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马汉茂

馬漢茂教授(德語:Helmut Martin,1940年3月5日—1999年6月8日),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先後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文學士)、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1966年),曾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任職東亞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畢生所撰專著、譯著、論文逾40種,主要研治中國文學、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以及臺灣文學等範疇。[1][2][3][4][5][6]

Professor
Helmut Martin
馬漢茂

教授
性别
出生(1940-03-05)1940年3月5日
 納粹德國卡塞尔
逝世1999年6月8日(1999歲—06—08)(59歲)
 德國哈廷根
墓地 德國科隆梅拉頓公墓英语Melaten cemetery
国籍 德國
语言德語英語普通話
母校
职业教授漢學家翻譯家編輯
知名于教育界、文學界、翻譯界
研究领域中國文學、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臺灣文學
配偶廖天琪
1969年结婚—1999年結束
经历
    •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 德國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臨時研究員、中國顧問
    •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創辦人
    • 德國漢學協會主席
代表作
    • 馬漢茂主編:《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2冊)
    • 馬漢茂主編:《李漁全集》(15冊)
    • 馬漢茂、廖天琪主編,烏德·費立克(Ute Fricker)編:《中德政治經濟詞彙》
    • 馬漢茂、廖天琪等主編:《毛澤東選集》(7冊)

生平 编辑

1940年3月5日,馬漢茂出生於納粹德國黑森州卡塞尔。1961年,馬氏考入德國慕尼黑大學,修讀漢學斯拉夫學,其後曾先後遊學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及德國海德堡大學[1][2]:733[5]:195-196 1966年,馬氏師承鮑吾剛教授及迪米崔·崔斯基英语Dmytro Chyzhevsky教授,於海德堡大學修得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目為《李笠翁論戲曲》;論文除研究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戲曲作品及戲曲理論外,亦對李漁是否《肉蒲團》等作品之作者提出獨到的論證和見解。[5]:196-197

博士畢業後,馬漢茂先於1966至1967年間獲海德堡大學頒發中文助教獎學金,不久又獲德國科學基金會頒發博士後研究獎學金,以支持他先後於1967至1969年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及於1970年到京都大學深造,並繼續從事中國文學研究。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馬氏編撰了《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2冊)及《李漁全集》(15冊)等書,分別為清人何文煥所輯《歷代詩話》中歷朝共28種詩話,以及李漁著作等文獻編訂詳細索引及加上標點。[1][5]:196-197

1969年,馬漢茂於臺灣進修時結識了當時於臺灣大學就讀英文系的廖天琪。同年,廖氏畢業後,二人於臺灣結婚,並在1970年代初回到德國。[7][8][9] 然而,馬氏並未能即時重回學術崗位,而須暫時為報章雜誌撰稿以維持生計,當時不穩定的生活處境曾使其健康受損,既飽受失眠困擾,亦患上重度抑鬱症[5]:195,198 1972年,中德建交,馬氏曾獲德國外交部聘為翻譯。同年,馬氏夫婦獲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聘任為臨時研究員;後馬氏兼任該研究所之中國顧問直至1979年,期間專注研究中國現當代的政治和經濟,尤其著重於毛澤東及其著作的研究和翻譯工作,先後創立了《當代中國德语China aktuell》學報,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組織》、《毛澤東評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等論著,又與廖氏合編辭書《中德政治經濟詞彙》,向德國學術界引介了不少當時中國大陸的政經術語和概念。此外,馬氏夫婦亦與亞洲研究所的一個共有十數名成員的工作小組,著手編纂《毛澤東選集》,將毛澤東1945年以後的著作翻譯成德文[1][5]:198[6]:283-284[10] 1977年,馬氏隨傅吾康教授完成了德國教授資格論文,其題目為《中國的語言政策》。[4]:224[6]:284

