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時間標準

某个时间系统的时间标准又称时间基准,是定义如何测量时间的一种规范,具体包括测量时间间隔的尺度基准和定义起始时刻的参考基准。[1]时间基准的确定依赖于某些人工或自然的周期性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是钟、表等机械的往复运动,或是地球及其他天体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又或是由晶体原子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信号等,但必须满足连续、稳定且可复现的条件。[2]其中,能够通过精确的计时工具直接测得的时间标准被称为原时或固有时间,在相对论框架下计算得的时间标准则被称为類時[3]

历史 编辑

19世纪-20世纪初:世界时的形成 编辑

标准子午线的确定 编辑

在19世纪,“世界时”一词被用于指称一种与“地方时”相对的、不随使用者的所在地而变化的约定的时间标准。当时,确定时间标准的最精确的的方法是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某一天体经过观测者所在位置的的子午线的时刻。因此,世界时这一概念不可避免地会与标准子午线联系在一起。而在当时,不同海图所使用的标准子午线却并不相同:奥斯陆哥本哈根那不勒斯巴黎斯德哥尔摩等城市所在的子午线都曾作为标准子午线出现。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标准子午线的历史开始于1767年,当时英国航海天文历英语The Nautical Almanac将穿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其星历表中的标准子午线。1871年8月,召开于安特卫普的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建议将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所有海图的零度经线。后在1875年,召开于罗马的第二届国际地理大会继续建议,以英国采用米制单位为条件,法国可以考虑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其标准子午线。[4]

1876年,加拿大工程师斯坦福·佛莱明发表了一篇提议使用世界时的文章。最初,他将这类世界时称为“cosmopolitan time”,随后在其陆续发表的几篇文章中他对进这一概念行了补充了。他认为,世界时应当是能以“共同的(common)”“普遍的(universal)”“非地方的(non-local)”“一致的(uniform)”“绝对的(absolute)”“全世界的(all world)”“地球的(terrestrial)”或“世界性的(cosmopolitan)”来描述的时间,“宇宙时(cosmic time)”一词也曾在他的文章中出现。然而,弗莱明并不同意将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标准子午线,原因是这种做法过于政治敏感。最终,他赞成将与格林尼治子午线相隔180度的经线作为标准子午线,这条子午线大致与今天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相当。[5][6]

1880年,英国将格林尼治平时(英語:Greenwich Mean Time,缩写:GMT)确定为英国的法定时间。随后在1883年,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系统也采用了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零时区的时间系统。同年,召开于罗马的第七届国际大地测量大会英语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通过了相关决议:提议将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将格林尼治正午作为世界时中一天的起点、以从0时到24时的方式计算世界时等等。1884年召开于华盛顿国际子午线会议英语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亦通过了类似的决议,同时还确定了世界时是平太阳时、世界时的起算时刻是本初子午线的平子夜等等。[4][7]

起算时刻的确定 编辑

尽管1884年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世界时中的一天是从子夜起算,但天文学家依然沿用着从正午开始量测世界时的习惯,格林尼治平时即为这一从正午起算的时间标准。然而在1925年年初,英国航海天文历决定将1924年的12月31.5日作为1925年的1月1.0日,加入12小时以将该时间标准的起算时刻从正午改为子夜。对这一新的时间标准,英国航海天文历沿用了格林尼治平时的称呼,而美国星历表英语American Ephemeris and Nautical Almanac则将其称为“格林尼治民用时(英語:Greenwich Civil Time,缩写:GCT)”。为避免混淆,原本从正午起算的时间标准后被成为“格林尼治天文时(英語:Greenwich Mean Astronomical Time,缩写:GMAT)”。

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IAU)提议以“世界时(英語:Universal Time,缩写:UT)”代替出现在星历表中的GMT或GCT,这也是“世界时”第一次出现在“官方”场合。在1935年,IAU决定正式弃用格林尼治民用时,改以世界时作为时间标准。至此,世界时的维持仍是通过天文观测的手段进行,这种方式后来被电子钟取代。到1956年,IAU确定了三类世界时的标准:UT0、UT1和UT2,三者间存在细微的差别,其中UT2在当时被作为无线电时间信号的标准来使用。[4][8]

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广播时间信号与协调时间 编辑

随着电报在19世纪的普及,世界上首个规律的广播时间信号在1904年出现。1919年,国际时间局(BIH)在巴黎成立,其职责是公布广播无线电信号所使用的时间与通过天文观测维持的时间标准之间的差异。但在20世纪初,不同国家使用的广播时间信号间仍然存在差别。1959年召开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他们决定让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对其进行研究。同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美国海军天文台达成了建立一种统一的、基于UT2和原子时的时间与频率传送基准的协议,并自1960年1月1日开始使用。该时间基准也被非正式地称为“协调世界时”。随后,其他国家的时间实验室也逐渐参与到这一项目中。到1961年,国际时间局开始接管这一工作。

1963年,CCIR在其发布的第374号建议案中给出了首个对协调世界时作出定义的国际规范,国际时间局则在1965年开始以当时的原子时A3(国际原子时的前身)来计量UTC。但由于UTC与原子时存在的频偏问题以及其时间单位与国际单位制下的秒长的不一致性,其后几年UTC经历了多次的调整。直到1970年,CCIR发布了第460号建议案,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修正,且要求加入跳秒机制使UTC与原有世界时的偏移被控制在1秒以内,UTC的定义才得以稳定下来。这一新的UTC系统自1972年的1月1日零时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今。[4][9][10]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时间标准 编辑

