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国共产党闽浙赣省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闽浙赣省委员会,简称中共闽浙赣省委,历史上曾两次成立,分别存在于第一次国共内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福建浙江边境一带的地方机构。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閩越 前306 – 前110

閩中郡 前222 – 前209
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南海 前195 – 前174前
孫吳
扬州
會稽郡
會稽東部都尉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 564
闽州 557 – 565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晋平郡
梁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丰州都督府
泉州都督府
闽州都督府
福州都督府
福建经略使
长乐经略使
福建道 758 – 896
丰州
泉州 (711年前)
建州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王氏政权896 – 909
909 –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 932
长乐府 933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 943
镛州
镡州
943 –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 964
平海军 964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兩宋
两浙西南路 978 – 985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劍州
太平军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范汝为政权 1130 – 1132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 1280、1281 – 1282、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 1285、1286、
1288 – 1291、1292 – 1297、1356 – 1366

泉州分省 1284 – 1285、1358 – 1368
建宁分省 1358 – 1368
兴化分省 1359 – 1366
延平分省 1364 –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 1286、1286 – 1288、
1291 –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5
邓氏政权 1448 –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福京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3

浙闽总督 1645 – 1658
福建总督 1658 – 1687
閩浙總督 1687 – 1911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黄德美政权 1853
李世贤政权 1864 – 1865
福州日租界 1899 – 1943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 1911 – 1912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33、1934 –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
联军办事处 1923 – 19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赣省 1933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 1934
闽海省 1933 –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 1934
厦门特别市(日占) 1938 – 1945
福州治安維持會(日占) 1941
福州市政委员会(日占) 1944 – 1945
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金马地区)

第一次成立 编辑

成立背景 编辑

中共赣东北特委 编辑

1926年至1927年间,在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江西各县纷纷建立中共党支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江西各地中共组织纷纷效法。1927年11月,为领导弋横起义,中共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五县县委在弋阳窖头村(今属漆工镇)召开窖头会议,成立五县党委会,由方志敏担任书记。弋横起义失败后,方志敏等人组建了江西红军第五团(后改为独立第一团)[1]。1929年2月,各县委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共信江特委,任命唐在刚为特委书记[註 1]。中原大战爆发后,方志敏趁国民政府后方空虚,率军占领景德镇,1929年10月建立信江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并在中共中央指示下于1930年7月将信江特委改组为赣东北特委。1930年8月,信江苏区改称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方志敏继续担任主席,9月,赣东北特委将党、组织合并为赣东北行动委员会,不久取消行委建制。[2]

闽北革命根据地 编辑

1927年7月底,在中共中央秘书陈昭礼等人的指导下,徐履峻等人在福建省北部的崇安縣大布村(今属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召开会议,建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徐任特支书记。12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将特支改组为崇安县委。[3]

1928年底至1929年初,中共崇安县委发动两次上梅暴动,并建立闽北红军独立团。1929年7月,闽北独立团归赣东北特委领导。1930年5月,崇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管辖包括江西上饶、铅山边区在内的部分闽北地区。[1]

沿革 编辑

1931年1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11月,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改为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方志敏继续担任主席。1932年,赣东北地区历经四次反围剿战争,期间有两次进入闽北作战,战后,安徽浙江边区亦相继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1932年12月,赣东北省委改组为中共闽浙赣省委,赣东北苏区亦改称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书记由原赣东北省委书记万永诚担任,方志敏则继续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春,建宁黎川泰宁金溪资溪光泽邵武和闽北苏区全部单独划出建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同时自闽浙赣省委内析出人员组建中共闽赣省委,省委书记由顾作霖担任。[2]

其时,闽浙赣省委由中共中央总书记王明委任的中央特派员曾洪易话事,由于他积极执行王明的指令(中共称为“左倾”机会主义),赣东北苏区及后来的闽浙赣苏区被国军严重破坏。1934年1月,曾洪易调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闽浙赣省委改组,由方志敏担任省委书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曾洪易和红军第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闽浙赣苏区,与在闽浙赣苏区的军队合并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率领北上皖南。方志敏离开后,曾洪易留在闽浙赣省委担任省委书记和军区政委。随后,曾洪易主张放弃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撤往闽北,引起省委其他干部的不满,省委遂召开会议将曾洪易解除职务。[4]

