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guǐ中国時代的青铜食器礼器,用来盛放谷物饭食。器身横截面圆形,器腹较深,有圈足。簋的形制多样,无或有盖,无耳、两耳或四耳,圈足下或有方座或附足。簋自商代就已经出现,一直流行到战国,是中国青铜时代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粢盛器。

名称

青铜簋在铭文上通常自称 隶定为“𣪕”)。宋朝金石学家吕大临金石学著作《考古图》中,将金文 错误地释读为“敦”[1],将 (“盨”)误释为“簋”[2],因而错误地称青铜簋为“”,称青铜盨为“簋”。人钱玷指出“𣪕”是“簋”的异体字,为簋正名,但簋、盨仍不分。黄绍箕在《说𣪕》中论证自名为𣪕的青铜器即古文献中记载的簋,并指出青铜盨不属于青铜簋。这一观点被容庚进一步证实,𣪕与簋的关系遂成定论。[3]:124

“簋”的本字甲骨文中写作 (隶定为“皀”/“㿝”),象装着食物的器物的形状。 (“即”/“卽”)象人面向食器就食; (“既”/“旣”)象在食器面前的人,吃饱饭后转过头; (“鄉”/“鄕”)象两个人对着食器进食。商晚期和周代,转而通行由“㿝”和“殳”会意而成的“𣪕”字。之后又通行在“皀”上下分别加“竹”和“皿”的“簋”字。[4][3]:124

功用

 
七鼎六簋,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墓出土,河南博物院[5]

根据儒家典籍,簋的用途是盛放黍稷谷物饭食[6][7]但考古发掘的一些铜簋装有兽骨,或从残留物中检测出动物蛋白[8][9][10]据推测,簋在早期盛放食物较为多样,有肉食粮食等,西周中期之后才单一化,专门盛放谷物饭食。[11]:36

周人建立起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以炊食器为中心的器用制度,尤其是以和簋为核心的列器制度。[12]鼎和簋都用来盛放主要食物,鼎盛肉食,簋盛粮食,常常配合使用。[13][14]鼎簋相配有一定的礼数要求,鼎的数量通常为奇数,簋的数量通常为偶数。一组形制、大小、纹饰相同的簋称为“列簋”。西周早期,列簋的数量不多,之后逐渐发展,到两周之际,已经占到出土铜簋的90%。[11]:230

俞伟超根据《三礼》进行考订,认为“对正鼎而言,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一鼎无簋,是周代常制”。[14]但儒家典籍反应的主要是两周之际的理想规定,不能代表西周古礼或实际运用的情形,考古发掘中经常有不与此对应的情况。[15][16]

形制

簋的数量繁多,形制相当多样。其器形的共同点是圆口、圆腹、有圈足,而差异主要集中在足、腹、耳的形制变化。足可以分成三类:纯圈足,圈足下接方座,圈足下附三足。腹可以分成四类:形,束颈、下腹鼓起、腹壁有起伏;形,腹壁基本平直;形,腹部鼓起、口沿内收、通常有盖;形,腹部相对较浅、圈足较高。耳主要可以分为无耳、半环耳、附耳、兽首衔环耳,此外还有贯耳、小环耳、龙耳等。通常为双耳,也可能有四耳。[17]:25,28-29[11]:40-41簋早期大多无盖,西周中期后多有盖,进食时可以从簋中取出食物放在仰置的盖上食用。[3]:125

青铜簋最常见的形制是碗钵形半环耳圈足簋(下图一)和罐形半环耳附足簋(下图二),盂盆形无耳圈足簋(下图三)与碗钵形半环耳方座簋(下图四)次之。[11]:52,54,59

历史

 
 
 
 
簋(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就已经在使用敞口、深腹、圈足的陶制盛食器。一些考古报告将这些陶器称为陶碗、陶盆,另一些报告则参考后世青铜簋的形制,称其为陶簋。这种盛食器就是青铜簋的前身。[11]:17

青铜簋大致出现于商代中期至殷墟二期西周早期是簋发展的黄金时期,数量众多,以碗钵形环耳圈足簋为主流,且出现了大量不具实用性的装饰性部件,如方座、四耳、鸟兽造型环耳、铜铃等。西周中期,簋经历小幅衰落,数量减少,风格简约质朴。进入西周晚期,簋又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由于列簋制度的出现,簋的数量大大增加,罐形环耳附足簋成为主流。到春秋战国时期,簋在中原地区已经衰微,但在周边区域仍有所保留,还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制。[11]:227-228

在青铜粢盛器中,簋占据主导地位,出现得最早,流传时间最久,传世数量最多,在青铜礼器史上的地位也最为突出,对其他粢盛器形制的产生有深远影响。[17]:19,80青铜[18][19][17]:80的器形都直接或间接由簋演化而来。

