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不自證己罪原則

不自證己罪(英語: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又譯作不自證自己罪特權)是指刑事訴訟中的被告不得被強迫承認自己犯罪[1][2][3][4][5][6][7][8][9][10],或為其他對自己不利的陳述。不自證己罪是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其衍生的權利包括緘默權、拒絕證言權等等。在美国憲法第五修正案直接保障刑事被告擁有不自證己罪的特權。

概說

不自證己罪是美國法發展出的概念,其法理基礎在於對被告人性尊嚴保障,禁止國家以公权力強迫被告違背自己意思而為陳述。如今這個概念已逐漸為世界各國和国际人权法所肯認,成為普遍被承認的國際標準,並逐漸應用於證據法層次以外。

欧洲臺灣,不自證己罪原則側重於偵查權的主動行使,亦即禁止國家課予被告積極配合追訴的義務;在美国則偏向證據層面的理解,而僅禁止國家強制取得「供述證據」,又被視作是狹義的理解。[11]關於不自證己罪在程序法實體法所衍生的概念如下:

緘默權

不自證己罪原則最直接的體現即是「緘默權」,該权利保障被告犯罪嫌疑人犯罪偵查中得以保持沉默,毋庸回應偵查人員(包括檢察官警察司法警察)的訊問,而後者不得以此為由進行懲罰[12][13][14][15];甚至有認為,緘默權的概念即等同於不自證己罪特權[11]。在美国聯邦最高法院於1966年作成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判決,明確揭示被告享有保持緘默和委請律師協助的權利,稱為「米兰达警告」。

拒絕證言權

拒絕證言權是指證人偵查审判程序中,如果因據實陳述導致自己或有特定關係之人陷入刑事追訴的風險中時,得免除其真實陳述的義務,拒絕作證。為了貫徹不自證己罪的精神,刑事訴訟法通常會課予偵查機關「告知義務」,要求證人在具結前必須充分告知其得以行使拒絕證言權;若偵查機關違反告知義務,則可能面臨違法取證的指控,進而影響證詞能否作為證據使用。

偽證罪

除了程序法的限制,不自證己罪的精神也體現在實體法規範上,例如《偽證罪》。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偽證罪並不適用於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一方面是出於罪責的考量,認為陳述自己犯行的行為並不具期待可能性日语期待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有落實不自證己罪原則的涵義,避免課予被告自證其罪的義務

參見

參考文獻

  1. ^ Black's Law Dictionary 5th. 1979: 690. 
  2. ^ The Self-Incrimination Clause Explained and Its Future Predicted.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2004. (原始内容于2018). 
  3. ^ John H. Langbei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at Common Law (PDF). Michigan Law Review. 1994. (原始内容 (PDF)于2021). 
  4. ^ Fifh Amendment First Principles: The Self-incrimination Clause. Michigan Law Review. 1995. (原始内容于2021). 
  5. ^ Self-incrimin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925. (原始内容于2021). 
  6. ^ Origins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The Role of the European Ius Commune.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90. (原始内容于2021). 
  7. ^ The Privilege's Last Stand: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and the Right to Rebel Against the State. Brooklyn Law Review. 1999. (原始内容于2021). 
  8. ^ David Dolinko.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UCLA Law Review. 1985 [2022-03-03]. (原始内容于2021-04-23). 
  9. ^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California Defender. 1994. (原始内容于2021). 
  10. ^ The Privilege Against Compelled Self-incrimination. William Mitchell Law Review. 1990. (原始内容于2021). 
  11. ^ 11.0 11.1 林鈺雄. 不自證己罪於非刑事程序之前置效力-評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七二三九號判決及相關裁判. 月旦法學雜誌 (元照出版公司). 2008-09-15, (第161期): 頁266-284 –通过月旦知識庫. 
  12. ^ Aftergood, Steven.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 Arou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21-01-28]. (原始内容于2021-05-06). 
  13. ^ The Talmudic Rul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and the American Exclusionary Rule: A Societal Prohibition Versus an Affirmative Individual Right. Touro Law Center. 2001. (原始内容于2021). 
  14. ^ Witness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in the Civil Law. Villanova Law Review. 1960. (原始内容于2021). 
  15. ^ A Comparative Discussion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NYL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1993. (原始内容于2021). 

