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工尺谱

chě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傳至日本越南韓國台灣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区,屬於文字譜的一種。今天只有傳統戲曲伶人和學習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中文名稱
繁体工尺譜
簡體工尺谱
日文名稱
日文汉字工尺譜
假名こうせきふ
羅馬字kōsekifu
韓文名稱
谚文공척보
韩文汉字工尺譜
文观部式Gongcheokbo
馬賴式Kongch'ŏkpo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标音方法

基本字

工尺谱並非絕對音名,而是一種“可移調”(movable-do)的記譜法,和英美音樂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ti)類似。在中國不同地區,因為方言的差異,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工尺
簡譜 1 2 3 4 5 6 7
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ti
日本簡寫  

常見變化

比“上”低音的三個音會以另外的一些字代表:

工尺 四(士) 一(乙)
簡譜  5·  6·  7·
唱名 sol la ti
日本簡寫

在某些樂種裏音名會略有不同,例如在粵劇,“四”會寫作“士”,而“一”會寫作“乙”。上述的“凡”音,在粵劇則會標記作“反”。

其餘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會在旁邊加上部首作為標記,但在不同樂種的標記方法並不統一。在昆曲裏,“上尺工凡”等字旁邊加上一表示低八度,加上人字部“亻”則代表高八度。在粵劇裏,低八度應加上“亻”,高八度則加上“彳”,而例外的是“上”音的高八度會標記作“生”。

而閩南文化區的南管與北管則習慣以“乂(ㄨ)”取代尺。

崑曲工尺譜
工尺 𪛚 𪛛 𪛜 𪛝 𠆩 𠆾 亿
簡譜  1·  2·  3· # 4·  5·  6·  7·  1   2   3  # 4   5   6   7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粵劇工尺譜
工尺 亿 𢒼 𢓁 𢓉
簡譜  5:  6:  7:  1·  2·  3· # 4·  5·  6·  7·  1   2   3  # 4   5   6   7  ·1  ·2  ·3  #·4 
音名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

讀法

工尺譜的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字音,但不都與地方方言的語音一致。例如,在粵劇裏工尺譜的字音不按照廣東話讀音,而是類似中州音的讀音,因此“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實際上最接近的廣東話讀音是“何士二傘車工返了烏”。

粵劇工尺字音
工尺
讀法 hɔː11 siː22 jiː22 sɑːŋ33 tsʰɛː55 kʊŋ55 fɑːn55 liːu55 wuː55
正常讀法 hɐp22 siː22 jyːt22 sœːŋ22 tsʰɛːk33 kʊŋ55 fɑːn35 lʊk22 ŋ̩13

節奏

 
工尺譜一例(旋律:王老先生有塊地
 
古琴減字譜及工尺譜,在工尺譜旁的標點符號稱為板眼

工尺谱沒有準確的音長記號,但會以“板眼”符号標記拍子的位置。傳統來說,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樣,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通常標记在每拍的第九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於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奏如何分配,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師都有自己的習慣演繹方法,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長短。

板眼在粵曲裏稱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輕拍。在粵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沙的。在京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拍板,在「眼」的位置會敲擊單皮鼓。但敲擊的節奏並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變化,詳細技巧請參閱鑼鼓經

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在粵曲中稱為「底板」和「底叮」。 底板的標記為“x”,底叮的標記為“└”

字後加上直綫代表時值長于一拍,直綫長度大約表示音的長短。

以左邊的工尺譜作為例子,譯作西方唱名。如下所示,粗體的字代表重拍,粗斜體的字代表輕拍。

do do do sol la la sol    mi mi re re do

調式

西皮二黃體系的戲曲種類,包括京劇和粵劇,在唱板腔的段落時,不同的調式會強調不同的結束音。例如二黃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合”、“尺”,而梆子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士”、“工”。

根據調的高低,粵劇常用的調分為“正線”和“反線”。“正線”相當於西方的C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C音。“反線”相當於西方的G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G音。

