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臺北市名人銅像列表

臺北市名人銅像列表列出臺北市臺灣日治時期至今的偉人像,1895年臺灣總督府與1945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其政治目的,分別於台北市各公共場所矗立眾多數量的中大型名人銅像。今這種銅像,以前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銅像最多。據台灣作家林雙不統計,台灣共有45,000座大小不一蔣中正銅像。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同,統治台灣的政府當時建造以政治人物為主的這些銅像之目的,也是想藉此宣揚該雕塑主角「偉大」事蹟,並同時藉以教化轄下人民且表揚統治當局的政績。而台北市長期做為台灣政治經濟的樞紐,用來宣揚統治者權力與政治意味濃厚的這些名人銅像數量更是不少。

日治時期 编辑

 
大島久滿次銅像,後面建築物就是現今的監察院
 
祝辰巳銅像,後面可見西門紅樓
 
箭頭所指為祝辰巳銅像矗立原址,現今台北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附近

在臺灣或在臺北興起矗立偉人銅像風潮的,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總督府興建這類型銅像,一方面想藉由這些偉人銅像來宣揚政績及擁護天皇、實踐大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禮敬瞻仰。在政治考量下,加上殖民統治必須的強大權威宣示,當時臺北市在短短時間,各公共場所與校園就矗立了為數不少的銅像。

日治時期台灣及台北市最早的偉人雕像,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899年提議,為首任民政局長水野遵設置紀念像,於1903年設置在圓山公園內,之後陸續發起建設其他人物像[1]。大約在1930年代中期,因日本軍國主義逐漸高漲,台灣各地的公學校小學校亦開始流行設立二宮尊德大楠公[1]。二宮尊德幼名二宮金次郎,為日本農政專家,藉銅像用以教化臺灣民眾勤勉,此銅像皆為背柴狀。楠木正成為日本軍事家,藉銅像用以教化臺灣民眾擁護日本天皇,此銅像皆為騎馬狀。

1943年起,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況漸驅吃緊,財政物資極度缺乏。包含學校內的許多中型銅像與公共場所銅像皆以「銅像徵召」為名徵集充公,運送至兵工廠鎔鑄成各類型武器[2]。所剩不多的日治時期偉人銅像,亦在二戰結束的1945年,於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過程裡面,絕大部分銷毀。

將日治時期矗立的銅像依照地點來區分,從20世紀初到1940年左右,臺灣總督府曾在臺北市以下地點矗立了中大型「偉人銅像」。下列銅像除少量基座還保存外,其餘銅像均已經悉數被移除銷燬。

