭職。之後劉瑾誣陷其冒領浪費邊疆費用,而被逮捕入詔獄。大學士李東陽王鏊論救方才救出。仍命致仕,先後罰米六百石[8]

正德五年(1510年),封於陝西的安化王朱寘鐇謀反,武宗命復起楊一清,總制軍務,與總兵官神英平叛,并命中官張永擔任督軍。大軍尚未抵達,楊一清舊部仇鉞已經平叛并逮捕朱寘鐇。楊一清馳馬抵達鎮縣,并宣佈德意。張永隨後趕到,兩人相談甚歡。楊一清知道张永與劉瑾有矛盾,趁機與张永謀劃除掉劉瑾之策。张永依計回京,面見武宗,不久劉瑾伏誅。

同年,楊一清奉召入朝,拜為戶部尚書。論功加太子少保,賜金幣。次年,改吏部尚書[9]

楊一清為政通練、性情寬大。其在吏部尚書任上,恢復此前為劉瑾所陷害的官員,并派遣官員去中原平定盜亂等,此後加少保、太子太保,廕錦衣百戶。此後因選用尚書靳貴,而進楊一清為少傅、太子太傅。乾清宮災,詔求直言時,楊一清上書稱皇上視朝太遲,享祀太慢,在西內大造寺廟,在禁中留宿邊兵,并闡述在京畿內設立皇店的弊病,以及江南織造等擾民事情。之後因病乞歸,武宗仍然挽留。大學士楊廷和丁憂時,武宗命其兼武英殿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贊機務。錢寧亂政時,受到楊一清的指責,於是其與江彬等人勾結,派人在武宗面前詆毀楊一清,此後楊一清請求致仕歸鄉,與焦山寺僧妙福禪師為友[10]。武宗南巡時,曾經抵達楊一清府,與其樂飲兩晝夜。楊一清借機勸阻,武宗於是取消江浙等地的巡遊[11]

嘉靖年間

 
《古圣贤像传略》十六卷之《楊文襄像》

明世宗尚為世子時,與獻王就曾經對其稱,地有三傑,分別是劉大夏李東陽及楊一清,世宗銘記於心。他即位后,廷臣紛紛交相舉薦楊一清,於是世宗派遣官員賜金幣存問,楊一清謝絕後,世宗特予一子官中書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1525年),世宗詔加楊一清少傅兼太子太傅,改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至此,以尚書身份擔任邊疆大臣的慣例,自楊一清始。世宗在詔書中褒獎讚美,以其與郭子儀相稱。楊一清至此第三次為總制,其部下均踴躍興奮。不久,平定亦不剌進犯,并接受土魯番的求貢。

嘉靖五年(1526年),入朝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師、仍兼太子太傅。不久《獻皇帝實錄》書成后,加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楊一清以未曾參預纂修而請辭,沒有得到世宗批准。王憲奏戰功時,推功于楊一清,於是加為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此時,前內閣首輔費宏已去職,於是楊一清接任,世宗賜銀章二個,分別是「耆德忠正」、「繩愆糾違」,命其可以密封言事。楊一清與張璁論及張永前功,起為提督團營。給事中陸粲請增築邊牆,也得到楊一清批准。《明倫大典》書成后,加正一品俸[12]

大禮議期間,楊一清居家賦閒,看到張璁的上疏后,對門人喬宇稱:「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又勸席書及早赴召,以定大議。張璁等人顯赫,對楊一清頗為推重。世宗以其為老臣,恩禮加渥。張璁與桂萼既已攻擊趕走費宏,想到楊一清必然會援助自己,而楊一清卻堅持召謝遷,於是張等人心有怨恨。謝遷未至,張璁已入內閣,於是原來商議事情多有邊個。當時錦衣聶能遷攻擊張璁,張璁欲置之死地,被楊一清抑阻。张璁大怒,上疏诋毁杨一清,杨一清于是上疏乞归,世宗从中调解。杨一清又因災變,请求戒飭百官和衷,再次请求宽恕大礼议諸臣罪。待桂萼入內閣,矛盾愈發激化。給事中王準陸粲檢舉揭發張璁、桂萼招權納賄之事,世宗隨即罷免兩人,公佈其罪。其黨羽霍韜稱:兩人離去勢必牽連到我。於是上疏攻擊楊一清,稱其接受張永、蕭敬賄賂。楊一清再次上疏辯解并請求罷免。世宗雖然挽留,但張璁再次召還,霍韜再次攻擊,并稱言法司都是秉承楊一清的意思,而無限桂萼的罪過。世宗至此大怒,令法司會同廷臣商議,貶刑部尚書周倫任南京刑部尚書,以侍郎許讚代任。許讚於是以霍韜的話,請求削籍楊一清。張璁又三上密疏,稱楊一清假意乞求辭退,而實質是以堅定世宗的想法。於是世宗果然允許楊一清致仕,馳驛歸,仍賜金幣。次年,張璁等誣陷朱繼宗等入獄,并連坐楊一清接受張永之弟張容的錢財,為張永寫墓誌銘等。楊一清大恨道:“老矣,乃為孺子所賣!”背部疽發而死,留遺疏,死不瞑目。世宗於是下令不再追問此前贓事,數年後追復官職。久之,贈太保,諡文襄[13]

