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英語:Private Chang J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簡稱長榮女中長女,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東區,1887年創校,已有百年歷史。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長榮女中行政大樓(原台南長老教女學校本館)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地址701 臺南市東區長榮路二段135號
经纬度22°59′28″N 120°13′16″E / 22.991069°N 120.221156°E / 22.991069; 120.221156坐标22°59′28″N 120°13′16″E / 22.991069°N 120.221156°E / 22.991069; 120.221156
其它名称Private Chang J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类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创办日期1887年
学区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
主席翁秀琴
校長蔡玉敏
主任教務:周淑慧
學務:朱南麟
總務:朱怡蓁
輔導:蔡可揚
實習輔導:陳姿吟
校牧劉冠伶
年级高一至高三
性别男女兼收
校园面积35,698平方公尺
校訓信、望、愛
学校网址http://www.ckgsh.tn.edu.tw/

簡介

在清光緒年間,民風未開的社會,台南新樓女學校(長榮女中的前身)的開辦爲女性教育與民智開化有著極大貢獻。為一基督教長老教會學校,以基督教基本思想『信、望、愛』為校訓。坐落於臺南市東區,緊鄰臺南一中長榮中學。辦學本著人本教育的精神,凡事以人為優先考量原則。於校內開設人生哲學課程,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校內著名的紅樓建於1923年,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目前臺南市東區保持相當完整的日治時代建築,也是長榮女中精神代表與象徵。

校史

長榮女中是臺灣南部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為女性早期受教育的重要啟蒙所在,1887年在新樓(今臺南神學院慕林館址)正式開設 。

長老教會學校設立之目的

十九世紀末葉是基督教宣史上的重要時期,在歐美各地的教會掀起了向殖民地和異教徒傳教的熱潮,隨著天津條約(1858年)與北京條約(1860年)的簽訂,中國與臺灣亦即成為宣教的地區。來台的長老教會宣教會以大甲溪為界,大甲溪以南(南部)為英國長老教會,大甲溪以北(北部)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為了傳楊上帝的福音,在差會母國的經濟資助下,並對臺灣的醫療、教育與社會服務工作做出極大的貢獻。

1860年,在英國長老教會杜嘉德牧師(Douglas Carstairs)建議下,將臺灣列入宣教區,並優先安排醫師背景的宣教士前往。1865年馬雅各醫生成為首位來台的宣教士,起初以人口較多的府城為傳教據點,而後因看西街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轉以打狗傳教,開始向今高雄地區與臺南內山平埔族地區傳教。而1867年12月抵台的李庥牧師,來台後協助馬雅各醫生宣教,更是將醫療與宣教做了完美的結合。1868年馬雅各醫生返回府城後,打狗與府城即成為南部宣教的兩個重要據點,開始向東部地區傳教,至1872-1873年傳教站急速增加,1874年即有22處,此時長老教會迅速擴展,當時的宣教士人數不足,再加上外國宣教士水土不服與聘用費用較高,且發現信徒的信仰不如預期中的堅定,因此決定鞏固現有基礎,積極培養本地傳教人員,希望藉由本地人向本地人傳教來達到更好的成效,1876年合併打狗及臺灣府的「傳道師養成班」,在臺南正式設立神學院(當時稱臺南大學),於是臺灣府遂成為傳教的核心地區。而隨著神學院的設立招生後,亦發現所招收的學生程度不齊,神學院的教師需多花費時間教導一般課程,增加任課教師的負擔,因此開始有了設立「教會中學」的討論[1]

根據該差會百年史(1847-1947)的統計,差會在差遣宣教士時會分為三類:教牧宣教士、教育宣教士、醫療宣教士,這三類來華的宣教士比例為4:2:1,可見當時長老教會對教育工作有相當程度的重視[2]

長榮女中的設立亦是由英國長老教會的差會所提出的,最先提出設立女學的是在台的宣教師李庥牧師,當時李庥夫婦深入本地人教區時,他們經常對弱勢家庭提供醫療與金錢上的援助,目睹臺灣婦女遭受纏足陋習之束縛,社會地位低落,對臺灣女性卑微束縛的處境格外同情,他認為信仰若要健全的發展一定要重視婦女教育,因為婦女是家庭信仰的中心,1879年即開始,李庥牧師即積極的爭取女宣與倡設成立女學,以改善婦女的境遇,並培養教會內婦女工作人員。

然從許多相關的教會史話記載,自教會來華宣教興辦教育之始,就非常的提倡女學希望充實婦女知識與能力,因為當時社會封閉,男女之防甚嚴,若要向婦女傳教必定得培養女傳道人來從事婦女宣教事業,再者也可利用婦女在家庭中的影響力,去感化家人,使家人信教。所以提倡女學有助於傳教並訓練其為宣教助手,或當教師或成為信徒之妻子,對教會都是有裨益的。因此當時的在台的英國長老教會在倡導新式女子教育觀念與興辦女學方面,可以說是扮演了近代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驅角色。

長榮女中設校之發展沿革

清末時期之女學(1887-1895)

根據「臺南教士會議事錄」的記載1879年6月11日,李庥牧師要求教士會設法提供建築女學的用地,並聲明他將奉獻建築費用。7月2日教士會准李庥牧師所提建女學之議,但土地要等領事同意之後才撥用。8月領事有雅芝(Arthur Rotch Hewlett)交來地契,並附有道台公文,謂只准建住屋。當時巴克禮牧師舉議女學建於該土地的東北角,並盼望能將此限制撤消。9月1日教士會認為已得領事之函,乃准李庥立即在預定地籌備。惜李庥牧師於同年9月29日病歿於臺灣府城,因而其設校推動工作即轉由李庥牧師娘繼續推動。

在李庥牧師過世後,李庥牧師娘伊萊莎‧庫克對於女學的成立更為積極,1880年2月26日李庥牧師娘受命為宣教師,成為首位駐台女宣教師。3月25日她出席教士會,宣讀本國來信,討論籌設女學事宜及女宣教師的角色。教士會議決,女學建築待基地設法妥當立即開工,而女宣教師的工作,主要是經營女學、教導教會內之婦女、在病院等的傳道,或加上訓練宣道婦等項。同年李牧師娘為俾助興學奉獻300鎊,教士會另撥400鎊,不足之款項則由英國女宣道會補助[3]

由當時清代在台灣的教育,概可分為府縣、儒學、社學、義學、書院、書房(即民學亦稱私塾、書館)。書房普遍存在於台灣民間的私學,多半由老師在自宅開設,或由富紳延聘至宅授課,或由街坊集資延師設學,課程內容不外乎讀書習字,由簡易的三字經、四書、漸進為深奧的四舒經文和時文,偶有一兩位女生參雜其中,修習內容與男子相同,但通常至12~13歲即終止,在家學習縫紉、洗濯等家事。至於富紳延師設帳教授女學者,講授的課程包括三字經、昔時賢文、女論語、校經、閨則、烈女傳等,大多偏重在婦德教育,目的都在涵泳女子柔順、勤儉、貞節的美德,從而傳承中國男尊女卑的禮教規範,根據日人調查統計,1898全台讀書房的女子有65人,只佔書房總人數之0.2%,所以在清代女子雖有受教育機會,但仍是不甚普及,且教育宗旨多在教以事父母之道、事舅姑之道、教子女之道。整體社會的女子地位仍是被壓抑的,角色仍是被限定的[4]

