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花蓮氣象站

花蓮氣象站位於臺灣花蓮縣花蓮市,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轄下的二等氣象觀測機構,全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花蓮氣象站,最初成立於日治時期,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氣候觀測紀錄[1]

花蓮氣象站
Hualien Weather Station
花蓮氣象站
組織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種類二等氣象站
序號46699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花蓮縣花蓮市花崗街24號
座標23°58′37″N 121°36′17″E / 23.97694°N 121.60472°E / 23.97694; 121.60472坐标23°58′37″N 121°36′17″E / 23.97694°N 121.60472°E / 23.97694; 121.60472
海拔高度16.1公尺
氣壓計海拔高度19.1公尺
設立1910年10月28日 (1910-10-28)(日治時期)
網址www.cwb.gov.tw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编辑维基数据]
花蓮氣象站門牌
花蓮氣象站觀測坪

沿革

日治時期

1910年10月28日臺灣總督府考量花蓮港興建以後,成為臺灣東部地區重要海上交通樞紐,因外海風浪及海象變化大,恐影響海上船隻出入港作業,因此決定興建花蓮港燈臺,並同時增設與其他地方氣象測候所之相同氣象觀測設備,成為花蓮港燈臺測候站開始氣候觀測任務[2][3]

1914年鑑於花蓮地區地震頻繁,花蓮港燈臺測候站再增設大森式簡單微動計,開始初步地震觀測任務,1918年包含花蓮港燈臺在內的臺灣各地地方測候所增設地震震度器[2]

1920年8月花蓮港測候所興設,於施工期間仍由花蓮港燈臺測候站負責氣象觀測任務,1921年8月11日臺灣總督府告示第119號,正式編制花蓮港測候所之名稱與位置[2],9月起花蓮港測候所竣工啟用,取代花蓮港燈臺測候站的氣象觀測任務[4]中日戰爭爆發以後,臺灣作為重要軍事基地,為軍用飛機飛航安全考量,臺灣總督府於各地機場興設各測候所的飛行出張所,1940年花蓮港測候所於花蓮機場興設花蓮港飛行出張所[5]

戰後至今

1945年11月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花蓮港測候所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名為臺灣省氣象局花蓮測候所。1948年臺灣省氣象局改隸屬於交通處旗下,花蓮測候所名稱不變,而全名改成臺灣省氣象所花蓮測候所。1951年10月22日上午5時34分發生芮氏規模7.1之強烈地震[2],造成花蓮測候所主任宿舍全倒,辦公廳舍受損嚴重,隔年除風力塔保留外其餘建築拆除重建[4]

1965年9月臺灣省氣象所升格為氣象局,花蓮測候所全名改為臺灣省氣象局花蓮測候所。1971年7月氣象局恢復建制,改為中央氣象局,花蓮測候所全名亦更改之。1976年11月奉中央氣象局附屬測站通則之規定,花蓮測候所改名為花蓮氣象測站,並列為三等氣象測報機構。1983年6月配合人力及業務增加,花蓮氣象測站進行擴建,1986年升格為二等氣象測報機構。1989年8月1日花蓮氣象測站全名改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花蓮氣象站至今[4]

站體結構

花蓮氣象站於日治時期成立時,為附屬在花蓮港燈臺之下的氣象觀測機構,當時辦公廳為木造建築。1921年花蓮港測候所成立以後接續花蓮港燈臺測候所之任務,花蓮港測候所當時辦公廳舍建築為木造覆瓦結構[4]

1951年10月22日之地震造成花蓮測候所建築嚴重毀損[2],除風力塔以外其餘房舍於隔年全部重建,並維持木造結構。1983年6月因應人力及業務增加進行改建,將原木造建築拆除,改為12坪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1984年11月27日在興建10坪大之簡報室一棟[4]。1986年10月再度因應增設高空探測業務,將既有辦公廳拆除重建為四層樓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於1987年6月16日竣工驗收啟用[4]

編制

花蓮氣象站目前依照中央氣象局二等氣象站之組織,編制主任1人,職員10人,觀測採二十四小時作業輪班[6]

觀測項目

地面氣象觀測

利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定時實施氣壓氣溫風向風速濕度、天氣現象、降水、日射、日照能見度蒸發量、地溫等氣象要素觀測,其中除了雲、天氣現象、蒸發量及地溫為人工觀測外,其他項目均採自動化觀測,並經由氣象局內部網路系統,將蒐集資料及每小時電碼回傳局本部,以供天氣預報及分析之需要,同時透過查詢工作站方式統計氣候資料[6]

高空氣象觀測

1987年8月1日花蓮氣象站裝設MOR-22高空氣象自動測報系統,每日兩次(颱風警報增為四次,或特定需求時增放),探測高空各層之氣象要素;電腦處理各項觀測資料,自動繪製P-T圖及高空風圖,亦立即編輯高空氣象電碼,藉由氣象局內部網路系統,回傳局本部,並向全球廣播[6]

