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有袋類

有袋上目学名Marsupialia)动物是雌性個體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哺乳類動物,如袋鼠袋狼树袋熊负鼠袋貂袋狸[1]

有袋類
化石时期:65–0 Ma
一隻母東部灰大袋鼠和它的幼崽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演化支 全獸類 Holotheria
演化支 枝獸類 Trechnotheria
演化支 歧獸類 Cladotheria
演化支 Zatheria
演化支 磨楔獸類 Tribosphenida
亚纲: 兽亚纲 Theria
下纲: 后兽下纲 Metatheria
演化支 有袋型類 Marsupialiformes
演化支 有袋類 Marsupialia
Illiger, 1811
現代有袋類分佈範圍

現存物種如袋鼠無尾熊主要分佈於澳洲及附近島嶼,负鼠则生活在南美洲,还有少數生活於中美洲北美洲。而其他地方則只有化石紀錄,如袋狮双门齿兽[2]

特徵

 
袋鼠育幼袋裡的幼獸。

雌性有袋類擁有用來撫育幼獸的育幼袋,且擁有兩條共用開口的陰道,分別通往子宮內不同部位;而雄性則通常擁有一具純粹用來輸送精液的分岔陰莖。不論雄性或雌性,廢物都是經由一種稱為泄殖腔的構造來排放。

懷孕中的雌性會在子宮內長出卵黃囊以供給胚胎營養。由于没有完整的胎盘构造,幼獸不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养分,所以胚胎發育約4到5週就會出生,是典型的“早产儿[3]。之後爬进母親的育幼袋內继续发育[2]。在育幼袋中的幼獸会很安全,还能通过袋內的乳頭吮吸乳汁[1]。數週之後,幼獸將可暫時或永久性地離開育幼袋。

比起胎盤動物,有袋類較早將幼獸產出,且沒有發展出用來保護胎兒免受母體免疫系統攻擊的胎盤構造。雖然早產且體型小的幼獸在生存上有較大的危險,但如此一來也減少了懷孕時的風險,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節裡懷有大型胎兒。

由於出生後的幼獸必須爬行到母親的乳頭位置,因此至少在出生時,牠們的前肢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更加完全。而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類的行動範圍較胎盤類小的原因。有袋類的前肢必須發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因此不像胎盤類一樣發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或是翅膀

袋口方向

有袋类动物的袋口方向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袋鼠大部分时间用两只后腿站立、行走,身体基本处于直立姿势,所以育儿袋袋口向前开,防止幼崽掉下来[4]袋熊袋狸的育幼袋开口朝后,掘土挖洞时,泥土就不会进入育幼袋。[1]树袋熊的袋子也朝后,有似拉绳的肌肉能绑紧袋子,保护幼獸[3]

典型种

袋鼹的育幼袋与其他有袋类动物不同。每年繁殖季节,母袋鼹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的育幼袋。繁殖期过后,育幼袋就会消失。袋狼袋猫的育幼袋可以容纳好几只幼獸藏身和吃奶[5]

起源與散佈

起源

后兽下纲起源于很小的、大概是没有育儿袋的食肉类或食虫类动物[6]。M.J. Spechttn在1982年所發布的化石證據,顯示后兽下纲並非如早期理論認為是胎盤類的原始型態,而是與真兽下纲中生代分別演化成型。目前已知最早的后兽下纲化石發現於中國,是生活於大約1億2千5百萬年前的沙氏中國袋獸Sinodelphys szalayi)。其生存期間大約相當於同一地點所發現的早期胎盤動物化石。

在多數的大陸上,完全無現存的有袋類動物。相對而言,在南美洲至今仍有許多屬於有袋類的負鼠留存。在第三紀時期的南美洲,基干后兽下纲成為了掠食者,例如古鬣狗(Borhyaenidae)與袋劍虎Thylacosmilus)。在澳洲,没有胎盤哺乳類的竞争,有袋類成為了支配性的動物(胎盤哺乳類僅有囓齒類與蝙蝠,而后期人类引入的胎盤哺乳類如野兔野狗野猫都造成了生态灾难)。