參考

  1. ^ 吕大临. 考古图·卷三. [2019-11-01]. (原始内容于2020-12-12). 
  2. ^ 吕大临. 考古图·卷三. [2019-11-01]. (原始内容于2020-07-17). 
  3. ^ 3.0 3.1 3.2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055-5. 
  4. ^ .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5. ^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 华夏考古. 1992, (03): 104-113. 
  6. ^ 仪礼·公食大夫礼. [2019-11-01]. (原始内容于2021-02-27). 宰夫设黍稷六簋于俎西。 
  7. ^ 周礼注疏·地官·舍人. [2019-11-01]. (原始内容于2020-11-01). 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1987年夏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的发掘. 考古. 1988, (10): 875-881. 
  9. ^ 陕西周原考古队. 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 文物. 1979, (11): 1-11. 
  10. ^ 杨益民,金爽,谢尧亭,黄文川,王昌燧. 绛县倗国墓地铜簋的残留物分析. 华夏考古. 2012, (03): 67-7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任雪莉. 商周青铜簋整理与研究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2. ^ 曹玮. 从青铜器的演化试论西周前后期之交的礼制变化. 周秦文化研究.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443-456. ISBN 7-224-04309-5. 
  13. ^ 周礼注疏. [2019-11-01]. (原始内容于2020-11-01). 鼎簋十有二……合言鼎簋者,牲與黍稷俱食之主也。 
  14. ^ 14.0 14.1 俞伟超; 高明.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 (01): 85-99. 
  15. ^ 林沄.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 史学集刊. 1990, (03): 12-23. 
  16. ^ 谢尧亭. 天马—曲村墓地用鼎簋礼的考察. 文物世界. 2010, (03): 18-24. 
  17. ^ 17.0 17.1 17.2 陈芳妹. 商周青铜簋形器研究. 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5: 19-110. ISBN 9789575621803. 
  18. ^ 张懋镕; 沙忠平. 青铜簠兴起于宝鸡说. 文博. 2015, (01): 32-34. 
  19. ^ 张懋镕. 两周青铜盨研究. 考古学报. 2003, (01): 1-28. 

