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国传统历法

中國傳統曆法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1];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太陰曆法。中國傳統陰陽合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2]。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此等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商曆、周曆、西漢太初曆、隋唐大衍曆皇極曆等,有些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

曆法沿革

古六曆

古六曆採戰國四分曆術。

減差法

漢朝以前之古代中國曆法以366日為一歲[3],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之終始;已經有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餘[4]」,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日數(不是加上缺少之日數),例如實際冬至早於曆算則調整來歲,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曆法。

太初正夏

西漢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獨立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曆》,之後劉歆作《三統曆》,此兩曆之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之整數日數是365日,不再是之前曆法之36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不用「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曆法。之後中國歷朝頒佈曆法大都從太初曆,行夏之時,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定朔定氣

戊寅元曆授時曆崇禎曆定朔定氣規則有改革。

直至1928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大致統一全國,確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國以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進行紀年,夏曆在中國才不再作為正式曆法。1949年後,中国大陆採用西元紀年臺灣繼續沿用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的方法。

現行

傳統華夏曆法漢字文化圈民間依舊使用。現時陰陽合曆採用天文演算定朔定氣法。以月相圓缺定月份,以太陽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合日,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之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兩至三年增加一個閏月,於冬至後首個無中氣之月份,如2004年夏曆二月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清明」,沒有中氣,所以設為閏月,是為閏二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固定。

年月起始

干支曆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夏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5]而干支曆八字則以立春為一年之始。[6]華夏曆法以新月出現當日為一月之始,[7]而干支曆則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節氣為一月之始。[8]

正朔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後第二個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三個月,即寅月;商朝改正朔,推前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前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紀年

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是與帝王紀年和年號紀年並行使用的紀年法,至今仍沿用。

帝王紀年

中國最早以帝王紀年,直到漢武帝劉徹確立年號紀年。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有:

  • 秦昭襄王時期,秦滅周(前256年),此後史家以秦紀年。但是前221年秦王政時期,秦才最後消滅六國中的齊國,統一六國。
  • 秦滅六國後,並未改元,仍稱秦王政二十六年。
  • 秦亡後,史家以漢紀年,漢高祖元年為劉邦稱漢王的前206年,漢朝建立卻是前202年。

年號紀年

自漢武帝起,創立年號紀年,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皇帝去世後,新皇帝在同年餘下月份多數沿用先帝年號,次年才改元,明英宗復辟後的天順元年及明光宗的泰昌元年是例外。即使年號改變,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康熙帝,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光緒元年或1875年。

年號的使用體現了正統性。

辛亥革命之後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除紀年法外,月、日的設置改用格里曆

1949年後,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西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改用西曆紀年,月、日的設置仍遵循格里曆。由於中國共產黨信奉無神論,改稱其為「公元」以沖淡其宗教意義(現時英文中有人稱CE、BCE而非AD、BC也是為了沖淡宗教含義)。