 
以黄线(测站的地方子午圈),其与平春分点(灰色箭头)之间的夹角即为地方平恒星时(LMST);类似地,红线(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地方子午圈)与平春分点的夹角为格林尼治平恒星时(GMST)

恒星时 编辑

恒星时是根据恒星的周日視運動而建立的时间基准。在这一时间基准中,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被称为一个恒星日,长度约为23时54分04秒,其他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秒等)再由恒星日划分而得。[11]其中,根据真春分点的运动定义的恒星时被称为真恒星时(又称视恒星时,英語:Apparent Sidereal Time,缩写:AST)。但受到地球章动的影响,真春分点的运动速率存在变化,由此定义出的真恒星时并非稳定的时间系统。因此,可以取真春分点的平均运动状态定义出匀速运动的平春分点,并由平春分点定义出平恒星时(英語:Mean Sidereal Time,缩写:MST)。真恒星时和平恒星时的差别在0.8-1.2秒之间。[12]

在天文观测中,恒星时在数值上与春分点相对于本地子午圈的时角相等。对于不同位置的测站,其观测到的恒星时也并非相等。以格林尼治天文台观测到的恒星时,即格林尼治恒星时(英語:Greenwich Sideral Time,缩写:GST)为基准,其他测站观测到的地方恒星时(英語:Local Sidereal Time,缩写:LST)与格林尼治恒星时之间的差异即为测站的天文经度  

 

由于对恒星的测量较对太阳的测量精度更高,在天文观测中亦常以恒星时作为时间标准。[13][14]

 
均时差的周期性变化,横轴为年积日

太阳时 编辑

与恒星时类似,太阳时是根据太阳的周日視運動而建立的时间基准,一个太阳日被定义为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类似地,根据真太阳的运动定义的太阳时被称为真太阳时,其速率受到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性以及黄道面赤道面的偏差的影响。因此,亦可取一个在赤道面上运动,且运动速率等于真太阳在赤道上的运动速率分量的平均值的理想模型作为“平太阳”,并根据平太阳的运动定义出平太阳时。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之间的偏差又被称为均時差,其数值在-14分24秒至+16分21秒间变化,变化的周期为一年。[15]

民用时 编辑

民用時亦是根据平太阳时建立的时间基准,最早由英国航海天文历英语The Nautical Almanac自1925年起使用。这一时间基准在平太阳时的基础上后移了12小时,使其参考时刻由正午移至子夜,更符合民用习惯。有时也直接将该民用时直接称为平太阳时。[16]

世界时 编辑

世界时本初子午線上观测到的民用时,也称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2]现有的世界时有UT0、UT1和UT2三种。其中,UT0是通过天文观测得到的、未经改正的世界时,包含了極移现象给测站位置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测站位置归算到以协议地球极为极点的协议地球坐标系中,即在UT0上加以极移改正   之后,得到的世界时被称为为UT1。UT2则是在UT1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改正  [17]

 
 

UT1是以协议地球坐标系在空间中的运动为基础建立的,反映了协议地球坐标系真实的自转状态。因此,UT1在大地测量学中是基础的时间基准,且是地球坐标系与天球坐标系的转换参数。[18]

与天体运动相关的时间标准 编辑

历书时 编辑

历书时(英語:Ephemeris Time,缩写:ET)是建立在牛顿力学上的均匀的时间基准,亦称为牛顿时(英語:Newtonian Time),是力学时的一种。[19]1948年,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莫里斯·克莱门斯英语Gerald Maurice Clemence提出建立历书时以避免世界时中因日长变化造成的不均匀性,更准确地描述天体的运动。[20]历书时在1952年-1976年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采用为天文计算中的时间标准,并在1956年-1967年间同时作为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标准。[21]历书时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基本单位,一秒被定义为1900年1月0.5日所对应的回归年长度的1/31 556 925.9747;其起始时刻则被定义为世界时中的1900年1月0日12时。在历书时中,秒长的定义不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历书时的时间长度是严格一致的。[4]

历书时的维持方式是将观测得到的天体位置与历书时计算得到的星历表进行比较,实际中的观测对象则是月球的运动。由于计算中使用的月球星历的改动,根据这些星历求得的历书时被分为ET1、ET2和ET3三个版本,这就使得不同版本的历书时出现了不连续的问题。在1967年,国际单位制采用的时间标准由历书时变为原子时。后在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也决定自1984年起以力学时取代历书时。[3][18]

相对论力学时 编辑

 
质心坐标时(TCB)、地心坐标时(TCG)、质心力学时(TDB)、地球时(TT)与国际原子时(TAI)之间的关系

地球力学时与质心力学时 编辑

  • 地球力學時(法語:Temps Dynamigue Terretre,缩写:TDT)建立在国际原子时的基础上,其秒长与国际原子时的秒长相等,起始时刻则被定义在历书时的1977年1月1日0时(JD 2443144.5 ),以保证力学时系统和历书时系统的连续性。地球力学时的提出是为了弥补牛顿力学框架下定义的时间基准的不足。从定义上看,地球力学时也可被视作是在大地水准面上实现的、与国际单位制的秒长相一致的理想原子时。在1991年召开的第21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地球力学时被重新命名为地球时(英語:Terrestrial Time,缩写:TT)。地球时继承了起始时刻历书时与国际原子时的不一致性,其与国际原子时的转换关系如下:
 
