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又称,是中国周代特有的青铜食器礼器,用来盛放谷物饭食。器身呈覆斗状横截面长方形,有,器身和盖通常同形、对称。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1][2]

象首纹簠,首都博物馆藏。腹壁斜直
战国夔纹青铜簠,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腹壁有内折

形制 编辑

簠的器形特点是:覆斗状横截面长方形,大口;有足,通常为带缺口的矩形圈足;短边上通常有环耳或半环耳;有,器、盖通常同形[a],可以扣合。腹壁有两种形制,一种斜直,一种内折下收。[4]:25[5]:140

功用 编辑

在簠的铭文上,常自称其功用为“用盛稻粱”。考古发掘出土的簠器内也有粟米类食物。因此簠的功能与相似,是用来盛放谷物饭食的盛食器。[5]:139[6] 簠在墓葬中的出现形式跟簋一样:通常一组偶数件,与鼎相配。[7]

名称 编辑

 
唐兰等学者认为这种有镂空高圈足的形器物才是“簠”,不过这一观点并未被学界主流接受

在这类器物的铭文上,通常有两大类自称。一类隶定为“䀇”、“𠤳”、“㝬”(拼音注音ㄍㄨˊ)、“𫧚”等字,声旁为“古”、“夫”等。另一类隶定为“匡”、“𫧖”等字,声旁为“㞷”、“黄”等,与“筐”字同源,暗示青铜簠的起源可能与有关。学界一般认为,这类自名为“䀇”或“匡”的器物,就是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簠”。[5]:138-139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长方形、覆斗状、自称为“䀇”的青铜器,对应的是典籍文献中记载的“瑚”;而典籍文献中的“簠”,指的其实是一类自名为“铺”的形器物。[8][9]不过当前学界主流意见仍然以长方形器为“簠”,以豆形器为“铺”。[10]

历史 编辑

 
簠的产生与西周早期的方座有关

已知年代最早的簠出现在西周早期的王畿附近(今陕西宝鸡一带),由青铜、尤其是方座簋派生而来,也是西周文化重食(相对不重酒)文化的产物。西周中期,簋仍占据盛谷食器的主流,又出现了新兴的,再加上周穆王修典,簠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直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簠才迎来大发展。[7]随着青铜、青铜兴起,以及青铜方盖豆地位提升,青铜簠开始衰落,在统一六国后终于消亡。[11]:57

