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英語:Diocesan Boys' School簡稱男拔萃、男拔和DBS)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所全日制男子學校。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設有中學部及小學部,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22所補助學校之一。

拔萃男書院
Diocesan Boys' School
拔萃男書院鳥瞰圖(2008年)
地址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城亞皆老街131號
昵称男拔萃、男拔
类型直資學校
宗教背景基督新教
辦學團體聖公會
创办日期1869年
校監謝子和主教
校長鄭基恩
副校长曹家偉(文化)
吳基光(學術)
黃婉婷(學生管理)
职员人数172人[1]
性别男校
学生人数1,331人(2022年)
班级数目42班,51組
語言英文
校园面积約50,000平方米
電話號碼+852 27115191
+852 27115192
传真號碼+852 27611026
学校网址www.dbs.edu.hk
最后更新:2022-12-23
拔萃男書院真草球場及田徑場(現已改建為人造草,圖為舊照)

簡介

拔萃男書院前稱為曰字樓孤子院(英語: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拔萃書室(英語: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拔萃男書室(英語: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原校址在香港島西營盤般咸道(後輾轉用作羅富國教育學院聯合書院校舍,現為般咸道官立小學),後於1926年遷至亞皆老街現址。遷校初期,曾經於1927年短暫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般咸道原址曾經於1860年創立一所曰字樓女館意譯為教區本地女子訓練學校,英語: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此校因故於1868年結束營辦,由香港聖公會接管改建。由於曰字樓女館的創辦單位、教育理念、人事編制及學生背景與後來的拔萃男書室不同,故拔萃男書室僅視其為先驅,將創校年份定於1869年。

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直接資助計劃,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拔萃男書院校董會最後決定由津貼改為直接資助,於2003年轉為直接資助學校

中英文校名

次序 英文校名 中文校名 使用時期 備註
第一建校期(曰字樓女館時代)
1. 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 曰字樓女館 1860-1866 又稱「女仔館」
2. Diocesan Female School 曰字樓女館 1866-1869 又稱「女仔館」
第二建校期(拔萃時代)
1.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 曰字樓孤子院 1869-1891 又稱「曰字樓男女館」
2. 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 拔萃書室 1891-1902 改名因1891年校舍擴建,以及當年所有女生全部轉至飛利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即協恩中學前身之一。「拔萃」為當時校長俾士(George PIERCY, 1856-1941)英文姓氏Piercy吳語音譯
3.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拔萃男書室 1902-1926 因拔萃女書室於1899年在般咸道左近的玫瑰行成立,故易名以示區別。
4. Diocesan Boys' School 拔萃男書院 1926- 改名因遷往九龍,校舍面積大幅增加。

19世紀中葉,英國聖公會香港成立維多利亞教區。1860年成立的曰字樓女館及後來第二建校期的拔萃書室,皆由聖公會創辦,故英文都以Diocesan為名。該校於1869年創立時,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為 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02年,又更名為 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於去掉Orphanage而逕稱 Diocesan Boys' School,大約在1926年遷校九龍以後。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語文,而該校檔案紀錄亦以英文為主,因此中文名稱在早期文獻中罕見記載。唯香港政府於1878年刊登的《轅門報》(現稱香港政府憲報)稱該校為曰字樓孤子院,1879年《轅門報》又稱之為曰字樓男女館。名為曰字樓,蓋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這樣命名實為一時的權宜,由此也可見該校創立之初還沒有一定的中文名稱。19世紀後期,香港華人稱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長姓名代稱。俾士校長在位近四十年,影響巨大,於是民間稱該校為俾士書館、俾士書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書館」的戲稱。不過,這些名稱皆不雅馴,校方乃將俾士更為近音的拔萃二字,確切更名時間今已難考,大約在1891年左右。1902年,隨著英文名稱的改變,中文也相應更名為拔萃男書室。1926年遷校九龍以後,方換成拔萃男書院的現名。

歷任校長及社堂

任次 校長 英文姓名 肖像 任期 備註
第一建校期(曰字樓女館時代)
1. 韋以信女士 Ms. Wilson 1860-1862
2. 伊頓女士 Ms. M.A.W. Eaton 1862-1865 其後與歐德理博士成婚
3. 蘭德爾女士 Ms. Rendle 1865-1866
4. 岳士列女士 Ms. M.J. Oxlad 1867-1868 以白思德諸校校長兼任
第二建校期(拔萃時代)
1 雅瑟 William Monarch Burnside ARTHUR   1869-1878 曰字樓男女館時期。1878年,校董會決定日後不再招生女生。
2 俾士 George PIERCY 1878-1918 1891年正式轉為男校,其後以「俾士」校長英文姓氏Piercy吳語音譯易名「拔萃書館」,為了與1899年創立的拔萃女書室故以示區別,1902年更名拔萃男書室。
3 費瑟士東 Rev. William Thornton FEATHERSTONE   1918-1931 1926年校園由港島遷往九龍。
代理 派納 Henry du Toit PYNER 1931-1932 擅長植物學,於校園遍植草木。
4 舒展[2] Rt. Rev. Christopher Birdwood Roussell SARGENT英语Christopher Sargent 1932-1938 出售加多利山東部,以解決學校財政危機。
5 葛賓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38-1941 戰時曾參加香港義勇軍,後遭日軍禁錮於深水埗集中營。
淪陷時期 1941–1945
代理 張奧偉 Sir Oswald Victor CHEUNG英语Oswald Cheung   1946 張奧偉乃混血兒、拔萃校友,受聘時尚為港大本科生。其後張氏赴牛津進修,返港後成為御用大律師。
代理 孟克士 Bertram John MONKS   1946
5 葛賓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46-1955
代理 孟克士 Bertram John MONKS   1955
6 施玉麒[3] Rev.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英语George She   1955-1961 首位正式擔任校長之混血兒及校友,1921年畢業。
7 郭慎墀 Sydney James LOWCOCK 1961-1983 首位取得本港大學學位(港大物理系畢業)之校長。拔萃男書院校友,1949年畢業。
8 黎澤倫 Jacland LAI Chak Lun 1983-2000 首位華人校長。拔萃男書院校友,1955年畢業。
9 張灼祥 Terence CHANG Cheuk Cheung 2000-2012 拔萃男書院校友,1967年畢業。
10 鄭基恩 Ronnie CHENG Kay Yen 2012- 拔萃男書院校友,1983年畢業。
社堂
Arthur(A)
Piercy(P)
Sykes(Sy)
Featherstone(F)
Sargent(Sa)
Goodban(G)
George She(GS)
Lowcock(L)

1922年,費瑟士東校長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內進行體育和戲劇比賽。所有的學生被分為四組,即綠社、深藍社、黃社和褐社。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紅社於1947年添入。二戰時期,三位前任校長相繼去世。為了紀念他們,葛賓校長1949年將綠、深藍、黃和紅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費瑟士東和舒展命名。由於俾士時期的副校長賽克思(Henry Sykes)深受愛戴,褐社於是以賽克思命名。1956年,施玉麒校長創立了葛賓社(淺藍社)。郭慎墀社(紫社)於2002年增設。2004年,第58屆校友籌款籲請建立施玉麒社,未獲採納。直至2010年11月,第九任校長張灼祥在六五屆舊生聚餐會上宣佈,施玉麒社(橘社)將於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稱為Zimmern House。稍後,校方因應舊生之請,將英文名稱調整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設立外,該校還有幾種方式紀念前校長。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設立雅瑟及俾士獎學金。時至今日,費瑟士東、賽克思、葛賓、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獎學金的設置。為銘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別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內教堂命名為「舒展牧師紀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華會督開幕。2004年11月,校友舉行了「施玉麒校長紀念儀式」,包括祈禱會、小教堂大門的施氏紀念匾額揭幕,以及紀念集《施玉麒校長專輯》(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發式。其後聖奧古斯丁小教堂落成,原小教堂易名「施玉麒基督教活動中心」。2012年,車道(Drive)旁的石板小徑正式命名為「施玉麒徑」(Rev. George She Path)。同年初,前校長郭慎墀去世,校友隨即展開《郭慎墀校長專輯》的編纂。

簡史

第一建校期

1860年,維多利亞教區施美夫會督夫人與英國遠東女子教育協會(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隸屬於聖公會的女子學校――曰字樓女館,由羅便臣總督夫人擔任贊助人。根據法規,創校宗旨在「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會於般咸道購入一塊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教學、寄宿及校內一切活動都在這座校舍進行。

不久,該校引致社會非議,陷入了經濟困境。視學官歐德理博士致函輔政司史釗活(Frederick Stewart)道:「1865年,當發現幾乎每個在那裡學過英文的女學生離校後都成為涉外婦人(kept mistress of foreigners),這所學校只好被迫暫停。」學校未幾重開,英文名稱改為「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經濟環境絲毫未有改善。非僅如此,當時的華人並不希望讓自己的女兒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區第二任會督柯爾福要求直接掌管該校。這標誌著「第一建校期」的終結。

第二建校期

十九世紀

1869年1月30日,柯爾福會督發出一份呼籲函,不久獲得一筆豐厚的捐款。當年9月,「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創立。新校招生的對象包括了英裔、華裔、香港歐亞混血兒以及其他國籍的適齡兒童,不分男女。新校不僅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條件,更旨在以英國國教教義為本,引導他們建立基督誠信和勤儉生活的觀念。

1870年7月,英軍學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獲委任為校長,雅瑟夫人擔任女舍監(Matron)。1878年,該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劃入津貼學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請辭後,校董會決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決定遭到更改,該校計畫轉型為一所男校,不復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書院助理校長俾士(George Piercy, Jr. 1856-1941)成為新校長。

1891年,該校更名為「拔萃書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誌新翼落成之慶。

二十世紀前期

 
1920年拔萃領袖生合影,圈出者為後來成為校長的施玉麒

1902年,拔萃書室易名為「拔萃男書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7年,俾士先生退休,繼任者費瑟士東牧師引入學生長(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講日(Speech Day)等制度。費氏還計畫將校舍由般含道遷往旺角的一處山頭。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軍徵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協助完成了最後工段。1930年,費瑟士東牧師因故辭職。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拔萃男書院顯示出對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團」在當時校長舒展牧師的俞允下成立。團員奔走港九,為國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長葛賓委任一日籍臺灣學生為首席學生長,甚至導致集體罷課。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葛賓及大部分教職員皆遭遣往集中營,校舍改為日軍醫院之用。

戰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戰終結。同年11月,佔據校舍的最後一批日軍被俘。校舍在英軍視察、清理後,由資深教師楊俊成(J. L. Youngsaye)於1946年3月21日負責接收。校長之職先後由張奧偉與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賓休假完畢,由英國返港。隨後的聖誕假期中,學校開始大幅度維修。1949年,設立俾士挑戰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長命名。1950年代初,學校計畫增建體育館、美術室、科學翼等設施。

1955年,葛賓先生宣佈離職,施玉麒牧師接任校長。作為首位擔任校長的本地校友,施牧師發動了多項改革。首先,他積極向社會中下階層招生,淡除了該校傳統的貴族化形象。其次,他強調中華文化教育,削減了該校的殖民主義色彩。施牧師還於1955年首次舉辦了賣物會(Garden Fete)。

1961年,在職教師郭慎墀擔任校長,學校進入田徑運動興盛期。郭氏重組行政機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師。1969年,拔萃小學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請辭,資深教師黎澤倫繼任,是該校之首位華人校長。該校於體育、音樂、朗誦、辯論、戲劇等比賽中屢獲殊榮,課外活動得到長足發展。此外,語言實驗室、示範室得以設立,全校實施電腦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張灼祥接任校長。

21世紀

2011年9月1日,校監徐贊生主教在學生開學禮早會上宣佈當時任校長的張灼祥將於2012-2013學年提早退休,結束其十二年(2000-2012)的校長任期。 [4] 2012年1月13日,校董會代表在學校年度畢業典禮上宣佈1983年校友及當時任副校長兼音樂部主管的鄭基恩將於2012-2013學年開始繼任校長。 [4]

2015年,拔萃男書院委託承辦商化驗校內食水樣本,分別在音樂廳大樓及宮川美智子大樓發現食水含鉛量超標,較世衛標準超出一倍。校方已要求承辦商8月24日在受影響大樓安裝可過濾鉛的濾水器,並再抽水辦化驗,在證實食水可安全飲用前會關閉有關大樓。[5]

校園

校園由多個部份組成,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全港佔地面積第三大的中學,面積僅次於位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北區鳳溪第一中學。校園位於加多利山山麓,鄰近亞皆老街嘉道理道,地理位置雖然臨近喧鬧繁忙的旺角市中心,事實上,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旺角MOKO 新世紀廣場僅以圍牆分隔。

校園主建築早於1920年代建成,於1950年代增建體育館和新翼,並在1970年代增建新新翼提升教學效能。踏入21世紀,校董會決定進一步推行學校的千禧擴建規劃,新一代的建築全部由同是拔萃舊生的建築師周德年負責設計,包括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學樓(2005年落成)、李德義大樓(2008年落成)、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2011年落成)、音樂廳大樓(2012年落成)、以及已擱置興建的停車場大樓。不過,因應近年的大規模擴建,校方在過程中砍伐了大量樹木,引起眾舊生不滿,認為破壞了原來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

石階

由於校園位於山巔,學校自1920年代自港島遷址時已建立石階,連接校園及旺角太子道西出口。此後三十多年間,石階為步行者往來校園的唯一出入口。石階設有開放時間限制。石階頂端曾有一石階園,供生物課及興趣社團作種植實驗之用。目前之李德義大樓即為石階園舊址,興建於2000年後。

車道/施玉麒徑

除石階外,1920年代還興建了一條車道,連接校園與何文田亞皆老街。1950年代後期,施玉麒校長始在車道旁的斜坡建立石板小徑,學生從亞皆老街正門沿小徑步行10-15分鐘即可到達校舍。2010年,校方收到舊生張作鑫一筆捐款,一度將小徑命名為「靜思小徑」,後因學生群起反對作罷。2012年,施玉麒社在校友推動下成立。鑑於小徑乃施校長任內所建,為配合紀念,遂重新命名為「施玉麒徑」。揭幕之日,張作鑫指求學時期,同學們常隨施校長徘徊小徑,思考人生,此即其原本提議「靜思小徑」一名的理由。