日治時期台北地區之偉人像一覽表[3]
人名 位置 設置時間 類型 人物事蹟、設計 現況
水野遵 圓山公園 1903年1月 銅製立像 首任民政長官,銅像由長沼守敬日语長沼守敬製作。
兒玉源太郎 臺北公園 1906年10月 石製立像 第四任臺灣總督。雕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製作,亦設於臺中公園、臺南公園內。 戰後該銅像(一說為石像)移除後,其基座本另作他用,1990年代因建造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將其基座予以撤除。
長谷川謹介 台北車站 1911年4月 銅製坐像 鐵道部長,銅像由長沼守敬製作。 戰後基座不改,另立蔣中正騎馬戎裝銅像。
後藤新平 臺北公園 1911年6月 銅製立像 第三任民政長官,銅像由大熊氏廣日语大熊氏廣製作。
祝辰巳 衡陽路與成都路口(原西門橢圓公園) 1911年11月 銅製立像 第四任民政長官,銅像由藤田文藏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由高梨三五郎、城本熊造鑄造。 戰後基座移往臺北中山堂廣場東北側另立孫中山銅像,銅像原址則改立毋忘在莒碑。毋忘在莒碑亦於1970年代鐵路地下化拆除。
大島久滿次 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口(臺北州廳前) 1913年10月 銅製立像 第五任民政長官,銅像由新海竹太郎製作,森山松之助、井手薰設計,齊藤成美鑄造,澤井組建設。 戰後基座不改、另立蔣中正騎馬戎裝銅像,復興橋延長至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口時蔣中正銅像移至敦化南路、八德路口。
兒玉源太郎 台灣博物館 1915年4月 銅製立像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本放置於臺灣博物館大廳兩側壁龕。 1945年後放置於博物館庫房典藏,2008年正逢台灣博物館成立百年紀念,陳列於銅像陳列室。
後藤新平 台灣博物館 1915年4月 銅製立像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本放置於臺灣博物館大廳兩側壁龕。 1945年後放置於博物館庫房典藏,2008年正逢台灣博物館成立百年紀念,陳列於銅像陳列室。
藤根吉春 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 1916年9月 銅製胸像 首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主事,銅像由青山設計,齋藤敬美製造,森山松之助設計。
澤井市造 臺北第一消防詰所 1917年9月 銅製胸像 首任台北消防組組長,銅像由新海竹太郎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
佛荷里 林業試驗所(臺北植物園) 1917年12月 銅製胸像 法國傳教士、植物採集家,銅像由渡邊長男製作。 戰後佚失,2017年復原[4]
柳生一義 臺北公園 1918年9月 銅製立像 臺灣銀行頭取(相當於中央銀行總裁),銅像原型由須田素人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齋藤成美鑄造。 其基座戰後另立陳納德將軍銅像。1990年代,陳納德將軍銅像被移往現今臺北市新生公園。基座仍存,原址改立孔子銅像。
巴爾頓 自來水博物館(臺北水源地) 1919年3月 銅製胸像 臺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臺灣自來水之父,銅像原型由須田素人製作,森山松之助設計,本山白雲日语本山白雲鑄造。 戰後佚失,2020年復原,由蒲浩明雕塑[5]
山口秀高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講堂 1921年2月 大理石胸像 首任醫學校校長,雕像由北村四海製作。
高木友枝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講堂 1921年2月 大理石胸像 第二任醫學校校長,雕像由北村四海製作。
近藤久次郎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原臺北測候所) 1926年11月 銅製胸像 臺北測候所所長,銅像由須田晃山製作,井手薰設計。
佐久間左馬太 了覺寺(十普寺 1927年8月 銅製胸像 第五任臺灣總督,銅像由須田晃山製作,井手薰設計。
三澤糾日语三沢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30年11月 銅製胸像 台北高等學校首任校長,銅像由鹽月桃甫製作。 戰後另立蔣中正銅像。
志保田鉎吉日语志保田しょう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932年10月 銅製胸像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校長,銅像由井手薰設計,黃土水鑄造。
船越倉吉 圓山公園 1933年11月 銅製胸像 第二任臺北消防局長,銅像由須田素人製作,井手薰設計。
井村大吉 北投公園 1934年10月 銅製胸像 曾任台北廳長,興建北投公園,銅像由北村西望日语北村西望製作。 基座仍存,改為孫中山銅像[6]
樺山資紀 臺灣總督府前 1935年12月 銅製立像 首任臺灣總督,此像為統治40周年的紀念事業之一。銅像由北村西望製作,周邊設計為井手薰、八坂志賀助、竹中久雄[7]。為總督府所建立的最後一座大型銅像 基座仍存,改為林森銅像。
早田文藏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 1936年1月 銅製胸像 植物學家 戰後佚失,2017年復原[4]
堀內次雄 醫學專門學校西南側 1936年3月 銅製胸像 第三任醫學校校長。
速水和彥 台北鐵道工場 1936年3月 銅製胸像 鐵道部工作課長兼運轉課長。 基座仍存。
河瀨半四郎 臺北第二中學校 1938年1月 銅製胸像 台北第二中學校校長。
幣原坦 台北帝國大學圖書館講堂 1938年12月 台北帝大首任校長。
金丸繁治 北投街道路稍高處 1940年12月後 石製半身像 曾任台北州保安課長,開發北投溫泉。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解嚴前) 编辑

 
林森銅像
 
台北故宮改建前蔣中正銅像,現已搬至圖書文獻大樓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大木亭、大潛亭、滄海亭與劍花亭中的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雅堂半身銅像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為了加強宣導意識型態與實踐政治教育,開始在台北市各路口、大型公共場所與各學校校園大量矗立孫中山蔣中正孔子的銅像。

1975年中華民國當任總統蔣中正因病去世後,這塑造銅像風潮達到另一波頂峰。在當時幾年內,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不僅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豎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蔣中正銅像,也於台北市各地路口及公共場所豎立數座中大型的所謂蔣公銅像。另外,台北市大部分校園也同時豎立起大小不一的該類型銅像。也因此,至今仍經常可在台北市各校園見到孔子銅像、孫中山銅像與蔣中正銅像。

