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阿尔巴山

亚拔山(Alba Mons)是火星塔尔西斯区北部的一座火山,以前和现在也偶尔称之为亚拔火山口,该术语后来仅限于火山顶部最初也被称为阿卡迪亚环[2]破火山口[3]。就表面积而言,它是火星上最大的火山,其火山流场从山顶至少漫延了1350公里(840英里)[4][5]。尽管该火山的跨度与美国相当,但它的最高点高度仅为6.8公里[6],大约是该星球上最高的火山-奥林帕斯山高度的三分之一[7]。亚拔山山体整体非常平缓,火山北侧坡(也是最陡峭的)的平均坡度仅为0.5度,比其他大型塔尔西斯火山低五倍多[6][8]。大体上看,亚拔山类似于火星表面一块巨大但几乎没有隆起的疤痕[9]。它是一座独特的火山结构,在地球或火星其他地方都没有类似物[6]

亚拔山
海盗号拍摄的亚拔山图像,在轨道照片中几乎看不清该火山的起伏。它的东侧(右)是被称为坦塔罗斯堑沟群的大面积裂缝系统,而西侧翼较狭窄的裂缝系统则是亚拔堑沟群。
位置阿耳卡狄亚区
坐标40°30′N 250°24′E / 40.5°N 250.4°E / 40.5; 250.4坐标40°30′N 250°24′E / 40.5°N 250.4°E / 40.5; 250.4[1]
海拨6.8公里
发现者水手9号

除了巨大的面积和低矮的地势外,亚拔山还有许多其他的显著特征。火山中部环绕着一圈不完整的断层地堑)和裂缝环;东西两侧分别分布着坦塔罗斯堑沟群和亚拔堑沟群。该火山还保存有完好、悠久的熔岩流,这些熔岩流从火山中心区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一些绵长的单道熔岩流(超过300公里)意味着熔岩流动性(低黏度)极高且流量很大[10]。许多熔岩流具有独特的形态,由绵长、带有断续中央流道的蜿蜒山脊构成,山脊之间的低洼区域(特别是沿火山北坡)显示出可能由径流形成的分支状浅沟和河道(河谷系统[11]

亚拔山拥有塔尔西斯地区一些最古老且广泛暴露的火山沉积物,地质证据表明,亚拔山的主要火山活动比奥林帕斯山塔尔西斯火山群结束得更早。亚拔山火山沉积物的地质龄范围为赫斯珀里亚纪到早期亚马逊纪时期[12](约36亿[13]至32亿年前[14])。

命名来源

 
亚拔山及周边地区的火星轨道激光高度计地形图,主山体为红色至橙色,周围裙坡呈黄橙色到绿色。由于该火山横跨火星分界线,因此,北部地形地势最高;构成火山下半部分的刻拉尼俄斯槽沟群高地像把手一样向南延伸。

多年来,该火山的正式名称是亚拔火山口火山口一词在拉丁语中表示浅茶杯或茶碟,该术语适用于某些定义不清、在早期探测器图像中显示起源于火山(而非撞击)的扇贝状边缘凹坑[15]。2007年9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将该火山更名为亚拔山,而为两处中央洼地(火山口)保留了亚拔火山口(Alba Patera)一词[1]。尽管如此,在行星科学文献中,整座火山仍被普遍称为亚拔火山口[16]

亚拔一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白色,指的是从地球望远镜中在该地区上空常看到的云[17]。该火山由水手9号探测器于1972年所发现,最初被称为亚拔火山特征[18]或阿耳卡迪亚环[19](指火山周围的部分裂缝环)。197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该火山命名为亚拔火山口[1]。在了解了其背景后,这座火山通常被简称为亚拔。

位置和大小

亚拔山中心坐标位于阿耳卡狄亚区(MC-3)40°28′N 250°24′E / 40.47°N 250.4°E / 40.47; 250.4处,而火山西侧大部分则位于相邻的迪阿克里亚区(MC-2)[1]。从火山流出的熔岩流最远分别抵达北纬61度和南纬26度(北部的塔尔西斯区)处。如果将火山流的外沿算作火山山底,则亚拔山的南北跨度约为2000公里(1200英里),最大宽度达3000公里(1900英里)[6],占地面积至少570万公里2[20],体积约250万公里3[12]。该火山位于塔尔西斯隆起北部,其规模之大,地质之独特,几乎可将其视作一座完整的火山[21][22]

虽然亚拔山最高点位于火星基准面以上6.8公里,但火山北侧山顶与周围地形(地势)间的落差更大,北侧约有7.1公里(23000英尺),而南侧只为2.6公里(8500英尺),造成这种不对称的原因,是亚拔山横跨在南部陨坑高地和北部低地之间的火星分界线上,火山下方的平原朝向北面[23]平均表面高度“低于”火星基准面4.5公里(15000英尺)的北方大平原倾斜;亚拔山南部则构建在一道宽阔、与刻拉尼俄斯槽沟群断层的诺亚纪年代地形相对应的南北地形脊上[12] (左图)。

物理特征

 
火星轨道激光高度计显示的亚拔山南(上图)和北侧(下图)主山体(上图)和山顶穹丘地势夸大图,垂直方向扩大了十倍。

亚拔山的大小和低矮的结构使其很难进行视觉研究,因为在轨道照片中,火山大部分地形都无法辨出,但在1997年至2001年间,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探测器上的火星轨道激光高度计对整个火星进行了6.7亿次以上[24]的精确高程测量。利用激光高度计数据,行星科学家们能够研究该火山形状和地形的细微细节,这些细节在早期探测器,如海盗号拍摄的图像中都无法看到[12]

 
亚拔山中央破火山口复合体,比其他塔尔西斯火山的破火山口更浅。在较大火山口内有一座顶部覆盖着一同心圆特征的盾状丘(热辐射成像系统白昼红外拼接图)。

该火山由两个大致同心的部分组成:1)直径约1500公里(930英里)×1000公里(620英里)的卵状中央山体,周围环绕着;2)巨大的、近乎水平的熔岩流裙坡,向外延伸约1000公里(620英里)甚或更远。中央山体是该火山的主干部分,以裙坡内侧边界明显的坡折带为标志。从中央山体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宽大扇形瓣片(或肩坡),使火山在东西方向上拉长[12][25]。中央山体主坡是火山上最陡峭的斜坡,虽然仍只有1度。山体顶部和上侧坡被地堑部分环切,这些环是亚拔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裂系统[6]的一部分。地堑环内有一圈非常低的环形区,部分区域的反转斜坡[6]形成一处高原,其顶部坐落了一座350公里(220英里)宽的中央穹丘,嵌套着一座不规则的火山口[25]。因此,亚拔山的中央山体就像一座部分坍塌的盾状火山,顶部坐落了一座明显东斜的小穹丘(右图)。

破火山口复合体由一个位于山顶穹丘中心,直径约170公里(110英里)×100公里(62英里)的大破火山口和另一个位于大火山口南半部,较小的肾形破火山口(约65公里(40英里)×45公里(28英里))组成,两座火山口相对较浅[4],最大深度仅1.2公里[7]

大破火山口最西侧围绕着一道500米(1600英尺)高的半圆形陡壁,这堵陡壁在破火山口南北两端消失,在那里它被来自更年轻、更小破火山口的火山流掩埋[4];较小火山口则由一圈高度在数百米范围内变化的峭壁勾勒出来。两座破火山口的崖壁都呈扇贝边状,表明曾发生过多次地面沉降和/或块体崩塌[12]。两座数百米高的小盾状或穹顶丘出现在大火山口内和附近处。大火山口内盾状丘直径约50公里(31英里)顶部有一个直径10公里(6.2英里)的奇特同心圆特征[12][25](见左图)。

破火山口是火山喷发后被抽空和耗尽的岩浆室坍塌所形成,火山口的大小使科学家能够推断出火山顶下方岩浆室的几何形状和深度[26]。与在奥林帕斯山和大多数其他塔尔西斯火山上看到的破火山口相比,亚拔山较浅的火山口意味着下方的岩浆库比它的邻居更宽更浅[27]

表面特征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拍摄的亚拔山小破火山口西南边缘上的尘埃覆盖层。

亚拔山中央山体大部分都蒙覆着一层厚约2米(6.6英尺)的尘埃[28][29],在高分辨率山顶图像中可看到尘埃层(右图)。在某些地方,尘埃被风吹刮成流线型,并被小型山体滑坡切割。然而,有一些孤立尘埃区看上去很平整,并未受到风的干扰[30]

该地区高反照率(反射率)和低热惯性表面也表明覆盖着厚厚的尘埃,火星尘埃在视觉上很亮(反照率>0.27),并由于其粒度较小(<40微米(0.0016英寸))而具有较低的热惯性[28][31](参见火星表面)。然而,火山北侧和更北面裙坡区域的热惯性很高,反照率也较低。这表明与火山其他部分相比,亚拔山北部地表面可能含有更丰富的硬壳、沙粒和岩石[31]

高热惯性也可能表明存在暴露的水冰,由2001火星奥德赛号中子光谱仪(MONS)检测到的超热中子产生的水当量氢(WEH)理论模型表明,亚拔山北侧地表下的表岩屑中可能含有7.6%的水当量氢(按质量计)[32],这种丰度表明可能存在以残存冰或水合矿物形式的水[33]。亚拔山是火星上数个可能含有早期(100万至1000万年前)保存下来的较厚近地表冰沉积物地区之一。当时火星的转轴倾角(倾角)较高,山地冰川存在于中纬度和热带地区。在目前条件下,这些位置的水冰并不稳定,会倾向于升华进入大气层[34]。理论计算表明,如果残存冰被高反照率和低热惯性物质(如尘埃)覆盖,则可在1米以下的深度被保存下来[35]

由于整个地区地表尘埃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很难从轨道反射光谱中确定构成亚拔山岩石的矿物成分。但是,火星全球范围内的地表成分可从2001火星奥德赛号上伽马射线光谱仪(GRS)数据中推断出来,该仪器使科学家能够确定浅层地表下(H)、(Si)、(Fe)、(Cl)、(Th)和K)的分布。伽马射线光谱仪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亚拔山和塔尔西斯区的其余部分属于一个化学性质不同的区域,其特征是硅(19 wt%)、钍(0.58pppm)和钾(0.29 wt%)含量相对较低,但氯的丰度(0.56 wt%)高于火星表面平均水平[36]。硅含量低表明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石,如玄武岩和纯橄岩。