  • 质心力学时英语Barycentric Dynamical Time(法語:Temps Dynamigue Barycentrigue,缩写:TDB)的定义与地球力学时类似,所不同的是质心力学时是在解算太阳系质心坐标系统中的运动方程时被使用。在定义质心力学时的时候,为了使质心力学时和地球时之间不出现较大的差异,国际天文联合会要求两个时间系统的只存在周期项而非长期项的差别,具体的定义公式如下:
 

上式中的   为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平近点角   相关的周期项, 为地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公转速度,   则分别是测站和地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 光速[3][22]

地心坐标时与质心坐标时 编辑

  • 地心坐标时英语Geocentric Coordinate Time(法語:Temps Coordinate Geocentrigue,缩写:TCG)是与地球质心处在相同时空框架下的时间基准,与地球重力场所产生的相对论效应无关,在对地球的岁差章动人造卫星月球轨道的计算中作为独立变量出现。通俗地说,地心坐标时是摆放在地球质心的时钟所标示的时间。地心坐标时与地球时的转换关系如下,其中比例系数  
 
  • 质心坐标时英语Barycentric Coordinate Time(法語:Temps Coordinate Barycentrigue,缩写:TCB)的定义与地心坐标时类似,不同的是质心坐标时所处的时空框架位于太阳系的质心。质心坐标时进一步消除了太阳和其他行星的引力场带来的相对论效应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在编制行星星历时作为独立变量出现。日心坐标时与地球时的转换关系如下,其中比例系数  
 

上式中的   为当前时刻与1977年1月1日0时(JD 2443144.5 )的时间差。[3][23][24]

与谐波振荡相关的时间标准 编辑

原子时 编辑

原子时(英語:Atomic Time,缩写:AT)是以原子的能级跃迁为基础建立的时间基准。由于原子的能级跃迁发出的电磁波频率稳定且容易复现,因此较通过地球自转和行星公转建立的时间基准更为准确和稳定。现今原子时的具体标准在1967年由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原子时中的秒长被定义为高度在海平面上、处于零磁场铯-133原子基态下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而起点则被定义为UT2的1958年1月1日0时。[25]但事后比对发现,原子时在起始时刻与UT2实际相差了0.0039秒,即

 

采用其他类型的原子钟(如原子钟或原子钟)亦可定义出不同的原子时标准,广义的原子时也可指这类以原子跃迁的稳定频率为时间基准的时间系统。[3]

国际原子时 编辑

国际原子时(法語:Temps Atomique International,缩写:TAI)的提出是为了消除通过不同原子钟定义的原子时的不一致性,最初由国际时间局在1971年建立。1987年国际时间局被裁撤后,TAI被交由国际计量局维持。国际计量局每个月收集一次分布于全球约240台原子钟所给出的时间偏差,根据各原子钟的性能对其进行加权平均,经统一处理后得出高稳定度的时间尺度。[3]

协调世界时 编辑

协调世界时(英語: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法語:Temps Universel Coordonne,缩写:UTC)是一类世界统一的时间与频率传输标准。现行的UTC由国际电信联盟在2002年定义,并由国际计量局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共同维护。在该定义下,UTC与国际原子时的速率相同且数值上相差整数秒,与UT1的偏差则通过闰秒机制被控在0.9秒以内。

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原子时 编辑

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时间标准通常是由地面控制系统和卫星中的原子钟共同维护的一类原子时,如GPS使用的GPS时等。这类时间标准的初始时刻被定义为UTC下的某一时刻,频率则与UTC、TAI及国际单位制下的秒长相同。然而,由于维护TAI所使用的原子钟与卫星导航系统并不一致,实际上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原子时的频率与UTC会存在微小的差别。另外,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原子时通常不含闰秒,因此其与UTC的偏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现行的各类卫星导航系统所使用的原子时及其初始时刻如下:[26]

