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自他交換法

自他交換法藏語གཏོང་ལེན་威利转写gtong lenTHLtonglen;英語:TonglenTonglin),又稱自他相換法自他換,大乘佛教術語,是一種修行禪定的方法,起源於寂天菩薩,經由阿底峽大師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極為盛行,在漢傳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門,叫做代众生苦

釋義與修法 编辑

在藏文中,གཏོང་ལེན་是由「給予」(藏語གཏོང་威利转写gtongTHLtong)以及「接受」(藏語ལེན་威利转写lenTHLlen)這兩個字所組成。

修行者進行這種禪修時,會觀想將自己所喜愛的一切,以白光形式從心間發出,從自身右鼻孔出,從他人左鼻孔入,施捨給他人;而他人不喜或受苦的一切,以黑光形式從他人右鼻孔出,從自身左鼻孔入,融入自身心間,讓自己接受別人所不想要的一切。

此禪觀实际上属于慈心觀的一种。

傳承 编辑

自他交換法,最早起源於寂天入菩薩行論》中。阿底峽大師,經由他的上師金洲法稱,領受到這種教法,之後傳入西藏。這個教法被認為是阿底峽大師最重要的根本教授。格魯派上師宗喀巴在接受這個教法後,也將它視為最根本的教授而傳授給他的弟子,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加以介紹。

在《修心七要》中,也介紹了這種修行法。

理論 编辑

藏傳佛教理論 编辑

入菩薩行論》中,教導先思維自己與他人是平等的,自身中的苦樂也是平等的,希望他人與自己一樣平等的獲得快樂[1]。進一步思維世間痛苦,升起悲心與保護心,了解無我道理,以自身來替代他身受苦,來利益他人[2]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有:“诸苦源於贪己乐,诸佛生於利他心,故於自乐与他苦,如实修换佛子行。……我虽无有何罪过,竟有人欲断吾头,然以悲心於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纵因贫困受轻贱,復遭重病及魔障,眾生罪苦己代受,无怯懦心佛子行。”

根據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教授,進行自他交換法的修法,首先必須先思維自他交換的道理,了解修行的障礙。之後才進行修法。修法的次第,則分成兩個層次:第一階段為自他平等,第二階段為自他交換。

汉传佛教理論 编辑

在汉传佛教中,同样主张修自他交换之慈悲心,這是大乘佛教菩薩行的一種相通的法門,不過漢傳佛教一般稱作“代眾生受苦”、“代受”。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提到以“代众生苦供养”爲“法供養”之一[3],華嚴菩薩清凉国师在《行愿品别行疏》就代眾生受苦提出七種方法,闡述了代受的可能性和殊勝性。在《彌勒菩薩大成佛經》中,也有“以身代受令其得乐”句[4]。《悲華經》中,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宝海梵志在佛前發願:“是诸众生若业报未尽,我当舍寿入阿鼻狱代受苦恼。我当为是一切众生,于阿鼻地狱代受诸苦,令不堕地狱,值遇诸佛咨受妙法,出于生死入涅槃城。我今要当代是众生,久久常处阿鼻地狱。”[5]。《大寶積經》裡也有“如是眾生所受苦惱,我悉代受,令彼得樂”之句[6]贤首大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也提到“普代众生受苦德”[7]。還有諸多經典都提到這個法門。

