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太巴塱部落

太巴塱部落阿美語AfalongTafalong),是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的一個阿美族部落,同時也是台灣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境,與西邊的馬太鞍部落相鄰[1]。為阿美族傳統製陶四大中心之一[2]。「Afalong」出自於阿美語,漢譯為阿巴塱,其意譯則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族人因此直接以「白螃蟹」取名;後來被改稱「Tafalong」,即漢譯為「太巴塱[3][4][5]

太巴塱部落
Tafalong
核定部落
太巴塱最小年齡階層服飾
所在国家 臺灣
所在縣市花蓮縣
所在鄉鎮光復鄉
人口
 • 估计(2019)5,000人
时区台北时间UTC+8
民族阿美族
官方語文阿美語

在阿美族的遠古傳說之中,祖先來自現今豐濱鄉貓公山一帶,一路來到太巴塱才定居下來[1][6]。太巴塱發祥地原本被族人認為是在河床地,後來在2000年一場考古挖掘之下,在部落後方的小山坡被挖出2000餘年前陶片,屬於卑南文化遺址之巨石文化一部分,因此被當地族人視為這裡是太巴塱發祥地[4][6]。現今,在部落內立有紀念碑與瞭望台[1][6]

歷史 编辑

 
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所攝太巴塱社阿美族人

起源傳說 编辑

根據太巴塱阿美族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住在阿拉巴耐(Arapanay,今台東市南方),但由於弗拉拉卡斯(Felalakac)為了追求迪雅瑪贊(Tiyamacan)而引發大洪水,迪雅瑪贊的四哥拉拉康(Lalakan)與姐姐蘿濟(Doci)一同駕著小木臼,在波濤淘湧的海浪中,從阿拉巴耐漂流至奇密社東北方的基拉亞散(Cilangasan),因為沒有其他人漂來,姊弟二人為了繁衍後代,因而結為夫妻。婚後生男生女,到了第三代,有位名叫拉莉卡揚(Rarikayan no Cidal)者下山,住在奇密另立一社。他們的子女們出外狩獵,偶然發現北方的一片原野,乃從基拉亞散下山向北移動,終於在太巴塱社,他們稱它為Sisaksakai[7]光復鄉前任鄉長萬仁光及地方民意代表曾經到Sisaksakai去,發現不少遺物是祖先留下來的,因此認為,昔時太巴塱社阿美族遷來之初曾以此為拓殖據點。今他們的後裔皆稱該地是祖先早期之發祥地。在Piharaw時代,族人又從Sisaksakai遷居光復溪右岸與沙荖溪匯合處另建一聚落,稱Cifangaian。住了一段時間,因遇颱風,溪水暴漲,耕地流失,乃向較高的地方移居,另建一社,名太巴塱,這就是太巴塱歷史的開始[8]

清治時期 编辑

咸豐七年(1857),分別有閩、客籍自台灣西部移民到太巴塱,從事商業及農墾。光緒元年(1875),清政府派遣陳輝煌駐軍位在今壽豐鄉吳全城,招撫太巴塱社,並且修築到太巴塱的棧道。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建省,東台灣設立臺東直隸州,太巴塱隸屬台東直隸州奉鄉新福堡,由秀姑巒撫墾分局管轄[9]

日本時期 编辑

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期,太巴塱隸屬鳳林郡。大正十二年左右(1923),日本政府壓迫並禁止太巴塱舉行Ilisin,後來由於部落族人寄望日本政府能夠許可部落再次舉行祭典,日本政府才再次以月見祭的形式舉辦,並且要求族人敬奉日本神道教[10]。大正十四年(1925),日本政府為掃除太巴塱、馬太鞍獵首習俗,並且清除傳統建築中的首棚(saksak),於是將首棚架上頭骨集中,設立太巴塱納骨塔[11]。1933年,時日本政府為化解馬太鞍、太巴塱部落彼此仇恨 因而搭建跨越兩部落間的馬沸溪橋,因此在 1933 年設立太巴塱紀念碑。現在位於太巴塱國小大門左側位置。1937年,日本政府實行地方改名政策,太巴塱因土地富饒,因此便改稱「富田」,並沿用至國民政府遷臺之後。[9]