1979年,馬漢茂受聘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中國語言及文學教授,此後一直於該系擔任教研工作,曾多次赴東亞美國不同大學出任客席教授。[1] 1982年,馬氏完成編纂並出版合共7冊的《毛澤東選集》後,重新聚焦於文學研究和翻譯,關注更多中國現代文學乃至臺灣文學作品。他曾多次邀請中國大陸作家到德國交流訪問,於德國主持「中國新時期文學討論會」,又組織翻譯不同中國及臺灣現當代文學名家例如魯迅巴金錢鍾書白先勇馮驥才李昂等人的著作,以擴大中國文學於德國的影響力。馬氏也是最早向西方引介高行健作品的漢學家之一,並推動了高氏長篇小說《靈山》的翻譯,對高氏於200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定助益。[5]:198-199[6]:284-289[9][8] 1990年代,馬氏先後創辦了北萊茵-西法倫州阿拉伯文中文日文語言中心」(Institute of Arabic,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和波鴻魯爾大學「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Richard-Wilhelm-Übersetzungszentrum)創辦人,積極推動德國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學翻譯工作。1995年起,馬氏出任德國漢學協會(Deutsche Vereinigung für Chinastudien e.V., DVCS)主席。[11][5]:196

除學術事務外,馬漢茂亦關注中國政治及社會。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馬氏夫婦於德國收到北京民運的消息後,工餘時間幾乎均投入海外民運,既舉辦研討會,向德國政府及議會寫信抗議,又曾組織德國學生上街遊行,聲援中國大陸境內民運人士,並為死者舉辦追悼會。[9] 二人也積極發表評論文章,如馬氏曾於《法蘭克福匯報》對六四事件作出公開譴責,並表示對民運人士的支持。[12][13] 馬氏夫婦對中國民運人士的高調支持,使二人遭禁止踏足中國,然而他們仍繼續為流亡海外的民運和異見人士奔走支援,當中包括方勵之魏京生等人。[12][14][9][13]

逝世 编辑

 
馬漢茂之墓,位於德國科隆梅拉頓公墓。

1999年6月8日,馬漢茂因重度抑鬱症病發而於德國哈廷根一所醫院跳樓自殺身亡,終年59歲。[5]:195[8]

事後,廖天琪曾致函德國《明鏡周刊》,藉回應一篇該周刊曾刊登的有關第三代抗抑鬱藥及其副作用的文章,透露馬漢茂自殺的原由。事緣馬氏之精神科主診醫生曾向其處方第三代抗抑鬱藥,然馬氏懼於其副作用而並未服用藥物的完整治療劑量。廖氏遂向該醫生要求讓馬氏入住精神病院接受精神科治療,但不果,而該醫生只轉介馬氏予一所位於哈廷根的醫院的自然療法部門,接受一名主治婦科內科自然療法醫生診治。最終,馬氏在求診期間,在位於該醫院五樓並被院方形容為「一個細小但安全的房間」("ein kleines, aber sicheres Zimmer")內攀窗一躍而下,其後不治。[15]

1999年6月18日下午,波鴻魯爾大學為馬漢茂舉辦追悼會。6月25日,馬氏的遺體安葬於科隆梅拉頓公墓英语Melaten cemetery[16]

主要著述 编辑

註:以下列出馬漢茂已出版之主要著述其主要通行版本,單篇論文恕未能盡錄,故不收入下列書目。[5][6]