東部遙測系統

1996年7月起設置東部雨量站、氣象站、中繼站等36個,隨時監控花蓮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等流域之降雨資料,透過氣象局內部網路系統傳送回局本部;若遇豪大雨時,可立即通報局本部與消防局等相關單位[6]

大氣污染觀測

花蓮氣象站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設有放射性污染偵測器,定期將監測之“感應體”回送原能會判讀,同時蒐取氣象站雨水樣品寄送至局本部,以供測析大氣污染程度[6]

地震觀測

SMA1強震加速度儀、A-900強震儀,另於花蓮縣境設區域即時地震站6個,速報強震站12個,遇地震時,立即回傳至臺北的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供研判發布地震消息[6]

天氣預報

以中央氣象局局本部傳輸之天氣圖、衛星雲圖等各項資料,預報花蓮縣各地24小時天氣,並轉報由氣象預報中心、海象測報中心,發布之各類天氣預報及特報、潮汐資料[6]

參見

參考文獻

  1. ^ 田德財. 陳世嵐 東台呼風喚雨第一人在東部擔任氣象工作35年 十分敬業 曾颱風天負傷上陣. 更生日報. 2009-10-28 [2020-06-29]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歷史地震研究討論會議 影響核電廠之歷史地震相關參數分析 歷史地震文獻彙整規劃 (PDF). 臺灣地震科學中心. [2020-06-29] (中文(臺灣)). 
  3. ^ 張德南. 竹塹文獻雜誌57期. 新竹市: 竹塹文獻雜誌. 2018年. 
  4. ^ 4.0 4.1 4.2 4.3 4.4 4.5 台灣氣候建築史料調查研究 (PDF). 中央氣象局. [2020-06-29] (中文(臺灣)). 
  5. ^ 蔡昇璋. 日治時期臺灣的颱風災害與防救災措施 (PDF).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20-06-29]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花蓮氣象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花蓮氣象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花蓮氣象站, 位於臺灣花蓮縣花蓮市, 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轄下的二等氣象觀測機構, 全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最初成立於日治時期, 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氣候觀測紀錄, hualien, weather, station組織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種類二等氣象站序號46699位置, 中華民國, 臺灣, 花蓮縣花蓮市花崗街24號座標23, 97694, 60472, 97694, 60472, 坐标, 97694, 60472, 97694, 60472海拔高度16, 1公尺氣壓計海拔高度19, 1公尺設立1910年10月28日,. 花蓮氣象站位於臺灣花蓮縣花蓮市 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轄下的二等氣象觀測機構 全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花蓮氣象站 最初成立於日治時期 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氣候觀測紀錄 1 花蓮氣象站Hualien Weather Station花蓮氣象站組織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種類二等氣象站序號46699位置 中華民國 臺灣 花蓮縣花蓮市花崗街24號座標23 58 37 N 121 36 17 E 23 97694 N 121 60472 E 23 97694 121 60472 坐标 23 58 37 N 121 36 17 E 23 97694 N 121 60472 E 23 97694 121 60472海拔高度16 1公尺氣壓計海拔高度19 1公尺設立1910年10月28日 1910 10 28 日治時期 網址www cwb gov tw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编辑维基数据 花蓮氣象站門牌 花蓮氣象站觀測坪 目录 1 沿革 1 1 日治時期 1 2 戰後至今 2 站體結構 3 編制 4 觀測項目 4 1 地面氣象觀測 4 2 高空氣象觀測 4 3 東部遙測系統 4 4 大氣污染觀測 4 5 地震觀測 4 6 天氣預報 5 參見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連結沿革 编辑日治時期 编辑 1910年10月28日臺灣總督府考量花蓮港興建以後 成為臺灣東部地區重要海上交通樞紐 因外海風浪及海象變化大 恐影響海上船隻出入港作業 因此決定興建花蓮港燈臺 並同時增設與其他地方氣象測候所之相同氣象觀測設備 成為花蓮港燈臺測候站開始氣候觀測任務 2 3 1914年鑑於花蓮地區地震頻繁 花蓮港燈臺測候站再增設大森式簡單微動計 開始初步地震觀測任務 1918年包含花蓮港燈臺在內的臺灣各地地方測候所增設地震震度器 2 1920年8月花蓮港測候所興設 於施工期間仍由花蓮港燈臺測候站負責氣象觀測任務 1921年8月11日臺灣總督府告示第119號 正式編制花蓮港測候所之名稱與位置 