卫星导航系统 其时间系统的初始时刻(UTC)
全球定位系统(GPS) 1980-01-06 00:00:00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
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 1999-08-22 00:00:0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2006-01-01 00:00:00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ISO 8601-1:2019(en). www.iso.org. [2020-05-03]. (原始内容于2016-06-17). 
  2. ^ Selection and Use of Precise Frequency and Time Systems. Geneva: RADIOCOMMUNICATION (ITU-R). 1997. ISBN 92-61-06511-2. 
  3. ^ 3.0 3.1 3.2 3.3 3.4 3.5 李征航,魏二虎,王正涛,彭碧波编著.空间大地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3-56.ISBN 978-7-307-07574-0
  4. ^ 4.0 4.1 4.2 4.3 4.4 McCarthy, Dennis D.; Seidelmann, P. Kenneth. 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 (UTC). Time: From Earth Rotation to Atomic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10-18. ISBN 978-1-107-19728-2 (英语). 
  5. ^ Fleming, Sandford; Canadian Institute. Papers on time-reckon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a prime meridian to be common to all nations transmitted to the British government by 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General of Canada. Toronto?: s.n. 1879. ISBN 978-0-665-03135-9 (英语). 
  6. ^ Fleming, Sandford; Canadian Institute. Universal or cosmic time by Sandford Fleming, C. E., C.M.G., etc.: together with other papers, communications and reports in the possession of the Canadian Institute respecting the movement for reforming the time-system of the world and establishing a prime meridian as a zero common to all nations.. Toronto: Council of the Canadian Institute. 1885. ISBN 978-0-665-61008-0 (英语). 
  7. ^ Malin, S. R. The International Prime Meridian Conference, Washington, October 1984. Journal of Navigation. 1985-05, 38 (02): 203–206. ISSN 0373-4633. doi:10.1017/s0373463300031301. 
  8. ^ Universal Time. www.sizes.com. [2020-05-08]. (原始内容于2020-08-28) (英语). 
  9. ^ Guinot, Bernard. Solar time, legal time, time in use. Metrologia. 2011-08-01, 48 (4): S181–S185. ISSN 0026-1394. doi:10.1088/0026-1394/48/4/S08. 
  10. ^ Lombardi, Michael. Fundamentals of Time and Frequency. Bishop, Robert (编). Mechatronics. CRC Press. 2005-09-13: 10–1–10–18. ISBN 978-0-8493-6358-0. doi:10.1201/9781420037241.ch10 (英语). [永久失效連結]
  11. ^ Durham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s. Local Sidereal Time. User's Guide to the Night Sky. [2020-05-05]. (原始内容于2020-11-11) (英语). 
  12. ^ 12.0 12.1 PHY 445/515: The Times of your Life. www.astro.sunysb.edu. [2020-05-06]. (原始内容于2015-06-20). 
  13. ^ See H A Harvey, "The Simpler Aspects of Celestial Mechan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Popular Astronomy 44 (1936), 533-541.
  14. ^ A E Roy, D Clarke, 'Astronom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4th edition, 2003) at p.8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Milham, Willis I. Time and Timekeepers. New York: MacMillan. 1945: 11–15. ISBN 978-0780800083. 
  16. ^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 (PDF). [2020-05-05].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1-25). 
  17. ^ Astronomical Times. www.cfa.harvard.edu. [2020-05-06]. (原始内容于2013-11-27). 
  18. ^ 18.0 18.1 G. Seeber. Satellite Geodesy, 2nd Editio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4-04-01, 157 (1): 31–42 [2020-05-06]. ISBN 3-11-017549-5. ISSN 0956-540X. doi:10.1111/j.1365-246X.2004.02236.x. (原始内容于2020-05-03) (英语). 
  19. ^ Clemence, G. M. The Concept of Ephemeris Time: A Case of Inadvertent Plagiarism.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1971-06, 2 (2): 73–79. ISSN 0021-8286. doi:10.1177/002182867100200201 (美国英语). 
  20. ^ Clemence, G. M. On the system of astronomical constants. Astronomical Journal: 169-179. [2020-05-06]. Bibcode:1948AJ.....53..169C. (原始内容于2018-11-05). 
  21. ^ Guinot, B.; Seidelmann, P. K. Time scales - Their history,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pril 1988, 194 (1-2): 304-308. Bibcode:1988A&A...194..304G. ISSN 0004-6361. 
  22. ^ Standish, E. M. Time scales in the JPL and CfA ephemerides.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8, 336: 381-384. Bibcode:1998A&A...336..381S. 
  23. ^ IAU resolutions 1991 (PD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2020-05-08].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1-21) (法语). 
  24. ^ Brumberg, V. A.; Groten, E. IAU resolutions on reference systems and time scales in practice.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1-03-01, 367 (3): 1070–1077 [2020-05-08].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000494. (原始内容于2020-09-24) (英语). 
  25. ^ . BIPM. [2013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10日). 
  26. ^ 李征航,黄劲松编著.GPS测量与数据处理(第三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ISBN 978-7-307-17680-5

拓展阅读 编辑

  • Blair, Byron Emerson. Time and frequency: theory and fundamenta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 140. U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1974.
  • McCarthy, Dennis D., and P. Kenneth Seidelmann. Time: from Earth rotation to atomic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ISBN 978-1-107-19728-2.
  • Seidelmann, P. Kenneth, ed.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2006. ISBN 978-1-891-38945-0.

