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厚頭龍屬

厚頭龍屬腫頭龍屬(屬名:Pachycephalosaurus),在希臘文意為“有厚頭的蜥蜴”,屬於厚頭龍科,是一種二足行走的恐龍,具有厚顱頂、後肢長、前肢小,厚頭龍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厚頭龍類,身長約4.5公尺,重量可達450公斤,厚頭龍與其近親可能將牠們的厚顱頂使用在物種內打鬥上。腫頭龍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地獄溪組,在美國的蒙大拿州南達科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等地被發現,和暴龍三角龍甲龍愛德蒙托龍生活在同一個地質年代。厚頭龍是植食性恐龍,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少數顱頂部分,牠只有一個種即懷俄明厚頭龍P. wyomingensis),同樣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Tylosteus,被視為厚頭龍的異名。另外,厚頭龍可能是龍王龍冥河龍的成年個體或者雄性個體。

厚头龙属
化石时期:70–66 Ma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厚头龙科 Pachycephalosauridae
族: 厚头龙族 Pachycephalosaurini
属: 厚头龙属 Pachycephalosaurus
Brown & Schlaikjer, 1943
模式種
懷俄明厚頭龍
Pachycephalosaurus wyomingensis

(Gilmore, 1931)
異名

敘述 编辑

 
厚頭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
AMNH 1696(綠)、UCMP 556078(黃)
冥河龍(紫)、龍王龍(紅)

因為目前只有發現厚頭龍的顱骨,所以不清楚厚頭龍的生理結構[1]。厚頭龍因為大型的骨質顱頂而著名,厚度可達25厘米,可安全地保護腦部。顱頂後方有骨質瘤塊,而口鼻部有往上的短骨質角。這些短角可能很鈍,並不銳利[2]

厚頭龍的頭部短,上有大型、圓形眼窩,朝向前方,顯示厚頭龍具有良好的視力,可能具有立體視覺。厚頭龍的嘴尖小,具有喙狀嘴。牙齒小,齒冠呈葉狀。頸部成S或U形彎曲[2]

厚頭龍可能是二足恐龍,而且是顱頂最大的恐龍。從其他厚頭龍下目恐龍推測,厚頭龍身長約4.5公尺[3],體重約450公斤[4],並擁有相當粗短的頸部、短前肢、長後肢、龐大的身體、以及可能由骨化肌腱支撐的尾巴[5]

發現與歷史 编辑

 
厚頭龍的骨架,位於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早在1850年代,便已發現厚頭龍的化石。在1859年或1860年,费迪南德·范迪威尔·海登(Ferdinand Vandiveer Hayden)在北美洲西部的密西西比河源頭附近發現一個破碎化石,該地區現在屬於蒙大拿州東南部的蘭斯組[6]。在1872年,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提出這個標本(編號ANSP 8568)是個背部鱗甲,屬於某種爬行動物或是類似犰狳的動物[7]。直到一個世紀後,唐諾·貝爾德(Donald Baird)重新研究這塊骨頭,才發現這是塊鱗狀骨,後方具有骨質瘤,並屬於厚頭龍[6]。因為這塊骨頭早已命名為Tylosteus,早於厚頭龍的命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Tylosteus應具有優先權。貝爾德申請厚頭龍這名稱繼續使用,因為Tylosteus已經有長達50年沒有被使用,而且化石無法有效檢驗,相關地質學地層學資訊也少,因此申請成功[8][9]。但爭議尚未結束,在2006年,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提出這個標本更類似龍王龍,而非厚頭龍[1]。在2007年有研究提出,龍王龍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10]

模式種懷俄明厚頭龍是目前唯一的種,是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在1931年建立。吉爾摩爾將一個部份發現於懷俄明州奈厄布拉勒郡蘭斯組的顱骨(編號USNM 12031),建立為傷齒龍的新種,懷俄明傷齒龍(T. wyomingensis[11]。在當時,傷齒龍僅被發現牙齒化石,而且與劍角龍的牙齒類似,所以傷齒龍與劍角龍被視為同種動物。當時的厚頭龍科各屬都被歸類於傷齒龍科,直到1945年,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才修正這個錯誤[12]

