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M3/M5斯圖亞特坦克

斯圖亞特輕戰車(Stuart tank;M3/M5輕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斯圖亞特為M3和M5戰車命名。在英國,它同時擁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暱稱。美國陸軍則僅以「M3輕戰車」和「M5輕戰車」作為官方名稱。

M3/M5輕型坦克
加拿大博登軍事博物館英语Base Borden Military Museum展示的M5A1輕戰車
服役记录
使用方
基本规格
重量14.7噸
长度4.5米
宽度2.46米
高度2.3米
载员4人(車長、駕駛、砲手、副駕駛)

装甲車身:13-51毫米
主武器M6戰車炮
副武器.30-06 白朗寧M1919機槍、.50白朗寧M2重機槍(M5)
发动机2 x 凱迪拉克水冷式V型八缸引擎
250匹 ( 千186瓦)
功率/重量17匹/噸
悬挂垂直渦輪型彈簧懸掛系統(VVSS)
作战范围120公里
速度56公里/小時

斯圖亞特戰車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從歐洲、北非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斯圖亞特的蹤跡。並在租借法案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中華民國法國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國共內戰金門戰役中,國軍擊敗共軍的關鍵「金門之熊」部隊,便是由21輛M5A1戰車組成的一個戰車營(缺二連)。

發展歷史

 
北非戰場上的M3/M5斯圖亞特戰車

二戰初,隨著歐洲情勢緊張,美國戰車設計師意識到M2輕戰車已經變得過時,於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畫,美國以1938年推出的M2A4輕戰車設計進行強化,包括更換引擎、增厚裝甲、採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公厘主砲、並因應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系統。新的戰車被命名為「M3輕戰車」,於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間生產。如同其前身M2A4戰車,M3裝備一門37毫米M5主砲,以及三挺M1919A4機槍:一挺與主砲同軸,一挺在砲塔頂端,一挺在副駕駛座前方,然而車身槍塔的機槍常被拆除以換取更多空間。M3的裝甲主要為:炮盾厚度51公厘、前部上方厚度38公厘、下方44公厘、砲塔38公厘、車體側面與背面25公厘,正面防禦力足以在500公尺距離抵禦37公厘級別的反戰車炮,側面也足以防止步兵攜帶的20公厘反戰車步槍,車體也納入斜面避彈構型設計,相對於同時期它國輕戰車,其防禦較為「厚實」。除了車體油箱,M3輕戰車可在車尾加掛2具25加侖副油箱增加續航力。

M3的動力由飛機引擎轉用大陸R-670發動機英语Continental R-670(陸用型編號W-670,出力262匹馬力),由於在量產後引擎產能不足,因此有1,496輛M3輕戰車更換以柴油做為燃料的吉伯森T-1020發動機英语Guiberson A-1020作為動力(出力245匹馬力)。M3輕戰車採後置引擎設計,但變速箱裝設在車體前方,故採取傳動軸穿透戰鬥艙的設計。同時因動力為氣冷星型引擎,不可避免地讓本型戰車有著高車體輪廓的特徵,給對手有很大的射擊面積。

M3系列的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負責。改良型M3A1則於1941年8月服役,M3A1搭配了有動力旋轉裝置的改良型同質焊接式砲台,具有一陀螺穩定器可使37毫米主砲於行進中能精準射擊,砲塔內部並採吊籃式設計。此時,有一全車體均採焊接式的先導實驗車體,被稱M3A1E1。下一型M3A2亦採焊接式設計,主要結構與M3A1大同小異,並沒有投入生產。在M5斯圖亞特量產後,部分技術與設計提供M3輕戰車產線改進,1942年8月後量產版本為M3A3,包括砲塔、車身以及車身機槍座皆重新設計。