改组与解散 编辑

1935年2月,红十军团在懷玉山之戰中大败,方志敏被俘,闽浙赣苏区实际上消亡[5]国民政府下令加紧清剿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由关英主持工作的闽浙赣省委北上到浙江边境及皖南地区,省委机关驻开化县。1936年4月,闽浙赣省委召开会议,决议改组为皖浙赣省委员会,关英续任书记。1937年2月,皖浙赣省委已经实际上解散。[6]

第二次成立 编辑

闽浙赣特别委员会 编辑

1935年1月,划归闽赣省委的闽北苏区与省委失去联系,闽北游击区领导人黄道闽东游击区领导人叶飞等人决定重组闽赣省委[7][註 2]。1938年1月,南方国共合作局面全面形成,闽赣省委改组为闽浙赣特委,下辖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参加抗日战争。5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将闽浙赣特委与闽东特委合并,8月两机构在崇安县正式联合组建中共福建省委[8][9]:16

中共闽浙赣区委 编辑

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中共福建省委党员代表大会在南平縣召开,根据刘少奇“向闽浙赣各省、向皖南发展”的指示,中共福建省委改称中共闽浙赣区委,原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继续担任闽浙赣区委书记,区委根据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将下属的各地特别委员会改组为地方委员会。会后,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赴上海中共中央华东局汇报工作。[8]

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分别致电区委,要求闽浙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曾镜冰返回福建后,向下辖的各地地委发起动员,4月即赴古田发动“澄洋暴动”,建立了闽浙赣边区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游击队武装“闽浙赣游击纵队”。同时,黄国璋、罗迎祥等闽中地委领导人将手上的武装整编为闽中游击纵队,闽浙边区的松溪周宁县以及闽东地区的闽东地委也相继组建了各自的游击队武装。[9]:147

1947年5月,浙南特委和在浙西南的处属特委归闽浙赣区党委领导。[10]:351

中共闽浙赣省委 编辑

1947年9月,中共闽浙赣区委改称闽浙赣省委[註 3],下辖闽北、闽东、闽南、闽西北及浙南等地的地委。闽浙赣省委亦有向中、皖南、香港台湾等地发展党员[10]:378, 392。同时,闽浙赣省委发展了城市工作部组织[10]:612,由省委城工部(源自中共闽江工委)统一领导。1948年春,城工部事件发生,导致大量地下党员被秘密处死,省委亦切断了与城工部党员的联系(直到1956年,中共才宣布为城工部事件平反,承认城工部是“党的组织”)。[10]:439-443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指示闽浙赣游击纵队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以配合解放军南下福建。接到指示后,游击纵队主力700多人在南平后溪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曾镜冰担任司令兼政委。1949年1月31日,闽浙赣游击纵队和闽浙赣省委机关开始“挺进赣东北”,3月,闽浙赣省委机关及军队主力成功迁到资溪县[12]

1949年5月,闽浙赣游击纵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貴溪縣会师,8月,在苏州成立的中共福建省委、在山西成立的负责接管福建工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和闽浙赣省委在建瓯县会师,后二者并入中共福建省委,并于24日在福州建立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浙赣省委历史结束。[13]

