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约翰·加尔文

约翰·加尔文(法語:Jean 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譯喀尔文克爾文卡爾文等,法国瑞士著名的律師、牧師宗教改革時代神學家新教的重要派别──改革宗(或稱歸正宗加爾文派)的創始人。

约翰·加尔文
Jean Calvin
小漢斯·霍爾拜因所繪的加爾文肖像
原文名Jean Calvin
出生Jehan Cauvin
(1509-07-10)1509年7月10日
 法蘭西王國 皮卡迪瓦茲省努瓦永
逝世1564年5月27日(1564歲-05-27)(54歲)
日內瓦共和國日內瓦
知名作品基督教要義
时代宗教改革時期
地区基督教神學家
著名思想
歸正宗加爾文主義
签名
加爾文主義
约翰·加尔文
 主题

出生與早年時期

1509年7月10日,約翰·加爾文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努瓦永。祖父是水手,父親傑拉德·加爾文(Gerard Calvin)由於刻苦努力,得到本城教會主教的書記之職,母親吉恩(Jeannele Franc)篤信天主教,是才貌兼具,且信仰虔誠的婦女,加爾文小時候,她經常帶他在鄉間漫步、祈禱,但不幸早逝。加爾文的父親不但自己勤勉,更對其三個兒子深具厚望,要他們受相當的教育,而對女兒們只要求她們好好做個家庭主婦。

約翰·加爾文的父親既在教會中任職,又為貴族人士所尊重,與本城的上流社會人物都有密切來往,這對約翰·加爾文來說,是一個特別機遇,從小得以與貴族子弟同受小學教育,後來他成為韓階斯(Hangest)與孟特摩(Montmo)之子的密友,日後他將所寫的第一本書獻給孟特摩說:「我自幼在你家裏長大與你學一樣的書,我所領受的第一教誨就是從你尊貴之家的生活與修養得來的。」這種出身給了加爾文高尚的禮節與平靜的社交技巧,不似德意志宗教改革大師馬丁·路德草根階層粗獷作風,路德出身礦業的小企業主家庭,比加爾文大了26歲。

大學時期

早年加爾文篤信天主教,他生性怕羞,好學不倦,節制飲食、極少消遣,準備將來作神父。1523年,由於加爾文家鄉努瓦永流行傳染性的瘟疫,他隨同孟特摩家前往巴黎,加爾文進入馬吉學院英语Collège de la Marche,專攻拉丁文文學,深獲柯第爾英语Cordier教授器重,在他的指導之下學習寫作。獲得文學士學位之後,加爾文轉往蒙塔古大學英语Collège de Montaigu,專攻哲學倫理學,這些學習幫助他有敏銳的心思,對於後來的辯論助益匪淺。

1526年,加爾文的父親希望他捨棄神學專攻法律,認為律師一職能致富,加爾文不敢違抗父命,進入奥尔良大学專攻法律,他在一位訟務律師門下受教,不久即成績卓絕,甚至教授缺席時,也由加爾文代課。

1531年,加爾文轉入布爾日大學英语University of Bourges法學院,受教於知名的人文主義法學家阿爾恰托,同年,加爾文的父親過世。加爾文在布爾日大學學習了一年半,同時間他也學到希臘文,由於《新約聖經》第一版本即為希臘文,這對其研究有莫大的幫助,古典文學一直是加爾文的最愛,而法律的研究則培養了加爾文的組織能力。

1532年,加爾文出版第一本注釋書《塞内卡仁慈論義疏》,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全集中的《仁慈論英语De Clementia》做注釋,書中引証55位拉丁文著者和22位希臘文著者,這本書使「加爾文」的大名為學者所重,但是當時此書並未立即獲得社會的好評,有些學者認為此書是為了宗教抗議者向當局的請願。無論如何,此書呈現加爾文後來注釋《聖經》的方法,即發掘著者的原意,然後述說自己的回應。

1536年,《基督教要義》在巴塞爾第一次出版,內容只有六章,因其篇幅較少,被稱為「探題式要義」。1539年,《基督教要義》在史特拉斯堡第二次出版,內容擴大到十七章,相較於首版篇幅大幅增加,被稱為「專題式要義」。同年寫《答沙杜里多書》(Reply to Sadoleto)使用優美的拉丁語,成為之後改教運動經典的書籍。1540年,在史特拉斯堡與伊德蕾(Idelette de Bure)結婚, 1549年,伊德蕾去世。1557年,在自己所寫的《詩篇註釋》中,他回顧一生歸主的經歷,稱之為「突然歸正」(subita conversio)。此書與《答沙杜里多書》及伯撒《加爾文傳》,成為早期研究加爾文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1559年,完成《基督教要義》的最後版本,展現成熟的神學思想,但最後版是否為喀爾文最終的決定版,仍不得而知。同年創辦日內瓦學院,並邀請伯撒為首任的校長。[1]

加爾文花費二十三年,不斷修訂《基督教要義》,晚年他仍盡全力寫作,一生忠心教導,他一直活在這教義中,也盼望在這教義中死去,在臨終時,他提到 : 願每個人都在其中得到最終的護佑 ![2]

宗教改革

加爾文早年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當時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說,尚未傳播到家鄉努瓦永,但1523年來到巴黎後,他開始讀到一些偷渡至法國的路德作品,植入一些宗教改革的新觀念,加爾文或許曾目擊法國第一位殉道者包文(Pauvanne)被焚在火刑柱上,或者看見法國貴族波郡英语Louis de Berquin因翻譯路德作品而犧牲生命,宗教改革成為大學時期談話與討論的題旨。