 
瑞內瑪厚頭龍的正模標本(編號DMNS 469),屬於成年個體的顱頂

在1943年,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與埃里希·馬蘭·史萊克(Erich Maren Schlaikjer),根據新發現的較完整化石,建立了厚頭龍屬,並將原有的懷俄明傷齒龍,改列為厚頭龍的模式種。他們同時建立了谷氏厚頭龍(P. grangeri)與瑞內瑪厚頭龍(P. reinheimeri)。谷氏厚頭龍的化石(編號AMNH 1696)是個接近完整的顱骨,發現於蒙大拿州卡特郡耶卡拉卡鎮的海爾河組地層。瑞內瑪厚頭龍的化石(編號DMNH 469)是個顱頂與少數相連碎片,發現於南達科他州科森郡的蘭斯組地層[13]。自從1983年後,後兩個種被視為懷俄明厚頭龍的異名[14]

分類 编辑

厚頭龍下目的名稱來源於厚頭龍,厚頭龍下目是個草食性恐龍的大型演化支,生存於晚白堊紀北美洲亞洲。某些特徵顯示,儘管厚頭龍是二足動物,但牠們與角龍下目的親緣關係較近,而離鳥腳下目較遠[15]

厚頭龍是厚頭龍下目最著名的物種,但並非保存最好的一屬。厚頭龍下目演化支還包括:狹盤龍皖南龍雅爾龍飾頭龍劍角龍平頭龍膨頭龍圓頭龍傾頭龍。在厚頭龍族中,與厚頭龍最親近的屬是龍王龍冥河龍,但牠們可能是厚頭龍的未成年體[10][16]

厚头龙亚目

狹盤龍

皖南龍

雅爾龍 (目前被改歸類於獸腳亞目)

飾頭龍

平頭龍

厚頭龍科
劍角龍

Stegoceras brevis英语Stegoceras brevis

Stegoceras sternbergi英语Stegoceras sternbergi

Stegoceras lambei英语Stegoceras lambei

Stegoceras validum英语Stegoceras validum

厚頭龍亞科

膨頭龍

傾頭龍

冥河龍

厚頭龍

演化支是根據湯瑪斯·威廉森與湯瑪斯·卡爾在2002年的研究[17]
其中的雅爾龍,目前被改歸類於獸腳亞目[18]
 
厚頭龍類的顱骨比較圖。成年厚頭龍(上排)、幼年厚頭龍(二排)、冥河龍(三排)、龍王龍(下排)

可能異名 编辑

龍王龍可能是個顱頂與頭角發展未完全的冥河龍或厚頭龍,或者是冥河龍或厚頭龍的未成年或雌性個體。在2007年度的古脊椎動物學會會議中,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傑克·霍納(Jack Horner)提出新理論,指出龍王龍與冥河龍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10]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傑克·霍納(Jack Horner)等人研究了龍王龍唯一標本的顱骨,發現該化石可能是冥河龍的幼年個體。此外,他還指出冥河龍與龍王龍兩者有可能都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在2009年,傑克·霍納與M.B. Goodwin發表正式研究,比較這三個物種的顱頂形狀、尖刺與骨瘤的分佈。傑克·霍納等人表示,冥河龍、龍王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而厚頭龍的標本則都是成年個體。另外,這三個屬生存於相同時期的相同地區,使這些科學家更推測牠們是同一物種的不同成長階段,而在成長過程中,尖刺、骨瘤停止成長、顱頂增厚,形成厚頭龍的顱頂形狀[19]。在2010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等人也提出類似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顱頂平坦的厚頭龍類,其實是圓顱頂的厚頭龍類的幼年個體,平頭龍飾頭龍其實都是其他屬的幼年個體[20]

古生物學 编辑

幾乎所有的厚頭龍化石是發現於美國西部的蘭斯組與海爾河組[1]。厚頭龍與龍王龍冥河龍等厚頭龍類共同生存[21]。其他的恐龍則包含:奇異龍鴨嘴龍科埃德蒙頓龍大鴨龍角龍科三角龍牛角龍甲龍科甲龍、以及獸腳類似鳥龍馳龍暴龍[22]

