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明鄭

明鄭(1628年-1683年)是鄭成功家族中國大陸東南部及台灣西南部等地區建立的政治勢力。[2]明鄭使用明朝南明的國號和年號,[1][3]但史學家們對於明鄭所屬的歷史分期有所歧見。[4]

明郑
1628年-1683年
鄭氏令旗
明鄭勢力範圍
地位海商集团(1628年-1646年)
殘存國家(1646年-1683年)
首都晋江县安平镇(1628年-1655年)
思明州(1655年-1662年)
承天府安平镇(1662年-1683年)[1]
常用语言閩南語明清官话
政府軍事獨裁制
首领 
• 1628年-1646年
鄭芝龍(南安伯 → 平虜侯 → 平国公)
• 1646年-1662年
鄭成功(忠孝伯 → 威遠侯 → 漳國公 → 延平王)
• 1662年
鄭襲(護理 → 东都主)
• 1662年-1681年
鄭經(延平王)
• 1681年
鄭克臧監國
• 1681年-1683年
鄭克塽(延平王)
历史时期地理大發現
• 鄭芝龍接受大明招撫
1628年
1644年-1661年
1661年-1662年
1673年-1681年
1683年
• 鄭克塽剃髮降清
1683年10月8日
货币大明永曆通寶
西班牙銀圓
日本寬永通寶
今属于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閩越 前306 – 前110

 闽中郡 前222 – 前209
兩漢
 扬州刺史部
  會稽郡
南海 前195 – 前174前
孙吴
 扬州
  會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 564
  闽州 557 – 564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晋平郡
  梁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建道 758 – 896
  建州
  泉州 (711年前)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王氏政权896 – 909
909 –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 932
  长乐府 932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 943
  镛州
  镡州
943 –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 964
平海军 964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兩宋
 两浙西南路 978 – 985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劍州
  太平军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 1280、1281 – 1282、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 1285、1286、
1288 – 1291、1292 – 1297、1356 – 1366

  泉州分省 1358 – 1368
  建宁分省 1358 – 1368
  兴化分省 1359
  延平分省 1364 –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 1286、1286 – 1288、
1291 –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6
邓氏政权 1448 –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3

 浙闽总督 1645 – 1658
 福建总督 1658 – 1687
 閩浙總督 1687 – 1911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黄德美政权 1853
李世贤政权 1864 – 1865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33、1934 –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赣省 1933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 1934
 闽海省 1933 –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 1934
厦门特别市(日占) 1938 – 1945
福州市政委员会(日占) 1944 – 1945
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金马地区)

1628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抚,任海防游击,号“五虎游击将军”。当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5]。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晉爵「漳國公」;宗永曆為正朔。1654年,晉封延平王,辭不受;1655年,承制設六官,初設思明州,始受延平王印;但仍以「招討大將軍」名义统领部下。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實權。之後,除了支持南明外,明鄭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被史學家們稱為明鄭時期鄭氏時期

鄭成功及其後人統治台灣期間,曾請日本代鑄「永曆通寶」,直至康熙年間清朝占領臺灣後,被清廷大量購買並統一銷毀,改鑄「康熙通寶」。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一帶。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氏軍隊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

1662年之前,明郑政权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荷屬福爾摩莎後,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

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不久後台灣以「東寧」为号,鄭經在对外文书中自稱「東寧國王」。後來鄭經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並一度擁有福建七府。

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𡒉,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明鄭,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宣布投降[6],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滅亡,臺灣清治時期正式開始。

背景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陷落,早在關外建立清朝滿人李自成起事等因素,入主北京。因為清朝未立即進取華南,加上兵力不足、倡導「以漢制漢」等政策,明朝得以南遷,史稱「南明時期」。