以下是位於台北市的主要中大型銅像所矗立地點及其簡介。

  • 國父紀念館
    • 國父紀念館大廳所矗立之孫中山坐像,高5.8m,重16700kg,人物身著中山裝;基座高3.1m,刻有孫中山手書《禮記·禮運·大同篇》。銅像由陳一帆鑄造,1972年5月16日落成揭幕。現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護衛,並在每天定時進行儀隊衛兵交接表演。
    • 中山公園內,于右任立像,身著長袍馬褂、持手杖,作者為陳一帆,1998年4月19日由敦化南路圓環遷移至此。
  • 中正紀念堂
    • 中正紀念堂大廳所豎立之蔣中正坐像,高6.3m,厚6~12mm,重21250kg,穿著長袍馬褂;基座高3.5m,刻有蔣中正遺囑。銅像作者為陳一帆,1980年4月4日落成揭幕,是世界現存最大的蔣中正銅像。現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護衛,並在每天定時進行儀隊衛兵交接表演。
    • 展廳內蔣中正半身像,原位於總統府前敞廳,作者為陳一帆,2000年轉移至此。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孫中山坐像,1965年11月12日立,原作者為法籍波蘭裔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高3.12公尺,穿著長袍馬褂,係由作者位於南京中山陵祭堂內的孫中山大理石雕像翻鑄而成。銅像手持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底座上六幅浮雕表現孫中山一生的革命事蹟,正面為「如抱赤子」,背面為「國會授印」,左側為「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右側為「討袁護國」、「震聾發聵」。原位於館內二樓大廳中央,2004年正館改建工程期間移到室外,2010年1月1日移回館內B1大廳,背後匾額為孫中山手書「博愛」。
    • 蔣中正立像,身著中山裝、持手杖,原位於正館入口臺階丹陛處,作者為陳一帆,基座刻有王雲五手書「總統 蔣公造像」,1975年10月4日立,2004年故宮改建後移往圖書文獻大樓二樓入口前,基座拆除。
    • 孔子立像,原位於博物院外廣場入口處,基座刻有蔣中正手書「復興中華文化」,1972年3月29日立,2004年故宮改建後移往圖書文獻大樓前,基座拆除。
  • 中山樓
    • 孫中山坐像,1966年11月12日立,穿著長袍馬褂,手持建國大綱,位於入口大廳,作者為林木川。
    • 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立像,位於中華文化堂二樓入口處,蔣中正身著長袍馬褂、持手杖,蔣經國身著西裝,作者為楊國君,1988年立,背後匾額為孫中山手書「繼往開來」。
  • 總統府
    • 孫中山半身像,位於總統府後敞廳壁龕內,1957年11月12日立,作者為闕明德,基座刻有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陳水扁總統任內於2007年2月9日移除,馬英九總統任內於2008年11月12日復立於原位。
    • (已移除)蔣中正半身像,位於總統府前敞廳,1975年10月25日立,作者為陳一帆,陳水扁總統任內於2000年移除,轉移至中正紀念堂展廳放置。
  • 路口圓環及其他公共場所
    • (已移除)中正東路(即今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口(台灣公路原點),蔣中正立像,1946年12月25日立,身著特級上將大禮服,由留學日本的雕塑家蒲添生(1912年-1996年)鑄造並命名為「蔣主席戎裝銅像」,為全臺灣戶外公共場所第一座蔣中正銅像;原位置此前矗立日本殖民時期大島久滿次銅像,基座為原物。由於交通規劃、復興陸橋擴建,於1967年拆移除,銅像遷移至敦化南路八德路圓環,基座拆除。
    • 台北中山堂外廣場,孫中山立像,1949年10月10日立,身著西裝,作者為蒲添生,為全台灣戶外公共場所第一座孫中山銅像。基座為日本殖民時期祝辰巳銅像基座,自西門圓環移來。
    • (已移除)敦化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吳稚暉立像,身著長袍馬褂、持手杖,1964年3月25日落成時原本為蒲添生鑄造的帶有駝背姿勢的銅像,約三個月後被替換為陳一帆鑄造的「抬頭挺胸」姿勢的吳稚暉銅像,基座刻有于右任手書「吳敬恆先生像」,1988年11月19日圓環拆除,銅像連同基座移至士林區至善公園。
    • (已移除)敦化南路仁愛路交叉口圓環,于右任立像,作者為陳一帆,1966年4月10日立,1998年1月2日與基座一併移除,銅像後來移往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
    • (已移除)敦化南路八德路交叉口圓環,蔣中正立像,作者為蒲添生,由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口遷建而來,1968年8月14日立,1988年11月19日與圓環一併移除。
    • 國立政治大學後山(文山區環山一道與環山二道交匯處),蔣中正騎馬戎裝像,1987年5月20日立,有「換腳的銅像」傳說;2019年2月遭人鋸斷馬腿,校方修復後為避免再遭破壞,在其四周樹立玻璃屏障。
    • 李再春銅像,位於中山橋原再春游泳池旁。
  • 公園綠地

