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凝聚态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專門研究物质凝聚的物理性质[1]。该领域的研究者力图通过物理学定律来解释凝聚相物质的行为。其中,量子力学电磁学以及统计力学的相关定律对于该领域尤为重要。

固相以及液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凝聚相。除了这两种相之外,凝聚相还包括一些特定的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相、自旋有关的铁磁相及反铁磁相、超低温原子系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等等。对于凝聚态的研究包括通过实验手段测定物质的各种性质,以及利用理论方法发展数学模型以深入理解这些物质的物理行为。

由于尚有大量的系统及现象亟待研究,凝聚态物理学成为了目前物理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仅在美国,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占到该国物理学者整体的近三分之一[2],凝聚态物理学部也是美国物理学会最大的部门[3]。此外,该领域还与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交叉,并与原子物理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等物理学分支紧密相关。该领域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概念与方法也适用于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等领域。[4]

晶体学冶金学弹性力学以及磁学等等起初是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物理学家统合为固体物理学。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有关液体物理性质的研究也被纳入其中,形成凝聚态物理学这一新学科。[5]据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所述,术语“凝聚态物理学”是他和福尔克尔·海涅英语Volker Heiner首创。1967年,他们把位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组名称由“固体理论”改为“凝聚态理论”。二人觉得原来的名称并没有涵盖液体及核物质英语nuclear matter等方面研究。[6][7]但是,“凝聚态”这一术语此前已在欧洲学界出现,只是由他们普及而已。较为著名的例子是施普林格公司于1963年创建的期刊《凝聚态物理学》(英語: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8]。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金环境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冷战政策促使相关领域物理学家接纳了“凝聚态物理学”这一术语。他们认为这一术语相对于“固体物理学”而言更为突出了固体、液体、等离子体以及其他复杂物质研究之间的共通性。这些研究与金属和半导体在工业上的应用息息相关。[9]贝尔实验室是最早开展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机构之一[5]

“凝聚态”这一术语在更早的文献中即已出现。例如,在1947年出版的由雅科夫·弗伦克尔撰写的专著《液体动力学理论》(英語:Kinetic theory of liquids)的绪论中,他提出:“液体动力学理论日后也将发展为固体动力学理论的推广与延伸。实际上,更为正确的做法或许是将液体与固体统归为‘凝聚體’。”[10]

历史

经典物理学

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是凝聚态物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在十九世纪初即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戴维发现当时已知的40种化学元素中有26种元素的单质具有一些共有的性质,如表面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强、电导率热导率高。[11]这意味着原子可能并不像约翰·道尔顿所预见的那样不可分,而是具有内部结构。戴维进一步提出像氮气以及氢气这样常温常压下为气体的单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液化,并且它们液化后也会具有一定的金属性[12][註 1]

1823年,当时还是戴维实验室的助手的迈克尔·法拉第实现了氯气的液化,并随后又实现了除氮、氢、外其他已知元素气体单质的液化[11]。1869年,爱尔兰化学家托马斯·安德鲁斯在对液体到气体的相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后,引入了临界点这一概念来描述系统同时具有液体与气体特性时的条件[14]。随后,荷兰物理学家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提出了范德瓦耳斯方程,为后来较高温度下的测量结果预测系统临界行为提供理论基础[15]。1898年,詹姆斯·杜瓦实现了氢气的液化[16]。十年后,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实现了氦气的液化[11][17]

保罗·德鲁德在1900年提出了首个金属内电子运动的经典模型[4]。德鲁德在其模型中以金属中电子的行为类似气体分子为出发点描述了金属的一些性质。德鲁德模型也是首个能够解释像维德曼–夫兰兹定理这样的经验定律的微观模型。[18][19]尽管德鲁德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仍不能解释一些重要问题,如电子对于金属热容的影响,金屬的磁性質,以及低温条件下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20]:275[21]:366-368

1911年,在实现氦气液化三年后,当时在莱顿大学工作的昂内斯发现了超导性。他发现在温度低于某一特定值时,汞的电阻率变为零[22]。这一现象令当时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感到震惊,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是未解之谜[23]。1922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样评价当时对于超导的理论解释:“目前我们对于复合系统的量子力学的深远意义仍一无所知。在这些模糊的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距离构造出(能描述超导现象的)理论的目标仍很遥远。”[24]

量子力学的引入

德鲁德的经典模型后来得到了沃尔夫冈·泡利阿诺·索末菲费利克斯·布洛赫等人的补充修正。泡利首先意識到自由電子在金屬內部的行為必須遵守费米-狄拉克统计。基于这个思路,他在1926年發展出順磁性理論。泡利開啟了現代固態物理學的發展[19]:97。同年,索末菲提出的考虑到电子遵守的费米-狄拉克统计的理论比较完满地解决了金属的热容问题。兩年後,布洛赫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与方法來描述在周期性晶格中的电子的运动,說明連續能帶的形成機制。1931年,亞蘭·威尔逊英语Alan Herries Wilson發表論文闡明半導體的物理性質:半導體是帶隙較為狹窄的絕緣體,被激發的電子可以從價帶跳過帶隙至導帶進行導電。1933年,索末菲與漢斯·貝特對於金屬量子力學理論給出權威評論,詳細論述了整個那時期的發展。1947年,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威廉·肖克利制成了首个基于半导体晶体管。这项创举引发了电子工程学的一次革命。[21]:366-368[4]

 
首个点接触型英语point-contact transistor晶体管的仿制品(藏于贝尔实验室)

187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埃德温·霍尔做實驗實現詹姆斯·馬克士威在著作《電磁通論》裏提出的論述[25]:321-322。霍尔发现,当外磁场垂直于导体中的电流密度时,导体会产生一个同时垂直于电流密度及外磁场的电场,以抵消外磁场对于导体内电荷载子影响[26]这种源于导体中电荷载子的正負電性及其它性質的现象就是有名的霍尔效应。但这一效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完满的解释,因为电子是在18年后才被约瑟夫·汤姆孙在实验中发现。雖然後來發展出的經典理論可以解釋從實驗得到的關於鹼金屬與某些其它金屬的霍爾係數,它不能解釋电荷载子的正負電性。1929年,魯道夫·佩爾斯對於正霍爾效應給出理論解釋。在正霍爾效應裏,電流載子帶有正價。佩爾斯表示,這是因為在能帶邊緣區域的電子,其物理行為貌似帶有正價。隔年,列夫·朗道分析了磁场对于二维电子气体的影响。他提議,在恒定均匀磁场中,电子会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并且这种运动是简谐的;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形成朗道能级。這論述基礎地解釋了後來於1980年實驗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27]:458-460[20]:256-260[28]

早在公元4000年前的中國,物质的磁性就已为人们所熟知[29]:1-2。然而,近代的磁学研究直至十九世纪法拉第及麦克斯韦创立电动力学后才正式起步。相关的研究包括基于物质磁化过程的不同将它们区分为铁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或是抗磁性物质。[30]皮埃尔·居里曾研究过磁場与温度的关系,并发现了铁磁性物质相变的居里点[31]。1906年,皮埃尔·外斯引入了磁畴这一概念来解释铁磁性物质的主要特性[32]:9。1925年,乔治·乌伦贝克塞缪尔·古德斯米特合作发现了电子自旋。同年,威廉·楞次恩斯特·伊辛共同创立的伊辛模型是首个自微观层面描述物质磁性的数学模型。他们将磁性物质看作是由周期性自旋晶格组成的,而物质的磁性则是这些晶格整体的效应。通过伊辛模型,人们可以精确地得出自发磁化英语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在一维晶格中并不会发生,而只能产生在更高维的晶格中。后续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布洛赫提出的自旋波英语spin wave以及路易·奈尔反铁磁性所做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催生了新的磁材料以及受到广泛应用的磁儲存设备。[29]:36-38,48

现代多体物理学

 
圖為在高溫超導體懸浮磁鐵。現在的物理學家有使用AdS/CFT对偶來研究高溫超導現象。[3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索末菲模型与铁磁性物质的自旋模型向物理学家展示了量子力学方法在解决凝聚态物质问题时的有效性。然而,那时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物质超导性的描述与近藤效应[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理学家开始采用量子场论的一些方法来解决凝聚态物质问题。其中较为有名的事例是准粒子这一概念的引入,及其对于固体内集体激发问题的解决。俄罗斯物理学家列夫·朗道也采用这一方法解决了低温条件下费米子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他所引入的准粒子现在被物理学家称作“朗道准粒子”。[34]朗道还发展了连续相变的平均场论。这一理论以自发对称性破缺来描述有序相,同时引入序参数这一概念来区分有序相。[35]1965年,约翰·巴丁利昂·库珀约翰·施里弗,基于兩個自旋相反的电子彼此之間由於聲子媒介而相互吸引,因此形成“库珀对”这一现象,提出了BCS理论,最终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36]

 
量子霍尔效应:霍尔电阻率在不同方向上的分量各自作为外磁场的函数。[37]:圖14

临界现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关于系统的相变以及可观测的临界行为。[38]利奥·卡达诺夫本杰明·维多姆迈克尔·菲舍尔英语Michael Fisher提出了临界指数维多姆标度英语Widom scaling等方法。这些方法后来于1972年由肯尼斯·威耳逊以量子场论中重正化群的形式进行了整合。[38]

