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梵文ཧིམཱལཡ himālaya,“雪(呬摩)域(阿羅耶)」之意[1]藏文གངས་ཅན་ལྗོངས་威利转写gangs can ljongs藏语拼音Kang Jain Jong[2]尼泊爾語हिमाल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处于中國西藏自治区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由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及西瓦利克山等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南凸呈弧形,东西长约2500多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喜马拉雅山名源于梵文,意为“雪的居所”,藏民與有些日本漢字表記称“雪山”。

喜瑪拉雅山脈二號山脈
山脈
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基地營遠眺珠穆朗瑪峰北面的景色
国家  中国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巴基斯坦
省/州/邦 西藏自治區
最高點 珠穆朗瑪峰
 - 海拔 8,848.86 m(29,032 ft
 - 坐标 27°59′17″N 86°55′31″E / 27.98806°N 86.92528°E / 27.98806; 86.92528
长度 2,400 km(1,491 mi
從太空向下看喜馬拉雅山脈
美國的衛星影像
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总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1]。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喀喇昆仑山脉,北邊是青藏高原,南邊則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8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其余海拔801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干城章嘉峰(海拔8585米)、洛子峰(海拔8516米)、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道拉吉里峰(海拔8172米)、马纳斯鲁峰(海拔8163米)、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安那普鲁峰(海拔8078米)、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山口也海拔多逾4000米,如唐拉山口(海拔4 633米)、聂聂雄拉山口(海拔5000米)及索吉山口(海拔3529米)等。

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印度教的聖地。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下游布拉馬普特拉河)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約六億人。

形成

 
形成示意图

根据板块构造学,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欧亚大陆板塊碰撞形成的[3]:6亿年前,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还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在約6500萬年前(大约在古近紀末期),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相對迅速漂移,与亚欧板块碰撞,印度板块的前缘以很小的角度俯冲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一方面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和高峻的地势,另一方面就在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附近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原來存在於南北板塊之間的東部特提斯海也因此閉合。中国地质学者在山脉北坡找到的舌羊齿化石证明了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北缘的一部分。

根据古地磁学的研究,印度板块至今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地带划分

山脉自南向北可分为三带:

  • 南带:山麓低山丘陵带,海拔700—1000米左右;
  • 中带:小喜马拉雅山带,海拔3500—4000米左右;
  • 北带:大喜马拉雅山带,是由许多高山带组成的主脉,宽约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几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这些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呈一片银色世界。

地势与植物

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山脉南坡雨量充沛,因此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

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随高度不同而不断变化,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 低处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形成常绿阔叶林带;
  • 海拔升高导致气温递减,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耐寒的针叶树则渐增,在2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
  • 再往高处,热量不足导致树木生长困难,灌丛带代替森林
  • 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
  • 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
  • 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

主要山峰

 
印度的Dhanaulti看Garhwal山的全景图

喜马拉雅山脉約有70多個山峰,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4],山峰终年被冰雪覆盖:

山區冰河

 
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和湖泊,不丹境内

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

全球有七成的淡水是凍結於冰河中,而喜馬拉雅山區的淡水集中量,是北極以外最多的地區。喜馬拉雅山區冰河供應諸多亞洲河流所需的淡水,包括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等。黄河长江湄公河等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般不算作喜马拉雅山的河流。

在珠穆朗玛峰附近曾經測得的最低溫為零下60℃,但是自1970年代以來,由於山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使得山區冰河正大量縮減消融,冰河的迅速消退不但會先使河流的水位暴增,造成洪澇;幾年之後河水水位將會下降而形成乾旱或是更嚴重的生態問題。許多學者已經向聯合國提議將珠穆朗玛峰及其周圍地區列為「全球受氣候變化衝擊的危險地區」。

喜马拉雅山顶终年积雪,拥有众多冰川,包括绒布冰川、加布拉冰川、热木冰川等。

对气候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也使得由北邊乾冷的氣流無法吹到印度半島,因此造成山脉南坡雨量充沛。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往往带给南亚的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豐沛的降水,并致使印度的氣溫較其他溫帶地區有所提高。一般認為喜马拉雅山也是讓中亞形成像塔克拉瑪干沙漠戈壁等沙漠的原因[5]