南明政權,先後由:南明安宗弘光帝(福王)、南明監國魯王(魯王)、南明紹宗隆武帝(唐王)、南明紹武帝(小唐王)、南明昭宗永曆帝(桂王)等君主執掌。

其中,出身海盜而被明朝招撫為官的鄭芝龍支持隆武帝,並於1644年-1645年間,先后被授予南安伯、南安侯、平虏侯和平國公等爵位,並身兼戶部兵部工部三部尚書

初建

鄭芝龍崛起於海上,1628年,接受明朝招安,被任命为海防游击,称“五虎游击将军”,更堂而皇之經營私人海上事業國際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營運受到鄭芝龍勢力的影響,地方商貿周濟不順,讓荷蘭人數度聯合其他勢力攻擊鄭芝龍,却被鄭氏海軍擊潰。其規模史載敘述形容:「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以此富敵國,自築城安平鎮」;「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八閩以鄭氏為長城」,至此,明鄭勢力的通商範圍廣及:大泥、浡尼、占城呂宋魍港北港大員平戶長崎孟買萬丹舊港巴達維亞马六甲柬埔寨暹羅[7][8]

據臺

1661年3月1日,鄭成功北伐,敗於金陵,損兵折將,難以與清軍抗衡,於是決意進攻台灣,最後於翌年陽曆2月1日攻下熱蘭遮城,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而該政權王位於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傳鄭經、鄭克塽二代後,至1683年被施琅打敗,降為止。

西征

明鄭除了擁有台灣外,也於1673年-1680年間,以軍力佔擁有閩南部分領土。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繼承鄭成功於台灣建立政府體制的延平王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由台灣西渡福建。鄭經先調遣兵萬人、船百餘艘先行至廈門,耿軍派人往接。開始時,鄭經軍容不似鄭成功時代之壯盛,耿精忠一開始甚為輕視。但鄭經以廈門為根據地,陸續攻下漳州泉州潮州三府,進而攻下閩交接的重要據點惠州。鄭經於攻下多座城市,商請耿精忠如約撥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雙方開始交惡。

1680年代始,廣東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去世,明鄭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1680年,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原為耿精忠部將)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放棄廈門並率殘餘兵力回台,至此,明鄭在閩南的勢力再度消失。[9]

疆域

1661年之前,郑氏的军政中枢都是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厦门,在攻下台湾和郑成功去世後,明郑政权实际领导人郑经才将政经中心从厦门移往台湾,统治辖域仍包含福建的金、厦两岛。

明郑有效统治区域只有今台南市西部以及嘉义县高雄市之沿海地区。明郑灭亡时其疆域人口仍未达到20万,由此,台湾绝大部分地区依然由如大肚王國等原住民政權所掌握和统治。1664年4月,明郑于多次战役后,丧失金厦,明郑势力于中国消失,转以台湾为最后根据地。同年,荷兰人出兵占领鸡笼(今基隆),郑军随后也于1665年进驻淡水,与荷军对峙。由于补给困难,贸易也始终无进展,1667年东印度议会以损失荷兰盾八万元为由,裁决撤出基隆,翌年7月将所有公司职员接回巴达维亚,自此荷兰人彻底放弃夺回台湾。

明郑除了拥有台湾地区部分领地外,也于1673年-1680年三藩之乱期间,以军力占拥有对岸中國大陸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兴化,和广东的潮州惠州等部分领土,后来逐步沦丧[10]

政治

奉明正朔

思明六官

1646年,鄭芝龍依附清朝政權,惟其子鄭成功仍繼續支持南明政權。因兩次擊退清軍有功,鄭成功被明昭宗(年號永曆)敕封為延平王。1655年,因為昭宗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鄭任免各官,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至此,鄭成功擁有閩浙部分轄土、民政、軍事等權。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11]。鄭成功同時將廈門改名為思明州,並建造演武亭,以便鄭成功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軍隊

明鄭軍隊是在鄭芝龍所创立的私人军队的基礎上間接發展出來的。鄭芝龍投降清朝後,鄭成功隻身逃往金門,號召若干父親舊部,而後漸次擴張實力,並曾於中國南方發動過兩次所謂「北伐」。鄭成功在治軍上非常的嚴苛,對於怯戰者、畏戰者、貪污者、背叛者都是殺無赦,而且通常會滅族。從1649年起至1661年未攻打台灣前,鄭成功所誅殺的將吏就有75員,因此明鄭軍隊有「怯者不敢獨退,勇者不敢獨進,膽勇成列,心力俱齊」的描述,在與清軍的對陣當中,勝率極高,不過這樣的作風,也使得軍人攜眷投降風氣更盛。[12][13]