國民政府時期 编辑

國民政府遷台後,此時全臺的行政區域進行全面的調整,花蓮成立光復鄉,富田被劃分成東富、西富、南富、北富等四村[12]。雖是如此,在現今仍有人使用「太巴塱」或「富田」稱之[11]

 
位於部落內的造景木雕

經濟 编辑

太巴塱部落經濟以務農為主,農業用地佔全光復鄉的65%。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箭筍藤心以及紅糯米等。箭筍的盛產季為二月到四月,據光復鄉公所農情調查的統計,太巴塱的箭筍年產量超過1,200公噸[13]。1996年後,由於受到「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影響,部落經濟發展轉型到另一個階段,隨即培育木雕、皮雕、陶藝、編織、植物染布、珠串等產業,希望開創部落的工藝產業特色;農產部分,則將阿美族野菜改良培育成有機無毒蔬菜,轉型為部落健康食品。觀光發展,也成為太巴塱發展的項目,舉凡表演團體成立、各景點的修繕與維護、餐飲美食的研發與民宿,進行食衣住行育樂全面的推動,無不以觀光作為努力展的方向,唯就缺乏有效的包裝與建立合作機制,觀光發展的成效有限。[14]

教育 编辑

太巴塱部落內目前有太巴塱國小。前身為明治三十四年(1901)設立的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明治三十九年(1906)改設為太巴塱蕃人公學校。大正十年(1921)改名為台灣公立太巴塱蕃人公學校,四月再度改名為太巴塱公學校。昭和十二年(1937)改名為富田國民學校,並附設富田青年學校。並加強對於當地居民的日語教育。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富田國民學校改為北富國民學校。1994年,居民申請將校名改回傳統地名,命名為太巴塱國民小學。[9]

宗教 编辑

巫師信仰 编辑

 
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太巴塱阿美族傳統上信仰巫師(Sikawasay)[9]阿美族將所有的靈泛稱為卡瓦斯(kawas),在阿美人的宗教生活中,卡瓦斯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奠基於卡瓦斯觀念,阿美人還以不同的行動,試圖去保持或改變現狀,這樣的行動可統稱為宗教儀式(lisin)。在接納基督宗教之前,阿美人的宗教儀式環繞著兩大主軸:在人的方面,阿美人祈求的是健康、平安、長壽;在物的方面,則是希望富饒、不虞匱乏。巫師的逐漸凋零,主要是受到信仰的改變及醫學技術發達之影響。在民生物資缺乏的年代,天主教透過教會國際系統募集救濟物資,資助許多貧困的部落族人,在實質物資的滿足下也間接達到傳教的目的。[15]但至今太巴塱都還保有Sikawasay甚至是巫師階層編制的傳承,也因此保存了相當的傳統文化與智慧經驗[16]。太巴塱地區阿美族宮廟最早起源於1982年黃未子所設的三寶堂,屬太巴塱系統的巫師,外觀上似漢式神壇,實際以阿美族傳統巫師執事為內容[10]

道教 编辑

道教於清朝末年傳入太巴塱,起因為墾殖移民希望能在光復鄉地區供俸佛祖,於是自玉里鎮八通關客程聚落駕迎兩尊佛像,當神像抵達光復鄉後,部落族人見佛祖金身小巧玲瓏,故與漢人搶奪並產生衝突。後經地方士紳從中協調,才將此紛爭平息,最後兩尊佛祖神像由村民陳火爐供奉於私宅,由於部落族人咸認祭祀的不便,才與漢人共同商議興廟,此一理念時隔半個世紀才興建協天宮。故此之後光復鄉隨處可見土地公廟關聖帝君文昌君、玉泉寺等寺廟的建設[10]

神道教 编辑

日本政府曾在部落內推行神道教信仰,但至今已不付存在。1937在太巴塱設立神社富田祠,主祭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另外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祭祀神。但神社於1945年毀於颱風,1958年協天宮改建在原神社位置上。今協天宮廟牆上仍可看見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碑文。