也由於當時社會風氣閉塞仍無法接受女子教育,故建校事宜並非全然順遂,1881年2月2日,教士會接獲領事通知道台准在基地內蓋建任何學校,但不得蓋女學;但領事將努力求較圓滿的方案云。查「教務教案檔」得知地方官曾援引條約第12條聲稱,「雖有訂准英國人民在各地方意欲租地蓋屋設立禮拜堂、醫院、墳基之詞並無准其設立女學明文,復因台地紳民以建女學在台地罕有所見將來必致多事等情,紛紛稟阻」。經領事報總署置議。案旋因臺灣縣知縣潘慶辰從中轉圜,以「女塾字樣,固係和約所無,而洋人於中國義塾原屬不禁」,來開導紳民,遂聽其建蓋「平屋義塾」(不說蓋女塾)而告議結[5]

直至1883年由涂為霖教士籌劃女學興建事宜,同年7月獲准於府城傳教基地新樓之東北角興建女學校舍(即今臺南神學院女生宿舍慕林館址),校舍一層為教室二層為宿舍,並於緊鄰處蓋一棟二層建築之姑娘樓(教師宿舍)。同年10月與廈門聘來的萬師傅簽約著手興建,估計施工費用女學為3,300元,姑娘樓為5,800元,合計9,100元,預計一年後完工[6]

1884年7月兩項工程如期完工,花費共計9324元[7]。半個月後,清法戰爭爆發,宣教師們依英國領事之勸告去到廈門避難。直至1885年英國母會女宣道會差遣宣教士朱約安姑娘與文安姑娘來台開辦女學,12月抵台後一面從事婦女宣教事業一面進行籌設女學之事,一年後女學終於1886年12月正式在「臺灣府城教會報」刊登「開設女學」的通告,入學規定如下[8]

  1. 凡要來就讀的女子,至少8歲。
  2. 女學備有床鋪、蚊帳、被枕及各種設備,供學生住宿使用;學生只要帶來自己要用的衣服就好。
  3. 每人每半年須繳付伙食費2圓。
  4. 學科有白話字、寫字、算數、女紅〈 如做衣服、縫製襪);但最要緊的是讀聖經,盼望學生從小就得聖靈感化。
  5. 校方會雇人來煮飯及做較粗重工作,但學生要樂意動手做其他較輕的工作。
  6. 在校裡須用的書冊、簿紙、筆墨等,校方都有準備。
  7. 要來就讀的女子就是不得纏足,凡己纏足者,必須先將它解開。

1887年2月14日(清光緒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女學舉辦開學典禮,名為「臺南新樓女學校」,成為南部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典禮於下午3時開始,有牧師、醫生、先生、先生娘、姑娘及學生參加。由臺南神學院巴克禮校長主持盛典,文安姑娘司儀、朱約安姑娘奏樂[9]

當時為鼓勵就讀,女學一年收費僅4圓,是中學的二分之一,更是一般書院的三分之一而已。第一屆入學學生有18名,因為住宿設備不夠,5名居住臺南府者就准許通學,住校者有13名。女學開辦修業4年,全校共有4個班級,一年2個學期,第一學期1~6月,第二學期8~12月,為減少學生返家費用的支出,一年僅休假一次。課程內容除了育兒法、家庭衛生、家政課之外其餘均與長老教中學雷同[10]

在校務方面一切均由文安、朱約安兩位姑娘共同主持,當時教師共有4位,除了文姑娘與朱姑娘外,還有一位女老師與教習漢文的許秀才[11];翌年萬真珠宣教師抵台參加女學的教育工作,此後即由3人共同輪流主持校務,直到1903年止。在當時只要有一人管理校務時,另二人則巡迴鄉村協助教會或去探訪新樓醫院。[9]辦學初期,由於學生來源困難,朱約安與文安姑娘更是常常步行至中南部各地去招募學生。後來朱約安與文安姑娘更是與當時海關梅醫生學習助產技術,幫人接生,除了可幫助教區內婦女外,在傳教與招生上也帶來很大的助益。[12]

在生活管理方面亦十分嚴謹,剛開始招生時,宿舍尚能容納所有學生人數時,即施行全部住校,設校時文安姑娘公布了十條校規,要求學生確實遵守,如[9]

  1. 禁止學生在路上和任何男人談話(包括自己的兄弟)。
  2. 禁止借用他人的金錢和物品。
  3. 禁止在校外購買零食。
  4. 禁止在白天隨意進入寢室休息。
  5. 學生若儀容不端正,即禁止進入教室上課。
  6. 不准學生浪費,除了考試和習字外,不可任意使用紙張等。
  7. 在家事方面也有較多的要求:學生在宿舍裡,每天必須輪流煮飯作菜,縫衣繡花,縫製鞋子等,樣樣都得學習。學校更提出:如果本校畢業生不會做家事,婆婆可以向校長提出抗議。

由此更可顯示出女學為了因應傳統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在生活管理教育上也致力培養出一位可擔負家庭重任,成為家庭管理核心的女性。

正因嚴格的要求與周全的照顧,女學雖然在當時提出了讓女童受教育與放棄纏足等與社會價值不同的要求,但招生人數仍能不斷增加,至1894年學生人數已增加至28人,超出原本20人的容量,顯示女學已漸漸獲得認同。

1895年,中國甲午戰爭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正式由日本接管,日治初期日本對臺灣殖民地政策仍毫無定案,而在日治之前即有由基督教徒設立的各種私校,其設置原則為地方廳許可即可。但女學與教會之經營也隨之有了變化。

日治時期之女學(1895-1945)

1898年1月28日,總督府以府令第三號公布「私立學校設置廢止規則」廢止私校的設立,但由1898年7月16日「私立學校設置廢止規則」的修正增列條文中已認可外國傳教士設立的各種學校。在後藤新平擔任總督時期,開始推展「無方針主義」,在教育上的要求僅在於國語(日本語)的推展,私校仍被允許繼續招生,重點是加入日文的教學,因此在日治初期女學的運作變化並不大。仍是由文安、朱約安和萬珍珠姑娘輪流掌管新樓女學校事務,女學在招生方面仍不斷的進展,所教育的對象是以教會信眾的女兒為主,此時教會信徒仍是以平埔族人為最大的信仰族群,所以招生對象多也多以平埔族學齡女性為主。

1900年學校擴大招收了60位學生。有鑑於日漸提升的教育水準,英國長老教會認為應該要由更專業的人士來管理比較好,因此派遣學教育出身的盧仁愛教士,於1903年12月15日接任校長一職,成為第一任女學校長,在歷任先驅打下的健全基礎上繼續打拼。新樓女學校亦正式邁入長老教女學校。此時開設分校的需求浮現,所以朱約安和文安也志願到彰化去。之後英國長老教會為更加發展婦女教育先後又陸續派遣連瑪玉、李御娜、杜雪雲、吳瓅志等宣教士來台協助校務[9]

接任校長後的盧仁愛教士在教學理念上,仍是遵循以往重視婦德傳統教育,故一般社會人士的接受度高,學生亦日漸增加,首屆畢業生龔瑞珠女士與高潘筱玉女士留校協助教授漢文、器樂、聖經等課程,龔瑞珠老師更兼任舍監與護士等工作,協助管理60多位女學生住宿生活等事宜。