1658年、1659年,擁有閩浙據點的鄭成功兩度攻擊清政權浙江舟山金陵兩重要軍事據點,惟均未獲得決定性成功。

1662年,鄭成功除固守金門數萬水師之外,親自率領約25,000名明鄭士兵攻打台灣大員,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部隊,展開對於台灣的統治。

攻臺前

攻臺前的明鄭軍隊,主要使用福船,亦稱大船。這種船有如此的描述:「為樓三層,乘風沖擊,不可遏抑,其高若墉,不可抑攻;其堅若鐵石,矢石不能貫,炬不可爇」。當時明鄭於中國東南沿海有著絕對的制海權,在海上以海盜模式對過往船舶「課稅」,沒有向明鄭繳交保護費的任何商船,幾乎不可能通行。

曾攻打過南京的明鄭軍隊於未據臺前,於1640年代大本營即駐於廈門,其編制為內司鎮(藩主直轄)前鎮、後鎮、一鎮、二鎮、三鎮、四鎮、五鎮、樓船鎮、左、右武衛營、左、右虎衛營、驍騎鎮《騎兵營》、神器營(砲兵營)、親丁鎮等。

據臺後

攻下台灣的明鄭軍隊,隨鄭成功去世及喪失金廈據點後軍力大幅受損,除鄭經於閩南西征所建立的軍隊外,以屯兵方式為主的明鄭軍隊於台灣並簡化成約數萬名,如五軍戎政(五軍戎務)、總督軍務、管軍提督、將軍、親軍衛鎮、陸師鎮、水師鎮及監軍數部份。[14]

1683年鄭氏王朝覆滅後,鄭軍將領與軍隊悉數被強迫內渡唐山,而據《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最後防守台灣的明鄭官兵共有37,500名。

明鄭是否屬於南明分期

鄭氏雖然奉明為正朔,但學界對於明鄭是否屬於南明卻有歧見。

將明鄭視為南明的有:

  • 錢海岳其作《南明史》(顧、錢兩著作同名)之中,範圍後推廿年至1683年鄭克塽降清,即視明鄭為南明之延續。
  • 謝國楨之《南明史略》亦將明鄭視為南明的一部份。
  • 黃玉齋《明鄭與南明》,2004,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 沈雲 《台灣鄭氏始末校釋》认为明鄭是南明最後一個政權

不將明鄭視為南明的有:

  • 顾诚在其著作《南明史》中認為明鄭在郑成功去世之后不屬南明,故該書僅收錄至1664年夔東十三家進攻重慶之役及郑成功去世,有「鄭成功收復臺灣」專章。
  • 王水渙 《政治倫理與國族認同》中認為郑經执政时的明郑宛然一獨立國家。

歷代統治者

人物 肖像 谥号 千歲神祇 父親 王妃 在位時期 歷史事蹟
鄭成功   潮武王 鄭府千歲 鄭芝龍 董氏 1655年—1662年 攻台之役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取得台灣南部統治權
鄭襲 鄭芝龍 1662年 與世子鄭經政爭失敗,後投清
鄭經   潮文王 鄭府二千歲 鄭成功 唐氏 1662年—1681年
鄭克𡒉 鄭府三千歲 鄭經 陳氏 1681年 東寧之變中遭廢位、殺害
鄭克塽   鄭經 馮氏 1681年—1683年 東寧之變政變奪位、投降清朝