注释 编辑

  1. ^ 器盖不同形的簠相当罕见。河北中山王墓曾有出土。[3]:116-11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土生著. 土生说字 第24卷.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08: 169. 
  2. ^ 沈柔坚名誉主编;邵洛羊总主编. 中国美术大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2: 512. ISBN 7-5326-1098-5. 
  3.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  墓 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 上.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 ISBN 7-5010-0840-X. 
  4. ^ 容庚、张维持. 殷周青铜器通论.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 
  5. ^ 5.0 5.1 5.2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325-5055-5. 
  6. ^ 张婷. 两周青铜簠初步研究. 四川文物. 2009, (01): 45-51. 
  7. ^ 7.0 7.1 张懋镕; 沙忠平. 青铜簠兴起于宝鸡说. 文博. 2015, (01): 32-34. 
  8. ^ 唐兰. 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 文物. 1978, (03): 19-24. 
  9. ^ 高明. 䀇、簠考辨. 文物. 1982, (06): 70-73. 
  10. ^ 赵平安. “䀇、铺”再辨. 古文字研究 第三十一辑.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226-229. ISBN 7-101-12129-2. 
  11. ^ 胡嘉麟. 两周时期青铜簠研究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又称䀇, 是中国周代特有的青铜食器兼礼器, 用来盛放谷物饭食, 器身呈覆斗状, 横截面为长方形, 有盖, 器身和盖通常同形, 对称, 出现于西周早期, 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周象首纹, 首都博物馆藏, 腹壁斜直战国夔纹青铜,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腹壁有内折, 目录, 形制, 功用, 名称, 历史, 注释, 参考文献形制, 编辑的器形特点是, 覆斗状, 横截面为长方形, 大口, 有足, 通常为带缺口的矩形圈足, 短边上通常有环耳或半环耳, 有盖, 盖通常同形, 可以扣合, 腹壁有两种形制, 一种斜直, 一种内折下. 簠 fǔ 又称䀇 gǔ 是中国周代特有的青铜食器兼礼器 用来盛放谷物饭食 器身呈覆斗状 横截面为长方形 有盖 器身和盖通常同形 对称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 在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1 2 周象首纹簠 首都博物馆藏 腹壁斜直战国夔纹青铜簠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 腹壁有内折 目录 1 形制 2 功用 3 名称 4 历史 5 注释 6 参考文献形制 编辑簠的器形特点是 覆斗状 横截面为长方形 大口 有足 通常为带缺口的矩形圈足 短边上通常有环耳或半环耳 有盖 器 盖通常同形 a 可以扣合 腹壁有两种形制 一种斜直 一种内折下收 4 25 5 140功用 编辑在簠的铭文上 常自称其功用为 用盛稻粱 考古发掘出土的簠器内也有粟米类食物 因此簠的功能与簋相似 是用来盛放谷物饭食的盛食器 5 139 6 簠在墓葬中的出现形式跟簋一样 通常一组偶数件 与鼎相配 7 名称 编辑 nbsp 唐兰等学者认为这种有镂空高圈足的豆形器物才是 簠 不过这一观点并未被学界主流接受在这类器物的铭文上 通常有两大类自称 一类隶定为 䀇 𠤳 㝬 拼音 hu 注音 ㄍㄨˊ 𫧚 等字 声旁为 古 夫 等 另一类隶定为 匡 𫧖 等字 声旁为 㞷 黄 等 与 筐 字同源 暗示青铜簠的起源可能与竹筐有关 学界一般认为 这类自名为 䀇 或 匡 的器物 就是先秦典籍中记载的 簠 5 138 139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这种长方形 覆斗状 自称为 䀇 的青铜器 对应的是典籍文献中记载的 瑚 而典籍文献中的 簠 指的其实是一类自名为 铺 的豆形器物 8 9 不过当前学界主流意见仍然以长方形器为 簠 以豆形器为 铺 10 历史 编辑 nbsp 簠的产生与西周早期的方座簋有关已知年代最早的簠出现在西周早期的王畿附近 今陕西宝鸡一带 由青铜簋 尤其是方座簋派生而来 也是西周文化重食 相对不重酒 文化的产物 西周中期 簋仍占据盛谷食器的主流 又出现了新兴的盨 再加上周穆王修典 簠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直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簠才迎来大发展 7 随着青铜敦 青铜盒兴起 以及青铜方盖豆地位提升 青铜簠开始衰落 在秦统一六国后终于消亡 11 57注释 编辑 器盖不同形的簠相当罕见 河北中山王墓曾有出土 3 116 118参考文献 编辑 李土生著 土生说字 第24卷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08 169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沈柔坚名誉主编 邵洛羊总主编 中国美术大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12 512 ISBN 7 5326 1098 5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编 nbsp 墓 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 上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 ISBN 7 5010 0840 X 容庚 张维持 殷周青铜器通论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 5 0 5 1 5 2 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ISBN 978 7 5325 5055 5 张婷 两周青铜簠初步研究 四川文物 2009 01 45 51 7 0 7 1 张懋镕 沙忠平 青铜簠兴起于宝鸡说 文博 2015 01 32 34 唐兰 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 文物 1978 03 19 24 高明 䀇 簠考辨 文物 1982 06 70 73 赵平安 䀇 铺 再辨 古文字研究 第三十一辑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226 229 ISBN 7 101 12129 2 胡嘉麟 两周时期青铜簠研究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簠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簠 amp oldid 6573259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