外部連結 编辑

  • 时间标度的定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天文学中使用的時間系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時間標準,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標準時間, 某个时间系统的时间标准又称时间基准, 是定义如何测量时间的一种规范, 具体包括测量时间间隔的尺度基准和定义起始时刻的参考基准, 时间基准的确定依赖于某些人工或自然的周期性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是钟, 表等机械的往复运动, 或是地球及其他天体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又或是由晶体, 原子或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信号等, 但必须满足连续, 稳定且可复现的条件, 其中, 能够通过精确的计时工具直接测得的时间标准被称为原时或固有时间, 在相对论框架下计算得的时间标准则被称为類時, 目录, .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標準時間 某个时间系统的时间标准又称时间基准 是定义如何测量时间的一种规范 具体包括测量时间间隔的尺度基准和定义起始时刻的参考基准 1 时间基准的确定依赖于某些人工或自然的周期性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是钟 表等机械的往复运动 或是地球及其他天体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又或是由晶体 原子或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信号等 但必须满足连续 稳定且可复现的条件 2 其中 能够通过精确的计时工具直接测得的时间标准被称为原时或固有时间 在相对论框架下计算得的时间标准则被称为類時 3 目录 1 历史 1 1 19世纪 20世纪初 世界时的形成 1 1 1 标准子午线的确定 1 1 2 起算时刻的确定 1 2 20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 广播时间信号与协调时间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时间标准 2 1 恒星时 2 2 太阳时 2 2 1 民用时 2 2 2 世界时 3 与天体运动相关的时间标准 3 1 历书时 3 2 相对论力学时 3 2 1 地球力学时与质心力学时 3 2 2 地心坐标时与质心坐标时 4 与谐波振荡相关的时间标准 4 1 原子时 4 1 1 国际原子时 4 1 2 协调世界时 4 1 3 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原子时 5 相关条目 6 参考文献 7 拓展阅读 8 外部連結历史 编辑19世纪 20世纪初 世界时的形成 编辑 标准子午线的确定 编辑 在19世纪 世界时 一词被用于指称一种与 地方时 相对的 不随使用者的所在地而变化的约定的时间标准 当时 确定时间标准的最精确的的方法是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某一天体经过观测者所在位置的的子午线的时刻 因此 世界时这一概念不可避免地会与标准子午线联系在一起 而在当时 不同海图所使用的标准子午线却并不相同 奥斯陆 哥本哈根 那不勒斯 巴黎 斯德哥尔摩等城市所在的子午线都曾作为标准子午线出现 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标准子午线的历史开始于1767年 当时英国航海天文历 英语 The Nautical Almanac 将穿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其星历表中的标准子午线 1871年8月 召开于安特卫普的第一届国际地理大会建议将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所有海图的零度经线 后在1875年 召开于罗马的第二届国际地理大会继续建议 以英国采用米制单位为条件 法国可以考虑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其标准子午线 4 1876年 加拿大工程师斯坦福 佛莱明发表了一篇提议使用世界时的文章 最初 他将这类世界时称为 cosmopolitan time 随后在其陆续发表的几篇文章中他对进这一概念行了补充了 他认为 世界时应当是能以 共同的 common 普遍的 universal 非地方的 non local 一致的 uniform 绝对的 absolute 全世界的 all world 地球的 terrestrial 或 世界性的 cosmopolitan 来描述的时间 宇宙时 cosmic time 一词也曾在他的文章中出现 然而 弗莱明并不同意将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标准子午线 原因是这种做法过于政治敏感 最终 他赞成将与格林尼治子午线相隔180度的经线作为标准子午线 这条子午线大致与今天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相当 5 6 1880年 英国将格林尼治平时 英語 Greenwich Mean Time 缩写 GMT 确定为英国的法定时间 随后在1883年 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系统也采用了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零时区的时间系统 同年 召开于罗马的第七届国际大地测量大会 英语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 通过了相关决议 提议将格林尼治子午线作为本初子午线 将格林尼治正午作为世界时中一天的起点 以从0时到24时的方式计算世界时等等 1884年召开于华盛顿的国际子午线会议 英语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 亦通过了类似的决议 同时还确定了世界时是平太阳时 世界时的起算时刻是本初子午线的平子夜等等 4 7 起算时刻的确定 编辑 尽管1884年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世界时中的一天是从子夜起算 但天文学家依然沿用着从正午开始量测世界时的习惯 格林尼治平时即为这一从正午起算的时间标准 然而在1925年年初 英国航海天文历决定将1924年的12月31 5日作为1925年的1月1 0日 加入12小时以将该时间标准的起算时刻从正午改为子夜 对这一新的时间标准 英国航海天文历沿用了格林尼治平时的称呼 而美国星历表 英语 American Ephemeris and Nautical Almanac 则将其称为 格林尼治民用时 英語 Greenwich Civil Time 缩写 GCT 为避免混淆 原本从正午起算的时间标准后被成为 格林尼治天文时 英語 Greenwich Mean Astronomical Time 缩写 GMAT 1928年 国际天文联合会 IAU 提议以 世界时 英語 Universal Time 缩写 UT 代替出现在星历表中的GMT或GCT 这也是 世界时 第一次出现在 官方 场合 在1935年 IAU决定正式弃用格林尼治民用时 改以世界时作为时间标准 至此 世界时的维持仍是通过天文观测的手段进行 这种方式后来被电子钟取代 到1956年 IAU确定了三类世界时的标准 UT0 UT1和UT2 三者间存在细微的差别 其中UT2在当时被作为无线电时间信号的标准来使用 4 8 20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 广播时间信号与协调时间 编辑 随着电报在19世纪的普及 世界上首个规律的广播时间信号在1904年出现 1919年 国际时间局 BIH 在巴黎成立 其职责是公布广播无线电信号所使用的时间与通过天文观测维持的时间标准之间的差异 但在20世纪初 不同国家使用的广播时间信号间仍然存在差别 1959年召开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因此他们决定让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 CCIR 对其进行研究 同年 格林尼治天文台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与美国海军天文台达成了建立一种统一的 基于UT2和原子时的时间与频率传送基准的协议 并自1960年1月1日开始使用 