M5斯圖亞特

由於參戰後對飛機發動機的需求增加,美軍為了將產能妥善分配,因此決定導入汽車使用的凱迪拉克V型8汽缸水冷引擎,搭配1940年代開始量產的液力式自動變速器,此改良型斯圖亞特1942年開始量產,原本應稱為M4輕戰車,但避免和M4中戰車混淆,因此跳號成為M5輕戰車。M5輕戰車使用的凱迪拉克引擎出力僅110匹馬力,因此裝了2具引擎維持與M3輕戰車接近的動力輸出,並配合引擎艙而重新設計後車身,M5斯圖亞特較前期型號更安靜、溫度較低,且自動變速箱對駕駛負荷較小,減少訓練駕駛員的時間。

儘管使用單位抱怨該戰車火力不足,改善型的M5輕戰車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砲,導入M3A3的最後量產版本稱為M5A1。到1944年被M24輕戰車取代。

1944年M5停產時,總共量產8,885輛M5與M5A1,另外生產了1,778具M5輕戰車底盤用於M8自走炮

參戰歷史

M3/M5的生產數量龐大,總數超過25,000台。斯圖亞特戰車一直到戰後仍在大量國家軍隊內服役。除美國、英國和蘇聯之外,它由法國中國狄托的游擊隊在南斯拉夫使用。

英軍

 
「斯圖亞特袋鼠」裝甲運兵車。

英國陸軍最早在實戰中使用M3輕戰車。1941年11月,大約170輛斯圖亞特戰車參與了北非戰場的十字軍行動與德軍交戰,但結果令人失望。實戰結果顯示,M3輕戰車與當時德軍主力三號戰車G型相較,沒有任何優勢,且三號戰車的50公厘主炮可以在1,000公尺外貫穿M3輕戰車;但對抗義大利M13/40坦克則勉強勝任。英國抱怨37毫米主砲威力太弱,尤其在視野開闊的沙漠戰場,輕戰車沒有辦法以它們的機動力取得地形掩護,陷入長距離對抗時火力弱勢更為凸顯,且為了拉近作戰距離,M3的耗油不免大增,野戰表現時英軍統計斯圖亞特的續航力僅有75英里(120公里),不到十字軍戰車的一半,也壓迫到英軍的後勤需求;同時英軍已經採用三人炮塔戰鬥室配置,仍使用雙人炮塔設計的M3輕戰車讓英軍認為是拙劣的過時設計。此外M3的履帶寬度太窄,接地壓太高。

但M3輕戰車也獲得若干正面評價,和當時英軍國產主力十字軍坦克相比,英軍喜歡斯圖亞特的車速和機械可靠性,因此暱稱它為「甜心」。此外英軍戰車的主力武器2磅炮沒有反軟性目標用的榴彈或散彈,有多樣化炮彈可用的M3輕戰車在戰術彈性上仍有價值。

當1942年英軍接收了美製M4雪曼中戰車之後,斯圖亞特戰車開始調整為支援載具,許多拆除砲塔降低重量與油耗,作為偵查車或指揮車使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砲塔後改裝成運兵車的「斯圖亞特袋鼠」(Stuart Kangaroo)。

蘇軍

另一個主要的租借援助國蘇聯,對M3的評價更是等而下之。蘇聯紅軍認為它火力、裝甲都太差,且對燃料的品質太敏感(M3引擎皆是取自於飛機用星型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汽油,更容易著火),窄履帶設計在泥濘與雪地中機動力更為不堪。即便如此,M3還是優於大戰初期蘇聯製造的T-60坦克等輕戰車。1943年,紅軍試用了升級版的M5輕戰車,但認為並不比M3優良,因此拒絕了美國提供M5。