中國大陸在計算中國傳統節日和祭祀祖先時使用傳統曆法計算月日,但由於中國大陸現時已無傳統紀年法,因此,民間使用公曆年+農曆月日的方式記錄一些傳統事物(如家譜)。

臺灣仍然用民國紀年,2023年為「民國112年」,但由於現代社會與國際來往增多,商業、外交多使用西曆,而鈔票印刷,國家公文用民國紀年。

歷代中央王朝曆法

中國歷代曆表一覽
編號 曆名 朝代 曆家 實行年代 出處 使用年數 備注
1 黃帝曆
2 顓頊曆 秦昭王時期~漢元封六年
前300年頃~前105年
約200年[9]
3 夏曆 戰國 魏文侯時期~?
前422年頃~?
約200年[10] 白光琦推算前422年夏曆朔旦與天密合,行用約在三晉為侯前後。
4 殷曆 周考王十四年~?
前427年~?
張汝舟考証前427年為殷曆實行年。
5 周曆
6 魯曆 以上開元占經
7 太初曆 鄧平落下閎 漢太初元年~後漢元和元年
前104年~後84年
188年(189年?)
8 三統曆 劉歆 漢綏和二年~元和元年
前7年~84年
漢書律曆志 91年
9 四分曆 後漢 李梵、編訢 東漢元和二年~蜀炎興元年
85年~263年
後漢書律曆志 179年 因三統曆誤差過大,恢復使用。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 263年
10 乾象曆 孫吳 劉洪 吳黃武二年~天紀四年
223年~280年
晉書律曆志 58年
11 黃初曆 韓翊 漢四分曆改名為黃初曆(仍為四分曆)
12 太和曆 高堂隆 魏黃初曆改名為太和曆(仍為四分曆)
13 景初曆 楊偉 魏景和元年~北魏正平元年
237年~451年
晉書律曆志、宋書曆志 215年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14 泰始曆 楊偉(劉智) 晉泰始元年~劉宋元嘉年間
265年~442年
178年 魏景初曆改名為泰始曆(仍為景初曆)
15 劉智曆 劉智 晉泰始曆改名為劉智曆(仍為景初曆)
16 乾度曆 李修、卜顯依 晉劉智曆改名為乾度曆(仍為景初曆)
17 永和曆 王朔之 晉乾度曆改名為永和曆(仍為景初曆)
18 三紀曆 後秦 姜岌 後秦白雀元年~秦亡
384年~517年
晉書律曆志 134年
19 玄始曆 北涼 趙匪 北涼玄始元年~北魏正光三年
412年~522年
111年 首破章法,600年置221闰。北涼(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20 永初曆 仍为景初历
21 元嘉曆 刘宋

南齐

何承天 刘宋元嘉二十三年~南梁天监八年

445年~509年

宋書曆志 65年 劉宋、南齊南梁(445年- 509年)
22 大明历 南梁

南陈

祖冲之 南梁天监九年~南陳祯明三年

510年~589年

宋書曆志 80年 391年置144闰
23 正光曆 北朝 张龙祥、李业兴 北魏正光四年~北周保定五年

523年~565年

魏書律曆志 43年 北魏(523年- 534年)、東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另有景明曆[11]未被採用。
24 興和曆 東魏 540-550 魏書律歷志
25 天保曆 北齊 551-577
26 天和历 北周 566-578
27 大象曆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28 開皇曆 584-596 隋書律歷志
- 皇極曆 劉焯 (未採用) 隋書律歷志 首次引進二次內插法求日月運動。[12]《皇極曆》和大業曆的五大行星動態表中對行星運動所作的非勻速運動處理,與巴比倫星曆表相似。[13]
29 大業曆 597-618 隋書律歷志
30 戊寅元曆 唐朝 619-664 唐書、舊唐書
31 麟德曆 665-728 唐書、舊唐書
32 大衍曆 729-761
33 五紀曆 762-783
34 正元曆 784-806
35 觀象曆 807-821
36 宣明曆 822-892
37 崇玄曆 893-938/944-955 唐(893年- 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908年- 955年)。另有,九執曆符天曆
38 永昌曆 909-912
39 正象曆 912-925
40 南汉历 917-971
41 調元曆 後晉(939年-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42 中正曆 940-962
43 欽天曆 後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44 應天曆 北宋 963-982
45 乾元曆 982-1000
46 大明历 遼(994年 - 1125年)
47 儀天曆 1001-1023
48 崇天曆 楚衍、宋行 宋天圣二年~治平元年

1024年~1064年

宋熙宁元年~熙宁七年

1068年~1074年

49 明天曆 1065-1067
50 奉元曆 1075-1093
51 觀天曆 1094-1102
52 占天曆 1103-1105
53 紀元曆 北宋、南宋 1106-1136
54 統元曆 南宋 1136-1167
55 乾道曆 1168-1176
56 淳熙曆 1177-1190
57 會元曆 1191-1198
58 統天曆 1199-1207
59 開禧曆 1208-1251
60 淳祐曆 1251-1252
61 會天曆 1253-1270
62 成天曆 南宋 1271-1276
63 本天曆 南宋 1277-1279
64 大明历 金國 1137-1181
65 重修大明曆 金、元 1182-1280
66 授时历 郭守敬王恂许衡 元至元十八年~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1281年~1683年