2 9月起花蓮港測候所竣工啟用 取代花蓮港燈臺測候站的氣象觀測任務 4 中日戰爭爆發以後 臺灣作為重要軍事基地 為軍用飛機飛航安全考量 臺灣總督府於各地機場興設各測候所的飛行出張所 1940年花蓮港測候所於花蓮機場興設花蓮港飛行出張所 5 戰後至今 编辑 1945年11月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 花蓮港測候所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 改名為臺灣省氣象局花蓮測候所 1948年臺灣省氣象局改隸屬於交通處旗下 花蓮測候所名稱不變 而全名改成臺灣省氣象所花蓮測候所 1951年10月22日上午5時34分發生芮氏規模7 1之強烈地震 2 造成花蓮測候所主任宿舍全倒 辦公廳舍受損嚴重 隔年除風力塔保留外其餘建築拆除重建 4 1965年9月臺灣省氣象所升格為氣象局 花蓮測候所全名改為臺灣省氣象局花蓮測候所 1971年7月氣象局恢復建制 改為中央氣象局 花蓮測候所全名亦更改之 1976年11月奉中央氣象局附屬測站通則之規定 花蓮測候所改名為花蓮氣象測站 並列為三等氣象測報機構 1983年6月配合人力及業務增加 花蓮氣象測站進行擴建 1986年升格為二等氣象測報機構 1989年8月1日花蓮氣象測站全名改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花蓮氣象站至今 4 站體結構 编辑花蓮氣象站於日治時期成立時 為附屬在花蓮港燈臺之下的氣象觀測機構 當時辦公廳為木造建築 1921年花蓮港測候所成立以後接續花蓮港燈臺測候所之任務 花蓮港測候所當時辦公廳舍建築為木造覆瓦結構 4 1951年10月22日之地震造成花蓮測候所建築嚴重毀損 2 除風力塔以外其餘房舍於隔年全部重建 並維持木造結構 1983年6月因應人力及業務增加進行改建 將原木造建築拆除 改為12坪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1984年11月27日在興建10坪大之簡報室一棟 4 1986年10月再度因應增設高空探測業務 將既有辦公廳拆除重建為四層樓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於1987年6月16日竣工驗收啟用 4 編制 编辑花蓮氣象站目前依照中央氣象局二等氣象站之組織 編制主任1人 職員10人 觀測採二十四小時作業輪班 6 觀測項目 编辑地面氣象觀測 编辑 利用地面氣象自動測報系統 每日定時實施氣壓 氣溫 風向 風速 濕度 雲 天氣現象 降水 日射 日照 能見度 蒸發量 地溫等氣象要素觀測 其中除了雲 天氣現象 蒸發量及地溫為人工觀測外 其他項目均採自動化觀測 並經由氣象局內部網路系統 將蒐集資料及每小時電碼回傳局本部 以供天氣預報及分析之需要 同時透過查詢工作站方式統計氣候資料 6 高空氣象觀測 编辑 1987年8月1日花蓮氣象站裝設MOR 22高空氣象自動測報系統 每日兩次 颱風警報增為四次 或特定需求時增放 探測高空各層之氣象要素 電腦處理各項觀測資料 自動繪製P T圖及高空風圖 亦立即編輯高空氣象電碼 藉由氣象局內部網路系統 回傳局本部 並向全球廣播 6 東部遙測系統 编辑 1996年7月起設置東部雨量站 氣象站 中繼站等36個 隨時監控花蓮立霧溪 花蓮溪 秀姑巒溪等流域之降雨資料 透過氣象局內部網路系統傳送回局本部 若遇豪大雨時 可立即通報局本部與消防局等相關單位 6 大氣污染觀測 编辑 花蓮氣象站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 設有放射性污染偵測器 定期將監測之 感應體 回送原能會判讀 同時蒐取氣象站雨水樣品寄送至局本部 以供測析大氣污染程度 6 地震觀測 编辑 SMA1強震加速度儀 A 900強震儀 另於花蓮縣境設區域即時地震站6個 速報強震站12個 遇地震時 立即回傳至臺北的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以供研判發布地震消息 6 天氣預報 编辑 以中央氣象局局本部傳輸之天氣圖 衛星雲圖等各項資料 預報花蓮縣各地24小時天氣 並轉報由氣象預報中心 海象測報中心 發布之各類天氣預報及特報 潮汐資料 6 參見 编辑氣象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花蓮氣象雷達站 氣象學參考文獻 编辑 田德財 陳世嵐 東台呼風喚雨第一人在東部擔任氣象工作35年 十分敬業 曾颱風天負傷上陣 更生日報 2009 10 28 2020 06 29 中文 臺灣 2 0 2 1 2 2 2 3 2 4 歷史地震研究討論會議 影響核電廠之歷史地震相關參數分析 歷史地震文獻彙整規劃 PDF 臺灣地震科學中心 2020 06 29 中文 臺灣 張德南 竹塹文獻雜誌57期 新竹市 竹塹文獻雜誌 2018年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台灣氣候建築史料調查研究 PDF 中央氣象局 2020 06 29 中文 臺灣 蔡昇璋 日治時期臺灣的颱風災害與防救災措施 PDF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20 06 29 中文 臺灣 6 0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花蓮氣象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中文 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花蓮氣象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花蓮氣象站 amp oldid 7532088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