著作中文名稱 著作原文名稱 著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分 書寫語言
《李笠翁論戲曲》 Li Li-weng über das Theater: Eine chinesische Dramaturgie des siebzehnten Jahrhunderts 馬漢茂著 臺北 美亞出版社 1968 德語
《李漁全集》(15冊) 不適用 馬漢茂主編 成文出版社 1971 漢語
《蘇聯的中國研究》 Chinakunde in der Sowjetunion 馬漢茂著 漢堡 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 1972 德語
《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2冊) 不適用 馬漢茂主編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73 漢語
《毛澤東內幕》 Mao intern 毛澤東原著,馬漢茂、廖天琪譯 慕尼黑 Hanser 1974 德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組織》 Die Massenorganisationen der VR China 馬漢茂著 漢堡 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 1975
《毛澤東評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Das machen wir anders als Moskau Reinbek
《中德政治經濟詞彙》 Chinesisch-Deutscher Wortschatz: Politik und Wirtschaft der VR China 馬漢茂、廖天琪主編,烏德·費立克(Ute Fricker)編 柏林 朗氏出版社英语Langenscheidt 1977 漢語
德語
《毛澤東選集》(7冊) Mao Zedong Texte 馬漢茂、廖天琪等主編 慕尼黑 大眾汽車基金贊助計劃 1979-1982 德語
《崇拜與經典:國家毛主義的起源與發展》 Cult and Cano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 Maoism 馬漢茂著 紐約 M. E. Sharpe Inc. 1982 英語
《臺灣短篇小說》 Blick über Meer: Chinesische Erzählungen aus Taiwan 馬漢茂、W. Baus、C. Dunsing 編譯 法蘭克福 Insel 德語
《中國的語言政策》 Chinesische Sprachplanung 馬漢茂著 波鴻 Studienverlag Brockmeyer
《小小說——中國的諷刺短篇》 Kleines Gerede: Satiren aus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馬漢茂、C. Dunsing 編譯 科隆 Diederichs英语Diederichs (publisher) 1985
《巴金:隨想錄》 Ba Jin, Gedanken unter der Zeit 巴金原著、馬漢茂譯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 Bai Xianyong, Einsam mit Siebzehn 白先勇原著、馬漢茂譯 1986
《錢鍾書:紀念》 Qian Zhongshu, Das Andenken 錢鍾書原著、馬漢茂譯
張辛欣桑曄:北京人》 Zhang Xinxin/Sang Ye, Pekingmenschen 張辛欣、桑曄原著,馬漢茂譯
《李昂:殺夫 Li Ang, Gattenmord 李昂原著、馬漢茂譯 1987
《世界中文小說選》(2冊) 不適用 馬漢茂、劉紹銘 臺北 時報文化 漢語
鄧小平——改革革命》 Deng Xiaoping, Die Reform der Revolution. Eine Milliarde Menschen auf dem Weg 馬漢茂編 柏林 Siedler Verlag 1988 德語
《中國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之起源與後果——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社會與文化批評》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 Social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PRC 馬漢茂著 科隆 德國東方及國際研究所 1990 英語
《當代中國作家的自畫像》 Modern Chinese Writers: Self-portrayals 馬漢茂、Jeffrey Kinkley 著 紐約 勞特里奇 1992
《大陸當代文化名人評傳——公民社會的開創者》 不適用 馬漢茂、齊墨編 臺北 正中書局 1995 漢語