注释 编辑

  1. ^ 未到职前由方志敏代任书记
  2. ^ 闽东特委其时归属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后由于闽东特委书记叶飞与闽浙边领导人刘英产生分歧,导致叶飞险些被刘英逮捕处决,闽东特委遂脱离闽浙边省委,改属闽赣省委,这件事也导致了闽浙边游击区的消亡。但闽东、闽北两片游击区仍被国民政府分割,无法联络,实际上仍处于各自独立行动的状态。
  3. ^ 此处有争议,1947年5月浙南特委来属时,中共中央华东局所批电文称其为“省委”,在此前后“省委”“区党委”一直在交叉使用。[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澎湃新闻.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2021-06-16 [2022-05-17]. 
  2. ^ 2.0 2.1 坚毅. 闽浙赣省委历史沿革. 江西老区建设. 1987年, (05期): 41. ISSN 1005-7544. 
  3. ^ 闽北革命的策源地——上梅暴动. 搜狐网. 2021-09-10 [2022-05-17] (中文(中国大陆)). 
  4. ^ 陈立明. 曾洪易变节后的行踪和结局.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院). 2000年, (02期): 56-60. ISSN 1004-518X. 
  5. ^ 《粟裕传》编写组. 粟裕传 第三版.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60. ISBN 978-7-80092-921-2. 
  6. ^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 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9年. 
  7. ^ . 人民网. [202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7). 
  8. ^ 8.0 8.1 谷桂秀. 论闽北在闽浙赣边区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福建党史月刊. 2016年, (10期): 54-58. ISSN 1006-2254. 
  9. ^ 9.0 9.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志·共产党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 ISBN 7-5004-2626-7. 
  10. ^ 10.0 10.1 10.2 10.3 郑锦华等.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 福建省: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年. ISBN 7561508468. 
  11. ^ 郑复龙. 也谈闽浙赣省委称谓问题. 福建党史月刊: 42-44. ISSN 1006-2254. 
  12. ^ 张传春. 试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挺进江西. 福建党史通讯. 1986年, (06期). ISSN 1006-2254. 
  13. ^ 郭天印.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中国: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 81. ISBN 9787203101390. 