加爾文讀大學時,他的拉丁文教授柯第爾英语Cordier曾公開批評當時的天主教(後來柯第爾加入宗教改革運動又在日內瓦學院執教)。加爾文的表兄歐利夫坦(Robert Olivetan)將《聖經》譯成法文,因此,他對直接研究《聖經》感到興味十足,他們多次共同討論,歐利夫坦主張,宗教上只有「自力派」與「他力派」:自力派就是人靠自己功德得救的;一個是他力派,由上帝決定誰可以得救。此外,加爾文在巴黎的一些密友如克智弟兄等,都是極端批評現世並接納路德觀念的人。在奧爾良大學時,他住在一位路德派商人福爾治(Etiennedela Forgre)家中,他的家是宗教改革同志們的聚會處,這位商人樂善好施,每逢布施食物給窮人時,也順便發路德的小張傳單。在布爾日大學時,加爾文跟隨瓦爾瑪(Wolmar)學習希臘文並一同研讀《新約聖經》,聽到瓦爾瑪口中對腐敗教會的侮辱與非難,目睹了的當時羅馬教廷與新約時代教會的教義與生活相去甚遠。

 
加爾文年輕時的畫像

1533年,加爾文放棄天主教,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要义》。1538年由于嚴厲批判,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0年日内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权,1541年加尔文应邀重返日内瓦。建立日内瓦歸正宗教会,日内瓦市和地方教区两级牧师团体组成教会的领导机构。加尔文从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市级牧师团的主席。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1559年聖誕節,市議會通過接納加爾文為正式公民身分。

當時的日內瓦宗教改革並非在加爾文加入才開始,在加爾文之前是由法惹勒等人發起的,並在1536年市民大會投票決定建立基督教城市。加爾文本人並非日內瓦的獨裁者,他為當時日內瓦議會與教會制定規章制度,堅定而柔和地要確切執行,他個人也要守法與依法辦事,這一切要成為後人有法可依的傳統。加爾文本人不是主動把一套法規強套在日內瓦,他是應邀以其法律與神學知識,協助當地市議會制定教會法(不再受羅馬教廷轄制)。當加爾文於1541年重返日內瓦,他完成《日內瓦教會憲章》。由於加爾文早年師承當時有名望的法律界前輩,所以他能夠整理出一套合乎信仰價值又能實踐的教會典章。當時的政治現實,根本不容許加爾文「隻手遮天」獨斷專行,他要不斷作出某程度的妥協。

麥格夫於《宗教改革運動思潮》這樣評價加爾文:「加爾文不是以鐵棒管轄百姓的日內瓦獨裁者,加爾文甚至大部分時間不是日內瓦的公民,因此不能擁有政治的權柄……最終來說,加爾文對日內瓦的影響力,不是基於其正式的法律地位 (這是微不足道的),而是本於其作為傳道人牧師個人頗大的權威。」(157-58頁)[3]

處決塞爾維特

神学家兼科學家米格爾·塞爾維特的最新著作就像一记耳光,掌摑在《基督教要义》的作者加尔文的脸上,加尔文遂寄了一份自己的书稿给对方作为答复。而塞爾維特的报复很快,他用攻击性的言论给全文做了注解。加尔文对塞爾維特渐深的厭惡,源于塞爾維特反對三位一體的观点,以及那种糅合了优越感以及人身攻击的语气。

後來,加尔文向羅馬公教宗教裁判所通信舉報塞爾維特,宗教裁判所裁定塞爾維特異端罪成立,對他處以火刑,由於塞爾維特逃離,所以焚毀其雕像替身[4]。塞爾維特逃到日內瓦,微服參加了加爾文在日內瓦的一次布道,卻因而被認出而逮捕,被日內瓦理事會定罪並判處火刑。加爾文認為應該處死塞爾維特,但火刑太殘忍,應該用人道的方式处决,主张改為用劍斬殺[5]然而此種殺害反對分子的事件,仍在日後使神學家卡斯特留對加爾文產生激烈批判。[6]

晚年

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播新教教义,他的觀念深深影響荷兰苏格兰英格兰。他还从事政治活动,邀請一些法国王室成员和贵族加入法国的結盟宗(俗稱胡格諾派)。之後法国发生宗教战争,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号称「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與實踐上奠定了歸正宗的基础。他的神學名著是《基督教要义》。

1564年,加爾文罹患重感冒,出現高燒以及咳血,以致其健康急速惡化,最終於5月27日病逝于日内瓦共和國

加爾文神學

三位一體

加爾文認為上帝的本質是屬靈的,因此無法用人的言語和方法來加以測度,他反駁有人認為聖經中對上帝有擬人化的描述,就認為上帝是有形像,他同時指出,除了聖經有擬人化的描述之外,聖經也有表明上帝本性的名稱,上帝是如此的獨一,以致於有三位,有人抨擊「三位一體」的說法,是完全沒有聖經根據的,我們對上帝應該要有敬虔的態度。[7]

聖經的權威

加爾文看重聖經不是字面的權威,而是聖經作為上帝話語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加爾文所處的時代,雖然聖經批判學尚未發達,但是從加爾文解釋聖經的方法和取向,就會發現他對聖經作者及寫作背景獨具洞見,他同時認為新舊約之間雖然存在些許差異,但並不是實質的問題,這些差異並不足以破壞上帝在聖經中的應許。[8]