1980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发现量子霍尔效应,即在低温下强磁场中,二维电子气的霍尔电导是一个基礎常数的整数倍。這基礎常數稱為電導量子英语conductance quantum,e2/h;其中,e是基本電荷,h是普朗克常數[39]他还发现这一现象与像杂质含量或介面性質等的系统不規則之處无关,只與電導量子有關。[37]翌年,罗伯特·劳夫林對於這未曾預料到的高精密度整數結果給出理論解釋,雖然他並未明確指出,但這理論意味著霍爾電導可以用一個稱為陈省身數英语Chern-Simons theory拓扑不变性英语topological invariant來描述。[40][41]:69, 741982年,霍斯特·施特默崔琦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即霍尔电导是電導量子的有理数倍。分数量子霍爾效應與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物理機制不同,後者可以忽略電子間的相互作用,而前者必須假定電子間的相互作用,需要用「多電子波函數」來解釋。隔年,劳夫林利用变分法得出劳夫林波函数英语Laughlin wavefunction,從而对于这一效應給出理论解释,並且說明這理論會導致帶有分數電荷的準粒子。物理學者稱這準粒子為複合費米子,並且闡明,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可以詮釋為複合費米子的整數霍爾效應。分数量子霍尔系統展示出的各種物理現象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42][43]

丹·谢赫特曼发现的准晶体是晶体学的一项创举。1982年,谢赫特曼观察到一些金属合金出现异乎寻常的衍射图谱。这些衍射图谱显示这些合金的结构是有序的,但却不具备平移对称性英语translational symmetry。在准晶体被发现后,国际晶体学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考虑到非周期性结构调整了对于晶体的定义。[44]对于软物质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保罗·弗洛里皮埃尔-吉勒·德热纳等人对于像聚合物液晶这样的软物质的热力学平衡的研究。[45]

自從發現超導現象後以來,物理學者不斷嘗試提升其轉變溫度英语transition temperature。1986年,卡尔·米勒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发现了首个高温超导体,轉變溫度為35 K温度。后来物理学家发现它是强相关材料英语strongly correlated materials的一种[46]。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界对于强相关材料的兴趣[47]。在这种材料中,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材料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46]。但目前,物理学家仍不能从理论上得到对于高温超导体性质完善的解释,而强相关材料也将在一段时期里会是研究热点之一。

2012年,一些研究者发现六硼化钐可能是一种拓扑绝缘体[48]。其所具有的一些性质与早前对于拓扑绝缘体的理论预言相吻合[49]。此前人们已经知道六硼化钐是一种近藤绝缘体英语Kondo insulator,即强相关电子材料。如果其内部存在拓扑界面态的话,那么它就会是一种具有强电子相关性的拓扑绝缘体。

凝聚态物理学目前的研究焦点包括强相关材料,量子相变以及量子场论在凝聚态系统中的应用。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高温超导性、拓扑有序英语Topological order以及石墨烯碳纳米管这样的新型材料的理论描述。[50]

理论研究

理论凝聚态物理学旨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使人们理解物质状态特性。这包括建立固体的电子模型,例如德鲁德模型能带结构模型以及密度泛函理论。理论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者还发展了相变的理论模型,例如金兹堡-朗道方程临界指数以及量子场论重正化群的数学技巧的应用。现代的理论研究还包括电子结构的数值计算以及使用数学理论来理解高温超导拓扑相英语topological phase以及规范对称性这样的现象。

演生

演生是理论凝聚态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粒子在生成复合体时物理行为所发生的剧烈变化。比如人们尽管对于单一电子及晶格的微观性质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由这些单一客体组成的高温超导体所顯示出的一系列现象却并不能给出较好的解释。湧現與還原是兩種完全對立的概念。根據還原論,只要能找到主導萬物的大自然定律,則可知道宇宙的奧秘。[51][36]

近期,物理學者發現,在某些凝聚體物理學案例裏,集體激發的物理行為貌似真空裏的光子、電子、膠子夸克。這意味著這些基礎粒子源自於同樣的機制,即在真空裏的弦網凝聚(string-net condensation)。從這機制產生的物理行為是一種演生现象[52]。演生特性还可能发生在材料界面,比如铝酸镧-钛酸锶界面英语Lanthanum aluminate-strontium titanate interface,假設將铝酸镧與钛酸锶這兩塊非磁绝缘体連接在一起,則會令人茫然費解地出現导电性[53]、超导性[54]及铁磁性[55]

固体电子理论

物质的金属态历来是固体性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德鲁德模型是對於金属的第一个理论描述。这一模型认为:移動於金属內部的電子,其物理行為就好像理想气体。德鲁德模型可以解释维德曼–夫兰兹定理,即各種金屬的熱導率電導率的比率跟溫度呈正比,但是,它對於金屬比熱給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无法解释。这一经典模型后来由索末菲通过引入费米-狄拉克统计进行了改进,得到了半經典的自由電子模型。这一模型能夠更精準地解釋维德曼–夫兰兹定理,也能夠粗略解答金屬比熱問題,但是它依然無法解釋為什麼自由電子的假設能够適用於金屬這一基礎問題。[19]:157-158另一方面,马克斯·冯·劳厄保罗·克尼平德语保罗·克尼平等人早在1912年就对金属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他們通过观察到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样總結出:金属的周期型结构来源于其中的原子构成的晶格[19]:48[56]瑞士物理学家布洛赫將量子力學理論應用於金屬,又將金屬晶格近似為周期势场,從而得出了周期势场中薛定谔方程的解,即布洛赫波,是由与周期势场具有一致周期的周期函数乘上自由電子的波函數后得到,這意味著電子可以自由地移動於晶格。从这点上,他獲得很多與實驗結果相符合的重要結果,因此奠定了金屬的量子力學理論基礎。[19]:107-110

通过解析多体系统的波函数来计算金属的电子结构通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此必需使用近似技術來獲得有意義的理论预测[57]卢埃林·托马斯英语Llewellyn Thomas与恩里科·费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托马斯-费米模型英语Thomas–Fermi model,其通过将定域电子密度看作变分参量来估算系統的能量與電子密度。由於托马斯-费米模型並沒有將「交换对称能量」與「電子-電子相關能量」納入考量,它無法預測由分子與固體的穩定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道格拉斯·哈特里弗拉基米尔·福克约翰·斯莱特英语John C. Slater对托马斯-费米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哈特里-福克方程,其特別考虑到电子波函数间的交换对称性。通常而言,哈特里-福克方程很難使用,只有對於自由電子案例,可以獲得完全解析解[58]:330-337。在1964年至1965年之間,沃尔特·科恩皮埃尔·奥昂贝格沈吕九提出了兩篇關於密度泛函理论的開創性論文,對於金属的塊體性质及界面性质給出较为精准的描述。密度泛函理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广泛地应用在固体的能带结构计算。[57]

对称性破缺

物质的一些特定状态会表现出对称性破缺,不遵守具有对称性的相关物理定律。例如晶体物质不具备连续平移对称性英语translational symmetry,铁磁性物质不具备旋转对称性,而处于基态的BCS超导体不具备U(1)旋转对称性。[59][60]

依据量子场论中的戈德斯通定理,在连续对称性破缺的系统中会存在戈德斯通玻色子这种能量无限小的激发。例如,晶体中会存在用来表述量子化晶格振动的聲子[61]

相变

临界现象与相变是现代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62]:75ff。临界现象是物質在臨界點附近所展示出的特別現象。相变是指由于温度这样的外参数的变化导致物体的相发生的变化。量子相变是指在絕對温度为零时,由於非溫度外參數的變化而發生的相變。在這裡,系统的相是指其哈密顿量所容許的各個不同基态。正在发生連續相变的系统会出现临界行为,導致相关长度英语correlation length相關時間英语correlation time、热容及磁化率等等性質会因此發散。[63]平均场论中,连续相变可以使用金兹堡-朗道方程进行描述[64]:8-11。然而一些重要的相变,比如莫特绝缘体超流体间的相变,并不遵守金兹堡-朗道理论。[65]强相关系统的相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66]

实验研究

实验凝聚态物理学旨在使用实验探针来去发现物质的新特性。实验中使用到的探针包括电磁学现象,测量系统的响应函数输运特性以及温度等等。[67]目前受到广泛应用的实验手段包括利用X射线红外线以及中子束英语inelastic neutron scattering这样的探针得到的图谱,与研究物质热容这样的热响应以及系统的热传导情况等等。

散射

 
一种蛋白质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样

一些凝聚态实验使用像X射线可见光中子的散射來探測物质组分。具体用来散射的探针取决于研究涉及到的能量大小。可见光的能量在eV的数量级,可以被用来探测物质的介电常数折射率等性质。X射线的能量在10 keV的数量级,可以用作原子尺度的探针,探测电子密度的变化。[68]:33-34

中子也可以用作原子尺度的探针,在卢瑟福散射及研究电子自旋及磁性质的实验中均有应用。莫特散射英语Mott scattering中使用到的探针为电子束。[68]:33-34[69]:39-43由于正负电子会发生湮灭,正电子因而可以被用来间接探测定域电子密度[70]激光光谱学技術可以用来研究物質的微觀性質,比如使用非线性光谱学技術來研究介质的禁线[62]:258-259

外磁场

在实验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外磁场是一种可以影响到材料系统状态、相变及一些属性的热力学变量[71]核磁共振利用外磁场來找出个别电子的共振模式,从而獲得原子、分子及其与邻域化学键信息。增強外磁場可以提升核磁共振实验測量數據品質。核磁共振实验所使用的強磁場已可達60 T[72]:69[73]量子振荡英语Quantum oscillations (experimental technique)是另一种利用强磁场探测物质费米面等性质的实验手段[74]。關於一些理論預測的效應,例如,量子磁電效應英语quantized magnetoelectric effect、鏡像磁單極子、半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它們的實驗驗證都需要用到強磁場。[72]:57