延伸閱讀 编辑

  • Christina Neder, Heiner Roetz, Ines-Susanne Schilling (编). China in seinen biographischen Dimensionen. Gedenkschrift für Helmut Martin.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1. ISBN 3-447-04492-6.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Sektion Sprache und Literatur Chinas - Geschichte des Lehrstuhls.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21-08-08). 
  2. ^ 2.0 2.1 Brunhild Staiger. In Memoriam: Helmut Martin (1940-1999) (PDF). ASIEN. 1999-07, 72: I–III [2021-09-11].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9-17). 
  3. ^ Bonnie S. McDougall; Michel Hockx. Obituary: In memory of Helmut Martin (1940-1999). The China Quarterly. 1999-09, 159: 733–734 [2021-09-11]. (原始内容于2021-09-11). 
  4. ^ 4.0 4.1 Christiane Hammer; Karen Finney-Kellerhoff. Obituary: Helmut Martin (Ma Hanmao) (1940-1999).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00-02, 59 (1): 224–225 [2021-09-11]. (原始内容于2021-09-11).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Bernhard Fuehrer; 葉采青 (譯). 〈追思漢學家馬漢茂(Helmut Martin)(1940年3月5日至1999年6月8日)〉.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0-03, 10 (1): 195–201. 
  6. ^ 6.0 6.1 6.2 6.3 6.4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編輯部. 〈馬漢茂教授著作簡目〉 (PDF).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0-06, 10 (2): 283–289 [2021-09-11].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9-17). 
  7. ^ 琴台. 琴台客聚:漢學界的另一顆星——馬漢茂. 文匯報. 2007-09-26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09-02-21). 
  8. ^ 8.0 8.1 8.2 呂書練. 【獨家風景】漢學家與中國. 文匯報. 2020-12-31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21-09-11). 
  9. ^ 9.0 9.1 9.2 9.3 吳婉英. 在德國,為中國獨立作家點起一盞燈 廖天琪. 眾新聞. 2018-12-25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21-07-12). 
  10. ^ Helmut Martin 1940-1999.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k China (Taiwan).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11. ^ DVCS Rundbrief 2/1999 mit ausführlichem Nachruf auf Helmut Martin. Deutsche Vereinigung für Chinastudien e.V.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06-09-26). 
  12. ^ 12.0 12.1 馬漢茂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通告. 大紀元時報. 2009-05-19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21-09-11). 
  13. ^ 13.0 13.1 廖天琪. 【歐洲之聲】往事憶舊 依稀如煙——追念余英時先生. 民報. 2021-08-09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21-08-09). 
  14. ^ 因代言六四獲罪大陸 馬漢茂逝世十周年(圖). 自由亞洲電台. 2009-06-09 [2021-09-10]. (原始内容于2021-08-13). 
  15. ^ Briefe: Hilfreiche Selbsthilfegruppen. Der Spiegel. 1999-03-15, 33: 12 [2021-09-11]. (原始内容于2021-09-11). 
  16. ^ 尚道明. 公益看板. 新新聞周刊. 1999-07-01, 643: 67. 