宗教

 
藏傳佛教的經幡窣堵坡
 
史集中描述介於西藏和印度間的喜马拉雅山脉

在印度教中,喜马拉雅山脉被人格化為雪山神,是恆河女神雪山神女的父親[6]

喜马拉雅山脉中有許多地方是印度教耆那教錫克教佛教的聖地,像不丹塔克桑寺,據說蓮花生在此處遇到佛陀[7]

喜马拉雅山区中保存著许多藏傳佛教寺廟[8][9]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7). 
  2. ^ 此文罕用,藏文通常採用梵文“ཧིམཱལཡ”音譯來的“ཧི་མ་ལ་ཡ་
  3. ^ The Himalayas: Two continents collide, USGS. [2014-08-11]. (原始内容于2017-11-17). 
  4. ^ 喜马拉雅山脉简介. enorth.com.cn. 2006-10-16. (原始内容于2011-12-20). 
  5. ^ Devitt, Terry. Climate shift linked to rise of Himalayas, Tibetan Plateau.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News. 3 May 2001 [1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于2014-08-13). 
  6. ^ Dallapiccola, Anna. Dictionary of Hindu Lore and Legend. 2002. ISBN 0-500-51088-1. 
  7. ^ Pommaret, Francoise. Bhutan Himlayan Mountains Kingdom 5th. Odyssey Books and Guides. 2006: 136–7. ISBN 978-9622178106. 
  8. ^ Tibetan monks: A controlled life. BBC News. 2008-03-20 [2014-08-11]. (原始内容于2009-02-18). 
  9. ^ Mosques in Lhasa, Tibet. People's Daily Online. 2005-10-27 [2014-08-11]. (原始内容于2013-09-23). 

延伸閱讀

  • Aitken, Bill, Footloose in the Himalaya, Delhi, Permanent Black, 2003. ISBN 978-81-7824-052-7
  • Berreman, Gerald Duane, Hindus of the Himalayas: Ethnography and Change, 2nd rev. ed.,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Bisht, Ramesh Chandra, Encyclopedia of the Himalayas, New Delhi, Mittal Publications, c2008.
  • Everest, the IMAX movie (1998). ISBN 978-0-7888-1493-8
  • Fisher, James F., Sherpas: Reflections on Change in Himalayan Nepal, 199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ISBN 978-0-520-06941-1
  • Gansser, Augusto, Gruschke, Andreas, Olschak, Blanche C., Himalayas. Growing Mountains, Living Myths, Migrating Peoples, New York, Oxford: Facts On File, 1987. ISBN 978-0-8160-1994-6 and New Delhi: Bookwise, 1987.
  • Gupta, Raj Kumar, Bibliography of the Himalayas, Gurgaon, Indian Documentation Service, 1981
  • Hunt, John, Ascent of Everest,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1956. ISBN 978-0-89886-361-1
  • Isserman, Maurice and Weaver, Stewart, Fallen Giants: The History of Himalayan Mountaineering from the Age of Empire to the Age of Extrem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300-11501-7
  • Ives, Jack D. and Messerli, Bruno, The Himalayan Dilemma: Reconciling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ISBN 978-0-415-01157-0
  • Lall, J.S. (ed.) in association with Moddie, A.D., The Himalaya, Aspects of Change.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ISBN 978-0-19-561254-7
  • Nandy, S.N., Dhyani, P.P. and Samal, P.K., Resource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the Indian Himalaya, Almora, GBPIHED, 2006.
  • Palin, Michael, Himalaya,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Illustrated, 2004. ISBN 978-0-297-84371-9
  • Swami Sundaranand, Himalaya: Through the Lens of a Sadhu. Published by Tapovan Kuti Prakashan (August 2001). ISBN 978-81-901326-0-2
  • Swami Tapovan Maharaj, Wanderings in the Himalayas, English Edition, Madras, Chinmaya Publication Trust, 1960. Translated by T.N. Kesava Pillai.
  • Tilman, H. W., Mount Everest, 193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8.
  • 'The Mighty Himalaya: A Fragile Heritag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74:624–631 (November 1988).
  • Turner, Bethan, et al.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1900–2010: Himalaya and Vicinity. Denver,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13.