低温原子气体

 
在极低温的原子气体中首次观测到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蓝色及白色区域表示密度较高。

利用光晶格俘获超冷原子是一种凝聚态物理学及原子-分子-光物理学领域常用的一种实验技术。在这项技术中,激光形成的干涉图谱成為超低温下置放原子或分子的“晶格”。光晶格中的冷原子常被用来模拟不稳定磁体这样的复杂系统[75]。它们可被用來构建已经预设参数的一维、二维及三维赫巴德模型。這構建成的模型是研究反鐵磁量子自旋液体英语spin liquid有序性相变的利器[76]

1995年,科学家将原子气体的温度降至170 nK,从实验上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种状态是由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在这一状态中,大量的原子占据单一的量子态[77]這一成果促使光晶格技術得到實際用途,因為光晶格可以很容易地建立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內部[76]

应用

 
利用计算机模拟的由富勒烯分子构成的“纳米齿轮”。科学家期望着分子尺度的机器能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实现。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设备正是基于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比如半导体晶体管[4]激光器等等[78]纳米技术涉及到的一些现象也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内[79]。像扫描隧道显微镜这样的设备已经被用来控制像纳米光刻英语Nanolithography这样的纳米尺度过程[50]

一些凝聚态系统具有实现量子计算的应用前景。在量子計算裏,信息是由量子比特來代表。量子比特可能會在計算完成之前出現量子退相干,這是實現量子計算的嚴重問題。超導約瑟夫森結量子比特、應用磁性物質的自旋定向的自旋電子學量子比特、非阿貝爾任意子拓扑量子比特,這些凝聚態物理學方法或許能夠解決量子退相干問題。[50]

生物物理学领域也常常运用到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结果,例如在医学诊断中受到广泛应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50]

参见

  • 软物质
  • 材料科学
  • 格林-久保关系英语Green–Kubo relations
  • 格林函数 (多体问题)英语Green's function (many-body theory)
  • 分子模型软件英语List of software for molecular mechanics modeling
  • 透明物质
  • 轨道磁化强度英语Orbital magnetization
  • 量子力学中的对称性英语Symmetry in quantum mechanics
  • 介观物理学

注释

  1. ^ 目前人们已经实现了氮气和氢气的液化,但一般的液氮和液氢并不具有金属性。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希拉德·亨廷顿英语Hillard Bell Huntington在1935年预言金属态的氢会在25 GPa这样的高压下存在。但目前尚未有金属氢的实验观测结果[13]

