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格式手册/两岸四地用语

格式手册旨在规范两岸四地(中国大陆、香港、澳门、臺灣)相关用语,由于以下规范皆基于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 § 政治,因此違反本格式手冊者必同時違反避免地域中心方針。

原则

維基百科應該中立地表述現實,故對於臺灣海峽兩岸複雜的政治關係及相關爭議不預設任何政治立場。除了專有名詞、引錄人物原話、檔案原文、機構正式名稱等既有內容之外,為避免使用法理論述所形成的中立性問題,編者應以事實論述為基礎,表述兩岸四地所涉及的複雜情況。

一些词语之具体用法

使用「中國」一詞

  • MOS:中国
  • MOS:CHINA

在描述國家或政權時,應儘量以確切的國家或政權名稱取代「中國」一詞,以避免歧義。如:「大清/清朝」、「中華民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在1949年以前的相關條目中,若有歧義,則應當選擇(較)無歧義的名詞描述。例如,在描述北洋政府和廣州國民政府時,不應直接以「中國政府」代稱,而應以「北洋政府」和「廣州國民政府」稱呼。

在1949年之後的相關條目中,應儘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等全稱。若單一條目內的「中國」一詞指涉對象相同,可使用置頂模板宣告條目內的「中國」指涉政權為何,但:

  • 不建議使用「中國」一詞代指1971年後的中華民國;
  • 以下情況仍不允許使用置頂宣告:
    • 條目講述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包括政府機構、行政區劃、法律法規、外交等(政治運動除外);
    • 條目講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或多次提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條目主體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無太大聯繫,或條目敘述中很少提到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
    • 如相關國籍名稱並不使用「中國」一詞,條目中敍述國籍的內容亦不得使用「中國」一詞。

此外:

  • 可採用「中國大陸」、「臺灣」等稱呼,規避使用「中國」一詞(詳見下方相關段落),惟條目中敍述國籍的內容除外;
  • 可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北京(政府)」、「中華民國政府」/「臺北(政府)」等稱呼,規避使用「中國政府」一詞。為避免歧義,在使用相關簡稱規避時須注意下方兩點:
    • 同段落或條目中同階的名稱格式需統一,且不能只有一方使用簡稱,以免同段落中因同階僅一方使用簡稱,導致該方被誤認為另一方的下級。
    • 同段落或條目中,如位階較高者已使用簡稱,則該段高階簡稱後的下一階就不可使用簡稱,以免同段落中因較高階者使用簡稱,導致該方被誤認與另一方同階。
  • 若「中國」一詞位於專有名詞內,則應維持該專有名詞不變。如:「中国共产党」、「中國國民黨」、「中國廣播公司」和「中国石油」等。

虽有以上规定,惟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各国设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外交代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为外交上使用的名称,仍可基于名从主人称呼为“驻中国”。如使用“驻中国”会产生歧义,则仍应使用“驻中华人民共和国”或“驻中华民国”称呼之。

使用「中國大陸」及「大陸」兩詞

  • MOS:中国大陆
  • MOS:大陆
  • MOS:MAINLAND
  • MOS:MAINLANDCHINA

中国大陆」可以代指1949年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區域。現時,「中國大陸」可以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稱。

當與「臺灣」(作為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的代稱)並列時,可使用「中國大陸」與之相對。某些情況下,「中國大陸」也可以作為「中國內地」的同義詞,與香港、澳門並列。

除以上用法外,「中國大陸」亦可作為一般地理名詞使用。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中國大陸」,否則不應將「中國大陸」直接簡寫為「大陸」。

使用「中」、「華」等簡稱

  • MOS:中
  • MOS:华

由於「」、「」在文書及口語上皆可代表「中國」、「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华人」,為避免歧義,原則上在1949年之後的敘述性內容中,應儘量避免直接以「中」、「華」二字作為直接代稱,而應明確指出所描述的對象或其全稱。若為了文章簡潔而需使用「中」、「華」二字代稱上述詞彙,必須在使用前提及代稱對象。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稱中方)。

以下情况例外:

  • “中”、“华”等简称于专有名词中出现,如“反送中運動”等;
  • 各国设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外交代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为外交上使用的名称,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仍可基于名从主人称呼为“驻华”。如使用“驻华”会产生歧义,则仍应使用“驻中华人民共和国”或“驻中华民国”称呼之。

使用「中共」及「共」兩詞

  • MOS:CCP
  • MOS:COMMUNIST
  • MOS:中共
  • MOS:共

「中共」為中国共产党的簡稱,而「共」則為各共产党的通用簡稱,故「中共」及「共」兩詞應僅用於指代政黨本身,而不應用於指代由中国共产党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諸如「中共政府」等詞語也不應使用。「中共軍隊」及「共軍」等詞語則不應在1949年後的語境後用於指代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