外部链接

英文
  • Geology of the Himalayan mountai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irth of the Himalay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ome note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Himalay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ournalistic project at the Pulitzer Center for Crisis Reporting
中文
  • 世界屋脊的“大梁”喜马拉雅山脉简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BC自然世界系列:喜马拉雅山(记录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亚地理       
  喜马拉雅山 | 西高止山 | 东高止山 | 阿拉瓦利岭 | 尼尔基里山脉 | 温迪亚山脉 | 萨特普拉山脉 | 格罗山脉 | 西瓦利克山脈 | 卡西山地 | 安纳马莱山地 | 豆蔻山地 | 苏莱曼山脉 | 喀喇昆仑山 | 兴都库什山 | 吉大港山區 | 德干高原 | 塔尔沙漠 | 玛克兰海岸 |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 | 那加山脉 | 迈索尔高原
中央平原 | 印度河三角洲 | 恒河盆地 | 恒河三角洲 | 马尔代夫珊瑚礁 | 科罗曼德尔海岸 | 康坎平原 | 拉克沙群岛 |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 孙德尔本斯 | 喀奇湿地
主要地区 印度 | 巴基斯坦 | 尼泊尔 | 不丹 | 斯里兰卡 | 孟加拉国 | 马尔代夫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喜马拉雅, 消歧义, 梵文, ལཡ, himālaya, 呬摩, 阿羅耶, 之意, 藏文, གངས, ཅན, ངས, 威利转写, gangs, ljongs, 藏语拼音, kang, jain, jong, 尼泊爾語, लय,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 处于中國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 不丹等国边境上, 由大喜马拉雅山, 小喜马拉雅山及西瓦利克山等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 南凸呈弧形, 东西长约2500多公里, 南. 喜马拉雅 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 请见 喜马拉雅 消歧义 喜马拉雅山脉 梵文 ཧ མ ལཡ himalaya 雪 呬摩 域 阿羅耶 之意 1 藏文 གངས ཅན ལ ངས 威利转写 gangs can ljongs 藏语拼音 Kang Jain Jong 2 尼泊爾語 ह म लय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 处于中國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 印度 尼泊尔 不丹等国边境上 由大喜马拉雅山 小喜马拉雅山及西瓦利克山等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 南凸呈弧形 东西长约2500多公里 南北宽200 300公里 喜马拉雅山名源于梵文 意为 雪的居所 藏民與有些日本漢字表記称 雪山 喜瑪拉雅山脈二號山脈山脈由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基地營遠眺珠穆朗瑪峰北面的景色国家 中国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巴基斯坦省 州 邦 西藏自治區最高點 珠穆朗瑪峰 海拔 8 848 86 m 29 032 ft 坐标 27 59 17 N 86 55 31 E 27 98806 N 86 92528 E 27 98806 86 92528长度 2 400 km 1 491 mi 從太空向下看喜馬拉雅山脈 美國的衛星影像 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脉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 帕尔巴特峰 北纬35 14 21 东经74 35 24 海拔8125米 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 北纬29 37 51 东经95 03 31 海拔7756米 总面积约594 400平方公里 1 西北方是興都庫什山脈和喀喇昆仑山脉 北邊是青藏高原 南邊則是印度河 恆河平原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 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 48米 为世界第一高峰 其余海拔801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 干城章嘉峰 海拔8585米 洛子峰 海拔8516米 马卡鲁峰 海拔8463米 卓奥友峰 海拔8201米 道拉吉里峰 海拔8172米 马纳斯鲁峰 海拔8163米 南迦帕尔巴特峰 海拔8125米 安那普鲁峰 海拔8078米 希夏邦马峰 海拔8012米 山口也海拔多逾4000米 如唐拉山口 海拔4 633米 聂聂雄拉山口 海拔5000米 及索吉山口 海拔3529米 等 喜马拉雅山脉對南亞文化有許多的影響 許多山脈中的高山是佛教及印度教的聖地 印度河 恆河及雅魯藏布江 下游布拉馬普特拉河 都是發源自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發源自岡仁波齊峰附近 而恆河發源自印度的北阿坎德邦 這些河的流域中居住約六億人 目录 1 形成 2 地带划分 2 1 地势与植物 3 主要山峰 4 山區冰河 5 对气候的影响 6 宗教 7 相關條目 8 参考文献 9 延伸閱讀 10 外部链接形成 编辑 形成示意图 根据板块构造学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塊碰撞形成的 3 6亿年前 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还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 在約6500萬年前 大约在古近紀末期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相對迅速漂移 与亚欧板块碰撞 印度板块的前缘以很小的角度俯冲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 一方面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和高峻的地势 