1914年,校舍擴建(原地擴建),新校舍約可容納百餘人,設備有教室、食堂、廚房、琴房、30間寢室及浴室等,以當時提供學生住校的設備而言,應是相當完善,同年入學生有71名。當時日人對臺灣的教育管理仍不甚積極,雖然日治初期有公學校的設立,但長老教女學校因校風嚴謹吸引當時女子來就讀,其學生人數仍是逐年不斷增加中。

1916年隨著長老教中學校搬遷到東門城外的新校舍,其舊有的校舍則由女子學校借用,然伴隨著女性教育的推廣,更進一步的教育似乎勢在必行,對於回應高等教育日益高漲的需求,盧仁愛校長也做了相關變革來符合日式教育,計劃要提升為中等學校,並花6,000英磅來蓋新的校舍,其中臺灣和英國亦方面各出資一半。而從1916年開始女學生人數大幅增加,直至1918年原校舍已不敷使用,在當時經濟蕭條的年代,又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物價波動極大,校長本身也必須承擔繁重的募款工作,因此盧校長除了在教會內募款外,亦透過第一屆的校友會高侯青蓮及李石舜英兩位正副會長號召校友與家長贊助加上社會人士的捐款,共募得六萬多元,於1919年購買現今校址三甲之土地,籌劃興建校舍。

當時臺南士紳劉瑞山除了協助募款外亦親自監工。1923年11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即今長榮大樓),其為二層樓建築面積總計516坪,二層為宿舍共分隔36個居室,各室中央縱貫一條通路,每室住宿學生6名,一層為辦公室、禮堂與教室。同時期又興建一木造二層房屋(其原是清代一座博物館由學校購買後,按照原來式樣重建。之後曾用作家政教室,1954年改為教員宿舍,1964年拆除。)於長榮大樓之東南角作為住宿生之餐廳,名為長女赤崁樓。同年學制亦改為預科四學年(小學部),本科四學年(中學部)之二級制,學生人數增至250人。校名則改為「長老教女學校」[13]

盧校長為提高整體教育水準,認為有增聘優良教師之必要,1922年英國母會及派遣吳瓅志姑娘協助盧校長一同處理校務事宜。1927年盧仁愛辭去長女校長職務,轉任神學校女子部,由吳瓅志姑娘繼任。在她治學期間,廢除了原有的小學部分,改為正式的中學,女子學校的水準,亦獲得與日本政府所設立之高等女學校同等程度之認可。在吳校長辦學期間除了音樂教育頗受好評之外,也致力於科學教育的提升與校舍的興建,1929年聘請劉主安先生教授物理化學課程,1933年興建雨天操場一座(大講堂)占地90坪可容納700個學生、1935年興建文安館作為理化實驗室與藥庫。當時的學生來源已較為廣泛,大多為本省中南部名門望族閨秀,讀書風氣良好,培養出來的學生各個溫柔有禮深受社會好評。

伴隨著日本政府治台時間越久,同化臺灣的政策也日漸積極,尤其在教育方面。另再加上1930年霧社事件之後日本政府對教會的管理也漸漸採取較強硬的姿態,特別是要求教會學校參拜神社一事。

1931年長老教中學拒絕參拜神社,從此長老教會便與日本政府產生對立。至1936年,日本政府極欲侵略中國大陸,開始對臺灣施行奴化教育,除逼迫教會外,日本政府對教會學校採取高壓管制,強制學校至神社參拜並得使用日語上課,更規定教會學校必須改聘日本人為校長,迫使教會學校不得不採取與日本基督教會合作,以保護學校免於被接管或淪落其他信仰之命運。因此長老教中學開始採取合作妥協之態度接受殖民政府之安排[14]

所以繼長老教中學聘請日本基督教會長老加藤太郎為校長後,1937年1月女學也接受日本基督教大會推薦聘請日本基督教柏木教會日籍牧師植村環(為日本著名的聖經學者,大戰結束後,受聘為日本皇太子的教師)女士為第三任校長,於同年2月上任,英國籍的吳瓅志校長被迫辭職返英,但植村環校長未能久留就辭職返回東京,同年11月改由日本九州教會牧師番匠鐵雄接任受聘為第四任校長,此後所有漢語課程均取消,學生必須完全使用日語學習,宗教課程也廢除。所幸番匠牧師一本宗教家慈藹和諧處事態度,仍保存了英國教會的優雅校風。[15]

因此在1904-1938年間「長老教女學校」歷經盧仁愛與吳瓅志兩位校長,辦學期間將原本四年制新樓女學校改為預科四年、本科四年之二級制,而後再廢除了小學部成為完全的中學,長老教女學校在日治初期可說仍是穩定成長中,但隨著日籍校長接任後其學制與課程亦開始有相當大的變化。

番匠鐵雄接任校長後,1939年女學通過日本文部省女學檢定考試,獲得日本政府承認,升格成為四年制女子中學,校名因此更改為「長榮高等女學校」,當時學生人數已增至650名,教師有約30名。寄宿學生占全校學生8成,所收的學生必須接受過6年小學教育畢業,此時期每學年分三學期,第一學期由4月到7月,第二學期由9月到12月,第三學期由1月至3月。至1941年時因學生人數大量增加現有教室與宿舍均漸不敷使用,所以將原本長榮大樓(今紅樓)二層的學生宿舍改為教室,而學生宿舍則遷到新樓舊校舍。

自1939年起在當時日本政府為宣揚日本神道,干涉本校不可自由教授聖經,然學校不顧此干涉,仍一直保持聖經課程,維護傳統的基督精神。日本政府亦嚴禁學生學習漢文並強迫使用日語,當時的學科有:日文,公民,歷史,地理,算術,代數,幾何,英語,美術,音樂,理化,家事;尤重音樂教育,設有風琴,鋼琴個別指導,每年舉行二次音樂會,每週舉行音樂欣賞會。此時本校的體育風氣也非常興盛,屢次奪得臺南女子田徑賽和排球賽冠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也因而進入緊張狀況,生活困苦,全校師生利用空襲斷續的停課時間,在校內空地栽種農作物,並飼養雞鴨共渡患難。

戰後時期之女學(1945年至今 )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籍校長番匠校長及日籍老師均遣返歸國,學校進行改組,按照當時中華民國的教育令改為六年制普通高中;分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校名改為「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中學」。董事會並聘請了在學校貢獻甚多的劉主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那些於太平洋戰爭期間被迫返英的宣教師,又紛紛回來協助教學及推展宗教活動。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鼓勵私人興學,於1946年頒佈「臺灣省私立中等學校管理規則」不過長女是屬於較晚完成立案手續的學校之一,乃因學校在戰後未立即辦理財團法人設立登記,所以無法立案,校產亦無法登記,直至1955年(教育部因國民學校畢業人數逐年增多,初級中學未能配合擴充,造成中學入學考競爭激烈,補習風氣盛行,影響教育正常的發展,因此在該年頒訂發展初級中學校教育方案,其中一項實施要點提到鼓勵私人興辦初級中等學校,簡化私立學校立案程序。),教育部簡化私立學校立案程序,學校董事會於同年3月得到臺南地方法院核准,完成立案及校產登記的工作[16]