中國音樂常常被人認為是以五聲音階為主,但粵劇廣東音樂卻以七聲音階為主,其中有些曲調會強調“乙”和“反”音,因而稱為“乙反調”。

歷史和用法

唐朝已經有工尺譜,傳到宋朝極為流行。工尺譜的唱名大致上接近過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譜是某種樂器的樂譜,是固定音名,但後來在不同樂器和樂種廣泛流傳以後,工尺譜逐漸變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譜並非一種精確的記譜法,有很大的空間讓表演者作即興發揮。在傳統中國音樂裏,樂譜只是一個記載的媒體,表演者並不會完全依據樂譜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裝飾音),也在節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於如何演奏才是合適的手法,是約定俗成的,以師父傳徒弟的口授心傳的方式繼承。因此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演繹風格。

工尺譜亦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

俗字譜

唐代的燕樂(宮庭宴會所用音樂)因使用「一」、「レ」、「ス」、「マ」等不完全的文字紀錄音高,故名「半字譜」。在中國敦煌發現不少琵琶譜,其中〈傾杯樂〉、〈西江月〉等曲調恉皆有運用燕樂半字譜。類似的琵琶譜還見於日本所傳的《三五要錄》、《樂家錄》和《琵琶諸調子品》。半字譜的符號和日文片假名字母頗有相似之處,未知有沒有直接關係。

宋代亦有所謂「俗字譜」,取工尺譜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成,如「合」作「亼」,「尺」作「ス」,半音用本音加圓圈,清聲於本音上加「一」等,頗似瑤琴的減字譜。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以此記譜。