美軍

 
M3斯圖亞特坦克

美軍第一次於實戰中使用M3是在菲律賓,1941年9月,美軍運輸了108輛斯圖亞特戰車到菲律賓,編成了192、194兩個戰車營。日本開戰後,美軍的斯圖亞特首次接敵發生在1941年12月22日,由Ben R. Morin中尉率領的戰車排操作5輛M3輕戰車與日本帝國陸軍第四戰車團日语戦車第4連隊所屬九五式輕戰車交戰,這次作戰Morin中尉的戰車遭日軍擊毀,包含他在內的車組人員遭到俘虜,其餘4輛戰車雖皆有中彈,但成功撤退。在美軍撤退至巴丹半島時,M3輕戰車多度擔任斷後任務,也多次和日軍戰車交火,最後一次戰車作戰發生在1942年4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認為在叢林戰中輕戰車較為適合操作,在太平洋戰場隨後仍大量佈署輕戰車,直到1943年末才因反攻任務需要更具威力的75公厘炮,始大規模換裝M4中戰車。

1942年底,當美軍參與北非戰事時,斯圖亞特戰車仍是其主要的裝甲武力。然而在歷經了慘痛的加查拉戰役後,美軍體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軍四號戰車虎式戰車的對手,於是隨即採取「英國模式」,解散大部分輕戰車營改為偵察之用。在後來的戰事中,多數美軍戰車營多配置三個中戰車連(通常是M4),以及一個斯圖亞特戰車連(M3或M5/M5A1)。

歐洲戰區,輕型戰車因為面對敵火的生還率太低,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斯圖亞特唯一能充分發揮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戰區,因為日軍的戰車數量相對較少,火力和裝甲也較弱。日軍步兵很少配有反戰車武器,面對敵軍戰車時多採用近距離的攻擊戰術。因此在這裡,斯圖亞特戰車的威力只遜於中戰車。

中華民國陸軍

 
現存於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的M3A3輕戰車
 
中印緬戰區的國軍M3A3輕戰車
 
國共內戰時的M3A3輕戰車
 
被稱爲「金門之熊」的中華民國國軍M5A1坦克
 
參與金門戰役國民革命軍戰車「金門之熊」M5A1,陳列於古寧頭戰史館

美軍提供M3系列給中華民國的起緣起自於租借法案以及日本對美開戰。1942年第一次滇緬路戰役結束後,國民革命軍部分人員撤往印度進行重編;為了活用租借法案物資,國民政府在印度成立駐印軍战车訓練班,並在民國32年(1943年)建立駐印軍战车第一營,全營使用M3A3。之後在滇西緬北戰役時編入新一軍參戰,並在1944年3月3日瓦魯班戰役(Walawbum)中成功擊潰日軍第18師團師部,此次重大斬獲後來訂為中華民國裝甲兵節。

國共內戰初期,國民革命軍的M3A3為駐印軍時期接收裝備,並通通納入战车第一團使用。1948年接收了美軍遺留在太平洋戰區的M5A1,隨著國軍節節敗退,裝甲部隊也在三大戰役中潰滅殆盡。裝甲司令部在徐蚌會戰後,著手重建裝甲部隊。

二次大戰後,美軍在菲律賓、關島沖繩各地留下許多戰車。由於運回美國費用太高,也沒有用途,於是大多拆掉武裝和通信系統,任其自然報廢。裝甲司令部參謀長蔣緯國就和美國交涉,把這些戰車買下來運往上海,堆在虬江碼頭。重建的各战车營就自行尋找堪用的車輛和零件,加以整修組裝。其中战车第三團第一營湊出廿二輛M5A1戰車,編制成兩個連。經過在台灣的短暫整訓後移防金門[1]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三個團近萬人兵力渡海登陸金門,與國軍爆發三晝夜激戰,是為古寧頭戰役。由於解放軍過度輕敵,反戰車武器失效,遭到M5A1戰車痛擊。戰一營先是守住戰略要地瓊林安岐,隨後擊潰困守海灘和古寧頭各村莊內的共軍,幫助國軍取得勝利。戰役結束之後,金門防衛部司令胡璉贈與戰三團第一營「金門之熊」稱號,表彰該營在戰役中的表現。[2]