参见

guǐ, 是中国商周時代的青铜食器兼礼器, 用来盛放谷物饭食, 器身横截面为圆形, 器腹较深, 有圈足, 的形制多样, 无盖或有盖, 无耳, 两耳或四耳, 圈足下或有方座或附足, 自商代就已经出现, 一直流行到战国, 是中国青铜时代数量最多, 延续时间最长, 最重要的粢盛器, 商朝青铜, 大都会博物馆藏, 西周青铜,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 目录, 名称, 功用, 形制, 历史, 參考, 参见名称, 编辑青铜在铭文上通常自称, 隶定为, 𣪕, 宋朝金石学家吕大临在金石学著作, 考古图, 将金文, 错误地释读为, 误. 簋 guǐ 是中国商周時代的青铜食器兼礼器 用来盛放谷物饭食 器身横截面为圆形 器腹较深 有圈足 簋的形制多样 无盖或有盖 无耳 两耳或四耳 圈足下或有方座或附足 簋自商代就已经出现 一直流行到战国 是中国青铜时代数量最多 延续时间最长 最重要的粢盛器 商朝青铜簋 大都会博物馆藏 西周青铜簋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 目录 1 名称 2 功用 3 形制 4 历史 5 參考 6 参见名称 编辑青铜簋在铭文上通常自称 隶定为 𣪕 宋朝金石学家吕大临在金石学著作 考古图 中 将金文 错误地释读为 敦 1 将 盨 误释为 簋 2 因而错误地称青铜簋为 敦 称青铜盨为 簋 清人钱玷指出 𣪕 是 簋 的异体字 为簋正名 但簋 盨仍不分 黄绍箕在 说𣪕 中论证自名为𣪕 的青铜器即古文献中记载的簋 并指出青铜盨不属于青铜簋 这一观点被容庚进一步证实 𣪕 与簋的关系遂成定论 3 124 簋 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写作 隶定为 皀 㿝 象装着食物的器物的形状 即 卽 象人面向食器就食 既 旣 象在食器面前的人 吃饱饭后转过头 鄉 鄕 象两个人对着食器进食 商晚期和周代 转而通行由 㿝 和 殳 会意而成的 𣪕 字 之后又通行在 皀 上下分别加 竹 和 皿 的 簋 字 4 3 124功用 编辑 七鼎六簋 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5 根据儒家典籍 簋的用途是盛放黍稷等谷物饭食 6 7 但考古发掘的一些铜簋装有兽骨 或从残留物中检测出动物蛋白 8 9 10 据推测 簋在早期盛放食物较为多样 有肉食 粮食 羹等 西周中期之后才单一化 专门盛放谷物饭食 11 36周人建立起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 以炊食器为中心的器用制度 尤其是以鼎和簋为核心的列器制度 12 鼎和簋都用来盛放主要食物 鼎盛肉食 簋盛粮食 常常配合使用 13 14 鼎簋相配有一定的礼数要求 鼎的数量通常为奇数 簋的数量通常为偶数 一组形制 大小 纹饰相同的簋称为 列簋 西周早期 列簋的数量不多 之后逐渐发展 到两周之际 已经占到出土铜簋的90 11 230俞伟超根据 三礼 进行考订 认为 对正鼎而言 九鼎配八簋 七鼎配六簋 五鼎配四簋 三鼎配二簋 一鼎无簋 是周代常制 14 但儒家典籍反应的主要是两周之际的理想规定 不能代表西周古礼或实际运用的情形 考古发掘中经常有不与此对应的情况 15 16 形制 编辑簋的数量繁多 形制相当多样 其器形的共同点是圆口 圆腹 有圈足 而差异主要集中在足 腹 耳的形制变化 足可以分成三类 纯圈足 圈足下接方座 圈足下附三足 腹可以分成四类 碗钵形 束颈 下腹鼓起 腹壁有起伏 盂盆形 腹壁基本平直 罐形 腹部鼓起 口沿内收 通常有盖 豆形 腹部相对较浅 圈足较高 耳主要可以分为无耳 半环耳 附耳 兽首衔环耳 此外还有贯耳 小环耳 龙耳等 通常为双耳 也可能有四耳 17 25 28 29 11 40 41簋早期大多无盖 西周中期后多有盖 进食时可以从簋中取出食物放在仰置的盖上食用 3 125青铜簋最常见的形制是碗钵形半环耳圈足簋 下图一 和罐形半环耳附足簋 下图二 盂盆形无耳圈足簋 下图三 与碗钵形半环耳方座簋 下图四 次之 11 52 54 59 碗钵形 双半环耳 无盖 圈足簋 大都会博物馆藏 罐形 双半环耳 有盖 附足簋 河南博物院藏 盂盆形 无耳 无盖 圈足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碗钵形 双半环耳 无盖 方座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盂盆形 双附耳 无盖 圈足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豆形 四半环耳 有盖 方座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碗钵形 双龙耳 有盖 方座簋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罐形 双兽首衔环耳 有盖 附足簋 大都会博物馆藏历史 编辑 簋 左上 簠 右上 盨 左下 敦 右下 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黄河和长江流域就已经在使用敞口 深腹 圈足的陶制盛食器 一些考古报告将这些陶器称为陶碗 陶盆 另一些报告则参考后世青铜簋的形制 称其为陶簋 这种盛食器就是青铜簋的前身 11 17青铜簋大致出现于商代中期至殷墟二期 西周早期是簋发展的黄金时期 数量众多 以碗钵形环耳圈足簋为主流 且出现了大量不具实用性的装饰性部件 如方座 四耳 鸟兽造型环耳 铜铃等 西周中期 簋经历小幅衰落 数量减少 风格简约质朴 进入西周晚期 簋又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由于列簋制度的出现 簋的数量大大增加 罐形环耳附足簋成为主流 到春秋战国时期 簋在中原地区已经衰微 但在周边区域仍有所保留 还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制 11 227 228在青铜粢盛器中 簋占据主导地位 出现得最早 流传时间最久 传世数量最多 在青铜礼器史上的地位也最为突出 对其他粢盛器形制的产生有深远影响 17 19 80青铜簠 18 盨 19 盆 敦 17 80的器形都直接或间接由簋演化而来 參考 编辑 吕大临 考古图 卷三 2019 1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2 吕大临 考古图 卷三 2019 1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17 3 0 3 1 3 2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 7 5325 5055 5 漢語多功能字庫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 2019 11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0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 华夏考古 1992 03 104 113 仪礼 公食大夫礼 2019 1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7 宰夫设黍稷六簋于俎西 周礼注疏 地官 舍人 2019 1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1 凡祭祀 共簠簋 實之 陳之 方曰簠 圓曰簋 盛黍稷稻粱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1987年夏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的发掘 考古 1988 10 875 881 陕西周原考古队 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 文物 1979 11 1 11 杨益民 金爽 谢尧亭 黄文川 王昌燧 绛县倗国墓地铜簋的残留物分析 华夏考古 2012 03 67 71 11 0 11 1 11 2 11 3 11 4 11 5 任雪莉 商周青铜簋整理与研究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曹玮 从青铜器的演化试论西周前后期之交的礼制变化 周秦文化研究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443 456 ISBN 7 224 04309 5 周礼注疏 2019 11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1 鼎簋十有二 合言鼎簋者 牲與黍稷俱食之主也 14 0 14 1 俞伟超 高明 周代用鼎制度研究 上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 01 85 99 林沄 周代用鼎制度商榷 史学集刊 1990 03 12 23 谢尧亭 天马 曲村墓地用鼎簋礼的考察 文物世界 2010 03 18 24 17 0 17 1 17 2 陈芳妹 商周青铜簋形器研究 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5 19 110 ISBN 9789575621803 张懋镕 沙忠平 青铜簠兴起于宝鸡说 文博 2015 01 32 34 张懋镕 两周青铜盨研究 考古学报 2003 01 1 28 参见 编辑㝬簋 天亡簋 利簋 康侯簋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簋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簋 amp oldid 7005167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