科學家一度將厚頭龍與牠的近親,比喻為二足恐龍中的大角羊麝香牛。厚頭龍類被認為在求偶季節時,雄性個體會以頭互相撞擊,以及決定誰佔優勢,可與群體內的雌性個體交配。厚頭龍類也被認為以顱頂抵抗掠食者。然而,現在認為厚頭龍類不可能將顱頂使用在這些用途上。

 
厚頭龍的重建圖
 
厚頭龍頭部的重建圖

成年個體的頭骨無法適當吸收衝擊力道,所以不能承受壓力與撞擊。同時,厚頭龍頭顱骨沒有證據顯示有傷疤,或其他損傷[23]。此外,頸椎與前段背椎顯示頸部呈S形或U形彎曲,而非筆直。最後,圓形的顱骨會減少頭部撞擊時的接觸面,而使撞擊時頭部偏離。

更有可能的是,厚頭龍與其他厚頭龍科具有物種內的側面碰撞行為。依此理論,一隻個體會與對手平行排列,或是面對面,使用頭部裝飾物來威嚇對方。如果威嚇無效,厚頭龍會彎下頭部,以頭部側面撞擊對手。大部分厚頭龍類的頭部相當寬,可以保護內部重要器官,這特徵支持了這個假設。側面碰撞理論最初是由漢斯·戴爾特·蘇伊士(Hans-Dieter Sues)在1978年提出,而在1997年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進一步擴充[2]

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發現厚頭龍的一個標本具有疑似碰撞受傷的病理。該研究也提出,其他厚頭龍標本的原本被鑑定為骨頭吸收、化石埋葬時被碰撞的痕跡,其實都是類似的碰撞行為導致的[24]

