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長頸龍屬

長頸龍屬(屬名:Tanystropheus)是種生存於三疊紀爬行動物,身長約6公尺(20呎)。主要的特徵是極長的頸部,頸部長3公尺(10呎),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儘管頸部如此長,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中東

长颈龙属
化石时期:三疊紀中期,245–228 Ma
長頸龍重建圖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演化支 真爬行动物 Eureptilia
演化支 卢默龙类 Romeriida
亚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
演化支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演化支 蜥类 Sauria
演化支 主龜龍類 Archelosauria
下纲: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目: 原龙目 Protorosauria
科: 长颈龙科 Tanystrophidae
属: 长颈龙属 Tanystropheus
Meyer, 1852
模式種
顯著長頸龍
Tanystropheus conspicuus

Meyer, 1852
  • T. antiquus
    Von Huene, 1907-1908
  • 顯著長頸龍 T. conspicuus
    Meyer, 1852
  • T. hydroides
    Spiekman et al., 2020
  • 倫巴底長頸龍 T. longobardicus (Bassani, 1886)
異名
  • 三麗齒龍 Tribelesodon
    Bassani, 1886
  • Procerosaurus von Huene, 1902

義大利的Besano地層,發現許多長頸龍的完整幼年標本,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約2億3200萬年前[1]。長頸龍的屬名意為「長的脊椎」。

長頸龍的可能生活方式

 
T. longobardicus的化石
 
T. longobardicus的骨架模型

因為長頸龍極長而僵硬的頸部,牠們經常被假設是水生或半水生爬行動物,並且以此假設重建牠們。這個理論因長頸龍化石在半水生地點極常發現而獲得支持,而半水生地點很少發現陸地動物化石。大部分理論根據牠們長而狹窄的口鼻部,以及銳利而交錯的牙齒,而認為長頸龍是魚食性動物。在幾個幼年標本的頜部發現了三尖頭的頰部牙齒,顯示牠們也可能是食蟲性,然而在真雙型齒翼龍倫巴底蜥Langobardisaurus)身上也發現相同的牙齒型態,牠們兩者都被認為是魚食性。此外,在某些標本的腹部附近發現了頭足類的骨勾,還有可能是魚鱗的東西。

長頸龍被認為是重回兩棲生活的爬行動物之一,牠們在岸邊使用長頸部與銳利牙齒,捕抓淺水裡的魚類與其他海生動物。不對稱的頸部造成生活方式的幾個問題。有些科學家爭論說不對稱的頸部使得長頸龍的重心位在手臂前方,讓牠們將頸部伸出時,頭會貼近地面。基於這個理由,大衛·彼德斯(David Peters)提出長頸龍是陸地動物,牠們以後肢用二足方式站立,而頸部垂直於地面使身體保持平衡。支持這個論點的人認為長頸龍在樹的底下等待,並使用長頸部與小頭,補抓樹枝上的小型樹棲動物。彼德斯與其他科學家認為原蜥形目翼龍類的祖先,因此認為原蜥形目動物是優勢陸地動物。

長頸龍的另一個次異名Procerosaurus,該屬有兩個種,其中一種曾被歸類於禽龍,之後在2000年被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建立為壞骨龍;另外一種是在1902年由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命名,目前是長頸龍的次異名。

在2006年,Silvio Renesto博士在瑞士發現了一個標本,推翻原本的長頸龍半水生生活方式論點。這標本第一次發現了長頸龍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的非方形、部分重疊鱗片[2]。這標本透露出在尾巴基部的不尋常黑色物質,包含數個由碳酸鈣構成的小球,顯示有相當數量的肌肉位在長頸龍的臀部上。除了強壯的後肢肌肉,巨大的臀部能將長頸龍的重心移往後方,在長頸龍將3公尺長的頸部伸出時穩定重心[2]

分類

 
長尾翼龍類版本的長頸龍想像圖

在1886年,三麗齒龍Tribelesodon)被Francesco Bassani歸類於翼龍類,但現在被認為是長頸龍的次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最著名的種是T. longobardicus,其他已被確認的種包括:T. conspicuusT. meridensis[3]

在2002年,在中國西南部的三疊紀海相沉積層發現了近親恐頭龍。恐頭龍身長2.7公尺,而頸部與頭部佔了1.7公尺。恐頭龍的標本在2004年被敘述、命名。

大眾文化

長頸龍短暫出現在BBC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電視節目第一輯,以及《海底霸王》(Sea Monsters)。在節目裡,奈吉爾·馬文(Nigel Marven)在三疊紀海洋游泳時,他在遇到一隻長頸龍、兩隻幻龍類、一隻杯椎魚龍。他尾隨長頸龍游泳,並測量長頸龍的斷尾,但斷尾是根據對於蜥蜴的幻想。