此外,為免生疑問:

  •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中国共产党」,否則不應將「中国共产党」簡寫為「中共」。
  •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中国共产党」,且文内並未提及其他的共產黨,否則不應將「中国共产党」直接簡寫為「共」。

使用「中國內地」及「內地」兩詞

  • MOS:中國內地
  • MOS:內地

中国内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領域的概念,因此「中國內地」一詞僅限於與「香港」、「澳門」並列,而不應將「臺灣」與「中國內地」並列。如出現「香港」、「澳門」、「臺灣」同時並列的情況,仍應使用「中國大陸」與三者相對。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中國內地」,否則不應將「中國內地」直接簡寫為「內地」。

使用「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兩詞

現時,「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分别是香港澳門的同義詞,惟多數用於彰顯主權之場合,很少使用。

使用「大陸地區」一詞

大陸地區」為中華民國法律術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轄域等義,可含或不含香港、澳門。一般而言,除非牽涉引述原文或法律內容,否則條目中的用詞應以某程度上同義的「中國大陸」代替「大陸地區」。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大陸地區」,否則不應將「大陸地區」直接簡寫為「大陸」。

使用「臺灣」及「臺灣省」兩詞

臺灣」一詞可指地理上的臺灣(本)島。1949年之後,「臺灣」一詞可以作為中華民國的代稱,但兩種情況除外:

  1. 在提及由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的金門馬祖(連江),以及東沙群島太平島等非臺灣附屬島嶼時,不宜使用「臺灣」一詞代指中華民國,如「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不宜寫為「臺灣福建省金門縣」等。
  2. 在指代具體的政府機關和職位(如「中華民國行政院」、「中華民國總統」;包含用於國籍的情形,詳見中國大陸近現代人物國籍表述原則),或是會產生歧義(如「中華民國鐵路建設始於1912年」)時,不宜使用「臺灣」一詞代指中華民國;若單一條目內的「臺灣」一詞指涉對象相同,則可使用置頂模板宣告條目內的「臺灣」指涉政權為何(條目和分類標題除外)。

臺灣省」一詞僅限於描述實際上的地理行政區劃,如「宋楚瑜是唯一民選的臺灣省省長」。禁止以臺灣省直接代指中華民國或臺灣(本)島。

使用「臺灣地區」及「自由地區」兩詞

臺灣地區」及「自由地區」為中華民國法律術語,兩詞均與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等義。一般而言,除非牽涉引述原文或法律內容,否則條目中的用詞應以「臺灣」(如無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或「臺澎金馬」(如有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代替「臺灣地區」、「自由地區」。

使用「臺澎金馬」、「臺澎金馬地區」及「臺閩地區」三詞

「臺澎金馬」及「臺澎金馬地區」為部分中華民國政府文件的用詞,而「臺閩地區」則為中華民國政府統計刊物的用詞。「臺澎金馬」、「臺澎金馬地區」及「臺閩地區」三詞均與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等義,用以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非僅有臺灣(本)島,或非僅有臺灣列島,或非僅有臺灣列島及澎湖列島(即1967年7月1日前的中華民國臺灣省的轄域範圍)。一般而言,除非牽涉引述原文或法律內容,否則條目中的用詞應以「臺灣」(如無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或「臺澎金馬」(如有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代替「臺澎金馬地區」、「臺閩地區」。

避免使用之詞彙

基於對臺澎金馬主權歸屬保持沈默的立場,不應使用「中国台湾」、「中国台北」等詞語指代中華民國;基於中立原則,不應使用「中共當局」等詞語指代中華人民共和國。

此外,對於特定政權、政黨或族群的污名化用語也不應用於敘述性內文,如「共匪」、「蒋匪」和「支那」等。專有名詞或語錄除外,如「南支那方面軍」等。

下級行政區劃

若非描述法理狀況(de jure),在描述兩岸四地下級行政區劃所屬的國家時,應以事實論述(de facto)為主。

國籍

  • MOS:NATIONALITY
  • MOS:NATL
  • MOS:CITIZENSHIP
  • MOS:CS4DFLAG

在人物信息框中表述兩岸四地近现代人物国籍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对于具体条目而言,条目编者可以通过共识决定该条目人物信息框中是否使用旗帜模板。以下各條所指的“指定樣式”為下列指定樣式表中的指定樣式。