参考文献

  1. ^ Taylor, Philip L. A Quantum Approach to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77103-X (英语). 
  2. ^ . Physics Today Jobs.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7) (英语). 
  3. ^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1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2) (英语). 
  4. ^ 4.0 4.1 4.2 4.3 Cohen, Marvin L. Essay: Fifty Year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8, 101 (25) [2012-03-31]. Bibcode:2008PhRvL.101y0001C. doi:10.1103/PhysRevLett.101.250001. (原始内容于2013-01-31) (英语). 
  5. ^ 5.0 5.1 Kohn, W. (PDF).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9, 71 (2): S59 [2012-03-27]. Bibcode:1999RvMPS..71...59K. doi:10.1103/RevModPhys.71.S5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8-25) (英语). 
  6. ^ . Department of Phys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7. ^ More and Different. World Scientific Newsletter. 2011-11, 33: 2 [2016-01-14]. (原始内容于2012-05-22) (英语). 
  8. ^ 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 Google Books. [2015-04-20]. (原始内容于2015-09-03) (英语).  |volume=被忽略 (帮助)
  9. ^ Martin, Joseph D. What's in a Name Change? Solid State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Physics in Perspective. 2015, 17 (1) [2015-04-20]. (原始内容于2019-05-02) (英语). 
  10. ^ Frenkel, J. Kinetic Theory of Liqui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V (英语). 
  11. ^ 11.0 11.1 11.2 Goodstein, D.; Goodstein, J. (PDF). Physics in Perspective. 2000, 2 (1): 30 [2015-04-07]. Bibcode:2000PhP.....2...30G. doi:10.1007/s00016005003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1-17) (英语). 
  12. ^ Davy, John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ir Humphry Davy: Vol. II. Smith Elder & Co., Cornhill. 1839 [2016-01-14]. (原始内容于2015-12-31) (英语). 
  13. ^ Silvera, Isaac F.; Cole, John W. Metallic Hydrogen: The Most Powerful Rocket Fuel Yet to Exist. Journal of Physics. 2010, 215: 012194. Bibcode:2010JPhCS.215a2194S. doi:10.1088/1742-6596/215/1/012194 (英语). 
  14. ^ Rowlinson, J. S. Thomas Andrews and the Critical Point. Nature. 1969, 224 (8): 541. Bibcode:1969Natur.224..541R. doi:10.1038/224541a0 (英语). 
  15. ^ Atkins, Peter; de Paula, Julio. Elements of Physical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35-38. ISBN 978-1-4292-1813-9 (英语). 
  16. ^ Mendelssohn, K. Dewar at the Royal Institution. Contemporary Physics. 1966, 7 (5): 331–342. doi:10.1080/00107516608204377 (英语). 
  17. ^ . Nobelprize.org.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18. ^ Kittel, Charles.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1996. ISBN 0-471-11181-3 (英语).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Hoddeson, Lillian. Out of the Crystal Maze: Chapters from The History of Solid State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16-01-14]. ISBN 9780195053296. (原始内容于2015-12-31) (英语). 
  20. ^ 20.0 20.1 黄昆; 韩汝琦. 固体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978-7-04-001025-1 (中文(中国大陆)). 
  21. ^ 21.0 21.1 Kragh, Helge. Quantum Generations: A History of Phys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pri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691095523 (英语). 
  22. ^ van Delft, Dirk; Kes, Peter.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PDF). Physics Today. 2010-09, 63 (9): 38 [2015-04-07]. Bibcode:2010PhT....63i..38V. doi:10.1063/1.3490499. (原始内容 (PDF)于2011-07-18) (英语). 
  23. ^ Slichter, Charles. . Moments of Discover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5) (英语). 
  24. ^ Schmalian, Joerg. Failed theories of superconductivity.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2010, 24 (27): 2679. Bibcode:2010MPLB...24.2679S. arXiv:1008.0447 . doi:10.1142/S0217984910025280 (英语). 
  25. ^ Whittaker, E. T. A history of the theories of aether and electricity. Vol 1. London: Nelson. 1951 (英语). 
  26. ^ Hall, Edwin. .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879, 2 (3): 287–92 [2008-02-28]. JSTOR 2369245. doi:10.2307/23692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8) (英语). 
  27. ^ Landau, L. D.; Lifshitz, E. M. Quantum Mechanics: Nonrelativistic Theory. Pergamon Press. 1977. ISBN 0750635398 (英语). 
  28. ^ Lindley, David. . APS Physics. 2015-05-15 [2016-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7) (英语). 
  29. ^ 29.0 29.1 Mattis, Daniel. The Theory of Magnetism Made Simple. World Scientific. 2006. ISBN 9812386718 (英语). 
  30. ^ Chatterjee, Sabyasachi. Heisenberg and Ferromagnetism. Resonance. 2004-08, 9 (8): 57 [2016-01-21]. doi:10.1007/BF02837578. (原始内容于2019-12-26) (英语). 
  31. ^ . Nobelprize.org. The Nobel Foundation 1903. [201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8) (英语). 
  32. ^ Visintin, Augusto. Differential Models of Hysteresis. Springer. 1994 [2016-01-14]. ISBN 3540547932. (原始内容于2015-12-31) (英语). 
  33. ^ Merali, Zeeya. Collaborative physics: string theory finds a bench mate. Nature. 2011, 478 (7369): 302–304. Bibcode:2011Natur.478..302M. PMID 22012369. doi:10.1038/478302a (英语). 
  34. ^ 34.0 34.1 Coleman, Piers. Many-Body Physics: Unfinished Revolution. Annales Henri Poincaré. 2003, 4 (2): 559. Bibcode:2003AnHP....4..559C. arXiv:cond-mat/0307004v2 . doi:10.1007/s00023-003-0943-9 (英语). 
  35. ^ Kadanoff, Leo, P. Phases of Matter and Phase Transitions; From Mean Field Theory to Critical Phenomena (PD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9 [2016-01-14]. (原始内容 (PDF)于2015-12-31) (英语). 
  36. ^ 36.0 36.1 Coleman, Piers. (PDF). Rutgers University. 2011 [2016-01-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1-19) (英语). 
  37. ^ 37.0 37.1 von Klitzing, Klaus. THE QUANTIZED HALL EFFECT (PDF). Nobelprize.org. 9 Dec 1985 [2016-02-17].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3). 
  38. ^ 38.0 38.1 Fisher, Michael E. Renormalization group theory: Its basis and formulation in statistical phys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8, 70 (2): 653 [2014-04-07]. Bibcode:1998RvMP...70..653F. doi:10.1103/RevModPhys.70.653 (英语). 
  39. ^ Von Klitzing, K. 25 Years of Quantum Hall Effect (QHE) A Personal View on the Discovery,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this Quantum Effect. (PDF). Basel: Birkhäuser Verlag. 2005: 1-21 [2016-01-10]. ISBN 978-3-7643-7300-9. doi:10.1007/3-7643-7393-8_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7-12) (英语). 
  40. ^ Avron, Joseph E.; Osadchy, Daniel; Seiler, Ruedi. A Topological Look at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Physics Today. 2003, 56 (8): 38. Bibcode:2003PhT....56h..38A. doi:10.1063/1.1611351 (英语). 
  41. ^ David J Thouless. Topological Quantum Numbers in Nonrelativistic Physics. World Scientific. 12 March 1998. ISBN 978-981-4498-03-6. 
  42. ^ Nobel Focus: Current for a Small Charge, APS physics, 16 Oct 1998, (原始内容于2016-02-13) 
  43. ^ Jain, Jainendra. The Composite Fermion: A Quantum Particle and Its Quantum Fluids. Physics Today. April 2000, 53 (4): 39. doi:10.1063/1.883035. The 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for electrons is thus interpreted as an integral quantum Hall effect of composite fermions 
  44. ^ Gerlin, Andrea. . Bloomberg. 2011-10-05 [2016-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7) (英语). 
  45. ^ Cates, M. E. Soft Condensed Matter (Materia Condensata Soffice): 11650. 2004. Bibcode:2004cond.mat.11650C. arXiv:cond-mat/0411650v1  (英语). 
  46. ^ 46.0 46.1 Quintanilla, Jorge; Hooley, Chris. The strong-correlations puzzle (PDF). Physics World. 2009-06 [2015-06-14].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9-06) (英语). 
  47. ^ Bouvier, Jacqueline; Bok, Julien. Electron–Phonon Interaction in the High-TC Cuprat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Van Hove Scenario. Advanc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010, 2010: 472636. doi:10.1155/2010/472636 (英语). 
  48. ^ Eugenie Samuel Reich. . Nature. [2016-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5) (英语). 
  49. ^ Dzero, V.; K. Sun; V. Galitski; P. Coleman. Topological Kondo Insulato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9, 104 (10): 106408 [2013-01-06]. Bibcode:2010PhRvL.104j6408D. arXiv:0912.3750 . doi:10.1103/PhysRevLett.104.106408 (英语). 
  50. ^ 50.0 50.1 50.2 50.3 Yeh, Nai-Chang. (PDF). AAPPS Bulletin. 2008, 18 (2) [2012-03-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2-31) (英语). 
  51. ^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8) (英语). 
  52. ^ Levin, Michael; Wen, Xiao-Gang. Colloquium: Photons and electrons as emergent phenomena.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05, 77 (3): 871. Bibcode:2005RvMP...77..871L. arXiv:cond-mat/0407140 . doi:10.1103/RevModPhys.77.871 (英语). 
  53. ^ Ohtomo, A.; Hwang. A high-mobility electron gas at the LaAlO3/SrTiO3 heterointerface. Nature. 29 Jan 2004, 427 (6973): 423–426. Bibcode:2004Natur.427..423O. doi:10.1038/nature02308 (英语). 
  54. ^ Gariglio, S.; Reyren, N.; Caviglia, A. D.; Triscone, J.-M.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SrTiO3 interface.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31 March 2009, 21 (16): 164213. Bibcode:2009JPCM...21p4213G. doi:10.1088/0953-8984/21/16/164213 (英语). 
  55. ^ Bert, Julie A.; Kalisky, Bell; Kim, Hikita; Hwang, Moler. Direct imaging of the coexistence of ferromagnetism and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SrTiO3 interface. Nature Physics. 4 September 2011, 7 (10): 767–771. Bibcode:2011NatPh...7..767B. arXiv:1108.3150 . doi:10.1038/nphys2079 (英语). 
  56. ^ Eckert, Michael. Disputed discovery: the beginnings of X-ray diffraction in crystals in 1912 and its repercussions. Acta Crystallographica A. 2011, 68 (1): 30 [2016-01-14]. Bibcode:2012AcCrA..68...30E. doi:10.1107/S0108767311039985. (原始内容于2015-12-31) (英语). 
  57. ^ 57.0 57.1 Perdew, J. P.; Ruzsinszky, A. Fourteen Easy Lessons i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2010, 110 (15): 2801–2807 [2012-05-13]. doi:10.1002/qua.22829. (原始内容 (PDF)于2015-12-31) (英语). 
  58. ^ Ashcroft, N. W.; Mermin, N. D. Solid state physics. Saunders College. 1976. ISBN 978-0-03-049346-1 (英语). 
  59. ^ Nambu, Y. . Nobelprize.org. 2008 [2016-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英语). 
  60. ^ Greiter, M. Is electromagnetic gauge invariance spontaneously violated in superconductors? (PDF). Annals of Physics. 2005, 319 (1): 217–249 [2016-01-27]. doi:10.1016/j.aop.2005.03.008. (原始内容 (PDF)于2018-10-07) (英语). 
  61. ^ Leutwyler, H. Phonons as Goldstone bosons. ArXiv. 1996: 9466. Bibcode:1996hep.ph....9466L. arXiv:hep-ph/9609466v1  (英语). 
  62. ^ 62.0 62.1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hysics Through the 1990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6. ISBN 0-309-03577-5 (英语). 
  63. ^ Vojta, M.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PDF).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2003, 66 (12): 2069 [2016-01-30]. (原始内容 (PDF)于2018-10-07) (英语). 
  64. ^ Malcolm F. Collins Professor of Physics McMaster University. Magnetic Critical Scattering.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978-0-19-536440-8 (英语). 
  65. ^ Balents, Leon; Bartosch, Lorenz; Burkov, Anton; Sachdev, Subir and Sengupta, Krishnendu. Competing Orders and Non-Landau–Ginzburg–Wilson Criticality in (Bose) Mott Transitions.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2005,. Supplement (160): 314. Bibcode:2005PThPS.160..314B. arXiv:cond-mat/0504692 . doi:10.1143/PTPS.160.314 (英语). 
  66. ^ Sachdev, Subir; Yin, Xi.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beyond the Landau–Ginzburg paradigm and supersymmetry. Annals of Physics. 2010, 325 (1): 2. Bibcode:2010AnPhy.325....2S. arXiv:0808.0191v2 . doi:10.1016/j.aop.2009.08.003 (英语). 
  67. ^ Richardson, Robert C.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t Low Temperatures. Addison-Wesley. 1988. ISBN 0-201-15002-6 (英语). 
  68. ^ 68.0 68.1 Chaikin, P. M.; Lubensky, T. C. Principle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521-43224-3 (英语). 
  69. ^ Zhang, W.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on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A Study of Bi2Sr2CaCu2O8 by Laser-Based Angle-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2-08-22. ISBN 978-3-642-32472-7 (英语). 
  70. ^ Siegel, R. W. 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oscopy.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Science. 1980, 10: 393–425. Bibcode:1980AnRMS..10..393S. doi:10.1146/annurev.ms.10.080180.002141 (英语). 
  71. ^ Committee on Facilities for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D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2004 [2016-01-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22) (英语). The magnetic field is not simply a spectroscopic tool but is a thermodynamic variable which, along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trols the state, the phase transitions and the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72. ^ 72.0 72.1 Committee to Asses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High Magnetic Field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Board on Physics and Astronomy; Division on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3-11-25 [2016-02-07]. ISBN 978-0-309-2863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3) (英语). 
  73. ^ Moulton, W. G. and Reyes, A. 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Solids at very high magnetic fields. Herlach, Fritz (编). High Magnetic Fiel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ld Scientific. 2006 [2016-01-14]. ISBN 9789812774880. (原始内容于2015-12-31) (英语). 
  74. ^ Doiron-Leyraud, Nicolas; et al. Quantum oscillations and the Fermi surface in an underdoped high-Tc superconductor. Nature. 2007, 447 (7144): 565–568. Bibcode:2007Natur.447..565D. PMID 17538614. arXiv:0801.1281 . doi:10.1038/nature05872 (英语). 
  75. ^ Buluta, Iulia; Nori, Franco. Quantum Simulators. Science. 2009, 326 (5949): 108–11. Bibcode:2009Sci...326..108B. PMID 19797653. doi:10.1126/science.1177838 (英语). 
  76. ^ 76.0 76.1 Greiner, Markus; Fölling, Simon. Condensed-matter physics: Optical lattices. Nature. 2008, 453 (7196): 736–738. Bibcode:2008Natur.453..736G. PMID 18528388. doi:10.1038/453736a (英语). 
  77. ^ Glanz, James. 3 Researchers Based in U.S. Win Nobel Prize in Physics.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0-10 [2012-05-23]. (原始内容于2015-12-31) (英语). 
  78. ^ Commission on Physical Sciences,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86 [2016-01-14]. ISBN 978-0-309-03577-4. (原始内容于2015-07-09) (英语). 
  79. ^ Lifshitz, R. Nanotechnology and Quasicrystals: From Self-Assembly to Photonic Applications. NATO Science for Peace and Security Series B. Silicon versus Carbon. 2009: 119. ISBN 978-90-481-2522-7. doi:10.1007/978-90-481-2523-4_10 (英语). 

延伸阅读

期刊文章

  • Khan, A. Q. (PDF). Seven National Symposium on Frontiers in Physics. 7. 1998-11-21, 7 (7) [2012-1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2-31) (英语). 