该时间基准也被非正式地称为 协调世界时 随后 其他国家的时间实验室也逐渐参与到这一项目中 到1961年 国际时间局开始接管这一工作 1963年 CCIR在其发布的第374号建议案中给出了首个对协调世界时作出定义的国际规范 国际时间局则在1965年开始以当时的原子时A3 国际原子时的前身 来计量UTC 但由于UTC与原子时存在的频偏问题以及其时间单位与国际单位制下的秒长的不一致性 其后几年UTC经历了多次的调整 直到1970年 CCIR发布了第460号建议案 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修正 且要求加入跳秒机制使UTC与原有世界时的偏移被控制在1秒以内 UTC的定义才得以稳定下来 这一新的UTC系统自1972年的1月1日零时开始使用 并沿用至今 4 9 10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时间标准 编辑 nbsp 以黄线 测站的地方子午圈 其与平春分点 灰色箭头 之间的夹角即为地方平恒星时 LMST 类似地 红线 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地方子午圈 与平春分点的夹角为格林尼治平恒星时 GMST 恒星时 编辑 主条目 恒星时 恒星时是根据恒星的周日視運動而建立的时间基准 在这一时间基准中 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被称为一个恒星日 长度约为23时54分04秒 其他的时间单位 如时 分 秒等 再由恒星日划分而得 11 其中 根据真春分点的运动定义的恒星时被称为真恒星时 又称视恒星时 英語 Apparent Sidereal Time 缩写 AST 但受到地球章动的影响 真春分点的运动速率存在变化 由此定义出的真恒星时并非稳定的时间系统 因此 可以取真春分点的平均运动状态定义出匀速运动的平春分点 并由平春分点定义出平恒星时 英語 Mean Sidereal Time 缩写 MST 真恒星时和平恒星时的差别在0 8 1 2秒之间 12 在天文观测中 恒星时在数值上与春分点相对于本地子午圈的时角相等 对于不同位置的测站 其观测到的恒星时也并非相等 以格林尼治天文台观测到的恒星时 即格林尼治恒星时 英語 Greenwich Sideral Time 缩写 GST 为基准 其他测站观测到的地方恒星时 英語 Local Sidereal Time 缩写 LST 与格林尼治恒星时之间的差异即为测站的天文经度 l displaystyle lambda nbsp LST GST l displaystyle text LST text GST lambda nbsp 由于对恒星的测量较对太阳的测量精度更高 在天文观测中亦常以恒星时作为时间标准 13 14 nbsp 均时差的周期性变化 横轴为年积日太阳时 编辑 主条目 太陽時和均時差 与恒星时类似 太阳时是根据太阳的周日視運動而建立的时间基准 一个太阳日被定义为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上子午圈的时间间隔 类似地 根据真太阳的运动定义的太阳时被称为真太阳时 其速率受到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性以及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偏差的影响 因此 亦可取一个在赤道面上运动 且运动速率等于真太阳在赤道上的运动速率分量的平均值的理想模型作为 平太阳 并根据平太阳的运动定义出平太阳时 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之间的偏差又被称为均時差 其数值在 14分24秒至 16分21秒间变化 变化的周期为一年 15 民用时 编辑 民用時亦是根据平太阳时建立的时间基准 最早由英国航海天文历 英语 The Nautical Almanac 自1925年起使用 这一时间基准在平太阳时的基础上后移了12小时 使其参考时刻由正午移至子夜 更符合民用习惯 有时也直接将该民用时直接称为平太阳时 16 世界时 编辑 世界时是本初子午線上观测到的民用时 也称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12 现有的世界时有UT0 UT1和UT2三种 其中 UT0是通过天文观测得到的 未经改正的世界时 包含了極移现象给测站位置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将测站位置归算到以协议地球极为极点的协议地球坐标系中 即在UT0上加以极移改正 D L displaystyle Delta Lambda nbsp 之后 得到的世界时被称为为UT1 UT2则是在UT1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改正 D T displaystyle Delta T nbsp 17 UT1 UT0 D L displaystyle text UT1 text UT0 Delta Lambda nbsp UT2 UT1 D T displaystyle text UT2 text UT1 Delta T nbsp UT1是以协议地球坐标系在空间中的运动为基础建立的 反映了协议地球坐标系真实的自转状态 因此 UT1在大地测量学中是基础的时间基准 且是地球坐标系与天球坐标系的转换参数 18 与天体运动相关的时间标准 编辑历书时 编辑 主条目 曆書時历书时 英語 Ephemeris Time 缩写 ET 是建立在牛顿力学上的均匀的时间基准 亦称为牛顿时 英語 Newtonian Time 是力学时的一种 19 1948年 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 莫里斯 克莱门斯 英语 Gerald Maurice Clemence 提出建立历书时以避免世界时中因日长变化造成的不均匀性 更准确地描述天体的运动 20 历书时在1952年 1976年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采用为天文计算中的时间标准 并在1956年 1967年间同时作为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标准 21 历书时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基本单位 一秒被定义为1900年1月0 5日所对应的回归年长度的1 31 556 925 9747 其起始时刻则被定义为世界时中的1900年1月0日12时 在历书时中 秒长的定义不随时间而变化 因此历书时的时间长度是严格一致的 4 历书时的维持方式是将观测得到的天体位置与历书时计算得到的星历表进行比较 实际中的观测对象则是月球的运动 由于计算中使用的月球星历的改动 根据这些星历求得的历书时被分为ET1 ET2和ET3三个版本 这就使得不同版本的历书时出现了不连续的问题 在1967年 国际单位制采用的时间标准由历书时变为原子时 后在1976年 国际天文联合会也决定自1984年起以力学时取代历书时 3 18 相对论力学时 编辑 nbsp 质心坐标时 TCB 地心坐标时 TCG 质心力学时 TDB 地球时 TT 与国际原子时 TAI 之间的关系地球力学时与质心力学时 编辑 地球力學時 法語 Temps Dynamigue Terretre 缩写 TDT 建立在国际原子时的基础上 其秒长与国际原子时的秒长相等 起始时刻则被定义在历书时的1977年1月1日0时 JD 2443144 5 以保证力学时系统和历书时系统的连续性 地球力学时的提出是为了弥补牛顿力学框架下定义的时间基准的不足 从定义上看 地球力学时也可被视作是在大地水准面上实现的 与国际单位制的秒长相一致的理想原子时 在1991年召开的第21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 地球力学时被重新命名为地球时 英語 Terrestrial Time 缩写 TT 地球时继承了起始时刻历书时与国际原子时的不一致性 其与国际原子时的转换关系如下 TT TAI 32 184 s displaystyle text TT text TAI 32 184 text s nbsp 质心力学时 英语 Barycentric Dynamical Time 法語 Temps Dynamigue Barycentrigue 缩写 TDB 的定义与地球力学时类似 所不同的是质心力学时是在解算太阳系质心坐标系统中的运动方程时被使用 在定义质心力学时的时候 为了使质心力学时和地球时之间不出现较大的差异 国际天文联合会要求两个时间系统的只存在周期项而非长期项的差别 具体的定义公式如下 TDB TT r V e X X 0 c 2 displaystyle text TDB text TT rho frac mathbf V e mathbf X mathbf X 0 c 2 nbsp 上式中的 r 0 001 658 s sin M 0 000 014 s sin 2 M displaystyle