近期,亚拔山不太可能成为无人着陆器的目标地,厚厚的尘埃覆盖层掩盖了下面的基岩,可能难以获取“原位”岩石样本,从而降低了该地点的科探价值。尘埃层也可能会导致漫游车出现严重的操控问题。有意思的是,它的山顶区最初曾被列为海盗2号着陆器的主要备降点,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初水手9号拍摄的照片中,该区域显得非常平坦[37]

地质

 
流向亚拔山北侧和西北侧坡的熔岩流,这些蜿蜒的山脊为管道和通道式熔岩流。北部细微、退化的流体和山脊则是亚拔山宽阔熔岩坡的一部分(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

对亚拔山的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熔岩流形态和切割坡体的断层形状上。火山表面的特征,如冲沟和河谷系统,也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探索的总体目标是破译该火山的地质史及其形成的构造过程。这种理解可揭示火星内部的性质及演变,以及火星的气候史。 亚拔山以其熔岩流突出的长度、多样性和清晰外观而著称[37],许多熔岩流从山顶向外辐射,但其他熔岩流似乎来自火山下侧的喷口和裂缝[38]。单条熔岩流的长度可能超过500公里(310英里)[39]。山顶破火山口附近的熔岩流似乎比火山较远部位的熔岩流更短更窄[40]。亚拔山上最常见的两种火山流类型是片状流和管道及通道流。

熔岩流

 
亚拔山西北坡的片状流,注意多个重叠的瓣片(热辐射成像系统)。

片状流(也称为页状流[39])形成多片边缘陡峭的重叠瓣块,这些平顶状的熔岩流一般缺少中央通道,在火山上侧坡通常约5公里(3.1英里)宽,但会扩展得更大,并在下游末端(远端)呈叶瓣状[38]。它们中大多数似乎起源于亚拔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裂环附近,但实际上片状流喷口并不可见,可能已被自身的喷流物所掩埋[10]。根据轨道激光高度计对许多片状流测得的数据,其厚度在20米(66英尺)到130米(430英尺)不等,通常远端边缘处的熔岩流层最厚[41]

亚拔山两侧第二种主要的熔岩流称为管道和通道流,或峰顶流[39],它们形成了从火山中心区向外辐射的绵长而弯曲的山脊,通常有5-10公里(3.1-6.2英里)宽。单道山脊可能有一条不连续的通道或沿着其顶部延伸的凹坑线。管道流和通道流在火山西侧坡尤为突出,可以追踪到数百公里长的不同山脊。山脊的起源尚不确定,它们可能是通过在通道或管道口连续堆积凝固的熔岩而形成,每次流动熔岩的喷涌都会增加山脊的长度[42]

除了这两种主要的熔岩流类型外,亚拔山周围还存在大量无法区分的熔岩流,这些熔岩流要么过于退化,无法描述其特征;要么具有混合的特征。沿亚拔山下侧山坡可见到很多边缘模糊、表面崎岖被解释为熔岩流的平顶山脊[10][37],它们随着与主山体距离的增远,其外观变得不那么锐峭[12]。在高分辨率图像中,火山上侧坡的许多熔岩流最初被描述为中心通道带有堤坝状山脊的片状流[43]

熔岩流的形态可以指示熔岩熔融时的性质,如流变性和流量等。总之,这些特性可以提供熔岩成分和喷发速率的线索[37],例如,地球上的熔岩管只形成于玄武岩成分的熔岩中,而富含二氧化硅安山岩熔岩则太粘稠,无法形成管状体[10]。对亚拔熔岩流的早期量化分析表明[38],它的熔浆屈服强度和黏度较低,且以极高的速度喷发。亚拔山异常低的轮廓表明,火山构造过程中涉及到流动性极高的岩浆,可能是科马提岩,这是一种在极高温度下形成的原始超镁铁质熔岩[4]。然而,有关管道和通道流的最新研究表明,其熔岩粘度位于典型的玄武岩范围内(在100到100万帕斯卡·秒−1之间)[44];计算的流速也低于最初的设想,每秒在10到130万米3之间;亚拔山较低喷发率范围在速率最高的地球火山流范围内,如1984年的茂纳洛亚火山、北昆士兰(麦克布赖德地区)和哥伦比亚河玄武岩,但最高范围则比地球上任何火山的喷发速率都高出数个量级[43]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研究人员怀疑亚拔山的喷发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包含了大量的火山碎屑岩(因此也有爆炸活动)。证据来源于火山北侧坡上分布着许多似乎由流水冲刷出的河谷系统(见下文)。这一证据结合热惯性数据,表明表面是以易于侵蚀的细粒物质,如火山灰为主。如果该火山主要由火山碎屑流沉积物(熔结凝灰岩)构成,则火山极低的轮廓也就更容易解释[45][46][47]

来自火星全球探勘者号2001火星奥德赛号探测器的最新数据显示,没有具体证据表明亚拔曾发生过爆炸性喷发。对火山北侧河谷系统的另一种解释是,它们是通过地下水侵蚀或融化的亚马逊纪年代所沉积的含冰尘埃而形成[12][48]

总之,目前对亚拔火山的地质分析表明,该火山是由流变特性类似玄武岩的熔岩构成[49]。如果亚拔山曾发生过早期爆炸活动,则大部分证据(大量的灰烬沉积物形式)已被更年轻的玄武岩熔岩所掩埋[12]

构造特征

 
亚拔东侧坡体上坦塔罗斯槽沟群的平直地堑和地垒,陷坑线表明水流进入了可能由张力缝形成的地下空隙[50] (热辐射成像系统白昼红外拼接图)。
 
地堑是由地壳中的拉伸应力(红色箭头)所形成,是由相向正断层限定的平底山谷,通常被称为地垒的高地块体隔开。

亚拔山周围巨大的裂缝系统可能是该火山最显著的特征[6],这些裂缝是表明行星岩石圈应力构造特征。当应力超过岩石屈服强度时就会形成,从而导致表面材料变形。通常,这种变形表现为在轨道图像中可识别的断层滑动[51]

亚拔山的构造特征几乎完全是延伸性的[52],由常规断层地堑张力缝所组成。亚拔山(以及一般火星上)最常见的延伸特征是平直地堑。地堑是一道由两条朝内的正断层所限定的狭长槽沟,即被围住的下沉断块(右图)。亚拔地堑可能是整个火星上最清晰的平直地堑[53],它长达1000公里(620英里),宽约2公里(1.2英里)至10公里(6.2英里),深度为100米(330英尺)至350米(1150英尺)[54]

张力缝(或节理)是地壳被撕裂时产生的延伸特征,分离的岩体间没有明显的错动。理论上,它们应呈现为具有清晰V形轮廓的深䆳裂缝,但现实中通常很难将它们与地堑区别开,因为其内部很快被周围崖壁上的坡积物填满,形成相对平坦的地堑状底表[53]。陷坑在亚拔山山体的许多地堑中很常见,可能是因表面物质塌陷而显现的地下张力缝[51]

 

亚拔山周围的地堑和裂缝(除非另有说明,以下简称断层)成群出现,依据相对于亚拔山中心的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51]。火山南部是一片地形高度断裂的广阔区域,称为刻拉尼俄斯槽沟群,它由大致平行的南北向狭长断层组成。这些断层沿火山山体散开,形成一段直径约500公里(310英里)的不完整环[6]。亚拔山西侧坡的一组断层被称为亚拔山堑沟群,而东侧坡的断层则称为坦塔罗斯槽沟群。在火山北部,断层向东北方外延数百公里。围绕亚拔山山体的弯曲断层模式在外观上被比作树瘤板上的木纹[55]。整个刻拉尼俄斯-亚拔-坦塔罗斯断层系统至少有3000公里(1900英里长)长,900-1000公里(560-1620英里)宽[56]

已提出了造成这些断层的数种原因,包括由塔尔西斯隆起、火山岩脉和亚拔山自身的地壳负荷所产生的区域应力[6]。刻拉尼俄斯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层大致呈放射状延伸至塔尔西斯中心,可能是地壳对塔尔西斯隆起下垂重量的反应。环亚拔山峰顶区的断层可能是由于亚拔山山体的重量和下方地幔岩浆抬升或底侵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52][54]。一些裂缝可能是从塔尔西斯辐射出的巨大岩墙群在地表的表现[57][58]。来自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拍摄的图像显示,亚拔山西侧坡上库阿涅堑沟群中有一列无侧垒的陷坑(右图),这些陷坑可能是因岩浆侵入地下岩石形成岩脉,而造成地表物质塌入张开的裂缝所形成[59]

河谷和冲沟

 
亚拔山西北坡河谷系统的高分辨率视图,更年轻的断层横穿了河谷,该图像宽约3公里(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

亚拔山北坡分布有许多分支河道或河谷系统,表面上类似地球上降雨产生的流域特征。亚拔山的河谷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手9号海盗号图像中被发现,它们的起源长期来一直是火星研究的主题。最常见的是火星南部高地中古老的诺亚纪河谷系统,但也出现在一些大型火山山坡上。亚拔山河谷系统在地质龄上属于亚马逊纪,因此,比南部高地的大部分河谷系统更年轻。这一事实给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认为,河谷系统是火星史早期的温暖潮湿时期,由雨水径流冲刷而成[60]。如果气候条件在数十亿年前变成了如今寒冷干燥的火星(那里不可能有降雨),人们如何解释亚拔山上更年轻的河谷?亚拔山河谷系统的形成是否与南部高地不同?如果是,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亚拔山上的河谷主要出现在火山北坡?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中[61]

海盗号图像中,亚拔山河谷系统与地球上的雨季河谷惊人地相似。河谷系统显示出精细的纹理,具有完整的平行到树状结构支谷和水系密度,可与地球上的夏威夷火山相媲美[11][62]。然而,欧空局火星快车号轨道器上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HRSC)所拍摄立体图像显示,这些河谷相对较浅(30米或更少),与持续侵蚀形成的河谷相比,更像是间歇径流侵蚀所形成的细沟或冲沟[63]。亚拔山上的河谷似乎为短暂侵蚀作用的结果,可能与火山活动期间的冰雪融化有关[63][64],或与短暂的全球气候变化期有关[12] (请参见上面的表面特征),被侵蚀物质是富冰尘埃还是疏松的火山灰目前仍不确定。