基督論

加爾文認為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可以說是基督「中保」身分的最佳解釋,藉著信靠耶穌基督,使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成為天國的子民。耶穌基督既有了人的肉身,我們就可以藉著耶穌基督與上帝親近。加爾文堅定地相信耶穌基督的人性,他引用聖經提摩太前書第二章第五節為例 : 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作為中保的耶穌基督,他是全人類的救贖者,他為了拯救我們來到世上,做我們得蒙拯救的堅固磐石。

預選說

預選說》,即救贖預定論,是加爾文最知名的主張,雖然《預選說》是他最有名的神學遺產,但主要架構非他原創,而是來自奧古斯丁的思想。在宗教改革運動期間,喀爾文基於奧古斯丁的理論而提出了《預選說》,認為人是否能夠信奉基督,信奉基督之後是否得救,都是上天註定好的,只有天選之人能夠得永生,其他人則永遠墮入地獄,基督之死為那些天選之人贖罪,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天選之人將獲得永生,且不可能抗拒上帝的救恩,天選之人一旦得救永恆得救,不可能墮落;但未蒙天選的人則會永墮地獄,而且上帝讓人升入天堂是不需條件,亦不需要行善積德,更不須購買贖罪券。此《預選說》如一顆拋入池塘的石頭,在宗教改革中,無論舊教新教,幾乎攪亂了整個基督教世界[9]

就「救贖預定論」可分「救贖」及「預定」兩點來說。對於預定,加爾文認為,一個人得不得救是宿命論,在於神的揀選,人的選擇在這件事上是毫無主權的。意即:神預定某些人得永生,某些人會滅亡。故神賜永生天選之人,至於其他人則任其滅亡。神的恩慈是為了要見證祂的救贖,跟做功德無關,也跟個人無關。[10]至於人們疑惑為什麼有人不被揀選,他引用了《申命記》29:29:「隱密的事,是屬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惟有顯明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一切的話。」他說人不會也不能質問神為甚麼施恩予人,那就不能問為何神會棄絕某些人。神的心意,人無法明白,但對於拒絕救恩,人類依然需負責任。[11]

至於救贖,他發展了馬丁·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稱義之論述。這個論點起初由奧古斯丁所提出,直到馬丁·路德時發展出「法庭式的稱義」。兩人不同在奧古斯丁認為「義」是內在的,當神賜給人恩典時,「義」便成為人的一部分。對馬丁·路德及加爾文而言,這「義」是屬外在的,是「算作」、「當作」、「歸給」,人依然是罪人,只是在人們因著信神就算我們「為義」。[12]而加爾文更提出「雙重恩典」說,在神的眼中算為義是恩典之一。第二個恩典則是:當人接受與耶穌基督聯合之時,信徒便可進入「更新」的過程,使其內在生命更像基督[13]

聖靈論

《基督教要義》中沒有為「聖靈論」單獨寫一個章節,必須從整本書的論述歸納他的觀點。加爾文認為,上帝的靈與上帝的工作同時進行,而促成人的「相信」,當聖靈在人心中運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讀了上帝的話而產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確認聖經的權威,而是聖靈那奧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14]

教會論

加爾文的教會論涵蓋非常廣,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會的權柄、真教會的基本特質等,其中他所認為真教會的特質應該包括了:「傳揚神的道」及「遵行聖禮」。所以傳福音、聆聽上帝的話及遵行聖禮都是十分重要的。聖禮的定義加爾文對聖禮的定義是:「神賜恩給我們的證據,是一種外在的印誌,和我們對祂的敬虔之互相印證,加以確認。」[15]

其中必要聖禮特別是指「洗禮」與「聖餐」。「洗禮」:加爾文認為洗禮是基督徒的第一個聖禮,其意涵是加入教會的表記,好叫人們跟基督共融,列為神的兒女。加爾文非常反對私人洗禮。因為他認為洗禮與聖餐是教會的公共聖職,私人不可擅自施洗。且受洗者必須要先充分明白真理,才可施洗。

加爾文強調通過聖餐,使得信徒得以與基督連結。他並不重視餅與酒,他主張「在聖靈裡耶穌基督身體真實的臨在」。也就是說,人在聖靈裡改變而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臨在,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聖體寶血。但是在領受聖餐時,必須傳揚神的道。所以對於當時羅馬公教保留餅和酒,給生病無法前來的信徒或是王公貴族舉行私人彌撒,這些作法加爾文並不贊成。因為他認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揚上帝的話之場合領受聖餐,是沒有意義的。[16]

聖禮觀

加爾文同意聖奧古斯丁聖禮的看法,認為那是代表不可見之恩典的一個可見的記號。在《基督教要義》第四卷中,加爾文解說聖禮為「外部的標記,基督藉以說明並保證祂對我們的善意,為了支持我們信心的軟弱,同時試驗我們對祂的虔誠。」聖禮是以印記來保證其中所有的內容,是信仰的公開認定。[17]他相信只有聖餐洗禮具有聖經的權柄。關於聖餐,他不贊成變質說,也不認為只有以某種形式舉行的聖餐禮才有效;同時,他也不贊成某些人的看法,以為餅與酒只是一種象徵,用來代表祂的身體,目的是刺激人的記憶、敬虔或信心。加爾文認為聖禮賜下的,就是它們所代表的;主不僅要求我們看,而且要吃與飲,這樣的行動就表明了在祂與我們之間,有一種生命的聯繫。這個聯繫在道被宣講出來以及人以信心來回應時,就已經創造出來;當人以信心來領受聖餐禮,生命的聯繫就得以加強而更加密切。加爾文反對路德對聖餐功效的解釋,他認為基督的身體一直是在天上,我們是被聖靈的大能提升到天上,來領受祂的身體。他強調,領聖禮的人若不是以信心來領受,聖禮就與他們無益。[18]關於洗禮,加爾文認為「洗禮是准許我們進入教會的起碼標記,為了與基督聯合,我們可以被列在神的子民之中...是一種工具,藉此神保證我們所有的罪都被塗抹,永遠在祂面前消失。」藉著洗禮,表明我們的罪被洗淨,也是重生的標記。加爾文認為洗禮的方式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潔淨。[19]