外部連結 编辑

马汉茂, 馬漢茂教授, 德語, helmut, martin, 1940年3月5日, 1999年6月8日, 德國漢學家, 翻譯家, 先後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 文學士, 海德堡大學, 哲學博士, 1966年, 曾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任職東亞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畢生所撰專著, 譯著, 論文逾40種, 主要研治中國文學, 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 以及臺灣文學等範疇, professor, helmut, martin馬漢茂, 教授性别男出生, 1940, 1940年3月5日, 納粹德國卡塞尔逝世1999年6月8日, . 馬漢茂教授 德語 Helmut Martin 1940年3月5日 1999年6月8日 德國漢學家 翻譯家 先後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 文學士 海德堡大學 哲學博士 1966年 曾於德國波鴻魯爾大學任職東亞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畢生所撰專著 譯著 論文逾40種 主要研治中國文學 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 以及臺灣文學等範疇 1 2 3 4 5 6 Professor Helmut Martin馬漢茂 教授性别男出生 1940 03 05 1940年3月5日 納粹德國卡塞尔逝世1999年6月8日 1999歲 06 08 59歲 德國哈廷根墓地 德國科隆梅拉頓公墓 英语 Melaten cemetery 国籍 德國语言德語 英語 普通話母校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职业教授 漢學家 翻譯家 編輯知名于教育界 文學界 翻譯界研究领域中國文學 中國現當代政治及經濟 臺灣文學配偶廖天琪 1969年 结婚 1999年 結束 经历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中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德國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臨時研究員 中國顧問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 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 創辦人 德國漢學協會主席代表作 馬漢茂主編 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 2冊 馬漢茂主編 李漁全集 15冊 馬漢茂 廖天琪主編 烏德 費立克 Ute Fricker 編 中德政治經濟詞彙 馬漢茂 廖天琪等主編 毛澤東選集 7冊 目录 1 生平 2 逝世 3 主要著述 4 延伸閱讀 5 參考資料 6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1940年3月5日 馬漢茂出生於納粹德國黑森州卡塞尔 1961年 馬氏考入德國慕尼黑大學 修讀漢學及斯拉夫學 其後曾先後遊學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 法國巴黎大學及德國海德堡大學 1 2 733 5 195 196 1966年 馬氏師承鮑吾剛教授及迪米崔 崔斯基 英语 Dmytro Chyzhevsky 教授 於海德堡大學修得哲學博士學位 其博士論文題目為 李笠翁論戲曲 論文除研究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戲曲作品及戲曲理論外 亦對李漁是否 肉蒲團 等作品之作者提出獨到的論證和見解 5 196 197博士畢業後 馬漢茂先於1966至1967年間獲海德堡大學頒發中文助教獎學金 不久又獲德國科學基金會頒發博士後研究獎學金 以支持他先後於1967至1969年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及於1970年到京都大學深造 並繼續從事中國文學研究 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 馬氏編撰了 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 2冊 及 李漁全集 15冊 等書 分別為清人何文煥所輯 歷代詩話 中歷朝共28種詩話 以及李漁著作等文獻編訂詳細索引及加上標點 1 5 196 1971969年 馬漢茂於臺灣進修時結識了當時於臺灣大學就讀英文系的廖天琪 同年 廖氏畢業後 二人於臺灣結婚 並在1970年代初回到德國 7 8 9 然而 馬氏並未能即時重回學術崗位 而須暫時為報章雜誌撰稿以維持生計 當時不穩定的生活處境曾使其健康受損 既飽受失眠困擾 亦患上重度抑鬱症 5 195 198 1972年 中德建交 馬氏曾獲德國外交部聘為翻譯 同年 馬氏夫婦獲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聘任為臨時研究員 後馬氏兼任該研究所之中國顧問直至1979年 期間專注研究中國現當代的政治和經濟 尤其著重於毛澤東及其著作的研究和翻譯工作 先後創立了 當代中國 德语 China aktuell 學報 出版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組織 毛澤東評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等論著 又與廖氏合編辭書 中德政治經濟詞彙 向德國學術界引介了不少當時中國大陸的政經術語和概念 此外 馬氏夫婦亦與亞洲研究所的一個共有十數名成員的工作小組 著手編纂 毛澤東選集 將毛澤東1945年以後的著作翻譯成德文 1 5 198 6 283 284 10 1977年 馬氏隨傅吾康教授完成了德國教授資格論文 其題目為 中國的語言政策 4 224 6 2841979年 馬漢茂受聘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中國語言及文學教授 此後一直於該系擔任教研工作 曾多次赴東亞和美國不同大學出任客席教授 1 1982年 馬氏完成編纂並出版合共7冊的 毛澤東選集 後 重新聚焦於文學研究和翻譯 關注更多中國現代文學乃至臺灣文學作品 他曾多次邀請中國大陸作家到德國交流訪問 於德國主持 中國新時期文學討論會 