403年 废上元积年。另有,耶律楚材西征庚午元歷首次引進「里差」(時差),未頒行。
67 大统历 明朝

南明

-1683年 元授时历改名(仍为授时历)
68 万寿历 徐宋 徐寿辉政权,元授时历改名(仍为授时历)
69 明时历 张周 张士诚政权,元授时历改名(仍为授时历)
70 先天曆 明夏 明夏天统元年~开熙五年

1363年~1371年

9年 明玉珍政权
71 时宪历 清至今 徐光启汤若望 清顺治二年~民国二年

1645年~1913年至今

269年 改用第谷行星模型。乾隆七年、道光二十四年分别做小幅修改
- 太平天曆 太平天国 冯云山 太平天国二年~十四年

1852-1863

13年 不精确的西历
- 格里高利历 民国

共和国

里利乌斯 民国元年~

1912年~

西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以西历为国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沿袭之,但废民国年号
72 新法夏历 民国 北京中央观象台 民国三年~民国十七年

1914年~1928年

15年 修改自时宪历,弃用旧数据,改用西方引入的新数据,以北京地方时为基准
73 紫金曆 民国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民国十八年~

1929年~

修改自新法夏曆,以东八时为基准
74? 国标紫金曆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2018年~ 紫金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GB/T 33661-2017)(仍为紫金历)

少數民族曆法

藏曆

中國藏族有自己的藏曆,基本和夏曆一致,只是干支紀年天干用陰陽金水木火土,地支直接用生肖,所以2004年是藏曆陽木猴年。紀月和農曆不一致的地方是望日,即月圓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月初不一定是朔日,而且一個月以太陰日定日子,必須每個月30日,所以和太陽日有區別,中間會有缺日或重日,如某月沒有初二或有兩日都是14日等,和農曆可能相差一兩日,閏月的設置也不一致,所以藏曆新年有時和夏曆重合,有時差一日或差一月。

回曆

中国的回族穆斯林使用回回曆(简称回曆)。但有两种不同曆法均被称为“回曆”,一种是伊斯蘭曆,即哈吉来曆;另一种则是波斯曆,即伊朗曆,又被称为“回回阳曆”。因在推算宗教节日等的时候使用的是伊斯兰曆,故伊斯兰历的使用规模远超过波斯曆,且通常所说的“回曆”一般即是指伊斯兰曆。

傣曆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曆法,基本和夏曆相似,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相当农曆三月,闰月固定在九月(即每年的第四月后),也采用干支纪年、生肖和节气,傣曆一月为立冬月,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日,即为“泼水节”,庆祝活动持续达3-5日。

水曆

中国水族的特有历法称为水曆。现行水曆与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九月为岁首,元旦称为“端节”。

其他曆法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夏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夏曆为依据。

以前朝鲜日本越南都使用夏曆,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西曆,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曆推算,尤其是占卜算命,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曆。

优缺点

中国传统历法既反映了太阳的运动,也反映了月亮的运动。農作物生長產主要與太陽回歸年週期有關,二十四節氣在格裏曆、沈括的12氣曆或干支曆日期大致穩定循環,有利於農業生產。俗稱農曆的中國傳統曆法以朔望月週期為基礎,以19年插入7個閏月的方式調整一年12個朔望月與陽曆一回歸年的差異。

以朔望月的日期可以推算海水漲落,有利於漁業、航海等應用。農業生產需要的是歲歲穩定循環的曆制,格裏曆、12氣曆或干支曆都可以滿足其需求。單獨的一本農曆不具備曆穩定循環的本質,稱為農曆,名不副實,根本不具有年曆的身份。依史記曆書,一套連續19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章曆,連續76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蔀章曆,以19年或76年一循環的曆制於農作理論上可以,惟太不切實際。