建造日內瓦教會

日內瓦議會同意加爾文的主張,訂定「規範基督教信仰」的法規,通過小議會、兩百人議會、大議會,於十一月二十日教會法規(Ordonnances ecclesiastiques)成立。教會法規是為整體的教會生活,以服事功能為規劃,教會生活,必須受牧師、教師、長老與執事,四種職分各有嚴謹不同的職責,都是在日內瓦教會的組織裡。雖然有嚴格的紀律,但是紀律不過是信仰的建設一部份,並不單獨存在,是為了傳福音和施行聖禮,要具影響力。[20]

著作

 
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 1597
  • 《基督教要义》
  • 《基督教要义》加尔文著 钱曜诚等译 孙毅游冠辉修订 北京三联书社 2010年3月
  • 《基督徒生活手册》赵中辉译
  • 《罗马人书注释》赵中辉、宋华忠合译
  • 《罗马书注释》校订本 赵中辉、宋华忠译 宁依华校 华夏出版社 2011年7月
  • 《更宽广的生命——加尔文著作文选》陈佐人译 校园书房出版社 2011年3月1日
  • 《以弗所书注释》任以撒译
  • 《加尔文的灵修与祷告》梁德慧译 赵中辉编
  • 《加尔文的经济神学思想─职业无分圣俗》
  • 《加尔文全集》
  • 《加尔文作品网上阅读》
  • 《加尔文的各卷圣经注释》

加尔文传记

  • 《这就是约翰·加尔文》茜亚·凡·赫尔斯玛(Thea Van Halsem)著 王兆丰译
  • 《神学家加尔文与今日的加尔文文主义》華輝德(Benjamin Breckinridge Warfield)著 趙中輝譯

参考文献

  1. ^ John Calvin加爾文,陳佐人譯,《更寬廣的生命》,(新北市 : 校園出版社,2011),232-234。
  2. ^ Thea B. Van Halsema, 凡赫爾斯瑪,王兆豐譯《加爾文傳》,(北京市 : 華夏出版社,2006),192。
  3. ^ 受人誤解的加爾文(三). [2019-02-19]. (原始内容于2020-12-01). 
  4. ^ 加爾文與塞維特斯事件
  5. ^ ﹝美﹞Thea B. Van Halsema著,王兆豐譯,張豔芬校:《加爾文傳》(This Was John Calvin,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07年8月北京第1版第2次印刷),頁176。
  6. ^ 帕爾克,《加爾文傳》,王怡芳、林鴻信譯(台北市:道聲出版社,2001年),142-3。
  7. ^ John Calvi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台北市 : 加爾文出版社,2007),69-70。
  8. ^ J.T McNeill, 許牧世譯,《加爾文的生平》,(香港 :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0),59。
  9. ^ 黃欣萍《基督新教簡史》衛道出版社
  10. ^ 麥格夫,《宗教改革運動思潮》,陳佐人譯(香港:基道出版社,1997),92-3。
  11. ^ 林鴻信,《加爾文神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4),138-42。
  12. ^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琪譯(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448-9。
  13. ^ 同上,451。
  14. ^ 林鴻信,《加爾文神學》,92-3。
  15. ^ 墨尼爾,《加爾文的平生》,許牧世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0),86-7。
  16. ^ 林鴻信,《加爾文神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4),176-9。
  17. ^ 改革宗出版社編輯部編訂,《改教家加爾文》,趙中輝譯(臺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08),53。
  18. ^ 楊牧谷,《當代神學辭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175。
  19. ^ 改革宗出版社編輯部編訂,《改教家加爾文》,趙中輝譯(臺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08),54。
  20. ^ 林鴻信,《加爾文神學》(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4),183-7

参见

外部链接

  • John Calvin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互联网档案馆中约翰·加尔文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   來自约翰·加尔文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 The John Calvin Bibl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the H. Henry Meeter Center for Calvin Studies
  • Calvinism Resources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atholic Encycloped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man Catholic criticism of Calvin