備註 编辑

 
於台北一角的蔣中正銅像

在世界各地,不同統治政府所興建的偉人銅像常因時空背景與政治因素被移除或銷燬,台北市各地所矗立的許多偉人銅像也不例外。例如台灣日治時期設立於台北公共場所與學校的所有中大型偉人銅像,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幾乎全數被國民黨政府銷毀。

這情形相同發生於1987年解嚴與隨後的李登輝執政。由於台灣政治的民主化,民眾對蔣中正任內白色恐怖及對個人崇拜的反感,因此在台灣許多機關紛紛將以蔣中正銅像為主的偉人銅像從各公共場所移除,是為去蔣化。這現象在民主進步黨於2000年取得政權之後,更是普遍,也一度成為話題。民間也不時發生破壞銅像的事件[8][9][10][11]

相同地,近年來台北市許多機關或學校的蔣中正銅像已經悄悄拆除。而收容最多尊此類型銅像的地方,是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兩蔣文化園區(中正公園)。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1. ^ 1.0 1.1 朱家瑩. 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共雕塑. 雕塑研究. 2012-03, (7). 
  2. ^ 島嶼柿子主編,《台灣小學世紀風華》,2004年
  3. ^ 李, 品寬.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 
  4. ^ 4.0 4.1 台灣植物研究兩先驅 紀念碑復原致敬.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7-10-03. 
  5. ^ . 中央通訊社. 2020-08-20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6. ^ . 新頭殼newtalk. 2016-04-29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4). 
  7. ^ 愛銅居士. 銅像を秋晴れにめぐり(3) 初代總督樺山伯. 旅と運輸. 1938-12-03. 
  8. ^ 北港運動公園 蔣介石銅像被潑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4-9
  9. ^ 成大蔣中正銅像遭潑紅漆、灑冥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3-11-04.
  10. ^ 蔣介石變小丑?高雄中山大學蔣介石銅像遭噴漆. [2013-04-01]. (原始内容于2013-11-04). 
  11. ^ 《漆攻蔣介石》中正公園銅像 民眾喊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3-05-29.,自由時報,2013年3月25日
書籍
  •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台灣小學世紀風華》,2004年。台北市:柿子文化。
  • 黃昭堂著,《台灣總督府》,2003年。臺北市:鴻儒堂出版社。
  • 莊永明著,《台北老街》,1991年。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 緒方武歲著,《台灣大年表》,1943年,台灣文化出版社。
  • 又吉盛清著,《台灣今昔之旅》,1997年,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 武內貞義著,《台灣》,1929,台灣刊行會。
  •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編注委員會,《日本近現代史辭典》,1990,東洋經濟新報社。
  • 蔡明雲編,《台灣百年人物誌》,2005,台北,玉山社。
  • 《台灣懷舊圖說》(日文版)
  • 《日人市街改正計劃》