书籍

  • Mudry, C. Lecture Notes on Field Theory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World Scientific. 2014. ISBN 978-981-4449-10-6 (英语). 
  • Chaikin, P. M.; Lubensky, T. C. Principle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521-79450-1 (英语). 
  • Altland, A.; Simons, B. Condensed Matter Field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521-84508-4 (英语). 
  • Marder, M. P.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 John Wiley and Sons. 2010. ISBN 0-470-61798-5 (英语). 
  • Hoddeson, L.; Braun, E.; Teichmann, J.; Weart, S. (编). Out of the Crystal Maze: Chapters from the History of Solid State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195-05329-X (英语). 

凝聚态物理学, 專門研究物质凝聚相的物理性质, 该领域的研究者力图通过物理学定律来解释凝聚相物质的行为, 其中, 量子力学, 电磁学以及统计力学的相关定律对于该领域尤为重要, 固相以及液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凝聚相, 除了这两种相之外, 凝聚相还包括一些特定的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相, 自旋有关的铁磁相及反铁磁相, 超低温原子系统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相等等, 对于凝聚态的研究包括通过实验手段测定物质的各种性质, 以及利用理论方法发展数学模型以深入理解这些物质的物理行为, 由于尚有大量的系统及现象亟待研究, 成为了目前. 凝聚态物理学專門研究物质凝聚相的物理性质 1 该领域的研究者力图通过物理学定律来解释凝聚相物质的行为 其中 量子力学 电磁学以及统计力学的相关定律对于该领域尤为重要 固相以及液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凝聚相 除了这两种相之外 凝聚相还包括一些特定的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相 自旋有关的铁磁相及反铁磁相 超低温原子系统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相等等 对于凝聚态的研究包括通过实验手段测定物质的各种性质 以及利用理论方法发展数学模型以深入理解这些物质的物理行为 由于尚有大量的系统及现象亟待研究 凝聚态物理学成为了目前物理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仅在美国 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占到该国物理学者整体的近三分之一 2 凝聚态物理学部也是美国物理学会最大的部门 3 此外 该领域还与化学 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交叉 并与原子物理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等物理学分支紧密相关 该领域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概念与方法也适用于粒子物理学及核物理学等领域 4 晶体学 冶金学 弹性力学以及磁学等等起初是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 这些学科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物理学家统合为固体物理学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 有关液体物理性质的研究也被纳入其中 形成凝聚态物理学这一新学科 5 据物理学家菲利普 安德森所述 术语 凝聚态物理学 是他和福尔克尔 海涅 英语 Volker Heiner 首创 1967年 他们把位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组名称由 固体理论 改为 凝聚态理论 二人觉得原来的名称并没有涵盖液体及核物质 英语 nuclear matter 等方面研究 6 7 但是 凝聚态 这一术语此前已在欧洲学界出现 只是由他们普及而已 较为著名的例子是施普林格公司于1963年创建的期刊 凝聚态物理学 英語 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 8 二十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资金环境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冷战政策促使相关领域物理学家接纳了 凝聚态物理学 这一术语 他们认为这一术语相对于 固体物理学 而言更为突出了固体 液体 等离子体以及其他复杂物质研究之间的共通性 这些研究与金属和半导体在工业上的应用息息相关 9 贝尔实验室是最早开展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机构之一 5 凝聚态 这一术语在更早的文献中即已出现 例如 在1947年出版的由雅科夫 弗伦克尔撰写的专著 液体动力学理论 英語 Kinetic theory of liquids 的绪论中 他提出 液体动力学理论日后也将发展为固体动力学理论的推广与延伸 实际上 更为正确的做法或许是将液体与固体统归为 凝聚體 10 目录 1 历史 1 1 经典物理学 1 2 量子力学的引入 1 3 现代多体物理学 2 理论研究 2 1 演生 2 2 固体电子理论 2 3 对称性破缺 2 4 相变 3 实验研究 3 1 散射 3 2 外磁场 3 3 低温原子气体 4 应用 5 参见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延伸阅读 8 1 期刊文章 8 2 书籍历史 编辑经典物理学 编辑 海克 卡末林 昂内斯与约翰内斯 范德瓦耳斯在氦气的液化泵旁 1908年摄于莱顿 英国化学家汉弗里 戴维是凝聚态物理学的先驱之一 他在十九世纪初即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戴维发现当时已知的40种化学元素中有26种元素的单质具有一些共有的性质 如表面有金属光泽 延展性强 电导率及热导率高 11 这意味着原子可能并不像约翰 道尔顿所预见的那样不可分 而是具有内部结构 戴维进一步提出像氮气以及氢气这样常温常压下为气体的单质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液化 并且它们液化后也会具有一定的金属性 12 註 1 1823年 当时还是戴维实验室的助手的迈克尔 法拉第实现了氯气的液化 并随后又实现了除氮 氢 氧外其他已知元素气体单质的液化 11 1869年 爱尔兰化学家托马斯 安德鲁斯在对液体到气体的相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后 引入了临界点这一概念来描述系统同时具有液体与气体特性时的条件 14 随后 荷兰物理学家约翰内斯 范德瓦耳斯提出了范德瓦耳斯方程 为后来较高温度下的测量结果预测系统临界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15 1898年 詹姆斯 杜瓦实现了氢气的液化 16 十年后 海克 卡末林 昂内斯实现了氦气的液化 11 17 保罗 德鲁德在1900年提出了首个金属内电子运动的经典模型 4 德鲁德在其模型中以金属中电子的行为类似气体分子为出发点描述了金属的一些性质 德鲁德模型也是首个能够解释像维德曼 夫兰兹定理这样的经验定律的微观模型 18 19 尽管德鲁德模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其仍不能解释一些重要问题 如电子对于金属热容的影响 金屬的磁性質 以及低温条件下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0 275 21 366 3681911年 在实现氦气液化三年后 当时在莱顿大学工作的昂内斯发现了汞的超导性 他发现在温度低于某一特定值时 汞的电阻率变为零 22 这一现象令当时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感到震惊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是未解之谜 23 1922年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这样评价当时对于超导的理论解释 目前我们对于复合系统的量子力学的深远意义仍一无所知 在这些模糊的概念的基础上 我们距离构造出 能描述超导现象的 理论的目标仍很遥远 24 量子力学的引入 编辑 德鲁德的经典模型后来得到了沃尔夫冈 泡利 阿诺 索末菲及费利克斯 布洛赫等人的补充修正 泡利首先意識到自由電子在金屬內部的行為必須遵守费米 狄拉克统计 基于这个思路 他在1926年發展出順磁性理論 泡利開啟了現代固態物理學的發展 19 97 同年 索末菲提出的考虑到电子遵守的费米 狄拉克统计的理论比较完满地解决了金属的热容问题 兩年後 布洛赫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与方法來描述在周期性晶格中的电子的运动 說明連續能帶的形成機制 1931年 亞蘭 威尔逊 英语 Alan Herries Wilson 發表論文闡明半導體的物理性質 半導體是帶隙較為狹窄的絕緣體 被激發的電子可以從價帶跳過帶隙至導帶進行導電 1933年 索末菲與漢斯 貝特對於金屬量子力學理論給出權威評論 詳細論述了整個那時期的發展 1947年 约翰 巴丁 沃尔特 布拉顿及威廉 肖克利制成了首个基于半导体的晶体管 这项创举引发了电子工程学的一次革命 21 366 368 4 首个点接触型 英语 point contact transistor 晶体管的仿制品 藏于贝尔实验室 1879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温 霍尔做實驗實現詹姆斯 馬克士威在著作 電磁通論 裏提出的論述 25 321 322 霍尔发现 当外磁场垂直于导体中的电流密度时 导体会产生一个同时垂直于电流密度及外磁场的电场 以抵消外磁场对于导体内电荷载子的影响 26 这种源于导体中电荷载子的正負電性及其它性質的现象就是有名的霍尔效应 但这一效应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完满的解释 因为电子是在18年后才被约瑟夫 汤姆孙在实验中发现 雖然後來發展出的經典理論可以解釋從實驗得到的關於鹼金屬與某些其它金屬的霍爾係數 它不能解釋电荷载子的正負電性 1929年 魯道夫 佩爾斯對於正霍爾效應給出理論解釋 在正霍爾效應裏 電流載子帶有正價 佩爾斯表示 這是因為在能帶邊緣區域的電子 其物理行為貌似帶有正價 隔年 列夫 朗道分析了磁场对于二维电子气体的影响 他提議 在恒定均匀磁场中 电子会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并且这种运动是简谐的 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 形成朗道能级 這論述基礎地解釋了後來於1980年實驗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27 458 460 20 256 260 28 早在公元4000年前的中國 物质的磁性就已为人们所熟知 29 1 2 然而 近代的磁学研究直至十九世纪法拉第及麦克斯韦创立电动力学后才正式起步 相关的研究包括基于物质磁化过程的不同将它们区分为铁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或是抗磁性物质 30 皮埃尔 居里曾研究过磁場与温度的关系 并发现了铁磁性物质相变的居里点 31 1906年 皮埃尔 外斯引入了磁畴这一概念来解释铁磁性物质的主要特性 32 9 1925年 乔治 乌伦贝克與塞缪尔 古德斯米特合作发现了电子自旋 同年 威廉 楞次与恩斯特 伊辛共同创立的伊辛模型是首个自微观层面描述物质磁性的数学模型 他们将磁性物质看作是由周期性自旋晶格组成的 而物质的磁性则是这些晶格整体的效应 通过伊辛模型 人们可以精确地得出自发磁化 英语 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 在一维晶格中并不会发生 而只能产生在更高维的晶格中 后续更为深入的研究包括布洛赫提出的自旋波 英语 spin wave 以及路易 奈尔就反铁磁性所做的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催生了新的磁材料以及受到广泛应用的磁儲存设备 29 36 38 48 现代多体物理学 编辑 圖為在高溫超導體上懸浮的磁鐵 現在的物理學家有使用AdS CFT对偶來研究高溫超導現象 3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索末菲模型与铁磁性物质的自旋模型向物理学家展示了量子力学方法在解决凝聚态物质问题时的有效性 然而 那时还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物质超导性的描述与近藤效应 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物理学家开始采用量子场论的一些方法来解决凝聚态物质问题 其中较为有名的事例是准粒子这一概念的引入 及其对于固体内集体激发问题的解决 俄罗斯物理学家列夫 朗道也采用这一方法解决了低温条件下费米子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他所引入的准粒子现在被物理学家称作 朗道准粒子 34 朗道还发展了连续相变的平均场论 这一理论以自发对称性破缺来描述有序相 同时引入序参数这一概念来区分有序相 35 1965年 约翰 巴丁 利昂 库珀与约翰 施里弗 基于兩個自旋相反的电子彼此之間由於聲子媒介而相互吸引 因此形成 库珀对 这一现象 提出了BCS理论 最终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36 量子霍尔效应 霍尔电阻率在不同方向上的分量各自作为外磁场的函数 37 圖14 临界现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研究热点之一 这一研究方向主要是关于系统的相变以及可观测的临界行为 38 利奥 卡达诺夫 本杰明 维多姆及迈克尔 菲舍尔 英语 Michael Fisher 提出了临界指数及维多姆标度 英语 Widom scaling 等方法 这些方法后来于1972年由肯尼斯 威耳逊以量子场论中重正化群的形式进行了整合 38 1980年 克劳斯 冯 克利青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即在低温下强磁场中 二维电子气的霍尔电导是一个基礎常数的整数倍 這基礎常數稱為電導量子 英语 conductance quantum e2 h 其中 e是基本電荷 h是普朗克常數 39 他还发现这一现象与像杂质含量或介面性質等的系统不規則之處无关 只與電導量子有關 37 翌年 罗伯特 劳夫林對於這未曾預料到的高精密度整數結果給出理論解釋 雖然他並未明確指出 但這理論意味著霍爾電導可以用一個稱為陈省身數 英语 Chern Simons theory 的拓扑不变性 英语 topological invariant 來描述 40 41 69 741982年 霍斯特 施特默与崔琦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即霍尔电导是電導量子的有理数倍 分数量子霍爾效應與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物理機制不同 後者可以忽略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而前者必須假定電子間的相互作用 