著作

著有《楊文襄公集》、《关中奏议》、《石淙诗钞》等。

墓葬

楊一清墓在今江苏镇江南山的九华山,现存墓室、墓道,墓道长近一里,两侧有翁仲(石人)、石狮、石马及龟蚨相峙对立,并有三门四柱冲天式牌坊和石拱桥。今牌坊和石桥已毁,余均存。杨一清墓作为镇江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私人墓道,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評價

明史》中,稱讚楊一清為“其才一時無兩”、“比之姚崇”。其博學善權變,尤其曉暢邊事。其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14]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五》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出自《明史

注釋

  1. ^ ·焦竑,《國朝獻徵錄》(卷15):公賦性燥熱又多飲醇酒故每病熱毒至六月終疽發加泄瀉越數日卒無一言及後事前半月嘗歎曰吾疾不起矣使是疾早發則吾得早歸林泉使是疾後發則吾得白心迹今適當蒙昧之際而是疾乃發嗟乎人將以為口實也卒之期為嘉靖九年八月十四日。
  2. ^ 沈登苗: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2020-02-08]. (原始内容于2020-08-18). 
  3. ^ ·焦竑,《國朝獻徵錄》(卷15):楊公一清,字應寧,號邃菴。先世雲南安寧州,州有石淙渡,公凡撰述題識皆以石淙繫之,故時人稱為石淙先生。父諱景,中永樂癸卯鄉試。初判霸州,改澧州遷廣東化州同知。景泰甲戌十二月六日生公於化州。天順庚辰父致仕攜公便道訪前母劉氏,家於巴陵。
  4.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楊一清,字應寧,其先雲南安寧人。父景,以化州同知致仕,攜之居巴陵。少能文,以奇童薦為翰林秀才。憲宗命內閣擇師教之。年十四舉鄉試,登成化八年進士。父喪葬丹徒,遂家焉。服除,授中書舍人。
  5.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久之,遷山西按察僉事,以副使督學陝西。一清貌寢而性警敏,好談經濟大略。在陝八年,以其暇究邊事甚悉。入為太常寺少卿,進南京太常寺卿。
  6. ^ 《明史》作郑宏,疑误。武安侯郑宏早已去世,当时已由其子郑英袭爵,郑英曾任陕西总兵。
  7.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弘治十五年用劉大夏薦,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陝西馬政。西番故饒馬,而仰給中國茶飲以去疾。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馬資軍中用。久而寖弛,奸人多挾私茶闌出為利,番馬不時至。一清嚴為禁,盡籠茶利於官,以服致諸番,番馬大集。會寇大入花馬池,帝命一清巡撫陝西,仍督馬政。甫受事,寇已退。乃選卒練兵,創平虜、紅古二城以援固原,築垣瀕河以捍靖虜,劾罷貪庸總兵武安侯鄭宏,裁鎮守中官費,軍紀肅然。武宗初立,寇數萬騎抵固原,總兵曹雄軍隔絕不相聞。一清帥輕騎自平涼晝夜行,抵雄軍為之節度,多張疑兵脅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發火礮,響應山谷間。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綏、寧夏、甘肅有警不相援,患無所統攝,請遣大臣兼領之。大夏請即命一清總制三鎮軍務。尋進右都御史。
  8.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大發帑金數十萬,使一清築牆。而劉瑾憾一清不附己,一清遂引疾歸。其成者,在要害間僅四十里。瑾誣一清冒破邊費,逮下錦衣獄。大學士李東陽、王鏊力救得解。仍致仕歸,先後罰米六百石。
  9.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安化王寘鐇反。詔起一清總制軍務,與總兵官神英西討,中官張永監其軍。未至,一清故部將仇鉞已捕執之。一清馳至鎮,宣布德意。張永旋亦至,一清與結納,相得甚歡。知永與瑾有隙,乘間扼腕言曰:「賴公力定反側。然此易除也,如國家內患何。」永曰:「何謂也?」一清遂促席畫掌作「瑾」字。永難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據,耳目廣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討賊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請間論軍事,因發瑾奸,極陳海內愁怨,懼變起心腹。上英武,必聽公誅瑾。瑾誅,公益柄用,悉矯前弊,收天下心。呂強、張承業暨公,千載三人耳。」永曰:「脫不濟,奈何?」一清曰:「言出於公必濟。萬一不信,公頓首據地泣,請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為公動。苟得請,即行事,毋須臾緩。」於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餘年不以報主哉!」竟如一清策誅瑾。永以是德一清,左右之,得召還,拜戶部尚書。論功,加太子少保,賜金幣。尋改吏部。