此外,車道入口處左側原來尚有一校長車道,連接大門及校長住宅(蝦餃屋),人稱「蝦餃徑」。2000年後,原址興建小學部,「蝦餃徑」今已不存。

大草地

大草地位處主樓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學部大樓以北,是拔萃男書院自1924年遷校至旺角以來最主要的兩項設施之一(另一為主樓)。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學生進行足球等球類活動,而該校在每年一度的賣物會中亦有部分的攤位設在大草地靠近中學主樓的一邊。2006年,由一舊生在大草地捐贈修建的一條田徑跑道啟用,並命名為“智晴徑”。另外,大草地近小學部的一邊建有一樹屋供小學部學生使用。該樹屋由中學部歷史悠久的禮堂長木椅經加工製作,環保之餘亦可作為紀念。此外,由於該校體育活動發展迅速,校方於大草地外圍興建了跳遠練習場、鏈球和鐵餅護籠、室外游泳池、高爾夫球活動區及射箭場等體育練習設施。

小草地

 
孫中山像

在主樓南座外面,一如傳統英式的建築,正門外設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學生統稱該處為小草地,以便與大草地區分。小草地過往純粹供學生休憩之用,多為中文朗誦比賽練習地方,但於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捐款,在小草地豎立一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曾在該校就讀的歷史。銅像已於2011年10月19日揭幕。

為紀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方於2019年在孫中山銅像對面修築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紀念亭,其中設有綠、深藍、棕、黃、紅、淺藍、橙、紫八色之照明燈,以代表拔萃的八個社堂,及其所紀念的八位校長/代理校長。

主樓

主樓建於1924年,佈局呈「王」字型(正門外的迴旋處為王字上的一點,整體設計呈「主」字型)、分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條長走廊串連,其中每座可再細分為東中西三翼,整座主樓的最高點是中座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主樓於英國殖民時代興建,設計上雖以英式建築為藍本,如極具傳統風格的禮堂前廳和英式大宅門前必備的迴旋處和門廊;但在佈局上亦充份體現了中國的建築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間出現的中庭。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主樓,在千禧建築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為特別室、一樓為課室、二樓為宿舍的樓層分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樓在1924年落成時因資金不足,因此只設地下和一樓,而二樓的樓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因此,若從主樓正門向上望,不難發現一二樓之間的支柱有明顯的接駁痕跡。

而在香港日佔時期,整個校園被徵用作日軍的軍事醫院,主樓就成為了醫院的主要建築。在香港重光後,校方就在主樓禮堂前廳的牆上設立了一個紀念碑,悼念因日軍侵華而犧牲的學生。

現時主樓主要用作學校的一般教學、學生餐飲與行政工作,内部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南座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主科會議室、十一號特別室(SR11A/B) 戲劇室、國樂室 學校小聖堂、童軍室、校牧辦公室
1樓 一號及二號教員室、會面室 學校正門、禮堂前廳、校務處、訓導組會面室 課室30-33(9A、9J、9T及12T)
2樓 學校博物館、語言閣、收生事務辦公室、校務資源辦公室 校長室、財務總監辦公室、拔萃男書院舊生會辦公室 升學輔導中心、就業輔導處
閣樓 / 拔萃男書院家長教師會有限公司辦公室 /
南座與中座之間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草地 有蓋操場 小池塘花園(俗稱龜池)
1樓 / 禮堂 /
2樓 / 禮堂上層樓座、禮堂燈光及音響控制室 /
中座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小賣部 洗手間、升學顧問室 地理室、社工室(前身為設計及科技工場)
1樓 課室15-18(G8P、G8M、G8L、G8A) 禮堂後台、領袖生辦公室、音樂部儲物室、校刊編輯室 課室10-13(G10D、G10S、G10P、G10M)
2樓 駐校教師宿舍 宿舍浴室 課室36-37 、住校教師宿舍
閣樓 /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Upper Room) /
中座與北座之間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停車場 學生飯堂(俗稱為“紅磚屋”) 宿生飯堂(2009年落成,2011年擴建、俗稱為“玻璃屋”)
北座 東翼 中翼 西翼
地面 音樂室、法語室 學生飯堂、教職員飯堂 飯堂中央廚房
1樓 課室7-9(G11D、G11S、G11P) 課室4-6(G11M、G11J、G11T) 課室1-3(G8D、G8S、G8G)
2樓 校長宿舍 駐校教師宿舍 駐校教師宿舍

舊體育館/音樂廳大樓

舊體育館/音樂廳大樓的部分位於主樓南座和中座的東面,包括建於1951年的舊體育館和附屬設施,以及一個供學生和宿生閒暇時聯誼使用的小型燒烤場。舊體育館除建有體育館及更衣室的主要設施外,後期還建有地理室、美術室、臨時教室及校園辦事處。直至2008年,位於李德義大樓的新體育館正式落成,除了燒烤場之外,舊體育館連同所有設施隨即拆卸。由於過往舊體育館常用作校内考試試場之用,讓學生回憶甚深,加上校方在決定拆卸舊體育館的過程中未有充分咨詢學生,拆卸行動曾惹來衆多舊生及學生批評。另一方面,在舊體育館面向主樓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懸掛的校徽是獨一無二的,也寫上了校訓:道成肉身。此校徽最後在拆卸行動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鄰近的燒烤場内。 舊體育館原址已經重建為音樂廳大樓,並被命名為Yunni & Maxine Pao Auditorium。其主要設施包括一個800座位的演奏廳(現已被命名為葉傑全演奏廳)、學校樂團排練室及用作藝術表演的劇場(現已被命名為The Verdant Art Centre),重建項目已於2012年1月中完成,並在2012年1月13日學校畢業典禮時低調地對外開放。校方曾於大樓開幕後把大樓列為禁區,幾場試聽也只安排低年級學生參加,引起部分高年級學生不滿。然而,隨著最後的修補工作續漸完成,大樓已於2012年5月25日正式開幕,而音樂廳則在2012年6月29日舉行開幕典禮,並於當晚及6月30日一連兩晚舉行學校的週年音樂會。

音樂廳大樓的内部設施如下:

音樂廳大樓 設施
地下 音樂廳入口大廳、五角劇場及休憩區域、學生活動室、貴賓服裝間
閣樓 音樂排練室1(半月形,俗稱扇形房)、音樂排練室2(矩形)、音樂廳大樓辦公室
1樓 葉傑全演奏廳、演奏廳後臺
2樓 葉傑全演奏廳、視聽控制室、緊急出口

新翼

新翼在上世紀60年代建成,主要因為原有設施不敷應用,以及教育當局推行科學普及教育而興建。由於70年代該校仍然屬於津貼學校,新翼的建築由政府負責,因此新翼的建築風格與外間同時代的學校建築非常類似。新翼大樓的佈局呈C字型,其中北座與新新翼及主樓南座西翼連接。現新翼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新翼 北翼 (東接主樓南座西翼、西接新新翼。受地形所限,不設地下) 中翼 南翼
1樓 一、二號綜合科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 九號特別室(SR9)、洗手間 演講廳/十號特別室(SR10A/B)、圖書館、學生議會辦公室、儲物室、大草地更衣室
2樓 課室23-29 課室 駐校教師宿舍

新翼三部分的佈局呈C字型、中間圍繞一小草地。

新新翼

新新翼建築背景與新翼一樣,同樣是由於班級擴充及推行科學普及化而由政府負責興建。事實上,新新翼及新翼其實屬同一擴建計劃,只不過是由於落成時間有差異,因而被稱為新新翼,意指“新的新翼”,以便與較早落成的新翼區分。新新翼現有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新新翼(南接新翼北翼、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學樓特別室翼)
地面 校園辦事處、校工室、保安辦公室
1樓 化學實驗室、一號物理實驗室
2樓 課室19-22

在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之間,設有一中央籃球場。

另在新翼與新新翼之間,與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交界處之間,設有一條繞過新新翼大樓、直通大草地的小路,由於該地為學校園藝種植場,因而被稱為“花王路”,閒人不得擅進。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原稱校園改善計劃大樓,於2005年9月落成啓用,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萬港元而改為現稱。大樓原址為學校網球場,後建成由2層的教學翼(課室38-47)及3層高的特別室翼組成的“L”形佈局大樓,分別連接新新翼及主樓北座西翼。本大樓亦是千禧建築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樓(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學部大樓),設計上強調透明與開放。本大樓的教室一般編配予高年級的學生,但於2012年起編配予較低年級的學生。大樓主要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特別室翼(南接新新翼) 教學翼(東面為主樓北座西翼)
地面 視覺藝術室、新教員室、儲物室、籃球及網球場更衣室、 設計與科技工場(I-Lab,D-Lab)(俗稱龜房) 有蓋操場
1樓 二號物理實驗室、綜合科學實驗室、教員室、醫療室、洗手間 課室38-42
2樓 一至三號多媒體學習中心、一、二號資訊科技支援辦公室、儲物室、洗手間 課室43-47
3樓 三號及四號教員室、會議室、教員休息室 空中花園

在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李德義大樓之間,設有兩個網球場。

李德義大樓

 
拔萃男書院李德義大樓

李德義大樓是一座新宿舍及綜合康體設施大樓,造價達1億1000萬港元,由企業家兼校友李德義捐款7000萬元冠名興建。大樓於2007年11月奠基,於2008年9月2日正式啟用。李德義大樓位處太子道西對上的斜坡,臨近學校的太子道長樓梯出入口,橫跨現時長樓梯的終點,亦因如此,該大樓興建難度極高,甚至在興建過程中加建了臨時樓梯供學生暫時使用,避免造成危險。此外,大樓亦是中學部唯一一幢未有統一樓層的大樓,李德義大樓的正門入口位於校園地下,但按照該大樓的樓層分佈則屬於3樓。李德義大樓由3M層以上的宿舍及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兩部分構成,針對宿舍保安問題,校方一反其一貫“開放校園”的校園設施政策,採取嚴密的保安措施,在前往3M層(宿舍入口)以上的樓梯全部加設保安大閘,禁止日校學生進入;相反,對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部分則全面開放。另一方面,由於大樓本身高度甚高,加上已處於山坡之上,因此各宿舍房間均享有非常優越開揚的景觀,北座房間可望見獅子山等九龍山麓,而南座房間則可望見整個拔萃校園。以景觀論,宿舍房間甚至比附近九龍塘區的豪宅單位有過之而無不及,亦因大樓設計周到,讓其獲得了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現時大樓在9樓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樓的英文名稱“Samuel Tak Lee Building”的立體字樣,而具體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李德義大樓
1樓 游泳池機房、健身室、緊急出口連接太子道長樓梯
2樓 游泳池、游泳池更衣室
2M樓 體育館更衣室
3樓 體育館、宿舍正門電梯大堂、體育發展辦公室、樓梯往宿生入口
3M樓 宿舍行政辦公室、宿生入口
4樓 中央庭園、宿生房間(大樓4樓宿舍曾改建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課室,直至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建成;現為G12課室及八號特別室 (SR8)。)
5至6樓 宿生房間、宿生交誼廳
7樓 宿生房間、音樂排練室、傳染病隔離房間
8樓 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
9樓 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南翼)、天台(北翼)

宮川美智子大樓

宮川美智子大樓前稱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大樓,其主翼及副翼於2011年年底落成,設有專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使用的課室、實驗室及附屬設施。 另設有全校師生共用的多媒體圖書館、演講廳及聖奧古斯丁禮拜堂。大樓位於主樓北座以北的山坡上,與李德義大樓為鄰。大樓設計匠心獨運,一般人經常誤以為大樓中央的大框為正門入口,但細看之下才會發現大樓入口其實相當隱蔽地位於大樓兩側。建築師在接受校報訪問時表示所謂的“大框”其實是大樓的裝飾——智慧之門,而把入口設計得隱蔽的原因是為了讓在底層地下圖書館溫習的同學不受進出大樓的同學打擾。大樓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副翼(近李德義大樓) 主翼 延伸翼
底層地下 / 多媒體圖書館及自修室 多媒體圖書館及自修室
地面 演講廳、大樓西面入口、聖奧古斯丁禮拜堂入口 課室G01-G04及大樓東面入口 /
1樓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 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科學實驗室 /
2樓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上層 課室201-203、中央教員室 /
3樓 / 課室301-302 /

停車場大樓

本大樓已經擱置興建,曾計劃位於大草地西側興建一座3層高的停車場大樓,以解決現時主樓泊車位置嚴重不足的問題。後來因為工程造價急升,加上項目對教學效能沒用明顯提升,校方最後於2009年決定擱置興建。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附屬小學位於大草地南面,原址為校長宿舍,大樓於2004年落成時曾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建築獎項。小學部大樓共設有3個出入口往來不同地點,分別是供車輛上落學校的馬路、供行人前往學校的樓梯,以及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其中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外設有一由捐贈者贈與學校的座右銘——“木石雲水”命名的藝術裝置。另外,附屬小學設有一個鐘樓,矗立於小學的樓頂上,於2006年9月23日啟用。鐘樓呈湖水綠色,四面面積均為13.1平方米,樓高於水平面62.3米,建築師原意希望鐘樓能除了為學生提供報時服務外,還可以惠及旺角市民。然而,由於小學本身處於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綠樹林蔭,加上旺角區人煙稠密,高樓大廈甚多,因而位於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實視線受到遮擋,並不能夠直望鐘樓。因此,鐘樓其實主要為在大草地練習田徑的學生們提供報時之用。

現時附屬小學是與中學部獨立營運的關係,因此兩間學校除了體育設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與中學部共用外,附屬小學的其他設施都是獨立使用的。