不自證己罪原則, 維基百科中的法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法律相關的幫助或意見, 請諮詢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士, 詳見法律聲明, 不自證己罪, 英語,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又譯作不自證自己罪特權, 是指刑事訴訟中的被告不得被強迫承認自己犯罪, 或為其他對自己不利的陳述, 不自證己罪是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其衍生的權利包括緘默權, 拒絕證言權等等, 在美国, 憲法第五修正案直接保障刑事被告擁有不自證己罪的特權, 目录,. 維基百科中的法律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法律相關的幫助或意見 請諮詢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士 詳見法律聲明 不自證己罪 英語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又譯作不自證自己罪特權 是指刑事訴訟中的被告不得被強迫承認自己犯罪 1 2 3 4 5 6 7 8 9 10 或為其他對自己不利的陳述 不自證己罪是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其衍生的權利包括緘默權 拒絕證言權等等 在美国 憲法第五修正案直接保障刑事被告擁有不自證己罪的特權 目录 1 概說 1 1 緘默權 1 2 拒絕證言權 1 3 偽證罪 2 參見 3 參考文獻概說 编辑不自證己罪是美國法發展出的概念 其法理基礎在於對被告的人性尊嚴保障 禁止國家以公权力強迫被告違背自己意思而為陳述 如今這個概念已逐漸為世界各國和国际人权法所肯認 成為普遍被承認的國際標準 並逐漸應用於證據法層次以外 在欧洲和臺灣 不自證己罪原則側重於偵查權的主動行使 亦即禁止國家課予被告積極配合追訴的義務 在美国則偏向證據層面的理解 而僅禁止國家強制取得 供述證據 又被視作是狹義的理解 11 關於不自證己罪在程序法和實體法所衍生的概念如下 緘默權 编辑 主条目 緘默權 不自證己罪原則最直接的體現即是 緘默權 該权利保障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偵查中得以保持沉默 毋庸回應偵查人員 包括檢察官 警察及司法警察 的訊問 而後者不得以此為由進行懲罰 12 13 14 15 甚至有認為 緘默權的概念即等同於不自證己罪特權 11 在美国 聯邦最高法院於1966年作成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判決 明確揭示被告享有保持緘默和委請律師協助的權利 稱為 米兰达警告 拒絕證言權 编辑 拒絕證言權是指證人在偵查或审判程序中 如果因據實陳述導致自己或有特定關係之人陷入刑事追訴的風險中時 得免除其真實陳述的義務 拒絕作證 為了貫徹不自證己罪的精神 刑事訴訟法通常會課予偵查機關 告知義務 要求證人在具結前必須充分告知其得以行使拒絕證言權 若偵查機關違反告知義務 則可能面臨違法取證的指控 進而影響證詞能否作為證據使用 偽證罪 编辑 参见 偽證罪 除了程序法的限制 不自證己罪的精神也體現在實體法規範上 例如 偽證罪 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 偽證罪並不適用於刑事案件中的被告 一方面是出於罪責的考量 認為陳述自己犯行的行為並不具期待可能性 日语 期待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有落實不自證己罪原則的涵義 避免課予被告自證其罪的義務 參見 编辑緘默權 刑事訴訟參考文獻 编辑 Black s Law Dictionary 5th 1979 690 The Self Incrimination Clause Explained and Its Future Predicted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John H Langbei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at Common Law PDF Michigan Law Review 1994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Fifh Amendment First Principles The Self incrimination Clause Michigan Law Review 19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Self incrimin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Origins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The Role of the European Ius Commune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The Privilege s Last Stand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and the Right to Rebel Against the State Brooklyn Law Review 1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David Dolinko Is There a Rationale for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UCLA Law Review 1985 2022 03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23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California Defender 19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The Privilege Against Compelled Self incrimination William Mitchell Law Review 19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0 11 1 林鈺雄 不自證己罪於非刑事程序之前置效力 評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七二三九號判決及相關裁判 月旦法學雜誌 元照出版公司 2008 09 15 第161期 頁266 284 通过月旦知識庫 Aftergood Steven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 Arou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21 0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06 The Talmudic Rul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and the American Exclusionary Rule A Societal Prohibition Versus an Affirmative Individual Right Touro Law Center 2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Witness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in the Civil Law Villanova Law Review 19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A Comparative Discussion of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 incrimination NYL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19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不自證己罪原則 amp oldid 7331881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