又組織翻譯不同中國及臺灣現當代文學名家例如魯迅 巴金 錢鍾書 白先勇 馮驥才 李昂等人的著作 以擴大中國文學於德國的影響力 馬氏也是最早向西方引介高行健作品的漢學家之一 並推動了高氏長篇小說 靈山 的翻譯 對高氏於200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定助益 5 198 199 6 284 289 9 8 1990年代 馬氏先後創辦了北萊茵 西法倫州 阿拉伯文 中文與日文語言中心 Institute of Arabic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和波鴻魯爾大學 衛禮賢翻譯研究中心 Richard Wilhelm Ubersetzungszentrum 創辦人 積極推動德國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學翻譯工作 1995年起 馬氏出任德國漢學協會 Deutsche Vereinigung fur Chinastudien e V DVCS 主席 11 5 196除學術事務外 馬漢茂亦關注中國政治及社會 1989年 六四事件爆發 馬氏夫婦於德國收到北京民運的消息後 工餘時間幾乎均投入海外民運 既舉辦研討會 向德國政府及議會寫信抗議 又曾組織德國學生上街遊行 聲援中國大陸境內民運人士 並為死者舉辦追悼會 9 二人也積極發表評論文章 如馬氏曾於 法蘭克福匯報 對六四事件作出公開譴責 並表示對民運人士的支持 12 13 馬氏夫婦對中國民運人士的高調支持 使二人遭禁止踏足中國 然而他們仍繼續為流亡海外的民運和異見人士奔走支援 當中包括方勵之 魏京生等人 12 14 9 13 逝世 编辑 nbsp 馬漢茂之墓 位於德國科隆梅拉頓公墓 1999年6月8日 馬漢茂因重度抑鬱症病發而於德國哈廷根一所醫院跳樓自殺身亡 終年59歲 5 195 8 事後 廖天琪曾致函德國 明鏡周刊 藉回應一篇該周刊曾刊登的有關第三代抗抑鬱藥及其副作用的文章 透露馬漢茂自殺的原由 事緣馬氏之精神科主診醫生曾向其處方第三代抗抑鬱藥 然馬氏懼於其副作用而並未服用藥物的完整治療劑量 廖氏遂向該醫生要求讓馬氏入住精神病院接受精神科治療 但不果 而該醫生只轉介馬氏予一所位於哈廷根的醫院的自然療法部門 接受一名主治婦科和內科的自然療法醫生診治 最終 馬氏在求診期間 在位於該醫院五樓並被院方形容為 一個細小但安全的房間 ein kleines aber sicheres Zimmer 內攀窗一躍而下 其後不治 15 1999年6月18日下午 波鴻魯爾大學為馬漢茂舉辦追悼會 6月25日 馬氏的遺體安葬於科隆梅拉頓公墓 英语 Melaten cemetery 16 主要著述 编辑註 以下列出馬漢茂已出版之主要著述其主要通行版本 單篇論文恕未能盡錄 故不收入下列書目 5 6 著作中文名稱 著作原文名稱 著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分 書寫語言 李笠翁論戲曲 Li Li weng uber das Theater Eine chinesische Dramaturgie des siebzehnten Jahrhunderts 馬漢茂著 臺北 美亞出版社 1968 德語 李漁全集 15冊 不適用 馬漢茂主編 成文出版社 1971 漢語 蘇聯的中國研究 Chinakunde in der Sowjetunion 馬漢茂著 漢堡 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 1972 德語 索引本何氏歷代詩話 2冊 不適用 馬漢茂主編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73 漢語 毛澤東內幕 Mao intern 毛澤東原著 馬漢茂 廖天琪譯 慕尼黑 Hanser 1974 德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群眾組織 Die Massenorganisationen der VR China 馬漢茂著 漢堡 漢堡大學亞洲研究所 1975 毛澤東評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Das machen wir anders als Moskau Reinbek 中德政治經濟詞彙 Chinesisch Deutscher Wortschatz Politik und Wirtschaft der VR China 馬漢茂 廖天琪主編 烏德 費立克 Ute Fricker 編 柏林 朗氏出版社 英语 Langenscheidt 1977 漢語德語 毛澤東選集 7冊 Mao Zedong Texte 馬漢茂 廖天琪等主編 慕尼黑 大眾汽車基金贊助計劃 1979 1982 德語 崇拜與經典 國家毛主義的起源與發展 Cult and Cano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 Maoism 馬漢茂著 紐約 M E Sharpe Inc 1982 英語 臺灣短篇小說 Blick uber Meer Chinesische Erzahlungen aus Taiwan 馬漢茂 W Baus C Dunsing 編譯 法蘭克福 Insel 德語 中國的語言政策 Chinesische Sprachplanung 馬漢茂著 波鴻 Studienverlag Brockmeyer 小小說 中國的諷刺短篇 Kleines Gerede Satiren aus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馬漢茂 C Dunsing 編譯 科隆 Diederichs 英语 Diederichs publisher 1985 巴金 隨想錄 Ba Jin Gedanken unter der Zeit 巴金原著 馬漢茂譯 白先勇 寂寞的十七歲 Bai Xianyong Einsam mit Siebzehn 白先勇原著 馬漢茂譯 1986 錢鍾書 紀念 Qian Zhongshu Das Andenken 錢鍾書原著 馬漢茂譯 張辛欣 桑曄 北京人 Zhang Xinxin Sang Ye Pekingmenschen 張辛欣 桑曄原著 馬漢茂譯 李昂 殺夫 Li Ang Gattenmord 李昂原著 馬漢茂譯 1987 世界中文小說選 2冊 不適用 馬漢茂 劉紹銘編 臺北 時報文化 漢語 鄧小平 改革革命 Deng Xiaoping Die Reform der Revolution Eine Milliarde Menschen auf dem Weg 馬漢茂編 柏林 Siedler Verlag 1988 德語 