地质史

 
亚拔山西北坡有中央通道的熔岩流。注意,熔岩流被断层和地堑横切,表明断层比熔岩流年轻(热辐射成像系统)。

亚拔山保存完好的熔岩流和断层为火山演化提供了极佳的摄影地质记录,利用撞击坑计数地层学基本原理,如叠加横切关系,地质学家已能重建亚拔山大部分的地质和构造史。据信亚拔山大部分的火山构造活动都发生在火星史相对较短的间隔期内(约4亿年),主要介于晚赫斯珀里亚纪到早亚马逊纪这段期间。该地区断层和地堑的形成分为:火山形成前和与火山形成同期的两个早期阶段;地堑的两个晚期形成阶段则发生在火山活动基本结束之后[22]

根据海盗号轨道器图像,与火山形成和演化有关的火山物质被划归为由下、中和上组成的亚拔火山口地层组[12][65],按照斯坦诺叠覆律原理,地层层序中越低的地层组越古老。

最古老的单元(下段)对应于围绕亚拔山山体的宽阔熔岩裙坡,该单元的特点是一系列低矮平顶的山脊,形成一圈伸向山体西、北和东北方数百公里的放射状图案。这些山脊被解释为熔岩流[65],虽然其边缘现已退化并难以划分。具有平顶脊的宽阔熔岩流是地球上以高喷发率形成的熔岩洪流区(例如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特征[66]。因此,亚拔山最早期的火山活动可能涉及大规模喷发的低粘度熔岩,形成了火山宽阔平坦的裙坡。平坦裙坡单元的熔岩流大约在37至35亿年前喷发[12][14],时间上横跨早赫斯珀里亚到晚赫斯珀里亚边界。

中间单元属于亚马逊纪早期,构成了亚拔山主体山坡,并记录了一段由绵长管流和通道流组成的,更集中的溢流活动期。在此阶段,火山向北扩张,形成两个侧坡瓣片(有关火星上火山扩张的讨论,请参见奥林帕斯山塔尔西斯)。亚拔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层和地堑则与熔岩流同时发生。火山上任何早期的爆炸活动都可能发生在该活动中期的高潮期,这段活动期大约于34亿年前结束[12][14][67]

最年轻单元,也即早期亚马逊纪单元,涵盖了山顶高原、穹丘和破火山口复合体。这一时期的活动特点是相对较短的片状流以及山顶穹丘和大型火山口的形成,以缘于亚拔堑沟群引发其它地堑而导致山顶穹丘向东倾斜而结束。最后形成的火山地貌是山顶小盾状丘和破火山口。很久以后,大约在10亿到5亿年前,发生了可能与岩脉侵入和陷坑链形成有关的最终阶段断层作用[12][14][67]

分类

亚拔火山的分类尚不确定,一些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盾状火山[12][52],其他人则将其表述为一座低地破火山口[68](与高原火山口完全不同,后者是火星南部高地上伴有沟状火山灰沉积物的低矮古火山),还有一些认为它是火星上独有的一座火山构造[6][10],一些研究人员将亚拔山与金星上的冕状物结构进行了比较[69][70]。亚拔山与大瑟提斯火山构造有一些共同特征(参见火星的火山活动),这两座火山都为赫斯珀里亚纪年代火山,覆盖面积大,地势非常低,拥有大型不规则浅火山口。与亚拔山一样,大瑟提斯也显示出脊状管流和通道流[71]。由于亚拔山位于希腊撞击盆地对跖点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该火山的形成可能与希腊撞击造成的地壳削弱有关,后者产生了集中在行星另一侧的强烈地震波[72][73][74]

火星交互地图

阿刻戎堑沟群阿西达利亚平原阿尔巴山亚马逊平原阿俄尼亚高地阿拉伯高地阿耳卡狄亚平原阿耳古瑞高原阿耳古瑞平原克律塞平原克拉里塔斯槽沟塞东尼亚区桌山代达利亚高原埃律西昂山埃律西昂平原盖尔撞击坑哈德里亚卡火山口希腊山脉希腊平原赫斯珀利亚高原霍顿撞击坑伊卡利亚高原伊希斯平原耶泽罗撞击坑罗蒙诺索夫撞击坑卢库斯高原吕科斯沟脊地李奥撞击坑卢娜高原马莱阿高原马拉尔迪陨击坑玛莱奥提斯堑沟群Mareotis Tempe珍珠高地米氏陨击坑米兰科维奇撞击坑内彭西斯桌山群涅瑞达山脉尼罗瑟提斯桌山群诺亚高地奥林波斯槽沟群奥林帕斯山南极高原普罗米修高地普罗敦尼勒斯桌山群塞壬高地西绪福斯高原太阳高原叙利亚高原坦塔罗斯槽沟群滕比高地辛梅利亚高地示巴高地塞壬高地塔尔西斯山群特拉克图斯坑链第勒纳高地尤利西斯山乌拉纽斯火山口乌托邦平原水手谷北方大平原克珊忒高地 
  火星全球地形交互式图像地图。将悬停在图像上可查看 60 多个著名地理特征的名称,单击可链接到它们。图底颜色表示相对高度,根据来自美国宇航局火星全球探勘者号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的数据。白色和棕色表示海拔最高(+12 至 +8 公里);其次是粉红和红色(+8 至 +3 公里);黄色为 0 公里;绿色和蓝色是较低的高度(低至 -8 公里)。轴线纬度极地已备注。