rho 0 001 658 text s cdot sin M 0 000 014 text s cdot sin 2M nbsp 为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平近点角 M displaystyle M nbsp 相关的周期项 V e displaystyle mathbf V e nbsp 为地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公转速度 X displaystyle mathbf X nbsp 和 X 0 displaystyle textbf X 0 nbsp 则分别是测站和地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 c displaystyle c nbsp 为光速 3 22 地心坐标时与质心坐标时 编辑 地心坐标时 英语 Geocentric Coordinate Time 法語 Temps Coordinate Geocentrigue 缩写 TCG 是与地球质心处在相同时空框架下的时间基准 与地球重力场所产生的相对论效应无关 在对地球的岁差和章动 人造卫星与月球轨道的计算中作为独立变量出现 通俗地说 地心坐标时是摆放在地球质心的时钟所标示的时间 地心坐标时与地球时的转换关系如下 其中比例系数 L G 6 969 290 134 10 10 displaystyle L G 6 969 290 134 times 10 10 nbsp TCG TT L G D t displaystyle text TCG text TT L G cdot Delta t nbsp 质心坐标时 英语 Barycentric Coordinate Time 法語 Temps Coordinate Barycentrigue 缩写 TCB 的定义与地心坐标时类似 不同的是质心坐标时所处的时空框架位于太阳系的质心 质心坐标时进一步消除了太阳和其他行星的引力场带来的相对论效应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 在编制行星星历时作为独立变量出现 日心坐标时与地球时的转换关系如下 其中比例系数 L B 1 550 519 767 72 10 8 displaystyle L B 1 550 519 767 72 times 10 8 nbsp TCB TT L B D t r V e X X 0 c 2 displaystyle text TCB text TT L B cdot Delta t rho frac mathbf V e mathbf X mathbf X 0 c 2 nbsp 上式中的 D t displaystyle Delta t nbsp 为当前时刻与1977年1月1日0时 JD 2443144 5 的时间差 3 23 24 与谐波振荡相关的时间标准 编辑原子时 编辑 主条目 原子时原子时 英語 Atomic Time 缩写 AT 是以原子的能级跃迁为基础建立的时间基准 由于原子的能级跃迁发出的电磁波频率稳定且容易复现 因此较通过地球自转和行星公转建立的时间基准更为准确和稳定 现今原子时的具体标准在1967年由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 原子时中的秒长被定义为高度在海平面上 处于零磁场的铯 133在原子基态下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辐射9 192 631 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而起点则被定义为UT2的1958年1月1日0时 25 但事后比对发现 原子时在起始时刻与UT2实际相差了0 0039秒 即 AT UT2 1958 0 0 0039 s displaystyle text AT text UT2 1958 0 0 0039 text s nbsp 采用其他类型的原子钟 如铷原子钟或氢原子钟 亦可定义出不同的原子时标准 广义的原子时也可指这类以原子跃迁的稳定频率为时间基准的时间系统 3 国际原子时 编辑 国际原子时 法語 Temps Atomique International 缩写 TAI 的提出是为了消除通过不同原子钟定义的原子时的不一致性 最初由国际时间局在1971年建立 1987年国际时间局被裁撤后 TAI被交由国际计量局维持 国际计量局每个月收集一次分布于全球约240台原子钟所给出的时间偏差 根据各原子钟的性能对其进行加权平均 经统一处理后得出高稳定度的时间尺度 3 协调世界时 编辑 协调世界时 英語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法語 Temps Universel Coordonne 缩写 UTC 是一类世界统一的时间与频率传输标准 现行的UTC由国际电信联盟在2002年定义 并由国际计量局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共同维护 在该定义下 UTC与国际原子时的速率相同且数值上相差整数秒 与UT1的偏差则通过闰秒机制被控在0 9秒以内 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原子时 编辑 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时间标准通常是由地面控制系统和卫星中的原子钟共同维护的一类原子时 如GPS使用的GPS时等 这类时间标准的初始时刻被定义为UTC下的某一时刻 频率则与UTC TAI及国际单位制下的秒长相同 然而 由于维护TAI所使用的原子钟与卫星导航系统并不一致 实际上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原子时的频率与UTC会存在微小的差别 另外 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原子时通常不含闰秒 因此其与UTC的偏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 现行的各类卫星导航系统所使用的原子时及其初始时刻如下 26 卫星导航系统 其时间系统的初始时刻 UTC 全球定位系统 GPS 1980 01 06 00 00 00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NASS 伽利略定位系統 Galileo 1999 08 22 00 00 0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 2006 01 01 00 00 00相关条目 编辑地球定向参数 地球自转 地球坐标系统 轨道周期 時鐘 天文钟 無線電時鐘 原子鐘 守时 法语 Chronometrie 授时 天球坐标系统 春分点 子午圈参考文献 编辑 ISO 8601 1 2019 en www iso org 2020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6 17 Selection and Use of Precise Frequency and Time Systems Geneva RADIOCOMMUNICATION ITU R 1997 ISBN 92 61 06511 2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李征航 魏二虎 王正涛 彭碧波编著 空间大地测量学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13 56 ISBN 978 7 307 07574 0 4 0 4 1 4 2 4 3 4 4 McCarthy Dennis D Seidelmann P Kenneth Coordinate Universal Time UTC Time From Earth Rotation to Atomic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10 18 ISBN 978 1 107 19728 2 英语 Fleming Sandford Canadian Institute Papers on time reckon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a prime meridian to be common to all nations transmitted to the British government by His Excellency the Governor General of Canada Toronto s n 1879 ISBN 978 0 665 03135 9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Fleming Sandford Canadian Institute Universal or cosmic time