约翰, 加尔文, 法語, jean, calvin, 1509年7月10日, 1564年5月27日, 又譯喀尔文, 克爾文, 卡爾文等, 法国與瑞士著名的律師, 牧師, 宗教改革時代神學家, 新教的重要派别, 改革宗, 或稱歸正宗, 加爾文派, 的創始人, jean, calvin小漢斯, 霍爾拜因所繪的加爾文肖像原文名jean, calvin出生jehan, cauvin, 1509, 1509年7月10日, 法蘭西王國, 皮卡迪瓦茲省努瓦永逝世1564年5月27日, 1564歲, 54歲, 日內瓦共和國日內瓦知. 约翰 加尔文 法語 Jean Calvin 1509年7月10日 1564年5月27日 又譯喀尔文 克爾文 卡爾文等 法国與瑞士著名的律師 牧師 宗教改革時代神學家 新教的重要派别 改革宗 或稱歸正宗 加爾文派 的創始人 约翰 加尔文Jean Calvin小漢斯 霍爾拜因所繪的加爾文肖像原文名Jean Calvin出生Jehan Cauvin 1509 07 10 1509年7月10日 法蘭西王國 皮卡迪瓦茲省努瓦永逝世1564年5月27日 1564歲 05 27 54歲 日內瓦共和國日內瓦知名作品 基督教要義 时代宗教改革時期地区基督教神學家著名思想歸正宗 加爾文主義受影响于 保羅 希波的奥古斯丁 金口若望 約翰 威克里夫 揚 胡斯 伊拉斯謨 馬丁 路德 菲利普 梅兰希通 慈運理签名加爾文主義约翰 加尔文背景基督教 希波的奥古斯丁 宗教改革 喀爾文 五个唯独 多特会议教条预定论 五要点 聖約神學 敬拜的规范性原则文献基督教要义 归正信仰宣言 日内瓦圣经影响泰奥多尔 贝扎 約翰 諾克斯 烏利希 慈運理 喬納森 愛德華茲 普林斯顿神学教会歸正宗 長老宗 公理会 归正浸信会 低派教会人物阿非利卡加尔文主义 胡格諾派 清教移民先驱 清教徒 苏格兰宗教 主题 查论编基督教主题 加尔文主义主题 瑞士主题 人物主题 目录 1 出生與早年時期 2 大學時期 3 宗教改革 3 1 處決塞爾維特 4 晚年 5 加爾文神學 5 1 三位一體 5 2 聖經的權威 5 3 基督論 5 4 預選說 5 5 聖靈論 5 6 教會論 5 7 聖禮觀 5 8 建造日內瓦教會 6 著作 7 加尔文传记 8 参考文献 9 参见 10 外部链接出生與早年時期 编辑1509年7月10日 約翰 加爾文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努瓦永 祖父是水手 父親傑拉德 加爾文 Gerard Calvin 由於刻苦努力 得到本城教會主教的書記之職 母親吉恩 Jeannele Franc 篤信天主教 是才貌兼具 且信仰虔誠的婦女 加爾文小時候 她經常帶他在鄉間漫步 祈禱 但不幸早逝 加爾文的父親不但自己勤勉 更對其三個兒子深具厚望 要他們受相當的教育 而對女兒們只要求她們好好做個家庭主婦 約翰 加爾文的父親既在教會中任職 又為貴族人士所尊重 與本城的上流社會人物都有密切來往 這對約翰 加爾文來說 是一個特別機遇 從小得以與貴族子弟同受小學教育 後來他成為韓階斯 Hangest 與孟特摩 Montmo 之子的密友 日後他將所寫的第一本書獻給孟特摩說 我自幼在你家裏長大與你學一樣的書 我所領受的第一教誨就是從你尊貴之家的生活與修養得來的 這種出身給了加爾文高尚的禮節與平靜的社交技巧 不似德意志宗教改革大師馬丁 路德的草根階層粗獷作風 路德出身礦業的小企業主家庭 比加爾文大了26歲 大學時期 编辑早年加爾文篤信天主教 他生性怕羞 好學不倦 節制飲食 極少消遣 準備將來作神父 1523年 由於加爾文家鄉努瓦永流行傳染性的瘟疫 他隨同孟特摩家前往巴黎 加爾文進入馬吉學院 英语 College de la Marche 專攻拉丁文文學 深獲柯第爾 英语 Cordier 教授器重 在他的指導之下學習寫作 獲得文學士學位之後 加爾文轉往蒙塔古大學 英语 College de Montaigu 專攻哲學與倫理學 這些學習幫助他有敏銳的心思 對於後來的辯論助益匪淺 1526年 加爾文的父親希望他捨棄神學專攻法律 認為律師一職能致富 加爾文不敢違抗父命 進入奥尔良大学專攻法律 他在一位訟務律師門下受教 不久即成績卓絕 甚至教授缺席時 也由加爾文代課 1531年 加爾文轉入布爾日大學 英语 University of Bourges 法學院 受教於知名的人文主義法學家阿爾恰托 同年 加爾文的父親過世 加爾文在布爾日大學學習了一年半 同時間他也學到希臘文 由於 新約聖經 第一版本即為希臘文 這對其研究有莫大的幫助 古典文學一直是加爾文的最愛 而法律的研究則培養了加爾文的組織能力 1532年 加爾文出版第一本注釋書 塞内卡仁慈論義疏 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全集中的 仁慈論 英语 De Clementia 做注釋 書中引証55位拉丁文著者和22位希臘文著者 這本書使 加爾文 的大名為學者所重 但是當時此書並未立即獲得社會的好評 有些學者認為此書是為了宗教抗議者向當局的請願 無論如何 此書呈現加爾文後來注釋 聖經 的方法 即發掘著者的原意 然後述說自己的回應 1536年 基督教要義 在巴塞爾第一次出版 內容只有六章 因其篇幅較少 被稱為 探題式要義 1539年 基督教要義 在史特拉斯堡第二次出版 內容擴大到十七章 相較於首版篇幅大幅增加 被稱為 專題式要義 同年寫 答沙杜里多書 Reply to Sadoleto 使用優美的拉丁語 成為之後改教運動經典的書籍 1540年 在史特拉斯堡與伊德蕾 Idelette de Bure 結婚 1549年 伊德蕾去世 1557年 在自己所寫的 詩篇註釋 中 他回顧一生歸主的經歷 稱之為 突然歸正 subita conversio 此書與 答沙杜里多書 及伯撒 加爾文傳 成為早期研究加爾文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 1559年 完成 基督教要義 的最後版本 展現成熟的神學思想 但最後版是否為喀爾文最終的決定版 仍不得而知 同年創辦日內瓦學院 並邀請伯撒為首任的校長 1 加爾文花費二十三年 不斷修訂 