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潛獵龍屬

潛獵龍屬名Latenivenatrix,意為「隱藏的女獵人」[註 1],又譯潛女獵龍潛隱女獵龍)是傷齒龍科傷齒龍亞科的一獸腳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階的北美洲。正模標本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立恐龍公園恐龍公園層,曾先後被歸為細爪龍傷齒龍,2017年建立為獨立屬,模式種兼唯一種為麥氏潛獵龍Latenivenatrix mcmasterae)。潛獵龍為迄今發現最大型的傷齒龍類,估計全長可達3.5公尺。[1]

潛獵龍屬
化石时期:白堊紀晚期坎潘階
75.9–75.3 Ma
正模標本TMP 1982.019.0023的頭骨後部,展示於皇家泰勒爾博物館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伤齿龙科 Troodontidae
亚科: 伤齿龙亚科 Troodontinae
属: 潛獵龍屬 Latenivenatrix
van der Reest & Currie, 2017
模式種
麥氏潛獵龍
Latenivenatrix mcmasterae

van der Reest & Currie, 2017

發現

 
正模標本CMN 12340的左蹠骨
 
CMN 12340的右齒骨,側面可觀察到一道橫向明顯的凹槽

正模標本CMN 12340於1968年由艾琳·凡德洛(Irene Vanderloh)採集自加拿大南部亞伯達恐龍公園層,起初於1969年由戴爾·羅素英语Dale Alan Russell所敘述並歸入細爪龍。1987年被歸入傷齒龍。標本保存的部位包括一些頭骨(額骨頂骨眶後骨、基枕骨、基蝶骨)、四個脊椎和四個肋骨、一些人字骨腹肋骨、非常完整的前肢和不完整的後肢。[1]

來自同地點的另外三具標本亦被歸入此物種,包含UALVP 55804(一個部分骨盆)、TMP 1982.019.0023(一個部分頭骨)、TMP 1992.036.575(一個右齒骨和數個左蹠骨)。[1]

潛獵龍可透過額骨及第三蹠骨的差異與細爪龍區別開來,某些屬於這些部位的單獨標本也被歸入潛獵龍,包含CMN 12340、TMP 1979.008.0001、TMP 1980.016.1478、TMP 1986.036.0004、UALVP 55285、TMP 1997.133.0008(第三蹠骨)。[1]

2017年亞倫·范德瑞斯特(‪Aaron J. Van der Reest)和菲力·柯里英语Philip J. Currie將標本命名並敘述為獨立的新屬新種麥氏潛獵龍Latenivenatrix mcmasterae)。屬名源自拉丁語的latens(隱藏),象徵標本在發現後過了半世紀之久才被識別為獨立的物種。後段加上陰性的natrix(女獵人)來與種名mcmasterae相呼應,是在紀念范德瑞斯特已故的母親琳·麥克麥斯特(Lyne McMaster),她於2013年臨終時敦囑兒子繼承遺產來完成古生物學研究。[1]

描述

 
復原圖與體型比例

估計頭骨長度為45公分,身體全長3至3.5公尺,使潛獵龍成為已知體型最大的傷齒龍科。潛獵龍可透過以下這些位於骨盆的鑑定特徵(自衍徵)與其他傷齒龍科區別開來:恥骨後傾成17度角;恥骨軸前彎;恥骨軸側面有大型肌肉附著痕跡,略近於恥靴(亦可見於馳龍科西爪龍)。進一步將潛獵龍與其他進階型傷齒龍科(尤其是近緣的細爪龍)區分開來的鑑定特徵包含:額骨呈三角形;額骨鼻骨接觸面上有道深凹槽;第三蹠骨前表面凹陷。以上特徵明顯不見於其他進階型傷齒龍科如蜥鳥龍塔羅斯龍烏爾巴克齒龍細爪龍,但可在菲力獵龍身上觀察到,某些物種則不確定有沒有。[1]