食性 编辑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不清楚這些恐龍的食性。牠們的非常小型、有脊牙齒,使牠們不能向同時代其他恐龍般,有效地磨碎堅硬、纖維構成的植物。厚頭龍類被推測以樹葉種子水果、以及昆蟲等混合食性為食。牠們銳利、鋸齒狀的牙齒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切割植物[25]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英文)Sullivan, Robert M. A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Pachycephalosauridae (Dinosauria:Ornithischia) (PDF).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006, 35: 347–366 [2007-11-15]. 
  2. ^ 2.0 2.1 2.2 (英文)Carpenter, Kenneth. Agonistic behavior in pachycephalosaurs (Ornithischia: Dinosauria): a new look at head-butting behavior (pdf). 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1997, 32 (1): 19–25 [2007-12-30]. (原始内容于2011-10-02). 
  3. ^ (英文)Montague, R. Estimates of body size and geological time of origin for 612 dinosaur genera (Saurischia, Ornithischia). Florida Scientist. 2006, 69 (4): 243–257 [2008-06-09]. [永久失效連結]
  4. ^ (英文)Paul, Gregory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4. ISBN 978-0-691-13720-9. 
  5. ^ (英文)Organ, Christopher O.; Adams, Jason.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3): 602–613 [2008-06-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8-29). 
  6. ^ 6.0 6.1 (英文)Baird, Donald. The dome-headed dinosaur Tylosteus ornatus Leidy 1872 (Reptilia: Ornithischia: Pachycephalosauridae). Notulae Naturae. 1979, 456: 1–11. 
  7. ^ (英文)Leidy, Joseph. Remarks on some extinct vertebrates.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1872. 1872: 38–40. 
  8. ^ (英文)ICZN Opinion 1371, "Pachycephalosaurus Brown & Schlaikjer, 1943 and Troodon wyomingensis Gilmore, 1931 (Reptilia, Dinosauria): Conserved."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43 (1): April 1986.
  9. ^ (英文)Glut, Donald F. Pachycephalosaurus.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 1997: 664–668. ISBN 0-89950-917-7. 
  10. ^ 10.0 10.1 10.2 (英文)Stokstad, Erik.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MEETING: Did Horny Young Dinosaurs Cause Illusion of Separate Species?. Science. 2007, 18: 1236 [2007-12-30]. doi:10.1126/science.318.5854.1236. (原始内容于2009-09-24). 
  11. ^ (英文)Gilmore, Charles W. A new species of troodont dinosaur from the Lance Formation of Wyoming.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1931, 79 (9): 1–6 [2017-02-25]. (原始内容于2019-10-22). 
  12. ^ (英文)Glut, Donald F. Troodon.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 1997: 933–938. ISBN 0-89950-917-7. 
  13. ^ (英文)Brown, Barnum; and Schlaikjer, Erich M. A study of the troödont dinosaurs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and four new species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43, 82 (5): 115–150 [2007-12-30]. (原始内容 (PDF)于2007-02-21). 
  14. ^ (英文)Galton, Peter M.; and Sues, Hans-Dieter. New data on pachycephalosaurid dinosaurs (Reptilia: Ornithischia) from North Americ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83, 25: 462–472. 
  15. ^ (英文)Pisani, Davide; Yates, Adam M., Langer, Max C. and Benton, Michael J. A genus-level supertree of the Dinosauri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2, 269 (1494): 915–921 [2008-06-09]. doi:10.1098/rspb.2001.1942. 
  16. ^ (英文)Horner, J. R.; and Goodwin, M. B. Sereno, Paul , 编. Extreme Cranial Ontogeny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Dinosaur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2009, 4 (10): e7626. Bibcode:2009PLoSO...4.7626H. PMC 2762616 . PMID 19859556. doi:10.1371/journal.pone.0007626. 
  17. ^ (英文)Williamson, T.E.; Carr, T.D. A new genus of derived pachycephalosaurian from western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2, 22 (4): 779–801. doi:10.1671/0272-4634(2002)022[0779:ANGODP]2.0.CO;2. 
  18. ^ (英文)Naish, Darren; and Martill, David M. Dinosaurs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role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in their discovery: Ornithischi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2008, 165: 613–623. 
  19. ^ (英文)Horner J.R. and Goodwin, M.B. (2009). "Extreme cranial ontogeny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Dinosaur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4(10): e7626. Online full tex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英文)Longrich, N.R., Sankey, J. and Tanke, D. (2010). "Texacephale langstoni, a new genus of pachycephalosaurid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upper Campanian Aguja Formation, southern Texas, USA." Cretaceous Research, . doi:10.1016/j.cretres.2009.12.002
  21. ^ (英文)Bakker, Robert T.; Robert M.; Porter, Victor; Larson, Peter; and Saulsbury, Steven J., Sullivan, Lucas,, S. G. and Sullivan, R.M. , 编, (PDF),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006, 35: 331–346 [2007-11-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28) 
  22. ^ (英文)Weishampel, David B.; Barrett, Paul M.; Coria, Rodolfo A.; Le Loeuff, Jean; Xu Xing; Zhao Xijin; Sahni, Ashok; Gomani, Elizabeth, M.P.; and Noto, Christopher R. (2004). "Dinosaur Distribution". In: D.B.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óls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517–606. ISBN 978-0-520-24209-8.
  23. ^ (英文)Goodwin, Mark; and Horner, John R. Cranial histology of pachycephalosaurs (Ornithischia: Marginocephalia) reveals transitory structures inconsistent with head-butting behavior. Paleobiology. 2004, 30 (2): 253–267. 
  24. ^ Peterson, J. E.; Vittore, C. P. (2012). Farke, Andrew A. ed. "Cranial Pathologies in a Specimen of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7 (4): e36227. doi:10.1371/journal.pone.0036227
  25. ^ (英文)Maryańska, Teresa; Chapman, Ralph E.; and Weishampel, David B. Pachycephalosauria.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464-477. ISBN 0-520-24209-2. 

外部連結 编辑

  • 厚頭龍的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inodictionary
  • 厚頭龍的簡介與圖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國家地理雜誌
  • TEDx talk by Jack Horn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shape-shifting dinosaur skulls and dinosaur misclassification.