1960年以前,學校招收高中6班,初中6班,但1960年8月初中部投考者爆增為一千二百多名,故初中部增設一班,主要因素是長女在終戰後,十分重視學生的升學。故以當時女中而言,升學率省南女排名第一,長女為第二。要進長女的學生若成績無法達到標準,學生家長則必須要有捐款,因而學校經費十分充裕。1968年九年國教施行後學校董事會決議仍繼續維持一貫體制,繼續招收初高中生。在教學上,則繼續加強升學率的提升為教學之便,全校施行能力分班。不過學生入學的人數似乎不如預期般增長,乃因臺南女中高中部配合九年國教實施原本僅收3班擴充為14班,再加上原省立家齊女中也招收普通科成為第二省女中,且之後也陸陸續續有許多私立女子中學成立如聖功女中、德光女中等等[17],長榮女中的初中部招生日漸困難,所以自1970年起停止初中部招生,高中部招生也日漸困難,嚴重威脅到學校的經營,因此學校也面臨了轉型的考量。

此時期生物研習,英語會話與音樂教育是學校的特色,英語會話課由初一上到高三,聖歌隊時常訪問教會獻詩,或舉行演唱會,合唱團則連年奪冠。校內亦設有琴室數間,有鋼琴老師指導喜好此藝的學生。而此時學校仍保持宗教教育之特色,每天早上的晨間禮拜是每位學生必須參加的活動,各班每週均有一節宗教課,每年聖誕節的晚會是學生最興奮的日子,往往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賞。1970年學校為加強推動宗教活動特別成立了校牧室,聘請謝叔陽牧師為首任校牧,1973年臺灣長老教會不再接受英國母會的補助,並且脫離英國母會自行獨立運作,因此長女取消原有宗教部,校內的宗教事務不再由女宣教師負責,校內的宗教教育改由校牧室辦理。

在建設方面抗戰勝利後改制為六年制普通高中,為提升整體教育水準,除了添購教學設備儀器外,硬體設施也逐年改善,不論是在衛生設備、體育設施或是校舍擴建上均不斷增加,如:改建運動場、建設水泥籃球場排球場等,廁所方面也增設3棟,在校舍方面自1951年起興建學生宿舍1棟容納100名學生、餐廳1棟、浴室1棟、教員宿舍8棟(13戶)、1952年為住宿生宗教活動之方便,由校友會及教會樂捐85,000元興建杜雪雲紀念禮拜堂,1955年為慶祝70週年校慶興建米真珠教室紀念圖書館並於1957年完成,1960年完成學生宿舍1棟容納50名學生,1963年完成科學館(2層教學大樓),1964年拆除長女赤崁樓興建仁愛館(教室5間、圖書閱覽室及書庫各一間)1965完成,1968年完成瑞珠館(2層教學大樓)[18]

自九年國教實施以來長女在招生上始終無法突破困境,至1974年劉青眼接任校長後,此時正遇上政府推動國內十大建設,造成國內對於技術人力的大量需求,教育廳亦積極提倡職業學校教育,培養專業人才,校方即開始籌設職業科,積極改變學校發展方向,於1974年3月20提出申請同年4月13日獲准設立綜合商業科3班、會統科3班觀光事業科1班,次年增設綜合家政科及綜合商業科增設2班。此時學生人數快速增加舊校舍已不敷使用,劉校長接受蘇寶藏老師的建議,採用「以校建校」的原則,賣掉校園東南角一部分土地,興建一座四層教室大樓,並命名為中正樓。此外,藉著九十年校慶,除整理校園環境、充實教學設備外,並新設置校史館、史地館、圖書館、語文館觀光資料館、實習銀行、實習商店、縫紉教室、製圖教室、學生活動中心。學生輔導中心號稱「長女十大建設」。1976年亦受韓國東萊女子大學邀請前往韓國參觀並結為姊妹學校,進而拓展了長女的國際視野。

此時學校雖轉型成綜合學校,不過在普通科方面仍十分重視升學率,並在1977年起設立了許多高額的獎學金吸引學生就學。

在課程方面,抗戰勝利後教會學校的宗教活動回歸於自由狀態因此除了課堂上的宗教課程外,課後的宗教活動亦相當豐富,但1968年後由於學校學生的來源結構改變,原本學生來自於全省各地,因九年國民教育的施行後,學生來源則多半來自於臺南市附近,故住校生銳減,週日前往東門教會做禮拜的傳統方式也因此取消。1969年開始每週固定一小時的宗教課程,亦被教育部認為與教育課程不符而遭廢止。

1979年劉青眼校長赴美,由陳來治校長接任,陳校長為本校校友,且是建築師,她未婚掌校,在任時於1981年完成家政大樓與1982年完成新文安館,並於1981年增設美容科。為順應資訊時代的需要,於1982年設電腦教室,全校商業類科學生全面上電腦課。

1982年陳校長離校由謝叔陽校長接掌本校。謝校長曾擔任本校導師、校牧、校長秘書,故了解學校各個層面。謝校長特別強調輔導工作,鼓勵全校師生以"惟信望愛"為座右銘。1987年學校百週年時並與董事會商討興建大禮堂,使學校各項活動可在校內舉行。當年亦增設夜間部延教班。1989年配合社會需求,會統科改為資料處理科並於1992年興建資訊樓。1993年國中部恢復招生,1994年興建游泳池實習商店大樓與國中部大樓並整建高中部大樓。校園大門也在此時期從勝利路改至長榮路。

因應臺灣產業界人才需求的變遷,於2000年增設應用外語科、幼兒保育科,並停招服裝科。2006年停止招收國中生,2008年增設餐飲管理科,2011年增設多媒體設計科,2013年增設觀光事業科,並停招商業經營科、資料處理科,2014年增設電子商務科,並停招普通科。今日長榮女中在少子化的衝擊下,若仍維持女校,招生將更為艱鉅。因此自104學年度(2015年)起,美容科、時尚造型科、時尚模特兒科(2015年新設科別)、觀光事業科等四科男女兼收;餐飲管理科、應用外語科(英文組)、多媒體設計科,與幼兒保育科等四科則維持只收女生,並在2016年5月開始全面招收男生,並更換制服款式,成為一所多方面發展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為社會、國家負起造就莘莘學子的重責大任。

知名校友

参考文献

  1. ^ 鄭連明,1995,p64-65
  2. ^ 鄭淑蓮,1999;Edward Band,1947
  3. ^ 賴永祥,1995
  4. ^ 鄭淑蓮,1999
  5. ^ 「教務教案檔」第四輯,p.1176,1177,1200
  6. ^ 賴永祥,1995,p.73
  7. ^ William Campbell,1910 p59
  8. ^ 《臺灣府城教會報》第17張,清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刊,p.12)
  9. ^ 9.0 9.1 9.2 9.3 《長榮女中百年史》,1988
  10. ^ 張厚基,1991,p.13
  11. ^ 高侯青蓮.1968,p.7
  12. ^ 吳學明,2007,p.59
  13. ^ 《長榮女中八十週年校慶紀念專刊》,1968
  14. ^ 查忻,2007
  15. ^ 賴永祥,2008
  16. ^ 楊玉媚,2009,p.49;臺灣基督長老教總會,1957,p.80
  17. ^ 蘇寶藏,1998,p.263
  18. ^ 高侯青蓮,1968


[1]