需要用 多電子波函數 來解釋 隔年 劳夫林利用变分法得出劳夫林波函数 英语 Laughlin wavefunction 從而对于这一效應給出理论解释 並且說明這理論會導致帶有分數電荷的準粒子 物理學者稱這準粒子為複合費米子 並且闡明 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可以詮釋為複合費米子的整數霍爾效應 分数量子霍尔系統展示出的各種物理現象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42 43 由丹 谢赫特曼发现的准晶体是晶体学的一项创举 1982年 谢赫特曼观察到一些金属合金出现异乎寻常的衍射图谱 这些衍射图谱显示这些合金的结构是有序的 但却不具备平移对称性 英语 translational symmetry 在准晶体被发现后 国际晶体学联合会 英语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考虑到非周期性结构调整了对于晶体的定义 44 对于软物质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保罗 弗洛里及皮埃尔 吉勒 德热纳等人对于像聚合物及液晶这样的软物质的热力学平衡的研究 45 自從發現超導現象後以來 物理學者不斷嘗試提升其轉變溫度 英语 transition temperature 1986年 卡尔 米勒与约翰内斯 贝德诺尔茨发现了首个高温超导体 轉變溫度為35 K温度 后来物理学家发现它是强相关材料 英语 strongly correlated materials 的一种 46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界对于强相关材料的兴趣 47 在这种材料中 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材料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46 但目前 物理学家仍不能从理论上得到对于高温超导体性质完善的解释 而强相关材料也将在一段时期里会是研究热点之一 2012年 一些研究者发现六硼化钐可能是一种拓扑绝缘体 48 其所具有的一些性质与早前对于拓扑绝缘体的理论预言相吻合 49 此前人们已经知道六硼化钐是一种近藤绝缘体 英语 Kondo insulator 即强相关电子材料 如果其内部存在拓扑界面态的话 那么它就会是一种具有强电子相关性的拓扑绝缘体 凝聚态物理学目前的研究焦点包括强相关材料 量子相变以及量子场论在凝聚态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高温超导性 拓扑有序 英语 Topological order 以及石墨烯与碳纳米管这样的新型材料的理论描述 50 理论研究 编辑理论凝聚态物理学旨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使人们理解物质状态特性 这包括建立固体的电子模型 例如德鲁德模型 能带结构模型以及密度泛函理论 理论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者还发展了相变的理论模型 例如金兹堡 朗道方程 临界指数以及量子场论及重正化群的数学技巧的应用 现代的理论研究还包括电子结构的数值计算以及使用数学理论来理解高温超导 拓扑相 英语 topological phase 以及规范对称性这样的现象 演生 编辑 主条目 涌现 演生是理论凝聚态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粒子在生成复合体时物理行为所发生的剧烈变化 比如人们尽管对于单一电子及晶格的微观性质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但对由这些单一客体组成的高温超导体所顯示出的一系列现象却并不能给出较好的解释 湧現與還原是兩種完全對立的概念 根據還原論 只要能找到主導萬物的大自然定律 則可知道宇宙的奧秘 51 36 近期 物理學者發現 在某些凝聚體物理學案例裏 集體激發的物理行為貌似真空裏的光子 電子 膠子與夸克 這意味著這些基礎粒子源自於同樣的機制 即在真空裏的弦網凝聚 string net condensation 從這機制產生的物理行為是一種演生现象 52 演生特性还可能发生在材料界面 比如铝酸镧 钛酸锶界面 英语 Lanthanum aluminate strontium titanate interface 假設將铝酸镧與钛酸锶這兩塊非磁绝缘体連接在一起 則會令人茫然費解地出現导电性 53 超导性 54 及铁磁性 55 固体电子理论 编辑 主条目 能带结构 物质的金属态历来是固体性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鲁德模型是對於金属的第一个理论描述 这一模型认为 移動於金属內部的電子 其物理行為就好像理想气体 德鲁德模型可以解释维德曼 夫兰兹定理 即各種金屬的熱導率與電導率的比率跟溫度呈正比 但是 它對於金屬比熱給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无法解释 这一经典模型后来由索末菲通过引入费米 狄拉克统计进行了改进 得到了半經典的自由電子模型 这一模型能夠更精準地解釋维德曼 夫兰兹定理 也能夠粗略解答金屬比熱問題 但是它依然無法解釋為什麼自由電子的假設能够適用於金屬這一基礎問題 19 157 158另一方面 马克斯 冯 劳厄与保罗 克尼平 德语 保罗 克尼平 等人早在1912年就对金属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他們通过观察到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样總結出 金属的周期型结构来源于其中的原子构成的晶格 19 48 56 瑞士物理学家布洛赫將量子力學理論應用於金屬 又將金屬晶格近似為周期势场 從而得出了周期势场中薛定谔方程的解 即布洛赫波 是由与周期势场具有一致周期的周期函数乘上自由電子的波函數后得到 這意味著電子可以自由地移動於晶格 从这点上 他獲得很多與實驗結果相符合的重要結果 因此奠定了金屬的量子力學理論基礎 19 107 110通过解析多体系统的波函数来计算金属的电子结构通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因此必需使用近似技術來獲得有意義的理论预测 57 卢埃林 托马斯 英语 Llewellyn Thomas 与恩里科 费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托马斯 费米模型 英语 Thomas Fermi model 其通过将定域电子密度看作变分参量来估算系統的能量與電子密度 由於托马斯 费米模型並沒有將 交换对称能量 與 電子 電子相關能量 納入考量 它無法預測由分子與固體的穩定存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道格拉斯 哈特里 弗拉基米尔 福克及约翰 斯莱特 英语 John C Slater 对托马斯 费米模型加以改进 提出了哈特里 福克方程 其特別考虑到电子波函数间的交换对称性 通常而言 哈特里 福克方程很難使用 只有對於自由電子案例 可以獲得完全解析解 58 330 337 在1964年至1965年之間 沃尔特 科恩 皮埃尔 奥昂贝格和沈吕九提出了兩篇關於密度泛函理论的開創性論文 對於金属的塊體性质及界面性质給出较为精准的描述 密度泛函理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广泛地应用在固体的能带结构计算 57 对称性破缺 编辑 主条目 对称性破缺 物质的一些特定状态会表现出对称性破缺 不遵守具有对称性的相关物理定律 例如晶体物质不具备连续平移对称性 英语 translational symmetry 铁磁性物质不具备旋转对称性 而处于基态的BCS超导体不具备U 1 旋转对称性 59 60 依据量子场论中的戈德斯通定理 在连续对称性破缺的系统中会存在戈德斯通玻色子这种能量无限小的激发 例如 晶体中会存在用来表述量子化晶格振动的聲子 61 相变 编辑 主条目 相变 临界现象与相变是现代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62 75ff 临界现象是物質在臨界點附近所展示出的特別現象 相变是指由于温度这样的外参数的变化导致物体的相发生的变化 量子相变是指在絕對温度为零时 由於非溫度外參數的變化而發生的相變 在這裡 系统的相是指其哈密顿量所容許的各個不同基态 正在发生連續相变的系统会出现临界行为 導致相关长度 英语 correlation length 相關時間 英语 correlation time 热容及磁化率等等性質会因此發散 63 在平均场论中 连续相变可以使用金兹堡 朗道方程进行描述 64 8 11 然而一些重要的相变 比如莫特绝缘体与超流体间的相变 并不遵守金兹堡 朗道理论 65 强相关系统的相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66 实验研究 编辑实验凝聚态物理学旨在使用实验探针来去发现物质的新特性 实验中使用到的探针包括电磁学现象 测量系统的响应函数 输运特性以及温度等等 67 目前受到广泛应用的实验手段包括利用X射线 红外线以及中子束 英语 inelastic neutron scattering 这样的探针得到的图谱 与研究物质热容这样的热响应以及系统的热传导情况等等 散射 编辑 一种蛋白质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样 主条目 散射 一些凝聚态实验使用像X射线 可见光及中子的散射來探測物质组分 具体用来散射的探针取决于研究涉及到的能量大小 可见光的能量在6981160217648700000 1 eV 的数量级 可以被用来探测物质的介电常数及折射率等性质 X射线的能量在6985160217648700000 10 keV 的数量级 可以用作原子尺度的探针 探测电子密度的变化 68 33 34中子也可以用作原子尺度的探针 在卢瑟福散射及研究电子自旋及磁性质的实验中均有应用 莫特散射 英语 Mott scattering 中使用到的探针为电子束 68 33 34 69 39 43由于正负电子会发生湮灭 正电子因而可以被用来间接探测定域电子密度 70 激光光谱学技術可以用来研究物質的微觀性質 比如使用非线性光谱学技術來研究介质的禁线 62 258 259 外磁场 编辑 在实验凝聚态物理学领域 外磁场是一种可以影响到材料系统状态 相变及一些属性的热力学变量 71 核磁共振利用外磁场來找出个别电子的共振模式 从而獲得原子 分子及其与邻域化学键信息 增強外磁場可以提升核磁共振实验測量數據品質 核磁共振实验所使用的強磁場已可達7001600000000000000 60 T 72 69 73 量子振荡 英语 Quantum oscillations experimental technique 是另一种利用强磁场探测物质费米面等性质的实验手段 74 關於一些理論預測的效應 例如 量子磁電效應 英语 quantized magnetoelectric effect 鏡像磁單極子 半整數量子霍爾效應 它們的實驗驗證都需要用到強磁場 72 57 低温原子气体 编辑 在极低温的铷原子气体中首次观测到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 蓝色及白色区域表示密度较高 主条目 光晶格 利用光晶格俘获超冷原子是一种凝聚态物理学及原子 分子 光物理学领域常用的一种实验技术 在这项技术中 激光形成的干涉图谱成為超低温下置放原子或分子的 晶格 光晶格中的冷原子常被用来模拟不稳定磁体这样的复杂系统 75 它们可被用來构建已经预设参数的一维 二维及三维赫巴德模型 這構建成的模型是研究反鐵磁与量子自旋液体 英语 spin liquid 有序性相变的利器 76 1995年 科学家将铷原子气体的温度降至6993170000000000000 170 nK 从实验上实现了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 这种状态是由萨特延德拉 纳特 玻色与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提出的 在这一状态中 大量的原子占据单一的量子态 77 這一成果促使光晶格技術得到實際用途 因為光晶格可以很容易地建立於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內部 76 应用 编辑 利用计算机模拟的由富勒烯分子构成的 纳米齿轮 科学家期望着分子尺度的机器能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实现 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设备正是基于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成果 比如半导体晶体管 4 及激光器等等 78 纳米技术涉及到的一些现象也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内 79 像扫描隧道显微镜这样的设备已经被用来控制像纳米光刻 英语 Nanolithography 这样的纳米尺度过程 50 一些凝聚态系统具有实现量子计算的应用前景 在量子計算裏 信息是由量子比特來代表 量子比特可能會在計算完成之前出現量子退相干 這是實現量子計算的嚴重問題 超導約瑟夫森結量子比特 應用磁性物質的自旋定向的自旋電子學量子比特 非阿貝爾任意子的拓扑量子比特 這些凝聚態物理學方法或許能夠解決量子退相干問題 50 生物物理学领域也常常运用到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结果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受到广泛应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50 参见 编辑 物理学主题 软物质 材料科学 格林 久保关系 英语 Green Kubo relations 格林函数 多体问题 英语 Green s function many body theory 分子模型软件 英语 List of software for molecular mechanics modeling 透明物质 轨道磁化强度 英语 Orbital magnetization 量子力学中的对称性 英语 Symmetry in quantum mechanics 介观物理学注释 编辑 目前人们已经实现了氮气和氢气的液化 但一般的液氮和液氢并不具有金属性 物理学家尤金 维格纳与希拉德 亨廷顿 英语 Hillard Bell Huntington 在1935年预言金属态的氢会在7010250000000000000 25 GPa 这样的高压下存在 但目前尚未有金属氢的实验观测结果 13 参考文献 编辑 Taylor Philip L A Quantum Approach to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 521 77103 X 英语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Jobs Career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hysics Today Jobs 2010 1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3 27 英语 History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12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9 12 英语 4 0 4 1 4 2 4 3 Cohen Marvin L Essay Fifty Year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8 101 25 2012 03 31 Bibcode 2008PhRvL 101y0001C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101 25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1 31 英语 5 0 5 1 Kohn W An essay o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DF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9 71 2 S59 2012 03 27 Bibcode 1999RvMPS 71 