植基於傳統曆法的相關社會文化時間,例如應是一歲一度的婚喪喜慶紀念日,因為年的長短不一,農曆月日失去循環的意義。又如文化人喜歡用12個月的別名代號,卻從來不覺得農曆的閏月是個難題。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历法对太阳、月亮的运动都要顾及,使得该历法十分复杂,难以记忆。何月是大月、何月是小月、哪年是闰年、闰月置于何月都没有简单规律可循。民众只有查阅编订的历书才能知晓上述信息。

参考文献

  1. ^ 周敏華. (PDF). 2007 [2018-02-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17). 
  2. ^ 丁原植; 馮時. 殷曆月首研究. 古文字與古史新論. 2007 [2018-02-20]. (原始内容于2020-11-04). 
  3. ^ s:尚書正義/卷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4. ^ s:史記/卷026: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
  5. ^ GB /T 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6.1.1干支纪年法
  6.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41頁. 起四柱推年法 
  7.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17頁. 十二月建 
  8. ^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民國81年)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華成書局印行. : 第42、43頁. 推月法 
  9. ^ 朱桂昌以秦獻公十九年(前366年)作為假定顓頊曆實施年(《顓頊日曆表》,中華書局,2012年),但據文物1982年第1期《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引秦牘「〔秦武王〕二年十一月己酉朔」,秦武王時期仍舊使用周曆,故顓頊曆實施時間當在秦昭王時期。
  10. ^ 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11. ^ s:魏書/卷107上
  12. ^ s:隋書/卷18 四年,駕幸汾陽宮,太史奏曰:「日食無效。」帝召焯,欲行其曆。袁充方幸於帝,左右冑玄,共排焯曆,又會焯死,曆竟不行。術士咸稱其妙,故錄其術云。
  13. ^ 江曉原 巴比倫——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幾個問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載《自然辯證法通訊》12卷4期,1990