參考資料

  1. ^ 1.0 1.1 鄧孔昭. 明鄭台灣建制考. 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论文. 
  2. ^ 石萬壽. 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臺灣風物. 1989, 39 (4): 71. 
  3. ^ 朱術桂〈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4. ^ 黃宗羲〈賜姓始末〉:「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於海島,稱其正朔。」劉獻廷《廣陽雜記》:「賜姓提一旅之師,伸大義於天下,取台灣,有明正朔於海外者將四十年」柳亞子《南明史綱初稿》:「壬子,清將施琅入東寧……寧靖王術桂殉義於東寧,明亡」。
  5. ^ 黃宗羲〈賜姓始末〉
  6. ^ 郭弘斌《台灣人的台灣史》
  7. ^ 台南縣鄉土教學;鄭氏海上勢力的崛起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2-02-03.
  8. ^ 宜蘭市鄉土史地實踐社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8-04-09.
  9. ^ 中華民國新聞局,《第一個漢人政權》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7-09
  10. ^ 张培忠. 《海权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花城出版社. 2016-08-01: 209. ISBN 9787536080256. 
  11. ^ 2004,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朱術桂」條目,頁303。台北:文建會
  12. ^ 鄭成功治軍. [2008-03-28]. (原始内容于2021-01-14). 
  13. ^ 《鄭成功傳奇的一生》;何世忠、謝進炎合著;裕文堂書局:ISBN 957738208-8
  14.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明鄭,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汉字, 𡒉,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此条目的主題是鄭芝龍, 鄭成功, 鄭經, 鄭克塽四世於福建, 浙江與台灣的經營興衰歷史, 关于鄭氏於台灣歷史上的統治時期, 請見, 臺灣時期, 1628年, 1683年, 是鄭成功家族在中國大陸東南部及台灣西南部等地區建立的政治勢力, 使用明朝和南明的國號和年號, 但史學家們對於所屬的歷史分期有所歧見, 明郑1628年, 1683年鄭氏令旗勢力範圍地位海商集团, 1628年, 1646年, 殘存國家, 1. 注意 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汉字 𡒉 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此条目的主題是鄭芝龍 鄭成功 鄭經 鄭克塽四世於福建 浙江與台灣的經營興衰歷史 关于鄭氏於台灣歷史上的統治時期 請見 臺灣明鄭時期 明鄭 1628年 1683年 是鄭成功家族在中國大陸東南部及台灣西南部等地區建立的政治勢力 2 明鄭使用明朝和南明的國號和年號 1 3 但史學家們對於明鄭所屬的歷史分期有所歧見 4 明郑1628年 1683年鄭氏令旗明鄭勢力範圍地位海商集团 1628年 1646年 殘存國家 1646年 1683年 首都晋江县安平镇 1628年 1655年 思明州 1655年 1662年 承天府安平镇 1662年 1683年 1 常用语言閩南語 明清官话政府軍事獨裁制首领 1628年 1646年鄭芝龍 南安伯 平虜侯 平国公 1646年 1662年鄭成功 忠孝伯 威遠侯 漳國公 延平王 1662年鄭襲 護理 东都主 1662年 1681年鄭經 延平王 1681年鄭克臧 監國 1681年 1683年鄭克塽 延平王 历史时期地理大發現 鄭芝龍接受大明招撫1628年 抗清戰爭1644年 1661年 鄭氏攻台開國1661年 1662年 響應三藩反清1673年 1681年 澎湖海戰1683年 鄭克塽剃髮降清1683年10月8日货币大明永曆通寶西班牙銀圓日本寬永通寶今属于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历史系列条目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古閩人 閩越人閩越 前306 前110秦 闽中郡 前222 前209兩漢 扬州刺史部 會稽郡南海 前195 前174前孙吴 扬州 會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两晋 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564 闽州 557 564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晋平郡 梁安郡 南安郡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建道 758 896 建州 泉州 711年前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 王氏政权 896 909闽 909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932 长乐府 