外部連結

  •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1. ^ 狠辣霸凌!台南女學生遭拳毆、猛摑巴掌 校方回應了. TVBS 新聞網. [2021-10-16]. (原始内容于2021-12-26) (中文(臺灣)).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英語, private, chang, j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簡稱長榮女中, 長女, 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東區, 1887年創校, 已有百年歷史, 長榮女中行政大樓, 原台南長老教女學校本館, 地址701, 臺南市東區長榮路二段135號经纬度22, 991069, 221156, 991069, 221156, 坐标, 991069, 221156, 991069, 221156其它名称private, chang, jung, girls.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英語 Private Chang J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簡稱長榮女中 長女 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東區 1887年創校 已有百年歷史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長榮女中行政大樓 原台南長老教女學校本館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地址701 臺南市東區長榮路二段135號经纬度22 59 28 N 120 13 16 E 22 991069 N 120 221156 E 22 991069 120 221156 坐标 22 59 28 N 120 13 16 E 22 991069 N 120 221156 E 22 991069 120 221156其它名称Private Chang J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类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创办日期1887年学区 中華民國 臺灣 臺南市主席翁秀琴校長蔡玉敏主任教務 周淑慧學務 朱南麟 總務 朱怡蓁 輔導 蔡可揚 實習輔導 陳姿吟校牧劉冠伶年级高一至高三性别男女兼收校园面积35 698平方公尺校訓信 望 愛学校网址http www ckgsh tn edu tw 目录 1 簡介 2 校史 2 1 長老教會學校設立之目的 2 2 長榮女中設校之發展沿革 2 2 1 清末時期之女學 1887 1895 2 2 2 日治時期之女學 1895 1945 2 2 3 戰後時期之女學 1945年至今 3 知名校友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連結 6 参见簡介 编辑在清光緒年間 民風未開的社會 台南新樓女學校 長榮女中的前身 的開辦爲女性教育與民智開化有著極大貢獻 為一基督教長老教會學校 以基督教基本思想 信 望 愛 為校訓 坐落於臺南市東區 緊鄰臺南一中與長榮中學 辦學本著人本教育的精神 凡事以人為優先考量原則 於校內開設人生哲學課程 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校內著名的紅樓建於1923年 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是目前臺南市東區保持相當完整的日治時代建築 也是長榮女中精神代表與象徵 校史 编辑参见 原臺南長老教女學校本館暨講堂 長榮女中是臺灣南部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 為女性早期受教育的重要啟蒙所在 1887年在新樓 今臺南神學院慕林館址 正式開設 長老教會學校設立之目的 编辑 十九世紀末葉是基督教宣史上的重要時期 在歐美各地的教會掀起了向殖民地和異教徒傳教的熱潮 隨著天津條約 1858年 與北京條約 1860年 的簽訂 中國與臺灣亦即成為宣教的地區 來台的長老教會宣教會以大甲溪為界 大甲溪以南 南部 為英國長老教會 大甲溪以北 北部 為加拿大長老教會 宣教師為了傳楊上帝的福音 在差會母國的經濟資助下 並對臺灣的醫療 教育與社會服務工作做出極大的貢獻 1860年 在英國長老教會杜嘉德牧師 Douglas Carstairs 建議下 將臺灣列入宣教區 並優先安排醫師背景的宣教士前往 1865年馬雅各醫生成為首位來台的宣教士 起初以人口較多的府城為傳教據點 而後因看西街事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轉以打狗傳教 開始向今高雄地區與臺南內山平埔族地區傳教 而1867年12月抵台的李庥牧師 來台後協助馬雅各醫生宣教 更是將醫療與宣教做了完美的結合 1868年馬雅各醫生返回府城後 打狗與府城即成為南部宣教的兩個重要據點 開始向東部地區傳教 至1872 1873年傳教站急速增加 1874年即有22處 此時長老教會迅速擴展 當時的宣教士人數不足 再加上外國宣教士水土不服與聘用費用較高 且發現信徒的信仰不如預期中的堅定 因此決定鞏固現有基礎 積極培養本地傳教人員 希望藉由本地人向本地人傳教來達到更好的成效 1876年合併打狗及臺灣府的 傳道師養成班 在臺南正式設立神學院 當時稱臺南大學 於是臺灣府遂成為傳教的核心地區 而隨著神學院的設立招生後 亦發現所招收的學生程度不齊 神學院的教師需多花費時間教導一般課程 增加任課教師的負擔 因此開始有了設立 教會中學 的討論 1 根據該差會百年史 1847 1947 的統計 差會在差遣宣教士時會分為三類 教牧宣教士 教育宣教士 醫療宣教士 這三類來華的宣教士比例為4 2 1 可見當時長老教會對教育工作有相當程度的重視 2 長榮女中的設立亦是由英國長老教會的差會所提出的 最先提出設立女學的是在台的宣教師李庥牧師 當時李庥夫婦深入本地人教區時 他們經常對弱勢家庭提供醫療與金錢上的援助 目睹臺灣婦女遭受纏足陋習之束縛 社會地位低落 對臺灣女性卑微束縛的處境格外同情 他認為信仰若要健全的發展一定要重視婦女教育 因為婦女是家庭信仰的中心 1879年即開始 李庥牧師即積極的爭取女宣與倡設成立女學 以改善婦女的境遇 並培養教會內婦女工作人員 然從許多相關的教會史話記載 自教會來華宣教興辦教育之始 就非常的提倡女學希望充實婦女知識與能力 因為當時社會封閉 男女之防甚嚴 若要向婦女傳教必定得培養女傳道人來從事婦女宣教事業 再者也可利用婦女在家庭中的影響力 去感化家人 使家人信教 所以提倡女學有助於傳教並訓練其為宣教助手 或當教師或成為信徒之妻子 對教會都是有裨益的 因此當時的在台的英國長老教會在倡導新式女子教育觀念與興辦女學方面 可以說是扮演了近代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驅角色 長榮女中設校之發展沿革 编辑 清末時期之女學 