匹茲堡卡內基美術館在2000年引進了一個長頸龍小型模型。模型呈綠色與棕色,下方呈藍色,以及可動式頸部。在2007年,這個長頸龍模型被更換,身體呈咖啡色,頭部、頸部呈綠色。

參考資料

  1. ^ Dal Sasso, C. and Brillante, G. (2005). Dinosaurs of Ital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53345146, 9780253345141.
  2. ^ 2.0 2.1 Renesto, S. (2005). "A new specimen of Tanystropheus (Reptilia Protorosauri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Switzerland and the ecology of the genus."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111(3): 377–394.
  3. ^ Tanystrophe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at Milano University. Retrieved 2007-02-19.
  • George Olshevsky expands on the history of "P." exogyrar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 Procerosaurus in The Dinosaur Encyclopaed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Dino Russ's Lair
  • Huene, 1902. "Übersicht über die Reptilien der Trias" [Review of the Reptilia of the Triassic]. Geologische und Paläontologische Abhandlungen. 6, 1-84.
  • Fritsch, 1905. "Synopsis der Saurier der böhm. Kreideformation" [Synopsis of the saurians of the Bohemian Cretaceous formation]. Sitzungsberichte der königlich-böhmischen Gese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II Classe. 1905(8), 1-7.

外部連結

  • BBC的長頸龍重建圖(假設長頸龍為水生動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米蘭大學的長頸龍頁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包含樣本與形態資訊
  • Hair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s coverage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2006 specimen with the large backside, contains illustr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長頸龍屬, 屬名, tanystropheus, 是種生存於三疊紀的爬行動物, 身長約6公尺, 20呎, 主要的特徵是極長的頸部, 頸部長3公尺, 10呎, 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 儘管頸部如此長, 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 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 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與中東, 长颈龙属, 化石时期, 三疊紀中期, preЄ, n長頸龍重建圖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爬行纲, reptilia演化支, 真爬行动物, eureptilia演化支, 卢默龙类, r. 長頸龍屬 屬名 Tanystropheus 是種生存於三疊紀的爬行動物 身長約6公尺 20呎 主要的特徵是極長的頸部 頸部長3公尺 10呎 比身體與尾巴相加還長 儘管頸部如此長 但頸部只有12個脊椎骨 每個脊椎骨都相當長 長頸龍的化石發現於歐洲與中東 长颈龙属 化石时期 三疊紀中期 245 228 Ma PreYe Ye O S D C P T J K Pg N長頸龍重建圖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爬行纲 Reptilia演化支 真爬行动物 Eureptilia演化支 卢默龙类 Romeriida亚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演化支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演化支 蜥类 Sauria演化支 主龜龍類 Archelosauria下纲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目 原龙目 Protorosauria科 长颈龙科 Tanystrophidae属 长颈龙属 Tanystropheus Meyer 1852模式種顯著長頸龍Tanystropheus conspicuusMeyer 1852種T antiquusVon Huene 1907 1908 顯著長頸龍 T conspicuus Meyer 1852 T hydroides Spiekman et al 2020 倫巴底長頸龍 T longobardicus Bassani 1886 異名三麗齒龍 Tribelesodon Bassani 1886 Procerosaurus von Huene 1902在義大利的Besano地層 發現許多長頸龍的完整幼年標本 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 約2億3200萬年前 1 長頸龍的屬名意為 長的脊椎 目录 1 長頸龍的可能生活方式 2 分類 3 