臺北市名人銅像列表, 列出臺北市自臺灣日治時期至今的偉人像, 1895年臺灣總督府與1945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 為了其政治目的, 分別於台北市各公共場所矗立眾多數量的中大型名人銅像, 今這種銅像, 以前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銅像最多, 據台灣作家林雙不統計, 台灣共有45, 000座大小不一蔣中正銅像,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同, 統治台灣的政府當時建造以政治人物為主的這些銅像之目的, 也是想藉此宣揚該雕塑主角, 偉大, 事蹟, 並同時藉以教化轄下人民且表揚統治當局的政績, 而台北市長期做為台灣政治經濟的樞. 臺北市名人銅像列表列出臺北市自臺灣日治時期至今的偉人像 1895年臺灣總督府與1945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 為了其政治目的 分別於台北市各公共場所矗立眾多數量的中大型名人銅像 今這種銅像 以前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銅像最多 據台灣作家林雙不統計 台灣共有45 000座大小不一蔣中正銅像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同 統治台灣的政府當時建造以政治人物為主的這些銅像之目的 也是想藉此宣揚該雕塑主角 偉大 事蹟 並同時藉以教化轄下人民且表揚統治當局的政績 而台北市長期做為台灣政治經濟的樞紐 用來宣揚統治者權力與政治意味濃厚的這些名人銅像數量更是不少 目录 1 日治時期 2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 解嚴前 3 備註 4 參考文獻日治時期 编辑 nbsp 大島久滿次銅像 後面建築物就是現今的監察院 nbsp 祝辰巳銅像 後面可見西門紅樓 nbsp 箭頭所指為祝辰巳銅像矗立原址 現今台北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附近 在臺灣或在臺北興起矗立偉人銅像風潮的 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 總督府興建這類型銅像 一方面想藉由這些偉人銅像來宣揚政績及擁護天皇 實踐大和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禮敬瞻仰 在政治考量下 加上殖民統治必須的強大權威宣示 當時臺北市在短短時間 各公共場所與校園就矗立了為數不少的銅像 日治時期台灣及台北市最早的偉人雕像 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899年提議 為首任民政局長水野遵設置紀念像 於1903年設置在圓山公園內 之後陸續發起建設其他人物像 1 大約在1930年代中期 因日本軍國主義逐漸高漲 台灣各地的公學校 小學校亦開始流行設立二宮尊德 大楠公像 1 二宮尊德幼名二宮金次郎 為日本農政專家 藉銅像用以教化臺灣民眾勤勉 此銅像皆為背柴狀 楠木正成為日本軍事家 藉銅像用以教化臺灣民眾擁護日本天皇 此銅像皆為騎馬狀 1943年起 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況漸驅吃緊 財政物資極度缺乏 包含學校內的許多中型銅像與公共場所銅像皆以 銅像徵召 為名徵集充公 運送至兵工廠鎔鑄成各類型武器 2 所剩不多的日治時期偉人銅像 亦在二戰結束的1945年 於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過程裡面 絕大部分銷毀 將日治時期矗立的銅像依照地點來區分 從20世紀初到1940年左右 臺灣總督府曾在臺北市以下地點矗立了中大型 偉人銅像 下列銅像除少量基座還保存外 其餘銅像均已經悉數被移除銷燬 日治時期台北地區之偉人像一覽表 3 人名 位置 設置時間 類型 人物事蹟 設計 現況 水野遵 圓山公園 1903年1月 銅製立像 首任民政長官 銅像由長沼守敬 日语 長沼守敬 製作 兒玉源太郎 臺北公園 1906年10月 石製立像 第四任臺灣總督 雕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製作 亦設於臺中公園 臺南公園內 戰後該銅像 一說為石像 移除後 其基座本另作他用 1990年代因建造二二八和平紀念碑將其基座予以撤除 長谷川謹介 台北車站前 1911年4月 銅製坐像 鐵道部長 銅像由長沼守敬製作 戰後基座不改 另立蔣中正騎馬戎裝銅像 後藤新平 臺北公園 1911年6月 銅製立像 第三任民政長官 銅像由大熊氏廣 日语 大熊氏廣 製作 祝辰巳 衡陽路與成都路口 原西門橢圓公園 1911年11月 銅製立像 第四任民政長官 銅像由藤田文藏製作 森山松之助設計 由高梨三五郎 城本熊造鑄造 戰後基座移往臺北中山堂廣場東北側另立孫中山銅像 銅像原址則改立毋忘在莒碑 毋忘在莒碑亦於1970年代鐵路地下化拆除 大島久滿次 忠孝東路 中山北路口 臺北州廳前 1913年10月 銅製立像 第五任民政長官 銅像由新海竹太郎製作 森山松之助 