設施
地面 籃球場、遊樂區
1樓 電腦學習中心、會議室、學生活動中心、多用途室、攀石場、有蓋操場、小賣部、食堂、一年級課室(1D、1J、1M、1P、1S)
2樓 教員室、學生輔導室、道往來中學部、“木石雲水”藝術裝置、二年級課室(2D、2J、2M、2P、2S)
3樓 常識室、音樂室、禮堂、多媒體圖書館、中國文化室、三和四年級課室(4D、4J、3D、3J、3M、3P、3S)
4樓 禮堂樓座、語言學習中心、多媒體圖書館、四和五年級課室(4M、4P、5D、5J、5M、5P、5S)
5樓 美術室、小班教學室、四和六年級課室(4S、6D、6J、6M、6P、6S)
天台 空中花園、鐘樓(2006年啟用)

課程及班級

拔萃男書院作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學,過往一直跟隨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學制,提供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合共七年的中學教育。直到2004年,學校小學部正式開辦,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學課程。

而隨著香港政府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中學部在2009/2010學年在中四級開始逐步落實三三四學制,轉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學教育。新學制的班別即將採用“Grade”的英文稱呼,有別於舊制中學的“Form”(中一至中五)及“Lower/Upper 6”(中六及中七),而中學班級的稱呼也將延續小學的序數,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稱將為“Grade 7 - Grade 12”。

與此同時,校方籌備已久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亦將與新高中課程同步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為期兩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兩級,但課程則受國際文憑組織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組織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

因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只是為期兩年,校方對修讀課程的學生提供一個相等於中四級的一年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以協助同學適應國際文憑課程以論文及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拔萃男書院是香港少數提供法語課程的非國際學校之一。無論修讀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中文或法語作為英語以外的學習語言。

以下為2014年至2015年年度小學各班級資料:

小學課程

  • 小一(Grade 1):G1D、G1J、G1M、G1P、G1S
  • 小二(Grade 2):G2D、G2J、G2M、G2P、G2S
  • 小三(Grade 3):G3D、G3J、G3M、G3P、G3S
  • 小四(Grade 4):G4D、G4J、G4M、G4P、G4S
  • 小五(Grade 5):G5D、G5J、G5M、G5P、G5S、(G5X)
  • 小六(Grade 6):G6D、G6J、G6M、G6P、G6S、(G6X)

以下為2016-2017年年度中學各班級資料:

初中課程

  • 中一(Grade 7):G7D、G7S、G7G、G7P、G7M、G7L、G7A、G7J、G7T、(G7R)
  • 中二(Grade 8):G8D、G8S、G8G、G8P、G8M、G8L、G8A、G8J、G8T、(G8R)
  • 中三(Grade 9):G9D、G9S、G9G、G9P、G9M、G9L、G9A、G9J、G9T、(G9R)

拔萃男書院的初中班級採用“拔尖補底”的模式進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級考試中,全級成績頭82名同學將被抽籤編入D、S、G班,第83至164名同學將被編入P、M、L班,最後82名同學將被編入A、J、T班。而英文較優秀則會编入D及P班,中文較優秀則為S及M班,其餘則為G及L班。中一則以七月舉行的分班試的成績决定分班結果。

三三四學制高中課程

  • 中四(Grade 10):G10D、G10S、G10P、G10M、G10J、G10T
  • 中五(Grade 11):G11D、G11S、G11P、G11M、G11J、G11T
  • 中六(Grade 12):G12D、G12S、G12P、G12M、G12J、G12T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Pre-IB)

  • 中四(Grade 10):G10G、G10L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

  • 中五(Grade 11):G11G、G11L
  • 中六(Grade 12):G12G、G12L

校園創作及刊物

拔萃男書院每年都會出版一本名為《集思》的年刊(英語:《Steps》,意指階梯,取名自校園來往太子道的長梯,創刊於1935年;「集思」為「Steps」諧音,命名於1974年),編委會由校内學生組成,於每年6月尾出版。校方每年亦會出版一本寫滿校務資料的《學校行事曆》(School Calendar)供學生使用,由同是由學生主理的印務部門(Publications Department)負責。另外,自從2000年校長由作家及教育家張灼祥先生擔任,校方大力推動學校的寫作文化,鼓勵同學多寫作,因而該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學生文集,分別名為《擊壤》和《Inspiration》,至今已經出版了9集共18本文集。學校的領袖生和學生議會每年也不定期的出版校報,其中領袖生出版的名為《阰報》(英文版名為《Olympus》),創刊於1964年,於1973年停刊。至1978年,《阰報》的後身《粹聞》(英文版名為《Not Rigmarole》)創刊,發行至今。而學生議會出版的則名為《鼎新》。

拔萃男書院乃全港第一間中學自主研發出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在2012年4月18日, 拔萃男書院軟體開發小組在Apple iTunes App Store 推出了名為“DBS”的 iOS App,及後亦推出了Android 版, 兩個版本至今已合共錄得超過二千個下載。

公開考試成績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拔萃男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及文憑試「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學校之一,截至2022年,共有20名,其中17名會考「10A狀元」及3名文憑試「7科5**狀元」,排名全港第5。[6][7][8]

香港中學會考

截至2011年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拔萃男書院共出產17名會考10A(2007年後為8A及2科5*)狀元。

  • 4位狀元:2003
  • 2位狀元:2004、2008、2009
  • 1位狀元:1992、1998、2000、2001、2005、2006、2007

香港中學會考狀元名單

  • 1982年:鮑瑪 [9] 【首名非華裔狀元,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者基金 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Foundation 頒發首屆的「莫鳳麟獎學金」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 前港英政府運輸司鮑文之侄兒】 [10]
  • 1984年:許齊元 [11]
  • 1984年:張紹勳 [11]
  • 1985年:區永仁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頒「莫鳳麟獎學金」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現為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12]
  • 1985年:羅宇榮 [13]
  • 1986年:區永義 [14] 上屆狀元區永仁之胞弟
  • 1986年:崔偉豪,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15] [14]
  • 1986年:梁靄中 [14]
  • 1992年:莫昆庭 [16]
  • 1998年:梁建聰 [17]
  • 2000年:蔡昀浩,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18] [19]
  • 2001年:陳君傑,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2][20]
  • 2003年:周步田 [21]
  • 2003年:鄧子超 [21]
  • 2003年:鄧駿威 [21]
  • 2003年:吳廣榮
  • 2004年:鍾耀庭,獲選香港傑出學生,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修讀天文學。[15] [22][23]
  • 2004年:李煒堅 [22]
  • 2005年:李立邦,獲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於加州大學怕克萊分校修讀物理學。[24] [25]
  • 2006年:任石達,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2] [26]
  • 2007年:陳庭豐 [27]
  • 2008年:麥雋愉,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2] [28]
  • 2008年:楊嘉瑋 (羅德學人 Rhodes Scholar 2015),獲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法學)及法學士(雙學位課程),並獲羅德獎學金於牛津大學獲得法學碩士。 [28]
  • 2009年:潘彥光,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2] [29]
  • 2009年:黃銘琛 [29]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7科5**狀元」)

  • 2018年:沈家浩 (8個5** 超級狀元),於香港大學修讀牙醫學士。[30][31]
  • 2019年:周伯儒 (8個5** 超級狀元),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32][33]
  • 2022年:梁嘉朗 (8個5** 超級狀元),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 [34] [35]

國際預科文憑考試(IB)

  • 2013:平均分為39.44;有1位45分狀元、5位44分、5位43分。
  • 2014:平均分為38;有3位43分。
  • 2015:平均分為39.03;有4位44分、6位43分。
  • 2016:平均分為40.5;有1位45分狀元、6位44分、6位43分。
  • 2017:平均分為41;有1位45分狀元、8位44分、11位43分。
  • 2018:平均分為41;有8位45分狀元、6位44分、8位43分。
  • 2019:平均分為40.3;有6位45分狀元、3位44分、5位43分。
  • 2020:平均分為42;有5位45分狀元、16位44分、9位43分。
  • 2021:平均分為43;有19位45分狀元、15位44分、9位43分。[36]
  • 2022:平均分為42;有5位45分狀元、13位44分、13位43分。[37]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截至2021年(第36屆),拔萃男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共出產15名傑出學生,排名全港第8[38][39]

  • 魏崇政
  • 鍾耀庭
  • 陳文浩
  • 任石達
  • 許俊傑
  • 黃兆謙
  • 王駿業
  • 黃浩銘
  • 雷千泓
  • 林暉
  • 王溥渝
  • 文禮信
  • 林暘青
  • 劉見之
  • 駱家熙

校友

政界

法律界

工商界

教育界

宗教界

醫學界

  • 關景良︰孫中山學友、養和醫院創辦人
  • 關景賢︰清宮御醫、民國政治人物
  • 李樹芬:著名外科醫生同盟會員,曾任中華民國衛生部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香港養和醫院董事長兼院長
  • 余潮光:香港早期知名執業醫師
  • 達安輝 (Professor Sir David Todd),OBE,CBE,Knight Bachelor: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創辦人及創院主席
  • 余宇康:本地首個腎科醫生,有「腎科教父」之稱。生於醫生世家,父親余朝光是前廣華醫院及前東華東院院長,兄長是外科醫生、前寶血醫院院長余宇楷,三弟是胸肺專家余宇超和四弟是兒科權威余宇熙。
  • 余宇超:胸肺專家,前港大醫學院胸肺科教授
  • 李心平: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腸胃科院長
  • 黎青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肝臟專家
  • 李登偉: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研究專長為心臟組織復修醫學
  • 吳兆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結直腸外科
  • 何志平:前香港中文大學外科 (眼科) 講座教授
  • 馮康:前醫院管理局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轉職香港中文大學,籌建2020年落成的中大醫院。於拔萃男書院及聯合世界書院完成中學及高中課程。弟弟馮通為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 陸志聰:醫院管理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
  • 黃以謙:香港精神科醫生、前九龍城區議會民選區議員
  • 歐陽英傑:香港西醫工會會董、香港內外全科醫生、業餘作家
  • 徐仲鍈: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院長 (1977年中五畢業)

建築及美術界

體育界

傳媒界

文娛界

其他界別

  • 賴文星香港反法大罷工時期之工人領袖。因此次香港早期社會運動而成為香港百年老牌黑幫三合會和合圖創始人。(於十九世紀八十或九十年代左右入讀)
  • 賴錦璋: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世界綠色組織董事會主席(1967年中五)[57]