厚頭龍屬, 或腫頭龍屬, 屬名, pachycephalosaurus, 在希臘文意為, 有厚頭的蜥蜴, 屬於厚頭龍科, 是一種二足行走的恐龍, 具有厚顱頂, 後肢長, 前肢小, 厚頭龍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厚頭龍類, 身長約4, 5公尺, 重量可達450公斤, 厚頭龍與其近親可能將牠們的厚顱頂使用在物種內打鬥上, 腫頭龍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和地獄溪組, 在美國的蒙大拿州, 南達科他州, 以及懷俄明州等地被發現, 和暴龍, 三角龍, 甲龍和愛德蒙托龍生活在同一個地質年代, 厚頭龍是植食性恐龍, 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 厚頭龍屬或腫頭龍屬 屬名 Pachycephalosaurus 在希臘文意為 有厚頭的蜥蜴 屬於厚頭龍科 是一種二足行走的恐龍 具有厚顱頂 後肢長 前肢小 厚頭龍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厚頭龍類 身長約4 5公尺 重量可達450公斤 厚頭龍與其近親可能將牠們的厚顱頂使用在物種內打鬥上 腫頭龍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和地獄溪組 在美國的蒙大拿州 南達科他州 以及懷俄明州等地被發現 和暴龍 三角龍 甲龍和愛德蒙托龍生活在同一個地質年代 厚頭龍是植食性恐龍 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少數顱頂部分 牠只有一個種即懷俄明厚頭龍 P wyomingensis 同樣發現於北美洲西部的Tylosteus 被視為厚頭龍的異名 另外 厚頭龍可能是龍王龍和冥河龍的成年個體或者雄性個體 厚头龙属 化石时期 70 66 Ma PreYe Ye O S D C P T J K Pg N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蜥形纲 Sauropsida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科 厚头龙科 Pachycephalosauridae族 厚头龙族 Pachycephalosaurini属 厚头龙属 Pachycephalosaurus Brown amp Schlaikjer 1943模式種 懷俄明厚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wyomingensis Gilmore 1931 異名Tylosteus Leidy 1872 廢棄學名 冥河龍 Stygimoloch Galton amp Sues 1983 龍王龍 Dracorex Bakker et al 2006 目录 1 敘述 2 發現與歷史 3 分類 4 可能異名 5 古生物學 5 1 食性 6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敘述 编辑 nbsp 厚頭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AMNH 1696 綠 UCMP 556078 黃 冥河龍 紫 龍王龍 紅 因為目前只有發現厚頭龍的顱骨 所以不清楚厚頭龍的生理結構 1 厚頭龍因為大型的骨質顱頂而著名 厚度可達25厘米 可安全地保護腦部 顱頂後方有骨質瘤塊 而口鼻部有往上的短骨質角 這些短角可能很鈍 並不銳利 2 厚頭龍的頭部短 上有大型 圓形眼窩 朝向前方 顯示厚頭龍具有良好的視力 可能具有立體視覺 厚頭龍的嘴尖小 具有喙狀嘴 牙齒小 齒冠呈葉狀 頸部成S或U形彎曲 2 厚頭龍可能是二足恐龍 而且是顱頂最大的恐龍 從其他厚頭龍下目恐龍推測 厚頭龍身長約4 5公尺 3 體重約450公斤 4 並擁有相當粗短的頸部 短前肢 長後肢 龐大的身體 以及可能由骨化肌腱支撐的尾巴 5 發現與歷史 编辑 nbsp 厚頭龍的骨架 位於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早在1850年代 便已發現厚頭龍的化石 在1859年或1860年 费迪南德 范迪威尔 海登 Ferdinand Vandiveer Hayden 在北美洲西部的密西西比河源頭附近發現一個破碎化石 該地區現在屬於蒙大拿州東南部的蘭斯組 6 在1872年 約瑟夫 萊迪 Joseph Leidy 提出這個標本 編號ANSP 8568 是個背部鱗甲 屬於某種爬行動物或是類似犰狳的動物 7 直到一個世紀後 唐諾 貝爾德 Donald Baird 重新研究這塊骨頭 才發現這是塊鱗狀骨 後方具有骨質瘤 並屬於厚頭龍 6 因為這塊骨頭早已命名為Tylosteus 早於厚頭龍的命名 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 Tylosteus應具有優先權 貝爾德申請厚頭龍這名稱繼續使用 因為Tylosteus已經有長達50年沒有被使用 而且化石無法有效檢驗 相關地質學與地層學資訊也少 因此申請成功 8 9 但爭議尚未結束 在2006年 羅伯特 蘇利文 Robert Sullivan 提出這個標本更類似龍王龍 而非厚頭龍 1 在2007年有研究提出 龍王龍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 10 模式種懷俄明厚頭龍是目前唯一的種 是由查爾斯 懷特尼 吉爾摩爾 Charles W Gilmore 在1931年建立 吉爾摩爾將一個部份發現於懷俄明州奈厄布拉勒郡蘭斯組的顱骨 編號USNM 12031 建立為傷齒龍的新種 懷俄明傷齒龍 T wyomingensis 11 在當時 傷齒龍僅被發現牙齒化石 而且與劍角龍的牙齒類似 所以傷齒龍與劍角龍被視為同種動物 當時的厚頭龍科各屬都被歸類於傷齒龍科 直到1945年 查爾斯 斯騰伯格 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 才修正這個錯誤 12 nbsp 瑞內瑪厚頭龍的正模標本 編號DMNS 469 屬於成年個體的顱頂在1943年 巴納姆 布郎 Barnum Brown 與埃里希 馬蘭 史萊克 Erich Maren Schlaikjer 根據新發現的較完整化石 建立了厚頭龍屬 並將原有的懷俄明傷齒龍 改列為厚頭龍的模式種 他們同時建立了谷氏厚頭龍 P grangeri 與瑞內瑪厚頭龍 P reinheimeri 谷氏厚頭龍的化石 