井手薰設計 齊藤成美鑄造 澤井組建設 戰後基座不改 另立蔣中正騎馬戎裝銅像 復興橋延長至忠孝東路 中山北路口時蔣中正銅像移至敦化南路 八德路口 兒玉源太郎 台灣博物館 1915年4月 銅製立像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 本放置於臺灣博物館大廳兩側壁龕 1945年後放置於博物館庫房典藏 2008年正逢台灣博物館成立百年紀念 陳列於銅像陳列室 後藤新平 台灣博物館 1915年4月 銅製立像 日本名雕塑家新海竹太郎雕塑 本放置於臺灣博物館大廳兩側壁龕 1945年後放置於博物館庫房典藏 2008年正逢台灣博物館成立百年紀念 陳列於銅像陳列室 藤根吉春 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 1916年9月 銅製胸像 首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主事 銅像由青山設計 齋藤敬美製造 森山松之助設計 澤井市造 臺北第一消防詰所 1917年9月 銅製胸像 首任台北消防組組長 銅像由新海竹太郎製作 森山松之助設計 佛荷里 林業試驗所 臺北植物園 1917年12月 銅製胸像 法國傳教士 植物採集家 銅像由渡邊長男製作 戰後佚失 2017年復原 4 柳生一義 臺北公園 1918年9月 銅製立像 臺灣銀行頭取 相當於中央銀行總裁 銅像原型由須田素人製作 森山松之助設計 齋藤成美鑄造 其基座戰後另立陳納德將軍銅像 1990年代 陳納德將軍銅像被移往現今臺北市新生公園 基座仍存 原址改立孔子銅像 巴爾頓 自來水博物館 臺北水源地 1919年3月 銅製胸像 臺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 臺灣自來水之父 銅像原型由須田素人製作 森山松之助設計 本山白雲 日语 本山白雲 鑄造 戰後佚失 2020年復原 由蒲浩明雕塑 5 山口秀高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講堂 1921年2月 大理石胸像 首任醫學校校長 雕像由北村四海製作 高木友枝 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講堂 1921年2月 大理石胸像 第二任醫學校校長 雕像由北村四海製作 近藤久次郎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原臺北測候所 1926年11月 銅製胸像 臺北測候所所長 銅像由須田晃山製作 井手薰設計 佐久間左馬太 了覺寺 十普寺 1927年8月 銅製胸像 第五任臺灣總督 銅像由須田晃山製作 井手薰設計 三澤糾 日语 三沢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30年11月 銅製胸像 台北高等學校首任校長 銅像由鹽月桃甫製作 戰後另立蔣中正銅像 志保田鉎吉 日语 志保田しょう吉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1932年10月 銅製胸像 臺北第一師範學校校長 銅像由井手薰設計 黃土水鑄造 船越倉吉 圓山公園 1933年11月 銅製胸像 第二任臺北消防局長 銅像由須田素人製作 井手薰設計 井村大吉 北投公園 1934年10月 銅製胸像 曾任台北廳長 興建北投公園 銅像由北村西望 日语 北村西望 製作 基座仍存 改為孫中山銅像 6 樺山資紀 臺灣總督府前 1935年12月 銅製立像 首任臺灣總督 此像為統治40周年的紀念事業之一 銅像由北村西望製作 周邊設計為井手薰 八坂志賀助 竹中久雄 7 為總督府所建立的最後一座大型銅像 基座仍存 改為林森銅像 早田文藏 台北植物園腊葉館前 1936年1月 銅製胸像 植物學家 戰後佚失 2017年復原 4 堀內次雄 醫學專門學校西南側 1936年3月 銅製胸像 第三任醫學校校長 速水和彥 台北鐵道工場 1936年3月 銅製胸像 鐵道部工作課長兼運轉課長 基座仍存 河瀨半四郎 臺北第二中學校 1938年1月 銅製胸像 台北第二中學校校長 幣原坦 台北帝國大學圖書館講堂 1938年12月 台北帝大首任校長 金丸繁治 北投街道路稍高處 1940年12月後 石製半身像 曾任台北州保安課長 開發北投溫泉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 解嚴前 编辑 nbsp 林森銅像 nbsp 台北故宮改建前蔣中正銅像 現已搬至圖書文獻大樓 nbsp nbsp nbsp nbsp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大木亭 大潛亭 滄海亭與劍花亭中的鄭成功 劉銘傳 丘逢甲與連雅堂半身銅像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 為了加強宣導意識型態與實踐政治教育 開始在台北市各路口 大型公共場所與各學校校園大量矗立孫中山 蔣中正與孔子的銅像 1975年中華民國當任總統蔣中正因病去世後 這塑造銅像風潮達到另一波頂峰 在當時幾年內 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不僅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豎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蔣中正銅像 