基督教 编辑

基督教會的傳入始於部落族人Kacaw Ipay得了一種病,此病難治只好轉住台北馬偕醫院繼續治療,轉院後仍舊沒有好轉甚至持續惡化,住院其間,醫院所屬的教會團體不時的前往探視祈禱並唱詩歌,在詩歌的感動下Kacaw Ipay奇蹟似的好轉,相信這是上帝的恩典,由於這樣的奇蹟Kacaw Ipay繼續聆聽教會團體的傳道加深對基督(教)的認識,隨即受洗歸入基督名下,病癒發願回太巴塱後分享經驗為教會傳福音。傳教初期教會沒有一個固定的聚會場所,輪流在每個家庭做禮拜,教友覺得受侷限,於是大家捐材料搭建茅屋做為教堂,終於民國三十五年落成啟用,八年後因風吹雨打不斷漏水不敷使用,於民國四十三年第一任牧師王玉信籌款再以鋼筋水泥搭建約五十坪面積的教堂,但籌募過程並不順利。民國五十二年,吳清雲回鄉傳道,兩年後任教會第二任牧師,繼續籌募經費終於民國五十八年完工啟用,才逐漸進入穩健拓展的階段。

天主教 编辑

民國三十九年(1950),漢籍神父王步融先生,擔任北富國民學校(即現在的太巴塱國小)校長時,受奉於台北的郭若石總主教之委派,於光復鄉做傳道工作,透過當時縣長曹匯川先生及鄉長梁阿湖先生的協助,順利來到太巴塱,同時也受到部落的歡迎。在校長與神父雙兼之職,由學校開始,最初利用學校宿舍作為臨時的傳道場所,同舍的有林景良及陳景嵐兩位老師熱心的協助傳道,逐漸的由學校學生、老師的歸入,即為日後宣教工作上最大的幫助。民國四十年花蓮大地震,天主教爭取救援物資,協助部落災後重建,使天主教在太巴塱傳教事務推展更順利,教友同心協力自行購料,以空心磚、鋼筋水泥興建教堂,於民國四十三年落成啟用,此後,光復大馬天主堂、西富天主堂、大全天主堂相繼興建。