59K doi 10 1103 RevModPhys 71 S5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3 08 25 英语 Philip Anderson Department of Phys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2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8 英语 More and Different World Scientific Newsletter 2011 11 33 2 2016 0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22 英语 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 Google Books 2015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03 英语 volume 被忽略 帮助 Martin Joseph D What s in a Name Change Solid State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Physics in Perspective 2015 17 1 2015 04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英语 Frenkel J Kinetic Theory of Liqui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7 V 英语 11 0 11 1 11 2 Goodstein D Goodstein J Richard Feynman and the Hist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PDF Physics in Perspective 2000 2 1 30 2015 04 07 Bibcode 2000PhP 2 30G doi 10 1007 s000160050035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11 17 英语 Davy John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ir Humphry Davy Vol II Smith Elder amp Co Cornhill 1839 2016 0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Silvera Isaac F Cole John W Metallic Hydrogen The Most Powerful Rocket Fuel Yet to Exist Journal of Physics 2010 215 012194 Bibcode 2010JPhCS 215a2194S doi 10 1088 1742 6596 215 1 012194 英语 Rowlinson J S Thomas Andrews and the Critical Point Nature 1969 224 8 541 Bibcode 1969Natur 224 541R doi 10 1038 224541a0 英语 Atkins Peter de Paula Julio Elements of Physical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35 38 ISBN 978 1 4292 1813 9 英语 Mendelssohn K Dewar at the Royal Institution Contemporary Physics 1966 7 5 331 342 doi 10 1080 00107516608204377 英语 Heike Kamerlingh Onnes Biographical Nobelprize org 2016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4 英语 Kittel Charles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John Wiley amp Sons 1996 ISBN 0 471 11181 3 英语 19 0 19 1 19 2 19 3 19 4 Hoddeson Lillian Out of the Crystal Maze Chapters from The History of Solid State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16 01 14 ISBN 97801950532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20 0 20 1 黄昆 韩汝琦 固体物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978 7 04 001025 1 中文 中国大陆 21 0 21 1 Kragh Helge Quantum Generations A History of Physic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pri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 0691095523 英语 van Delft Dirk Kes Peter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PDF Physics Today 2010 09 63 9 38 2015 04 07 Bibcode 2010PhT 63i 38V doi 10 1063 1 349049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 07 18 英语 Slichter Charles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Moments of Discover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2 06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5 15 英语 Schmalian Joerg Failed theories of superconductivity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2010 24 27 2679 Bibcode 2010MPLB 24 2679S arXiv 1008 0447 doi 10 1142 S0217984910025280 英语 Whittaker E T A history of the theories of aether and electricity Vol 1 London Nelson 1951 英语 Hall Edwin On a New Action of the Magnet on Electric Curr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879 2 3 287 92 2008 02 28 JSTOR 2369245 doi 10 2307 23692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2 08 英语 Landau L D Lifshitz E M Quantum Mechanics Nonrelativistic Theory Pergamon Press 1977 ISBN 0750635398 英语 Lindley David Focus Landmarks Accidental Discovery Leads to Calibration Standard APS Physics 2015 05 15 2016 0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07 英语 29 0 29 1 Mattis Daniel The Theory of Magnetism Made Simple World Scientific 2006 ISBN 9812386718 英语 Chatterjee Sabyasachi Heisenberg and Ferromagnetism Resonance 2004 08 9 8 57 2016 01 21 doi 10 1007 BF028375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26 英语 Pierre Curie Biography Nobelprize org The Nobel Foundation 1903 2013 03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1 18 英语 Visintin Augusto Differential Models of Hysteresis Springer 1994 2016 01 14 ISBN 35405479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Merali Zeeya Collaborative physics string theory finds a bench mate Nature 2011 478 7369 302 304 Bibcode 2011Natur 478 302M PMID 22012369 doi 10 1038 478302a 英语 34 0 34 1 Coleman Piers Many Body Physics Unfinished Revolution Annales Henri Poincare 2003 4 2 559 Bibcode 2003AnHP 4 559C arXiv cond mat 0307004v2 doi 10 1007 s00023 003 0943 9 英语 Kadanoff Leo P Phases of Matter and Phase Transitions From Mean Field Theory to Critical Phenomena PD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9 2016 01 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12 31 英语 36 0 36 1 Coleman Piers Introduction to Many Body Physics PDF Rutgers University 2011 2016 01 1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0 01 19 英语 37 0 37 1 von Klitzing Klaus THE QUANTIZED HALL EFFECT PDF Nobelprize org 9 Dec 1985 2016 02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3 38 0 38 1 Fisher Michael E Renormalization group theory Its basis and formulation in statistical physic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8 70 2 653 2014 04 07 Bibcode 1998RvMP 70 653F doi 10 1103 RevModPhys 70 653 英语 Von Klitzing K 25 Years of Quantum Hall Effect QHE A Personal View on the Discovery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this Quantum Effect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PDF Basel Birkhauser Verlag 2005 1 21 2016 01 10 ISBN 978 3 7643 7300 9 doi 10 1007 3 7643 7393 8 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07 12 英语 Avron Joseph E Osadchy Daniel Seiler Ruedi A Topological Look at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Physics Today 2003 56 8 38 Bibcode 2003PhT 56h 38A doi 10 1063 1 1611351 英语 David J Thouless Topological Quantum Numbers in Nonrelativistic Physics World Scientific 12 March 1998 ISBN 978 981 4498 03 6 Nobel Focus Current for a Small Charge APS physics 16 Oct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2 13 Jain Jainendra The Composite Fermion A Quantum Particle and Its Quantum Fluids Physics Today April 2000 53 4 39 doi 10 1063 1 883035 The 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for electrons is thus interpreted as an integral quantum Hall effect of composite fermions Gerlin Andrea Tecnion s Shechtman Wins Nobel in Chemistry for Quasicrystals Discovery Bloomberg 2011 10 05 2016 0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7 英语 Cates M E Soft Condensed Matter Materia Condensata Soffice 11650 2004 Bibcode 2004cond mat 11650C arXiv cond mat 0411650v1 英语 46 0 46 1 Quintanilla Jorge Hooley Chris The strong correlations puzzle PDF Physics World 2009 06 2015 06 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9 06 英语 Bouvier Jacqueline Bok Julien Electron Phonon Interaction in the High TC Cuprates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Van Hove Scenario Advanc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010 2010 472636 doi 10 1155 2010 472636 英语 Eugenie Samuel Reich Hopes surface for exotic insulator Nature 2016 0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0 15 英语 Dzero V K Sun V Galitski P Coleman Topological Kondo Insulato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9 104 10 106408 2013 01 06 Bibcode 2010PhRvL 104j6408D arXiv 0912 3750 doi 10 1103 PhysRevLett 104 106408 英语 50 0 50 1 50 