編號AMNH 1696 是個接近完整的顱骨 發現於蒙大拿州卡特郡耶卡拉卡鎮的海爾河組地層 瑞內瑪厚頭龍的化石 編號DMNH 469 是個顱頂與少數相連碎片 發現於南達科他州科森郡的蘭斯組地層 13 自從1983年後 後兩個種被視為懷俄明厚頭龍的異名 14 分類 编辑厚頭龍下目的名稱來源於厚頭龍 厚頭龍下目是個草食性恐龍的大型演化支 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 某些特徵顯示 儘管厚頭龍是二足動物 但牠們與角龍下目的親緣關係較近 而離鳥腳下目較遠 15 厚頭龍是厚頭龍下目最著名的物種 但並非保存最好的一屬 厚頭龍下目演化支還包括 狹盤龍 皖南龍 雅爾龍 飾頭龍 劍角龍 平頭龍 膨頭龍 圓頭龍 傾頭龍 在厚頭龍族中 與厚頭龍最親近的屬是龍王龍與冥河龍 但牠們可能是厚頭龍的未成年體 10 16 厚头龙亚目 狹盤龍 皖南龍 雅爾龍 目前被改歸類於獸腳亞目 飾頭龍 平頭龍 厚頭龍科 劍角龍 Stegoceras brevis 英语 Stegoceras brevis Stegoceras sternbergi 英语 Stegoceras sternbergi Stegoceras lambei 英语 Stegoceras lambei Stegoceras validum 英语 Stegoceras validum 厚頭龍亞科 膨頭龍 傾頭龍 古德溫圓頭龍 布仕郝利茨圓頭龍 冥河龍 厚頭龍 此演化支是根據湯瑪斯 威廉森與湯瑪斯 卡爾在2002年的研究 17 其中的雅爾龍 目前被改歸類於獸腳亞目 18 nbsp 厚頭龍類的顱骨比較圖 成年厚頭龍 上排 幼年厚頭龍 二排 冥河龍 三排 龍王龍 下排 可能異名 编辑龍王龍可能是個顱頂與頭角發展未完全的冥河龍或厚頭龍 或者是冥河龍或厚頭龍的未成年或雌性個體 在2007年度的古脊椎動物學會會議中 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傑克 霍納 Jack Horner 提出新理論 指出龍王龍與冥河龍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 10 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傑克 霍納 Jack Horner 等人研究了龍王龍唯一標本的顱骨 發現該化石可能是冥河龍的幼年個體 此外 他還指出冥河龍與龍王龍兩者有可能都是厚頭龍的幼年個體 在2009年 傑克 霍納與M B Goodwin發表正式研究 比較這三個物種的顱頂形狀 尖刺與骨瘤的分佈 傑克 霍納等人表示 冥河龍 龍王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 而厚頭龍的標本則都是成年個體 另外 這三個屬生存於相同時期的相同地區 使這些科學家更推測牠們是同一物種的不同成長階段 而在成長過程中 尖刺 骨瘤停止成長 顱頂增厚 形成厚頭龍的顱頂形狀 19 在2010年 尼克 朗里奇 Nick Longrich 等人也提出類似的研究結果 他們認為顱頂平坦的厚頭龍類 其實是圓顱頂的厚頭龍類的幼年個體 平頭龍 飾頭龍其實都是其他屬的幼年個體 20 古生物學 编辑幾乎所有的厚頭龍化石是發現於美國西部的蘭斯組與海爾河組 1 厚頭龍與龍王龍 冥河龍等厚頭龍類共同生存 21 其他的恐龍則包含 奇異龍 鴨嘴龍科的埃德蒙頓龍與大鴨龍 角龍科的三角龍與牛角龍 甲龍科的甲龍 以及獸腳類的似鳥龍 馳龍 暴龍 22 科學家一度將厚頭龍與牠的近親 比喻為二足恐龍中的大角羊或麝香牛 厚頭龍類被認為在求偶季節時 雄性個體會以頭互相撞擊 以及決定誰佔優勢 可與群體內的雌性個體交配 厚頭龍類也被認為以顱頂抵抗掠食者 然而 現在認為厚頭龍類不可能將顱頂使用在這些用途上 nbsp 厚頭龍的重建圖 nbsp 厚頭龍頭部的重建圖成年個體的頭骨無法適當吸收衝擊力道 所以不能承受壓力與撞擊 同時 厚頭龍頭顱骨沒有證據顯示有傷疤 或其他損傷 23 此外 頸椎與前段背椎顯示頸部呈S形或U形彎曲 而非筆直 最後 圓形的顱骨會減少頭部撞擊時的接觸面 而使撞擊時頭部偏離 更有可能的是 厚頭龍與其他厚頭龍科具有物種內的側面碰撞行為 依此理論 一隻個體會與對手平行排列 或是面對面 使用頭部裝飾物來威嚇對方 如果威嚇無效 厚頭龍會彎下頭部 以頭部側面撞擊對手 大部分厚頭龍類的頭部相當寬 可以保護內部重要器官 這特徵支持了這個假設 側面碰撞理論最初是由漢斯 戴爾特 蘇伊士 Hans Dieter Sues 在1978年提出 而在1997年由肯尼思 卡彭特 Kenneth Carpenter 進一步擴充 2 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 發現厚頭龍的一個標本具有疑似碰撞受傷的病理 該研究也提出 其他厚頭龍標本的原本被鑑定為骨頭吸收 化石埋葬時被碰撞的痕跡 其實都是類似的碰撞行為導致的 24 食性 编辑 到目前為止 科學家還不清楚這些恐龍的食性 牠們的非常小型 有脊牙齒 使牠們不能向同時代其他恐龍般 有效地磨碎堅硬 纖維構成的植物 厚頭龍類被推測以樹葉 種子 水果 以及昆蟲等混合食性為食 牠們銳利 鋸齒狀的牙齒可以非常有效率地切割植物 25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英文 Sullivan Robert M A taxonomic review of the Pachycephalosauridae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PDF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006 35 347 366 2007 11 15 2 0 2 1 2 2 英文 Carpenter Kenneth Agonistic behavior in pachycephalosaurs Ornithischia Dinosauria a new look at head butting behavior pdf 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1997 32 1 19 25 2007 12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2 英文 Montague R Estimates of body size and geological time of origin for 612 dinosaur genera Saurischia Ornithischia