名人 编辑

體育人物 编辑

太巴塱地區培育出不少知名職棒球員。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太巴塱部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4年9月6日查閱。
  2. ^ 石磊(1959),〈太巴塱的製陶工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009(10期),85-126頁。
  3. ^ 太巴塱部落【Tafal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4年9月6日查閱。
  4. ^ 4.0 4.1 太巴塱部落 Pangcah阿美族之子民‧太陽Ina的故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花蓮縣觀光資訊網,花蓮縣政府,2014年9月6日查閱。
  5. ^ 太巴塱 祖靈庇護之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ownews今日新聞網 雜誌櫃,今日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9月6日查閱。
  6. ^ 6.0 6.1 6.2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遺址(阿美族文化發源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年9月6日查閱。
  7. ^ 楊南郡.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本文篇 初版.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 577. ISBN 978-986-02-6787-7. OCLC 818809181. 
  8. ^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 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 2001: 108. 
  9. ^ 9.0 9.1 9.2 9.3 劉明生(2006),〈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pasafa」〉(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10. ^ 10.0 10.1 10.2 鄭秋英(2019),〈太巴塱部落宗教信仰變遷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
  11. ^ 11.0 11.1 光復鄉北富村富田納骨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花蓮縣文化局,2014年9月6日查閱。
  12. ^ 太巴塱部落 部落概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活力發展資訊網,2014年9月6日查閱。
  13. ^ 光復鄉公所94年5月份農情調查統計
  14. ^ 花蓮縣文化局y www.hccc.gov.tw › Utility › DisplayFile
  15. ^ 阿美人的kawas觀念與宗教生活 文/黃宣衛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35&id=921
  16. ^ 21世紀是否還需要巫師?——承擔過去和未來的人,東海岸 Cikawasay 傳說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7/11/legend-amis-pangcah-cikawas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 太巴塱部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威訊網頁設計。
  • ,花蓮:光復鄉公所。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光復鄉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太巴塱部落, 阿美語, afalong, tafalong, 是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的一個阿美族部落, 同時也是台灣阿美族最大的部落,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境, 與西邊的馬太鞍部落相鄰, 為阿美族傳統製陶四大中心之一, afalong, 出自於阿美語, 漢譯為阿巴塱, 其意譯則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 族人因此直接以, 白螃蟹, 取名, 後來被改稱, tafalong, 即漢譯為, 太巴塱, tafalong核定部落太巴塱最小年齡階層服飾所在国家臺灣所在縣市花蓮縣所在鄉鎮光復鄉人口, 估计, 2019, 000人时区台北时. 太巴塱部落 阿美語 Afalong Tafalong 是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的一個阿美族部落 同時也是台灣阿美族最大的部落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境 與西邊的馬太鞍部落相鄰 1 為阿美族傳統製陶四大中心之一 2 Afalong 出自於阿美語 漢譯為阿巴塱 其意譯則指當地有許多白螃蟹 族人因此直接以 白螃蟹 取名 後來被改稱 Tafalong 即漢譯為 太巴塱 3 4 5 太巴塱部落 Tafalong核定部落太巴塱最小年齡階層服飾所在国家臺灣所在縣市花蓮縣所在鄉鎮光復鄉人口 估计 2019 5 000人时区台北时间 UTC 8 民族阿美族官方語文阿美語在阿美族的遠古傳說之中 祖先來自現今豐濱鄉貓公山一帶 一路來到太巴塱才定居下來 1 6 太巴塱發祥地原本被族人認為是在河床地 後來在2000年一場考古挖掘之下 在部落後方的小山坡被挖出2000餘年前陶片 