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一闡提

一闡提梵語Icchantika),佛教術語,指斷滅善根的人,因此他們無法得到解脫。但是對於最後一闡提能不能悔改而修道成佛,這個問題在佛教學術研究有不同論點。

字源

一闡提,其「一」是譯音,意為「貪欲」,不是數目一二的一。意思是「於涅槃無樂欲」或「信不具」者。[1]此不相信且詆毁佛法者,佛教認為此乃斷滅善根的人。

經典義理考證

然而根據對東亞大乘佛教影響十分深遠,由東晉天竺沙門曇無讖(Dharmakṣema)所譯四十卷的《大般涅槃經》(Mahāyāna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的經典所主張[2],則有不同的論點。此經乃站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立場,而在其中的第九品仍然肯定一闡提是具有佛性。在中國佛教中,晉宋之際的竺道生亦依「人人皆可成佛」的佛性思想,在《大般涅槃經》未傳入中國之前,就能孤明先發地倡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亦可成佛」。此亦開啟了南北朝的各種佛性論說爭鳴盛況。然「斷善根的一闡提者不能成佛,與一闡提者還是可能成佛」的二種說法並不衝突。

  • 《大般涅槃經》卷20記載: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何以故?因為「一闡提者復有利根、中根二種,如來善知一闡提輩能於現在得善根者則為說法,後世得者亦為說法。」由此可見,一闡提還是有生起「善心、善根」之日,而離開「一闡提」的身份,還是可以成佛。
  • 《大般涅槃經》卷22也說:「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輩若決定者,云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說:一闡提是「不定者」而非決定永不改易者,假如決定永不改易,怎能成佛呢?反之,因為與「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皆是「不定者」,還是有生起善根的時候,因此還是可以成佛。
  • 《大乘入楞伽經》卷2也延續這個說法:「捨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善根生故,及捨離一闡提,還是可以成佛。

《大般涅槃經》卷19記載 一闡提者 不信因果 無有慚愧 不信業報 不見現在和未來世 不親善友 不隨諸佛所說教戒

趣向一闡提道

眾生若有如下造作,是趨向一闡提道的惡劣行為:

  1. 假如有人口出粗魯骯髒言語誹謗佛法,對於這樣謗佛的過錯根本不覺得慚愧,斯人態度堅不認錯、永遠不懺悔改進。
  2. 假如有人犯了「1殺生、2偷盜、3邪淫、4大妄語」四重罪及「1殺父、2殺母、3殺阿羅漢、4出佛身之血,5破和合僧」 五種逆罪,一點兒也不覺得害怕、慚愧,堅定而不認錯。或者對於佛法沒有一點保護珍惜之心,還經常公開的詆毀、輕飾賤踏。
  3. 假如有人說言:沒有「陀、佛 人」佛法僧,佛和佛法都像戲論的講好玩的說佛法是沒有用的。如是等凡夫即是走近一闡提之道路。[3]

心理學觀點

一闡提由於無罪感與現今心理學稱之反社會人格雷同

參考

参考文献

引用

  1. ^ 《觀音玄義記》卷2
  2. ^ 「如來藏系」之說法
  3.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来源

  • Mark Blum,"Nirvāna Sūtra,"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Edited by Robert Buswell, Jr.,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4, pp.605-606.
  • 釋恆清 著:《佛性思想》(台北市:東大圖書發行,1997〕,P.3。
  • 王邦雄 等 著:《中國哲學史》(台北:空大發行,1995〕,P.427-428。