另请查看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Alba Mon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201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2. ^ Watters, TR; Janes, DM. Coronae on Venus and Mars: Implications for similar structures on Earth. Geology. 1995, 23 (3): 200–204. Bibcode:1995Geo....23..200W. doi:10.1130/0091-7613(1995)023<0200:COVAMI>2.3.CO;2. 
  3. ^ Alba Patera.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2013-09-08]. (原始内容于2016-12-14). 
  4. ^ 4.0 4.1 4.2 4.3 Cattermole, 2001, p. 85.
  5. ^ Mars upside down. [2022-04-09]. (原始内容于2022-06-03).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Carr, 2006, p. 54.
  7. ^ 7.0 7.1 Plescia, J. B. Morphometric Properties of Martian Volcanoes. J. Geophys. Res. 2004, 109 (E3): E03003. Bibcode:2004JGRE..109.3003P. doi:10.1029/2002JE002031. 
  8. ^ Boyce, 2008, p. 104.
  9. ^ See Carr, 2006, p. 54, Fig. 3.10 for MOLA profile of Alba Mons compared to Olympus Mons. The difference in relief is striking.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Greeley, R.; Spudis, P. Volcanism on Mars. Rev. Geophys. Space Phys. 1981, 19 (1): 13–41. Bibcode:1981RvGSP..19...13G. doi:10.1029/rg019i001p00013. 
  11. ^ 11.0 11.1 Gulick, V.C.; Baker, V.R.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alleys on Martian Volcanoes. J. Geophys. Res. 1990, 95 (B9): 14325–14344. Bibcode:1990JGR....9514325G. doi:10.1029/jb095ib09p14325.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Ivanov, M. A.; Head, J.W. Alba Patera, Mars: Topography,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Unique Late Hesperian–Early Amazonian Shield Volcano. J. Geophys. Res. 2006, 111 (E9): E09003. Bibcode:2006JGRE..111.9003I. doi:10.1029/2005JE002469 . 
  13. ^ Werner, S.C.; Tanaka, K.L.; Skinner, J.A. Mar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Lowlands Based on Crater Counting and Geologic Mapping. Planet. Space Sci. 2011, 59 (11–12): 1143–1165. Bibcode:2011P&SS...59.1143W. doi:10.1016/j.pss.2011.03.022. 
  14. ^ 14.0 14.1 14.2 14.3 Hartmann, W.K. Martian Cratering 8: Isochron Refinement and the Chronology of Mars. Icarus. 2005, 174 (2): 317 Tbl. 3. Bibcode:2005Icar..174..294H. doi:10.1016/j.icarus.2004.11.023. 
  15. ^ Russell, J.F.; Snyder, C.W.; Kieffer, H.H. (1992). Origin and Use of Martian Nomenclature in Mars, H.H. Kieffer et al., Ed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AZ, p. 1312.
  16. ^ A Google Scholar search of the astronomy and planetary science literature from 2007 to 2011 reveals 106 uses of Alba Patera versus 5 for Alba Mons (accessed May 7, 2011).
  17. ^ Hartmann, 2003, p. 308
  18. ^ Masursky, H. An Overview of Geological Results from Mariner 9. J. Geophys. Res. 1973, 78 (20): 4009–4030. Bibcode:1973JGR....78.4009M. doi:10.1029/jb078i020p04009. 
  19. ^ Carr, M.H. Volcanism on Mars. J. Geophys. Res. 1973, 78 (20): 4049–4062. Bibcode:1973JGR....78.4049C. doi:10.1029/jb078i020p04049. 
  20. ^ Cattermole, P. Volcanic Flow Development at Alba Patera, Mars. Icarus. 1990, 83 (2): 453–493. Bibcode:1990Icar...83..453C. doi:10.1016/0019-1035(90)90079-o. 
  21. ^ Frankel, 2005, p. 134.
  22. ^ 22.0 22.1 Tanaka, K.L.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Alba Patera–Ceraunius Fossae Region of Mars. Lunar. Planet. Sci. Conf. 1990, 20: 515–523. Bibcode:1990LPSC...20..515T. 
  23. ^ Jager, K. M.; Head, J. W.; Thomson, B.; McGovern, P. J.; Solomon, S. C. (1999). Alba Patera, Mars: Characterization Using Mars Orbiter Laser Altimeter (MOLA) Data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Volcanic Edifices. 30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915.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99/pdf/1915.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MOLA Shot Counter. MIT MOLA Website. http://sebago.mit.edu/sho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May 23, 2011).
  25. ^ 25.0 25.1 25.2 Ivanov, M.A.; Head, J.W. (2002). Alba Patera, Mars: Assessment of its Evolution with MOLA and MOC Data. 33r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LPI: Houston, TX, Abstract #1349.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2/pdf/1349.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6. ^ Mouginis-Mark, P.J.; Harris, A.J.; Rowland, S.K. (2008). Terrestrial Analogs to the Calderas of the Tharsis Volcanoes on Mars in The Geology of Mars: Evidence from Earth-Based Analogs, M. Chapman,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 71.
  27. ^ Cattermole, 2001, p. 86.
  28. ^ 28.0 28.1 Christensen, P.R. Regional Dust Deposits on Mars: Physical Properties, Age, and History. J. Geophys. Res. 1986, 91 (B3): 3533–3545. Bibcode:1986JGR....91.3533C. doi:10.1029/jb091ib03p03533. 
  29. ^ Ruff, S. W.; Christensen, P. R. (2001). A Spectrally-based Global Dust Cover Index for Mars from 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Data. First Landing Site Workshop for the 2003 Mars Exploration Rovers, Abstract #9026.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mer2003/pdf/9026.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 Keszthelyi, L.P. (2006). Dusty Top of Alba Patera Volcano. University of Arizona HiRISE Website. http://hirise.lpl.arizona.edu/PSP_001510_219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May 18, 2011).
  31. ^ 31.0 31.1 Putzig, N.E. et al. (2005). Global Thermal Inertia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Mars from the MGS Mapping Mission. Icarus, 173 Tbl. 1, Fig. 5, p. 331.
  32. ^ Feldman, W.C.; Mellon, M.T.; Gasnault, O.; Maurice, S.; Prettyman, T.H. (2008). Volatiles on Mars: Scientific Results from the Mars Odyssey Neutron Spectrometer in The Martian Surface: Composition, Minera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J.F. Bell III,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 135 and Fig. 6.8. ISBN 978-0-521-86698-9.
  33. ^ Barlow, N.G. (2008). Mar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interior, Surface, and Atmo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 202. ISBN 978-0-521-85226-5.
  34. ^ Farmer, C.B.; Doms, P.E. Global Seasonal Variation of Water Vapor on Ma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ermafrost. J. Geophys. Res. 1979, 84 (B6): 2881–2888. Bibcode:1979JGR....84.2881F. doi:10.1029/jb084ib06p02881. 
  35. ^ Feldman, W. C.; Prettyman, T. H.; Maurice, S.; Lawrence, D. J.; Pathare, A.; Milliken, R. E.; Travis B. J. (2011). Search for Remnant Water Ice from Past Glacial Climates on Mars: The Mars Odyssey Neutron Spectrometer. 42n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2420.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11/pdf/2420.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Gasnault, O. (2006). Unsupervised Definition of Chemically Distinct Provinces at Mars. 37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2328.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6/pdf/2328.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 37.0 37.1 37.2 37.3 Carr, M.H.; Greeley, R.; Blasius, K.R.; Guest, J.E.; Murray, J.B. Some Martian Volcanic Features as Viewed From the Viking Orbiters. J. Geophys. Res. 1977, 82 (28): 3985–4015. Bibcode:1977JGR....82.3985C. doi:10.1029/js082i028p03985. 
  38. ^ 38.0 38.1 38.2 Cattermole, P. Sequenc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Effusion Rates of Volcanic Flows at Alba Patera, Mars. J. Geophys. Res. 1987, 92 (B4): E553–E560. Bibcode:1987JGR....92E.553C. doi:10.1029/jb092ib04p0e553. 
  39. ^ 39.0 39.1 39.2 Pieri, D.; Schneeberger, D. (1988). Morphology of Lava Flows at Alba Patera. 1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471.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1988/pdf/1471.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0. ^ Schneeberger and Pieri, 1991, cited by McGovern et al., 2001.
  41. ^ Shockey, K.M.; Glaze, L.S.; Baloga, S.M. (2004). Analysis of Alba Patera Flows: A Comparis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35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154.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4/pdf/1154.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2. ^ Carr, 2006, pp. 55–56.
  43. ^ 43.0 43.1 Riedel, S. J.; Sakimoto, S. E. H. (2002). MOLA Topographic Constraints on Lava Tube Effusion Rates for Alba Patera, Mars. 33r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410.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2/pdf/1410.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 Sakimoto, S.; Crisp, J.; Baloga, S.M. (1997). Eruption constraints on Tube-Fed Planetary Lava Flows. J. Geophys. Res., 102 6597–6614. Cited in Cattermole, 2001, p. 85.
  45. ^ Mouginis-Mark, P.J.; Zimbelman, J.R. (1987). Channels on Alba Patera, Mars: Evidence for Polygenic Eruptions. 18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346.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1987/pdf/1346.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6. ^ Mouginis-Mark, P.J.; Wilson, L.; Zimbelman, J.R. Polygenic eruptions on Alba Patera, Mars: Evidence of channel erosion on Pyroclastic Flows. Bull. Volcanol. 1988, 50 (6): 361–379. Bibcode:1988BVol...50..361M. S2CID 128622042. doi:10.1007/bf01050636. 
  47. ^ Mouginis-Mark, P.J.; Wilson, L.; Zuber, M.T. (1992). Physical Volcanology in Mars, H.H. Kieffer et al., Ed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AZ, pp. 247-248, and Fig. 6.
  48. ^ Carr, 2006, p. 56.
  49. ^ Schneeberger, D.M.; Pieri, D.C. Geomorphology and Stratigraphy of Alba Patera, Mars. J. Geophys. Res. 1991, 96 (B2): 1907–1930. Bibcode:1991JGR....96.1907S. doi:10.1029/90JB01662. 
  50. ^ Carr, 2006, p. 86, Fig. 4.6.
  51. ^ 51.0 51.1 51.2 Banerdt, W.B.; Golombek, M.P.; Tanaka, K.L. (1992). Stress and Tectonics on Mars in Mars, H.H. Kieffer et al., Ed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AZ, pp. 248–297.
  52. ^ 52.0 52.1 52.2 McGovern, P.J. et al. (2001). Extension and Uplift at Alba Patera, Mars: Insights from MOLA Observations and Loading Models. J. Geophys. Res., 106(E10), 23,769–23,809.
  53. ^ 53.0 53.1 Carr, 2006, pp. 86–87.
  54. ^ 54.0 54.1 Cailleau, B.; et al. Modeling Volcanic Deformation in a Regional Stress Field: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raben Structures on Alba Patera, Mars (PDF). J. Geophys. Res. 2003, 108 (E12): 5141 [2022-04-09]. Bibcode:2003JGRE..108.5141C. doi:10.1029/2003JE002135.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7-20). 
  55. ^ Morton, 2002, p.101-102.
  56. ^ Raitala, J. Composite Graben Tectonics of Alba Patera on Mars. Earth, Moon, and Planets. 1988, 42 (3): 277–291. Bibcode:1988EM&P...42..277R. S2CID 122146033. doi:10.1007/bf00058491. 
  57. ^ Scott, E.D.; Wilson, L.; Head III, J.W. Emplacement of Giant Radial Dikes in the Northern Tharsis Region of Mars. J. Geophys. Res. 2002, 107 (E4): 5019. Bibcode:2002JGRE..107.5019S. doi:10.1029/2000JE001431 . 
  58. ^ Okubo, C. H.; Schultz, R.A. (2005). Evidence of Tharsis-Radial Dike Intrusion in Southeast Alba Patera from MOLA-based Topography of Pit Crater Chains. 36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007.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5/pdf/1007.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9. ^ University of Arizona HiRISE Website. http://hirise.lpl.arizona.edu/PSP_010345_215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0. ^ Craddock, R. A.; Howard, A. D. The Case for Rainfall on a Warm, Wet Early Mars (PDF). J. Geophys. Res. 2002, 107 (E11): 5111 [2022-04-09]. Bibcode:2002JGRE..107.5111C. doi:10.1029/2001JE001505. (原始内容 (PDF)于2022-12-07). 
  61. ^ See Carr, M.H. (1996). Water on M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pp.90–92, for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62. ^ Gulick, V.C. (2005). Revisiting Valley Development on Martian Volcanoes Using MGS and Odyssey Data. 36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2345.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5/pdf/2345.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3. ^ 63.0 63.1 Ansan, V.; Mangold, N.; Masson, Ph.; Neukum, G. (2008). The Topography of Valley Networks on Mars: Comparison Between Valleys of Different Ages. 3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585.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8/pdf/1585.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4. ^ Gulick, V.C. Origin of the Valley Networks on Mars: a Hydrological Perspective. Geomorphology. 2001, 37 (3–4): 241–268. Bibcode:2001Geomo..37..241G. doi:10.1016/s0169-555x(00)00086-6. hdl:2060/20000092094 . 
  65. ^ 65.0 65.1 Scott, D.H.; Tanaka, K.L. (1986). Geologic Map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Region of Mars. USGS Miscellaneous Investigations Series Map I–1802–A.
  66. ^ Hooper, P. R. (1988). The Columbia River Basalt, in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J. D. Macdougall, Ed.; Springer: New York, pp 1–33 and Self, S.; Thordarson, T.; Keszthelyi, L. (1997). Emplacement of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 Lava Flows, in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J. J. Mahoney and M. F. Coffin, Eds.; AGU, Monograph 100, pp. 381–410. Cited in Ivanov and Head (2006), p. 21.
  67. ^ 67.0 67.1 Ivanov and Head (2006), Fig. 32.
  68. ^ Cattermole, 2001, p. 72
  69. ^ Barlow, N.G.; Zimbleman, J.R. (1988). Venusian Coronae: Comparisons to Alba Patera, Mars. 1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019.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1988/pdf/1019.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0. ^ Watters, T.R.; Janes, D.M. Coronae on Venus and Mars: Implications for Similar Structures on Earth. Geology. 1995, 23 (3): 200–204. Bibcode:1995Geo....23..200W. doi:10.1130/0091-7613(1995)023<0200:COVAMI>2.3.CO;2. 
  71. ^ Woodcock, B. L.; Sakimoto, S. E. H. (2006). Lava Tube Flow: Constraints on Maximum Sustained Eruption Rates for Major Martian Volcanic Edifices. 37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992. http://www.lpi.usra.edu/meetings/lpsc2006/pdf/1992.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2. ^ Peterson, J. E. Antipodal Effects of Major Basin-Forming Impacts on Mar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March 1978, IX: 885–886. Bibcode:1978LPI.....9..885P. 
  73. ^ Williams, D. A.; Greeley, R. The Formation of Antipodal-Impact Terrains on Mars (PDF).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1991, XXII: 1505–1506 [2012-07-04].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4-02). 
  74. ^ Williams, D. A.; Greeley, R. Assessment of antipodal-impact terrains on Mars. Icarus. 1994, 110 (2): 196–202. Bibcode:1994Icar..110..196W. doi:10.1006/icar.1994.1116. 