另一方面就在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附近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原來存在於南北板塊之間的東部特提斯海也因此閉合 中国地质学者在山脉北坡找到的舌羊齿化石证明了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北缘的一部分 根据古地磁学的研究 印度板块至今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 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地带划分 编辑山脉自南向北可分为三带 南带 山麓低山丘陵带 海拔700 1000米左右 中带 小喜马拉雅山带 海拔3500 4000米左右 北带 大喜马拉雅山带 是由许多高山带组成的主脉 宽约50 60公里 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 几十个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 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 这些山峰终年为冰雪覆盖 呈一片银色世界 地势与植物 编辑 北坡平缓 南坡陡峻 山脉南坡雨量充沛 因此植被茂盛 而北坡的雨量较少 植被稀疏 高山地区的自然景象随高度不同而不断变化 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 低处温暖湿润 常绿阔叶林生长得郁郁葱葱 形成常绿阔叶林带 海拔升高导致气温递减 喜温的常绿阔叶树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而耐寒的针叶树则渐增 在2000米以上为针叶林带 再往高处 热量不足导致树木生长困难 灌丛带代替森林 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带 53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带 更高处为高山永久积雪带 主要山峰 编辑 从印度的Dhanaulti看Garhwal山的全景图 喜马拉雅山脉約有70多個山峰 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 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 4 山峰终年被冰雪覆盖 珠穆朗玛峰 8 848 86米 干城章嘉峰 8 586米 洛子峰 8 516米 馬卡魯峰 8 485米 卓奧友峰 8 188米 道拉吉里峰 8 167米 马纳斯卢峰 8 163米 南迦帕尔巴特峰 8 125米 安纳布尔纳峰 8 091米 希夏邦马峰 8 027米 格重康峰 7 952米山區冰河 编辑 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和湖泊 不丹境内 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 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 形成3000 4000米深的大峡谷 河水奔流如飞瀑 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 全球有七成的淡水是凍結於冰河中 而喜馬拉雅山區的淡水集中量 是南北極以外最多的地區 喜馬拉雅山區冰河供應諸多亞洲河流所需的淡水 包括印度河 恒河 雅鲁藏布江 布拉马普特拉河等 黄河 长江 湄公河等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 一般不算作喜马拉雅山的河流 在珠穆朗玛峰附近曾經測得的最低溫為零下60 但是自1970年代以來 由於山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 使得山區冰河正大量縮減消融 冰河的迅速消退不但會先使河流的水位暴增 造成洪澇 幾年之後河水水位將會下降而形成乾旱或是更嚴重的生態問題 許多學者已經向聯合國提議將珠穆朗玛峰及其周圍地區列為 全球受氣候變化衝擊的危險地區 喜马拉雅山顶终年积雪 拥有众多冰川 包括绒布冰川 加布拉冰川 热木冰川等 对气候的影响 编辑喜马拉雅山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 也使得由北邊乾冷的氣流無法吹到印度半島 因此造成山脉南坡雨量充沛 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往往带给南亚的印度 尼泊尔和孟加拉国豐沛的降水 并致使印度的氣溫較其他溫帶地區有所提高 一般認為喜马拉雅山也是讓中亞形成像塔克拉瑪干沙漠及戈壁等沙漠的原因 5 宗教 编辑 塔克桑寺 藏傳佛教的經幡及窣堵坡 史集中描述介於西藏和印度間的喜马拉雅山脉 在印度教中 喜马拉雅山脉被人格化為雪山神 是恆河女神和雪山神女的父親 6 喜马拉雅山脉中有許多地方是印度教 耆那教 錫克教及佛教的聖地 像不丹的塔克桑寺 據說蓮花生在此處遇到佛陀 7 喜马拉雅山区中保存著许多藏傳佛教寺廟 8 9 相關條目 编辑巴爾蒂斯坦 八千公尺以上山峰列表 中國地理 印度地理 尼泊爾地理 吉爾吉特 巴爾蒂斯坦 喀喇崑崙山脈 喀喇崑崙公路 拉達克 尼泊爾山峰列表 登山運動 興都庫什山脈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1 17 此文罕用 藏文通常採用梵文 ཧ མ ལཡ 音譯來的 ཧ མ ལ ཡ The Himalayas Two continents collide USGS 2014 08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17 喜马拉雅山脉简介 enorth com cn 2006 10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2 20 Devitt Terry Climate shift linked to rise of Himalayas Tibetan Plateau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News 3 May 2001 1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13 Dallapiccola Anna Dictionary of Hindu Lore and Legend 2002 ISBN 0 500 51088 1 Pommaret Francoise Bhutan Himlayan Mountains Kingdom 5th Odyssey Books and Guides 2006 136 7 ISBN 978 9622178106 Tibetan monks A controlled life BBC News 2008 03 20 2014 08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18 Mosques in Lhasa Tibet People s Daily Online 2005 10 27 2014 08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23 延伸閱讀 编辑Aitken Bill Footloose