  10. ^ 《焦山志》
  11.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一清於時政最通練,而性闊大。愛樂賢士大夫,與共功名。凡為瑾所搆陷者,率見甄錄。朝有所知,夕即登薦,門生徧天下。嘗再帥關中,起偏裨至大將封侯者,累累然不絕。饋謝有所入,緣手即散之。大盜躪中原,一清疏請命將調兵。前後凡數上,皆報可。盜平,加少保、太子太保,廕錦衣百戶。再推內閣,不用。用尚書靳貴,而進一清少傅、太子太傅。給事中王昂論選法弊,指一清植私黨,帝為謫昂。一清更申救,優旨報聞。乾清宮災,詔求直言。一清上書言視朝太遲,享祀太慢,西內創梵宇,禁中宿邊兵,畿內皇店之害,江南織造之擾。因引疾乞歸,帝慰留之。大學士楊廷和憂去,命一清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參機務。張永尋得罪罷,而義子錢寧用事。寧故善一清,有搆之者因蓄怨。會災異,一清自劾,極陳時政,中有「狂言惑聖聽,匹夫搖國是,禁廷雜介冑之夫,京師無藩籬之託」語,譏切近倖,帝弗省。寧與江彬輩聞之,大怒。使優人於帝前為蜚語,刺譏一清。時有考察罷官者,嗾武學生朱大周訐一清陰事,而以寧為內主。給事御史周金、陳軾等交章劾大周妄言,請究主使,帝不聽。一清乃力請骸骨歸,賜敕褒諭,給夫廩如制。帝南征,幸一清第,樂飲兩晝夜,賦詩賡和以十數。一清從容諷止,帝遂不為江、浙行。”
  12.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世宗為世子時,獻王嘗言楚有三傑,劉大夏、李東陽及一清也,心識之。及即位,廷臣交薦一清,乃遣官賜金幣存問,諭以宣召期,趣使有言。一清陳謝,特予一子官中書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詔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故相行邊,自一清始。溫詔褒美,比之郭子儀。一清至是三為總制,部曲皆踴躍喜。亦不剌西海,為西寧洮河害,金獻民言撫便,獨一清請剿。土魯番求貢,陳九疇欲絕之,一清則請撫。時帥諸將肄習行陣,嘗曰:「無事時當如有事隄防,有事時當如無事鎮靜。」會張璁等力排費宏,御史吉棠因請還一清內閣。給事中章僑、御史侯秩等爭之。帝謫秩官,召一清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既入見,加少師,仍兼太子太傅,非故事也。亡何,獻皇帝實錄成,加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一清以不預纂修辭,不許。王憲奏捷,推功一清,加特進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費宏已去,一清遂為首輔。帝賜銀章二,曰「耆德忠正」,曰「繩愆糾違」,令密封言事。與張璁論張永前功,起為提督團營。給事中陸粲請增築邊牆,推明一清曩時議,一清因力從臾之。帝為發帑金,命侍郎王廷相往,然久之亦竟止。明倫大典成,加正一品俸。
  13.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初,「大禮」議起,一清方家居,見張璁疏,寓書門人喬宇曰:「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又勸席書早赴召,以定大議。璁等既驟顯,頗引一清。帝亦以一清老臣,恩禮加渥。免常朝日講侍班,朔望朝參,令晨初始入閣視事。御書、和章及金幣、牢醴之賜甚渥。所言邊事、國計,大小無不傾聽。璁與桂萼既攻去費宏,意一清必援己,一清顧請召謝遷,心怨之。遷未至,璁已入內閣,多所更建。一清引故事稍裁抑,其黨積不平。錦衣聶能遷訐璁,璁欲置之死,一清不可。璁怒,上疏陰詆一清,又嗾黃綰排之甚力。一清疏辨,言璁以能遷故排己,且傍及璁他語。因乞骸骨。帝為兩解之。一清又因災變請戒飭百官和衷,復乞宥議禮諸臣罪,璁益憾。桂萼入內閣,亦不相能。一清屢求去,且言:「今持論者尚紛更,臣獨主安靜;尚刻覈,臣獨主寬平。用是多齟齬,願避賢者路。」帝復溫旨褒之。而給事中王準、陸粲發璁、萼招權納賄狀,帝立罷璁、萼,且暴其罪。其黨霍韜攘臂曰:「張、桂行,勢且及我。」遂上疏力攻一清,言其受張永、蕭敬賄。一清再疏辨,乞罷。帝雖慰留之,而璁復召還,韜攻益急,且言法司承一清風指,搆成萼罪。帝果怒,令法司會廷臣雜議。出刑部尚書周倫於南京,以侍郎許讚代。讚乃實韜言,請削一清籍,帝令一清自陳。璁乃三上密疏,引一清贊禮功,乞賜寬假,實以堅帝意俾之去。帝果允致仕,馳驛歸,仍賜金幣。明年,璁等搆朱繼宗獄,坐一清受張永弟容金錢,為永誌墓,又與容世錦衣指揮,遂落職閒住。一清大恨曰:「老矣,乃為孺子所賣!」疽發背死。遺疏言身被衊,死且不瞑,帝令釋贓罪不問。後數年復故官。久之,贈太保,諡文襄。
  14. ^ ·张廷玉等,《明史》(卷198):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羽書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機宜。人或訾己,反薦揚之。惟晚與璁、萼異,為所軋,不獲以恩禮終。然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云。