中国共产党闽浙赣省委员会, 简称中共闽浙赣省委, 历史上曾两次成立, 分别存在于第一次国共内战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 福建, 浙江边境一带的地方机构,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古閩人, 閩越人閩越, 前306, 前110秦, 閩中郡, 前222, 前209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南海, 前195, 前174前孫吳, 扬州, 會稽郡, 會稽東部都尉,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两晋, 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闽州,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晋平郡, 梁安. 中国共产党闽浙赣省委员会 简称中共闽浙赣省委 历史上曾两次成立 分别存在于第一次国共内战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 福建 浙江边境一带的地方机构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古閩人 閩越人閩越 前306 前110秦 閩中郡 前222 前209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南海 前195 前174前孫吳 扬州 會稽郡 會稽東部都尉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两晋 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564 闽州 557 565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晋平郡 梁安郡 南安郡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丰州都督府 泉州都督府 闽州都督府 福州都督府 福建经略使 长乐经略使 福建道 758 896 丰州 泉州 711年前 建州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 王氏政权 896 909闽 909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932 长乐府 933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943 镛州 镡州殷 943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 李仁达政权 945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964 平海军 964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956 忠义军 956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951 977 978 彰武军 951 977兩宋 两浙西南路 978 985 福建路 985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劍州 太平军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范汝为政权 1130 1132元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1280 1281 1282 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1285 1286 1288 1291 1292 1297 1356 1366 泉州分省 1284 1285 1358 1368 建宁分省 1358 1368 兴化分省 1359 1366 延平分省 1364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1286 1286 1288 1291 1292 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1366明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1645 邓氏政权 1448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1646 福京 1645 1646 明郑政权 1646 1683清 浙闽总督 1645 1658 福建总督 1658 1687 閩浙總督 1687 1911 福建省 1647 1911耿精忠政权1674 1676厦门英租界 1852 1930黄德美政权 1853李世贤政权 1864 1865福州日租界 1899 1943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1943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 1911 1912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1933 1934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 联军办事处 1923 192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1932 福建省 1932 1935 闽浙赣省 1932 1935 闽赣省 1933 1935中華共和國 1933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1934 闽海省 1933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1934厦门特别市 日占 1938 1945福州治安維持會 日占 1941福州市政委员会 日占 1944 1945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 金马地区 本模板 查看讨论编辑目录 1 第一次成立 1 1 成立背景 1 1 1 中共赣东北特委 1 1 2 闽北革命根据地 1 2 沿革 1 3 改组与解散 2 第二次成立 2 1 闽浙赣特别委员会 2 2 中共闽浙赣区委 2 3 中共闽浙赣省委 3 注释 4 参考文献第一次成立 编辑成立背景 编辑 中共赣东北特委 编辑 1926年至1927年间 在北伐战争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 江西各县纷纷建立中共党支部 国共合作破裂后 中共发动南昌起义 江西各地中共组织纷纷效法 1927年11月 为领导弋横起义 中共弋阳 横峰 贵溪 上饶 铅山五县县委在弋阳窖头村 今属漆工镇 召开窖头会议 成立五县党委会 由方志敏担任书记 弋横起义失败后 方志敏等人组建了江西红军第五团 后改为独立第一团 1 1929年2月 各县委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共信江特委 任命唐在刚为特委书记 註 1 中原大战爆发后 方志敏趁国民政府后方空虚 率军占领景德镇 1929年10月建立信江苏维埃政府 方志敏任主席 并在中共中央指示下于1930年7月将信江特委改组为赣东北特委 1930年8月 信江苏区改称赣东北革命委员会 方志敏继续担任主席 9月 赣东北特委将党 团 工组织合并为赣东北行动委员会 不久取消行委建制 2 闽北革命根据地 编辑 1927年7月底 在中共中央秘书陈昭礼等人的指导下 徐履峻等人在福建省北部的崇安縣大布村 今属武夷山市武夷街道 召开会议 建立中共崇安特别支部 徐任特支书记 12月 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将特支改组为崇安县委 3 1928年底至1929年初 中共崇安县委发动两次上梅暴动 并建立闽北红军独立团 1929年7月 闽北独立团归赣东北特委领导 1930年5月 崇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管辖包括江西上饶 铅山边区在内的部分闽北地区 1 沿革 编辑 1931年1月 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 11月 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改为赣东北苏维埃政府 方志敏继续担任主席 1932年 赣东北地区历经四次反围剿战争 期间有两次进入闽北作战 战后 安徽 浙江边区亦相继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 1932年12月 赣东北省委改组为中共闽浙赣省委 赣东北苏区亦改称闽浙赣苏维埃政府 