Florida Scientist 2006 69 4 243 257 2008 06 09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永久失效連結 英文 Paul Gregory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4 ISBN 978 0 691 13720 9 英文 Organ Christopher O Adams Jason The histology of ossified tendon in dinosaurs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3 602 613 2008 06 10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8 08 2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6 0 6 1 英文 Baird Donald The dome headed dinosaur Tylosteus ornatus Leidy 1872 Reptilia Ornithischia Pachycephalosauridae Notulae Naturae 1979 456 1 11 英文 Leidy Joseph Remarks on some extinct vertebrates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1872 1872 38 40 英文 ICZN Opinion 1371 Pachycephalosaurus Brown amp Schlaikjer 1943 and Troodon wyomingensis Gilmore 1931 Reptilia Dinosauria Conserved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43 1 April 1986 英文 Glut Donald F Pachycephalosaurus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amp Co 1997 664 668 ISBN 0 89950 917 7 10 0 10 1 10 2 英文 Stokstad Erik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MEETING Did Horny Young Dinosaurs Cause Illusion of Separate Species Science 2007 18 1236 2007 12 30 doi 10 1126 science 318 5854 12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9 24 英文 Gilmore Charles W A new species of troodont dinosaur from the Lance Formation of Wyoming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1931 79 9 1 6 2017 02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2 英文 Glut Donald F Troodon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amp Co 1997 933 938 ISBN 0 89950 917 7 英文 Brown Barnum and Schlaikjer Erich M A study of the troodont dinosaurs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and four new species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43 82 5 115 150 2007 12 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7 02 2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Galton Peter M and Sues Hans Dieter New data on pachycephalosaurid dinosaurs Reptilia Ornithischia from North Americ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83 25 462 47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Pisani Davide Yates Adam M Langer Max C and Benton Michael J A genus level supertree of the Dinosauri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2 269 1494 915 921 2008 06 09 doi 10 1098 rspb 2001 194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Horner J R and Goodwin M B Sereno Paul 编 Extreme Cranial Ontogeny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Dinosaur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2009 4 10 e7626 Bibcode 2009PLoSO 4 7626H PMC 2762616 nbsp PMID 19859556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00762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英文 Williamson T E Carr T D A new genus