註釋 编辑

  1. ^ 天息災譯《菩提行經》卷3:「 先當如是觀,重自他不二,我自一切行,苦樂亦平等。手作多種事,守護如一身,世壞不壞法,苦樂等亦爾。如己之別苦,一一皆消盡,如是我受持,為於有情等。我若愛於他,令得平等樂,彼得快樂已,於自勝何奪。」
  2. ^ 天息災譯《菩提行經》卷3:「 思惟於世間,是故悲苦多,一苦而非多,見有情獲得,悲苦如是生。於自他平等, 自苦不消除,欲消除他苦,是故妙人月,說彼有情句,善者如是觀,他苦平等護。…… 利他無所求,果報誰云愛,是故我如此,無德而自謂,悲心與護心,為他如是起…… 此身之和合,因緣如拍手,此是世間緣,有情何不知。云何學無生,如學而自知。自身而非身,以自如他身,如是而利他,作已不疑慮,果熟而自受,當獲彼無生。」
  3. ^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4. ^ 《彌勒菩薩大成佛經》:“我今摄受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生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供养。持八戒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为苦恼众生深生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5. ^ 释尊成就娑婆世界的五百本愿, 新浪佛學, [2019-02-11], (原始内容于2019-02-12) 
  6. ^ 釋大拙, 從「天臺教觀」論「代眾生懺悔」之思想與實踐, 中華佛學研究第10期, [2019-02-11], (原始内容于2011-07-27) 
  7.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但欲广利群生冤亲平等,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证菩提。又菩萨大悲大愿,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切受苦众生,要令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华严经》云:广大悲云遍一切,舍身无量等刹尘。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无诸垢。谓众生妄执,念念迁流,名之为苦。菩萨教令了蕴空寂,自性本无,故云离苦。问:众生无边苦业无边,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答:菩萨代众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心无暂替,因果丧亡,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入三涂,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杂集论》云: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离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已上(以上)明四种行德竟。