1887 1895 编辑 根據 臺南教士會議事錄 的記載1879年6月11日 李庥牧師要求教士會設法提供建築女學的用地 並聲明他將奉獻建築費用 7月2日教士會准李庥牧師所提建女學之議 但土地要等領事同意之後才撥用 8月領事有雅芝 Arthur Rotch Hewlett 交來地契 並附有道台公文 謂只准建住屋 當時巴克禮牧師舉議女學建於該土地的東北角 並盼望能將此限制撤消 9月1日教士會認為已得領事之函 乃准李庥立即在預定地籌備 惜李庥牧師於同年9月29日病歿於臺灣府城 因而其設校推動工作即轉由李庥牧師娘繼續推動 在李庥牧師過世後 李庥牧師娘伊萊莎 庫克對於女學的成立更為積極 1880年2月26日李庥牧師娘受命為宣教師 成為首位駐台女宣教師 3月25日她出席教士會 宣讀本國來信 討論籌設女學事宜及女宣教師的角色 教士會議決 女學建築待基地設法妥當立即開工 而女宣教師的工作 主要是經營女學 教導教會內之婦女 在病院等的傳道 或加上訓練宣道婦等項 同年李牧師娘為俾助興學奉獻300鎊 教士會另撥400鎊 不足之款項則由英國女宣道會補助 3 由當時清代在台灣的教育 概可分為府縣 儒學 社學 義學 書院 書房 即民學亦稱私塾 書館 書房普遍存在於台灣民間的私學 多半由老師在自宅開設 或由富紳延聘至宅授課 或由街坊集資延師設學 課程內容不外乎讀書習字 由簡易的三字經 四書 漸進為深奧的四舒經文和時文 偶有一兩位女生參雜其中 修習內容與男子相同 但通常至12 13歲即終止 在家學習縫紉 洗濯等家事 至於富紳延師設帳教授女學者 講授的課程包括三字經 昔時賢文 女論語 校經 閨則 烈女傳等 大多偏重在婦德教育 目的都在涵泳女子柔順 勤儉 貞節的美德 從而傳承中國男尊女卑的禮教規範 根據日人調查統計 1898全台讀書房的女子有65人 只佔書房總人數之0 2 所以在清代女子雖有受教育機會 但仍是不甚普及 且教育宗旨多在教以事父母之道 事舅姑之道 教子女之道 整體社會的女子地位仍是被壓抑的 角色仍是被限定的 4 也由於當時社會風氣閉塞仍無法接受女子教育 故建校事宜並非全然順遂 1881年2月2日 教士會接獲領事通知道台准在基地內蓋建任何學校 但不得蓋女學 但領事將努力求較圓滿的方案云 查 教務教案檔 得知地方官曾援引條約第12條聲稱 雖有訂准英國人民在各地方意欲租地蓋屋設立禮拜堂 醫院 墳基之詞並無准其設立女學明文 復因台地紳民以建女學在台地罕有所見將來必致多事等情 紛紛稟阻 經領事報總署置議 案旋因臺灣縣知縣潘慶辰從中轉圜 以 女塾字樣 固係和約所無 而洋人於中國義塾原屬不禁 來開導紳民 遂聽其建蓋 平屋義塾 不說蓋女塾 而告議結 5 直至1883年由涂為霖教士籌劃女學興建事宜 同年7月獲准於府城傳教基地新樓之東北角興建女學校舍 即今臺南神學院女生宿舍慕林館址 校舍一層為教室二層為宿舍 並於緊鄰處蓋一棟二層建築之姑娘樓 教師宿舍 同年10月與廈門聘來的萬師傅簽約著手興建 估計施工費用女學為3 300元 姑娘樓為5 800元 合計9 100元 預計一年後完工 6 1884年7月兩項工程如期完工 花費共計9324元 7 半個月後 清法戰爭爆發 宣教師們依英國領事之勸告去到廈門避難 直至1885年英國母會女宣道會差遣宣教士朱約安姑娘與文安姑娘來台開辦女學 12月抵台後一面從事婦女宣教事業一面進行籌設女學之事 一年後女學終於1886年12月正式在 臺灣府城教會報 刊登 開設女學 的通告 入學規定如下 8 凡要來就讀的女子 至少8歲 女學備有床鋪 蚊帳 被枕及各種設備 供學生住宿使用 學生只要帶來自己要用的衣服就好 每人每半年須繳付伙食費2圓 學科有白話字 寫字 算數 女紅 如做衣服 縫製襪 但最要緊的是讀聖經 盼望學生從小就得聖靈感化 校方會雇人來煮飯及做較粗重工作 但學生要樂意動手做其他較輕的工作 在校裡須用的書冊 簿紙 筆墨等 校方都有準備 要來就讀的女子就是不得纏足 凡己纏足者 必須先將它解開 1887年2月14日 清光緒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 女學舉辦開學典禮 名為 臺南新樓女學校 成為南部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 典禮於下午3時開始 有牧師 醫生 先生 先生娘 姑娘及學生參加 由臺南神學院巴克禮校長主持盛典 文安姑娘司儀 朱約安姑娘奏樂 9 當時為鼓勵就讀 女學一年收費僅4圓 是中學的二分之一 更是一般書院的三分之一而已 第一屆入學學生有18名 因為住宿設備不夠 5名居住臺南府者就准許通學 住校者有13名 女學開辦修業4年 全校共有4個班級 一年2個學期 第一學期1 6月 第二學期8 12月 為減少學生返家費用的支出 一年僅休假一次 課程內容除了育兒法 家庭衛生 家政課之外其餘均與長老教中學雷同 10 在校務方面一切均由文安 朱約安兩位姑娘共同主持 當時教師共有4位 除了文姑娘與朱姑娘外 還有一位女老師與教習漢文的許秀才 11 翌年萬真珠宣教師抵台參加女學的教育工作 此後即由3人共同輪流主持校務 直到1903年止 在當時只要有一人管理校務時 另二人則巡迴鄉村協助教會或去探訪新樓醫院 9 辦學初期 由於學生來源困難 朱約安與文安姑娘更是常常步行至中南部各地去招募學生 後來朱約安與文安姑娘更是與當時海關梅醫生學習助產技術 幫人接生 除了可幫助教區內婦女外 在傳教與招生上也帶來很大的助益 12 在生活管理方面亦十分嚴謹 剛開始招生時 宿舍尚能容納所有學生人數時 即施行全部住校 設校時文安姑娘公布了十條校規 要求學生確實遵守 如 9 禁止學生在路上和任何男人談話 包括自己的兄弟 禁止借用他人的金錢和物品 禁止在校外購買零食 禁止在白天隨意進入寢室休息 學生若儀容不端正 即禁止進入教室上課 不准學生浪費 除了考試和習字外 不可任意使用紙張等 在家事方面也有較多的要求 學生在宿舍裡 每天必須輪流煮飯作菜 縫衣繡花 縫製鞋子等 樣樣都得學習 學校更提出 如果本校畢業生不會做家事 婆婆可以向校長提出抗議 由此更可顯示出女學為了因應傳統社會對女子的要求 在生活管理教育上也致力培養出一位可擔負家庭重任 成為家庭管理核心的女性 正因嚴格的要求與周全的照顧 女學雖然在當時提出了讓女童受教育與放棄纏足等與社會價值不同的要求 但招生人數仍能不斷增加 至1894年學生人數已增加至28人 超出原本20人的容量 顯示女學已漸漸獲得認同 1895年 中國甲午戰爭戰敗 馬關條約的簽訂 臺灣正式由日本接管 日治初期日本對臺灣殖民地政策仍毫無定案 而在日治之前即有由基督教徒設立的各種私校 其設置原則為地方廳許可即可 但女學與教會之經營也隨之有了變化 日治時期之女學 1895 1945 编辑 1898年1月28日 總督府以府令第三號公布 私立學校設置廢止規則 廢止私校的設立 但由1898年7月16日 私立學校設置廢止規則 的修正增列條文中已認可外國傳教士設立的各種學校 在後藤新平擔任總督時期 開始推展 無方針主義 在教育上的要求僅在於國語 日本語 的推展 私校仍被允許繼續招生 重點是加入日文的教學 因此在日治初期女學的運作變化並不大 仍是由文安 朱約安和萬珍珠姑娘輪流掌管新樓女學校事務 女學在招生方面仍不斷的進展 所教育的對象是以教會信眾的女兒為主 此時教會信徒仍是以平埔族人為最大的信仰族群 所以招生對象多也多以平埔族學齡女性為主 1900年學校擴大招收了60位學生 有鑑於日漸提升的教育水準 英國長老教會認為應該要由更專業的人士來管理比較好 因此派遣學教育出身的盧仁愛教士 於1903年12月15日接任校長一職 