相關條目

注釋

  1. ^ 關於潘國城就讀學校的資料出自1994年由明報校園記者所著的《名人說母校》(明報出版社出版)第130頁。

參考資料

  1. ^ Diocesan Boys' School. [2005-08-19]. (原始内容于2021-03-19). 
  2. ^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icci Roundtable (中文)
  3. ^ 知時好雨,潤物無聲[永久失效連結] 陳煒舜, 大公報, 2004年11月23日
  4. ^ 4.0 4.1 http://news.sina.com.hk/news/2/1/1/2425645/1.html[永久失效連結]
  5. ^ 拔萃男書院鉛水超標 將裝濾水器徹查成因. 無綫新聞. 2015年8月28日 [2015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 (粵語)
  6. ^ DSE狀元. 香港01. 2022-07-20 [2022-07-20]. 
  7. ^ 文匯報. 歷屆「10優狀元」239人. 文匯報 (2010年8月4日) (文匯報). 2010-08-04 [2021-03-06]. (原始内容于2021-03-10). 
  8. ^ HK01. DSE放榜 十年共誕87名狀元 來自35間中學 五大狀元搖籃. HK01 (2021年7月21日) (HK01). 2021-07-21 [2021-08-28]. (原始内容于2021-07-30). 
  9. ^ 工商日報. (82會考放榜)「中學會考放榜 六位優秀考生 同獲九科A級」. 工商日報 (1982年8月12日) (工商日報). 1982-08-12. 
  10. ^ 大公報. 拔萃男校優異生獲莫鳳麟獎學金. 大公報 (1982年12月18日) (大公報). 1982-12-18. 
  11. ^ 11.0 11.1 工商晚報. 中學會考今晨放榜 四男一女狀元誕生. 工商晚報 (1984年8月9日) (工商晚報). 1984-08-09.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香港醫務委員會. 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醫生名單. 香港醫務委員會. [2021-06-06]. (原始内容于2021-02-24). 
  13. ^ 華僑日報. 會考成績昨日公佈. 華僑日報 (1985年8月10日) (華僑日報). 1985-08-10. 
  14. ^ 14.0 14.1 14.2 華僑日報. 中學會考昨日放榜. 華僑日報 (1986年8月8日) (華僑日報). 1986-08-08. 
  15. ^ 15.0 15.1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歷屆得獎者名單.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2021-06-06]. (原始内容于2021-06-05). 
  16. ^ 香港政府新聞處. 英國/香港獎學金得獎者公佈. 香港政府新聞處新聞公報 (1994年6月28日) (香港政府新聞處). 1994-06-28. 
  17. ^ 大公報. 中學會考放榜狀元達十四人. 大公報 (1998年8月7日) (大公報). 1998-08-07. 
  18.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TUDENT OF THE YEAR FINALISTS. 南華早報 (南華早報). 2001-02-12 [2022-08-07]. (原始内容于2022-08-07). 
  19. ^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 (PDF).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2022-08-07 [2022-08-07].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6-04). 
  20. ^ 文匯報. 今年會考湧現17個十A狀元. 文匯報 (2001年8月9日) (文匯報). 2001-08-09 [2021-06-15]. (原始内容于2021-03-10). 
  21. ^ 21.0 21.1 21.2 文匯報. [2003-08-07] 應屆中學會考十七位狀元. 文匯報 (2003年8月7日) (文匯報). 2003-08-07 [2021-03-08]. (原始内容于2009-08-08). 
  22. ^ 22.0 22.1 文匯報. [2004-08-12] 會考10A狀元名錄. 文匯報 (2004年8月12日) (文匯報). 2004-08-12 [2021-03-08]. (原始内容于2021-03-10). 
  23. ^ . 青苗基金. [201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24. ^ 香港校友會聯會. 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 香港校友會聯會. [2021-06-23]. (原始内容于2021-06-05). 
  25. ^ 文匯報. [2005-08-11] 會考狀元. 文匯報 (2005年8月11日) (文匯報). 2005-08-11. 
  26. ^ 文匯報. 2006 今屆會考10A狀元. 文匯報 (2006年8月10日) (文匯報). 2006-08-10 [2021-03-08]. (原始内容于2021-03-10). 
  27. ^ 文匯報. 2007 星級會考狀元榜. 文匯報 (2007年8月9日) (文匯報). 2007-08-09. 
  28. ^ 28.0 28.1 文匯報. 2008 會考狀元榜. 文匯報 (2008年8月5日) (文匯報). 2008-08-05 [2021-03-08]. (原始内容于2021-03-10). 
  29. ^ 29.0 29.1 文匯報. 2009 會考10優狀元. 文匯報 (2009年8月6日) (文匯報). 2009-08-06 [2021-03-08]. (原始内容于2009-08-11). 
  30. ^ 文匯報. . 文匯報 (2018年7月12日) (文匯報). 2018-07-12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31. ^ 香港經濟日報. 【JUPAS放榜】港大收最多DSE狀元. 香港經濟日報 (2018年8月6日)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8-06 [2021-06-15]. (原始内容于2021-11-14). 
  32. ^ 明報. 【DSE放榜】男拔超級狀元. 明報 (2019年7月10日) (明報). 2019-07-10 [2021-03-08]. (原始内容于2020-12-03). 
  33. ^ HK01. 【JUPAS放榜2019】12狀元. HK01 (2019年8月16日) (HK01). 2019-08-16 [2021-06-15]. (原始内容于2021-11-24). 
  34. ^ 一男拔考生覆核文憑試成績後成「超級狀元」. 明報. 2022-08-17 [2022-08-17]. (原始内容于2022-08-28). 
  35. ^ 【DSE2022】男拔1名考生成功「升呢」文憑試狀元增至9人. 香港經濟日報. 2022-08-17 [2022-08-17]. (原始内容于2022-08-17). 
  36. ^ DBS IB Exam Results. DBS. 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于2022-07-17). 
  37. ^ IB放榜|多校狀元榜眼人數齊減 男拔、英基、真道書院誕狀元43人. HK01. 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于2022-07-14). 
  38. ^ .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7). 
  39. ^ .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40. ^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404. 
  41. ^ Kevin Sinclair (编).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0. 
  42. ^ Kevin Sinclair (编).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128. 
  43. ^ Kevin Sinclair.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0. 
  44. ^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29. 
  45. ^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357. 
  46. ^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679. 
  47. ^ Susanne Rockwell. Kwang-Ching Liu, 19th Century China Expert, Dies. news.ucdavis.edu. 2006-10-05 [2017-03-25]. (原始内容于2016-01-15). 
  48. ^ 1948年香港拔萃男書院舊生司徒明,2011年出版的《我們來自東院道官小》. [2019-02-01]. (原始内容于2020-11-02). 
  49. ^ Profile > Professor Andrew Hin Cheong Chan.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 Civil Engineering. [2010-07-05]. (原始内容于2009-07-11). 
  50. ^ Shueng-Han Gary Chan Home Page. www.cse.ust.hk. [2012-09-04]. (原始内容于2020-11-02). 
  51. ^ 聖公會基德學校 黃昌傑校長息勞. 香港工商日報. 1978-03-31: 6 [2021-11-14]. (原始内容于2021-11-14). 
  52. ^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434. 
  53. ^ Kevin Sinclair. Who's who in Hong Kong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3. 
  54. ^ 傳奇車手 鐵漢潘炳烈. 壹週刊. 2013-06-27 [2019-07-03]. (原始内容于2020-02-21). 
  55. ^ 男拔生演原創音樂劇賀校慶. 星島日報. 6月18日 [2018-04-27]. (原始内容于2019-06-08). 
  56. ^ 即興爵士樂從感覺出發. the-sun.on.cc. 2008-09-21 [2011-03-28]. (原始内容于2019-05-09). 
  57. ^ 盧子健、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623. 

來源

  • Rev. W. T. Featherstone,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Hong Kong: The History and Records 1869-1929 (Hong Kong: Ye Olde Printerie Ltd, 1930) (英文)
  • E. J. Eitel's letter to the Colonial Secretary in 1889, CO 129/342, quoted in Vicky Lee, Being Eurasian: Memories Across Racial Divid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1 (英文)
  • W. J. Smyly,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irca 1967) (英文)
  • , DSOBA (英文)
  • The GS Book Editors, A Tribute to Rev. Canon George She Headmaster 1955-1961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The Green Pagoda Press, 2004) (英文)
  • Steps, Diocesan Boys' School, 1949 (英文)
  • Fung Yee Wang and Chan-Yeung Mo Wah Moira, To Serve and to Lead: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英文)
  • 楊俊成(J.L. Younsaye)1966年頒獎日演講稿,載《集思1967》,香港:拔萃男書院 (英文)
  • 陳煒舜、方頴聰︰《女仔館興衰: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1860-1869)》,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21.08.
  • 陳煒舜︰〈必也正名乎――拔萃校名條釋〉,載《集思2006》,香港:拔萃男書院,pp75–78
  • 陳煒舜: 〈知時好雨, 潤物無聲:施玉麒牧師傳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公報, 2004年11月23-24日
  • 陳煒舜︰〈〉,載《集思2007》,香港:拔萃男書院,pp75–78。
  • 陳煒舜︰〈瞻彼罏峰,其青未了――俾士校長(Mr. G.H. Piercy)紀稿〉,載《集思2007》,香港:拔萃男書院,pp71–74。
  • 陳煒舜︰〈肅肅厥儀,休休其心――葛賓校長(Mr. G.A. Goodban)傳略〉,載《集思2008》,香港:拔萃男書院,pp91–94。
  • 陳煒舜,〈男拔萃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公報,2014.6.23.
  • 陳煒舜,〈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論施玉麒社之創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集思2012》,拔萃男書院,頁10-15
  • 陳煒舜,〈男拔萃的混血校長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公報,2014.6.30.