  1. 1912年(不含)前(未內渡的臺灣(含澎湖)人則為住民去就決定日前)的大清臣民,其為大清臣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1[註 1]
  2. 1912年至1928年的中華民國國民,其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2[註 2]
  3. 1928年至1949年的中華民國國民,且此後未赴臺灣者,其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3[註 2]
  4. 住民去就決定日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含澎湖)前未內渡或出生的臺灣(含澎湖)人,其為(未內渡)臺灣(含澎湖)人期間的國籍應表述為指定樣式4[註 3]
  5. 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國民,其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5。若其在1928年至1949年間亦為中華民國國民,其在1928年至1949年間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同樣以指定樣式5表述,而無須另外以指定樣式3表述。
  6. 1949年以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如其在中國大陸設有戶籍,其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6
  7. 1997年以後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無論是在何時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其在1997年後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7
  8. 1999年以後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澳門永久性居民(無論是在何時獲得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其在1999年後為澳門永久性居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8
  9. 1997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並於1983年至1997年間具英國屬土公民國籍者,其具英國屬土公民國籍期間的國籍表述應為指定樣式9
  10. 1997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並於1987年起具英國國民(海外)國籍者,其具英國國民(海外)國籍期間的國籍表述應為指定樣式10
  11. 以下人物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11[註 4]
    1. 1983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並具英國國籍者;或
    2. 1997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並於1983年至1997年間只具英國屬土公民國籍,及於1997年以後不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
  12. 1999年以前獲得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並於1999年以前具葡萄牙國籍,又未於1999年以後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其為葡萄牙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12
  13. 以上各條不限制前國籍與多重國籍的標示,除非前國籍與多重國籍本身同樣符合以上各條的情形。就以上各條的情形,如相關人物在任何同一時間點實際上具多於一個國籍,無論是否上方提及的任何國籍,在有來源支持相關聲稱的情況下,應同時標記相關國籍。如有需要,可以括注或注释形式说明其国籍变更情况,以配合相關國籍模板或連結的使用。

指定樣式表

編號 指定樣式
1
  1.   中國({{CHN-1862}},僅適用於1889年前)
  2.   大清({{QING-1862}},僅適用於1889年前)
  3.   中國({{CHN-1889}})
  4.   大清({{QING-1889}})
  5. [[清朝|中国]]
  6. [[清朝|大清]]
2
  1.   中國({{CHN-1912}})
  2.   中華民國({{ROC-1912}})
  3. [[北洋政府|中国]]
  4. [[北洋政府|中華民国]]
3
  1.   中國({{CHN-1928}})
  2.   中華民國({{ROC-1928}})
  3.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国]]
  4.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华民国]]
4
  1.   日本({{JPN-1868}})
  2. [[大日本帝国|日本]]
5
  1.   中華民國({{ROC}})
  2. [[中華民國]]
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7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PRC-HKG}})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居民#永久性居民|香港]])
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門)({{PRC-MAC}})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門居民#永久性居民|澳門]])
9
  1.   英國屬土({{BDTC}})
  2. [[英國海外領土公民#香港英國屬土公民(BDTC)|英国属土]]
10
  1.   英國國民(海外)({{GBN}})
  2. [[英國國民(海外)]]
11
  1.   英國({{GBR-1801}},僅適用於1922年/1927年前)
  2.   英国({{GBR}})
  3.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僅適用於1922年/1927年前)
  4. [[英国]]
12
  1.   葡萄牙({{POR-1578}},僅適用於1615年前)
  2.   葡萄牙({{POR-1616}},僅適用於1639年前)
  3.   葡萄牙({{POR-1640}},僅適用於1666年前)
  4.   葡萄牙({{POR-1667}},僅適用於1706年前)
  5.   葡萄牙王國({{POR-1707}},僅適用於1815年前)
  6.   葡萄牙巴西聯合王國({{POR-1816}},僅適用於1829年前)
  7.   葡萄牙王國({{POR-1830}},僅適用於1910年前)
  8.   葡萄牙({{POR-1910}},僅適用於1926年前)
  9.   葡萄牙({{POR-1926}},僅適用於1933年前)
  10.   葡萄牙({{POR-1933}},僅適用於1974年前)
  11.   葡萄牙({{POR}})
  12. [[葡萄牙王國|葡萄牙]](僅適用於1910年前)
  13. [[葡萄牙]]

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

在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中,應該使用正式名稱稱呼。例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關條目中:

  • 1981年3月23日起,應稱呼中華民國派出之體育代表隊為「中華臺北(隊)」,而非「臺灣(隊)」、「中華(队)」、「中國台北(隊)」或「中華民國(隊)」。1981年3月23日前,仍應依代表隊參加賽事當時之稱呼,如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民國代表團中使用「中華民國」等。
  • 香港自1997年7月1日起、澳門自1999年12月20日起派出之體育代表隊應稱為「中國香港(隊)」及「中國澳門(隊)」,惟在條目正文中(不含列表部分)首次提及後可簡稱為「(香)港(隊)」及「澳(門)(隊)」。在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仍應依代表隊參加賽事當時之稱呼,如19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香港代表团中使用「香港」等。
  • 由於「中國台灣」、「中國台北」等詞語具有高度政治性及爭議性,若遇中華民國於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之會籍登記為此類詞語者,敘述仍應優先使用「中華民國」或「臺灣」等詞語,並在旁加註。若一定要使用該等詞彙,則必須於備註欄宣告其指稱對象,且須確保為最低限度的使用。