分布

有袋类的祖先最初被发现于南美洲[7]。现存的有袋类是怎样传到大洋洲去的,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其中一種理論認為,有袋類是在北美洲演化成型,並且從該地開始,經由歐洲散佈到亞洲非洲,之後在南北美洲分離(後來再度相連)以前到達南美洲。接著再經由南極洲來到當時已有胎盤類生存的澳洲(南方路线)[8]。另一種理論認為,有袋類是在澳洲演化成型,之後才經由南極洲到達南美洲北美洲。而發現於中國的有袋類化石,又支持了一種經由南亞到達澳洲的理論(北方路线)[8];不過這項理論的難題,在於新幾內亞地區所發現的有袋類化石,比起澳洲更為年輕。[9]

目前已知的有袋類大約有334個物種,其中超過200種生活於澳洲及其附近島嶼。而在美洲地區也有約100個現存物種,多數生活於南美洲。不過經歷了「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的過程之後,使中美洲也有了13個物種,北美洲則有1個物種。

分類學

 
無尾熊 Phascolarctos cinereus
 
鼠袋鼯 Petaurus norfolcensis
 
袋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北美負鼠Didelphis virginiana, USA

有袋類是后兽下纲冠群,其中主要可分兩大類:美洲有袋類與澳洲有袋類。微獸目(Microbiotheria)生存於於南美洲,但親緣關係可能與澳洲有袋類較接近。有袋類中有許多生活在樹上的小型種類,例如美洲負鼠(Didelphidae)和澳洲負鼠(Phalangeriformes)。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陈康. 有口袋的动物. 动物世界/儿童成长万事通.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 98–101. ISBN 7532450643. 
  2. ^ 2.0 2.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ts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3.0 3.1 陈晓丹. 无尾熊. 动物世界3.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 
  4. ^ 有袋类动物的袋口为什么有前有后. 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精读本/动物植物.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81. ISBN 753244774X. 
  5. ^ 《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古兽真相:史前世界大猜想.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 2015. ISBN 7546332346. 
  6. ^ 科学实验, Issues 1-12. 科学出版社. 1980: 36. 
  7. ^ 化石. 科学出版社. 1981: 22. 
  8. ^ 8.0 8.1 百科知识, Issues 114-12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61. 
  9. ^ 嚴震東; 羅竹芳. 現代生物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 119. ISBN 986001809X. 