外部链接

拔萃男書院,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 瑣碎資料的部分, 2021年10月2日, 請協助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成連貫性的文章, 安置於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7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英語, diocesan, boys, school, 簡稱男拔萃, 男拔和dbs, 是基督.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 瑣碎資料的部分 2021年10月2日 請協助將有關資料重新編排成連貫性的文章 安置於適當章節或條目內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7月25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拔萃男書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拔萃男書院 英語 Diocesan Boys School 簡稱男拔萃 男拔和DBS 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所全日制男子學校 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 設有中學部及小學部 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22所補助學校之一 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拔萃男書院鳥瞰圖 2008年 地址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城亞皆老街131號昵称男拔萃 男拔类型直資學校宗教背景基督新教辦學團體聖公會创办日期1869年校監謝子和主教校長鄭基恩副校长曹家偉 文化 吳基光 學術 黃婉婷 學生管理 职员人数172人 1 性别男校学生人数1 331人 2022年 班级数目42班 51組語言英文校园面积約50 000平方米電話號碼 852 27115191 852 27115192传真號碼 852 27611026学校网址www wbr dbs wbr edu wbr hk最后更新 2022 12 23拔萃男書院真草球場及田徑場 現已改建為人造草 圖為舊照 目录 1 簡介 2 中英文校名 3 歷任校長及社堂 4 簡史 4 1 第一建校期 4 2 第二建校期 4 2 1 十九世紀 4 2 2 二十世紀前期 4 2 3 戰後 4 2 4 21世紀 5 校園 5 1 石階 5 2 車道 施玉麒徑 5 3 大草地 5 4 小草地 5 5 主樓 5 6 舊體育館 音樂廳大樓 5 7 新翼 5 8 新新翼 5 9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 5 10 李德義大樓 5 11 宮川美智子大樓 5 12 停車場大樓 5 13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6 課程及班級 6 1 小學課程 6 2 初中課程 6 3 三三四學制高中課程 6 4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 Pre IB 6 5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 7 校園創作及刊物 8 公開考試成績 8 1 香港中學會考 8 2 香港中學會考狀元名單 8 3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8 4 國際預科文憑考試 IB 9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10 校友 10 1 政界 10 2 法律界 10 3 工商界 10 4 教育界 10 5 宗教界 10 6 醫學界 10 7 建築及美術界 10 8 體育界 10 9 傳媒界 10 10 文娛界 10 11 其他界別 11 相關條目 12 注釋 13 參考資料 13 1 來源 14 外部链接簡介 编辑拔萃男書院前稱為曰字樓孤子院 英語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 拔萃書室 英語 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 拔萃男書室 英語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原校址在香港島西營盤般咸道 後輾轉用作羅富國教育學院與聯合書院校舍 現為般咸道官立小學 後於1926年遷至亞皆老街現址 遷校初期 曾經於1927年短暫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般咸道原址曾經於1860年創立一所曰字樓女館 意譯為教區本地女子訓練學校 英語 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 此校因故於1868年結束營辦 由香港聖公會接管改建 由於曰字樓女館的創辦單位 教育理念 人事編制及學生背景與後來的拔萃男書室不同 故拔萃男書室僅視其為先驅 將創校年份定於1869年 香港回歸後 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直接資助計劃 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 拔萃男書院校董會最後決定由津貼改為直接資助 於2003年轉為直接資助學校 中英文校名 编辑次序 英文校名 中文校名 使用時期 備註第一建校期 曰字樓女館時代 1 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 曰字樓女館 1860 1866 又稱 女仔館 2 Diocesan Female School 曰字樓女館 1866 1869 又稱 女仔館 第二建校期 拔萃時代 1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 曰字樓孤子院 1869 1891 又稱 曰字樓男女館 2 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 拔萃書室 1891 1902 改名因1891年校舍擴建 以及當年所有女生全部轉至飛利女校 Fairlea Girls School 即協恩中學前身之一 拔萃 為當時校長俾士 George PIERCY 1856 1941 英文姓氏Piercy吳語音譯 3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拔萃男書室 1902 1926 因拔萃女書室於1899年在般咸道左近的玫瑰行成立 故易名以示區別 4 Diocesan Boys School 拔萃男書院 1926 改名因遷往九龍 校舍面積大幅增加 19世紀中葉 英國聖公會在香港成立維多利亞教區 1860年成立的曰字樓女館及後來第二建校期的拔萃書室 皆由聖公會創辦 故英文都以Diocesan為名 該校於1869年創立時 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amp Orphanage 至1891年改為 Diocesan School amp Orphanage 1902年 又更名為 Diocesan Boys School amp Orphanage 至於去掉Orphanage而逕稱 Diocesan Boys School 大約在1926年遷校九龍以後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語文 而該校檔案紀錄亦以英文為主 因此中文名稱在早期文獻中罕見記載 唯香港政府於1878年刊登的 轅門報 現稱香港政府憲報 稱該校為曰字樓孤子院 1879年 轅門報 又稱之為曰字樓男女館 名為曰字樓 蓋因般咸道校舍呈 曰 字形 這樣命名實為一時的權宜 由此也可見該校創立之初還沒有一定的中文名稱 19世紀後期 香港華人稱呼各校校名 往往以校長姓名代稱 俾士校長在位近四十年 影響巨大 於是民間稱該校為俾士書館 俾士書院 且俾士微瘸 因此甚至有 阿跛書館 的戲稱 不過 這些名稱皆不雅馴 校方乃將俾士更為近音的拔萃二字 確切更名時間今已難考 大約在1891年左右 1902年 隨著英文名稱的改變 中文也相應更名為拔萃男書室 1926年遷校九龍以後 方換成拔萃男書院的現名 歷任校長及社堂 编辑任次 校長 英文姓名 肖像 任期 備註第一建校期 曰字樓女館時代 1 韋以信女士 Ms Wilson 1860 18622 伊頓女士 Ms M A W Eaton 1862 1865 其後與歐德理博士成婚3 蘭德爾女士 Ms Rendle 1865 18664 岳士列女士 Ms M J Oxlad 1867 1868 以白思德諸校校長兼任第二建校期 拔萃時代 1 雅瑟 William Monarch Burnside ARTHUR 1869 1878 曰字樓男女館時期 1878年 校董會決定日後不再招生女生 2 俾士 George PIERCY 1878 1918 1891年正式轉為男校 其後以 俾士 校長英文姓氏Piercy吳語音譯易名 拔萃書館 為了與1899年創立的拔萃女書室故以示區別 1902年更名拔萃男書室 3 費瑟士東 Rev William Thornton FEATHERSTONE 1918 1931 1926年校園由港島遷往九龍 代理 派納 Henry du Toit PYNER 1931 1932 擅長植物學 於校園遍植草木 4 舒展 2 Rt Rev Christopher Birdwood Roussell SARGENT 英语 Christopher Sargent 1932 1938 出售加多利山東部 以解決學校財政危機 5 葛賓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38 1941 戰時曾參加香港義勇軍 後遭日軍禁錮於深水埗集中營 淪陷時期 1941 1945代理 張奧偉 Sir Oswald Victor CHEUNG 英语 Oswald Cheung 1946 張奧偉乃混血兒 拔萃校友 受聘時尚為港大本科生 其後張氏赴牛津進修 返港後成為御用大律師 代理 孟克士 Bertram John MONKS 19465 葛賓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46 1955代理 孟克士 Bertram John MONKS 19556 施玉麒 3 Rev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 英语 George She 1955 1961 首位正式擔任校長之混血兒及校友 1921年畢業 7 郭慎墀 Sydney James LOWCOCK 1961 1983 首位取得本港大學學位 港大物理系畢業 之校長 拔萃男書院校友 1949年畢業 8 黎澤倫 Jacland LAI Chak Lun 1983 2000 首位華人校長 拔萃男書院校友 1955年畢業 9 張灼祥 Terence CHANG Cheuk Cheung 2000 2012 拔萃男書院校友 1967年畢業 10 鄭基恩 Ronnie CHENG Kay Yen 2012 拔萃男書院校友 1983年畢業 社堂Arthur A Piercy P Sykes Sy Featherstone F Sargent Sa Goodban G George She GS Lowcock L 1922年 費瑟士東校長引入了社堂制度 House System 以在校內進行體育和戲劇比賽 所有的學生被分為四組 即綠社 深藍社 黃社和褐社 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 紅社於1947年添入 二戰時期 三位前任校長相繼去世 為了紀念他們 葛賓校長1949年將綠 深藍 黃和紅社四社以雅瑟 俾士 費瑟士東和舒展命名 由於俾士時期的副校長賽克思 Henry Sykes 深受愛戴 褐社於是以賽克思命名 1956年 施玉麒校長創立了葛賓社 淺藍社 郭慎墀社 紫社 於2002年增設 2004年 第58屆校友籌款籲請建立施玉麒社 未獲採納 直至2010年11月 第九任校長張灼祥在六五屆舊生聚餐會上宣佈 施玉麒社 橘社 將於2011年9月正式成立 英文名稱為Zimmern House 稍後 校方因應舊生之請 將英文名稱調整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設立外 該校還有幾種方式紀念前校長 早在1917年 即有校友捐款設立雅瑟及俾士獎學金 時至今日 費瑟士東 賽克思 葛賓 施玉麒 郭慎墀名下皆有獎學金的設置 為銘念施 郭二氏 校友更分別成立了基金 此外 1949年11月13日 校內教堂命名為 舒展牧師紀念教堂 Rev C B 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 由何明華會督開幕 2004年11月 校友舉行了 施玉麒校長紀念儀式 包括祈禱會 小教堂大門的施氏紀念匾額揭幕 以及紀念集 施玉麒校長專輯 A Tribute to Canon G She 的首發式 其後聖奧古斯丁小教堂落成 原小教堂易名 施玉麒基督教活動中心 2012年 車道 Drive 旁的石板小徑正式命名為 施玉麒徑 Rev George She Path 同年初 前校長郭慎墀去世 校友隨即展開 郭慎墀校長專輯 的編纂 簡史 编辑第一建校期 编辑 1860年 維多利亞教區施美夫會督夫人與英國遠東女子教育協會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Far East 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隸屬於聖公會的女子學校 曰字樓女館 由羅便臣總督夫人擔任贊助人 根據法規 創校宗旨在 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 校董會於般咸道購入一塊稻田 建起一座水泥校舍 教學 寄宿及校內一切活動都在這座校舍進行 不久 該校引致社會非議 陷入了經濟困境 視學官歐德理博士致函輔政司史釗活 Frederick Stewart 道 1865年 當發現幾乎每個在那裡學過英文的女學生離校後都成為涉外婦人 kept mistress of foreigners 這所學校只好被迫暫停 學校未幾重開 英文名稱改為 Diocesan Female School 但經濟環境絲毫未有改善 非僅如此 當時的華人並不希望讓自己的女兒接受西式教育 1868年 域多利教區第二任會督柯爾福要求直接掌管該校 這標誌著 第一建校期 的終結 第二建校期 编辑 十九世紀 编辑 1869年1月30日 柯爾福會督發出一份呼籲函 不久獲得一筆豐厚的捐款 當年9月 曰字樓孤子院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 在原有校址創立 新校招生的對象包括了英裔 華裔 香港歐亞混血兒以及其他國籍的適齡兒童 不分男女 新校不僅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條件 更旨在以英國國教教義為本 引導他們建立基督誠信和勤儉生活的觀念 1870年7月 英軍學校 Garrison School 的雅瑟先生獲委任為校長 雅瑟夫人擔任女舍監 Matron 1878年 該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劃入津貼學校 School of Grant in Aid Scheme 之列 1878年3月 雅瑟請辭後 校董會決定不再招收男生 同年7月 此決定遭到更改 該校計畫轉型為一所男校 不復招收女寄宿生 11月1日 中央書院助理校長俾士 George Piercy Jr 1856 1941 成為新校長 1891年 該校更名為 拔萃書室 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 以誌新翼落成之慶 二十世紀前期 编辑 1920年拔萃領袖生合影 圈出者為後來成為校長的施玉麒 1902年 拔萃書室易名為 拔萃男書室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1917年 俾士先生退休 繼任者費瑟士東牧師引入學生長 Prefects System 社堂 House System 及演講日 Speech Day 等制度 費氏還計畫將校舍由般含道遷往旺角的一處山頭 1927年 新校舍竣工在即 英軍徵用新校舍一年 然亦協助完成了最後工段 1930年 費瑟士東牧師因故辭職 1937年 盧溝橋事變爆發 拔萃男書院顯示出對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度支持 1938年1月 拔萃擦鞋團 在當時校長舒展牧師的俞允下成立 團員奔走港九 為國民政府募款 1939年 新任校長葛賓委任一日籍臺灣學生為首席學生長 甚至導致集體罷課 1941年 日軍佔領香港 葛賓及大部分教職員皆遭遣往集中營 校舍改為日軍醫院之用 戰後 编辑 1945年8月 日本投降 二次大戰終結 同年11月 佔據校舍的最後一批日軍被俘 校舍在英軍視察 清理後 由資深教師楊俊成 J L Youngsaye 於1946年3月21日負責接收 校長之職先後由張奧偉與孟克士 Mr B J Monks 署理 1947年11月19日 葛賓休假完畢 由英國返港 隨後的聖誕假期中 學校開始大幅度維修 1949年 設立俾士挑戰盾 Piercy Challenge Shield 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長命名 1950年代初 學校計畫增建體育館 美術室 科學翼等設施 1955年 葛賓先生宣佈離職 施玉麒牧師接任校長 作為首位擔任校長的本地校友 施牧師發動了多項改革 首先 他積極向社會中下階層招生 淡除了該校傳統的貴族化形象 其次 他強調中華文化教育 削減了該校的殖民主義色彩 施牧師還於1955年首次舉辦了賣物會 Garden Fete 1961年 在職教師郭慎墀擔任校長 學校進入田徑運動興盛期 郭氏重組行政機制以改善效率 又大量增聘教師 1969年 拔萃小學成立 1983年 郭氏因病請辭 資深教師黎澤倫繼任 是該校之首位華人校長 該校於體育 音樂 朗誦 辯論 戲劇等比賽中屢獲殊榮 課外活動得到長足發展 此外 語言實驗室 示範室得以設立 全校實施電腦化 2000年 黎氏退休 校友張灼祥接任校長 21世紀 编辑 2011年9月1日 校監徐贊生主教在學生開學禮早會上宣佈當時任校長的張灼祥將於2012 2013學年提早退休 結束其十二年 2000 2012 的校長任期 4 2012年1月13日 校董會代表在學校年度畢業典禮上宣佈1983年校友及當時任副校長兼音樂部主管的鄭基恩將於2012 2013學年開始繼任校長 4 2015年 拔萃男書院委託承辦商化驗校內食水樣本 分別在音樂廳大樓及宮川美智子大樓發現食水含鉛量超標 較世衛標準超出一倍 校方已要求承辦商8月24日在受影響大樓安裝可過濾鉛的濾水器 並再抽水辦化驗 在證實食水可安全飲用前會關閉有關大樓 5 校園 编辑校園由多個部份組成 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是全港佔地面積第三大的中學 面積僅次於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及北區的鳳溪第一中學 校園位於加多利山山麓 鄰近亞皆老街和嘉道理道 地理位置雖然臨近喧鬧繁忙的旺角市中心 事實上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旺角MOKO 新世紀廣場僅以圍牆分隔 校園主建築早於1920年代建成 於1950年代增建體育館和新翼 並在1970年代增建新新翼提升教學效能 踏入21世紀 校董會決定進一步推行學校的千禧擴建規劃 新一代的建築全部由同是拔萃舊生的建築師周德年負責設計 包括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2004年落成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 2005年落成 李德義大樓 2008年落成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 2011年落成 音樂廳大樓 2012年落成 以及已擱置興建的停車場大樓 不過 因應近年的大規模擴建 校方在過程中砍伐了大量樹木 引起眾舊生不滿 認為破壞了原來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 石階 编辑 由於校園位於山巔 學校自1920年代自港島遷址時已建立石階 連接校園及旺角太子道西出口 此後三十多年間 石階為步行者往來校園的唯一出入口 石階設有開放時間限制 石階頂端曾有一石階園 供生物課及興趣社團作種植實驗之用 目前之李德義大樓即為石階園舊址 興建於2000年後 車道 施玉麒徑 编辑 除石階外 1920年代還興建了一條車道 連接校園與何文田亞皆老街 1950年代後期 施玉麒校長始在車道旁的斜坡建立石板小徑 學生從亞皆老街正門沿小徑步行10 15分鐘即可到達校舍 2010年 校方收到舊生張作鑫一筆捐款 一度將小徑命名為 靜思小徑 後因學生群起反對作罷 2012年 施玉麒社在校友推動下成立 鑑於小徑乃施校長任內所建 為配合紀念 遂重新命名為 施玉麒徑 揭幕之日 張作鑫指求學時期 同學們常隨施校長徘徊小徑 思考人生 此即其原本提議 靜思小徑 一名的理由 此外 車道入口處左側原來尚有一校長車道 連接大門及校長住宅 蝦餃屋 人稱 蝦餃徑 2000年後 原址興建小學部 蝦餃徑 今已不存 大草地 编辑 大草地位處主樓南座及新翼以南 小學部大樓以北 是拔萃男書院自1924年遷校至旺角以來最主要的兩項設施之一 另一為主樓 在一般日子 大草地中央可供學生進行足球等球類活動 而該校在每年一度的賣物會中亦有部分的攤位設在大草地靠近中學主樓的一邊 2006年 由一舊生在大草地捐贈修建的一條田徑跑道啟用 並命名為 智晴徑 另外 大草地近小學部的一邊建有一樹屋供小學部學生使用 該樹屋由中學部歷史悠久的禮堂長木椅經加工製作 環保之餘亦可作為紀念 此外 由於該校體育活動發展迅速 校方於大草地外圍興建了跳遠練習場 鏈球和鐵餅護籠 室外游泳池 高爾夫球活動區及射箭場等體育練習設施 小草地 编辑 孫中山像 在主樓南座外面 一如傳統英式的建築 正門外設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 學生統稱該處為小草地 以便與大草地區分 小草地過往純粹供學生休憩之用 多為中文朗誦比賽練習地方 但於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校方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捐款 