內文以外之附加材料

在模板、地圖、圖例等敘述性內文以外之附加材料當中,限採用事實主權敍述,除非相關附加材料的應用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 相關附加材料所加入的條目(下稱「相關條目」)是直接涉及法理主權敍述的條目(即存在講述主張疆域的段落及/或講述主權爭議的段落的條目);
  2. 除非相關附加材料本身已可使讀者快速明確區分實質控制區域和非實質控制區域,否則相關條目必須要同時列有僅標示實質控制區域的附加材料;
  3. 倘若一則相關附加材料能夠傳達等效的重大資訊,不得使用多則相關附加材料;

其他情況下,如相關條目確有進行法理主權敍述的必要,相關法理主權敍述應著墨於內文。

註釋

  1. ^ 詳見《大清國籍條例》。
  2. ^ 2.0 2.1 割据政权可采用注释形式另行说明。
  3. ^ 詳見大日本帝國《國籍法》(明治三十二年法律第六十六號)。
  4. ^ 詳見英國國籍法與香港 § 1997年英國國籍(香港)法令

参见

维基百科, 格式手册, 两岸四地用语, 维基百科, 格式手册, 中国相关条目, 重定向至此, 关于条目中生僻字的使用规则, 请见, 维基百科, 格式手册, 生僻字, 关于条目中异体字, 例如, 的使用规则, 请见, 维基百科, 异体字, 本頁是中文維基百科的格式指引, 經社群商議並採納, 使用者一般應該盡量遵守此指引, 如果出現例外情況, 最好使用常識判斷此指引是否合適, 任何對此指引的編輯都必須反映社群共識, 否則請先於討論頁或互助客棧發起討論, 快捷方式mos, cs4dmos, 2an4dmos, 两岸格式手. 维基百科 格式手册 中国相关条目 重定向至此 关于条目中生僻字的使用规则 请见 维基百科 格式手册 生僻字 关于条目中异体字 例如 臺 和 台 的使用规则 请见 维基百科 异体字 本頁是中文維基百科的格式指引 經社群商議並採納 使用者一般應該盡量遵守此指引 如果出現例外情況 最好使用常識判斷此指引是否合適 任何對此指引的編輯都必須反映社群共識 否則請先於討論頁或互助客棧發起討論 快捷方式MOS CS4DMOS 2AN4DMOS 两岸格式手冊內容 親和力 传记 消歧義頁 信息框 链接 避免自我提及 避免使用的字詞 不要華而不實 不要模稜兩可格式 縮寫 日期和数字 标点符号 音标 文字格式 標題 标注外文 生僻字 朝鮮半島文字圖片 题註 旗帜排版 佈局 導言 章節標題 表格 瑣碎章節列表 列表 嵌入列表 作品列表 独立列表特定主题 法律法律 商标文艺虚构 日本動漫游戏 电子游戏 电影 詩詞 哲学 電視 音樂榜單 音樂專輯地區兩岸四地 日本 朝鮮半島 馬來西亞科學化學 電腦 数学 生物分類法相關方針指引 条目长度 命名常规 分類 列表與導航模板 頁面分類 列明来源 頂註 签名 子頁面 討論頁指導 模板名字空间 行话解释 用户页 姊妹计划 专题指引灰字链接非正式指引 僅供參考查论编本格式手册旨在规范两岸四地 中国大陆 香港 澳门 臺灣 相关用语 由于以下规范皆基于维基百科 避免地域中心 政治 因此違反本格式手冊者必同時違反避免地域中心方針 目录 1 原则 2 一些词语之具体用法 2 1 使用 中國 一詞 2 2 使用 中國大陸 及 大陸 兩詞 2 3 使用 中 華 等簡稱 2 4 使用 中共 及 共 兩詞 2 5 使用 中國內地 及 內地 兩詞 2 6 使用 中國香港 及 中國澳門 兩詞 2 7 使用 大陸地區 一詞 2 8 使用 臺灣 及 臺灣省 兩詞 2 9 使用 臺灣地區 及 自由地區 兩詞 2 10 使用 臺澎金馬 臺澎金馬地區 及 臺閩地區 三詞 3 避免使用之詞彙 4 下級行政區劃 5 國籍 5 1 指定樣式表 6 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 7 內文以外之附加材料 8 註釋 9 参见原则維基百科應該中立地表述現實 故對於臺灣海峽兩岸複雜的政治關係及相關爭議不預設任何政治立場 除了專有名詞 引錄人物原話 檔案原文 機構正式名稱等既有內容之外 為避免使用法理論述所形成的中立性問題 編者應以事實論述為基礎 表述兩岸四地所涉及的複雜情況 一些词语之具体用法使用 中國 一詞 快捷方式MOS 中国MOS CHINA 参见 中國 在描述國家或政權時 應儘量以確切的國家或政權名稱取代 中國 一詞 以避免歧義 如 大清 清朝 中華民國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 等 在1949年以前的相關條目中 若有歧義 則應當選擇 較 無歧義的名詞描述 例如 在描述北洋政府和廣州國民政府時 不應直接以 中國政府 代稱 而應以 北洋政府 和 廣州國民政府 稱呼 在1949年之後的相關條目中 應儘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等全稱 若單一條目內的 中國 一詞指涉對象相同 可使用置頂模板宣告條目內的 中國 指涉政權為何 但 不建議使用 中國 一詞代指1971年後的中華民國 以下情況仍不允許使用置頂宣告 條目講述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包括政府機構 行政區劃 法律法規 外交等 政治運動除外 條目講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 或多次提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條目主體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無太大聯繫 或條目敘述中很少提到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相關國籍名稱並不使用 中國 一詞 條目中敍述國籍的內容亦不得使用 中國 一詞 此外 可採用 中國大陸 