延展閱讀

官衔
前任:
劉璣
明朝戶部尚書
1510年-1511年
繼任:
孫交
前任:
劉機
明朝吏部尚書
1511年-1515年
繼任:
陸完
前任:
費宏
明朝内阁首輔
1526年
繼任:
費宏
前任:
費宏
明朝内阁首輔
1527年-1529年
繼任:
張璁

楊一清, 1454年12月24日, 1530年9月5日, 字應寧, 號邃庵, 學者稱石淙先生, 雲南安寧人, 湖廣巴陵籍, 明朝政治家, 文學家, 進士出身, 此後歷任山西, 陝西官員, 擔任首任陝甘總督, 并平定安化王朱寘鐇謀反, 與張永除掉宦官劉瑾干政, 官吏部尚書, 嘉靖初年, 其在大禮議中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 擔任內閣首輔, 晚年因與張璁, 桂萼不合而致仕, 卒谥文襄, 明佚名, 明良真像, 冊之文襄公遺像大明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籍貫, 雲南安寧人湖廣巴陵籍族裔, 漢族字號, 字應寧, 號. 楊一清 1454年12月24日 1530年9月5日 字應寧 號邃庵 學者稱石淙先生 雲南安寧人 湖廣巴陵籍 2 明朝政治家 文學家 進士出身 此後歷任山西 陝西官員 擔任首任陝甘總督 并平定安化王朱寘鐇謀反 與張永除掉宦官劉瑾干政 官吏部尚書 嘉靖初年 其在大禮議中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 擔任內閣首輔 晚年因與張璁 桂萼不合而致仕 卒谥文襄 楊一清明佚名 明良真像 冊之文襄公楊一清遺像大明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籍貫 雲南安寧人湖廣巴陵籍族裔 漢族字號 字應寧 號邃庵 學者稱石淙先生諡號 文襄出生 景泰十二年十二月六日 1454年12月24日 廣東化州逝世 嘉靖九年八月十四日 1530年9月5日 1 直隸丹徒縣 今江蘇鎮江 親屬 楊景 父 出身成化八年壬辰科同進士出身著作 楊文襄公集 目录 1 生平 1 1 成化弘治年間 1 2 正德年間 1 3 嘉靖年間 2 著作 3 墓葬 4 評價 5 延伸阅读 6 注釋 7 延展閱讀生平 编辑成化弘治年間 编辑 杨一清游焦山七律诗 焦山碑林 楊一清籍貫雲南安寧 州內有石淙渡 凡撰述題識皆以石淙繫之 故時人稱之為石淙先生 父楊景 為永樂癸卯舉人 初任直隸霸州判官 後改湖廣澧州判官 不久 遷廣東化州同知 景泰五年十二月六日 1454年12月24日 楊一清生於化州 天順四年 1460年 父楊景致仕 攜楊一清家居巴陵 3 少年時代 楊一清有神童之譽 薦翰林秀才 憲宗命內閣擇師教之 成化四年 1468年 楊一清中式戊子科鄉試 年方十四 成化八年 1472年 登壬辰科进士 因父喪 徙葬丹徒觀音樓巷圓通庵北 並在此定居 服除後 授中書舍人 4 成化二十三年 1488年 楊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僉事 改陝西提學副使 在陝西任職八年 閒時考察邊疆戰事 弘治十一年 1498年 入朝 任太常寺少卿 進南京太常寺卿 5 弘治十五年 1502年 經劉大夏舉薦 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巡撫陝西 督理陝西馬政 任內平定邊疆進犯 彈劾貪庸總兵武安侯郑英 6 并推荐都指挥佥事曹雄代任 及裁減鎮守中官費用 軍紀為之肅然 正德年間 编辑 武宗即位後 蒙古數萬入寇固原 總兵官曹雄拒絕援助 楊一清則帥輕騎自平涼晝夜行 