of derived pachycephalosaurian from western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2 22 4 779 801 doi 10 1671 0272 4634 2002 022 0779 ANGODP 2 0 CO 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英文 Naish Darren and Martill David M Dinosaurs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role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in their discovery Ornithischi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2008 165 613 623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英文 Horner J R and Goodwin M B 2009 Extreme cranial ontogeny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Dinosaur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4 10 e7626 Online full tex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Longrich N R Sankey J and Tanke D 2010 Texacephale langstoni a new genus of pachycephalosaurid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upper Campanian Aguja Formation southern Texas USA Cretaceous Research doi 10 1016 j cretres 2009 12 002 英文 Bakker Robert T Robert M Porter Victor Larson Peter and Saulsbury Steven J Sullivan Lucas S G and Sullivan R M 编 Dracorex hogwartsia n gen n sp a spiked flat headed pachycephal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Hell Creek Formation of South Dakota PDF Late Cretaceous vertebrates from the Western Interior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2006 35 331 346 2007 11 1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7 09 28 英文 Weishampel David B Barrett Paul M Coria Rodolfo A Le Loeuff Jean Xu Xing Zhao Xijin Sahni Ashok Gomani Elizabeth M P and Noto Christopher R 2004 Dinosaur Distribution In D B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ols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517 606 ISBN 978 0 520 24209 8 英文 Goodwin Mark and Horner John R Cranial histology of pachycephalosaurs Ornithischia Marginocephalia reveals transitory structures inconsistent with head butting behavior Paleobiology 2004 30 2 253 267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Peterson J E Vittore C P 2012 Farke Andrew A ed Cranial Pathologies in a Specimen of Pachycephalosaurus PLoS ONE 7 4 e36227 doi 10 1371 journal pone 0036227 英文 Maryanska Teresa Chapman Ralph E and Weishampel David B Pachycephalosauria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olska Halszka eds 编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464 477 ISBN 0 520 24209 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外部連結 编辑厚頭龍的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nodictionary 厚頭龍的簡介與圖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家地理雜誌 TEDx talk by Jack Horn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shape shifting dinosaur skulls and dinosaur misclassification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厚頭龍屬 amp oldid 7705410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