臺灣 等稱呼 規避使用 中國 一詞 詳見下方相關段落 惟條目中敍述國籍的內容除外 可採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北京 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臺北 政府 等稱呼 規避使用 中國政府 一詞 為避免歧義 在使用相關簡稱規避時須注意下方兩點 同段落或條目中同階的名稱格式需統一 且不能只有一方使用簡稱 以免同段落中因同階僅一方使用簡稱 導致該方被誤認為另一方的下級 同段落或條目中 如位階較高者已使用簡稱 則該段高階簡稱後的下一階就不可使用簡稱 以免同段落中因較高階者使用簡稱 導致該方被誤認與另一方同階 若 中國 一詞位於專有名詞內 則應維持該專有名詞不變 如 中国共产党 中國國民黨 中國廣播公司 和 中国石油 等 虽有以上规定 惟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 各国设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外交代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以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或 中华民国 为外交上使用的名称 仍可基于名从主人称呼为 驻中国 如使用 驻中国 会产生歧义 则仍应使用 驻中华人民共和国 或 驻中华民国 称呼之 使用 中國大陸 及 大陸 兩詞 快捷方式MOS 中国大陆MOS 大陆MOS MAINLANDMOS MAINLANDCHINA 参见 中国大陆和大陆 消歧义 中国大陆 可以代指1949年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區域 現時 中國大陸 可以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稱 當與 臺灣 作為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的代稱 並列時 可使用 中國大陸 與之相對 某些情況下 中國大陸 也可以作為 中國內地 的同義詞 與香港 澳門並列 除以上用法外 中國大陸 亦可作為一般地理名詞使用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 中國大陸 否則不應將 中國大陸 直接簡寫為 大陸 使用 中 華 等簡稱 快捷方式MOS 中MOS 华 参见 中和華 由於 中 華 在文書及口語上皆可代表 中國 中國大陸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或 华人 為避免歧義 原則上在1949年之後的敘述性內容中 應儘量避免直接以 中 華 二字作為直接代稱 而應明確指出所描述的對象或其全稱 若為了文章簡潔而需使用 中 華 二字代稱上述詞彙 必須在使用前提及代稱對象 如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下稱中方 以下情况例外 中 华 等简称于专有名词中出现 如 反送中運動 等 各国设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外交代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如以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或 中华民国 为外交上使用的名称 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 仍可基于名从主人称呼为 驻华 如使用 驻华 会产生歧义 则仍应使用 驻中华人民共和国 或 驻中华民国 称呼之 使用 中共 及 共 兩詞 快捷方式MOS CCPMOS COMMUNISTMOS 中共MOS 共 参见 中共 消歧义 中共 為中国共产党的簡稱 而 共 則為各共产党的通用簡稱 故 中共 及 共 兩詞應僅用於指代政黨本身 而不應用於指代由中国共产党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諸如 中共政府 等詞語也不應使用 中共軍隊 及 共軍 等詞語則不應在1949年後的語境後用於指代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此外 為免生疑問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 中国共产党 否則不應將 中国共产党 簡寫為 中共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 中国共产党 且文内並未提及其他的共產黨 否則不應將 中国共产党 直接簡寫為 共 使用 中國內地 及 內地 兩詞 快捷方式MOS 中國內地MOS 內地 参见 中国内地和内地 中国内地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領域的概念 因此 中國內地 一詞僅限於與 香港 澳門 並列 而不應將 臺灣 與 中國內地 並列 如出現 香港 澳門 臺灣 同時並列的情況 仍應使用 中國大陸 與三者相對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 中國內地 否則不應將 中國內地 直接簡寫為 內地 使用 中國香港 及 中國澳門 兩詞 現時 中國香港 中國澳門 分别是香港和澳門的同義詞 惟多數用於彰顯主權之場合 很少使用 使用 大陸地區 一詞 大陸地區 為中華民國法律術語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轄域等義 