衍生型

  • M8自走炮
  • T18自走炮
  • T57自走炮
  • T82自走炮:為因應叢林戰而以 M5A1 的底盤為基礎設計的自走炮,該車輛配備著一門105mmM3榴彈炮並安裝於開放式的戰鬥室。開發完成於1943年11月,兩輛原型車在1944年8月進入阿伯丁試驗場進行測試。而到了1945年6月21日,由於軍方對這類型車輛缺乏興趣而中止了計畫。

腳註

  1. ^ 李福井,1999,頁68-69
  2. ^ 田立仁,2008,頁257-487

參考資料

  • Steven Zaloga,"M3 & M5 Stuart Light Tank 1940-45"(Osprey New Vanguard 33)。
  • Crisp,Robert Major,"Brazen Chariots"(Ballantine Books, NY, NY 1961 Lib. Congress No. 60-5845)- Maj. Crisp's Story of British M3 Honeys in N.Africa campaign 1941 near Tobruk.
  • 田立仁,2008,《金門之熊:國軍裝甲兵金門保衛戰史》,台北縣新店市:田立仁發行。ISBN 978-957-41-4296-5
  • 李福井,1999,《古寧頭戰記》,台北縣永和市:稻田。ISBN:957-8332-90-4

外部連結

m5斯圖亞特坦克, 斯圖亞特輕戰車, stuart, tank, m5輕戰車,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 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斯圖亞特為m3和m5戰車命名, 在英國, 它同時擁有, 甜心, honey, 的非官方暱稱, 美國陸軍則僅以, m3輕戰車, m5輕戰車, 作為官方名稱, m5輕型坦克加拿大博登軍事博物館, 英语, base, borden, military, museum, 展示的m5a1輕戰車服役记录使用方, 美國, 澳大利亚, 比利時, 巴西, 加拿大, . 斯圖亞特輕戰車 Stuart tank M3 M5輕戰車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 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斯圖亞特為M3和M5戰車命名 在英國 它同時擁有 甜心 Honey 的非官方暱稱 美國陸軍則僅以 M3輕戰車 和 M5輕戰車 作為官方名稱 M3 M5輕型坦克加拿大博登軍事博物館 英语 Base Borden Military Museum 展示的M5A1輕戰車服役记录使用方 美國 澳大利亚 比利時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陸軍 中國遠征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军俘獲 哥伦比亚 古巴 捷克斯洛伐克 多米尼加 厄瓜多尔 薩爾瓦多 法國 海地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義大利 日本 戰爭期間繳獲以及戰後使用 墨西哥 荷蘭 新西蘭 尼加拉瓜 巴拉圭 自2015年重新使用M3坦克 菲律賓 波蘭 葡萄牙 南非 南羅德西亞 土耳其 英国 乌拉圭 蘇聯 委內瑞拉 南斯拉夫基本规格重量14 7噸长度4 5米宽度2 46米高度2 3米载员4人 車長 駕駛 砲手 副駕駛 装甲車身 13 51毫米主武器M6戰車炮副武器 30 06 白朗寧M1919機槍 50白朗寧M2重機槍 M5 发动机2 x 凱迪拉克水冷式V型八缸引擎250匹 千186瓦 功率 重量17匹 噸悬挂垂直渦輪型彈簧懸掛系統 VVSS 作战范围120公里速度56公里 