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大臼齿

大臼齿(英語:molar)又称磨牙、简称臼齿,俗称槽牙後槽牙撞牙客語)、大牙吴语),是哺乳动物口腔後方兩側的牙齿,用於破碎和研磨食物,其咀嚼面具齒尖,中部下凹,因形狀和功能猶如加工糧食的而得名。包括人類在內的有胎盘类哺乳動物上下两侧通常各有3顆臼齿,有袋類上下頜兩側各有4顆,原始哺乳动物的臼齿数目各异[1]

大臼齒
人類的下牙弓,綠色部分為大臼齒
基本信息
动脉上牙槽后动脉
标识字符
拉丁文dentes molaers
MeSHD008963
TA98A05.1.03.007
TA2910
FMAFMA:55638
格雷氏p.1118
解剖學術語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

臼齿屬於終生不替换的一出齿(僅萌出一次的牙齒),在長期使用中會逐漸磨損,可藉此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

人类臼齿 编辑

 
人类右下牙弓俯视图

人類的臼齒在乳牙階段不萌出,自恆牙階段萌出後終生不換。通常情況下,人類共有12颗臼齿,上下兩側各3颗,位於前臼齒之後,依次称作第一大臼齿(多在5–7岁萌出)、第二大臼齿(多在10–14岁萌出)和第三大臼齿(即智齿,多在17–25岁萌出),其中智齒常常萌发不全,甚至完全不萌出。

動物臼齒 编辑

臼齿类型 编辑

哺乳动物的臼齿按其形態可以分很多类:

  • 高冠齿(hypsodont): 齿冠高度大于齿根高度者,多见于需要咀嚼坚硬食物的动物,例如
  • 低冠齿(brachyodont)齿冠高度低于齿根高度者。
  • 三尖齿(tribosphenic): 见于一些食虫动物鸭嘴兽幼体(成体没有牙齿)。上臼齿有三个尖,下臼齿有两个尖以及位于侧面的第三个尖。
  • 方形齿 (quadrate): 见于人类等。臼齿上有呈长方形排列的四个尖或五个尖。
  • 丘状齿(bunodont): 臼齿上的尖圆滑呈状,整个臼齿上有珐琅质覆盖。见于一些雜食性動物,如和人类等。
  • 横堤齿(lophodont): 表面有与颌骨走向垂直的嵴。
  • 半月齿(selenodont): 表面有半月形的嵴。
  • 斜纹齿(loxodont):表面有斜向的嵴。非洲象属拉丁学名Loxodonta”(意為“菱形”)即源於此。

三尖理论 编辑

一般而言,植食性动物因为要咀嚼大量纤维性食品,臼齿(以及前臼齒)比较发达,肉食性動物的臼齿则不发达,如成年一共只有4颗臼齿。

1907年,美国古生物學家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以原始有胎盘类的臼齿为原型,提出了哺乳动物臼齿(特别是脊齿型的植食性动物)的三尖解剖命名方式,目前仍被广泛采用。在上臼齿中,三尖是位于舌面的原尖(protocone)和位于唇面的前尖(paracone)及後尖(metacone);原尖和前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前小尖(paraconule),原尖和後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後小尖(metaconule)。下臼齿的三个尖与上臼齿的三尖方位相反,以便咀嚼;下原尖(protoconid)位于唇面,下前尖(paraconid)和下后尖(metaconid)位于舌面。此三尖以外又有延伸的较低部分,称为下跟座(talonid),上有二尖,即下次尖(hypoconid,外面)和下内尖(endoconid,内面)。

延伸閱讀 编辑

  • 齒式
  • 頰齒英语Cheek teeth
  • 多出齒英语Polyphyodont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 古生物学名词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021-09-23]. ISBN 978-7-03-025433-7. (简体中文)