可含或不含香港 澳門 一般而言 除非牽涉引述原文或法律內容 否則條目中的用詞應以某程度上同義的 中國大陸 代替 大陸地區 除非前文已明確提及 大陸地區 否則不應將 大陸地區 直接簡寫為 大陸 使用 臺灣 及 臺灣省 兩詞 参见 臺灣和臺灣省 臺灣 一詞可指地理上的臺灣 本 島 1949年之後 臺灣 一詞可以作為中華民國的代稱 但兩種情況除外 在提及由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的金門 馬祖 連江 以及東沙群島 太平島等非臺灣附屬島嶼時 不宜使用 臺灣 一詞代指中華民國 如 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 不宜寫為 臺灣福建省金門縣 等 在指代具體的政府機關和職位 如 中華民國行政院 中華民國總統 包含用於國籍的情形 詳見中國大陸近現代人物國籍表述原則 或是會產生歧義 如 中華民國鐵路建設始於1912年 時 不宜使用 臺灣 一詞代指中華民國 若單一條目內的 臺灣 一詞指涉對象相同 則可使用置頂模板宣告條目內的 臺灣 指涉政權為何 條目和分類標題除外 臺灣省 一詞僅限於描述實際上的地理行政區劃 如 宋楚瑜是唯一民選的臺灣省省長 禁止以臺灣省直接代指中華民國或臺灣 本 島 使用 臺灣地區 及 自由地區 兩詞 参见 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 及 自由地區 為中華民國法律術語 兩詞均與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等義 一般而言 除非牽涉引述原文或法律內容 否則條目中的用詞應以 臺灣 如無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 或 臺澎金馬 如有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 代替 臺灣地區 自由地區 使用 臺澎金馬 臺澎金馬地區 及 臺閩地區 三詞 臺澎金馬 及 臺澎金馬地區 為部分中華民國政府文件的用詞 而 臺閩地區 則為中華民國政府統計刊物的用詞 臺澎金馬 臺澎金馬地區 及 臺閩地區 三詞均與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等義 用以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非僅有臺灣 本 島 或非僅有臺灣列島 或非僅有臺灣列島及澎湖列島 即1967年7月1日前的中華民國臺灣省的轄域範圍 一般而言 除非牽涉引述原文或法律內容 否則條目中的用詞應以 臺灣 如無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 或 臺澎金馬 如有強調中華民國實際轄域範圍的必要 代替 臺澎金馬地區 臺閩地區 避免使用之詞彙基於對臺澎金馬主權歸屬保持沈默的立場 不應使用 中国台湾 中国台北 等詞語指代中華民國 基於中立原則 不應使用 中共當局 等詞語指代中華人民共和國 此外 對於特定政權 政黨或族群的污名化用語也不應用於敘述性內文 如 共匪 蒋匪 和 支那 等 專有名詞或語錄除外 如 南支那方面軍 等 下級行政區劃若非描述法理狀況 de jure 在描述兩岸四地下級行政區劃所屬的國家時 應以事實論述 de facto 為主 國籍快捷方式MOS NATIONALITYMOS NATLMOS CITIZENSHIPMOS CS4DFLAG 在人物信息框中表述兩岸四地近现代人物国籍时 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对于具体条目而言 条目编者可以通过共识决定该条目人物信息框中是否使用旗帜模板 以下各條所指的 指定樣式 為下列指定樣式表中的指定樣式 1912年 不含 前 未內渡的臺灣 含澎湖 人則為住民去就決定日前 的大清臣民 其為大清臣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1 註 1 1912年至1928年的中華民國國民 其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2 註 2 1928年至1949年的中華民國國民 且此後未赴臺灣者 其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3 註 2 住民去就決定日後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 含澎湖 前未內渡或出生的臺灣 含澎湖 人 其為 未內渡 臺灣 含澎湖 人期間的國籍應表述為指定樣式4 註 3 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國民 其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5 若其在1928年至1949年間亦為中華民國國民 其在1928年至1949年間為中華民國國民期間的国籍同樣以指定樣式5表述 而無須另外以指定樣式3表述 1949年以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如其在中國大陸設有戶籍 其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6 1997年以後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香港永久性居民 無論是在何時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其在1997年後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7 