抵禦入侵并發動奇襲 擊退進犯 此後 楊一清以延綏 寧夏 甘肅三地有警不相援 請求率領大臣兼任 劉大夏於是請求楊一清總制三鎮軍務 陝甘總督 正德元年 1506年 加都察院右都御史 7 楊一清在任期間因修建邊疆防禦 武宗贊同并發帑金數十萬使其完成防禦工事 太監劉瑾因楊一清不依附自己 而彈劾楊一清 他被迫借病辭職 之後劉瑾誣陷其冒領浪費邊疆費用 而被逮捕入詔獄 大學士李東陽 王鏊論救方才救出 仍命致仕 先後罰米六百石 8 正德五年 1510年 封於陝西的安化王朱寘鐇謀反 武宗命復起楊一清 總制軍務 與總兵官神英平叛 并命中官張永擔任督軍 大軍尚未抵達 楊一清舊部仇鉞已經平叛并逮捕朱寘鐇 楊一清馳馬抵達鎮縣 并宣佈德意 張永隨後趕到 兩人相談甚歡 楊一清知道张永與劉瑾有矛盾 趁機與张永謀劃除掉劉瑾之策 张永依計回京 面見武宗 不久劉瑾伏誅 同年 楊一清奉召入朝 拜為戶部尚書 論功加太子少保 賜金幣 次年 改吏部尚書 9 楊一清為政通練 性情寬大 其在吏部尚書任上 恢復此前為劉瑾所陷害的官員 并派遣官員去中原平定盜亂等 此後加少保 太子太保 廕錦衣百戶 此後因選用尚書靳貴 而進楊一清為少傅 太子太傅 乾清宮災 詔求直言時 楊一清上書稱皇上視朝太遲 享祀太慢 在西內大造寺廟 在禁中留宿邊兵 并闡述在京畿內設立皇店的弊病 以及江南織造等擾民事情 之後因病乞歸 武宗仍然挽留 大學士楊廷和丁憂時 武宗命其兼武英殿大學士 進入內閣參贊機務 錢寧亂政時 受到楊一清的指責 於是其與江彬等人勾結 派人在武宗面前詆毀楊一清 此後楊一清請求致仕歸鄉 與焦山寺僧妙福禪師為友 10 武宗南巡時 曾經抵達楊一清府 與其樂飲兩晝夜 楊一清借機勸阻 武宗於是取消江浙等地的巡遊 11 嘉靖年間 编辑 古圣贤像传略 十六卷之 楊文襄像 明世宗尚為世子時 與獻王就曾經對其稱 楚地有三傑 分別是劉大夏 李東陽及楊一清 世宗銘記於心 他即位后 廷臣紛紛交相舉薦楊一清 於是世宗派遣官員賜金幣存問 楊一清謝絕後 世宗特予一子官中書舍人 嘉靖三年十二月 1525年 世宗詔加楊一清少傅兼太子太傅 改任兵部尚書 左都御史 總制陝西三邊軍務 至此 以尚書身份擔任邊疆大臣的慣例 自楊一清始 世宗在詔書中褒獎讚美 以其與郭子儀相稱 楊一清至此第三次為總制 其部下均踴躍興奮 不久 平定亦不剌進犯 并接受土魯番的求貢 嘉靖五年 1526年 入朝任吏部尚書 武英殿大學士 加少師 仍兼太子太傅 不久 獻皇帝實錄 書成后 加太子太師 謹身殿大學士 楊一清以未曾參預纂修而請辭 沒有得到世宗批准 王憲奏戰功時 推功于楊一清 於是加為左柱國 華蓋殿大學士 此時 前內閣首輔費宏已去職 於是楊一清接任 世宗賜銀章二個 分別是 耆德忠正 繩愆糾違 命其可以密封言事 楊一清與張璁論及張永前功 起為提督團營 給事中陸粲請增築邊牆 也得到楊一清批准 明倫大典 書成后 加正一品俸 12 大禮議期間 楊一清居家賦閒 看到張璁的上疏后 對門人喬宇稱 張生此議 聖人復起 不能易也 又勸席書及早赴召 以定大議 張璁等人顯赫 對楊一清頗為推重 世宗以其為老臣 恩禮加渥 張璁與桂萼既已攻擊趕走費宏 想到楊一清必然會援助自己 而楊一清卻堅持召謝遷 於是張等人心有怨恨 謝遷未至 張璁已入內閣 於是原來商議事情多有邊個 當時錦衣聶能遷攻擊張璁 張璁欲置之死地 被楊一清抑阻 张璁大怒 上疏诋毁杨一清 杨一清于是上疏乞归 世宗从中调解 杨一清又因災變 请求戒飭百官和衷 再次请求宽恕大礼议諸臣罪 待桂萼入內閣 矛盾愈發激化 給事中王準 陸粲檢舉揭發張璁 桂萼招權納賄之事 世宗隨即罷免兩人 公佈其罪 其黨羽霍韜稱 兩人離去勢必牽連到我 於是上疏攻擊楊一清 稱其接受張永 蕭敬賄賂 