延伸阅读

  • Boyce, Joseph, M. (2008). The Smithsonian Book of Mars; Konecky & Konecky: Old Saybrook, CT, ISBN 978-1-58834-074-0
  • Carr, Michael, H. (2006). The Surface of M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ISBN 978-0-521-87201-0.
  • Cattermole, Peter, J. (2001). Mars: The Mystery Unfol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ISBN 978-0-19-521726-1.
  • Frankel, Charles (2005). Worlds on Fire: Volcanoes on the Earth, the Moon, Mars, Venus and I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ISBN 978-0-521-80393-9.
  • Hartmann, William, K. (2003). A Traveler’s Guide to Mars: The Mysterious Landscapes of the Red Planet; Workman: New York, ISBN 0-7611-2606-6.
  • Morton, Oliver (2003). Mapping Mars: Science, Imagination, and the Birth of a World; Picador: New York, ISBN 0-312-42261-X.

外部链接

  • 2017年,火星快车号拍摄的从北极向下延伸背景中出现的亚拔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阿尔巴山, 亚拔山, alba, mons, 是火星塔尔西斯区北部的一座火山, 以前和现在也偶尔称之为亚拔火山口, 该术语后来仅限于火山顶部最初也被称为阿卡迪亚环, 的破火山口, 就表面积而言, 它是火星上最大的火山, 其火山流场从山顶至少漫延了1350公里, 840英里, 尽管该火山的跨度与美国相当, 但它的最高点高度仅为6, 8公里, 大约是该星球上最高的火山, 奥林帕斯山高度的三分之一, 亚拔山山体整体非常平缓, 火山北侧坡, 也是最陡峭的, 的平均坡度仅为0, 5度, 比其他大型塔尔西斯火山低五倍多, 大体. 亚拔山 Alba Mons 是火星塔尔西斯区北部的一座火山 以前和现在也偶尔称之为亚拔火山口 该术语后来仅限于火山顶部最初也被称为阿卡迪亚环 2 的破火山口 3 就表面积而言 它是火星上最大的火山 其火山流场从山顶至少漫延了1350公里 840英里 4 5 尽管该火山的跨度与美国相当 但它的最高点高度仅为6 8公里 6 大约是该星球上最高的火山 奥林帕斯山高度的三分之一 7 亚拔山山体整体非常平缓 火山北侧坡 也是最陡峭的 的平均坡度仅为0 5度 比其他大型塔尔西斯火山低五倍多 6 8 大体上看 亚拔山类似于火星表面一块巨大但几乎没有隆起的疤痕 9 它是一座独特的火山结构 在地球或火星其他地方都没有类似物 6 亚拔山海盗号拍摄的亚拔山图像 在轨道照片中几乎看不清该火山的起伏 它的东侧 右 是被称为坦塔罗斯堑沟群的大面积裂缝系统 而西侧翼较狭窄的裂缝系统则是亚拔堑沟群 位置阿耳卡狄亚区坐标40 30 N 250 24 E 40 5 N 250 4 E 40 5 250 4 坐标 40 30 N 250 24 E 40 5 N 250 4 E 40 5 250 4 1 海拨6 8公里发现者水手9号除了巨大的面积和低矮的地势外 亚拔山还有许多其他的显著特征 火山中部环绕着一圈不完整的断层 地堑 和裂缝环 东西两侧分别分布着坦塔罗斯堑沟群和亚拔堑沟群 该火山还保存有完好 悠久的熔岩流 这些熔岩流从火山中心区呈放射状向外延伸 一些绵长的单道熔岩流 超过300公里 意味着熔岩流动性 低黏度 极高且流量很大 10 许多熔岩流具有独特的形态 由绵长 带有断续中央流道的蜿蜒山脊构成 山脊之间的低洼区域 特别是沿火山北坡 显示出可能由径流形成的分支状浅沟和河道 河谷系统 11 亚拔山拥有塔尔西斯地区一些最古老且广泛暴露的火山沉积物 地质证据表明 亚拔山的主要火山活动比奥林帕斯山和塔尔西斯火山群结束得更早 亚拔山火山沉积物的地质龄范围为赫斯珀里亚纪到早期亚马逊纪时期 12 约36亿 13 至32亿年前 14 目录 1 命名来源 2 位置和大小 3 物理特征 4 表面特征 5 地质 5 1 熔岩流 5 2 构造特征 5 3 河谷和冲沟 5 4 地质史 6 分类 7 火星交互地图 8 另请查看 9 参考文献 10 延伸阅读 11 外部链接命名来源 编辑 亚拔山及周边地区的火星轨道激光高度计地形图 主山体为红色至橙色 周围裙坡呈黄橙色到绿色 由于该火山横跨火星分界线 因此 北部地形地势最高 构成火山下半部分的刻拉尼俄斯槽沟群高地像把手一样向南延伸 多年来 该火山的正式名称是亚拔火山口 火山口一词在拉丁语中表示浅茶杯或茶碟 该术语适用于某些定义不清 在早期探测器图像中显示起源于火山 而非撞击 的扇贝状边缘凹坑 15 2007年9月 国际天文联合会将该火山更名为亚拔山 而为两处中央洼地 火山口 保留了亚拔火山口 Alba Patera 一词 1 尽管如此 在行星科学文献中 整座火山仍被普遍称为亚拔火山口 16 亚拔一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白色 指的是从地球望远镜中在该地区上空常看到的云 17 该火山由水手9号探测器于1972年所发现 最初被称为亚拔火山特征 18 或阿耳卡迪亚环 19 指火山周围的部分裂缝环 1973年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该火山命名为亚拔火山口 1 在了解了其背景后 这座火山通常被简称为亚拔 位置和大小 编辑亚拔山中心坐标位于阿耳卡狄亚区 MC 3 40 28 N 250 24 E 40 47 N 250 4 E 40 47 250 4 处 而火山西侧大部分则位于相邻的迪阿克里亚区 MC 2 1 从火山流出的熔岩流最远分别抵达北纬61度和南纬26度 北部的塔尔西斯区 处 如果将火山流的外沿算作火山山底 则亚拔山的南北跨度约为2000公里 1200英里 最大宽度达3000公里 1900英里 6 占地面积至少570万公里2 20 体积约250万公里3 12 该火山位于塔尔西斯隆起北部 其规模之大 地质之独特 几乎可将其视作一座完整的火山 21 22 虽然亚拔山最高点位于火星基准面以上6 8公里 但火山北侧山顶与周围地形 地势 间的落差更大 北侧约有7 1公里 23000英尺 而南侧只为2 6公里 8500英尺 造成这种不对称的原因 是亚拔山横跨在南部陨坑高地和北部低地之间的火星分界线上 火山下方的平原朝向北面 23 平均表面高度 低于 火星基准面4 5公里 15000英尺 的北方大平原倾斜 亚拔山南部则构建在一道宽阔 与刻拉尼俄斯槽沟群断层的诺亚纪年代地形相对应的南北地形脊上 12 左图 物理特征 编辑 火星轨道激光高度计显示的亚拔山南 上图 和北侧 下图 主山体 上图 和山顶穹丘地势夸大图 垂直方向扩大了十倍 亚拔山的大小和低矮的结构使其很难进行视觉研究 因为在轨道照片中 火山大部分地形都无法辨出 但在1997年至2001年间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探测器上的火星轨道激光高度计对整个火星进行了6 7亿次以上 24 的精确高程测量 利用激光高度计数据 行星科学家们能够研究该火山形状和地形的细微细节 这些细节在早期探测器 如海盗号拍摄的图像中都无法看到 12 亚拔山中央破火山口复合体 比其他塔尔西斯火山的破火山口更浅 在较大火山口内有一座顶部覆盖着一同心圆特征的盾状丘 热辐射成像系统白昼红外拼接图 该火山由两个大致同心的部分组成 1 直径约1500公里 930英里 1000公里 620英里 的卵状中央山体 周围环绕着 2 巨大的 近乎水平的熔岩流裙坡 向外延伸约1000公里 620英里 甚或更远 中央山体是该火山的主干部分 以裙坡内侧边界明显的坡折带为标志 从中央山体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宽大扇形瓣片 或肩坡 使火山在东西方向上拉长 12 25 中央山体主坡是火山上最陡峭的斜坡 虽然仍只有1度 山体顶部和上侧坡被地堑部分环切 这些环是亚拔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裂系统 6 的一部分 地堑环内有一圈非常低的环形区 部分区域的反转斜坡 6 形成一处高原 其顶部坐落了一座350公里 220英里 宽的中央穹丘 嵌套着一座不规则的火山口 25 因此 亚拔山的中央山体就像一座部分坍塌的盾状火山 顶部坐落了一座明显东斜的小穹丘 右图 破火山口复合体由一个位于山顶穹丘中心 直径约170公里 110英里 100公里 62英里 的大破火山口和另一个位于大火山口南半部 较小的肾形破火山口 约65公里 40英里 45公里 28英里 组成 两座火山口相对较浅 4 最大深度仅1 2公里 7 大破火山口最西侧围绕着一道500米 1600英尺 高的半圆形陡壁 这堵陡壁在破火山口南北两端消失 在那里它被来自更年轻 更小破火山口的火山流掩埋 4 较小火山口则由一圈高度在数百米范围内变化的峭壁勾勒出来 两座破火山口的崖壁都呈扇贝边状 表明曾发生过多次地面沉降和 或块体崩塌 12 两座数百米高的小盾状或穹顶丘出现在大火山口内和附近处 大火山口内盾状丘直径约50公里 31英里 顶部有一个直径10公里 6 2英里 的奇特同心圆特征 12 25 见左图 破火山口是火山喷发后被抽空和耗尽的岩浆室坍塌所形成 火山口的大小使科学家能够推断出火山顶下方岩浆室的几何形状和深度 26 与在奥林帕斯山和大多数其他塔尔西斯火山上看到的破火山口相比 亚拔山较浅的火山口意味着下方的岩浆库比它的邻居更宽更浅 27 表面特征 编辑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拍摄的亚拔山小破火山口西南边缘上的尘埃覆盖层 亚拔山中央山体大部分都蒙覆着一层厚约2米 6 6英尺 的尘埃 28 29 在高分辨率山顶图像中可看到尘埃层 右图 在某些地方 尘埃被风吹刮成流线型 并被小型山体滑坡切割 然而 有一些孤立尘埃区看上去很平整 并未受到风的干扰 30 该地区高反照率 反射率 和低热惯性表面也表明覆盖着厚厚的尘埃 火星尘埃在视觉上很亮 反照率 gt 0 27 并由于其粒度较小 lt 40微米 0 0016英寸 而具有较低的热惯性 28 31 参见火星表面 然而 火山北侧和更北面裙坡区域的热惯性很高 反照率也较低 这表明与火山其他部分相比 亚拔山北部地表面可能含有更丰富的硬壳 沙粒和岩石 31 高热惯性也可能表明存在暴露的水冰 由2001火星奥德赛号中子光谱仪 MONS 检测到的超热中子产生的水当量氢 WEH 理论模型表明 亚拔山北侧地表下的表岩屑中可能含有7 6 的水当量氢 按质量计 32 这种丰度表明可能存在以残存冰或水合矿物形式的水 33 亚拔山是火星上数个可能含有早期 100万至1000万年前 保存下来的较厚近地表冰沉积物地区之一 当时火星的转轴倾角 倾角 较高 山地冰川存在于中纬度和热带地区 在目前条件下 这些位置的水冰并不稳定 会倾向于升华进入大气层 34 理论计算表明 如果残存冰被高反照率和低热惯性物质 如尘埃 覆盖 则可在1米以下的深度被保存下来 35 由于整个地区地表尘埃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 很难从轨道反射光谱中确定构成亚拔山岩石的矿物成分 但是 火星全球范围内的地表成分可从2001火星奥德赛号上伽马射线光谱仪 GRS 数据中推断出来 该仪器使科学家能够确定浅层地表下氢 H 硅 Si 铁 Fe 氯 Cl 钍 Th 和钾K 的分布 伽马射线光谱仪数据的多元分析表明 亚拔山和塔尔西斯区的其余部分属于一个化学性质不同的区域 其特征是硅 19 wt 钍 0 58pppm 和钾 0 29 wt 含量相对较低 但氯的丰度 0 56 wt 高于火星表面平均水平 36 硅含量低表明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成岩石 如玄武岩和纯橄岩 近期 亚拔山不太可能成为无人着陆器的目标地 厚厚的尘埃覆盖层掩盖了下面的基岩 可能难以获取 原位 岩石样本 从而降低了该地点的科探价值 尘埃层也可能会导致漫游车出现严重的操控问题 有意思的是 它的山顶区最初曾被列为海盗2号着陆器的主要备降点 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初水手9号拍摄的照片中 该区域显得非常平坦 37 地质 编辑 流向亚拔山北侧和西北侧坡的熔岩流 这些蜿蜒的山脊为管道和通道式熔岩流 北部细微 退化的流体和山脊则是亚拔山宽阔熔岩坡的一部分 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 对亚拔山的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熔岩流形态和切割坡体的断层形状上 火山表面的特征 如冲沟和河谷系统 也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探索的总体目标是破译该火山的地质史及其形成的构造过程 这种理解可揭示火星内部的性质及演变 以及火星的气候史 亚拔山以其熔岩流突出的长度 多样性和清晰外观而著称 37 许多熔岩流从山顶向外辐射 但其他熔岩流似乎来自火山下侧的喷口和裂缝 38 单条熔岩流的长度可能超过500公里 310英里 39 山顶破火山口附近的熔岩流似乎比火山较远部位的熔岩流更短更窄 40 亚拔山上最常见的两种火山流类型是片状流和管道及通道流 熔岩流 编辑 亚拔山西北坡的片状流 注意多个重叠的瓣片 热辐射成像系统 片状流 也称为页状流 39 形成多片边缘陡峭的重叠瓣块 这些平顶状的熔岩流一般缺少中央通道 在火山上侧坡通常约5公里 3 1英里 宽 但会扩展得更大 并在下游末端 远端 呈叶瓣状 38 它们中大多数似乎起源于亚拔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裂环附近 但实际上片状流喷口并不可见 可能已被自身的喷流物所掩埋 10 根据轨道激光高度计对许多片状流测得的数据 其厚度在20米 66英尺 到130米 430英尺 不等 通常远端边缘处的熔岩流层最厚 41 