外部連結

有袋類, 有袋上目, 学名, marsupialia, 动物是雌性個體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的哺乳類動物, 如袋鼠, 袋狼, 树袋熊, 负鼠, 袋貂, 袋狸等, 化石时期, preЄ, n一隻母東部灰大袋鼠和它的幼崽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哺乳纲, mammalia演化支, 全獸類, holotheria演化支, 枝獸類, trechnotheria演化支, 歧獸類, cladotheria演化支, zatheria演化支, 磨楔獸類, tribosphenid. 有袋上目 学名 Marsupialia 动物是雌性個體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的哺乳類動物 如袋鼠 袋狼 树袋熊 负鼠 袋貂 袋狸等 1 有袋類 化石时期 65 0 Ma PreYe Ye O S D C P T J K Pg N一隻母東部灰大袋鼠和它的幼崽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哺乳纲 Mammalia演化支 全獸類 Holotheria演化支 枝獸類 Trechnotheria演化支 歧獸類 Cladotheria演化支 Zatheria演化支 磨楔獸類 Tribosphenida亚纲 兽亚纲 Theria下纲 后兽下纲 Metatheria演化支 有袋型類 Marsupialiformes演化支 有袋類 Marsupialia Illiger 1811目美洲有袋超目 Ameridelphia 負鼠目 Didelphimorphia 鼩負鼠目 Paucituberculata 澳洲有袋超目 Australidelphia 微獸目 Microbiotheria Eometatheria 多門齒類 Polyprotodontia 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袋狸目 Peramelemorphia 袋鼴目 Notoryctemorphia 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回旋镖齿目 Yalkaparidontia現代有袋類分佈範圍現存物種如袋鼠 無尾熊主要分佈於澳洲及附近島嶼 负鼠则生活在南美洲 还有少數生活於中美洲與北美洲 而其他地方則只有化石紀錄 如袋狮 双门齿兽等 2 目录 1 特徵 1 1 袋口方向 1 2 典型种 2 起源與散佈 2 1 起源 2 2 分布 3 分類學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連結特徵 编辑 袋鼠育幼袋裡的幼獸 雌性有袋類擁有用來撫育幼獸的育幼袋 且擁有兩條共用開口的陰道 分別通往子宮內不同部位 而雄性則通常擁有一具純粹用來輸送精液的分岔陰莖 不論雄性或雌性 廢物都是經由一種稱為泄殖腔的構造來排放 懷孕中的雌性會在子宮內長出卵黃囊以供給胚胎營養 由于没有完整的胎盘构造 幼獸不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养分 所以胚胎發育約4到5週就會出生 是典型的 早产儿 3 之後爬进母親的育幼袋內继续发育 2 在育幼袋中的幼獸会很安全 还能通过袋內的乳頭吮吸乳汁 1 數週之後 幼獸將可暫時或永久性地離開育幼袋 比起胎盤動物 有袋類較早將幼獸產出 且沒有發展出用來保護胎兒免受母體免疫系統攻擊的胎盤構造 雖然早產且體型小的幼獸在生存上有較大的危險 但如此一來也減少了懷孕時的風險 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節裡懷有大型胎兒 由於出生後的幼獸必須爬行到母親的乳頭位置 因此至少在出生時 牠們的前肢比身體其他部位的發育更加完全 而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類的行動範圍較胎盤類小的原因 有袋類的前肢必須發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 因此不像胎盤類一樣發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鰭 蹄或是翅膀 袋口方向 编辑 有袋类动物的袋口方向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袋鼠大部分时间用两只后腿站立 行走 身体基本处于直立姿势 所以育儿袋袋口向前开 防止幼崽掉下来 4 袋熊 袋狸的育幼袋开口朝后 掘土挖洞时 泥土就不会进入育幼袋 1 树袋熊的袋子也朝后 有似拉绳的肌肉能绑紧袋子 保护幼獸 3 典型种 编辑 袋鼹的育幼袋与其他有袋类动物不同 每年繁殖季节 母袋鼹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的育幼袋 繁殖期过后 育幼袋就会消失 袋狼和袋猫的育幼袋可以容纳好几只幼獸藏身和吃奶 5 起源與散佈 编辑起源 编辑 后兽下纲起源于很小的 大概是没有育儿袋的食肉类或食虫类动物 6 M J Spechttn在1982年所發布的化石證據 顯示后兽下纲並非如早期理論認為是胎盤類的原始型態 而是與真兽下纲在中生代分別演化成型 目前已知最早的后兽下纲化石發現於中國 是生活於大約1億2千5百萬年前的沙氏中國袋獸 Sinodelphys szalayi 其生存期間大約相當於同一地點所發現的早期胎盤動物化石 在多數的大陸上 完全無現存的有袋類動物 相對而言 在南美洲至今仍有許多屬於有袋類的負鼠留存 在第三紀時期的南美洲 基干后兽下纲成為了掠食者 例如古鬣狗 Borhyaenidae 與袋劍虎 Thylacosmilus 在澳洲 没有胎盤哺乳類的竞争 有袋類成為了支配性的動物 胎盤哺乳類僅有囓齒類與蝙蝠 而后期人类引入的胎盤哺乳類如野兔野狗野猫都造成了生态灾难 分布 编辑 有袋类的祖先最初被发现于南美洲 7 现存的有袋类是怎样传到大洋洲去的 有許多不同的理論 其中一種理論認為 有袋類是在北美洲演化成型 並且從該地開始 經由歐洲散佈到亞洲及非洲 之後在南北美洲分離 後來再度相連 以前到達南美洲 接著再經由南極洲來到當時已有胎盤類生存的澳洲 南方路线 8 另一種理論認為 有袋類是在澳洲演化成型 之後才經由南極洲到達南美洲與北美洲 而發現於中國的有袋類化石 又支持了一種經由南亞到達澳洲的理論 北方路线 8 不過這項理論的難題 在於新幾內亞地區所發現的有袋類化石 比起澳洲更為年輕 9 目前已知的有袋類大約有334個物種 其中超過200種生活於澳洲及其附近島嶼 而在美洲地區也有約100個現存物種 多數生活於南美洲 不過經歷了 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 的過程之後 使中美洲也有了13個物種 北美洲則有1個物種 分類學 编辑 無尾熊 Phascolarctos cinereus 鼠袋鼯 Petaurus norfolcensis 袋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北美負鼠Didelphis