楊一清再次上疏辯解并請求罷免 世宗雖然挽留 但張璁再次召還 霍韜再次攻擊 并稱言法司都是秉承楊一清的意思 而無限桂萼的罪過 世宗至此大怒 令法司會同廷臣商議 貶刑部尚書周倫任南京刑部尚書 以侍郎許讚代任 許讚於是以霍韜的話 請求削籍楊一清 張璁又三上密疏 稱楊一清假意乞求辭退 而實質是以堅定世宗的想法 於是世宗果然允許楊一清致仕 馳驛歸 仍賜金幣 次年 張璁等誣陷朱繼宗等入獄 并連坐楊一清接受張永之弟張容的錢財 為張永寫墓誌銘等 楊一清大恨道 老矣 乃為孺子所賣 背部疽發而死 留遺疏 死不瞑目 世宗於是下令不再追問此前贓事 數年後追復官職 久之 贈太保 諡文襄 13 著作 编辑著有 楊文襄公集 关中奏议 石淙诗钞 等 墓葬 编辑楊一清墓在今江苏镇江南山的九华山 现存墓室 墓道 墓道长近一里 两侧有翁仲 石人 石狮 石马及龟蚨相峙对立 并有三门四柱冲天式牌坊和石拱桥 今牌坊和石桥已毁 余均存 杨一清墓作为镇江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私人墓道 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評價 编辑 明史 中 稱讚楊一清為 其才一時無兩 比之姚崇 其博學善權變 尤其曉暢邊事 其生而隱宮 貌寺人 無子 14 延伸阅读 编辑 编 在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國朝獻徵錄 卷之十五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 出自 明史 注釋 编辑 明 焦竑 國朝獻徵錄 卷15 公賦性燥熱又多飲醇酒故每病熱毒至六月終疽發加泄瀉越數日卒無一言及後事前半月嘗歎曰吾疾不起矣使是疾早發則吾得早歸林泉使是疾後發則吾得白心迹今適當蒙昧之際而是疾乃發嗟乎人將以為口實也卒之期為嘉靖九年八月十四日 沈登苗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 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2020 02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8 明 焦竑 國朝獻徵錄 卷15 楊公一清 字應寧 號邃菴 先世雲南安寧州 州有石淙渡 公凡撰述題識皆以石淙繫之 故時人稱為石淙先生 父諱景 中永樂癸卯鄉試 初判霸州 改澧州遷廣東化州同知 景泰甲戌十二月六日生公於化州 天順庚辰父致仕攜公便道訪前母劉氏 家於巴陵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楊一清 字應寧 其先雲南安寧人 父景 以化州同知致仕 攜之居巴陵 少能文 以奇童薦為翰林秀才 憲宗命內閣擇師教之 年十四舉鄉試 登成化八年進士 父喪葬丹徒 遂家焉 服除 授中書舍人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久之 遷山西按察僉事 以副使督學陝西 一清貌寢而性警敏 好談經濟大略 在陝八年 以其暇究邊事甚悉 入為太常寺少卿 進南京太常寺卿 明史 作郑宏 疑误 武安侯郑宏早已去世 当时已由其子郑英袭爵 郑英曾任陕西总兵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弘治十五年用劉大夏薦 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督理陝西馬政 西番故饒馬 