在小草地豎立一孫中山先生的銅像 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曾在該校就讀的歷史 銅像已於2011年10月19日揭幕 為紀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 校方於2019年在孫中山銅像對面修築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紀念亭 其中設有綠 深藍 棕 黃 紅 淺藍 橙 紫八色之照明燈 以代表拔萃的八個社堂 及其所紀念的八位校長 代理校長 主樓 编辑 主樓建於1924年 佈局呈 王 字型 正門外的迴旋處為王字上的一點 整體設計呈 主 字型 分為南座 中座及北座 以2條長走廊串連 其中每座可再細分為東中西三翼 整座主樓的最高點是中座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 主樓於英國殖民時代興建 設計上雖以英式建築為藍本 如極具傳統風格的禮堂前廳和英式大宅門前必備的迴旋處和門廊 但在佈局上亦充份體現了中國的建築特色 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 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間出現的中庭 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主樓 在千禧建築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為特別室 一樓為課室 二樓為宿舍的樓層分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主樓在1924年落成時因資金不足 因此只設地下和一樓 而二樓的樓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 因此 若從主樓正門向上望 不難發現一二樓之間的支柱有明顯的接駁痕跡 而在香港日佔時期 整個校園被徵用作日軍的軍事醫院 主樓就成為了醫院的主要建築 在香港重光後 校方就在主樓禮堂前廳的牆上設立了一個紀念碑 悼念因日軍侵華而犧牲的學生 現時主樓主要用作學校的一般教學 學生餐飲與行政工作 内部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南座 東翼 中翼 西翼地面 主科會議室 十一號特別室 SR11A B 戲劇室 國樂室 學校小聖堂 童軍室 校牧辦公室1樓 一號及二號教員室 會面室 學校正門 禮堂前廳 校務處 訓導組會面室 課室30 33 9A 9J 9T及12T 2樓 學校博物館 語言閣 收生事務辦公室 校務資源辦公室 校長室 財務總監辦公室 拔萃男書院舊生會辦公室 升學輔導中心 就業輔導處閣樓 拔萃男書院家長教師會有限公司辦公室 南座與中座之間 東翼 中翼 西翼地面 草地 有蓋操場 小池塘花園 俗稱龜池 1樓 禮堂 2樓 禮堂上層樓座 禮堂燈光及音響控制室 中座 東翼 中翼 西翼地面 小賣部 洗手間 升學顧問室 地理室 社工室 前身為設計及科技工場 1樓 課室15 18 G8P G8M G8L G8A 禮堂後台 領袖生辦公室 音樂部儲物室 校刊編輯室 課室10 13 G10D G10S G10P G10M 2樓 駐校教師宿舍 宿舍浴室 課室36 37 住校教師宿舍閣樓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 Upper Room 中座與北座之間 東翼 中翼 西翼地面 停車場 學生飯堂 俗稱為 紅磚屋 宿生飯堂 2009年落成 2011年擴建 俗稱為 玻璃屋 北座 東翼 中翼 西翼地面 音樂室 法語室 學生飯堂 教職員飯堂 飯堂中央廚房1樓 課室7 9 G11D G11S G11P 課室4 6 G11M G11J G11T 課室1 3 G8D G8S G8G 2樓 校長宿舍 駐校教師宿舍 駐校教師宿舍舊體育館 音樂廳大樓 编辑 舊體育館 音樂廳大樓的部分位於主樓南座和中座的東面 包括建於1951年的舊體育館和附屬設施 以及一個供學生和宿生閒暇時聯誼使用的小型燒烤場 舊體育館除建有體育館及更衣室的主要設施外 後期還建有地理室 美術室 臨時教室及校園辦事處 直至2008年 位於李德義大樓的新體育館正式落成 除了燒烤場之外 舊體育館連同所有設施隨即拆卸 由於過往舊體育館常用作校内考試試場之用 讓學生回憶甚深 加上校方在決定拆卸舊體育館的過程中未有充分咨詢學生 拆卸行動曾惹來衆多舊生及學生批評 另一方面 在舊體育館面向主樓的一面入口 入口上懸掛的校徽是獨一無二的 也寫上了校訓 道成肉身 此校徽最後在拆卸行動下被校方保留 存放在鄰近的燒烤場内 舊體育館原址已經重建為音樂廳大樓 並被命名為Yunni amp Maxine Pao Auditorium 其主要設施包括一個800座位的演奏廳 現已被命名為葉傑全演奏廳 學校樂團排練室及用作藝術表演的劇場 現已被命名為The Verdant Art Centre 重建項目已於2012年1月中完成 並在2012年1月13日學校畢業典禮時低調地對外開放 校方曾於大樓開幕後把大樓列為禁區 幾場試聽也只安排低年級學生參加 引起部分高年級學生不滿 然而 隨著最後的修補工作續漸完成 大樓已於2012年5月25日正式開幕 而音樂廳則在2012年6月29日舉行開幕典禮 並於當晚及6月30日一連兩晚舉行學校的週年音樂會 音樂廳大樓的内部設施如下 音樂廳大樓 設施地下 音樂廳入口大廳 五角劇場及休憩區域 學生活動室 貴賓服裝間閣樓 音樂排練室1 半月形 俗稱扇形房 音樂排練室2 矩形 音樂廳大樓辦公室1樓 葉傑全演奏廳 演奏廳後臺2樓 葉傑全演奏廳 視聽控制室 緊急出口新翼 编辑 新翼在上世紀60年代建成 主要因為原有設施不敷應用 以及教育當局推行科學普及教育而興建 由於70年代該校仍然屬於津貼學校 新翼的建築由政府負責 因此新翼的建築風格與外間同時代的學校建築非常類似 新翼大樓的佈局呈C字型 其中北座與新新翼及主樓南座西翼連接 現新翼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新翼 北翼 東接主樓南座西翼 西接新新翼 受地形所限 不設地下 中翼 南翼1樓 一 二號綜合科學實驗室 生物實驗室 九號特別室 SR9 洗手間 演講廳 十號特別室 SR10A B 圖書館 學生議會辦公室 儲物室 大草地更衣室2樓 課室23 29 課室 駐校教師宿舍新翼三部分的佈局呈C字型 中間圍繞一小草地 新新翼 编辑 新新翼建築背景與新翼一樣 同樣是由於班級擴充及推行科學普及化而由政府負責興建 事實上 新新翼及新翼其實屬同一擴建計劃 只不過是由於落成時間有差異 因而被稱為新新翼 意指 新的新翼 以便與較早落成的新翼區分 新新翼現有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新新翼 南接新翼北翼 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學樓特別室翼 地面 校園辦事處 校工室 保安辦公室1樓 化學實驗室 一號物理實驗室2樓 課室19 22在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之間 設有一中央籃球場 另在新翼與新新翼之間 與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交界處之間 設有一條繞過新新翼大樓 直通大草地的小路 由於該地為學校園藝種植場 因而被稱為 花王路 閒人不得擅進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 编辑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原稱校園改善計劃大樓 於2005年9月落成啓用 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萬港元而改為現稱 大樓原址為學校網球場 後建成由2層的教學翼 課室38 47 及3層高的特別室翼組成的 L 形佈局大樓 分別連接新新翼及主樓北座西翼 本大樓亦是千禧建築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樓 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學部大樓 設計上強調透明與開放 本大樓的教室一般編配予高年級的學生 但於2012年起編配予較低年級的學生 大樓主要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特別室翼 南接新新翼 教學翼 東面為主樓北座西翼 地面 視覺藝術室 新教員室 儲物室 籃球及網球場更衣室 設計與科技工場 I Lab D Lab 俗稱龜房 有蓋操場1樓 二號物理實驗室 綜合科學實驗室 教員室 醫療室 洗手間 課室38 422樓 一至三號多媒體學習中心 一 二號資訊科技支援辦公室 儲物室 洗手間 課室43 473樓 三號及四號教員室 會議室 教員休息室 空中花園在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李德義大樓之間 設有兩個網球場 李德義大樓 编辑 拔萃男書院李德義大樓 李德義大樓是一座新宿舍及綜合康體設施大樓 造價達1億1000萬港元 由企業家兼校友李德義捐款7000萬元冠名興建 大樓於2007年11月奠基 於2008年9月2日正式啟用 李德義大樓位處太子道西對上的斜坡 臨近學校的太子道長樓梯出入口 橫跨現時長樓梯的終點 亦因如此 該大樓興建難度極高 甚至在興建過程中加建了臨時樓梯供學生暫時使用 避免造成危險 此外 大樓亦是中學部唯一一幢未有統一樓層的大樓 李德義大樓的正門入口位於校園地下 但按照該大樓的樓層分佈則屬於3樓 李德義大樓由3M層以上的宿舍及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兩部分構成 針對宿舍保安問題 校方一反其一貫 開放校園 的校園設施政策 採取嚴密的保安措施 在前往3M層 宿舍入口 以上的樓梯全部加設保安大閘 禁止日校學生進入 相反 對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部分則全面開放 另一方面 由於大樓本身高度甚高 加上已處於山坡之上 因此各宿舍房間均享有非常優越開揚的景觀 北座房間可望見獅子山等九龍山麓 而南座房間則可望見整個拔萃校園 以景觀論 宿舍房間甚至比附近九龍塘區的豪宅單位有過之而無不及 亦因大樓設計周到 讓其獲得了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 現時大樓在9樓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樓的英文名稱 Samuel Tak Lee Building 的立體字樣 而具體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李德義大樓1樓 游泳池機房 健身室 緊急出口連接太子道長樓梯2樓 游泳池 游泳池更衣室2M樓 體育館更衣室3樓 體育館 宿舍正門電梯大堂 體育發展辦公室 樓梯往宿生入口3M樓 宿舍行政辦公室 宿生入口4樓 中央庭園 宿生房間 大樓4樓宿舍曾改建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課室 直至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建成 現為G12課室及八號特別室 SR8 5至6樓 宿生房間 宿生交誼廳7樓 宿生房間 音樂排練室 傳染病隔離房間8樓 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9樓 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 南翼 天台 北翼 宮川美智子大樓 编辑 宮川美智子大樓前稱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大樓 其主翼及副翼於2011年年底落成 設有專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使用的課室 實驗室及附屬設施 另設有全校師生共用的多媒體圖書館 演講廳及聖奧古斯丁禮拜堂 大樓位於主樓北座以北的山坡上 與李德義大樓為鄰 大樓設計匠心獨運 一般人經常誤以為大樓中央的大框為正門入口 但細看之下才會發現大樓入口其實相當隱蔽地位於大樓兩側 建築師在接受校報訪問時表示所謂的 大框 其實是大樓的裝飾 智慧之門 而把入口設計得隱蔽的原因是為了讓在底層地下圖書館溫習的同學不受進出大樓的同學打擾 大樓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副翼 近李德義大樓 主翼 延伸翼底層地下 多媒體圖書館及自修室 多媒體圖書館及自修室地面 演講廳 大樓西面入口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入口 課室G01 G04及大樓東面入口 1樓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 生物實驗室 化學實驗室 物理實驗室 科學實驗室 2樓 聖奧古斯丁禮拜堂上層 課室201 203 中央教員室 3樓 課室301 302 停車場大樓 编辑 本大樓已經擱置興建 曾計劃位於大草地西側興建一座3層高的停車場大樓 以解決現時主樓泊車位置嚴重不足的問題 後來因為工程造價急升 加上項目對教學效能沒用明顯提升 校方最後於2009年決定擱置興建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编辑 附屬小學位於大草地南面 原址為校長宿舍 大樓於2004年落成時曾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建築獎項 小學部大樓共設有3個出入口往來不同地點 分別是供車輛上落學校的馬路 供行人前往學校的樓梯 以及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 其中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外設有一由捐贈者贈與學校的座右銘 木石雲水 命名的藝術裝置 另外 附屬小學設有一個鐘樓 矗立於小學的樓頂上 於2006年9月23日啟用 鐘樓呈湖水綠色 四面面積均為13 1平方米 樓高於水平面62 3米 建築師原意希望鐘樓能除了為學生提供報時服務外 還可以惠及旺角市民 然而 由於小學本身處於嘉多利山山腰 四周綠樹林蔭 加上旺角區人煙稠密 高樓大廈甚多 因而位於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實視線受到遮擋 並不能夠直望鐘樓 因此 鐘樓其實主要為在大草地練習田徑的學生們提供報時之用 現時附屬小學是與中學部獨立營運的關係 因此兩間學校除了體育設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與中學部共用外 附屬小學的其他設施都是獨立使用的 設施地面 籃球場 遊樂區1樓 電腦學習中心 會議室 學生活動中心 多用途室 攀石場 有蓋操場 小賣部 食堂 一年級課室 1D 1J 1M 1P 1S 2樓 教員室 學生輔導室 道往來中學部 木石雲水 藝術裝置 二年級課室 2D 2J 2M 2P 2S 3樓 常識室 音樂室 禮堂 多媒體圖書館 中國文化室 三和四年級課室 4D 4J 3D 3J 3M 3P 3S 4樓 禮堂樓座 語言學習中心 多媒體圖書館 四和五年級課室 4M 4P 5D 5J 5M 5P 5S 5樓 美術室 小班教學室 四和六年級課室 4S 6D 6J 6M 6P 6S 天台 空中花園 鐘樓 2006年啟用 課程及班級 编辑拔萃男書院作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學 過往一直跟隨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學制 提供三年初中 兩年高中 兩年預科合共七年的中學教育 直到2004年 學校小學部正式開辦 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學課程 而隨著香港政府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 中學部在2009 2010學年在中四級開始逐步落實三三四學制 轉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 合共六年的中學教育 新學制的班別即將採用 Grade 的英文稱呼 有別於舊制中學的 Form 中一至中五 及 Lower Upper 6 中六及中七 而中學班級的稱呼也將延續小學的序數 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稱將為 Grade 7 Grade 12 與此同時 校方籌備已久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亦將與新高中課程同步實施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為期兩年 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兩級 但課程則受國際文憑組織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組織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 因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只是為期兩年 校方對修讀課程的學生提供一個相等於中四級的一年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 以協助同學適應國際文憑課程以論文及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拔萃男書院是香港少數提供法語課程的非國際學校之一 無論修讀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或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中文或法語作為英語以外的學習語言 以下為2014年至2015年年度小學各班級資料 小學課程 编辑 小一 Grade 1 G1D G1J G1M G1P G1S 小二 Grade 2 G2D G2J G2M G2P G2S 小三 Grade 3 G3D G3J G3M G3P G3S 小四 Grade 4 G4D G4J G4M G4P G4S 小五 Grade 5 G5D G5J G5M G5P G5S G5X 小六 Grade 6 G6D G6J G6M G6P G6S G6X 以下為2016 2017年年度中學各班級資料 初中課程 编辑 中一 Grade 7 G7D G7S G7G G7P G7M G7L G7A G7J G7T G7R 中二 Grade 8 G8D G8S G8G G8P G8M G8L G8A G8J G8T G8R 中三 Grade 9 G9D G9S G9G G9P G9M G9L G9A G9J G9T G9R 拔萃男書院的初中班級採用 拔尖補底 的模式進行分班 在每年的全級考試中 全級成績頭82名同學將被抽籤編入D S G班 第83至164名同學將被編入P M L班 最後82名同學將被編入A J T班 而英文較優秀則會编入D及P班 中文較優秀則為S及M班 其餘則為G及L班 中一則以七月舉行的分班試的成績决定分班結果 三三四學制高中課程 编辑 中四 Grade 10 G10D G10S G10P G10M G10J G10T 中五 Grade 11 G11D G11S G11P G11M G11J G11T 中六 Grade 12 G12D G12S G12P G12M G12J G12T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 Pre IB 编辑 中四 Grade 10 G10G G10L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 IB 编辑 中五 Grade 11 G11G G11L 中六 Grade 12 G12G G12L校園創作及刊物 编辑拔萃男書院每年都會出版一本名為 集思 的年刊 英語 Steps 意指階梯 取名自校園來往太子道的長梯 創刊於1935年 集思 為 Steps 諧音 命名於1974年 編委會由校内學生組成 於每年6月尾出版 校方每年亦會出版一本寫滿校務資料的 學校行事曆 School Calendar 供學生使用 由同是由學生主理的印務部門 Publications Department 負責 另外 自從2000年校長由作家及教育家張灼祥先生擔任 校方大力推動學校的寫作文化 鼓勵同學多寫作 因而該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學生文集 分別名為 擊壤 和 Inspiration 至今已經出版了9集共18本文集 學校的領袖生和學生議會每年也不定期的出版校報 其中領袖生出版的名為 阰報 英文版名為 Olympus 創刊於1964年 於1973年停刊 至1978年 阰報 的後身 粹聞 英文版名為 Not Rigmarole 創刊 發行至今 而學生議會出版的則名為 鼎新 拔萃男書院乃全港第一間中學自主研發出智能手機應用程式 在2012年4月18日 拔萃男書院軟體開發小組在Apple iTunes App Store 推出了名為 DBS 的 iOS App 及後亦推出了Android 版 兩個版本至今已合共錄得超過二千個下載 公開考試成績 编辑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拔萃男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 10A狀元 及文憑試 7科5 狀元 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 成績 的學校之一 截至2022年 共有20名 其中17名會考 10A狀元 及3名文憑試 7科5 狀元 排名全港第5 6 7 8 香港中學會考 编辑 截至2011年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 拔萃男書院共出產17名會考10A 2007年後為8A及2科5 狀元 4位狀元 2003 2位狀元 2004 2008 2009 1位狀元 1992 1998 2000 2001 2005 2006 2007香港中學會考狀元名單 编辑 1982年 鮑瑪 9 首名非華裔狀元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 獲香港中英學者基金 Hong