小時斯圖亞特戰車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 從歐洲 北非到菲律賓 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斯圖亞特的蹤跡 並在租借法案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 中華民國 法國 南斯拉夫 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 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國共內戰的金門戰役中 國軍擊敗共軍的關鍵 金門之熊 部隊 便是由21輛M5A1戰車組成的一個戰車營 缺二連 目录 1 發展歷史 2 參戰歷史 2 1 英軍 2 2 蘇軍 2 3 美軍 2 4 中華民國陸軍 3 衍生型 4 腳註 5 參考資料 6 外部連結發展歷史 编辑 北非戰場上的M3 M5斯圖亞特戰車 二戰初 隨著歐洲情勢緊張 美國戰車設計師意識到M2輕戰車已經變得過時 於是進行了整體升級計畫 美國以1938年推出的M2A4輕戰車設計進行強化 包括更換引擎 增厚裝甲 採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公厘主砲 並因應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系統 新的戰車被命名為 M3輕戰車 於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間生產 如同其前身M2A4戰車 M3裝備一門37毫米M5主砲 以及三挺M1919A4機槍 一挺與主砲同軸 一挺在砲塔頂端 一挺在副駕駛座前方 然而車身槍塔的機槍常被拆除以換取更多空間 M3的裝甲主要為 炮盾厚度51公厘 前部上方厚度38公厘 下方44公厘 砲塔38公厘 車體側面與背面25公厘 正面防禦力足以在500公尺距離抵禦37公厘級別的反戰車炮 側面也足以防止步兵攜帶的20公厘反戰車步槍 車體也納入斜面避彈構型設計 相對於同時期它國輕戰車 其防禦較為 厚實 除了車體油箱 M3輕戰車可在車尾加掛2具25加侖副油箱增加續航力 M3的動力由飛機引擎轉用大陸R 670發動機 英语 Continental R 670 陸用型編號W 670 出力262匹馬力 由於在量產後引擎產能不足 因此有1 496輛M3輕戰車更換以柴油做為燃料的吉伯森T 1020發動機 英语 Guiberson A 1020 作為動力 出力245匹馬力 M3輕戰車採後置引擎設計 但變速箱裝設在車體前方 故採取傳動軸穿透戰鬥艙的設計 同時因動力為氣冷星型引擎 不可避免地讓本型戰車有著高車體輪廓的特徵 給對手有很大的射擊面積 M3系列的生產由美利堅汽車與鑄造公司 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 負責 改良型M3A1則於1941年8月服役 M3A1搭配了有動力旋轉裝置的改良型同質焊接式砲台 具有一陀螺穩定器可使37毫米主砲於行進中能精準射擊 砲塔內部並採吊籃式設計 此時 有一全車體均採焊接式的先導實驗車體 被稱M3A1E1 下一型M3A2亦採焊接式設計 主要結構與M3A1大同小異 並沒有投入生產 在M5斯圖亞特量產後 部分技術與設計提供M3輕戰車產線改進 1942年8月後量產版本為M3A3 包括砲塔 車身以及車身機槍座皆重新設計 M5斯圖亞特由於參戰後對飛機發動機的需求增加 美軍為了將產能妥善分配 因此決定導入汽車使用的凱迪拉克V型8汽缸水冷引擎 搭配1940年代開始量產的液力式自動變速器 此改良型斯圖亞特1942年開始量產 原本應稱為M4輕戰車 但避免和M4中戰車混淆 因此跳號成為M5輕戰車 M5輕戰車使用的凱迪拉克引擎出力僅110匹馬力 因此裝了2具引擎維持與M3輕戰車接近的動力輸出 並配合引擎艙而重新設計後車身 M5斯圖亞特較前期型號更安靜 