屬於卑南文化遺址之巨石文化一部分 因此被當地族人視為這裡是太巴塱發祥地 4 6 現今 在部落內立有紀念碑與瞭望台 1 6 目录 1 歷史 1 1 起源傳說 1 2 清治時期 1 3 日本時期 1 4 國民政府時期 2 經濟 3 教育 4 宗教 4 1 巫師信仰 4 2 道教 4 3 神道教 4 4 基督教 4 5 天主教 5 名人 5 1 體育人物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 nbsp 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所攝太巴塱社阿美族人起源傳說 编辑 根據太巴塱阿美族人的傳說 他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住在阿拉巴耐 Arapanay 今台東市南方 但由於弗拉拉卡斯 Felalakac 為了追求迪雅瑪贊 Tiyamacan 而引發大洪水 迪雅瑪贊的四哥拉拉康 Lalakan 與姐姐蘿濟 Doci 一同駕著小木臼 在波濤淘湧的海浪中 從阿拉巴耐漂流至奇密社東北方的基拉亞散 Cilangasan 因為沒有其他人漂來 姊弟二人為了繁衍後代 因而結為夫妻 婚後生男生女 到了第三代 有位名叫拉莉卡揚 Rarikayan no Cidal 者下山 住在奇密另立一社 他們的子女們出外狩獵 偶然發現北方的一片原野 乃從基拉亞散下山向北移動 終於在太巴塱社 他們稱它為Sisaksakai 7 光復鄉前任鄉長萬仁光及地方民意代表曾經到Sisaksakai去 發現不少遺物是祖先留下來的 因此認為 昔時太巴塱社阿美族遷來之初曾以此為拓殖據點 今他們的後裔皆稱該地是祖先早期之發祥地 在Piharaw時代 族人又從Sisaksakai遷居光復溪右岸與沙荖溪匯合處另建一聚落 稱Cifangaian 住了一段時間 因遇颱風 溪水暴漲 耕地流失 乃向較高的地方移居 另建一社 名太巴塱 這就是太巴塱歷史的開始 8 清治時期 编辑 咸豐七年 1857 分別有閩 客籍自台灣西部移民到太巴塱 從事商業及農墾 光緒元年 1875 清政府派遣陳輝煌駐軍位在今壽豐鄉的吳全城 招撫太巴塱社 並且修築到太巴塱的棧道 光緒十三年 1887 臺灣建省 東台灣設立臺東直隸州 太巴塱隸屬台東直隸州奉鄉新福堡 由秀姑巒撫墾分局管轄 9 日本時期 编辑 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期 太巴塱隸屬鳳林郡 大正十二年左右 1923 日本政府壓迫並禁止太巴塱舉行Ilisin 後來由於部落族人寄望日本政府能夠許可部落再次舉行祭典 日本政府才再次以月見祭的形式舉辦 並且要求族人敬奉日本神道教 10 大正十四年 1925 日本政府為掃除太巴塱 馬太鞍獵首習俗 並且清除傳統建築中的首棚 saksak 於是將首棚架上頭骨集中 設立太巴塱納骨塔 11 1933年 時日本政府為化解馬太鞍 太巴塱部落彼此仇恨 因而搭建跨越兩部落間的馬沸溪橋 因此在 1933 年設立太巴塱紀念碑 現在位於太巴塱國小大門左側位置 1937年 日本政府實行地方改名政策 太巴塱因土地富饒 因此便改稱 富田 並沿用至國民政府遷臺之後 9 國民政府時期 编辑 國民政府遷台後 此時全臺的行政區域進行全面的調整 花蓮成立光復鄉 富田被劃分成東富 西富 南富 北富等四村 12 雖是如此 在現今仍有人使用 太巴塱 或 富田 稱之 11 nbsp 位於部落內的造景木雕經濟 编辑太巴塱部落經濟以務農為主 農業用地佔全光復鄉的65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 箭筍 藤心以及紅糯米等 箭筍的盛產季為二月到四月 據光復鄉公所農情調查的統計 太巴塱的箭筍年產量超過1 200公噸 13 1996年後 由於受到 社區總體營造 政策影響 部落經濟發展轉型到另一個階段 隨即培育木雕 皮雕 陶藝 編織 植物染布 珠串等產業 希望開創部落的工藝產業特色 農產部分 則將阿美族野菜改良培育成有機無毒蔬菜 轉型為部落健康食品 觀光發展 也成為太巴塱發展的項目 舉凡表演團體成立 各景點的修繕與維護 餐飲美食的研發與民宿 進行食衣住行育樂全面的推動 無不以觀光作為努力展的方向 唯就缺乏有效的包裝與建立合作機制 觀光發展的成效有限 14 教育 编辑太巴塱部落內目前有太巴塱國小 前身為明治三十四年 1901 設立的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 明治三十九年 1906 改設為太巴塱蕃人公學校 大正十年 1921 改名為台灣公立太巴塱蕃人公學校 四月再度改名為太巴塱公學校 昭和十二年 1937 改名為富田國民學校 並附設富田青年學校 並加強對於當地居民的日語教育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 富田國民學校改為北富國民學校 1994年 居民申請將校名改回傳統地名 命名為太巴塱國民小學 9 宗教 编辑巫師信仰 编辑 nbsp 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太巴塱阿美族傳統上信仰巫師 Sikawasay 9 阿美族將所有的靈泛稱為卡瓦斯 kawas 在阿美人的宗教生活中 卡瓦斯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奠基於卡瓦斯觀念 阿美人還以不同的行動 試圖去保持或改變現狀 這樣的行動可統稱為宗教儀式 lisin 在接納基督宗教之前 阿美人的宗教儀式環繞著兩大主軸 在人的方面 阿美人祈求的是健康 平安 長壽 在物的方面 則是希望富饒 不虞匱乏 巫師的逐漸凋零 主要是受到信仰的改變及醫學技術發達之影響 在民生物資缺乏的年代 天主教透過教會國際系統募集救濟物資 資助許多貧困的部落族人 在實質物資的滿足下也間接達到傳教的目的 15 但至今太巴塱都還保有Sikawasay甚至是巫師階層編制的傳承 也因此保存了相當的傳統文化與智慧經驗 16 太巴塱地區阿美族宮廟最早起源於1982年黃未子所設的三寶堂 屬太巴塱系統的巫師 外觀上似漢式神壇 實際以阿美族傳統巫師執事為內容 10 道教 编辑 道教於清朝末年傳入太巴塱 起因為墾殖移民希望能在光復鄉地區供俸佛祖 於是自玉里鎮八通關客程聚落駕迎兩尊佛像 當神像抵達光復鄉後 部落族人見佛祖金身小巧玲瓏 故與漢人搶奪並產生衝突 後經地方士紳從中協調 才將此紛爭平息 最後兩尊佛祖神像由村民陳火爐供奉於私宅 由於部落族人咸認祭祀的不便 才與漢人共同商議興廟 此一理念時隔半個世紀才興建協天宮 故此之後光復鄉隨處可見土地公廟 關聖帝君 文昌君 