参見

工尺谱,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12月21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汉字, 𪛗, 𪛘, 𪛙, 𪛚, 𪛛, 𪛜, 𪛝,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工尺, chě, 谱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 源自中国唐朝时期, 后傳至日本, 越南, 韓國, 台灣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区, 屬於文字譜的一種, 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还会使用来演唱或记谱.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12月21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汉字 𪛗 𪛘 𪛙 𪛚 𪛛 𪛜 𪛝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工尺 che 谱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 源自中国唐朝时期 后傳至日本 越南 韓國 台灣等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区 屬於文字譜的一種 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中文名稱繁体工尺譜簡體工尺谱日文名稱日文汉字工尺譜假名こうせきふ羅馬字kōsekifu韓文名稱谚文공척보韩文汉字工尺譜文观部式Gongcheokbo馬賴式Kongch ŏkpo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 如同文字 但是现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目录 1 标音方法 1 1 基本字 1 2 常見變化 1 3 讀法 2 節奏 3 調式 4 歷史和用法 4 1 俗字譜 5 参見标音方法 编辑基本字 编辑 工尺谱並非絕對音名 而是一種 可移調 movable do 的記譜法 和英美音樂的唱名 Solfege do re mi fa so la ti 類似 在中國不同地區 因為方言的差異 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 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工尺 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簡譜 1 2 3 4 5 6 7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ti日本簡寫 ル 人 フ り 久 ゐ 常見變化 编辑 比 上 低音的三個音會以另外的一些字代表 工尺 合 四 士 一 乙 簡譜 5 6 7 唱名 sol la ti日本簡寫 ㄙ マ ㄧ在某些樂種裏音名會略有不同 例如在粵劇 四 會寫作 士 而 一 會寫作 乙 上述的 凡 音 在粵劇則會標記作 反 其餘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會在旁邊加上部首作為標記 但在不同樂種的標記方法並不統一 在昆曲裏 上尺工凡 等字旁邊加上一鈎表示低八度 加上人字部 亻 則代表高八度 在粵劇裏 低八度應加上 亻 高八度則加上 彳 而例外的是 上 音的高八度會標記作 生 而閩南文化區的南管與北管則習慣以 乂 ㄨ 取代尺 崑曲工尺譜 工尺 𪛚 𪛛 𪛜 𪛝 合 四 一 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仩 伬 仜 𠆩 𠆾 伍 亿簡譜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粵劇工尺譜 工尺 佮 仕 亿 仩 伬 仜 仮 合 士 乙 上 尺 工 反 六 五 𢒼 生 鿈 𢓁 𢓉簡譜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音名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ti do re mi fa讀法 编辑 工尺譜的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字音 但不都與地方方言的語音一致 例如 在粵劇裏工尺譜的字音不按照廣東話讀音 而是類似中州音的讀音 因此 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 實際上最接近的廣東話讀音是 何士二傘車工返了烏 粵劇工尺字音 工尺 合 士 乙 上 尺 工 反 六 五讀法 hɔː11 siː22 jiː22 sɑːŋ33 tsʰɛː55 kʊŋ55 fɑːn55 liːu55 wuː55正常讀法 hɐp22 siː22 jyːt22 sœːŋ22 tsʰɛːk33 kʊŋ55 fɑːn35 lʊk22 ŋ 13節奏 编辑 工尺譜一例 旋律 王老先生有塊地 古琴減字譜及工尺譜 在工尺譜旁的標點符號稱為板眼 工尺谱沒有準確的音長記號 但會以 板眼 符号標記拍子的位置 傳統來說 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樣 由右至左分行 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书写 而 板眼 通常標记在每拍的第九个音的右侧 或 代表板 或 代表眼 至於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奏如何分配 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師都有自己的習慣演繹方法 並沒有固定的標準 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 字体的大小 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長短 板眼在粵曲裏稱為叮板 板 代表重拍 眼 或者 叮 代表輕拍 在粵劇裏 在 板 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梆鼓 在 叮 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沙的 在京劇裏 在 板 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拍板 在 眼 的位置會敲擊單皮鼓 但敲擊的節奏並不一定是一拍一下 可以有很多變化 詳細技巧請參閱鑼鼓經 工尺谱中 音的休止叫做 歇板 和 歇眼 在粵曲中稱為 底板 和 底叮 底板的標記為 x 底叮的標記為 字後加上直綫代表時值長于一拍 直綫長度大約表示音的長短 以左邊的工尺譜作為例子 譯作西方唱名 如下所示 粗體的字代表重拍 粗斜體的字代表輕拍 do do do sol la la sol mi mi re re do調式 编辑在西皮和二黃體系的戲曲種類 包括京劇和粵劇 在唱板腔的段落時 不同的調式會強調不同的結束音 例如二黃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 合 尺 而梆子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 士 工 根據調的高低 粵劇常用的調分為 正線 和 反線 正線 相當於西方的C調 即是說工尺譜裏的 上 或者簡譜裏的1 相當於西方的C音 反線 相當於西方的G調 即是說工尺譜裏的 上 或者簡譜裏的1 相當於西方的G音 中國音樂常常被人認為是以五聲音階為主 但粵劇和廣東音樂卻以七聲音階為主 其中有些曲調會強調 乙 和 反 音 因而稱為 乙反調 歷史和用法 编辑唐朝已經有工尺譜 傳到宋朝極為流行 工尺譜的唱名大致上接近過去的中州音 相信最初工尺譜是某種樂器的樂譜 是固定音名 但後來在不同樂器和樂種廣泛流傳以後 工尺譜逐漸變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譜並非一種精確的記譜法 有很大的空間讓表演者作即興發揮 在傳統中國音樂裏 樂譜只是一個記載的媒體 表演者並不會完全依據樂譜演奏 他可以加花 加上裝飾音 也在節奏上有一定的自由 至於如何演奏才是合適的手法 是約定俗成的 以師父傳徒弟的口授心傳的方式繼承 因此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演繹風格 工尺譜亦流傳到朝鮮半島 日本 越南及琉球 俗字譜 编辑 唐代的燕樂 宮庭宴會所用音樂 因使用 一 レ ス マ 等不完全的文字紀錄音高 故名 半字譜 在中國敦煌發現不少琵琶譜 其中 傾杯樂 西江月 等曲調恉皆有運用燕樂半字譜 類似的琵琶譜還見於日本所傳的 三五要錄 樂家錄 和 琵琶諸調子品 半字譜的符號和日文的片假名字母頗有相似之處 未知有沒有直接關係 宋代亦有所謂 俗字譜 取工尺譜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成 如 合 作 亼 尺 作 ス 半音用本音加圓圈 清聲於本音上加 一 等 頗似瑤琴的減字譜 姜白石的 白石道人歌曲 以此記譜 参見 编辑乐谱 中国音乐 邦樂 朝鮮傳統音樂 越南音樂 琉球音樂 戲曲 粵劇 南管 北管 京劇 崑劇 记谱法 简谱 五线谱 減字譜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工尺谱 amp oldid 75187583 俗字譜,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