大眾文化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長頸龍的可能生活方式 编辑 T longobardicus的化石 T longobardicus的骨架模型 因為長頸龍極長而僵硬的頸部 牠們經常被假設是水生或半水生爬行動物 並且以此假設重建牠們 這個理論因長頸龍化石在半水生地點極常發現而獲得支持 而半水生地點很少發現陸地動物化石 大部分理論根據牠們長而狹窄的口鼻部 以及銳利而交錯的牙齒 而認為長頸龍是魚食性動物 在幾個幼年標本的頜部發現了三尖頭的頰部牙齒 顯示牠們也可能是食蟲性 然而在真雙型齒翼龍 倫巴底蜥 Langobardisaurus 身上也發現相同的牙齒型態 牠們兩者都被認為是魚食性 此外 在某些標本的腹部附近發現了頭足類的骨勾 還有可能是魚鱗的東西 長頸龍被認為是重回兩棲生活的爬行動物之一 牠們在岸邊使用長頸部與銳利牙齒 捕抓淺水裡的魚類與其他海生動物 不對稱的頸部造成生活方式的幾個問題 有些科學家爭論說不對稱的頸部使得長頸龍的重心位在手臂前方 讓牠們將頸部伸出時 頭會貼近地面 基於這個理由 大衛 彼德斯 David Peters 提出長頸龍是陸地動物 牠們以後肢用二足方式站立 而頸部垂直於地面使身體保持平衡 支持這個論點的人認為長頸龍在樹的底下等待 並使用長頸部與小頭 補抓樹枝上的小型樹棲動物 彼德斯與其他科學家認為原蜥形目是翼龍類的祖先 因此認為原蜥形目動物是優勢陸地動物 長頸龍的另一個次異名是Procerosaurus 該屬有兩個種 其中一種曾被歸類於禽龍 之後在2000年被喬治 奧利舍夫斯基 George Olshevsky 建立為壞骨龍 另外一種是在1902年由弗雷德里克 馮 休尼 Friedrich von Huene 命名 目前是長頸龍的次異名 在2006年 Silvio Renesto博士在瑞士發現了一個標本 推翻原本的長頸龍半水生生活方式論點 這標本第一次發現了長頸龍的軟組織 包括皮膚的非方形 部分重疊鱗片 2 這標本透露出在尾巴基部的不尋常黑色物質 包含數個由碳酸鈣構成的小球 顯示有相當數量的肌肉位在長頸龍的臀部上 除了強壯的後肢肌肉 巨大的臀部能將長頸龍的重心移往後方 在長頸龍將3公尺長的頸部伸出時穩定重心 2 分類 编辑 長尾翼龍類版本的長頸龍想像圖 在1886年 三麗齒龍 Tribelesodon 被Francesco Bassani歸類於翼龍類 但現在被認為是長頸龍的次同物異名 Junior Synonym 最著名的種是T longobardicus 其他已被確認的種包括 T conspicuus與T meridensis 3 在2002年 在中國西南部的三疊紀海相沉積層發現了近親恐頭龍 恐頭龍身長2 7公尺 而頸部與頭部佔了1 7公尺 恐頭龍的標本在2004年被敘述 命名 大眾文化 编辑長頸龍短暫出現在BBC 與恐龍共舞 Walking with Dinosaurs 電視節目第一輯 以及 海底霸王 Sea Monsters 在節目裡 奈吉爾 馬文 Nigel Marven 在三疊紀海洋游泳時 他在遇到一隻長頸龍 兩隻幻龍類 一隻杯椎魚龍 他尾隨長頸龍游泳 並測量長頸龍的斷尾 但斷尾是根據對於蜥蜴的幻想 匹茲堡的卡內基美術館在2000年引進了一個長頸龍小型模型 模型呈綠色與棕色 下方呈藍色 以及可動式頸部 在2007年 這個長頸龍模型被更換 身體呈咖啡色 頭部 頸部呈綠色 參考資料 编辑 Dal Sasso C and Brillante G 2005 Dinosaurs of Ital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53345146 9780253345141 2 0 2 1 Renesto S 2005 A new specimen of Tanystropheus Reptilia Protorosauria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Switzerland and the ecology of the genus Rivista Italiana di Paleontologia e Stratigrafia 111 3 377 394 Tanystropheu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at Milano University Retrieved 2007 02 19 George Olshevsky expands on the history of P exogyraru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Dinosaur Mailing List Procerosaurus in The Dinosaur Encyclopaed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Dino Russ s Lair Huene 1902 Ubersicht uber die Reptilien der Trias Review of the Reptilia of the Triassic Geologische und Palaontologische Abhandlungen 6 1 84 Fritsch 1905 Synopsis der Saurier der bohm Kreideformation Synopsis of the saurians of the Bohemian Cretaceous formation Sitzungsberichte der koniglich bohmischen Gese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II Classe 1905 8 1 7 外部連結 编辑BBC的長頸龍重建圖 假設長頸龍為水生動物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米蘭大學的長頸龍頁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包含樣本與形態資訊 Hair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 coverage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2006 specimen with the large backside contains illustr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長頸龍屬 amp oldid 7292601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