参见

外部連結

  • 黃一農
    • 〈〉
    • 〈〉
    • 〈〉
    • 〈〉
    • 〈〉
  • 刘学顺:〈殷代历法: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英刚:〈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小淳:〈宋代改历中的“验历”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传统历法, 中國傳統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 上古時期, 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 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 中國傳統陰陽合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 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 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 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 此等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比如夏曆, 商曆, 周曆, 西漢太初曆, 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 有些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 但對養生, 醫學, 思想學術, 天文, 數學等有所作用, 目录, 曆. 中國傳統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曆 1 上古時期 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 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 中國傳統陰陽合曆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 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 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2 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 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 此等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 比如夏曆 商曆 周曆 西漢太初曆 隋唐大衍曆和皇極曆等 有些曆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 但對養生 醫學 思想學術 天文 數學等有所作用 目录 1 曆法沿革 1 1 古六曆 1 2 減差法 1 3 太初正夏 1 4 定朔定氣 1 5 現行 1 5 1 年月起始 2 正朔 3 紀年 3 1 干支紀年 3 2 帝王紀年 3 3 年號紀年 3 4 辛亥革命之後 4 歷代中央王朝曆法 5 少數民族曆法 5 1 藏曆 5 2 回曆 5 3 傣曆 5 4 水曆 5 5 其他曆法 6 优缺点 7 参考文献 8 参见 9 外部連結曆法沿革 编辑古六曆 编辑 主条目 古六曆 古六曆採戰國四分曆術 減差法 编辑 漢朝以前之古代中國曆法以366日為一歲 3 用 閏月 確定四時和確定歲之終始 已經有日 月 旬和時之時間單位 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 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 用 閏月 減差法 來調整時差 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 主要內容之一是 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和 正閏餘 4 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 日數 不是加上缺少之日數 例如實際冬至早於曆算則調整來歲 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周朝王室衰落 諸侯各行其是 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 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 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 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的曆法 太初正夏 编辑 西漢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 全國統一曆法 曆法也成為了一門獨立科學技術 漢武帝責成鄧平 唐都 落下閎等人編寫了 太初曆 之後劉歆作 三統曆 此兩曆之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 一年之整數日數是365日 不再是之前曆法之366日 以 加差法 替代之前的 減差法 以調整時差 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 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 不用 考定星曆 建立五行 至此 五大行星基本上退出了曆法 