亚拔山两侧第二种主要的熔岩流称为管道和通道流 或峰顶流 39 它们形成了从火山中心区向外辐射的绵长而弯曲的山脊 通常有5 10公里 3 1 6 2英里 宽 单道山脊可能有一条不连续的通道或沿着其顶部延伸的凹坑线 管道流和通道流在火山西侧坡尤为突出 可以追踪到数百公里长的不同山脊 山脊的起源尚不确定 它们可能是通过在通道或管道口连续堆积凝固的熔岩而形成 每次流动熔岩的喷涌都会增加山脊的长度 42 除了这两种主要的熔岩流类型外 亚拔山周围还存在大量无法区分的熔岩流 这些熔岩流要么过于退化 无法描述其特征 要么具有混合的特征 沿亚拔山下侧山坡可见到很多边缘模糊 表面崎岖被解释为熔岩流的平顶山脊 10 37 它们随着与主山体距离的增远 其外观变得不那么锐峭 12 在高分辨率图像中 火山上侧坡的许多熔岩流最初被描述为中心通道带有堤坝状山脊的片状流 43 熔岩流的形态可以指示熔岩熔融时的性质 如流变性和流量等 总之 这些特性可以提供熔岩成分和喷发速率的线索 37 例如 地球上的熔岩管只形成于玄武岩成分的熔岩中 而富含二氧化硅的安山岩熔岩则太粘稠 无法形成管状体 10 对亚拔熔岩流的早期量化分析表明 38 它的熔浆屈服强度和黏度较低 且以极高的速度喷发 亚拔山异常低的轮廓表明 火山构造过程中涉及到流动性极高的岩浆 可能是科马提岩 这是一种在极高温度下形成的原始超镁铁质熔岩 4 然而 有关管道和通道流的最新研究表明 其熔岩粘度位于典型的玄武岩范围内 在100到100万帕斯卡 秒 1之间 44 计算的流速也低于最初的设想 每秒在10到130万米3之间 亚拔山较低喷发率范围在速率最高的地球火山流范围内 如1984年的茂纳洛亚火山 北昆士兰 麦克布赖德地区 和哥伦比亚河玄武岩 但最高范围则比地球上任何火山的喷发速率都高出数个量级 43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一些研究人员怀疑亚拔山的喷发在其早期发展阶段包含了大量的火山碎屑岩 因此也有爆炸活动 证据来源于火山北侧坡上分布着许多似乎由流水冲刷出的河谷系统 见下文 这一证据结合热惯性数据 表明表面是以易于侵蚀的细粒物质 如火山灰为主 如果该火山主要由火山碎屑流沉积物 熔结凝灰岩 构成 则火山极低的轮廓也就更容易解释 45 46 47 来自火星全球探勘者号和2001火星奥德赛号探测器的最新数据显示 没有具体证据表明亚拔曾发生过爆炸性喷发 对火山北侧河谷系统的另一种解释是 它们是通过地下水侵蚀或融化的亚马逊纪年代所沉积的含冰尘埃而形成 12 48 总之 目前对亚拔火山的地质分析表明 该火山是由流变特性类似玄武岩的熔岩构成 49 如果亚拔山曾发生过早期爆炸活动 则大部分证据 大量的灰烬沉积物形式 已被更年轻的玄武岩熔岩所掩埋 12 构造特征 编辑 亚拔东侧坡体上坦塔罗斯槽沟群的平直地堑和地垒 陷坑线表明水流进入了可能由张力缝形成的地下空隙 50 热辐射成像系统白昼红外拼接图 地堑是由地壳中的拉伸应力 红色箭头 所形成 是由相向正断层限定的平底山谷 通常被称为地垒的高地块体隔开 亚拔山周围巨大的裂缝系统可能是该火山最显著的特征 6 这些裂缝是表明行星岩石圈中应力的构造特征 当应力超过岩石屈服强度时就会形成 从而导致表面材料变形 通常 这种变形表现为在轨道图像中可识别的断层滑动 51 亚拔山的构造特征几乎完全是延伸性的 52 由常规断层 地堑和张力缝所组成 亚拔山 以及一般火星上 最常见的延伸特征是平直地堑 地堑是一道由两条朝内的正断层所限定的狭长槽沟 即被围住的下沉断块 右图 亚拔地堑可能是整个火星上最清晰的平直地堑 53 它长达1000公里 620英里 宽约2公里 1 2英里 至10公里 6 2英里 深度为100米 330英尺 至350米 1150英尺 54 张力缝 或节理 是地壳被撕裂时产生的延伸特征 分离的岩体间没有明显的错动 理论上 它们应呈现为具有清晰V形轮廓的深䆳裂缝 但现实中通常很难将它们与地堑区别开 因为其内部很快被周围崖壁上的坡积物填满 形成相对平坦的地堑状底表 53 陷坑链在亚拔山山体的许多地堑中很常见 可能是因表面物质塌陷而显现的地下张力缝 51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显示的库阿涅堑沟群中的一排陷坑 亚拔山周围的地堑和裂缝 除非另有说明 以下简称断层 成群出现 依据相对于亚拔山中心的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 51 火山南部是一片地形高度断裂的广阔区域 称为刻拉尼俄斯槽沟群 它由大致平行的南北向狭长断层组成 这些断层沿火山山体散开 形成一段直径约500公里 310英里 的不完整环 6 亚拔山西侧坡的一组断层被称为亚拔山堑沟群 而东侧坡的断层则称为坦塔罗斯槽沟群 在火山北部 断层向东北方外延数百公里 围绕亚拔山山体的弯曲断层模式在外观上被比作树瘤板上的木纹 55 整个刻拉尼俄斯 亚拔 坦塔罗斯断层系统至少有3000公里 1900英里长 长 900 1000公里 560 1620英里 宽 56 已提出了造成这些断层的数种原因 包括由塔尔西斯隆起 火山岩脉和亚拔山自身的地壳负荷所产生的区域应力 6 刻拉尼俄斯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层大致呈放射状延伸至塔尔西斯中心 可能是地壳对塔尔西斯隆起下垂重量的反应 环亚拔山峰顶区的断层可能是由于亚拔山山体的重量和下方地幔岩浆抬升或底侵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 52 54 一些裂缝可能是从塔尔西斯辐射出的巨大岩墙群在地表的表现 57 58 来自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拍摄的图像显示 亚拔山西侧坡上库阿涅堑沟群中有一列无侧垒的陷坑 右图 这些陷坑可能是因岩浆侵入地下岩石形成岩脉 而造成地表物质塌入张开的裂缝所形成 59 河谷和冲沟 编辑 亚拔山西北坡河谷系统的高分辨率视图 更年轻的断层横穿了河谷 该图像宽约3公里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 亚拔山北坡分布有许多分支河道或河谷系统 表面上类似地球上降雨产生的流域特征 亚拔山的河谷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手9号和海盗号图像中被发现 它们的起源长期来一直是火星研究的主题 最常见的是火星南部高地中古老的诺亚纪河谷系统 但也出现在一些大型火山山坡上 亚拔山河谷系统在地质龄上属于亚马逊纪 因此 比南部高地的大部分河谷系统更年轻 这一事实给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们认为 河谷系统是火星史早期的温暖潮湿时期 由雨水径流冲刷而成 60 如果气候条件在数十亿年前变成了如今寒冷干燥的火星 那里不可能有降雨 人们如何解释亚拔山上更年轻的河谷 亚拔山河谷系统的形成是否与南部高地不同 如果是 又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亚拔山上的河谷主要出现在火山北坡 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中 61 在海盗号图像中 亚拔山河谷系统与地球上的雨季河谷惊人地相似 河谷系统显示出精细的纹理 具有完整的平行到树状结构支谷和水系密度 可与地球上的夏威夷火山相媲美 11 62 然而 欧空局火星快车号轨道器上的高分辨率立体相机 HRSC 所拍摄立体图像显示 这些河谷相对较浅 30米或更少 与持续侵蚀形成的河谷相比 更像是间歇径流侵蚀所形成的细沟或冲沟 63 亚拔山上的河谷似乎为短暂侵蚀作用的结果 可能与火山活动期间的冰雪融化有关 63 64 或与短暂的全球气候变化期有关 12 请参见上面的表面特征 被侵蚀物质是富冰尘埃还是疏松的火山灰目前仍不确定 地质史 编辑 亚拔山西北坡有中央通道的熔岩流 注意 熔岩流被断层和地堑横切 表明断层比熔岩流年轻 热辐射成像系统 亚拔山保存完好的熔岩流和断层为火山演化提供了极佳的摄影地质记录 利用撞击坑计数和地层学基本原理 如叠加和横切关系 地质学家已能重建亚拔山大部分的地质和构造史 据信亚拔山大部分的火山构造活动都发生在火星史相对较短的间隔期内 约4亿年 主要介于晚赫斯珀里亚纪到早亚马逊纪这段期间 该地区断层和地堑的形成分为 火山形成前和与火山形成同期的两个早期阶段 地堑的两个晚期形成阶段则发生在火山活动基本结束之后 22 根据海盗号轨道器图像 与火山形成和演化有关的火山物质被划归为由下 中和上段组成的亚拔火山口地层组 12 65 按照斯坦诺叠覆律原理 地层层序中越低的地层组越古老 最古老的单元 下段 对应于围绕亚拔山山体的宽阔熔岩裙坡 该单元的特点是一系列低矮平顶的山脊 形成一圈伸向山体西 北和东北方数百公里的放射状图案 这些山脊被解释为熔岩流 65 虽然其边缘现已退化并难以划分 具有平顶脊的宽阔熔岩流是地球上以高喷发率形成的熔岩洪流区 例如哥伦比亚河玄武岩 的特征 66 因此 亚拔山最早期的火山活动可能涉及大规模喷发的低粘度熔岩 形成了火山宽阔平坦的裙坡 平坦裙坡单元的熔岩流大约在37至35亿年前喷发 12 14 时间上横跨早赫斯珀里亚到晚赫斯珀里亚边界 中间单元属于亚马逊纪早期 构成了亚拔山主体山坡 并记录了一段由绵长管流和通道流组成的 更集中的溢流活动期 在此阶段 火山向北扩张 形成两个侧坡瓣片 有关火星上火山扩张的讨论 请参见奥林帕斯山和塔尔西斯 亚拔和坦塔罗斯槽沟群断层和地堑则与熔岩流同时发生 火山上任何早期的爆炸活动都可能发生在该活动中期的高潮期 这段活动期大约于34亿年前结束 12 14 67 最年轻单元 也即早期亚马逊纪单元 涵盖了山顶高原 穹丘和破火山口复合体 这一时期的活动特点是相对较短的片状流以及山顶穹丘和大型火山口的形成 以缘于亚拔堑沟群引发其它地堑而导致山顶穹丘向东倾斜而结束 最后形成的火山地貌是山顶小盾状丘和破火山口 很久以后 大约在10亿到5亿年前 发生了可能与岩脉侵入和陷坑链形成有关的最终阶段断层作用 12 14 67 分类 编辑亚拔火山的分类尚不确定 一些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盾状火山 12 52 其他人则将其表述为一座低地破火山口 68 与高原火山口完全不同 后者是火星南部高地上伴有沟状火山灰沉积物的低矮古火山 还有一些认为它是火星上独有的一座火山构造 6 10 一些研究人员将亚拔山与金星上的冕状物结构进行了比较 69 70 亚拔山与大瑟提斯火山构造有一些共同特征 参见火星的火山活动 这两座火山都为赫斯珀里亚纪年代火山 覆盖面积大 地势非常低 拥有大型不规则浅火山口 与亚拔山一样 大瑟提斯也显示出脊状管流和通道流 71 由于亚拔山位于希腊撞击盆地对跖点上 一些研究人员推测 该火山的形成可能与希腊撞击造成的地壳削弱有关 后者产生了集中在行星另一侧的强烈地震波 72 73 74 火星交互地图 编辑 火星全球地形的交互式图像地图 将悬停在图像上可查看 60 多个著名地理特征的名称 单击可链接到它们 图底颜色表示相对高度 根据来自美国宇航局火星全球探勘者号上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的数据 白色和棕色表示海拔最高 12 至 8 公里 其次是粉红和红色 8 至 3 公里 黄色为 0 公里 绿色和蓝色是较低的高度 低至 8 公里 轴线是经纬度 极地已备注 另请查看 火星探测车地图和火星纪念地地图 查看 讨论 另请查看 编辑火星地理 火星地理 火星山脉高度列表 大塔穆火山 火星的火山活动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1 3 Alba Mon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2013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08 Watters TR Janes DM Coronae on Venus and Mars Implications for similar structures on Earth Geology 1995 23 3 200 204 Bibcode 1995Geo 23 200W doi 10 1130 0091 7613 1995 023 lt 0200 COVAMI gt 2 3 CO 2 Alba Patera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2013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2 14 4 0 4 1 4 2 4 3 Cattermole 2001 p 85 Mars upside down 2022 04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3 6 0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6 8 6 9 Carr 2006 p 54 7 0 7 1 Plescia J B Morphometric Properties of Martian Volcanoes J Geophys Res 2004 109 E3 E03003 Bibcode 2004JGRE 109 3003P doi 10 1029 2002JE002031 Boyce 2008 p 104 See Carr 2006 p 54 Fig 3 10 for MOLA profile of Alba Mons compared to Olympus Mons The difference in relief is striking 10 0 10 1 10 2 10 3 10 4 Greeley R Spudis P Volcanism on Mars Rev Geophys Space Phys 1981 19 1 13 41 Bibcode 1981RvGSP 19 13G doi 10 1029 rg019i001p00013 11 0 11 1 Gulick V C Baker V R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Valleys on Martian Volcanoes J Geophys Res 1990 95 B9 14325 14344 Bibcode 1990JGR 9514325G doi 10 1029 jb095ib09p14325 12 00 12 01 12 02 12 03 12 04 12 05 12 06 12 07 12 08 12 09 12 