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恐象

恐象學名Deinotherium)是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在這段時間,恐象只有少許變化。恐象在體型上與現在的象類似,只是擁有較短的鼻和向下彎曲的象牙

恐象属
化石时期:中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长鼻目 Proboscidea
科: 恐象科 Deinotheriidae
亚科: 恐象亚科 Deinotheriinae
属: 恐象属 Deinotherium
Kaup, 1829
  • 博氏恐象 D. bozasi (Arambourg, 1934)
  • 巨恐象 D. giganteum (Kaup, 1829)
  • 印度恐象 D. indicum (Falconer, 1845)
  • D. "thraceiensis" (Kovachev, 1964)
  • D. proavum (Eichwald, 1831)

恐象是最大的長鼻目动物之一,也是已知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次於巨犀和副巨犀。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最大的可達5米。估計體重超過12噸。恐象分佈於亞洲非洲歐洲等地區。艾德麗安·梅約(Adrienne Mayor)指在希臘發現的恐象化石解開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1]克里特島淺沉積岩中發現的恐象牙齒卻令人質疑,究竟恐象是生活在大陸上,或是像現今的象般被人低估了其游泳的能力。[2]

演化關係 编辑

恐象是恐象科的模式屬,是由更細小及中新世的古恐象演化而來。這兩種長鼻類與其他象的演化分支是完全不同的,有可能是在更早的時期分支開來。除了恐象外,過往嵌齒象科乳齒象都被包含在同一大分類中。只有象生存至今。

 
D. "thraceiensis"D. giganteumD. proavum的骨髓重建图

古生物學 编辑

恐象如何使用牠奇特的象牙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象牙可能具有插入土壤中以尋找植物的根部及塊莖,推倒樹枝以便食用樹葉,或者挖出樹皮用來食用等功能。[3]非洲幾個發現恐象化石的位點中,都有人科動物的遺骸。

特徵 编辑

 
恐象像現今的象,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恐象的頭顱骨。

巨恐象的齒式

0.0.2.3
1.0.2.3

(每年替補為

0.0.3
1.0.3

,有垂直的頰齒作替補。[4]恐象有兩組雙脊齒型及三脊齒型的牙齒臼齒及後前臼齒是垂直撕開食物的牙齒,這表示恐象在很早期的演化分支中已經獨立了出來。其他的前臼齒是用來壓碎食物。顱骨短及低,頂部扁平,有很大及高的枕骨髁。恐象的鼻孔很大並且向內收縮,由此推斷它的象鼻應該很大。吻突長,吻溝闊。下頜骨頦部非常長及向下彎曲,象牙向後彎,是恐象的特徵。牠沒有上象牙。

恐象與其祖先的古恐象的分別在於其體型及齒冠較大,第二及第三臼齒的後狀飾沒有怎麼發展。

恐象與神祕生物學 编辑

霍伊維爾曼(Bernard Heuvelmans)認為恐象仍然在中非生存,且是20世紀早期非洲幾宗神秘河馬被殺事件的元兇。[5]

物種 编辑

恐象屬下已知有三個物種,都是體型很巨大的。

巨恐象 编辑

 
巨恐象的全身骨架

巨恐象是恐象屬的模式種。牠主要是生存於中新世晚期的歐洲,並且是地中海附近地區唯一的恐象属物种。牠最後生存於上新世中期的羅馬尼亞

於1836年,在黑森-達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層發現了巨恐象的完整顱骨。其顱骨長約1.2米,闊0.9米,比現今的象要大很多。

印度恐象 编辑

印度恐象是亞洲物種,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發現。其特徵是拥有巨大的齒列,及其谷內結節。印度恐象出現於中新世中期,在末期更為普遍。并於7百萬年前消失。

博氏恐象 编辑

博氏恐象是非洲的物種。特徵是狹窄的吻槽、細小但較高的鼻腔、顱骨較高及窄。相比其他兩種恐象,牠下頜骨頦部較短。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現,在其他物種消失後仍然生存。最近代的化石是在肯雅發現,距今約有1百萬年。

參考 编辑

  1. ^ Adrienne Mayor. The First Fossil Hunters: Paleontology In Greek and Roman Tim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 Athanassios Athanassiou. On a Deinotherium (Proboscidea) finding in the Neogene of Crete. Carnets de Géologie / Notebooks on Geology. 2004 [2008-01-12]. (原始内容于2012-07-21). 
  3. ^ Harris, J.M. Evolution of feeding mechanisms in the family Deinotheriidae (Mammalia: Proboscidea). Zool. J. Linn. Soc. 1976, 56: 331–362. 
  4. ^ Sanders, W.J. Proboscidea. Mikael Fortelius (ed) (编).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Miocene Sinap Formation, Turke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 Bernard Heuvelmans. On the Track of Unknown Animals 3rd revised edition. Kegan Paul. 1995. ISBN 0-7103-0498-6. 