Kong Sino 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Foundation 頒發首屆的 莫鳳麟獎學金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 前港英政府運輸司鮑文之侄兒 10 1984年 許齊元 11 1984年 張紹勳 11 1985年 區永仁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 獲頒 莫鳳麟獎學金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 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 現為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12 1985年 羅宇榮 13 1986年 區永義 14 上屆狀元區永仁之胞弟 1986年 崔偉豪 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 15 14 1986年 梁靄中 14 1992年 莫昆庭 16 1998年 梁建聰 17 2000年 蔡昀浩 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 18 19 2001年 陳君傑 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 12 20 2003年 周步田 21 2003年 鄧子超 21 2003年 鄧駿威 21 2003年 吳廣榮 2004年 鍾耀庭 獲選香港傑出學生 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 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修讀天文學 15 22 23 2004年 李煒堅 22 2005年 李立邦 獲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 於加州大學怕克萊分校修讀物理學 24 25 2006年 任石達 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 12 26 2007年 陳庭豐 27 2008年 麥雋愉 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 12 28 2008年 楊嘉瑋 羅德學人 Rhodes Scholar 2015 獲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 法學 及法學士 雙學位課程 並獲羅德獎學金於牛津大學獲得法學碩士 28 2009年 潘彥光 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 12 29 2009年 黃銘琛 29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编辑 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 成績的 7科5 狀元 2018年 沈家浩 8個5 超級狀元 於香港大學修讀牙醫學士 30 31 2019年 周伯儒 8個5 超級狀元 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 32 33 2022年 梁嘉朗 8個5 超級狀元 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 34 35 國際預科文憑考試 IB 编辑 2013 平均分為39 44 有1位45分狀元 5位44分 5位43分 2014 平均分為38 有3位43分 2015 平均分為39 03 有4位44分 6位43分 2016 平均分為40 5 有1位45分狀元 6位44分 6位43分 2017 平均分為41 有1位45分狀元 8位44分 11位43分 2018 平均分為41 有8位45分狀元 6位44分 8位43分 2019 平均分為40 3 有6位45分狀元 3位44分 5位43分 2020 平均分為42 有5位45分狀元 16位44分 9位43分 2021 平均分為43 有19位45分狀元 15位44分 9位43分 36 2022 平均分為42 有5位45分狀元 13位44分 13位43分 37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编辑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 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1年11月5日 截至2021年 第36屆 拔萃男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共出產15名傑出學生 排名全港第8 38 39 魏崇政 鍾耀庭 陳文浩 任石達 許俊傑 黃兆謙 王駿業 黃浩銘 雷千泓 林暉 王溥渝 文禮信 林暘青 劉見之 駱家熙校友 编辑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 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1年5月3日 政界 编辑 孫中山 國父 辛亥革命重要領袖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883年秋至1884年春短暫就讀 施炳光 清廷駐朝鮮欽差協理 與何東爵士岳父張德輝為結拜兄弟 其子施玉麒曾任拔萃男書院校長 譚雅士 OBE JP 香港早期律師 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裁判司 保良局主席 港大校董 受教於拔萃男書院 蘇燿祖 CBE JP 前運輸署署長 前市政總署署長 前文康廣播司 1940年出生於香港 中學就讀於拔萃男書院 關祖堯爵士 CBE JP 香港著名律師 前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 關祖堯早年曾居澳門 後來返港入讀拔萃男書院 簡悅強爵士 GBE 香港資深大律師 前東亞銀行主席 前立法局及行政局首席議員 Suchart Chaovisith 英语 Suchart Chaovisith 前泰國財政部長 2003 2004 副總理 2004 郭惠階 前工務司 余伯泉 前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副參謀總長 總統府參軍長 三軍大學校長 羅智光 GBS JP 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 梁展文 JP 前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 前屋宇署署長 楊啟彥 GBS CBE JP 前庫務司 前運輸司 前九廣鐵路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中學就讀於拔萃男書院 1959年中七畢業 鮑文 GBS CBE ISO JP 前運輸司 中學就讀於拔萃男書院 田北俊 GBS OBE JP 前立法會議員 新界東 自由黨榮譽主席 1964年在拔萃男書院中學畢業 余偉文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葉維義 JP 工業家葉謀遵之子 葉梁美蘭為其妻 惠理集團基金創辦人之一 前行政會議成員 新昌營造集團執行主席 何志平 GBS JP 前民政事務局局長 前香港中文大學外科 眼科 講座教授 梁寶榮 GBS CBE JP 前香港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 湯顯明 GBS 前香港廉政專員 前保安局署理常任秘書長及前海關關長 第十二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田北辰 BBS JP 立法會議員 新界西北 第十三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實政圓桌召集人 前九鐵公司主席 范鴻齡 SBS JP 天一閣范欽後裔 生於中國上海 前行政會議成員 前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主席 前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 中六至中七就讀 劉業強 BBS MH JP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 立法會議員 鄉議局 新界鄉議局主席 方志偉 前香港總商會總裁 前保安局副局長 1974年畢業於拔萃男書院 陳維安 SBS 立法會秘書長 前教育局副局長 張宇人 GBS JP 行政會議成員 立法會議員 飲食界 陳達文 前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 前勞工處處長 前屋宇地政署署長 劉嘉鴻 前人民力量主席 任亮憲 香港社會運動人士 前人民力量執委 賴錫璋 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兼任教授 前政府資訊科技總監 2012 2015 前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資訊科技主管 1999 2011 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新界東北 林哲玄 立法會議員 醫療衞生界 張景勛 九龍城區議會區議員 袁海文 深水埗區議會區議員 李啟迪 香港民族論 提倡者 符傳富 前自由黨青年團主席 運輸及房屋局政治助理 潘國城 前規劃署署長 註 1 李煒林 觀塘區議會區議員 陳嘉朗 油尖旺區議會區議員 林健文 油尖旺區議會主席 陳耀初 西貢區議會區議員 黃秋智 紫荊黨創辦人 總裁 陳瑛 前香港市政局委任議員 1986年至1991年 40 楊寶坤 前香港立法局議員及中學校長 1959年中六 41 法律界 编辑 施文 Archibald Zimmern 前香港最高法院原訟庭按察司 冼秉熹 香港早期律師 張奧偉爵士 SC 香港資深大律師 前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 前香港立法局議員 前行政局議員 曾代理拔萃男書院校長一職 羅煜文 SC Lawrence Cyril Kotewall 香港資深大律師 羅旭龢爵士之子 羅正威 SC Robert G Kotewall 香港資深大律師 何猷廣 美國執業律師 何東爵士曾孫 莫樹聯 SC 香港資深大律師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列顯倫 大紫荊勳賢 CBE SC JP 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 沈澄 大紫荊勳賢 SC JP 香港終審法院法官 彭鍵基 SBS 1947年至 香港高等法院原訟庭法官 前選舉管理委員會主席 鄧爾邦 香港大律師 前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戴耀廷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發起人 前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鮑晏明 SC Aarif Barma 香港高等法院大法官 馮華健 SBS SC JP 香港資深大律師 前律政專員 前廣播事務管理局主席 1963年至1967年 42 翟紹唐 SBS SC JP 香港資深大律師 前監警會主席 最低工資委員會主席 王正宇 SC 香港資深大律師 文本立 SC 香港資深大律師 羅銘基 香港執業大律師 專注於處理刑事訴訟案件 劉晉安 香港執業大律師 前無綫新聞主播兼記者 范德偉 David Fenn 香港執業律師 律師事務所創辦人 五家香港上市公司董事局成員 陳爵 前香港終審法院司法常務官 1961年中七 43 工商界 编辑 陳啟明 JP 香港華商總會主席 香港大有銀行總裁 二十世紀初 男拔萃年代最早之校友 1870年入學 羅旭龢爵士 香港第一位華人官守太平紳士 香港實業家 張鴻圖 臺灣怡記洋行及三達石油會社總經理 侯維廉 William Howard 登巴洋行及和記黃埔總裁 二十世紀初 黃靖猷 香港金城銀行總經理 二十世紀初 施燦光 Adolph Zimmern 又名施遇文 前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 施玉榮 Francis Zimmern 前香港聯合交易所主席 郭贊 銀行家 李德義 商人 恒豐酒店主要股東 霍建寧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 電能實業董事局主席 洪丕正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地區行政總裁 許士芬 許愛周之子 礦物學家 工程師 商人 許世勳 許愛周之子 商人 顏亨利 中華巴士 0026 HK 董事局主席 林建名 商人 麗新集團副主席 何柱國 大紫荊勳賢 全國政協常委 星島新聞集團主席 何定國 香港富豪何英傑後代 加拿大温哥華華人企業家 呂耀東 商人 呂志和長子 銀河娛樂副主席 黃永光 商人 黃志祥長子 信和集團副主席 許浩明 前港交所副主席及董事學會主席 王守業 OBE 銀行家 大新銀行集團 2356 HK 及大新金融集團 0440 HK 主席 許坤華 香港企業家 十友控股 0033 HK 創辦人之一 李卓民 牧師及企業家 前甘泉航空主席 倪以理 麥肯錫香港總經理 金融發展局成員 石鑑輝 香港麻雀館大王 瑞興麻雀館創辦人 是戰前香港最知名的探長之一石堆第三子 何國聰 兒童癌病基金會會長 和記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 項目管理 王國龍 領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1981年中七 44 吳鴻揮 領展街市資產管理總經理 曾服務警隊及擔任 警訊 主持 盧永強 前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 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副主席 2013年度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 安宇昭 數字營銷集團 NDN GROUP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浙江省政協委員 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孫子 趙子翹 Cherrypicks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周小龍 童裝品牌 Chickeeduck 行政總裁 邱子傑 溥儀眼鏡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岑迪贊 士多 Ztore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許浩明 前香港聯合交易所執行總監暨上市科總監 1978年畢業 45 關超然 前香港海洋公園董事局副主席及廣州市政協委員 1954年中七 46 教育界 编辑 施玉麒 資深大律師 聖約翰座堂牧師 拔萃男書院第六任校長 郭慎墀 MBE JP 拔萃男書院第七任校長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副贊助人 香港學界體育聯會 永遠名譽會長 黎澤倫 拔萃男書院第八任校長 香港科技大學創始者之一暨榮譽院士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委員 聖公宗 香港 小學監理委員會執行委員 廉政公署顧問委員 張灼祥 拔萃男書院第九任校長 保良局羅傑承 1983 中學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和賽馬會體藝中學創校校長 德萃小學及幼稚園校監 作家 鄭基恩 拔萃男書院第十任校長 現任 陳榮捷 著名哲學家 陳培勳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著名音樂家 劉廣京 47 1921年 2006年9月28日 美籍華裔歷史學家 專治經濟史 哈佛大學博士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歷史系教授 司徒明 前筲箕灣官立小學 前丹拿道警察小學 前余道生紀念小學及前東院道官立小學校長 司徒華之兄 48 譚尚渭 OBE GBS JP 前香港公開大學校長 夏永豪 MBE JP 聖保羅書院第十任校長 前香港立法局議員 黃兆傑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 馮以浤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校史編纂者 盧景文 香港演藝學院校長 香港理工大學副院長 香港藝術中心教授 被譽為 香港歌劇之父 黎泰倫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明瑞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榮譽教授 有 世界人工細胞之父 之稱 因研究 人工血液 而獲得加拿大勳章 Order of Canada 鄭耀宗 CBE JP 前香港大學校長 鍾庭耀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 陳慶恩 香港大學音樂系教授 作曲家 廖柏偉 SBS JP 前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陳衍昌 英國伯明翰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49 馮通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翁以登 JP 前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行政 前香港總商會總裁 崔康常 JP 恒生管理學院創校校長 梁志鏘 香港教育大學文理學院副院長 作曲家 李惠光 前香港賽馬會資訊科技事務執行總監 前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資訊總監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 行政 鄭國漢 BBS JP 嶺南大學校長 黎文狄 Eric Wilfred Ryder 台灣著名電視 廣告導演 作曲人 香港商壹傳媒動畫有限公司美術總監 意念關連有限公司總裁 數位內容學院業師 顧問 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創會會長 許子濱 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雙幸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 50 吳蓋宇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阿斯佩商學院教授 交通研究所主任 陳煒舜 文史研究者 先後任教於臺灣佛光大學文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陳成斌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黃昌傑 前聖公會基德小學校長 51 麥禮煥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統籌 1975年中七 52 葉敬平 前聖士提反書院校長及校監 中七 53 宗教界 编辑 莫禮士 Rev Basil Moraes 筲箕灣聖馬可中學校長 主誕堂主理牧師 佘氏 Rev Guy Shea 聖約翰座堂 香港 牧師 奇勒里 Rev Denman Crary 旺角基督顯現堂牧師 湯顯森 聖約瑟堂主任牧師 范晉豪 諸聖座堂主任牧師 拔萃男書院校董會成員 李炳光 Rev Dr LI Ping kwong 牧師 前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 1997 2003 文國偉 牧師 前循道中學校長 謝子和 聖公會香港島教區主教醫學界 编辑 關景良 孫中山學友 養和醫院創辦人 關景賢 清宮御醫 民國政治人物 李樹芬 著名外科醫生 同盟會員 曾任中華民國衛生部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 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 香港養和醫院董事長兼院長 余潮光 香港早期知名執業醫師 達安輝 Professor Sir David Todd OBE CBE Knight Bachelo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創辦人及創院主席 余宇康 本地首個腎科醫生 有 腎科教父 之稱 生於醫生世家 父親余朝光是前廣華醫院及前東華東院院長 兄長是外科醫生 前寶血醫院院長余宇楷 三弟是胸肺專家余宇超和四弟是兒科權威余宇熙 余宇超 胸肺專家 前港大醫學院胸肺科教授 李心平 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腸胃科院長 黎青龍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 肝臟專家 李登偉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 研究專長為心臟組織復修醫學 吳兆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 結直腸外科 何志平 前香港中文大學外科 眼科 講座教授 馮康 前醫院管理局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 轉職香港中文大學 籌建2020年落成的中大醫院 於拔萃男書院及聯合世界書院完成中學及高中課程 弟弟馮通為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陸志聰 