自他交換法, 藏語, གཏ, 威利转写, gtong, tonglen, 英語, tonglen, 或tonglin, 又稱自他相換法, 自他換, 大乘佛教術語, 是一種修行禪定的方法, 起源於寂天菩薩, 經由阿底峽大師傳入西藏, 在藏傳佛教中極為盛行, 在漢傳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門, 叫做代众生苦, 目录, 釋義與修法, 傳承, 理論, 藏傳佛教理論, 汉传佛教理論, 註釋釋義與修法, 编辑在藏文中, གཏ, 是由, 給予, 藏語, གཏ, 威利转写, gtong, tong, 以及, 接受, 藏語, 威利转写. 自他交換法 藏語 གཏ ང ལ ན 威利转写 gtong len THL tonglen 英語 Tonglen 或Tonglin 又稱自他相換法 自他換 大乘佛教術語 是一種修行禪定的方法 起源於寂天菩薩 經由阿底峽大師傳入西藏 在藏傳佛教中極為盛行 在漢傳佛教中也有相同的修行法門 叫做代众生苦 目录 1 釋義與修法 2 傳承 3 理論 3 1 藏傳佛教理論 3 2 汉传佛教理論 4 註釋釋義與修法 编辑在藏文中 གཏ ང ལ ན 是由 給予 藏語 གཏ ང 威利转写 gtong THL tong 以及 接受 藏語 ལ ན 威利转写 len THL len 這兩個字所組成 當修行者進行這種禪修時 會觀想將自己所喜愛的一切 以白光形式從心間發出 從自身右鼻孔出 從他人左鼻孔入 施捨給他人 而他人不喜或受苦的一切 以黑光形式從他人右鼻孔出 從自身左鼻孔入 融入自身心間 讓自己接受別人所不想要的一切 此禪觀实际上属于慈心觀的一种 傳承 编辑自他交換法 最早起源於寂天 入菩薩行論 中 阿底峽大師 經由他的上師金洲法稱 領受到這種教法 之後傳入西藏 這個教法被認為是阿底峽大師最重要的根本教授 格魯派上師宗喀巴在接受這個教法後 也將它視為最根本的教授而傳授給他的弟子 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加以介紹 在 修心七要 中 也介紹了這種修行法 理論 编辑藏傳佛教理論 编辑 入菩薩行論 中 教導先思維自己與他人是平等的 自身中的苦樂也是平等的 希望他人與自己一樣平等的獲得快樂 1 進一步思維世間痛苦 升起悲心與保護心 了解無我道理 以自身來替代他身受苦 來利益他人 2 佛子行三十七頌 中有 诸苦源於贪己乐 诸佛生於利他心 故於自乐与他苦 如实修换佛子行 我虽无有何罪过 竟有人欲断吾头 然以悲心於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纵因贫困受轻贱 復遭重病及魔障 眾生罪苦己代受 无怯懦心佛子行 根據宗喀巴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的教授 進行自他交換法的修法 首先必須先思維自他交換的道理 了解修行的障礙 之後才進行修法 修法的次第 則分成兩個層次 第一階段為自他平等 第二階段為自他交換 汉传佛教理論 编辑 在汉传佛教中 同样主张修自他交换之慈悲心 這是大乘佛教菩薩行的一種相通的法門 不過漢傳佛教一般稱作 代眾生受苦 代受 在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中 提到以 代众生苦供养 爲 法供養 之一 3 華嚴菩薩清凉国师在 行愿品别行疏 就代眾生受苦提出七種方法 闡述了代受的可能性和殊勝性 在 彌勒菩薩大成佛經 中 也有 以身代受令其得乐 句 4 悲華經 中 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宝海梵志在佛前發願 是诸众生若业报未尽 我当舍寿入阿鼻狱代受苦恼 我当为是一切众生 于阿鼻地狱代受诸苦 令不堕地狱 值遇诸佛咨受妙法 出于生死入涅槃城 我今要当代是众生 久久常处阿鼻地狱 5 大寶積經 裡也有 如是眾生所受苦惱 我悉代受 令彼得樂 之句 6 贤首大师在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 也提到 普代众生受苦德 7 還有諸多經典都提到這個法門 註釋 编辑 天息災譯 菩提行經 卷3 先當如是觀 重自他不二 我自一切行 苦樂亦平等 手作多種事 守護如一身 世壞不壞法 苦樂等亦爾 如己之別苦 一一皆消盡 如是我受持 為於有情等 我若愛於他 令得平等樂 彼得快樂已 於自勝何奪 天息災譯 菩提行經 卷3 思惟於世間 是故悲苦多 一苦而非多 見有情獲得 悲苦如是生 於自他平等 自苦不消除 欲消除他苦 是故妙人月 說彼有情句 善者如是觀 他苦平等護 利他無所求 果報誰云愛 是故我如此 無德而自謂 悲心與護心 為他如是起 此身之和合 因緣如拍手 此是世間緣 有情何不知 云何學無生 如學而自知 自身而非身 以自如他身 如是而利他 作已不疑慮 果熟而自受 當獲彼無生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善男子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所谓 如说修行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 摄受众生供养 代众生苦供养 勤修善根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 彌勒菩薩大成佛經 我今摄受是诸人等 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 为他演说赞叹义味 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 修诸功德来生我所 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 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或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 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或以施僧常食 起立僧房四事供养 持八戒斋修习慈心 行此功德来生我所 或为苦恼众生深生慈悲 以身代受令其得乐 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释尊成就娑婆世界的五百本愿 新浪佛學 2019 0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12 釋大拙 從 天臺教觀 論 代眾生懺悔 之思想與實踐 中華佛學研究第10期 2019 0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27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 四者 普代众生受苦德 谓修诸行法 不为自身 但欲广利群生冤亲平等 普令断恶 备修万行 速证菩提 又菩萨大悲大愿 以身为质 于三恶趣 救赎一切受苦众生 要令得乐 尽未来际 心无退屈 不于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 华严经 云 广大悲云遍一切 舍身无量等刹尘 以昔劫海修行力 今此世界无诸垢 谓众生妄执 念念迁流 名之为苦 菩萨教令了蕴空寂 自性本无 故云离苦 问 众生无边苦业无边 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 答 菩萨代众生受苦者 由大悲方便力故 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 从妄而生 无由出苦 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 心无暂替 因果丧亡 苦业无由得生 但令不入三涂 名为普代众生受苦德也 杂集论 云 于不坚坚觉深住于颠倒 离烦恼所恼 得最上菩提 已上 以上 明四种行德竟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自他交換法 amp oldid 7008182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