溫度較低 且自動變速箱對駕駛負荷較小 減少訓練駕駛員的時間 儘管使用單位抱怨該戰車火力不足 改善型的M5輕戰車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砲 導入M3A3的最後量產版本稱為M5A1 到1944年被M24輕戰車取代 1944年M5停產時 總共量產8 885輛M5與M5A1 另外生產了1 778具M5輕戰車底盤用於M8自走炮 參戰歷史 编辑M3 M5的生產數量龐大 總數超過25 000台 斯圖亞特戰車一直到戰後仍在大量國家軍隊內服役 除美國 英國和蘇聯之外 它由法國 中國和狄托的游擊隊在南斯拉夫使用 英軍 编辑 斯圖亞特袋鼠 裝甲運兵車 英國陸軍最早在實戰中使用M3輕戰車 1941年11月 大約170輛斯圖亞特戰車參與了北非戰場的十字軍行動與德軍交戰 但結果令人失望 實戰結果顯示 M3輕戰車與當時德軍主力三號戰車G型相較 沒有任何優勢 且三號戰車的50公厘主炮可以在1 000公尺外貫穿M3輕戰車 但對抗義大利的M13 40坦克則勉強勝任 英國抱怨37毫米主砲威力太弱 尤其在視野開闊的沙漠戰場 輕戰車沒有辦法以它們的機動力取得地形掩護 陷入長距離對抗時火力弱勢更為凸顯 且為了拉近作戰距離 M3的耗油不免大增 野戰表現時英軍統計斯圖亞特的續航力僅有75英里 120公里 不到十字軍戰車的一半 也壓迫到英軍的後勤需求 同時英軍已經採用三人炮塔戰鬥室配置 仍使用雙人炮塔設計的M3輕戰車讓英軍認為是拙劣的過時設計 此外M3的履帶寬度太窄 接地壓太高 但M3輕戰車也獲得若干正面評價 和當時英軍國產主力十字軍坦克相比 英軍喜歡斯圖亞特的車速和機械可靠性 因此暱稱它為 甜心 此外英軍戰車的主力武器2磅炮沒有反軟性目標用的榴彈或散彈 有多樣化炮彈可用的M3輕戰車在戰術彈性上仍有價值 當1942年英軍接收了美製M4雪曼中戰車之後 斯圖亞特戰車開始調整為支援載具 許多拆除砲塔降低重量與油耗 作為偵查車或指揮車使用 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砲塔後改裝成運兵車的 斯圖亞特袋鼠 Stuart Kangaroo 蘇軍 编辑 另一個主要的租借援助國蘇聯 對M3的評價更是等而下之 蘇聯紅軍認為它火力 裝甲都太差 且對燃料的品質太敏感 M3引擎皆是取自於飛機用星型引擎 需要高辛烷值的汽油 更容易著火 窄履帶設計在泥濘與雪地中機動力更為不堪 即便如此 M3還是優於大戰初期蘇聯製造的T 60坦克等輕戰車 1943年 紅軍試用了升級版的M5輕戰車 但認為並不比M3優良 因此拒絕了美國提供M5 美軍 编辑 M3斯圖亞特坦克 美軍第一次於實戰中使用M3是在菲律賓 1941年9月 美軍運輸了108輛斯圖亞特戰車到菲律賓 編成了192 194兩個戰車營 日本開戰後 美軍的斯圖亞特首次接敵發生在1941年12月22日 由Ben R Morin中尉率領的戰車排操作5輛M3輕戰車與日本帝國陸軍第四戰車團 日语 戦車第4連隊 所屬九五式輕戰車交戰 這次作戰Morin中尉的戰車遭日軍擊毀 包含他在內的車組人員遭到俘虜 其餘4輛戰車雖皆有中彈 但成功撤退 在美軍撤退至巴丹半島時 M3輕戰車多度擔任斷後任務 也多次和日軍戰車交火 最後一次戰車作戰發生在1942年4月7日 美國海軍陸戰隊認為在叢林戰中輕戰車較為適合操作 在太平洋戰場隨後仍大量佈署輕戰車 直到1943年末才因反攻任務需要更具威力的75公厘炮 始大規模換裝M4中戰車 1942年底 當美軍參與北非戰事時 斯圖亞特戰車仍是其主要的裝甲武力 然而在歷經了慘痛的加查拉戰役後 美軍體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軍四號戰車和虎式戰車的對手 於是隨即採取 英國模式 解散大部分輕戰車營改為偵察之用 在後來的戰事中 多數美軍戰車營多配置三個中戰車連 通常是M4 以及一個斯圖亞特戰車連 M3或M5 M5A1 在歐洲戰區 輕型戰車因為面對敵火的生還率太低 只能扮演次要角色 