一闡提, 梵語, icchantika, 佛教術語, 指斷滅善根的人, 因此他們無法得到解脫, 但是對於最後能不能悔改而修道成佛, 這個問題在佛教學術研究有不同論點, 目录, 字源, 經典義理考證, 趣向道, 心理學觀點, 參考,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字源, 编辑, 是譯音, 意為, 貪欲, 不是數目一二的一, 意思是, 於涅槃無樂欲, 信不具, 此不相信且詆毁佛法者, 佛教認為此乃斷滅善根的人, 經典義理考證, 编辑然而根據對東亞大乘佛教影響十分深遠, 由東晉天竺沙門曇無讖, dharmakṣema, 所譯四. 一闡提 梵語 Icchantika 佛教術語 指斷滅善根的人 因此他們無法得到解脫 但是對於最後一闡提能不能悔改而修道成佛 這個問題在佛教學術研究有不同論點 目录 1 字源 2 經典義理考證 3 趣向一闡提道 4 心理學觀點 5 參考 6 参考文献 6 1 引用 6 2 来源字源 编辑一闡提 其 一 是譯音 意為 貪欲 不是數目一二的一 意思是 於涅槃無樂欲 或 信不具 者 1 此不相信且詆毁佛法者 佛教認為此乃斷滅善根的人 經典義理考證 编辑然而根據對東亞大乘佛教影響十分深遠 由東晉天竺沙門曇無讖 Dharmakṣema 所譯四十卷的 大般涅槃經 Mahayana Mahaparinirvaṇa Sutra 的經典所主張 2 則有不同的論點 此經乃站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立場 而在其中的第九品仍然肯定一闡提是具有佛性 在中國佛教中 晉宋之際的竺道生亦依 人人皆可成佛 的佛性思想 在 大般涅槃經 未傳入中國之前 就能孤明先發地倡言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一闡提亦可成佛 此亦開啟了南北朝的各種佛性論說爭鳴盛況 然 斷善根的一闡提者不能成佛 與一闡提者還是可能成佛 的二種說法並不衝突 大般涅槃經 卷20記載 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 何以故 因為 一闡提者復有利根 中根二種 如來善知一闡提輩能於現在得善根者則為說法 後世得者亦為說法 由此可見 一闡提還是有生起 善心 善根 之日 而離開 一闡提 的身份 還是可以成佛 大般涅槃經 卷22也說 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名不定 如是等輩若決定者 云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思是說 一闡提是 不定者 而非決定永不改易者 假如決定永不改易 怎能成佛呢 反之 因為與 謗方等經作五逆罪 皆是 不定者 還是有生起善根的時候 因此還是可以成佛 大乘入楞伽經 卷2也延續這個說法 捨善根一闡提 以佛威力故 或時善根生 善根生故 及捨離一闡提 還是可以成佛 大般涅槃經 卷19記載 一闡提者 不信因果 無有慚愧 不信業報 不見現在和未來世 不親善友 不隨諸佛所說教戒趣向一闡提道 编辑眾生若有如下造作 是趨向一闡提道的惡劣行為 假如有人口出粗魯骯髒言語誹謗佛法 對於這樣謗佛的過錯根本不覺得慚愧 斯人態度堅不認錯 永遠不懺悔改進 假如有人犯了 1殺生 2偷盜 3邪淫 4大妄語 四重罪及 1殺父 2殺母 3殺阿羅漢 4出佛身之血 5破和合僧 五種逆罪 一點兒也不覺得害怕 慚愧 堅定而不認錯 或者對於佛法沒有一點保護珍惜之心 還經常公開的詆毀 輕飾賤踏 假如有人說言 沒有 佛陀 佛法 僧人 佛法僧 佛和佛法都像戲論的講好玩的說佛法是沒有用的 如是等凡夫即是走近一闡提之道路 3 心理學觀點 编辑一闡提由於無罪感與現今心理學稱之反社會人格雷同參考 编辑叛教 不信者 提婆達多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觀音玄義記 卷2 如來藏系 之說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 来源 编辑 Mark Blum Nirvana Sutra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Edited by Robert Buswell Jr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4 pp 605 606 釋恆清 著 佛性思想 台北市 東大圖書發行 1997 P 3 王邦雄 等 著 中國哲學史 台北 空大發行 1995 P 427 42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一闡提 amp oldid 7313952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