玉泉寺等寺廟的建設 10 神道教 编辑 日本政府曾在部落內推行神道教信仰 但至今已不付存在 1937在太巴塱設立神社富田祠 主祭開拓三神 大國魂命 大己貴命 少彥名命 另外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為祭祀神 但神社於1945年毀於颱風 1958年協天宮改建在原神社位置上 今協天宮廟牆上仍可看見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碑文 基督教 编辑 基督教會的傳入始於部落族人Kacaw Ipay得了一種病 此病難治只好轉住台北馬偕醫院繼續治療 轉院後仍舊沒有好轉甚至持續惡化 住院其間 醫院所屬的教會團體不時的前往探視祈禱並唱詩歌 在詩歌的感動下Kacaw Ipay奇蹟似的好轉 相信這是上帝的恩典 由於這樣的奇蹟Kacaw Ipay繼續聆聽教會團體的傳道加深對基督 教 的認識 隨即受洗歸入基督名下 病癒發願回太巴塱後分享經驗為教會傳福音 傳教初期教會沒有一個固定的聚會場所 輪流在每個家庭做禮拜 教友覺得受侷限 於是大家捐材料搭建茅屋做為教堂 終於民國三十五年落成啟用 八年後因風吹雨打不斷漏水不敷使用 於民國四十三年第一任牧師王玉信籌款再以鋼筋水泥搭建約五十坪面積的教堂 但籌募過程並不順利 民國五十二年 吳清雲回鄉傳道 兩年後任教會第二任牧師 繼續籌募經費終於民國五十八年完工啟用 才逐漸進入穩健拓展的階段 天主教 编辑 民國三十九年 1950 漢籍神父王步融先生 擔任北富國民學校 即現在的太巴塱國小 校長時 受奉於台北的郭若石總主教之委派 於光復鄉做傳道工作 透過當時縣長曹匯川先生及鄉長梁阿湖先生的協助 順利來到太巴塱 同時也受到部落的歡迎 在校長與神父雙兼之職 由學校開始 最初利用學校宿舍作為臨時的傳道場所 同舍的有林景良及陳景嵐兩位老師熱心的協助傳道 逐漸的由學校學生 老師的歸入 即為日後宣教工作上最大的幫助 民國四十年花蓮大地震 天主教爭取救援物資 協助部落災後重建 使天主教在太巴塱傳教事務推展更順利 教友同心協力自行購料 以空心磚 鋼筋水泥興建教堂 於民國四十三年落成啟用 此後 光復大馬天主堂 西富天主堂 大全天主堂相繼興建 名人 编辑體育人物 编辑 太巴塱地區培育出不少知名職棒球員 王光輝 林文城 王光熙 陳義信 鄭兆行 余文彬 徐余偉 張賢智 周思齊 黃浩然 鄭承浩 黃恩賜 高國輝 江忠城 羅國龍 王威晨 陳鴻文 高國麟 林政賢 劉鴻敏 劉鴻杰 林立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1 2 太巴塱部落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14年9月6日查閱 石磊 1959 太巴塱的製陶工業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96009 10期 85 126頁 太巴塱部落 Tafalo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14年9月6日查閱 4 0 4 1 太巴塱部落 Pangcah阿美族之子民 太陽Ina的故鄉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花蓮縣觀光資訊網 花蓮縣政府 2014年9月6日查閱 太巴塱 祖靈庇護之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wnews今日新聞網 雜誌櫃 今日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9月6日查閱 6 0 6 1 6 2 阿美族 太巴塱部落遺址 阿美族文化發源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2014年9月6日查閱 楊南郡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第一冊本文篇 初版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2 577 ISBN 978 986 02 6787 7 OCLC 818809181 許木柱 廖守臣 吳明義 台灣原住民史 阿美族史篇 2001 108 9 0 9 1 9 2 9 3 劉明生 2006 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 pasafa 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10 0 10 1 10 2 鄭秋英 2019 太巴塱部落宗教信仰變遷研究 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 11 0 11 1 光復鄉北富村富田納骨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花蓮縣文化局 2014年9月6日查閱 太巴塱部落 部落概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活力發展資訊網 2014年9月6日查閱 光復鄉公所94年5月份農情調查統計 花蓮縣文化局y www hccc gov tw Utility DisplayFile 阿美人的kawas觀念與宗教生活 文 黃宣衛 https ihc apc gov tw Journals php pid 635 amp id 921 21世紀是否還需要巫師 承擔過去和未來的人 東海岸 Cikawasay 傳說 https www matataiwan com 2017 07 11 legend amis pangcah cikawasa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太巴塱部落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北 威訊網頁設計 太巴塱部落 花蓮 光復鄉公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光復鄉阿美族太巴塱kakita an祖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太巴塱部落 amp oldid 7859917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