分類

潛獵龍被分類為進階型傷齒龍科,作為新定義的傷齒龍亞科的一部分,可能與同時代亞洲的臨河獵龍和菲力獵龍近緣。[1]

古生物學

作為一種衍化的傷齒龍類,潛獵龍可能是種二足半雜食性動物,失去原始飛行能力。其佔有的生態棲位可能與來自同一地層另一種較小型的傷齒龍科細爪龍不同,兩者在上述形態上有很大差異可區別開來。[1]

埋藏學

TMP 79.8.1標本的頂骨有個孔洞,1985年柯里假設這個孔由囊腫造成,但1999年坦克和羅斯柴爾德解釋這可能是某種咬傷。一個剛孵化的標本可能患有先天性缺陷,導致其下頜前部扭曲。[2]

註釋

  1. ^ 屬名之所以用陰性的natrix而非陽性的venator,是為了依從種名mcmasterae(論文第一作者的母親姓氏),作者在解釋時只取了獵人的意思,所以並不需要特別翻出來。

延伸閱讀

  • 傷齒龍類研究歷史英语Timeline of troodontid research
  • 2017年主龍類古生物學研究英语2017 in archosaur paleontology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van see Reest, A. J.; Currie, P. J. Troodontids (Theropoda) from the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Alberta,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unique new taxon: implications for deinonychosaur diversity in North America (PDF).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7, 54 (9): 919–935. ISSN 1480-3313. doi:10.1139/cjes-2017-0031. 
  2. ^ Molnar, R. E., 2001,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7-363.