之後中國歷朝頒佈曆法大都從太初曆 行夏之時 正月初一在立春附近 定朔定氣 编辑 戊寅元曆 授時曆 崇禎曆對定朔定氣規則有改革 直至1928年10月10日國民政府大致統一全國 確定自1929年元旦起全國以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進行紀年 夏曆在中國才不再作為正式曆法 1949年後 中国大陆採用西元紀年 臺灣繼續沿用西曆及民國紀年並用的方法 現行 编辑 参见 夏曆 曆法 傳統華夏曆法在漢字文化圈民間依舊使用 現時陰陽合曆採用天文演算定朔定氣法 以月相圓缺定月份 以太陽定年周期 以太陽和月亮合日 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之開始 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 可能為30日或29日 12個月為一年 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 第1 3 23等奇數為 節 第2 4 24為 中氣 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 約隔每兩至三年增加一個閏月 於冬至後首個無中氣之月份 如2004年夏曆二月後的一個月只有一個節 清明 沒有中氣 所以設為閏月 是為閏二月 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固定 年月起始 编辑 干支曆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 夏曆以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 5 而干支曆八字則以立春為一年之始 6 華夏曆法以新月出現當日為一月之始 7 而干支曆則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節氣為一月之始 8 正朔 编辑從古代起 每個朝代都要 立正朔 夏朝時 以冬至月後第二個月為正月 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三個月 即寅月 商朝改正朔 推前一月 周朝又改正朔 又推前一月 漢朝定立太初曆 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 但民間不再改變 始終以正月為新年 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紀年 编辑干支紀年 编辑 主条目 干支 干支纪年 干支紀年是與帝王紀年和年號紀年並行使用的紀年法 至今仍沿用 帝王紀年 编辑 中國最早以帝王紀年 直到漢武帝劉徹確立年號紀年 這一時期值得注意的有 秦昭襄王時期 秦滅周 前256年 此後史家以秦紀年 但是前221年秦王政時期 秦才最後消滅六國中的齊國 統一六國 秦滅六國後 並未改元 仍稱秦王政二十六年 秦亡後 史家以漢紀年 漢高祖元年為劉邦稱漢王的前206年 漢朝建立卻是前202年 年號紀年 编辑 主条目 年號紀年 自漢武帝起 創立年號紀年 每位皇帝即位時 要改年號 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 但從明朝開始 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 皇帝去世後 新皇帝在同年餘下月份多數沿用先帝年號 次年才改元 明英宗復辟後的天順元年及明光宗的泰昌元年是例外 即使年號改變 干支紀年始終維持 除了清康熙帝 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 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 年代就相當清楚 如 光緒乙亥 就是光緒元年或1875年 年號的使用體現了正統性 辛亥革命之後 编辑 1911年辛亥革命後 以中華民國紀年 1912年為民國元年 除紀年法外 月 日的設置改用格里曆 1949年後 因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用西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改用西曆紀年 月 日的設置仍遵循格里曆 由於中國共產黨信奉無神論 改稱其為 公元 以沖淡其宗教意義 現時英文中有人稱CE BCE而非AD BC也是為了沖淡宗教含義 中國大陸在計算中國傳統節日和祭祀祖先時使用傳統曆法計算月日 但由於中國大陸現時已無傳統紀年法 因此 民間使用公曆年 農曆月日的方式記錄一些傳統事物 如家譜 臺灣仍然用民國紀年 2023年為 民國112年 但由於現代社會與國際來往增多 商業 外交多使用西曆 而鈔票印刷 國家公文用民國紀年 歷代中央王朝曆法 编辑参见 曆法和曆法列表 中國歷代曆表一覽編號 曆名 朝代 曆家 實行年代 出處 使用年數 備注1 黃帝曆2 顓頊曆 秦 秦昭王時期 漢元封六年前300年頃 前105年 約200年 9 3 夏曆 戰國 魏文侯時期 前422年頃 約200年 10 白光琦推算前422年夏曆朔旦與天密合 行用約在三晉為侯前後 4 殷曆 周考王十四年 前427年 張汝舟考証前427年為殷曆實行年 5 周曆6 魯曆 以上開元占經7 太初曆 漢 鄧平 落下閎 漢太初元年 後漢元和元年前104年 後84年 188年 189年 8 三統曆 漢 劉歆 漢綏和二年 元和元年前7年 84年 漢書律曆志 91年9 四分曆 後漢 李梵 編訢 東漢元和二年 蜀炎興元年85年 263年 後漢書律曆志 179年 因三統曆誤差過大 恢復使用 東漢 85年 220年 曹魏 220年 236年 東吳 222年 蜀漢 221年 263年 10 乾象曆 孫吳 劉洪 吳黃武二年 天紀四年223年 280年 晉書律曆志 58年11 黃初曆 魏 韓翊 漢四分曆改名為黃初曆 仍為四分曆 12 太和曆 魏 高堂隆 魏黃初曆改名為太和曆 仍為四分曆 13 景初曆 魏 楊偉 魏景和元年 北魏正平元年237年 451年 晉書律曆志 宋書曆志 215年 曹魏 西晉 東晉 劉宋 237年 444年 北魏 398年 451年 14 泰始曆 晉 