in the Himalaya Delhi Permanent Black 2003 ISBN 978 81 7824 052 7 Berreman Gerald Duane Hindus of the Himalayas Ethnography and Change 2nd rev ed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Bisht Ramesh Chandra Encyclopedia of the Himalayas New Delhi Mittal Publications c2008 Everest the IMAX movie 1998 ISBN 978 0 7888 1493 8 Fisher James F Sherpas Reflections on Change in Himalayan Nepal 199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ISBN 978 0 520 06941 1 Gansser Augusto Gruschke Andreas Olschak Blanche C Himalayas Growing Mountains Living Myths Migrating Peoples New York Oxford Facts On File 1987 ISBN 978 0 8160 1994 6 and New Delhi Bookwise 1987 Gupta Raj Kumar Bibliography of the Himalayas Gurgaon Indian Documentation Service 1981 Hunt John Ascent of Everest London Hodder amp Stoughton 1956 ISBN 978 0 89886 361 1 Isserman Maurice and Weaver Stewart Fallen Giants The History of Himalayan Mountaineering from the Age of Empire to the Age of Extrem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 0 300 11501 7 Ives Jack D and Messerli Bruno The Himalayan Dilemma Reconciling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ISBN 978 0 415 01157 0 Lall J S ed in association with Moddie A D The Himalaya Aspects of Change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ISBN 978 0 19 561254 7 Nandy S N Dhyani P P and Samal P K Resource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the Indian Himalaya Almora GBPIHED 2006 Palin Michael Himalaya London Weidenfeld amp Nicolson Illustrated 2004 ISBN 978 0 297 84371 9 Swami Sundaranand Himalaya Through the Lens of a Sadhu Published by Tapovan Kuti Prakashan August 2001 ISBN 978 81 901326 0 2 Swami Tapovan Maharaj Wanderings in the Himalayas English Edition Madras Chinmaya Publication Trust 1960 Translated by T N Kesava Pillai Tilman H W Mount Everest 193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8 The Mighty Himalaya A Fragile Heritag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174 624 631 November 1988 Turner Bethan et al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1900 2010 Himalaya and Vicinity Denver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13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喜马拉雅山脉英文The making of the Himalaya and major tectonic subdivisions Geology of the Himalayan mountai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rth of the Himalay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me note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Himalay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ictures from a trek in Annapurna film by Ori Liber Geology of Nepal Himalaya South Asia s Troubled Waters Journalistic project at the Pulitzer Center for Crisis Reporting中文世界屋脊的 大梁 喜马拉雅山脉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上的美丽邂逅 图 白雪覆盖下的喜马拉雅山 组图 BBC自然世界系列 喜马拉雅山 记录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南亚地理 喜马拉雅山 西高止山 东高止山 阿拉瓦利岭 尼尔基里山脉 温迪亚山脉 萨特普拉山脉 格罗山脉 西瓦利克山脈 卡西山地 安纳马莱山地 豆蔻山地 苏莱曼山脉 喀喇昆仑山 兴都库什山 吉大港山區 德干高原 塔尔沙漠 玛克兰海岸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 那加山脉 迈索尔高原中央平原 印度河三角洲 恒河盆地 恒河三角洲 马尔代夫珊瑚礁 科罗曼德尔海岸 康坎平原 拉克沙群岛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孙德尔本斯 喀奇湿地主要地区 印度 巴基斯坦 尼泊尔 不丹 斯里兰卡 孟加拉国 马尔代夫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喜马拉雅山脉 amp oldid 7425883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