10 12 11 12 12 12 13 12 14 12 15 Ivanov M A Head J W Alba Patera Mars Topography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Unique Late Hesperian Early Amazonian Shield Volcano J Geophys Res 2006 111 E9 E09003 Bibcode 2006JGRE 111 9003I doi 10 1029 2005JE002469 Werner S C Tanaka K L Skinner J A Mar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Lowlands Based on Crater Counting and Geologic Mapping Planet Space Sci 2011 59 11 12 1143 1165 Bibcode 2011P amp SS 59 1143W doi 10 1016 j pss 2011 03 022 14 0 14 1 14 2 14 3 Hartmann W K Martian Cratering 8 Isochron Refinement and the Chronology of Mars Icarus 2005 174 2 317 Tbl 3 Bibcode 2005Icar 174 294H doi 10 1016 j icarus 2004 11 023 Russell J F Snyder C W Kieffer H H 1992 Origin and Use of Martian Nomenclature in Mars H H Kieffer et al Ed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AZ p 1312 A Google Scholar search of the astronomy and planetary science literature from 2007 to 2011 reveals 106 uses of Alba Patera versus 5 for Alba Mons accessed May 7 2011 Hartmann 2003 p 308 Masursky H An Overview of Geological Results from Mariner 9 J Geophys Res 1973 78 20 4009 4030 Bibcode 1973JGR 78 4009M doi 10 1029 jb078i020p04009 Carr M H Volcanism on Mars J Geophys Res 1973 78 20 4049 4062 Bibcode 1973JGR 78 4049C doi 10 1029 jb078i020p04049 Cattermole P Volcanic Flow Development at Alba Patera Mars Icarus 1990 83 2 453 493 Bibcode 1990Icar 83 453C doi 10 1016 0019 1035 90 90079 o Frankel 2005 p 134 22 0 22 1 Tanaka K L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Alba Patera Ceraunius Fossae Region of Mars Lunar Planet Sci Conf 1990 20 515 523 Bibcode 1990LPSC 20 515T Jager K M Head J W Thomson B McGovern P J Solomon S C 1999 Alba Patera Mars Characterization Using Mars Orbiter Laser Altimeter MOLA Data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Volcanic Edifices 30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915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99 pdf 1915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LA Shot Counter MIT MOLA Website http sebago mit edu sho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May 23 2011 25 0 25 1 25 2 Ivanov M A Head J W 2002 Alba Patera Mars Assessment of its Evolution with MOLA and MOC Data 33r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LPI Houston TX Abstract 1349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2 pdf 1349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uginis Mark P J Harris A J Rowland S K 2008 Terrestrial Analogs to the Calderas of the Tharsis Volcanoes on Mars in The Geology of Mars Evidence from Earth Based Analogs M Chapman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 71 Cattermole 2001 p 86 28 0 28 1 Christensen P R Regional Dust Deposits on Mars Physical Properties Age and History J Geophys Res 1986 91 B3 3533 3545 Bibcode 1986JGR 91 3533C doi 10 1029 jb091ib03p03533 Ruff S W Christensen P R 2001 A Spectrally based Global Dust Cover Index for Mars from 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Data First Landing Site Workshop for the 2003 Mars Exploration Rovers Abstract 9026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mer2003 pdf 9026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eszthelyi L P 2006 Dusty Top of Alba Patera Volcano University of Arizona HiRISE Website http hirise lpl arizona edu PSP 001510 219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May 18 2011 31 0 31 1 Putzig N E et al 2005 Global Thermal Inertia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Mars from the MGS Mapping Mission Icarus 173 Tbl 1 Fig 5 p 331 Feldman W C Mellon M T Gasnault O Maurice S Prettyman T H 2008 Volatiles on Mars Scientific Results from the Mars Odyssey Neutron Spectrometer in The Martian Surface Composition Minera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J F Bell III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 135 and Fig 6 8 ISBN 978 0 521 86698 9 Barlow N G 2008 Mar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interior Surface and Atmo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p 202 ISBN 978 0 521 85226 5 Farmer C B Doms P E Global Seasonal Variation of Water Vapor on Ma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ermafrost J Geophys Res 1979 84 B6 2881 2888 Bibcode 1979JGR 84 2881F doi 10 1029 jb084ib06p02881 Feldman W C Prettyman T H Maurice S Lawrence D J Pathare A Milliken R E Travis B J 2011 Search for Remnant Water Ice from Past Glacial Climates on Mars The Mars Odyssey Neutron Spectrometer 42n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2420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11 pdf 2420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asnault O 2006 Unsupervised Definition of Chemically Distinct Provinces at Mars 37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2328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6 pdf 2328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0 37 1 37 2 37 3 Carr M H Greeley R Blasius K R Guest J E Murray J B Some Martian Volcanic Features as Viewed From the Viking Orbiters J Geophys Res 1977 82 28 3985 4015 Bibcode 1977JGR 82 3985C doi 10 1029 js082i028p03985 38 0 38 1 38 2 Cattermole P Sequenc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Effusion Rates of Volcanic Flows at Alba Patera Mars J Geophys Res 1987 92 B4 E553 E560 Bibcode 1987JGR 92E 553C doi 10 1029 jb092ib04p0e553 39 0 39 1 39 2 Pieri D Schneeberger D 1988 Morphology of Lava Flows at Alba Patera 1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471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1988 pdf 1471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hneeberger and Pieri 1991 cited by McGovern et al 2001 Shockey K M Glaze L S Baloga S M 2004 Analysis of Alba Patera Flows A Comparis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35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154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4 pdf 1154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rr 2006 pp 55 56 43 0 43 1 Riedel S J Sakimoto S E H 2002 MOLA Topographic Constraints on Lava Tube Effusion Rates for Alba Patera Mars 33r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410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2 pdf 1410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kimoto S Crisp J Baloga S M 1997 Eruption constraints on Tube Fed Planetary Lava Flows J Geophys Res 102 