楊偉 劉智 晉泰始元年 劉宋元嘉年間265年 442年 178年 魏景初曆改名為泰始曆 仍為景初曆 15 劉智曆 晉 劉智 晉泰始曆改名為劉智曆 仍為景初曆 16 乾度曆 晉 李修 卜顯依 晉劉智曆改名為乾度曆 仍為景初曆 17 永和曆 晉 王朔之 晉乾度曆改名為永和曆 仍為景初曆 18 三紀曆 後秦 姜岌 後秦白雀元年 秦亡384年 517年 晉書律曆志 134年19 玄始曆 北涼 趙匪 北涼玄始元年 北魏正光三年412年 522年 111年 首破章法 600年置221闰 北涼 412年 439年 北魏 452年 522年 20 永初曆 仍为景初历21 元嘉曆 刘宋 南齐 何承天 刘宋元嘉二十三年 南梁天监八年 445年 509年 宋書曆志 65年 劉宋 南齊 南梁 445年 509年 22 大明历 南梁 南陈 祖冲之 南梁天监九年 南陳祯明三年 510年 589年 宋書曆志 80年 391年置144闰23 正光曆 北朝 张龙祥 李业兴 北魏正光四年 北周保定五年 523年 565年 魏書律曆志 43年 北魏 523年 534年 東魏 535年 539年 西魏 535年 556年 北周 556年 565年 另有景明曆 11 未被採用 24 興和曆 東魏 540 550 魏書律歷志25 天保曆 北齊 551 57726 天和历 北周 566 57827 大象曆 北周 579年 581年 隋朝 581年 583年 28 開皇曆 隋 584 596 隋書律歷志 皇極曆 隋 劉焯 未採用 隋書律歷志 首次引進二次內插法求日月運動 12 皇極曆 和大業曆的五大行星動態表中對行星運動所作的非勻速運動處理 與巴比倫星曆表相似 13 29 大業曆 隋 597 618 隋書律歷志30 戊寅元曆 唐朝 619 664 唐書 舊唐書31 麟德曆 665 728 唐書 舊唐書32 大衍曆 729 76133 五紀曆 762 78334 正元曆 784 80635 觀象曆 807 82136 宣明曆 822 89237 崇玄曆 893 938 944 955 唐 893年 907年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908年 955年 另有 九執曆 符天曆 38 永昌曆 909 91239 正象曆 912 92540 南汉历 917 97141 調元曆 後晉 939年 943年 遼朝 961年 993年 42 中正曆 940 96243 欽天曆 後周 956年 960年 北宋 960年 963年 44 應天曆 北宋 963 98245 乾元曆 982 100046 大明历 遼 994年 1125年 47 儀天曆 1001 102348 崇天曆 宋 楚衍 宋行 宋天圣二年 治平元年 1024年 1064年宋熙宁元年 熙宁七年1068年 1074年49 明天曆 1065 106750 奉元曆 1075 109351 觀天曆 1094 110252 占天曆 1103 110553 紀元曆 北宋 南宋 1106 113654 統元曆 南宋 1136 116755 乾道曆 1168 117656 淳熙曆 1177 119057 會元曆 1191 119858 統天曆 1199 120759 開禧曆 1208 125160 淳祐曆 1251 125261 會天曆 1253 127062 成天曆 南宋 1271 127663 本天曆 南宋 1277 127964 大明历 金國 1137 118165 重修大明曆 金 元 1182 128066 授时历 元 郭守敬 王恂 许衡等 元至元十八年 南明永历三十七年 1281年 1683年 403年 废上元积年 另有 耶律楚材西征庚午元歷首次引進 里差 時差 未頒行 67 大统历 明朝 南明 1683年 元授时历改名 仍为授时历 68 万寿历 徐宋 徐寿辉政权 元授时历改名 仍为授时历 69 明时历 张周 张士诚政权 元授时历改名 仍为授时历 70 先天曆 明夏 明夏天统元年 开熙五年 1363年 1371年 9年 明玉珍政权71 时宪历 清至今 徐光启 汤若望等 清顺治二年 民国二年 1645年 1913年至今 269年 改用第谷行星模型 乾隆七年 道光二十四年分别做小幅修改 太平天曆 太平天国 冯云山 太平天国二年 十四年 1852 1863 13年 不精确的西历 格里高利历 民国 共和国 里利乌斯 民国元年 1912年 西历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以西历为国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沿袭之 但废民国年号72 新法夏历 民国 北京中央观象台 民国三年 民国十七年 1914年 1928年 15年 修改自时宪历 弃用旧数据 改用西方引入的新数据 以北京地方时为基准73 紫金曆 民国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民国十八年 1929年 修改自新法夏曆 以东八时为基准74 国标紫金曆 人民共和国 紫金山天文台 2018年 紫金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 GB T 33661 2017 仍为紫金历 少數民族曆法 编辑藏曆 编辑 主条目 藏曆 中國的藏族有自己的藏曆 基本和夏曆一致 只是干支紀年天干用陰陽金水木火土 地支直接用生肖 所以2004年是藏曆陽木猴年 紀月和農曆不一致的地方是望日 即月圓之日固定在每月15日 月初不一定是朔日 而且一個月以太陰日定日子 必須每個月30日 所以和太陽日有區別 中間會有缺日或重日 如某月沒有初二或有兩日都是14日等 和農曆可能相差一兩日 閏月的設置也不一致 所以藏曆新年有時和夏曆重合 有時差一日或差一月 回曆 编辑 主条目 伊斯蘭曆和伊朗曆 中国的回族等穆斯林使用回回曆 简称回曆 但有两种不同曆法均被称为 回曆 一种是伊斯蘭曆 即哈吉来曆 另一种则是波斯曆 即伊朗曆 又被称为 回回阳曆 因在推算宗教节日等的时候使用的是伊斯兰曆 故伊斯兰历的使用规模远超过波斯曆 且通常所说的 回曆 一般即是指伊斯兰曆 傣曆 编辑 主条目 傣曆 中国的傣族有自己的曆法 基本和夏曆相似 但以公元639年春分开始纪年 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 相当农曆三月 