基督教要義 晚年他仍盡全力寫作 一生忠心教導 他一直活在這教義中 也盼望在這教義中死去 在臨終時 他提到 願每個人都在其中得到最終的護佑 2 宗教改革 编辑加爾文早年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當時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之說 尚未傳播到家鄉努瓦永 但1523年來到巴黎後 他開始讀到一些偷渡至法國的路德作品 植入一些宗教改革的新觀念 加爾文或許曾目擊法國第一位殉道者包文 Pauvanne 被焚在火刑柱上 或者看見法國貴族波郡 英语 Louis de Berquin 因翻譯路德作品而犧牲生命 宗教改革成為大學時期談話與討論的題旨 加爾文讀大學時 他的拉丁文教授柯第爾 英语 Cordier 曾公開批評當時的天主教 後來柯第爾加入宗教改革運動又在日內瓦學院執教 加爾文的表兄歐利夫坦 Robert Olivetan 將 聖經 譯成法文 因此 他對直接研究 聖經 感到興味十足 他們多次共同討論 歐利夫坦主張 宗教上只有 自力派 與 他力派 自力派就是人靠自己功德得救的 一個是他力派 由上帝決定誰可以得救 此外 加爾文在巴黎的一些密友如克智弟兄等 都是極端批評現世並接納路德觀念的人 在奧爾良大學時 他住在一位路德派商人福爾治 Etiennedela Forgre 家中 他的家是宗教改革同志們的聚會處 這位商人樂善好施 每逢布施食物給窮人時 也順便發路德的小張傳單 在布爾日大學時 加爾文跟隨瓦爾瑪 Wolmar 學習希臘文並一同研讀 新約聖經 聽到瓦爾瑪口中對腐敗教會的侮辱與非難 目睹了的當時羅馬教廷與新約時代教會的教義與生活相去甚遠 加爾文年輕時的畫像 1533年 加爾文放棄天主教 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 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 基督教要义 1538年由于嚴厲批判 和市政当局冲突 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 1540年日内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权 1541年加尔文应邀重返日内瓦 建立日内瓦歸正宗教会 日内瓦市和地方教区两级牧师团体组成教会的领导机构 加尔文从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市级牧师团的主席 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 1559年聖誕節 市議會通過接納加爾文為正式公民身分 當時的日內瓦的宗教改革並非在加爾文加入才開始 在加爾文之前是由法惹勒等人發起的 並在1536年市民大會投票決定建立基督教城市 加爾文本人並非日內瓦的獨裁者 他為當時日內瓦議會與教會制定規章制度 堅定而柔和地要確切執行 他個人也要守法與依法辦事 這一切要成為後人有法可依的傳統 加爾文本人不是主動把一套法規強套在日內瓦 他是應邀以其法律與神學知識 協助當地市議會制定教會法 不再受羅馬教廷轄制 當加爾文於1541年重返日內瓦 他完成 日內瓦教會憲章 由於加爾文早年師承當時有名望的法律界前輩 所以他能夠整理出一套合乎信仰價值又能實踐的教會典章 當時的政治現實 根本不容許加爾文 隻手遮天 獨斷專行 他要不斷作出某程度的妥協 麥格夫於 宗教改革運動思潮 這樣評價加爾文 加爾文不是以鐵棒管轄百姓的日內瓦獨裁者 加爾文甚至大部分時間不是日內瓦的公民 因此不能擁有政治的權柄 最終來說 加爾文對日內瓦的影響力 不是基於其正式的法律地位 這是微不足道的 而是本於其作為傳道人與牧師個人頗大的權威 157 58頁 3 處決塞爾維特 编辑 神学家兼科學家米格爾 塞爾維特的最新著作就像一记耳光 掌摑在 基督教要义 的作者加尔文的脸上 加尔文遂寄了一份自己的书稿给对方作为答复 而塞爾維特的报复很快 他用攻击性的言论给全文做了注解 加尔文对塞爾維特渐深的厭惡 源于塞爾維特反對三位一體的观点 以及那种糅合了优越感以及人身攻击的语气 後來 加尔文向羅馬公教宗教裁判所通信舉報塞爾維特 宗教裁判所裁定塞爾維特異端罪成立 對他處以火刑 由於塞爾維特逃離 所以焚毀其雕像替身 4 塞爾維特逃到日內瓦 微服參加了加爾文在日內瓦的一次布道 卻因而被認出而逮捕 被日內瓦理事會定罪並判處火刑 加爾文認為應該處死塞爾維特 但火刑太殘忍 應該用人道的方式处决 主张改為用劍斬殺 5 然而此種殺害反對分子的事件 仍在日後使神學家卡斯特留對加爾文產生激烈批判 6 晚年 编辑加尔文向其他国家传播新教教义 他的觀念深深影響荷兰 苏格兰和英格兰 他还从事政治活动 邀請一些法国王室成员和贵族加入法国的結盟宗 俗稱胡格諾派 之後法国发生宗教战争 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 使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 号称 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在理论與實踐上奠定了歸正宗的基础 他的神學名著是 基督教要义 1564年 加爾文罹患重感冒 出現高燒以及咳血 以致其健康急速惡化 最終於5月27日病逝于日内瓦共和國 加爾文神學 编辑三位一體 编辑 加爾文認為上帝的本質是屬靈的 因此無法用人的言語和方法來加以測度 他反駁有人認為聖經中對上帝有擬人化的描述 就認為上帝是有形像 他同時指出 除了聖經有擬人化的描述之外 聖經也有表明上帝本性的名稱 上帝是如此的獨一 以致於有三位 有人抨擊 三位一體 的說法 是完全沒有聖經根據的 我們對上帝應該要有敬虔的態度 7 聖經的權威 编辑 加爾文看重聖經不是字面的權威 而是聖經作為上帝話語的可靠性和權威性 加爾文所處的時代 雖然聖經批判學尚未發達 但是從加爾文解釋聖經的方法和取向 就會發現他對聖經作者及寫作背景獨具洞見 