932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943 镛州 镡州殷 943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 李仁达政权 945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964 平海军 964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956 忠义军 956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951 977 978 彰武军 951 977兩宋 两浙西南路 978 985 福建路 985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劍州 太平军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元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1280 1281 1282 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1285 1286 1288 1291 1292 1297 1356 1366 泉州分省 1358 1368 建宁分省 1358 1368 兴化分省 1359 延平分省 1364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1286 1286 1288 1291 1292 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1366明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1646 邓氏政权 1448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1646 明郑政权 1646 1683清 浙闽总督 1645 1658 福建总督 1658 1687 閩浙總督 1687 1911 福建省 1647 1911耿精忠政权 1674 1676厦门英租界 1852 1930黄德美政权 1853李世贤政权 1864 1865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1943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1933 1934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1932 福建省 1932 1935 闽浙赣省 1932 1935 闽赣省 1933 1935中華共和國 1933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1934 闽海省 1933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1934厦门特别市 日占 1938 1945福州市政委员会 日占 1944 1945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 金马地区 本模板 查看讨论编辑1628年 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抚 任海防游击 号 五虎游击将军 当時 明鄭不但控制海域 更造成 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 不能來往 5 1653年 鄭芝龍之子鄭成功晉爵 漳國公 宗永曆為正朔 1654年 晉封延平王 辭不受 1655年 承制設六官 初設思明州 始受延平王印 但仍以 招討大將軍 名义统领部下 至此 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實權 之後 除了支持南明外 明鄭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 在台灣史上被史學家們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鄭成功及其後人統治台灣期間 曾請日本代鑄 永曆通寶 直至清康熙年間清朝占領臺灣後 被清廷大量購買並統一銷毀 改鑄 康熙通寶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 活動區域多在閩 浙一帶 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 以海軍為主的鄭氏軍隊有十餘萬人之多 曾循海道圍攻南京 1662年之前 明郑政权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 鄭成功攻下荷屬福爾摩莎後 改名 東都 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 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 次年 1663年 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 鄭經轉往台灣 不久後台灣以 東寧 为号 鄭經在对外文书中自稱 東寧國王 後來鄭經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 廈門兩島 並一度擁有福建七府 1680年 鄭經兵敗返台 不久去世 鄭經死後 權臣馮錫範發動 東寧之變 殺世子鄭克𡒉 立次子鄭克塽即位 1683年 