2 50 3 Yeh Nai Chang A Perspective of Frontiers in Moder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DF AAPPS Bulletin 2008 18 2 2012 03 3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Understanding Emergenc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2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5 28 英语 Levin Michael Wen Xiao Gang Colloquium Photons and electrons as emergent phenomena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05 77 3 871 Bibcode 2005RvMP 77 871L arXiv cond mat 0407140 doi 10 1103 RevModPhys 77 871 英语 Ohtomo A Hwang A high mobility electron gas at the LaAlO3 SrTiO3 heterointerface Nature 29 Jan 2004 427 6973 423 426 Bibcode 2004Natur 427 423O doi 10 1038 nature02308 英语 Gariglio S Reyren N Caviglia A D Triscone J M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 SrTiO3 interface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31 March 2009 21 16 164213 Bibcode 2009JPCM 21p4213G doi 10 1088 0953 8984 21 16 164213 英语 Bert Julie A Kalisky Bell Kim Hikita Hwang Moler Direct imaging of the coexistence of ferromagnetism and superconductivity at the LaAlO3 SrTiO3 interface Nature Physics 4 September 2011 7 10 767 771 Bibcode 2011NatPh 7 767B arXiv 1108 3150 doi 10 1038 nphys2079 英语 Eckert Michael Disputed discovery the beginnings of X ray diffraction in crystals in 1912 and its repercussions Acta Crystallographica A 2011 68 1 30 2016 01 14 Bibcode 2012AcCrA 68 30E doi 10 1107 S01087673110399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57 0 57 1 Perdew J P Ruzsinszky A Fourteen Easy Lessons i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Chemistry 2010 110 15 2801 2807 2012 05 13 doi 10 1002 qua 228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12 31 英语 Ashcroft N W Mermin N D Solid state physics Saunders College 1976 ISBN 978 0 03 049346 1 英语 Nambu Y 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 in Particle Physics a Case of Cross Fertilization Nobelprize org 2008 2016 0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2 英语 Greiter M Is electromagnetic gauge invariance spontaneously violated in superconductors PDF Annals of Physics 2005 319 1 217 249 2016 01 27 doi 10 1016 j aop 2005 03 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10 07 英语 Leutwyler H Phonons as Goldstone bosons ArXiv 1996 9466 Bibcode 1996hep ph 9466L arXiv hep ph 9609466v1 英语 62 0 62 1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hysics Through the 1990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86 ISBN 0 309 03577 5 英语 Vojta M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PDF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2003 66 12 2069 2016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10 07 英语 Malcolm F Collins Professor of Physics McMaster University Magnetic Critical Scattering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978 0 19 536440 8 英语 Balents Leon Bartosch Lorenz Burkov Anton Sachdev Subir and Sengupta Krishnendu Competing Orders and Non Landau Ginzburg Wilson Criticality in Bose Mott Transitions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2005 Supplement 160 314 Bibcode 2005PThPS 160 314B arXiv cond mat 0504692 doi 10 1143 PTPS 160 314 英语 Sachdev Subir Yin Xi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s beyond the Landau Ginzburg paradigm and supersymmetry Annals of Physics 2010 325 1 2 Bibcode 2010AnPhy 325 2S arXiv 0808 0191v2 doi 10 1016 j aop 2009 08 003 英语 Richardson Robert C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t Low Temperatures Addison Wesley 1988 ISBN 0 201 15002 6 英语 68 0 68 1 Chaikin P M Lubensky T C Principle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 521 43224 3 英语 Zhang W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on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A Study of Bi2Sr2CaCu2O8 by Laser Based Angle Resolved Photoemission Springer Science amp Business Media 2012 08 22 ISBN 978 3 642 32472 7 英语 Siegel R W 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oscopy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Science 1980 10 393 425 Bibcode 1980AnRMS 10 393S doi 10 1146 annurev ms 10 080180 002141 英语 Committee on Facilities for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Report of the IUPAP working group on Facilities for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High Magnetic Fields PD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2004 2016 01 0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 02 22 英语 The magnetic field is not simply a spectroscopic tool but is a thermodynamic variable which along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trols the state the phase transitions and the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72 0 72 1 Committee to Asses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High Magnetic Field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Board on Physics and Astronomy Division on 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High Magnetic Field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3 11 25 2016 02 07 ISBN 978 0 309 28634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23 英语 Moulton W G and Reyes A 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Solids at very high magnetic fields Herlach Fritz 编 High Magnetic Fiel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ld Scientific 2006 2016 01 14 ISBN 97898127748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Doiron Leyraud Nicolas et al Quantum oscillations and the Fermi surface in an underdoped high Tc superconductor Nature 2007 447 7144 565 568 Bibcode 2007Natur 447 565D PMID 17538614 arXiv 0801 1281 doi 10 1038 nature05872 英语 Buluta Iulia Nori Franco Quantum Simulators Science 2009 326 5949 108 11 Bibcode 2009Sci 326 108B PMID 19797653 doi 10 1126 science 1177838 英语 76 0 76 1 Greiner Markus Folling Simo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Optical lattices Nature 2008 453 7196 736 738 Bibcode 2008Natur 453 736G PMID 18528388 doi 10 1038 453736a 英语 Glanz James 3 Researchers Based in U S Win Nobel Prize in Physics The New York Times 2001 10 10 2012 05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Commission on Physical Sciences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86 2016 01 14 ISBN 978 0 309 03577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7 09 英语 Lifshitz R Nanotechnology and Quasicrystals From Self Assembly to Photonic Applications NATO Science for Peace and Security Series B Silicon versus Carbon 2009 119 ISBN 978 90 481 2522 7 doi 10 1007 978 90 481 2523 4 10 英语 延伸阅读 编辑期刊文章 编辑 Khan A Q Dimensional Anistrophy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DF Seven National Symposium on Frontiers in Physics 7 1998 11 21 7 7 2012 10 2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5 12 31 英语 书籍 编辑 Mudry C Lecture Notes on Field Theory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World Scientific 2014 ISBN 978 981 4449 10 6 英语 Chaikin P M Lubensky T C Principles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 521 79450 1 英语 Altland A Simons B Condensed Matter Field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 521 84508 4 英语 Marder M P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2 John Wiley and Sons 2010 ISBN 0 470 61798 5 英语 Hoddeson L Braun E Teichmann J Weart S 编 Out of the Crystal Maze Chapters from the History of Solid State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 195 05329 X 英语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凝聚态物理学 amp oldid 7501139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