醫院管理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 黃以謙 香港精神科醫生 前九龍城區議會民選區議員 歐陽英傑 香港西醫工會會董 香港內外全科醫生 業餘作家 徐仲鍈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院長 1977年中五畢業 建築及美術界 编辑 修斐 Frederick Southey 建築師 九廣鐵路英段及畢架山隧道設計師 冼文炳 George A V Hall 香港早期知名設計建築師 葉葆定 知名工程師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 學院名譽教授 1908年至2008年1月25日 林壽宇 臺灣著名畫家 人稱極簡主義大師 譚天放 工程師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大學院士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 中環廣場設計者 尊子 著名政治漫畫家體育界 编辑 許威廉 William Hill 運動員 曾參加1964年東京夏季奧運會 莫慶 南華體育會主要創辦人 前香港足球總會主席 余錦基 SBS BBS MBE JP 商人 前公益金執行委員會主席 前香港足球總會主席 高威林 香港田徑總會主席 香港國際馬拉松籌備委員會主席 伍劭雄 Roy Lamsam 板球運動員 香港女飛魚 伍劭斌之弟 鄧漢昇 田徑運動員 男子110米欄及400米欄香港紀錄保持者 黎振浩 田徑運動員 男子4X100米香港紀錄保持者 中四時轉到拔萃男書院重讀 伍家朗 羽毛球運動員 鄧俊文 羽毛球運動員 羅意庭 籃球運動員 陳銘泰 田徑運動員 曾代表香港出戰2016年里約夏季奧運會 2015年光州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及2017年臺北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 現為男子跳遠香港紀錄保持者 陳俊樂 足球運動員 前英格蘭甲組聯賽球隊彼德堡青年軍成員 現香港足球代表隊球員 現效力中國超級聯賽球會廣州城 陳樂熹 香港劍擊運動員 孫銘謙 足球運動員 現香港足球代表隊球員 現效力香港超級聯賽球會東方龍獅 茹子楠 足球運動員 現香港足球代表隊球員 現時效力中國超級聯賽球會梅州客家 楊世模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 香港業餘田徑總會首席副主席 吳諾弘 香港劍擊運動員 前童星 54 黃澤林 2021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及202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組別男子雙打冠軍 傳媒界 编辑 張秀哲 原名張月澄 台灣文學家 翻譯家 社會活動家 企業家 台灣外交家張超英之父 徐坤泉 日治時代台灣著名言情小說家 報人 沈鑒治 經濟學家 導演 前 信報 總編輯 陳達維 記者 編輯 評論員 前 南華早報 外事組及中國組編輯主任 劉家傑 香港著名英語教師 前香港無綫電視新聞報導員 現移民加拿大多倫多 黃永 原名黃伯康 前商業電台策劃總監及商業一台台長 前港府政務官 泰山 原名曾匡民 商業電台 DJ 盧覺麟 am730社長 總編輯 前都市日報總編輯 前星島日報晚報助理採訪主任 Dr Tim 原名張惠賢 商台 杏林茶 節目主持 李國能 香港新城知訊台DJ 廖忠平 頭條日報採訪主任 前香港無綫及亞洲電視著名粵語新聞主播 港鐵公司公關及東方日報社長 方東昇 香港無綫新聞策劃主任 彭超慈 香港無綫新聞記者 蘇敬恆 前香港無綫新聞高級記者 現職香港電台 城市論壇 節目主持 陶俊民 無綫財經資訊台節目 日日有樓睇 主持 呂榮淳 前香港有線新聞主播 呂秉權 前香港無綫電視新聞部及有線新聞中國組首席記者 現職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 李臻 前香港無綫電視新聞部及now新聞台首席主播 現職有線電視總監 王昭鴻 無綫電視及無綫網絡電視體育節目主持 評述員及記者 文娛界 编辑 林子祥 歌手 演員 鄧梓峰 電視節目司儀 羅啟銳 著名導演及編劇 作品包括 歲月神偷 七小福 和 秋天的童話 等 王賢誌 前電視節目司儀 著名男同性戀者 現從商 林慕德 作曲家 潘宇謙 原名潘伯仲 歌手 作曲家 演員 杜汶澤 原名吳卓彰 演員 李傳韻 小提琴家 毛翔宇 鋼琴家 美國茱莉亞學院音樂藝術博士 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 專業教研室主任 伍樂城 香港著名音樂監製 作曲人 朱偉恒 鋼琴家 香港小交響樂團鍵琴首席 于逸尧 作曲人 編曲人 Vivek Mahbubani 棟篤笑藝人 文峰 美國荷里活亞裔男演員 李霖恩 前保安局局長李少光之子 現為無綫電視男藝員 黃家正 2009年第46屆金馬獎獲最佳紀錄片 最佳剪輯及最佳音效的電影 音樂人生 中的主題人物 陳宇琛 城市電訊男藝員 藝人石修的兒子 胡鴻鈞 香港著名歌手 演員 梁彥宗 無綫電視節目主持 邵傳勇 香港男演員 約1983年開始就讀 司徒健 年輕指揮家 二胡及高胡演奏家 前香港中樂團全職胡琴樂師 曾獲香港賽馬會獎學金 並獲香港卓越獎學金到美國伊薩卡學院修讀管弦樂指揮音樂碩士 郭政鴻 香港男演員 何哲圖 前香港專欄作家 電台節目主持 音樂人及商人 前任星夢娛樂行政總裁 王雙駿 香港作曲家 黃尚偉 香港作曲家 55 朱芸編 香港二胡演奏家 電影配樂家 曾為英國威廉王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演奏二胡 配樂作品包括 悟空傳 和 武林怪獸 等 劉國昌 香港電影導演 李恩霖 香港電影監製 姜文杰 香港男歌手及演員 沈靖韜 香港鋼琴家 六歲被取錄為香港演藝學院初級課程學生 十四歲遠赴英國哈羅公學進修音樂 雷柏熹 音樂監製 作曲人 編曲人 爵士樂手 56 吳卓衡 香港演員 其他界別 编辑 賴文星 香港反法大罷工時期之工人領袖 因此次香港早期社會運動而成為香港百年老牌黑幫三合會和合圖創始人 於十九世紀八十或九十年代左右入讀 賴錦璋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 世界綠色組織董事會主席 1967年中五 57 相關條目 编辑曰字樓女館 拔萃女書院 協恩中學 香港聖公會 香港聖公會主辦的中學 般咸道官立小學 白思德 英语 Susan Baxter 莊思端 英语 Margaret Johnstone 注釋 编辑 關於潘國城就讀學校的資料出自1994年由明報校園記者所著的 名人說母校 明報出版社出版 第130頁 參考資料 编辑 Diocesan Boys School 2005 08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9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icci Roundtable 中文 知時好雨 潤物無聲 永久失效連結 陳煒舜 大公報 2004年11月23日 4 0 4 1 http news sina com hk news 2 1 1 2425645 1 html 永久失效連結 拔萃男書院鉛水超標 將裝濾水器徹查成因 無綫新聞 2015年8月28日 2015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 粵語 DSE狀元 香港01 2022 07 20 2022 07 20 文匯報 歷屆 10優狀元 239人 文匯報 2010年8月4日 文匯報 2010 08 04 2021 03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HK01 DSE放榜 十年共誕87名狀元 來自35間中學 五大狀元搖籃 HK01 2021年7月21日 HK01 2021 07 21 2021 08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30 工商日報 82會考放榜 中學會考放榜 六位優秀考生 同獲九科A級 工商日報 1982年8月12日 工商日報 1982 08 12 大公報 拔萃男校優異生獲莫鳳麟獎學金 大公報 1982年12月18日 大公報 1982 12 18 11 0 11 1 工商晚報 中學會考今晨放榜 四男一女狀元誕生 工商晚報 1984年8月9日 工商晚報 1984 08 09 12 0 12 1 12 2 12 3 12 4 香港醫務委員會 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醫生名單 香港醫務委員會 2021 06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4 華僑日報 會考成績昨日公佈 華僑日報 1985年8月10日 華僑日報 1985 08 10 14 0 14 1 14 2 華僑日報 中學會考昨日放榜 華僑日報 1986年8月8日 華僑日報 1986 08 08 15 0 15 1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歷屆得獎者名單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2021 06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05 香港政府新聞處 英國 香港獎學金得獎者公佈 香港政府新聞處新聞公報 1994年6月28日 香港政府新聞處 1994 06 28 大公報 中學會考放榜狀元達十四人 大公報 1998年8月7日 大公報 1998 08 0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TUDENT OF THE YEAR FINALISTS 南華早報 南華早報 2001 02 12 2022 08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07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 PDF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2022 08 07 2022 08 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6 04 文匯報 今年會考湧現17個十A狀元 文匯報 2001年8月9日 文匯報 2001 08 09 2021 06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21 0 21 1 21 2 文匯報 2003 08 07 應屆中學會考十七位狀元 文匯報 2003年8月7日 文匯報 2003 08 07 2021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8 08 22 0 22 1 文匯報 2004 08 12 會考10A狀元名錄 文匯報 2004年8月12日 文匯報 2004 08 12 2021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歷屆得獎者 青苗基金 2016 1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0 14 香港校友會聯會 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 香港校友會聯會 2021 06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05 文匯報 2005 08 11 會考狀元 文匯報 2005年8月11日 文匯報 2005 08 11 文匯報 2006 今屆會考10A狀元 文匯報 2006年8月10日 文匯報 2006 08 10 2021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文匯報 2007 星級會考狀元榜 文匯報 2007年8月9日 文匯報 2007 08 09 28 0 28 1 文匯報 2008 會考狀元榜 文匯報 2008年8月5日 文匯報 2008 08 05 2021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0 29 0 29 1 文匯報 2009 會考10優狀元 文匯報 2009年8月6日 文匯報 2009 08 06 2021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8 11 文匯報 2018文憑試9名狀元 文匯報 2018年7月12日 文匯報 2018 07 12 2021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6 香港經濟日報 JUPAS放榜 港大收最多DSE狀元 香港經濟日報 2018年8月6日 香港經濟日報 2018 08 06 2021 06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4 明報 DSE放榜 男拔超級狀元 明報 2019年7月10日 明報 2019 07 10 2021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3 HK01 JUPAS放榜2019 12狀元 HK01 2019年8月16日 HK01 2019 08 16 2021 06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24 一男拔考生覆核文憑試成績後成 超級狀元 明報 2022 08 17 2022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28 DSE2022 男拔1名考生成功 升呢 文憑試狀元增至9人 香港經濟日報 2022 08 17 2022 08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8 17 DBS IB Exam Results DBS 2022 07 05 2022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7 IB放榜 多校狀元榜眼人數齊減 男拔 英基 真道書院誕狀元43人 HK01 2022 07 05 2022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14 歷屆獲獎學生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2022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7 歷屆得獎者 香港傑出學生 2022 05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2 24 盧子健 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404 Kevin Sinclair 编 Who s who in Hong Kong 4 Who s Who in Hong Kong Ltd 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0 Kevin Sinclair 编 Who s who in Hong Kong 4 Who s Who in Hong Kong Ltd 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128 Kevin Sinclair Who s who in Hong Kong 4 Who s Who in Hong Kong Ltd 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0 盧子健 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29 盧子健 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357 盧子健 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679 Susanne Rockwell Kwang Ching Liu 19th Century China Expert Dies news ucdavis edu 2006 10 05 2017 03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1 15 1948年香港拔萃男書院舊生司徒明 2011年出版的 我們來自東院道官小 2019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2 Profile gt Professor Andrew Hin Cheong Chan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gt Civil Engineering 2010 07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7 11 Shueng Han Gary Chan Home Page www cse ust hk 2012 09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2 聖公會基德學校 黃昌傑校長息勞 香港工商日報 1978 03 31 6 2021 1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14 盧子健 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434 Kevin Sinclair Who s who in Hong Kong 4 Who s Who in Hong Kong Ltd 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3 傳奇車手 鐵漢潘炳烈 壹週刊 2013 06 27 2019 07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21 男拔生演原創音樂劇賀校慶 星島日報 6月18日 2018 04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8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即興爵士樂從感覺出發 the sun on cc 2008 09 21 2011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9 盧子健 何安達 香港人名錄 天地圖書 1994 623 來源 编辑 Rev W T Featherstone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Hong Kong The History and Records 1869 1929 Hong Kong Ye Olde Printerie Ltd 1930 英文 E J Eitel s letter to the Colonial Secretary in 1889 CO 129 342 quoted in Vicky Lee Being Eurasian Memories Across Racial Divid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1 英文 W J Smyly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unpublished manuscript circa 1967 英文 George She Memorial Dedicated at DBS DSOBA 英文 The GS Book Editors A Tribute to Rev Canon George She Headmaster 1955 1961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The Green Pagoda Press 2004 英文 Steps Diocesan Boys School 1949 英文 Fung Yee Wang and Chan Yeung Mo Wah Moira To Serve and to Lead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英文 楊俊成 J L Younsaye 1966年頒獎日演講稿 載 集思1967 香港 拔萃男書院 英文 陳煒舜 方頴聰 女仔館興衰 香港拔萃書室的史前史 1860 1869 香港 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1 08 陳煒舜 必也正名乎 拔萃校名條釋 載 集思2006 香港 拔萃男書院 pp75 78 陳煒舜 知時好雨 潤物無聲 施玉麒牧師傳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公報 2004年11月23 24日 陳煒舜 惟精惟一 不悔不憂 舒展校長 Rev C B R Sargent 傳略 載 集思2007 香港 拔萃男書院 pp75 78 陳煒舜 瞻彼罏峰 其青未了 俾士校長 Mr G H Piercy 紀稿 載 集思2007 香港 拔萃男書院 pp71 74 陳煒舜 肅肅厥儀 休休其心 葛賓校長 Mr G A Goodban 傳略 載 集思2008 香港 拔萃男書院 pp91 94 陳煒舜 男拔萃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公報 2014 6 23 陳煒舜 受命不遷 生南國兮 論施玉麒社之創設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集思2012 拔萃男書院 頁10 15 陳煒舜 男拔萃的混血校長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公報 2014 6 30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拔萃男書院拔萃男書院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再破寶覺 男拔乙組稱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拔萃男書院 amp oldid 7539720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