他同時認為新舊約之間雖然存在些許差異 但並不是實質的問題 這些差異並不足以破壞上帝在聖經中的應許 8 基督論 编辑 加爾文認為耶穌基督的 道成肉身 可以說是基督 中保 身分的最佳解釋 藉著信靠耶穌基督 使我們成為上帝的兒女 成為天國的子民 耶穌基督既有了人的肉身 我們就可以藉著耶穌基督與上帝親近 加爾文堅定地相信耶穌基督的人性 他引用聖經提摩太前書第二章第五節為例 因為只有一位神 在神和人中間 只有一位中保 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作為中保的耶穌基督 他是全人類的救贖者 他為了拯救我們來到世上 做我們得蒙拯救的堅固磐石 預選說 编辑 預選說 即救贖預定論 是加爾文最知名的主張 雖然 預選說 是他最有名的神學遺產 但主要架構非他原創 而是來自奧古斯丁的思想 在宗教改革運動期間 喀爾文基於奧古斯丁的理論而提出了 預選說 認為人是否能夠信奉基督 信奉基督之後是否得救 都是上天註定好的 只有天選之人能夠得永生 其他人則永遠墮入地獄 基督之死是為那些天選之人贖罪 不是為世上所有的人 天選之人將獲得永生 且不可能抗拒上帝的救恩 天選之人一旦得救永恆得救 不可能墮落 但未蒙天選的人則會永墮地獄 而且上帝讓人升入天堂是不需條件 亦不需要行善積德 更不須購買贖罪券 此 預選說 如一顆拋入池塘的石頭 在宗教改革中 無論舊教或新教 幾乎攪亂了整個基督教世界 9 就 救贖預定論 可分 救贖 及 預定 兩點來說 對於預定 加爾文認為 一個人得不得救是宿命論 在於神的揀選 人的選擇在這件事上是毫無主權的 意即 神預定某些人得永生 某些人會滅亡 故神賜永生給天選之人 至於其他人則任其滅亡 神的恩慈是為了要見證祂的救贖 跟做功德無關 也跟個人無關 10 至於人們疑惑為什麼有人不被揀選 他引用了 申命記 29 29 隱密的事 是屬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 惟有顯明的事 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 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一切的話 他說人不會也不能質問神為甚麼施恩予人 那就不能問為何神會棄絕某些人 神的心意 人無法明白 但對於拒絕救恩 人類依然需負責任 11 至於救贖 他發展了馬丁 路德所提出的因信稱義之論述 這個論點起初由奧古斯丁所提出 直到馬丁 路德時發展出 法庭式的稱義 兩人不同在奧古斯丁認為 義 是內在的 當神賜給人恩典時 義 便成為人的一部分 對馬丁 路德及加爾文而言 這 義 是屬外在的 是 算作 當作 歸給 人依然是罪人 只是在人們因著信神就算我們 為義 12 而加爾文更提出 雙重恩典 說 在神的眼中算為義是恩典之一 第二個恩典則是 當人接受與耶穌基督聯合之時 信徒便可進入 更新 的過程 使其內在生命更像基督 13 聖靈論 编辑 基督教要義 中沒有為 聖靈論 單獨寫一個章節 必須從整本書的論述歸納他的觀點 加爾文認為 上帝的靈與上帝的工作同時進行 而促成人的 相信 當聖靈在人心中運行光照人心 使人在讀了上帝的話而產生信心 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 亦非用理性確認聖經的權威 而是聖靈那奧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14 教會論 编辑 加爾文的教會論涵蓋非常廣 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 教會的權柄 真教會的基本特質等 其中他所認為真教會的特質應該包括了 傳揚神的道 及 遵行聖禮 所以傳福音 聆聽上帝的話及遵行聖禮都是十分重要的 聖禮的定義加爾文對聖禮的定義是 神賜恩給我們的證據 是一種外在的印誌 和我們對祂的敬虔之互相印證 加以確認 15 其中必要聖禮特別是指 洗禮 與 聖餐 洗禮 加爾文認為洗禮是基督徒的第一個聖禮 其意涵是加入教會的表記 好叫人們跟基督共融 列為神的兒女 加爾文非常反對私人洗禮 因為他認為洗禮與聖餐是教會的公共聖職 私人不可擅自施洗 且受洗者必須要先充分明白真理 才可施洗 加爾文強調通過聖餐 使得信徒得以與基督連結 他並不重視餅與酒 他主張 在聖靈裡耶穌基督身體真實的臨在 也就是說 人在聖靈裡改變而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臨在 體驗到耶穌基督的聖體與寶血 但是在領受聖餐時 必須傳揚神的道 所以對於當時羅馬公教保留餅和酒 給生病無法前來的信徒或是王公貴族舉行私人彌撒 這些作法加爾文並不贊成 因為他認為不在崇拜及充分宣揚上帝的話之場合領受聖餐 是沒有意義的 16 聖禮觀 编辑 加爾文同意聖奧古斯丁對聖禮的看法 認為那是代表不可見之恩典的一個可見的記號 在 基督教要義 第四卷中 加爾文解說聖禮為 外部的標記 基督藉以說明並保證祂對我們的善意 為了支持我們信心的軟弱 同時試驗我們對祂的虔誠 聖禮是以印記來保證其中所有的內容 是信仰的公開認定 17 他相信只有聖餐和洗禮具有聖經的權柄 關於聖餐 他不贊成變質說 也不認為只有以某種形式舉行的聖餐禮才有效 同時 他也不贊成某些人的看法 以為餅與酒只是一種象徵 用來代表祂的身體 目的是刺激人的記憶 敬虔或信心 加爾文認為聖禮賜下的 就是它們所代表的 主不僅要求我們看 而且要吃與飲 這樣的行動就表明了在祂與我們之間 有一種生命的聯繫 這個聯繫在道被宣講出來以及人以信心來回應時 就已經創造出來 當人以信心來領受聖餐禮 生命的聯繫就得以加強而更加密切 加爾文反對路德對聖餐功效的解釋 他認為基督的身體一直是在天上 我們是被聖靈的大能提升到天上 來領受祂的身體 他強調 領聖禮的人若不是以信心來領受 聖禮就與他們無益 18 關於洗禮 加爾文認為 洗禮是准許我們進入教會的起碼標記 為了與基督聯合 我們可以被列在神的子民之中 是一種工具 藉此神保證我們所有的罪都被塗抹 永遠在祂面前消失 藉著洗禮 表明我們的罪被洗淨 也是重生的標記 加爾文認為洗禮的方式並不重要 