virginiana USA 有袋類是后兽下纲的冠群 其中主要可分兩大類 美洲有袋類與澳洲有袋類 微獸目 Microbiotheria 生存於於南美洲 但親緣關係可能與澳洲有袋類較接近 有袋類中有許多生活在樹上的小型種類 例如美洲負鼠 Didelphidae 和澳洲負鼠 Phalangeriformes 美洲有袋总目 Ameridelphia 负鼠目 Didelphimorphia 负鼠科 Didelphidae 鼩负鼠目 Paucituberculata 鼩负鼠科 Caenolestidae 总科 超科 Palaeothentoidea 科 Pichipilidae 科 Palaeothentidae 科 Abderitidae 澳洲有袋总目 Australidelphia 未定属 Djarthia 微兽目 Microbiotheria 微兽科 Microbiotheriidae 科 Woodburnodontidae 回旋镖齿目 Yalkaparidontia 回旋镖齿科 Yalkaparidontidae 多门齿类 Polyprotodontia 袋鼹目 Notoryctemorphia 袋鼹科 Notoryctidae 袋狸目 Peramelemorphia 科 Yaralidae 兔袋狸科 Thylacomyidae 豚足袋狸科 Chaeropodidae 袋狸科 Peramelidae 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袋狼科 Thylacinidae 科 Malleodectidae 袋食蚁兽科 Myrmecobiidae 袋鼬科 Dasyuridae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袋熊亚目 Vombatiformes 树袋熊科 Phascolarctidae 演化支 Vombatimorphia 袋狮科 Thylacoleonidae 科 Wynyardiidae 科 Ilariidae 科 Maradidae 袋熊科 Vombatidae 双门齿总科 Diprotodontoidea 袋貘科 Palorchestidae 双门齿科 Diprotodontidae 袋貂亚目 Phalangeriformes 袋貂总科 Phalangeroidea 侏袋貂科 Burramyidae 袋貂科 Phalangeridae 科 Ektopodontidae 科 Miralinidae 袋鼯总科 Petauroidea 树袋貂科 Acrobatidae 长吻袋貂科 Tarsipedidae 袋鼯科 Petauridae 环尾袋貂科 Pseudocheiridae 袋鼠亚目 Macropodiformes 科 Balbaridae 麝袋鼠科 Hypsiprymnodontidae 鼠袋鼠科 Potoroidae 袋鼠科 Macropodidae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陈康 有口袋的动物 动物世界 儿童成长万事通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 98 101 ISBN 7532450643 2 0 2 1 引用错误 没有为名为ts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0 3 1 陈晓丹 无尾熊 动物世界3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 有袋类动物的袋口为什么有前有后 十万个为什么 新世纪版精读本 动物植物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81 ISBN 753244774X 学生探索者 编委会 古兽真相 史前世界大猜想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 2015 ISBN 7546332346 科学实验 Issues 1 12 科学出版社 1980 36 化石 科学出版社 1981 22 8 0 8 1 百科知识 Issues 114 12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61 嚴震東 羅竹芳 現代生物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 119 ISBN 986001809X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Gardner Alfred Wilson D E and Reeder D M eds 编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3rd edi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6 2005 3 21 ISBN 0 801 88221 4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Groves C P Wilson D E amp Reeder D M 编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 70 ISBN 978 0 8018 8221 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OL 3392515M NLC 001238428 Tim Flannery 1994 The Future Eaters An Ecological History of the Australasian Lands and People pages 67 75 ISBN 0 8021 3943 4 ISBN 0 7301 0422 2 Tim Flannery Country a continent a scientist amp a kangaroo pages 196 200 ISBN 1 920885 76 5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有袋類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 有袋類The Marsupial Ri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stern Australian Mammal Spec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searchers Publish First Marsupial Genome Sequen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有袋類 amp oldid 6928765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