也於台北市各地路口及公共場所豎立數座中大型的所謂蔣公銅像 另外 台北市大部分校園也同時豎立起大小不一的該類型銅像 也因此 至今仍經常可在台北市各校園見到孔子銅像 孫中山銅像與蔣中正銅像 以下是位於台北市的主要中大型銅像所矗立地點及其簡介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大廳所矗立之孫中山坐像 高5 8m 重16700kg 人物身著中山裝 基座高3 1m 刻有孫中山手書 禮記 禮運 大同篇 銅像由陳一帆鑄造 1972年5月16日落成揭幕 現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護衛 並在每天定時進行儀隊衛兵交接表演 中山公園內 于右任立像 身著長袍馬褂 持手杖 作者為陳一帆 1998年4月19日由敦化南路圓環遷移至此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大廳所豎立之蔣中正坐像 高6 3m 厚6 12mm 重21250kg 穿著長袍馬褂 基座高3 5m 刻有蔣中正遺囑 銅像作者為陳一帆 1980年4月4日落成揭幕 是世界現存最大的蔣中正銅像 現由中華民國三軍儀隊護衛 並在每天定時進行儀隊衛兵交接表演 展廳內蔣中正半身像 原位於總統府前敞廳 作者為陳一帆 2000年轉移至此 國立故宮博物院 孫中山坐像 1965年11月12日立 原作者為法籍波蘭裔雕塑家保羅 蘭多斯基 高3 12公尺 穿著長袍馬褂 係由作者位於南京中山陵祭堂內的孫中山大理石雕像翻鑄而成 銅像手持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底座上六幅浮雕表現孫中山一生的革命事蹟 正面為 如抱赤子 背面為 國會授印 左側為 出國宣傳 商討革命 右側為 討袁護國 震聾發聵 原位於館內二樓大廳中央 2004年正館改建工程期間移到室外 2010年1月1日移回館內B1大廳 背後匾額為孫中山手書 博愛 蔣中正立像 身著中山裝 持手杖 原位於正館入口臺階丹陛處 作者為陳一帆 基座刻有王雲五手書 總統 蔣公造像 1975年10月4日立 2004年故宮改建後移往圖書文獻大樓二樓入口前 基座拆除 孔子立像 原位於博物院外廣場入口處 基座刻有蔣中正手書 復興中華文化 1972年3月29日立 2004年故宮改建後移往圖書文獻大樓前 基座拆除 中山樓 孫中山坐像 1966年11月12日立 穿著長袍馬褂 手持建國大綱 位於入口大廳 作者為林木川 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立像 位於中華文化堂二樓入口處 蔣中正身著長袍馬褂 持手杖 蔣經國身著西裝 作者為楊國君 1988年立 背後匾額為孫中山手書 繼往開來 總統府 孫中山半身像 位於總統府後敞廳壁龕內 1957年11月12日立 作者為闕明德 基座刻有孫中山手書 天下為公 陳水扁總統任內於2007年2月9日移除 馬英九總統任內於2008年11月12日復立於原位 已移除 蔣中正半身像 位於總統府前敞廳 1975年10月25日立 作者為陳一帆 陳水扁總統任內於2000年移除 轉移至中正紀念堂展廳放置 路口圓環及其他公共場所 已移除 中正東路 即今忠孝東路 與中山北路口 台灣公路原點 蔣中正立像 1946年12月25日立 身著特級上將大禮服 由留學日本的雕塑家蒲添生 1912年 1996年 鑄造並命名為 蔣主席戎裝銅像 為全臺灣戶外公共場所第一座蔣中正銅像 原位置此前矗立日本殖民時期大島久滿次銅像 基座為原物 由於交通規劃 復興陸橋擴建 於1967年拆移除 銅像遷移至敦化南路與八德路圓環 基座拆除 台北中山堂外廣場 孫中山立像 1949年10月10日立 身著西裝 作者為蒲添生 為全台灣戶外公共場所第一座孫中山銅像 基座為日本殖民時期祝辰巳銅像基座 自西門圓環移來 已移除 敦化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 吳稚暉立像 身著長袍馬褂 持手杖 1964年3月25日落成時原本為蒲添生鑄造的帶有駝背姿勢的銅像 約三個月後被替換為陳一帆鑄造的 抬頭挺胸 姿勢的吳稚暉銅像 基座刻有于右任手書 吳敬恆先生像 1988年11月19日圓環拆除 銅像連同基座移至士林區至善公園 已移除 敦化南路與仁愛路交叉口圓環 于右任立像 作者為陳一帆 1966年4月10日立 1998年1月2日與基座一併移除 銅像後來移往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 已移除 敦化南路與八德路交叉口圓環 蔣中正立像 作者為蒲添生 由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口遷建而來 1968年8月14日立 1988年11月19日與圓環一併移除 國立政治大學後山 文山區環山一道與環山二道交匯處 蔣中正騎馬戎裝像 1987年5月20日立 有 換腳的銅像 傳說 2019年2月遭人鋸斷馬腿 校方修復後為避免再遭破壞 在其四周樹立玻璃屏障 李再春銅像 位於中山橋原再春游泳池旁 公園綠地 介壽公園 林森立像 身著長袍馬褂 持手杖 佩戴采玉大勛章 1969年11月15日立 