成為第一任女學校長 在歷任先驅打下的健全基礎上繼續打拼 新樓女學校亦正式邁入長老教女學校 此時開設分校的需求浮現 所以朱約安和文安也志願到彰化去 之後英國長老教會為更加發展婦女教育先後又陸續派遣連瑪玉 李御娜 杜雪雲 吳瓅志等宣教士來台協助校務 9 接任校長後的盧仁愛教士在教學理念上 仍是遵循以往重視婦德傳統教育 故一般社會人士的接受度高 學生亦日漸增加 首屆畢業生龔瑞珠女士與高潘筱玉女士留校協助教授漢文 器樂 聖經等課程 龔瑞珠老師更兼任舍監與護士等工作 協助管理60多位女學生住宿生活等事宜 1914年 校舍擴建 原地擴建 新校舍約可容納百餘人 設備有教室 食堂 廚房 琴房 30間寢室及浴室等 以當時提供學生住校的設備而言 應是相當完善 同年入學生有71名 當時日人對臺灣的教育管理仍不甚積極 雖然日治初期有公學校的設立 但長老教女學校因校風嚴謹吸引當時女子來就讀 其學生人數仍是逐年不斷增加中 1916年隨著長老教中學校搬遷到東門城外的新校舍 其舊有的校舍則由女子學校借用 然伴隨著女性教育的推廣 更進一步的教育似乎勢在必行 對於回應高等教育日益高漲的需求 盧仁愛校長也做了相關變革來符合日式教育 計劃要提升為中等學校 並花6 000英磅來蓋新的校舍 其中臺灣和英國亦方面各出資一半 而從1916年開始女學生人數大幅增加 直至1918年原校舍已不敷使用 在當時經濟蕭條的年代 又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 物價波動極大 校長本身也必須承擔繁重的募款工作 因此盧校長除了在教會內募款外 亦透過第一屆的校友會高侯青蓮及李石舜英兩位正副會長號召校友與家長贊助加上社會人士的捐款 共募得六萬多元 於1919年購買現今校址三甲之土地 籌劃興建校舍 當時臺南士紳劉瑞山除了協助募款外亦親自監工 1923年11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 即今長榮大樓 其為二層樓建築面積總計516坪 二層為宿舍共分隔36個居室 各室中央縱貫一條通路 每室住宿學生6名 一層為辦公室 禮堂與教室 同時期又興建一木造二層房屋 其原是清代一座博物館由學校購買後 按照原來式樣重建 之後曾用作家政教室 1954年改為教員宿舍 1964年拆除 於長榮大樓之東南角作為住宿生之餐廳 名為長女赤崁樓 同年學制亦改為預科四學年 小學部 本科四學年 中學部 之二級制 學生人數增至250人 校名則改為 長老教女學校 13 盧校長為提高整體教育水準 認為有增聘優良教師之必要 1922年英國母會及派遣吳瓅志姑娘協助盧校長一同處理校務事宜 1927年盧仁愛辭去長女校長職務 轉任神學校女子部 由吳瓅志姑娘繼任 在她治學期間 廢除了原有的小學部分 改為正式的中學 女子學校的水準 亦獲得與日本政府所設立之高等女學校同等程度之認可 在吳校長辦學期間除了音樂教育頗受好評之外 也致力於科學教育的提升與校舍的興建 1929年聘請劉主安先生教授物理化學課程 1933年興建雨天操場一座 大講堂 占地90坪可容納700個學生 1935年興建文安館作為理化實驗室與藥庫 當時的學生來源已較為廣泛 大多為本省中南部名門望族閨秀 讀書風氣良好 培養出來的學生各個溫柔有禮深受社會好評 伴隨著日本政府治台時間越久 同化臺灣的政策也日漸積極 尤其在教育方面 另再加上1930年霧社事件之後日本政府對教會的管理也漸漸採取較強硬的姿態 特別是要求教會學校參拜神社一事 1931年長老教中學拒絕參拜神社 從此長老教會便與日本政府產生對立 至1936年 日本政府極欲侵略中國大陸 開始對臺灣施行奴化教育 除逼迫教會外 日本政府對教會學校採取高壓管制 強制學校至神社參拜並得使用日語上課 更規定教會學校必須改聘日本人為校長 迫使教會學校不得不採取與日本基督教會合作 以保護學校免於被接管或淪落其他信仰之命運 因此長老教中學開始採取合作妥協之態度接受殖民政府之安排 14 所以繼長老教中學聘請日本基督教會長老加藤太郎為校長後 1937年1月女學也接受日本基督教大會推薦聘請日本基督教柏木教會日籍牧師植村環 為日本著名的聖經學者 大戰結束後 受聘為日本皇太子的教師 女士為第三任校長 於同年2月上任 英國籍的吳瓅志校長被迫辭職返英 但植村環校長未能久留就辭職返回東京 同年11月改由日本九州教會牧師番匠鐵雄接任受聘為第四任校長 此後所有漢語課程均取消 學生必須完全使用日語學習 宗教課程也廢除 所幸番匠牧師一本宗教家慈藹和諧處事態度 仍保存了英國教會的優雅校風 15 因此在1904 1938年間 長老教女學校 歷經盧仁愛與吳瓅志兩位校長 辦學期間將原本四年制新樓女學校改為預科四年 本科四年之二級制 而後再廢除了小學部成為完全的中學 長老教女學校在日治初期可說仍是穩定成長中 但隨著日籍校長接任後其學制與課程亦開始有相當大的變化 番匠鐵雄接任校長後 1939年女學通過日本文部省女學檢定考試 獲得日本政府承認 升格成為四年制女子中學 校名因此更改為 長榮高等女學校 當時學生人數已增至650名 教師有約30名 寄宿學生占全校學生8成 所收的學生必須接受過6年小學教育畢業 此時期每學年分三學期 第一學期由4月到7月 第二學期由9月到12月 第三學期由1月至3月 至1941年時因學生人數大量增加現有教室與宿舍均漸不敷使用 所以將原本長榮大樓 今紅樓 二層的學生宿舍改為教室 而學生宿舍則遷到新樓舊校舍 自1939年起在當時日本政府為宣揚日本神道 干涉本校不可自由教授聖經 然學校不顧此干涉 仍一直保持聖經課程 維護傳統的基督精神 日本政府亦嚴禁學生學習漢文並強迫使用日語 當時的學科有 日文 公民 歷史 地理 算術 代數 幾何 英語 美術 音樂 理化 家事 尤重音樂教育 設有風琴 鋼琴個別指導 每年舉行二次音樂會 每週舉行音樂欣賞會 此時本校的體育風氣也非常興盛 屢次奪得臺南女子田徑賽和排球賽冠軍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學校也因而進入緊張狀況 生活困苦 全校師生利用空襲斷續的停課時間 在校內空地栽種農作物 並飼養雞鴨共渡患難 戰後時期之女學 1945年至今 编辑 二次世界大戰後 日籍校長番匠校長及日籍老師均遣返歸國 學校進行改組 按照當時中華民國的教育令改為六年制普通高中 分為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校名改為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中學 董事會並聘請了在學校貢獻甚多的劉主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那些於太平洋戰爭期間被迫返英的宣教師 又紛紛回來協助教學及推展宗教活動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鼓勵私人興學 於1946年頒佈 臺灣省私立中等學校管理規則 不過長女是屬於較晚完成立案手續的學校之一 乃因學校在戰後未立即辦理財團法人設立登記 所以無法立案 校產亦無法登記 直至1955年 教育部因國民學校畢業人數逐年增多 初級中學未能配合擴充 造成中學入學考競爭激烈 補習風氣盛行 影響教育正常的發展 因此在該年頒訂發展初級中學校教育方案 其中一項實施要點提到鼓勵私人興辦初級中等學校 簡化私立學校立案程序 教育部簡化私立學校立案程序 學校董事會於同年3月得到臺南地方法院核准 完成立案及校產登記的工作 16 1960年以前 