斯圖亞特唯一能充分發揮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戰區 因為日軍的戰車數量相對較少 火力和裝甲也較弱 日軍步兵很少配有反戰車武器 面對敵軍戰車時多採用近距離的攻擊戰術 因此在這裡 斯圖亞特戰車的威力只遜於中戰車 中華民國陸軍 编辑 現存於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的M3A3輕戰車 中印緬戰區的國軍M3A3輕戰車 國共內戰時的M3A3輕戰車 被稱爲 金門之熊 的中華民國國軍M5A1坦克 參與金門戰役的國民革命軍戰車 金門之熊 M5A1 陳列於古寧頭戰史館 美軍提供M3系列給中華民國的起緣起自於租借法案以及日本對美開戰 1942年第一次滇緬路戰役結束後 國民革命軍部分人員撤往印度進行重編 為了活用租借法案物資 國民政府在印度成立駐印軍战车訓練班 並在民國32年 1943年 建立駐印軍战车第一營 全營使用M3A3 之後在滇西緬北戰役時編入新一軍參戰 並在1944年3月3日瓦魯班戰役 Walawbum 中成功擊潰日軍第18師團師部 此次重大斬獲後來訂為中華民國裝甲兵節 國共內戰初期 國民革命軍的M3A3為駐印軍時期接收裝備 並通通納入战车第一團使用 1948年接收了美軍遺留在太平洋戰區的M5A1 隨著國軍節節敗退 裝甲部隊也在三大戰役中潰滅殆盡 裝甲司令部在徐蚌會戰後 著手重建裝甲部隊 二次大戰後 美軍在菲律賓 關島和沖繩各地留下許多戰車 由於運回美國費用太高 也沒有用途 於是大多拆掉武裝和通信系統 任其自然報廢 裝甲司令部參謀長蔣緯國就和美國交涉 把這些戰車買下來運往上海 堆在虬江碼頭 重建的各战车營就自行尋找堪用的車輛和零件 加以整修組裝 其中战车第三團第一營湊出廿二輛M5A1戰車 編制成兩個連 經過在台灣的短暫整訓後移防金門 1 1949年10月24日 解放軍三個團近萬人兵力渡海登陸金門 與國軍爆發三晝夜激戰 是為古寧頭戰役 由於解放軍過度輕敵 反戰車武器失效 遭到M5A1戰車痛擊 戰一營先是守住戰略要地瓊林和安岐 隨後擊潰困守海灘和古寧頭各村莊內的共軍 幫助國軍取得勝利 戰役結束之後 金門防衛部司令胡璉贈與戰三團第一營 金門之熊 稱號 表彰該營在戰役中的表現 2 衍生型 编辑M8自走炮 T18自走炮 T57自走炮 T82自走炮 為因應叢林戰而以 M5A1 的底盤為基礎設計的自走炮 該車輛配備著一門105mmM3榴彈炮並安裝於開放式的戰鬥室 開發完成於1943年11月 兩輛原型車在1944年8月進入阿伯丁試驗場進行測試 而到了1945年6月21日 由於軍方對這類型車輛缺乏興趣而中止了計畫 腳註 编辑 李福井 1999 頁68 69 田立仁 2008 頁257 487參考資料 编辑Steven Zaloga M3 amp M5 Stuart Light Tank 1940 45 Osprey New Vanguard 33 Crisp Robert Major Brazen Chariots Ballantine Books NY NY 1961 Lib Congress No 60 5845 Maj Crisp s Story of British M3 Honeys in N Africa campaign 1941 near Tobruk 田立仁 2008 金門之熊 國軍裝甲兵金門保衛戰史 台北縣新店市 田立仁發行 ISBN 978 957 41 4296 5 李福井 1999 古寧頭戰記 台北縣永和市 稻田 ISBN 957 8332 90 4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M3 M5斯圖亞特坦克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M3 M5斯圖亞特坦克 amp oldid 6880395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