6597 6614 Cited in Cattermole 2001 p 85 Mouginis Mark P J Zimbelman J R 1987 Channels on Alba Patera Mars Evidence for Polygenic Eruptions 18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346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1987 pdf 1346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uginis Mark P J Wilson L Zimbelman J R Polygenic eruptions on Alba Patera Mars Evidence of channel erosion on Pyroclastic Flows Bull Volcanol 1988 50 6 361 379 Bibcode 1988BVol 50 361M S2CID 128622042 doi 10 1007 bf01050636 Mouginis Mark P J Wilson L Zuber M T 1992 Physical Volcanology in Mars H H Kieffer et al Ed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AZ pp 247 248 and Fig 6 Carr 2006 p 56 Schneeberger D M Pieri D C Geomorphology and Stratigraphy of Alba Patera Mars J Geophys Res 1991 96 B2 1907 1930 Bibcode 1991JGR 96 1907S doi 10 1029 90JB01662 Carr 2006 p 86 Fig 4 6 51 0 51 1 51 2 Banerdt W B Golombek M P Tanaka K L 1992 Stress and Tectonics on Mars in Mars H H Kieffer et al Ed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Tucson AZ pp 248 297 52 0 52 1 52 2 McGovern P J et al 2001 Extension and Uplift at Alba Patera Mars Insights from MOLA Observations and Loading Models J Geophys Res 106 E10 23 769 23 809 53 0 53 1 Carr 2006 pp 86 87 54 0 54 1 Cailleau B et al Modeling Volcanic Deformation in a Regional Stress Field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raben Structures on Alba Patera Mars PDF J Geophys Res 2003 108 E12 5141 2022 04 09 Bibcode 2003JGRE 108 5141C doi 10 1029 2003JE00213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7 20 Morton 2002 p 101 102 Raitala J Composite Graben Tectonics of Alba Patera on Mars Earth Moon and Planets 1988 42 3 277 291 Bibcode 1988EM amp P 42 277R S2CID 122146033 doi 10 1007 bf00058491 Scott E D Wilson L Head III J W Emplacement of Giant Radial Dikes in the Northern Tharsis Region of Mars J Geophys Res 2002 107 E4 5019 Bibcode 2002JGRE 107 5019S doi 10 1029 2000JE001431 Okubo C H Schultz R A 2005 Evidence of Tharsis Radial Dike Intrusion in Southeast Alba Patera from MOLA based Topography of Pit Crater Chains 36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007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5 pdf 1007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versity of Arizona HiRISE Website http hirise lpl arizona edu PSP 010345 215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raddock R A Howard A D The Case for Rainfall on a Warm Wet Early Mars PDF J Geophys Res 2002 107 E11 5111 2022 04 09 Bibcode 2002JGRE 107 5111C doi 10 1029 2001JE001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12 07 See Carr M H 1996 Water on M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pp 90 92 for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Gulick V C 2005 Revisiting Valley Development on Martian Volcanoes Using MGS and Odyssey Data 36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2345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5 pdf 2345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3 0 63 1 Ansan V Mangold N Masson Ph Neukum G 2008 The Topography of Valley Networks on Mars Comparison Between Valleys of Different Ages 3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585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8 pdf 1585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lick V C Origin of the Valley Networks on Mars a Hydrological Perspective Geomorphology 2001 37 3 4 241 268 Bibcode 2001Geomo 37 241G doi 10 1016 s0169 555x 00 00086 6 hdl 2060 20000092094 65 0 65 1 Scott D H Tanaka K L 1986 Geologic Map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Region of Mars USGS Miscellaneous Investigations Series Map I 1802 A Hooper P R 1988 The Columbia River Basalt in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J D Macdougall Ed Springer New York pp 1 33 and Self S Thordarson T Keszthelyi L 1997 Emplacement of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 Lava Flows in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J J Mahoney and M F Coffin Eds AGU Monograph 100 pp 381 410 Cited in Ivanov and Head 2006 p 21 67 0 67 1 Ivanov and Head 2006 Fig 32 Cattermole 2001 p 72 Barlow N G Zimbleman J R 1988 Venusian Coronae Comparisons to Alba Patera Mars 1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019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1988 pdf 1019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tters T R Janes D M Coronae on Venus and Mars Implications for Similar Structures on Earth Geology 1995 23 3 200 204 Bibcode 1995Geo 23 200W doi 10 1130 0091 7613 1995 023 lt 0200 COVAMI gt 2 3 CO 2 Woodcock B L Sakimoto S E H 2006 Lava Tube Flow Constraints on Maximum Sustained Eruption Rates for Major Martian Volcanic Edifices 37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Abstract 1992 http www lpi usra edu meetings lpsc2006 pdf 1992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terson J E Antipodal Effects of Major Basin Forming Impacts on Mar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March 1978 IX 885 886 Bibcode 1978LPI 9 885P Williams D A Greeley R The Formation of Antipodal Impact Terrains on Mars PDF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1991 XXII 1505 1506 2012 07 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4 02 Williams D A Greeley R Assessment of antipodal impact terrains on Mars Icarus 1994 110 2 196 202 Bibcode 1994Icar 110 196W doi 10 1006 icar 1994 1116 延伸阅读 编辑Boyce Joseph M 2008 The Smithsonian Book of Mars Konecky amp Konecky Old Saybrook CT ISBN 978 1 58834 074 0 Carr Michael H 2006 The Surface of M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ISBN 978 0 521 87201 0 Cattermole Peter J 2001 Mars The Mystery Unfol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ISBN 978 0 19 521726 1 Frankel Charles 2005 Worlds on Fire Volcanoes on the Earth the Moon Mars Venus and I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ISBN 978 0 521 80393 9 Hartmann William K 2003 A Traveler s Guide to Mars The Mysterious Landscapes of the Red Planet Workman New York ISBN 0 7611 2606 6 Morton Oliver 2003 Mapping Mars Science Imagination and the Birth of a World Picador New York ISBN 0 312 42261 X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阿尔巴山2017年 火星快车号拍摄的从北极向下延伸背景中出现的亚拔山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阿尔巴山 amp oldid 7526322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