作者為張永昌 基座刻有蔣中正手書 林森先生像 青年公園 蔣中正騎馬戎裝像 1977年6月立 作者為謝棟樑 興隆公園 蔣中正立像 身著中山裝 持手杖 興旺里里民捐建 1977年4月5日立 北投公園 孫中山半身像 1965年立 原為台北廳長井村大吉半身像 基座為殖民時期舊物 林森公園 岳飛騎馬像 1979年6月28日立 基座上刻有其手書 還我河山 四字 作者為蒲添生之子蒲浩明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原 台北公園 內 已移除 陳納德半身像 1960年4月14日立 作者為楊英風 1997年遷移至新生公園 2006年再遷往花蓮空軍基地 大木亭 大潛亭 滄海亭 劍花亭中為鄭成功 劉銘傳 丘逢甲 連雅堂半身像 杏壇孔子像 以唐朝名畫家吳道子畫作為範本所雕塑 1975年由台北市中區獅子會與日本高崎獅子會共同捐建 陽明山國家公園 王陽明立像 位於陽明山花鐘附近 1973年5月15日立 蔣中正坐像 位於辛亥光復樓前 身著長袍馬褂 1980年2月23日立 背後岩壁上刻有其手書 毋忘在莒 於2017年4月及6月兩度遭人 砍頭 後修復 胡適公園 胡適半身像 位於胡適墓園旁 由中國公學校友會捐建 身著博士服 1963年12月17日立 作者為楊英風 基座刻有于右任手書 胡適之先生像 董作賓半身像 備註 编辑 nbsp 於台北一角的蔣中正銅像 在世界各地 不同統治政府所興建的偉人銅像常因時空背景與政治因素被移除或銷燬 台北市各地所矗立的許多偉人銅像也不例外 例如台灣日治時期設立於台北公共場所與學校的所有中大型偉人銅像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幾乎全數被國民黨政府銷毀 這情形相同發生於1987年解嚴與隨後的李登輝執政 由於台灣政治的民主化 民眾對蔣中正任內白色恐怖及對個人崇拜的反感 因此在台灣許多機關紛紛將以蔣中正銅像為主的偉人銅像從各公共場所移除 是為去蔣化 這現象在民主進步黨於2000年取得政權之後 更是普遍 也一度成為話題 民間也不時發生破壞銅像的事件 8 9 10 11 相同地 近年來台北市許多機關或學校的蔣中正銅像已經悄悄拆除 而收容最多尊此類型銅像的地方 是位於桃園市大溪區的兩蔣文化園區 中正公園 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1 0 1 1 朱家瑩 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共雕塑 雕塑研究 2012 03 7 島嶼柿子主編 台灣小學世紀風華 2004年 李 品寬 日治時期臺灣近代紀念雕塑人像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 4 0 4 1 台灣植物研究兩先驅 紀念碑復原致敬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17 10 03 紀念台灣自來水之父巴爾頓 謝長廷墳前獻花 中央通訊社 2020 08 20 2021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1 管仁健觀點 不用拆銅像 換個頭不就好了 新頭殼newtalk 2016 04 29 2021 03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6 14 愛銅居士 銅像を秋晴れにめぐり 3 初代總督樺山伯 旅と運輸 1938 12 03 北港運動公園 蔣介石銅像被潑漆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 4 9 成大蔣中正銅像遭潑紅漆 灑冥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3 11 04 蔣介石變小丑 高雄中山大學蔣介石銅像遭噴漆 2013 04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1 04 漆攻蔣介石 中正公園銅像 民眾喊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3 05 29 自由時報 2013年3月25日 書籍 島嶼柿子文化館編 台灣小學世紀風華 2004年 台北市 柿子文化 黃昭堂著 台灣總督府 2003年 臺北市 鴻儒堂出版社 莊永明著 台北老街 1991年 臺北市 時報出版社 緒方武歲著 台灣大年表 1943年 台灣文化出版社 又吉盛清著 台灣今昔之旅 1997年 台北市 前衛出版社 武內貞義著 台灣 1929 台灣刊行會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編注委員會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 1990 東洋經濟新報社 蔡明雲編 台灣百年人物誌 2005 台北 玉山社 台灣懷舊圖說 日文版 日人市街改正計劃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臺北市名人銅像列表 amp oldid 8256268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