而仰給中國茶飲以去疾 太祖著令 以蜀茶易番馬資軍中用 久而寖弛 奸人多挾私茶闌出為利 番馬不時至 一清嚴為禁 盡籠茶利於官 以服致諸番 番馬大集 會寇大入花馬池 帝命一清巡撫陝西 仍督馬政 甫受事 寇已退 乃選卒練兵 創平虜 紅古二城以援固原 築垣瀕河以捍靖虜 劾罷貪庸總兵武安侯鄭宏 裁鎮守中官費 軍紀肅然 武宗初立 寇數萬騎抵固原 總兵曹雄軍隔絕不相聞 一清帥輕騎自平涼晝夜行 抵雄軍為之節度 多張疑兵脅寇 寇移犯隆德 一清夜發火礮 響應山谷間 寇疑大兵至 遁出塞 一清以延綏 寧夏 甘肅有警不相援 患無所統攝 請遣大臣兼領之 大夏請即命一清總制三鎮軍務 尋進右都御史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大發帑金數十萬 使一清築牆 而劉瑾憾一清不附己 一清遂引疾歸 其成者 在要害間僅四十里 瑾誣一清冒破邊費 逮下錦衣獄 大學士李東陽 王鏊力救得解 仍致仕歸 先後罰米六百石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安化王寘鐇反 詔起一清總制軍務 與總兵官神英西討 中官張永監其軍 未至 一清故部將仇鉞已捕執之 一清馳至鎮 宣布德意 張永旋亦至 一清與結納 相得甚歡 知永與瑾有隙 乘間扼腕言曰 賴公力定反側 然此易除也 如國家內患何 永曰 何謂也 一清遂促席畫掌作 瑾 字 永難之曰 是家晨夕上前 枝附根據 耳目廣矣 一清慷慨曰 公亦上信臣 討賊不付他人而付公 意可知 今功成奏捷 請間論軍事 因發瑾奸 極陳海內愁怨 懼變起心腹 上英武 必聽公誅瑾 瑾誅 公益柄用 悉矯前弊 收天下心 呂強 張承業暨公 千載三人耳 永曰 脫不濟 奈何 一清曰 言出於公必濟 萬一不信 公頓首據地泣 請死上前 剖心以明不妄 上必為公動 苟得請 即行事 毋須臾緩 於是永勃然起曰 嗟乎 老奴何惜餘年不以報主哉 竟如一清策誅瑾 永以是德一清 左右之 得召還 拜戶部尚書 論功 加太子少保 賜金幣 尋改吏部 焦山志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一清於時政最通練 而性闊大 愛樂賢士大夫 與共功名 凡為瑾所搆陷者 率見甄錄 朝有所知 夕即登薦 門生徧天下 嘗再帥關中 起偏裨至大將封侯者 累累然不絕 饋謝有所入 緣手即散之 大盜躪中原 一清疏請命將調兵 前後凡數上 皆報可 盜平 加少保 太子太保 廕錦衣百戶 再推內閣 不用 用尚書靳貴 而進一清少傅 太子太傅 給事中王昂論選法弊 指一清植私黨 帝為謫昂 一清更申救 優旨報聞 乾清宮災 詔求直言 一清上書言視朝太遲 享祀太慢 西內創梵宇 禁中宿邊兵 畿內皇店之害 江南織造之擾 因引疾乞歸 帝慰留之 大學士楊廷和憂去 命一清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參機務 張永尋得罪罷 而義子錢寧用事 寧故善一清 有搆之者因蓄怨 會災異 一清自劾 極陳時政 中有 狂言惑聖聽 匹夫搖國是 禁廷雜介冑之夫 京師無藩籬之託 語 譏切近倖 帝弗省 寧與江彬輩聞之 大怒 使優人於帝前為蜚語 刺譏一清 時有考察罷官者 嗾武學生朱大周訐一清陰事 而以寧為內主 給事御史周金 陳軾等交章劾大周妄言 請究主使 帝不聽 一清乃力請骸骨歸 賜敕褒諭 給夫廩如制 帝南征 幸一清第 樂飲兩晝夜 賦詩賡和以十數 一清從容諷止 帝遂不為江 浙行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世宗為世子時 獻王嘗言楚有三傑 劉大夏 李東陽及一清也 心識之 及即位 廷臣交薦一清 乃遣官賜金幣存問 