书记由原赣东北省委书记万永诚担任 方志敏则继续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3年春 建宁 黎川 泰宁 金溪 资溪 光泽 邵武和闽北苏区全部单独划出建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 同时自闽浙赣省委内析出人员组建中共闽赣省委 省委书记由顾作霖担任 2 其时 闽浙赣省委由中共中央总书记王明委任的中央特派员曾洪易话事 由于他积极执行王明的指令 中共称为 左倾 机会主义 赣东北苏区及后来的闽浙赣苏区被国军严重破坏 1934年1月 曾洪易调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闽浙赣省委改组 由方志敏担任省委书记 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 曾洪易和红军第七军团 北上抗日先遣队 北上闽浙赣苏区 与在闽浙赣苏区的军队合并为红十军团 由方志敏率领北上皖南 方志敏离开后 曾洪易留在闽浙赣省委担任省委书记和军区政委 随后 曾洪易主张放弃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撤往闽北 引起省委其他干部的不满 省委遂召开会议将曾洪易解除职务 4 改组与解散 编辑 1935年2月 红十军团在懷玉山之戰中大败 方志敏被俘 闽浙赣苏区实际上消亡 5 国民政府下令加紧清剿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 由关英主持工作的闽浙赣省委北上到浙江边境及皖南地区 省委机关驻开化县 1936年4月 闽浙赣省委召开会议 决议改组为皖浙赣省委员会 关英续任书记 1937年2月 皖浙赣省委已经实际上解散 6 第二次成立 编辑闽浙赣特别委员会 编辑 主条目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 1938年 1947年 1935年1月 划归闽赣省委的闽北苏区与省委失去联系 闽北游击区领导人黄道和闽东游击区领导人叶飞等人决定重组闽赣省委 7 註 2 1938年1月 南方国共合作局面全面形成 闽赣省委改组为闽浙赣特委 下辖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参加抗日战争 5月 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将闽浙赣特委与闽东特委合并 8月两机构在崇安县正式联合组建中共福建省委 8 9 16 中共闽浙赣区委 编辑 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 中共福建省委党员代表大会在南平縣召开 根据刘少奇 向闽浙赣各省 向皖南发展 的指示 中共福建省委改称中共闽浙赣区委 原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继续担任闽浙赣区委书记 区委根据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将下属的各地特别委员会改组为地方委员会 会后 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华东局汇报工作 8 1947年3月 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分别致电区委 要求闽浙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 曾镜冰返回福建后 向下辖的各地地委发起动员 4月即赴古田发动 澄洋暴动 建立了闽浙赣边区的第一支成建制的游击队武装 闽浙赣游击纵队 同时 黄国璋 罗迎祥等闽中地委领导人将手上的武装整编为闽中游击纵队 闽浙边区的松溪 周宁县以及闽东地区的闽东地委也相继组建了各自的游击队武装 9 1471947年5月 浙南特委和在浙西南的处属特委归闽浙赣区党委领导 10 351 中共闽浙赣省委 编辑 1947年9月 中共闽浙赣区委改称闽浙赣省委 註 3 下辖闽北 闽东 闽南 闽西北及浙南等地的地委 闽浙赣省委亦有向湘中 皖南 香港 台湾等地发展党员 10 378 392 同时 闽浙赣省委发展了城市工作部组织 10 612 由省委城工部 源自中共闽江工委 统一领导 1948年春 城工部事件发生 导致大量地下党员被秘密处死 省委亦切断了与城工部党员的联系 直到1956年 中共才宣布为城工部事件平反 承认城工部是 党的组织 10 439 4431948年12月 中共中央指示闽浙赣游击纵队改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以配合解放军南下福建 接到指示后 游击纵队主力700多人在南平后溪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 曾镜冰担任司令兼政委 1949年1月31日 闽浙赣游击纵队和闽浙赣省委机关开始 挺进赣东北 3月 闽浙赣省委机关及军队主力成功迁到资溪县 12 1949年5月 闽浙赣游击纵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貴溪縣会师 8月 在苏州成立的中共福建省委 在山西成立的负责接管福建工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和闽浙赣省委在建瓯县会师 后二者并入中共福建省委 并于24日在福州建立福建省人民政府 闽浙赣省委历史结束 13 注释 编辑 未到职前由方志敏代任书记 闽东特委其时归属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 后由于闽东特委书记叶飞与闽浙边领导人刘英产生分歧 导致叶飞险些被刘英逮捕处决 闽东特委遂脱离闽浙边省委 改属闽赣省委 这件事也导致了闽浙边游击区的消亡 但闽东 闽北两片游击区仍被国民政府分割 无法联络 实际上仍处于各自独立行动的状态 此处有争议 1947年5月浙南特委来属时 中共中央华东局所批电文称其为 省委 在此前后 省委 区党委 一直在交叉使用 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澎湃新闻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2021 06 16 2022 05 17 2 0 2 1 坚毅 闽浙赣省委历史沿革 江西老区建设 1987年 05期 41 ISSN 1005 7544 闽北革命的策源地 上梅暴动 搜狐网 2021 09 10 2022 05 17 中文 中国大陆 陈立明 曾洪易变节后的行踪和结局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院 2000年 02期 56 60 ISSN 1004 518X 粟裕传 编写组 粟裕传 第三版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60 ISBN 978 7 80092 921 2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 中共党史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9年 党史上的两个闽赣省委 人民网 2022 05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7 8 0 8 1 谷桂秀 论闽北在闽浙赣边区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福建党史月刊 2016年 10期 54 58 ISSN 1006 2254 9 0 9 1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志 共产党志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 ISBN 7 5004 2626 7 10 0 10 1 10 2 10 3 郑锦华等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 福建省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年 ISBN 7561508468 郑复龙 也谈闽浙赣省委称谓问题 福建党史月刊 42 44 ISSN 1006 2254 张传春 试述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挺进江西 福建党史通讯 1986年 06期 ISSN 1006 2254 郭天印 长江支队 1949南下全景纪实 中国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 81 ISBN 9787203101390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国共产党闽浙赣省委员会 amp oldid 7414270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