中國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之起源與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社會與文化批評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a 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 Social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PRC 馬漢茂著 科隆 德國東方及國際研究所 1990 英語 當代中國作家的自畫像 Modern Chinese Writers Self portrayals 馬漢茂 Jeffrey Kinkley 著 紐約 勞特里奇 1992 大陸當代文化名人評傳 公民社會的開創者 不適用 馬漢茂 齊墨編 臺北 正中書局 1995 漢語延伸閱讀 编辑Christina Neder Heiner Roetz Ines Susanne Schilling 编 China in seinen biographischen Dimensionen Gedenkschrift fur Helmut Martin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1 ISBN 3 447 04492 6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Ruhr Universitat Bochum Sektion Sprache und Literatur Chinas Geschichte des Lehrstuhls Ruhr Universitat Bochum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8 2 0 2 1 Brunhild Staiger In Memoriam Helmut Martin 1940 1999 PDF ASIEN 1999 07 72 I III 2021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9 17 Bonnie S McDougall Michel Hockx Obituary In memory of Helmut Martin 1940 1999 The China Quarterly 1999 09 159 733 734 2021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4 0 4 1 Christiane Hammer Karen Finney Kellerhoff Obituary Helmut Martin Ma Hanmao 1940 1999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000 02 59 1 224 225 2021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 帮助 5 0 5 1 5 2 5 3 5 4 5 5 5 6 5 7 5 8 5 9 Bernhard Fuehrer 葉采青 譯 追思漢學家馬漢茂 Helmut Martin 1940年3月5日至1999年6月8日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0 03 10 1 195 201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6 0 6 1 6 2 6 3 6 4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編輯部 馬漢茂教授著作簡目 PDF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00 06 10 2 283 289 2021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9 17 琴台 琴台客聚 漢學界的另一顆星 馬漢茂 文匯報 2007 09 26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21 8 0 8 1 8 2 呂書練 獨家風景 漢學家與中國 文匯報 2020 12 31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1 9 0 9 1 9 2 9 3 吳婉英 在德國 為中國獨立作家點起一盞燈 廖天琪 眾新聞 2018 12 25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12 Helmut Martin 1940 1999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k China Taiwan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DVCS Rundbrief 2 1999 mit ausfuhrlichem Nachruf auf Helmut Martin Deutsche Vereinigung fur Chinastudien e V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26 12 0 12 1 馬漢茂教授逝世十周年紀念通告 大紀元時報 2009 05 19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1 13 0 13 1 廖天琪 歐洲之聲 往事憶舊 依稀如煙 追念余英時先生 民報 2021 08 09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9 因代言六四獲罪大陸 馬漢茂逝世十周年 圖 自由亞洲電台 2009 06 09 2021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13 Briefe Hilfreiche Selbsthilfegruppen Der Spiegel 1999 03 15 33 12 2021 09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9 11 尚道明 公益看板 新新聞周刊 1999 07 01 643 67 nbsp 人物主题 nbsp 德国主题 nbsp 政治主题外部連結 编辑马汉茂 德国国家图书馆目录相关文献 在WorldCat聯合目錄內的著作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马汉茂 amp oldid 7593336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