闰月固定在九月 即每年的第四月后 也采用干支纪年 生肖和节气 傣曆一月为立冬月 但新年定为清明后第7日 即为 泼水节 庆祝活动持续达3 5日 水曆 编辑 主条目 水曆 中国水族的特有历法称为水曆 现行水曆与夏曆基本一致 但以夏曆九月为岁首 元旦称为 端节 其他曆法 编辑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 如苗族四月八 壮族三月三 白族三月街等 都是以夏曆为依据 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盂兰盆节 中秋节等都是以夏曆为依据 以前朝鲜 日本 越南都使用夏曆 在进入现代逐渐都改为世界使用较为广泛的西曆 但许多民间节日都依照夏曆推算 尤其是占卜算命 在上述各国仍然使用夏曆 优缺点 编辑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 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0年1月19日 中国传统历法既反映了太阳的运动 也反映了月亮的运动 農作物生長產主要與太陽回歸年週期有關 二十四節氣在格裏曆 沈括的12氣曆或干支曆日期大致穩定循環 有利於農業生產 俗稱農曆的中國傳統曆法以朔望月週期為基礎 以19年插入7個閏月的方式調整一年12個朔望月與陽曆一回歸年的差異 以朔望月的日期可以推算海水漲落 有利於漁業 航海等應用 農業生產需要的是歲歲穩定循環的曆制 格裏曆 12氣曆或干支曆都可以滿足其需求 單獨的一本農曆不具備曆穩定循環的本質 稱為農曆 名不副實 根本不具有年曆的身份 依史記曆書 一套連續19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章曆 連續76年的農曆應名為陰陽蔀章曆 以19年或76年一循環的曆制於農作理論上可以 惟太不切實際 植基於傳統曆法的相關社會文化時間 例如應是一歲一度的婚喪喜慶紀念日 因為年的長短不一 農曆月日失去循環的意義 又如文化人喜歡用12個月的別名代號 卻從來不覺得農曆的閏月是個難題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历法对太阳 月亮的运动都要顾及 使得该历法十分复杂 难以记忆 何月是大月 何月是小月 哪年是闰年 闰月置于何月都没有简单规律可循 民众只有查阅编订的历书才能知晓上述信息 参考文献 编辑 周敏華 睡 簡 放 簡及 孔 簡之 日書 盜篇比較 PDF 2007 2018 02 2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8 03 17 丁原植 馮時 殷曆月首研究 古文字與古史新論 2007 2018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4 s 尚書正義 卷二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閏月定四時 成歲 s 史記 卷026 蓋黃帝考定星曆 建立五行 起消息 正閏餘 GB T 33661 2017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6 1 1干支纪年法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 民國81年 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 華成書局印行 第41頁 起四柱推年法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 民國81年 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 華成書局印行 第17頁 十二月建 林啓元 中國陰陽日日對照萬年曆 1992年 民國81年 5月1日11版 臺灣臺中市 文林出版社出版 華成書局印行 第42 43頁 推月法 朱桂昌以秦獻公十九年 前366年 作為假定顓頊曆實施年 顓頊日曆表 中華書局 2012年 但據文物1982年第1期 四川省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 引秦牘 秦武王 二年十一月己酉朔 秦武王時期仍舊使用周曆 故顓頊曆實施時間當在秦昭王時期 白光琦 先秦年代探略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年 s 魏書 卷107上 s 隋書 卷18 四年 駕幸汾陽宮 太史奏曰 日食無效 帝召焯 欲行其曆 袁充方幸於帝 左右冑玄 共排焯曆 又會焯死 曆竟不行 術士咸稱其妙 故錄其術云 江曉原 巴比倫 中國天文學史上的幾個問題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載 自然辯證法通訊 12卷4期 1990参见 编辑阴阳历 農曆 黄历 农民历 万年历 公历外部連結 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时间主题 黃一農 漢初百年朔閏析究 兼訂 史記 和 漢書 紀日干支訛誤 秦王政時期曆法新考 周家台30號秦墓曆譜新探 秦漢之際 前220 前202年 朔閏考 從湯若望所編民曆試析清初中歐文化的衝突與妥協 刘学顺 殷代历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推步历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英刚 无年号与改正朔 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 兼论历法与中古政治之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孙小淳 宋代改历中的 验历 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国传统历法 amp oldid 7499831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