1999年以後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澳門永久性居民 無論是在何時獲得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 其在1999年後為澳門永久性居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8 1997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並於1983年至1997年間具英國屬土公民國籍者 其具英國屬土公民國籍期間的國籍表述應為指定樣式9 1997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並於1987年起具英國國民 海外 國籍者 其具英國國民 海外 國籍期間的國籍表述應為指定樣式10 以下人物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11 註 4 1983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並具英國國籍者 或 1997年以前獲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並於1983年至1997年間只具英國屬土公民國籍 及於1997年以後不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 1999年以前獲得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 並於1999年以前具葡萄牙國籍 又未於1999年以後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 其為葡萄牙國民期間的国籍应表述为指定樣式12 以上各條不限制前國籍與多重國籍的標示 除非前國籍與多重國籍本身同樣符合以上各條的情形 就以上各條的情形 如相關人物在任何同一時間點實際上具多於一個國籍 無論是否上方提及的任何國籍 在有來源支持相關聲稱的情況下 應同時標記相關國籍 如有需要 可以括注或注释形式说明其国籍变更情况 以配合相關國籍模板或連結的使用 指定樣式表 查論編 編號 指定樣式1 nbsp 中國 CHN 1862 僅適用於1889年前 nbsp 大清 QING 1862 僅適用於1889年前 nbsp 中國 CHN 1889 nbsp 大清 QING 1889 清朝 中国 清朝 大清 2 nbsp 中國 CHN 1912 nbsp 中華民國 ROC 1912 北洋政府 中国 北洋政府 中華民国 3 nbsp 中國 CHN 1928 nbsp 中華民國 ROC 1928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国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华民国 4 nbsp 日本 JPN 1868 大日本帝国 日本 5 nbsp 中華民國 ROC 中華民國 6 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 PRC 中华人民共和国 7 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 PRC HKG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居民 永久性居民 香港 8 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門 PRC MAC 中华人民共和国 澳門居民 永久性居民 澳門 9 nbsp 英國屬土 BDTC 英國海外領土公民 香港英國屬土公民 BDTC 英国属土 10 nbsp 英國國民 海外 GBN 英國國民 海外 11 nbsp 英國 GBR 1801 僅適用於1922年 1927年前 nbsp 英国 GBR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 僅適用於1922年 1927年前 英国 12 nbsp 葡萄牙 POR 1578 僅適用於1615年前 nbsp 葡萄牙 POR 1616 僅適用於1639年前 nbsp 葡萄牙 POR 1640 僅適用於1666年前 nbsp 葡萄牙 POR 1667 僅適用於1706年前 nbsp 葡萄牙王國 POR 1707 僅適用於1815年前 nbsp 葡萄牙巴西聯合王國 POR 1816 僅適用於1829年前 nbsp 葡萄牙王國 POR 1830 僅適用於1910年前 nbsp 葡萄牙 POR 1910 僅適用於1926年前 nbsp 葡萄牙 POR 1926 僅適用於1933年前 nbsp 葡萄牙 POR 1933 僅適用於1974年前 nbsp 葡萄牙 POR 葡萄牙王國 葡萄牙 僅適用於1910年前 葡萄牙 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参见 Wikipedia 格式手册 旗帜 国际组织 国际赛事条目用旗 在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中 應該使用正式名稱稱呼 例如 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關條目中 自1981年3月23日起 應稱呼中華民國派出之體育代表隊為 中華臺北 隊 而非 臺灣 隊 中華 队 中國台北 隊 或 中華民國 隊 1981年3月23日前 仍應依代表隊參加賽事當時之稱呼 如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民國代表團中使用 