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明鄭 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 鄭克塽隨即宣布投降 6 此也象徵着 明鄭政權 的滅亡 臺灣清治時期正式開始 目录 1 背景 2 初建 3 據臺 4 西征 5 疆域 6 政治 6 1 奉明正朔 6 2 思明六官 7 軍隊 7 1 攻臺前 7 2 據臺後 8 明鄭是否屬於南明分期 9 歷代統治者 10 參考資料背景 编辑1644年 明朝首都北京陷落 早在關外建立清朝的滿人趁李自成起事等因素 入主北京 因為清朝未立即進取華南 加上兵力不足 倡導 以漢制漢 等政策 明朝得以南遷 史稱 南明時期 南明政權 先後由 南明安宗弘光帝 福王 南明監國魯王 魯王 南明紹宗隆武帝 唐王 南明紹武帝 小唐王 南明昭宗永曆帝 桂王 等君主執掌 其中 出身海盜而被明朝招撫為官的鄭芝龍支持隆武帝 並於1644年 1645年間 先后被授予南安伯 南安侯 平虏侯和平國公等爵位 並身兼戶部 兵部 工部三部尚書 初建 编辑主条目 鄭芝龍 鄭芝龍崛起於海上 1628年 接受明朝招安 被任命为海防游击 称 五虎游击将军 更堂而皇之經營私人海上事業國際貿易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營運受到鄭芝龍勢力的影響 地方商貿周濟不順 讓荷蘭人數度聯合其他勢力攻擊鄭芝龍 却被鄭氏海軍擊潰 其規模史載敘述形容 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 不能來往 每舶例入三千金 歲入千萬計 以此富敵國 自築城安平鎮 從此海氛頗息 通販洋貨 內客外商 皆用鄭氏旗號 無儆無虞 商賈有二十倍之利 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 寖以大顯 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至此 明鄭勢力的通商範圍廣及 大泥 浡尼 占城 呂宋 魍港 北港 大員 平戶 長崎 孟買 萬丹 舊港 巴達維亞 马六甲 柬埔寨 暹羅 7 8 據臺 编辑主条目 明鄭時期 1661年3月1日 鄭成功北伐 敗於金陵 損兵折將 難以與清軍抗衡 於是決意進攻台灣 最後於翌年陽曆2月1日攻下熱蘭遮城 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 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而該政權王位於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 傳鄭經 鄭克塽二代後 至1683年被施琅打敗 降清為止 西征 编辑明鄭除了擁有台灣外 也於1673年 1680年間 以軍力佔擁有閩南部分領土 1673年 三藩之亂爆發 繼承鄭成功於台灣建立政府體制的延平王鄭經 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 率軍由台灣西渡福建 鄭經先調遣兵萬人 船百餘艘先行至廈門 耿軍派人往接 開始時 鄭經軍容不似鄭成功時代之壯盛 耿精忠一開始甚為輕視 但鄭經以廈門為根據地 陸續攻下漳州 泉州與潮州三府 進而攻下閩粵交接的重要據點惠州 鄭經於攻下多座城市 商請耿精忠如約撥船及地方安插兵士 耿精忠不答 雙方開始交惡 1680年代始 廣東平南王尚之信 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 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亦去世 明鄭勢力敗退僅能守住廈門 1680年 清將萬正色遣人遊說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 原為耿精忠部將 率艦300艘 將士2萬餘人降清 鄭經放棄廈門並率殘餘兵力回台 至此 明鄭在閩南的勢力再度消失 9 疆域 编辑1661年之前 郑氏的军政中枢都是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厦门 在攻下台湾和郑成功去世後 明郑政权实际领导人郑经才将政经中心从厦门移往台湾 统治辖域仍包含福建的金 厦两岛 明郑有效统治区域只有今台南市西部以及嘉义县与高雄市之沿海地区 明郑灭亡时其疆域人口仍未达到20万 由此 台湾绝大部分地区依然由如大肚王國等原住民政權所掌握和统治 1664年4月 明郑于多次战役后 丧失金厦 明郑势力于中国消失 转以台湾为最后根据地 同年 荷兰人出兵占领鸡笼 今基隆 郑军随后也于1665年进驻淡水 与荷军对峙 由于补给困难 贸易也始终无进展 1667年东印度议会以损失荷兰盾八万元为由 裁决撤出基隆 翌年7月将所有公司职员接回巴达维亚 自此荷兰人彻底放弃夺回台湾 明郑除了拥有台湾地区部分领地外 也于1673年 1680年三藩之乱期间 以军力占拥有对岸中國大陸闽南地区的漳州 泉州 兴化 和广东的潮州 惠州等部分领土 后来逐步沦丧 10 政治 编辑奉明正朔 编辑 主条目 南明 思明六官 编辑 主条目 鄭成功 1646年 鄭芝龍依附清朝政權 惟其子鄭成功仍繼續支持南明政權 因兩次擊退清軍有功 鄭成功被明昭宗 年號永曆 敕封為延平王 1655年 因為昭宗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 承宣 審理等官方便施政 同時允許鄭任免各官 武官可達一品 文職可達六部主事 至此 鄭成功擁有閩浙部分轄土 民政 軍事等權 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 都請朱術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 以示尊重體制 11 鄭成功同時將廈門改名為思明州 並建造演武亭 