外部連結 编辑

  • Paleos 網站上的臼齒形態學和術語學概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大臼齿,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9月2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英語, molar, 又称磨牙, 简称臼齿, 俗称槽牙, 後槽牙, 撞牙, 客語, 大牙, 吴语, 是哺乳动物口腔後方兩側的牙齿, 用於破碎和研磨食物, 其咀嚼面具齒尖, 中部下凹, 因形狀和功能猶如加工糧食的臼而得名, 包括人類.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9月23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大臼齿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大臼齿 英語 molar 又称磨牙 简称臼齿 俗称槽牙 後槽牙 撞牙 客語 大牙 吴语 是哺乳动物口腔後方兩側的牙齿 用於破碎和研磨食物 其咀嚼面具齒尖 中部下凹 因形狀和功能猶如加工糧食的臼而得名 包括人類在內的有胎盘类哺乳動物上下颌两侧通常各有3顆臼齿 有袋類上下頜兩側各有4顆 原始哺乳动物的臼齿数目各异 1 大臼齒人類的下牙弓 綠色部分為大臼齒基本信息动脉上牙槽后动脉标识字符拉丁文dentes molaersMeSHD008963TA98A05 1 03 007TA2910FMAFMA 55638格雷氏p 1118 解剖學術語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 臼齿屬於終生不替换的一出齿 僅萌出一次的牙齒 在長期使用中會逐漸磨損 可藉此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 目录 1 人类臼齿 2 動物臼齒 2 1 臼齿类型 2 2 三尖理论 3 延伸閱讀 4 參考文獻 5 外部連結人类臼齿 编辑 nbsp 人类右下牙弓俯视图人類的臼齒在乳牙階段不萌出 自恆牙階段萌出後終生不換 通常情況下 人類共有12颗臼齿 上下颌兩側各3颗 位於前臼齒之後 依次称作第一大臼齿 多在5 7岁萌出 第二大臼齿 多在10 14岁萌出 和第三大臼齿 即智齿 多在17 25岁萌出 其中智齒常常萌发不全 甚至完全不萌出 動物臼齒 编辑臼齿类型 编辑 哺乳动物的臼齿按其形態可以分很多类 高冠齿 hypsodont 齿冠高度大于齿根高度者 多见于需要咀嚼坚硬食物的动物 例如马 低冠齿 brachyodont 齿冠高度低于齿根高度者 三尖齿 tribosphenic 见于一些食虫动物和鸭嘴兽幼体 成体没有牙齿 上臼齿有三个尖 下臼齿有两个尖以及位于侧面的第三个尖 方形齿 quadrate 见于人类等 臼齿上有呈长方形排列的四个尖或五个尖 丘状齿 bunodont 臼齿上的尖圆滑呈丘状 整个臼齿上有珐琅质覆盖 见于一些雜食性動物 如猪 熊和人类等 横堤齿 lophodont 表面有与颌骨走向垂直的嵴 半月齿 selenodont 表面有半月形的嵴 斜纹齿 loxodont 表面有斜向的嵴 非洲象属的拉丁学名 Loxodonta 意為 菱形 即源於此 三尖理论 编辑 一般而言 植食性动物因为要咀嚼大量纤维性食品 臼齿 以及前臼齒 比较发达 肉食性動物的臼齿则不发达 如成年猫一共只有4颗臼齿 1907年 美国古生物學家亨利 費爾費爾德 奧斯本 Henry Fairfield Osborn 以原始有胎盘类的臼齿为原型 提出了哺乳动物臼齿 特别是脊齿型的植食性动物 的三尖解剖命名方式 目前仍被广泛采用 在上臼齿中 三尖是位于舌面的原尖 protocone 和位于唇面的前尖 paracone 及後尖 metacone 原尖和前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前小尖 paraconule 原尖和後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後小尖 metaconule 下臼齿的三个尖与上臼齿的三尖方位相反 以便咀嚼 下原尖 protoconid 位于唇面 下前尖 paraconid 和下后尖 metaconid 位于舌面 此三尖以外又有延伸的较低部分 称为下跟座 talonid 上有二尖 即下次尖 hypoconid 外面 和下内尖 endoconid 内面 延伸閱讀 编辑 nbsp 医学主题 齒式 頰齒 英语 Cheek teeth 多出齒 英语 Polyphyodont 參考文獻 编辑 古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编 古生物学名词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021 09 23 ISBN 978 7 03 025433 7 简体中文 外部連結 编辑Paleos 網站上的臼齒形態學和術語學概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大臼齿 amp oldid 7720818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