諭以宣召期 趣使有言 一清陳謝 特予一子官中書舍人 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詔一清以少傅 太子太傅改兵部尚書 左都御史 總制陝西三邊軍務 故相行邊 自一清始 溫詔褒美 比之郭子儀 一清至是三為總制 部曲皆踴躍喜 亦不剌竄西海 為西寧洮河害 金獻民言撫便 獨一清請剿 土魯番求貢 陳九疇欲絕之 一清則請撫 時帥諸將肄習行陣 嘗曰 無事時當如有事隄防 有事時當如無事鎮靜 會張璁等力排費宏 御史吉棠因請還一清內閣 給事中章僑 御史侯秩等爭之 帝謫秩官 召一清為吏部尚書 武英殿大學士 既入見 加少師 仍兼太子太傅 非故事也 亡何 獻皇帝實錄成 加太子太師 謹身殿大學士 一清以不預纂修辭 不許 王憲奏捷 推功一清 加特進左柱國 華蓋殿大學士 費宏已去 一清遂為首輔 帝賜銀章二 曰 耆德忠正 曰 繩愆糾違 令密封言事 與張璁論張永前功 起為提督團營 給事中陸粲請增築邊牆 推明一清曩時議 一清因力從臾之 帝為發帑金 命侍郎王廷相往 然久之亦竟止 明倫大典成 加正一品俸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初 大禮 議起 一清方家居 見張璁疏 寓書門人喬宇曰 張生此議 聖人復起 不能易也 又勸席書早赴召 以定大議 璁等既驟顯 頗引一清 帝亦以一清老臣 恩禮加渥 免常朝日講侍班 朔望朝參 令晨初始入閣視事 御書 和章及金幣 牢醴之賜甚渥 所言邊事 國計 大小無不傾聽 璁與桂萼既攻去費宏 意一清必援己 一清顧請召謝遷 心怨之 遷未至 璁已入內閣 多所更建 一清引故事稍裁抑 其黨積不平 錦衣聶能遷訐璁 璁欲置之死 一清不可 璁怒 上疏陰詆一清 又嗾黃綰排之甚力 一清疏辨 言璁以能遷故排己 且傍及璁他語 因乞骸骨 帝為兩解之 一清又因災變請戒飭百官和衷 復乞宥議禮諸臣罪 璁益憾 桂萼入內閣 亦不相能 一清屢求去 且言 今持論者尚紛更 臣獨主安靜 尚刻覈 臣獨主寬平 用是多齟齬 願避賢者路 帝復溫旨褒之 而給事中王準 陸粲發璁 萼招權納賄狀 帝立罷璁 萼 且暴其罪 其黨霍韜攘臂曰 張 桂行 勢且及我 遂上疏力攻一清 言其受張永 蕭敬賄 一清再疏辨 乞罷 帝雖慰留之 而璁復召還 韜攻益急 且言法司承一清風指 搆成萼罪 帝果怒 令法司會廷臣雜議 出刑部尚書周倫於南京 以侍郎許讚代 讚乃實韜言 請削一清籍 帝令一清自陳 璁乃三上密疏 引一清贊禮功 乞賜寬假 實以堅帝意俾之去 帝果允致仕 馳驛歸 仍賜金幣 明年 璁等搆朱繼宗獄 坐一清受張永弟容金錢 為永誌墓 又與容世錦衣指揮 遂落職閒住 一清大恨曰 老矣 乃為孺子所賣 疽發背死 遺疏言身被衊 死且不瞑 帝令釋贓罪不問 後數年復故官 久之 贈太保 諡文襄 清 张廷玉等 明史 卷198 一清生而隱宮 貌寺人 無子 博學善權變 尤曉暢邊事 羽書旁午 一夕占十疏 悉中機宜 人或訾己 反薦揚之 惟晚與璁 萼異 為所軋 不獲以恩禮終 然其才一時無兩 或比之姚崇云 延展閱讀 编辑 楊一清集 上下 中华书局 第1版 ISBN 7101022340 官衔前任 劉璣 明朝戶部尚書1510年 1511年 繼任 孫交前任 劉機 明朝吏部尚書1511年 1515年 繼任 陸完前任 費宏 明朝内阁首輔1526年 繼任 費宏前任 費宏 明朝内阁首輔1527年 1529年 繼任 張璁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楊一清 amp oldid 7492533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