重點在於潔淨 19 建造日內瓦教會 编辑 日內瓦議會同意加爾文的主張 訂定 規範基督教信仰 的法規 通過小議會 兩百人議會 大議會 於十一月二十日教會法規 Ordonnances ecclesiastiques 成立 教會法規是為整體的教會生活 以服事功能為規劃 教會生活 必須受牧師 教師 長老與執事 四種職分各有嚴謹不同的職責 都是在日內瓦教會的組織裡 雖然有嚴格的紀律 但是紀律不過是信仰的建設一部份 並不單獨存在 是為了傳福音和施行聖禮 要具影響力 20 著作 编辑 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 1597 基督教要义 基督教要义 加尔文著 钱曜诚等译 孙毅游冠辉修订 北京三联书社 2010年3月 基督徒生活手册 赵中辉译 罗马人书注释 赵中辉 宋华忠合译 罗马书注释 校订本 赵中辉 宋华忠译 宁依华校 华夏出版社 2011年7月 更宽广的生命 加尔文著作文选 陈佐人译 校园书房出版社 2011年3月1日 以弗所书注释 任以撒译 加尔文的灵修与祷告 梁德慧译 赵中辉编 加尔文的经济神学思想 职业无分圣俗 加尔文全集 加尔文作品网上阅读 加尔文的各卷圣经注释 加尔文传记 编辑 这就是约翰 加尔文 茜亚 凡 赫尔斯玛 Thea Van Halsem 著 王兆丰译 神学家加尔文与今日的加尔文文主义 華輝德 Benjamin Breckinridge Warfield 著 趙中輝譯参考文献 编辑 John Calvin加爾文 陳佐人譯 更寬廣的生命 新北市 校園出版社 2011 232 234 Thea B Van Halsema 凡赫爾斯瑪 王兆豐譯 加爾文傳 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 2006 192 受人誤解的加爾文 三 2019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01 加爾文與塞維特斯事件 美 Thea B Van Halsema著 王兆豐譯 張豔芬校 加爾文傳 This Was John Calvin 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 2007年8月北京第1版第2次印刷 頁176 帕爾克 加爾文傳 王怡芳 林鴻信譯 台北市 道聲出版社 2001年 142 3 John Calvin加爾文 基督教要義 台北市 加爾文出版社 2007 69 70 J T McNeill 許牧世譯 加爾文的生平 香港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70 59 黃欣萍 基督新教簡史 衛道出版社 麥格夫 宗教改革運動思潮 陳佐人譯 香港 基道出版社 1997 92 3 林鴻信 加爾文神學 臺北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4 138 42 麥葛福 基督教神學手冊 劉良淑 王瑞琪譯 臺北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3 448 9 同上 451 林鴻信 加爾文神學 92 3 墨尼爾 加爾文的平生 許牧世譯 香港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1970 86 7 林鴻信 加爾文神學 臺北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4 176 9 改革宗出版社編輯部編訂 改教家加爾文 趙中輝譯 臺北 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2008 53 楊牧谷 當代神學辭典 臺北 校園書房出版社 1997 175 改革宗出版社編輯部編訂 改教家加爾文 趙中輝譯 臺北 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2008 54 林鴻信 加爾文神學 臺北 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4 183 7参见 编辑加爾文主義 楊森主義 神權共和時期 卡斯特利奧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约翰 加尔文英語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约翰 加尔文英語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Author John CalvinJohn Calvin的作品 古騰堡計劃 互联网档案馆中约翰 加尔文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來自约翰 加尔文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The John Calvin Bibl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the H Henry Meeter Center for Calvin Studies Calvinism Resources Databa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tholic Encycloped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man Catholic criticism of Calvin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约翰 加尔文 amp oldid 7522578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