中華民國 等 香港自1997年7月1日起 澳門自1999年12月20日起派出之體育代表隊應稱為 中國香港 隊 及 中國澳門 隊 惟在條目正文中 不含列表部分 首次提及後可簡稱為 香 港 隊 及 澳 門 隊 在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前 仍應依代表隊參加賽事當時之稱呼 如19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香港代表团中使用 香港 等 由於 中國台灣 中國台北 等詞語具有高度政治性及爭議性 若遇中華民國於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之會籍登記為此類詞語者 敘述仍應優先使用 中華民國 或 臺灣 等詞語 並在旁加註 若一定要使用該等詞彙 則必須於備註欄宣告其指稱對象 且須確保為最低限度的使用 內文以外之附加材料在模板 地圖 圖例等敘述性內文以外之附加材料當中 限採用事實主權敍述 除非相關附加材料的應用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相關附加材料所加入的條目 下稱 相關條目 是直接涉及法理主權敍述的條目 即存在講述主張疆域的段落及 或講述主權爭議的段落的條目 除非相關附加材料本身已可使讀者快速明確區分實質控制區域和非實質控制區域 否則相關條目必須要同時列有僅標示實質控制區域的附加材料 倘若一則相關附加材料能夠傳達等效的重大資訊 不得使用多則相關附加材料 其他情況下 如相關條目確有進行法理主權敍述的必要 相關法理主權敍述應著墨於內文 註釋 詳見 大清國籍條例 2 0 2 1 割据政权可采用注释形式另行说明 詳見大日本帝國 國籍法 明治三十二年法律第六十六號 詳見英國國籍法與香港 1997年英國國籍 香港 法令 参见维基百科 避免地域中心 维基百科 格式手册 朝鲜半岛用语 维基百科 格式手册 地区用词的格式查论编格式手冊各專題格式建議內容親和力 传记 消歧義頁 信息框 链接 避免自我提及 避免使用的字詞 不要華而不實 不要模稜兩可格式縮寫 日期和数字 标点符号 示亡号 音标 文字格式 標題 生僻字 朝鮮半島文字圖片题註 旗帜排版佈局 導言 章節標題 表格 瑣碎章節列表嵌入列表 列表 作品列表 独立列表法律法律 商标創作日本動漫游戏 电影 電視 电子游戏 虚构音樂音樂專輯地區兩岸四地 日本 朝鮮半島 越南科學化學 電腦 数学 哲学 地震 生物分類法交通交通車輛條目相關方針指引条目长度 命名常规 分類 列表與導航模板 頁面分類 列明来源 頂註 签名 子頁面 討論頁指導 模板名字空间 行话解释 用戶頁 姊妹计划 专题指引檢索 nbsp 格式指引分類灰字並非正式指引 僅供參考 青字为含有部分方针或指引的页面查论编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五大支柱 忽略所有规则方针內容方針中立的观点 可供查證 非原创研究 避免地域中心 维基百科不是什么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自传 生者傳記 文件使用 侵犯著作权 非中文重定向問題 列表概述 獨立列表存廢命名方针命名常规 化學 日本動漫遊戲條目 电子游戏 人名 音樂 技术限制 外交代表機構 體育代表隊 各主題作品及其轄下分類命名 分類命名一致性 非條目頁面命名合作方針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击 编辑战 编辑 保護 假冒签名 騷擾 破坏 条目所有权 封禁 禁制 高風險主題删除方針删除 何時應當刪除重定向 移動時不留重定向 快速删除 修订版本删除 存廢覆核用户方針用户名 機械人 管理员 管理戰 管理员的离任 權限申請 解除權限 新页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户查核 傀儡 监督 IP封禁豁免 开放代理 人事任免投票資格 志愿者回复团队 机器用户 行政员 大量帳號建立者 檔案移動員 介面管理員 模板編輯員 過濾器助理法律方针使用条款 有償編輯 誹謗 著作权信息 非歧视 非自由内容使用 兒童保護 不要訴諸法律威脅基金会方针通用行為準則 基金會行動 其他基金会方針指引內容指引不要包含原始资料的副本 列明来源 序言章節 什么是条目 可靠来源 医学 布告板评级 外部链接 小小作品 字詞轉換處理 繁简处理 地區詞處理 剧透内容 钱币学条目 翻譯 人物列表收錄 新闻动态 重複發生的項目 正在发生 部分 偽命名空間文件指引非自由版权图片大小 文件名稱 標誌編輯指引消歧义 重定向 用户页 頁面分類 过度分类 高風險模板 草稿命名空间 模板樣式 利益衝突編輯指引关注度指引通用关注度 数字 書籍 地理特征 道路特殊收錄限制 人物 學者 運動員 幾何圖形 性质表 音樂 交通 组织 氣旋 虛構 天體 電視劇格式指引格式手册 缩写 不要華而不實 作品列表 文字格式 版面佈局 日期和数字 标点符号 嵌入列表 跨語言連結 演員及角色資料 电子游戏 兩岸四地用語 朝鮮半島用語 旗幟 虚构 序言章節第一句態度指引假定善意 礼仪 不要伤害新手 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 隐退 建设性意见 游戏维基规则 勇于更新页面 討論頁 簽名 勇於提問 拉票 爭議解決 利益冲突删除指引快速保留 關閉存廢討論用户指引大量信息發送者 账号请求 账户安全 申请成为管理人员 跨維基导入者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Wikipedia 格式手册 两岸四地用语 amp oldid 7986471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