以便鄭成功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軍隊 编辑主条目 明鄭軍事 明鄭軍隊是在鄭芝龍所创立的私人军队的基礎上間接發展出來的 鄭芝龍投降清朝後 鄭成功隻身逃往金門 號召若干父親舊部 而後漸次擴張實力 並曾於中國南方發動過兩次所謂 北伐 鄭成功在治軍上非常的嚴苛 對於怯戰者 畏戰者 貪污者 背叛者都是殺無赦 而且通常會滅族 從1649年起至1661年未攻打台灣前 鄭成功所誅殺的將吏就有75員 因此明鄭軍隊有 怯者不敢獨退 勇者不敢獨進 膽勇成列 心力俱齊 的描述 在與清軍的對陣當中 勝率極高 不過這樣的作風 也使得軍人攜眷投降風氣更盛 12 13 1658年 1659年 擁有閩浙據點的鄭成功兩度攻擊清政權浙江舟山及金陵兩重要軍事據點 惟均未獲得決定性成功 1662年 鄭成功除固守金門數萬水師之外 親自率領約25 000名明鄭士兵攻打台灣大員 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部隊 展開對於台灣的統治 攻臺前 编辑 攻臺前的明鄭軍隊 主要使用福船 亦稱大船 這種船有如此的描述 為樓三層 乘風沖擊 不可遏抑 其高若墉 不可抑攻 其堅若鐵石 矢石不能貫 炬不可爇 當時明鄭於中國東南沿海有著絕對的制海權 在海上以海盜模式對過往船舶 課稅 沒有向明鄭繳交保護費的任何商船 幾乎不可能通行 曾攻打過南京的明鄭軍隊於未據臺前 於1640年代大本營即駐於廈門 其編制為內司鎮 藩主直轄 前鎮 後鎮 一鎮 二鎮 三鎮 四鎮 五鎮 樓船鎮 左 右武衛營 左 右虎衛營 驍騎鎮 騎兵營 神器營 砲兵營 親丁鎮等 據臺後 编辑 攻下台灣的明鄭軍隊 隨鄭成功去世及喪失金廈據點後軍力大幅受損 除鄭經於閩南西征所建立的軍隊外 以屯兵方式為主的明鄭軍隊於台灣並簡化成約數萬名 如五軍戎政 五軍戎務 總督軍務 管軍提督 將軍 親軍衛鎮 陸師鎮 水師鎮及監軍數部份 14 1683年鄭氏王朝覆滅後 鄭軍將領與軍隊悉數被強迫內渡唐山 而據 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隻總冊 最後防守台灣的明鄭官兵共有37 500名 明鄭是否屬於南明分期 编辑鄭氏雖然奉明為正朔 但學界對於明鄭是否屬於南明卻有歧見 將明鄭視為南明的有 錢海岳其作 南明史 顧 錢兩著作同名 之中 範圍後推廿年至1683年鄭克塽降清 即視明鄭為南明之延續 謝國楨之 南明史略 亦將明鄭視為南明的一部份 黃玉齋 明鄭與南明 2004 台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 沈雲 台灣鄭氏始末校釋 认为明鄭是南明最後一個政權不將明鄭視為南明的有 顾诚在其著作 南明史 中認為明鄭在郑成功去世之后不屬南明 故該書僅收錄至1664年夔東十三家進攻重慶之役及郑成功去世 有 鄭成功收復臺灣 專章 王水渙 政治倫理與國族認同 中認為郑經执政时的明郑宛然一獨立國家 歷代統治者 编辑主条目 延平王 人物 肖像 谥号 千歲神祇 父親 王妃 在位時期 歷史事蹟鄭成功 潮武王 鄭府千歲 鄭芝龍 董氏 1655年 1662年 攻台之役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取得台灣南部統治權鄭襲 鄭芝龍 1662年 與世子鄭經政爭失敗 後投清鄭經 潮文王 鄭府二千歲 鄭成功 唐氏 1662年 1681年鄭克𡒉 鄭府三千歲 鄭經 陳氏 1681年 東寧之變中遭廢位 殺害鄭克塽 鄭經 馮氏 1681年 1683年 東寧之變政變奪位 投降清朝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鄧孔昭 明鄭台灣建制考 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论文 石萬壽 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臺灣風物 1989 39 4 71 朱術桂 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黃宗羲 賜姓始末 鄭氏以一旅存故國衣冠於海島 稱其正朔 劉獻廷 廣陽雜記 賜姓提一旅之師 伸大義於天下 取台灣 有明正朔於海外者將四十年 柳亞子 南明史綱初稿 壬子 清將施琅入東寧 寧靖王術桂殉義於東寧 明亡 黃宗羲 賜姓始末 郭弘斌 台灣人的台灣史 台南縣鄉土教學 鄭氏海上勢力的崛起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 02 03 宜蘭市鄉土史地實踐社群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 04 09 中華民國新聞局 第一個漢人政權 Archive is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 07 09 张培忠 海权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花城出版社 2016 08 01 209 ISBN 9787536080256 2004 許雪姬總策劃 臺灣歷史辭典 朱術桂 條目 頁303 台北 文建會 鄭成功治軍 2008 03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4 鄭成功傳奇的一生 何世忠 謝進炎合著 裕文堂書局 ISBN 957738208 8 劉寧顏編 重修台灣省通志 台北市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年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明鄭 amp oldid 7566042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