潛獵龍屬, 潛獵龍, 屬名, latenivenatrix, 意為, 隱藏的女獵人, 又譯潛女獵龍或潛隱女獵龍, 是傷齒龍科傷齒龍亞科的一屬獸腳類恐龍, 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階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立恐龍公園的恐龍公園層, 曾先後被歸為細爪龍與傷齒龍, 2017年建立為獨立屬, 模式種兼唯一種為麥氏潛獵龍, latenivenatrix, mcmasterae, 潛獵龍為迄今發現最大型的傷齒龍類, 估計全長可達3, 5公尺, 化石时期, 白堊紀晚期坎潘階75, preЄ, 正模標本tmp, 1982. 潛獵龍 屬名 Latenivenatrix 意為 隱藏的女獵人 註 1 又譯潛女獵龍或潛隱女獵龍 是傷齒龍科傷齒龍亞科的一屬獸腳類恐龍 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階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立恐龍公園的恐龍公園層 曾先後被歸為細爪龍與傷齒龍 2017年建立為獨立屬 模式種兼唯一種為麥氏潛獵龍 Latenivenatrix mcmasterae 潛獵龍為迄今發現最大型的傷齒龍類 估計全長可達3 5公尺 1 潛獵龍屬 化石时期 白堊紀晚期坎潘階75 9 75 3 Ma PreYe Ye O S D C P T J K Pg N 正模標本TMP 1982 019 0023的頭骨後部 展示於皇家泰勒爾博物館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蜥形纲 Sauropsida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目 蜥臀目 Saurischia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科 伤齿龙科 Troodontidae亚科 伤齿龙亚科 Troodontinae属 潛獵龍屬 Latenivenatrix van der Reest amp Currie 2017模式種麥氏潛獵龍Latenivenatrix mcmasteraevan der Reest amp Currie 2017 目录 1 發現 2 描述 3 分類 4 古生物學 4 1 埋藏學 5 註釋 6 延伸閱讀 7 參考來源發現 编辑 正模標本CMN 12340的左蹠骨 CMN 12340的右齒骨 側面可觀察到一道橫向明顯的凹槽 正模標本CMN 12340於1968年由艾琳 凡德洛 Irene Vanderloh 採集自加拿大南部亞伯達的恐龍公園層 起初於1969年由戴爾 羅素 英语 Dale Alan Russell 所敘述並歸入細爪龍 1987年被歸入傷齒龍 標本保存的部位包括一些頭骨 額骨 頂骨 眶後骨 基枕骨 基蝶骨 四個脊椎和四個肋骨 一些人字骨和腹肋骨 非常完整的前肢和不完整的後肢 1 來自同地點的另外三具標本亦被歸入此物種 包含UALVP 55804 一個部分骨盆 TMP 1982 019 0023 一個部分頭骨 TMP 1992 036 575 一個右齒骨和數個左蹠骨 1 潛獵龍可透過額骨及第三蹠骨的差異與細爪龍區別開來 某些屬於這些部位的單獨標本也被歸入潛獵龍 包含CMN 12340 TMP 1979 008 0001 TMP 1980 016 1478 TMP 1986 036 0004 UALVP 55285 TMP 1997 133 0008 第三蹠骨 1 2017年亞倫 范德瑞斯特 Aaron J Van der Reest 和菲力 柯里 英语 Philip J Currie 將標本命名並敘述為獨立的新屬新種麥氏潛獵龍 Latenivenatrix mcmasterae 屬名源自拉丁語的latens 隱藏 象徵標本在發現後過了半世紀之久才被識別為獨立的物種 後段加上陰性的natrix 女獵人 來與種名mcmasterae相呼應 是在紀念范德瑞斯特已故的母親琳 麥克麥斯特 Lyne McMaster 她於2013年臨終時敦囑兒子繼承遺產來完成古生物學研究 1 描述 编辑 復原圖與體型比例 估計頭骨長度為45公分 身體全長3至3 5公尺 使潛獵龍成為已知體型最大的傷齒龍科 潛獵龍可透過以下這些位於骨盆的鑑定特徵 自衍徵 與其他傷齒龍科區別開來 恥骨後傾成17度角 恥骨軸前彎 恥骨軸側面有大型肌肉附著痕跡 略近於恥靴 亦可見於馳龍科的西爪龍 進一步將潛獵龍與其他進階型傷齒龍科 尤其是近緣的細爪龍 區分開來的鑑定特徵包含 額骨呈三角形 額骨鼻骨接觸面上有道深凹槽 第三蹠骨前表面凹陷 以上特徵明顯不見於其他進階型傷齒龍科如蜥鳥龍 塔羅斯龍 烏爾巴克齒龍 細爪龍 但可在菲力獵龍身上觀察到 某些物種則不確定有沒有 1 分類 编辑潛獵龍被分類為進階型傷齒龍科 作為新定義的傷齒龍亞科的一部分 可能與同時代亞洲的臨河獵龍和菲力獵龍近緣 1 古生物學 编辑作為一種衍化的傷齒龍類 潛獵龍可能是種二足半雜食性動物 失去原始飛行能力 其佔有的生態棲位可能與來自同一地層另一種較小型的傷齒龍科細爪龍不同 兩者在上述形態上有很大差異可區別開來 1 埋藏學 编辑 TMP 79 8 1標本的頂骨有個孔洞 1985年柯里假設這個孔由囊腫造成 但1999年坦克和羅斯柴爾德解釋這可能是某種咬傷 一個剛孵化的標本可能患有先天性缺陷 導致其下頜前部扭曲 2 註釋 编辑 屬名之所以用陰性的natrix而非陽性的venator 是為了依從種名mcmasterae 論文第一作者的母親姓氏 作者在解釋時只取了獵人的意思 所以並不需要特別翻出來 延伸閱讀 编辑傷齒龍類研究歷史 英语 Timeline of troodontid research 2017年主龍類古生物學研究 英语 2017 in archosaur paleontology 參考來源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van see Reest A J Currie P J Troodontids Theropoda from the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Alberta with a description of a unique new taxon implications for deinonychosaur diversity in North America PDF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7 54 9 919 935 ISSN 1480 3313 doi 10 1139 cjes 2017 0031 Molnar R E 2001 Theropod paleopathology a literature surve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337 36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潛獵龍屬 amp oldid 7582453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