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坐标22°20′17.14″N 114°09′36.08″E / 22.3380944°N 114.1600222°E / 22.3380944; 114.1600222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英語: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屬於香港法定古蹟。古墓中的磚上寫有「大吉番禺」, 一些學者例如蕭國鍵、呂沛銘認為墓中主人應為當時的貴族或官員。

李鄭屋古墓博物館
李鄭屋古墓博物館外貌
成立日期1955
地址 香港九龍長沙灣東京街41號
類型歷史博物館
網站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歷史 编辑

 
1955年李鄭屋漢墓出土時的情況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李鄭屋邨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於同年8月9日進行山坡夷平工程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1]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至於墓主身份就眾說紛紜,一直是個謎,有學者認為是鹽官. 資深旅行家,同時也是民間歷史學者的呂沛銘先生則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2]

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的香港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現今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

建築 编辑

 
李鄭屋漢墓模型(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品)

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於漢墓中出土了58件文物,當中包括至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陶屋模型和各種陶器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漢墓的佈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入口墓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

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面,但有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薛師」可能是製造墓磚的工匠的名字[3]

展覽 编辑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展覽廳
 
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墓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

漢墓現時已成為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一個博物館。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濕度,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墓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情況。而漢墓旁邊的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交通 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巴士

延伸閱讀 编辑

  •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李鄭屋漢墓(該館,2005年10月,ISBN 962-7039-53-5
  • 呂沛銘《李鄭屋漢墓》2005年8月(來源:正剛旅行隊《旅行家》年刊)

參見 编辑

參考 编辑

  1. ^ 詳見1999年8月11日《星島日報
  2. ^ 《旅行家》雜誌(正剛旅行隊成立33周年特輯)香山學社出版,香港 2005年夏)
  3. ^ 爾東. 周海燕 ,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72. ISBN 978-962-973-634-7. 

^ 詳見1999年8月11日《星島日報》 移至 ^ 《旅行家》雜誌(正剛旅行隊成立33周年特輯)香山學社出版,香港 2005年夏) 移至 ^ 爾東. 周海燕, 編.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72. ISBN 978-962-973-634-7.

外部連結 编辑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網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地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城中遊】隱於長沙灣的古蹟 李鄭屋漢墓︱kennechu.inf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坐标, 3380944, 1600222, 3380944, 1600222, 英語, cheng, tomb, museum, 位於香港九龍, 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古墓中的磚上寫有, 大吉番禺, 一些學者例如蕭國鍵, 呂沛銘認為墓中主人應為當時的貴族或官員, 李鄭屋古墓博物館李鄭屋古墓博物館外貌成立日期1955地址, 香港九龍長沙灣東京街41號類型歷史博物館網站, 目录, 歷史, 建築, 展覽, 交通, 延伸閱讀,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 nbsp, 1955年李鄭屋漢墓出土時. 坐标 22 20 17 14 N 114 09 36 08 E 22 3380944 N 114 1600222 E 22 3380944 114 1600222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英語 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 位於香港九龍 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古墓中的磚上寫有 大吉番禺 一些學者例如蕭國鍵 呂沛銘認為墓中主人應為當時的貴族或官員 李鄭屋古墓博物館李鄭屋古墓博物館外貌成立日期1955地址 香港九龍長沙灣東京街41號類型歷史博物館網站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目录 1 歷史 2 建築 3 展覽 4 交通 5 延伸閱讀 6 參見 7 參考 8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 nbsp 1955年李鄭屋漢墓出土時的情況1955年8月 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 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李鄭屋邨徙置大廈 當建築工人於同年8月9日進行山坡夷平工程時 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 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 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 在漢墓正式出土前 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 1 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 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 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 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 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 1988年12月 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至於墓主身份就眾說紛紜 一直是個謎 有學者認為是鹽官 資深旅行家 同時也是民間歷史學者的呂沛銘先生則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 2 由2005年1月起 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 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聚四氟乙烯物料製成的天幕 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 減低被侵蝕的機會 耗資達 100萬港元 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 在1970年代的香港教科書所見 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 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 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 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 現今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 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 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 建築 编辑 nbsp 李鄭屋漢墓模型 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品 根據考古學家推斷 該墓建於東漢時期 於漢墓中出土了58件文物 當中包括至少33件完整文物 例如陶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 然而 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 漢墓的佈局為十字形 一共有4個墓室 分別為前室 後室 右耳室及左耳室 中部為穹窿頂 入口墓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 墓室屬磚室墓 由平均長40厘米 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 大部份墓磚為素面 但有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 包括 大吉番禺 番禺大治曆 及 薛師 薛師 可能是製造墓磚的工匠的名字 3 展覽 编辑 nbsp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展覽廳 nbsp 墓室並不對外開放 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墓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 漢墓現時已成為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一個博物館 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和濕度 墓室並不對外開放 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墓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情況 而漢墓旁邊的展覽館 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 還設有 李鄭屋漢墓 和 華南漢文化 兩個展覽 以文字 照片 地圖 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 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 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nbsp 李鄭屋漢墓 nbsp 漢墓入口 nbsp 博物館的一隅 nbsp 陶鼎 nbsp 陶屋模型交通 编辑交通路線列表港鐵 荃灣綫 長沙灣站A3出口 沿東京街步行約10分鐘 深水埗站D2出口 鄰近大埔道 美荷樓 觀塘綫 石硤尾站A出口 鄰近大埔道 美荷樓 巴士九龍新界巴士2 蘇屋 尖沙咀碼頭2A 樂華 美孚6P 蘇屋 鯉魚門邨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702S 蘇屋邨 長沙灣 深盛路 只在上課日上課下課時間服務793 將軍澳工業邨 蘇屋邨 過海隧道巴士112 北角 百福道 蘇屋118 小西灣 藍灣半島 長沙灣 深旺道 118P 小西灣 藍灣半島 長沙灣 深旺道 只限平日繁忙時間服務970 數碼港 蘇屋N122 筲箕灣 美孚 通宵服務 九龍專線小巴45B 深水埗 基隆街 蘇屋邨45M 明愛醫院 深水埗 基隆街 延伸閱讀 编辑香港歷史博物館編 李鄭屋漢墓 該館 2005年10月 ISBN 962 7039 53 5 呂沛銘 李鄭屋漢墓 2005年8月 來源 正剛旅行隊 旅行家 年刊 參見 编辑香港歷史博物館其他分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 羅屋民俗館 香港博物館列表參考 编辑 詳見1999年8月11日 星島日報 旅行家 雜誌 正剛旅行隊成立33周年特輯 香山學社出版 香港 2005年夏 爾東 周海燕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72 ISBN 978 962 973 634 7 詳見1999年8月11日 星島日報 移至 旅行家 雜誌 正剛旅行隊成立33周年特輯 香山學社出版 香港 2005年夏 移至 爾東 周海燕 編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72 ISBN 978 962 973 634 7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香港年報1955 第19章 考古 英文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網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地圖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城中遊 隱於長沙灣的古蹟 李鄭屋漢墓 kennechu inf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amp oldid 7981547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