by Sandford Fleming C E C M G etc together with other papers communications and reports in the possession of the Canadian Institute respecting the movement for reforming the time system of the world and establishing a prime meridian as a zero common to all nations Toronto Council of the Canadian Institute 1885 ISBN 978 0 665 61008 0 英语 Malin S R The International Prime Meridian Conference Washington October 1984 Journal of Navigation 1985 05 38 02 203 206 ISSN 0373 4633 doi 10 1017 s0373463300031301 Universal Time www sizes com 2020 05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8 英语 Guinot Bernard Solar time legal time time in use Metrologia 2011 08 01 48 4 S181 S185 ISSN 0026 1394 doi 10 1088 0026 1394 48 4 S08 Lombardi Michael Fundamentals of Time and Frequency Bishop Robert 编 Mechatronics CRC Press 2005 09 13 10 1 10 18 ISBN 978 0 8493 6358 0 doi 10 1201 9781420037241 ch10 英语 永久失效連結 Durham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ysics Local Sidereal Time User s Guide to the Night Sky 2020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1 英语 12 0 12 1 PHY 445 515 The Times of your Life www astro sunysb edu 2020 05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20 See H A Harvey The Simpler Aspects of Celestial Mechanic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Popular Astronomy 44 1936 533 541 A E Roy D Clarke Astronom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4th edition 2003 at p 89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lham Willis I Time and Timekeepers New York MacMillan 1945 11 15 ISBN 978 0780800083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 PDF 2020 05 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1 25 Astronomical Times www cfa harvard edu 2020 05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1 27 18 0 18 1 G Seeber Satellite Geodesy 2nd Editio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4 04 01 157 1 31 42 2020 05 06 ISBN 3 11 017549 5 ISSN 0956 540X doi 10 1111 j 1365 246X 2004 02236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03 英语 Clemence G M The Concept of Ephemeris Time A Case of Inadvertent Plagiarism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1971 06 2 2 73 79 ISSN 0021 8286 doi 10 1177 002182867100200201 美国英语 Clemence G M On the system of astronomical constants Astronomical Journal 169 179 2020 05 06 Bibcode 1948AJ 53 169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05 Guinot B Seidelmann P K Time scales Their history 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pril 1988 194 1 2 304 308 Bibcode 1988A amp A 194 304G ISSN 0004 6361 Standish E M Time scales in the JPL and CfA ephemerides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8 336 381 384 Bibcode 1998A amp A 336 381S IAU resolutions 1991 PDF Buenos Aires Argentina 2020 05 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1 21 法语 Brumberg V A Groten E IAU resolutions on reference systems and time scales in practice Astronomy amp Astrophysics 2001 03 01 367 3 1070 1077 2020 05 08 ISSN 0004 6361 doi 10 1051 0004 6361 200004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4 英语 Resolution 1 of the 13th meeting of the CGPM 1967 68 BIPM 2013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10日 李征航 黄劲松编著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第三版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ISBN 978 7 307 17680 5 拓展阅读 编辑Blair Byron Emerson Time and frequency theory and fundamental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 140 U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1974 McCarthy Dennis D and P Kenneth Seidelmann Time from Earth rotation to atomic 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ISBN 978 1 107 19728 2 Seidelmann P Kenneth ed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2006 ISBN 978 1 891 38945 0 外部連結 编辑时间标度的定义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天文学中使用的時間系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時間標準 amp oldid 7428010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