外部連結 编辑

  • (英文) Deinotherium
  • (英文)

恐象, 學名, deinotherium, 是象的史前親屬, 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 在這段時間, 只有少許變化, 在體型上與現在的象類似, 只是擁有較短的鼻和向下彎曲的象牙, 化石时期, 中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 preЄ, n保护状况化石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哺乳纲, mammalia目, 长鼻目, proboscidea科, deinotheriidae亚科, 亚科, deinotheriinae属, deinotherium, kaup, 1. 恐象 學名 Deinotherium 是象的史前親屬 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 在這段時間 恐象只有少許變化 恐象在體型上與現在的象類似 只是擁有較短的鼻和向下彎曲的象牙 恐象属 化石时期 中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 PreYe Ye O S D C P T J K Pg N保护状况化石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哺乳纲 Mammalia目 长鼻目 Proboscidea科 恐象科 Deinotheriidae亚科 恐象亚科 Deinotheriinae属 恐象属 Deinotherium Kaup 1829種博氏恐象 D bozasi Arambourg 1934 巨恐象 D giganteum Kaup 1829 印度恐象 D indicum Falconer 1845 D thraceiensis Kovachev 1964 D proavum Eichwald 1831 恐象是最大的長鼻目动物之一 也是已知陸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次於巨犀和副巨犀 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 4 5米 最大的可達5米 估計體重超過12噸 恐象分佈於亞洲 非洲及歐洲等地區 艾德麗安 梅約 Adrienne Mayor 指在希臘發現的恐象化石解開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 1 在克里特島淺沉積岩中發現的恐象牙齒卻令人質疑 究竟恐象是生活在大陸上 或是像現今的象般被人低估了其游泳的能力 2 目录 1 演化關係 2 古生物學 3 特徵 4 恐象與神祕生物學 5 物種 5 1 巨恐象 5 2 印度恐象 5 3 博氏恐象 6 參考 7 外部連結演化關係 编辑恐象是恐象科的模式屬 是由更細小及中新世的古恐象演化而來 這兩種長鼻類與其他象的演化分支是完全不同的 有可能是在更早的時期分支開來 除了恐象外 過往嵌齒象科及乳齒象都被包含在同一大分類中 只有象生存至今 nbsp D thraceiensis D giganteum和 D proavum的骨髓重建图古生物學 编辑恐象如何使用牠奇特的象牙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 象牙可能具有插入土壤中以尋找植物的根部及塊莖 推倒樹枝以便食用樹葉 或者挖出樹皮用來食用等功能 3 在非洲幾個發現恐象化石的位點中 都有人科動物的遺骸 特徵 编辑 nbsp 恐象像現今的象 但鼻較短 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nbsp 恐象的頭顱骨 巨恐象的齒式為 0 0 2 31 0 2 3 每年替補為0 0 31 0 3 有垂直的頰齒作替補 4 恐象有兩組雙脊齒型及三脊齒型的牙齒 臼齒及後前臼齒是垂直撕開食物的牙齒 這表示恐象在很早期的演化分支中已經獨立了出來 其他的前臼齒是用來壓碎食物 顱骨短及低 頂部扁平 有很大及高的枕骨髁 恐象的鼻孔很大並且向內收縮 由此推斷它的象鼻應該很大 吻突長 吻溝闊 下頜骨頦部非常長及向下彎曲 象牙向後彎 是恐象的特徵 牠沒有上象牙 恐象與其祖先的古恐象的分別在於其體型及齒冠較大 第二及第三臼齒的後狀飾沒有怎麼發展 恐象與神祕生物學 编辑霍伊維爾曼 Bernard Heuvelmans 認為恐象仍然在中非生存 且是20世紀早期非洲幾宗神秘河馬被殺事件的元兇 5 物種 编辑恐象屬下已知有三個物種 都是體型很巨大的 巨恐象 编辑 nbsp 巨恐象的全身骨架巨恐象是恐象屬的模式種 牠主要是生存於中新世晚期的歐洲 並且是地中海附近地區唯一的恐象属物种 牠最後生存於上新世中期的羅馬尼亞 於1836年 在黑森 達姆施塔特的上新世地層發現了巨恐象的完整顱骨 其顱骨長約1 2米 闊0 9米 比現今的象要大很多 印度恐象 编辑 印度恐象是亞洲的物種 主要在印度及巴基斯坦發現 其特徵是拥有巨大的齒列 及其谷內結節 印度恐象出現於中新世中期 在末期更為普遍 并於7百萬年前消失 博氏恐象 编辑 博氏恐象是非洲的物種 特徵是狹窄的吻槽 細小但較高的鼻腔 顱骨較高及窄 相比其他兩種恐象 牠下頜骨頦部較短 博氏恐象在中新世末期出現 在其他物種消失後仍然生存 最近代的化石是在肯雅發現 距今約有1百萬年 參考 编辑 Adrienne Mayor The First Fossil Hunters Paleontology In Greek and Roman Times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Athanassios Athanassiou On a Deinotherium Proboscidea finding in the Neogene of Crete Carnets de Geologie Notebooks on Geology 2004 2008 0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21 Harris J M Evolution of feeding mechanisms in the family Deinotheriidae Mammalia Proboscidea Zool J Linn Soc 1976 56 331 362 Sanders W J Proboscidea Mikael Fortelius ed 编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Miocene Sinap Formation Turke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Bernard Heuvelmans On the Track of Unknown Animals 3rd revised edition Kegan Paul 1995 ISBN 0 7103 0498 6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外部連結 编辑 英文 FactFile Deinotherium 英文 Deinotherium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恐象 amp oldid 6813144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