學校招收高中6班 初中6班 但1960年8月初中部投考者爆增為一千二百多名 故初中部增設一班 主要因素是長女在終戰後 十分重視學生的升學 故以當時女中而言 升學率省南女排名第一 長女為第二 要進長女的學生若成績無法達到標準 學生家長則必須要有捐款 因而學校經費十分充裕 1968年九年國教施行後學校董事會決議仍繼續維持一貫體制 繼續招收初高中生 在教學上 則繼續加強升學率的提升為教學之便 全校施行能力分班 不過學生入學的人數似乎不如預期般增長 乃因臺南女中高中部配合九年國教實施原本僅收3班擴充為14班 再加上原省立家齊女中也招收普通科成為第二省女中 且之後也陸陸續續有許多私立女子中學成立如聖功女中 德光女中等等 17 長榮女中的初中部招生日漸困難 所以自1970年起停止初中部招生 高中部招生也日漸困難 嚴重威脅到學校的經營 因此學校也面臨了轉型的考量 此時期生物研習 英語會話與音樂教育是學校的特色 英語會話課由初一上到高三 聖歌隊時常訪問教會獻詩 或舉行演唱會 合唱團則連年奪冠 校內亦設有琴室數間 有鋼琴老師指導喜好此藝的學生 而此時學校仍保持宗教教育之特色 每天早上的晨間禮拜是每位學生必須參加的活動 各班每週均有一節宗教課 每年聖誕節的晚會是學生最興奮的日子 往往吸引大批觀眾前來觀賞 1970年學校為加強推動宗教活動特別成立了校牧室 聘請謝叔陽牧師為首任校牧 1973年臺灣長老教會不再接受英國母會的補助 並且脫離英國母會自行獨立運作 因此長女取消原有宗教部 校內的宗教事務不再由女宣教師負責 校內的宗教教育改由校牧室辦理 在建設方面抗戰勝利後改制為六年制普通高中 為提升整體教育水準 除了添購教學設備儀器外 硬體設施也逐年改善 不論是在衛生設備 體育設施或是校舍擴建上均不斷增加 如 改建運動場 建設水泥籃球場排球場等 廁所方面也增設3棟 在校舍方面自1951年起興建學生宿舍1棟容納100名學生 餐廳1棟 浴室1棟 教員宿舍8棟 13戶 1952年為住宿生宗教活動之方便 由校友會及教會樂捐85 000元興建杜雪雲紀念禮拜堂 1955年為慶祝70週年校慶興建米真珠教室紀念圖書館並於1957年完成 1960年完成學生宿舍1棟容納50名學生 1963年完成科學館 2層教學大樓 1964年拆除長女赤崁樓興建仁愛館 教室5間 圖書閱覽室及書庫各一間 1965完成 1968年完成瑞珠館 2層教學大樓 18 自九年國教實施以來長女在招生上始終無法突破困境 至1974年劉青眼接任校長後 此時正遇上政府推動國內十大建設 造成國內對於技術人力的大量需求 教育廳亦積極提倡職業學校教育 培養專業人才 校方即開始籌設職業科 積極改變學校發展方向 於1974年3月20提出申請同年4月13日獲准設立綜合商業科3班 會統科3班觀光事業科1班 次年增設綜合家政科及綜合商業科增設2班 此時學生人數快速增加舊校舍已不敷使用 劉校長接受蘇寶藏老師的建議 採用 以校建校 的原則 賣掉校園東南角一部分土地 興建一座四層教室大樓 並命名為中正樓 此外 藉著九十年校慶 除整理校園環境 充實教學設備外 並新設置校史館 史地館 圖書館 語文館觀光資料館 實習銀行 實習商店 縫紉教室 製圖教室 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輔導中心號稱 長女十大建設 1976年亦受韓國東萊女子大學邀請前往韓國參觀並結為姊妹學校 進而拓展了長女的國際視野 此時學校雖轉型成綜合學校 不過在普通科方面仍十分重視升學率 並在1977年起設立了許多高額的獎學金吸引學生就學 在課程方面 抗戰勝利後教會學校的宗教活動回歸於自由狀態因此除了課堂上的宗教課程外 課後的宗教活動亦相當豐富 但1968年後由於學校學生的來源結構改變 原本學生來自於全省各地 因九年國民教育的施行後 學生來源則多半來自於臺南市附近 故住校生銳減 週日前往東門教會做禮拜的傳統方式也因此取消 1969年開始每週固定一小時的宗教課程 亦被教育部認為與教育課程不符而遭廢止 1979年劉青眼校長赴美 由陳來治校長接任 陳校長為本校校友 且是建築師 她未婚掌校 在任時於1981年完成家政大樓與1982年完成新文安館 並於1981年增設美容科 為順應資訊時代的需要 於1982年設電腦教室 全校商業類科學生全面上電腦課 1982年陳校長離校由謝叔陽校長接掌本校 謝校長曾擔任本校導師 校牧 校長秘書 故了解學校各個層面 謝校長特別強調輔導工作 鼓勵全校師生以 惟信望愛 為座右銘 1987年學校百週年時並與董事會商討興建大禮堂 使學校各項活動可在校內舉行 當年亦增設夜間部延教班 1989年配合社會需求 會統科改為資料處理科並於1992年興建資訊樓 1993年國中部恢復招生 1994年興建游泳池實習商店大樓與國中部大樓並整建高中部大樓 校園大門也在此時期從勝利路改至長榮路 因應臺灣產業界人才需求的變遷 於2000年增設應用外語科 幼兒保育科 並停招服裝科 2006年停止招收國中生 2008年增設餐飲管理科 2011年增設多媒體設計科 2013年增設觀光事業科 並停招商業經營科 資料處理科 2014年增設電子商務科 並停招普通科 今日長榮女中在少子化的衝擊下 若仍維持女校 招生將更為艱鉅 因此自104學年度 2015年 起 美容科 時尚造型科 時尚模特兒科 2015年新設科別 觀光事業科等四科男女兼收 餐飲管理科 應用外語科 英文組 多媒體設計科 與幼兒保育科等四科則維持只收女生 並在2016年5月開始全面招收男生 並更換制服款式 成為一所多方面發展之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為社會 國家負起造就莘莘學子的重責大任 知名校友 编辑余陳月瑛 高雄縣第9任縣長 總統府國策顧問 總統府資政 高雄黑派領導人 貴婦奈奈 知名部落客 諮商師参考文献 编辑 鄭連明 1995 p64 65 鄭淑蓮 1999 Edward Band 1947 賴永祥 1995 鄭淑蓮 1999 教務教案檔 第四輯 p 1176 1177 1200 賴永祥 1995 p 73 William Campbell 1910 p59 臺灣府城教會報 第17張 清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刊 p 12 9 0 9 1 9 2 9 3 長榮女中百年史 1988 張厚基 1991 p 13 高侯青蓮 1968 p 7 吳學明 2007 p 59 長榮女中八十週年校慶紀念專刊 1968 查忻 2007 賴永祥 2008 楊玉媚 2009 p 49 臺灣基督長老教總會 1957 p 80 蘇寶藏 1998 p 263 高侯青蓮 1968 1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 台南主题 教育主题 原臺南長老教女學校本館暨講堂 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 台灣女性文化地標 狠辣霸凌 台南女學生遭拳毆 猛摑巴掌 校方回應了 TVBS 新聞網 2021 10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26 中文 臺灣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 amp oldid 7450870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