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腭-咝音同言线

腭-咝音同言线(Centum-Satem isogloss)是对印歐語系下语言进行划分的主要标准之一,它将印欧语劃分為腭音語言(Centum)和噝音語言(Satem),劃分依據是原始印欧语中三組软腭音——

Centum (藍色)和 Satem (紅色)的粗略区域。最初噝音化的區域為深紅色。
*kʷ *gʷ *gʷʰ 唇軟腭音 合併為〈噝音〉語言
合併為〈腭音〉語言 *k *g *gʰ 純軟腭音
*ḱ *ǵʰ 腭化軟腭音 齒擦音化英语assibilation為〈噝音〉語言

在后继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噝音類語言中,唇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同時將腭化軟腭音噝音化。腭音類語言相反,硬腭化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這個過程在語言學又稱作噝音化(Satemization)過程。

大致來講,“東部”語言是噝音類,包括印度-伊朗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語族等,腭音都退化成為/s/、/ś/或/h/音;“西部”語言是腭音類,包括日耳曼語族義大利语族凯尔特语族等。腭音類-噝音類的等語綫處在希臘語亞美尼亞語之間,同時希臘語也有一些噝音類的特徵。有一些語言可能兩類都不屬於,比如安那托利亞語族吐火罗语族,可能還有阿爾巴尼亞語。總之,這種兩分法是屬於“並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存在過“原始噝音語”或“原始腭音語”,但是發音變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約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内)現在已經絕跡的後原始印歐語言中隨地域逐漸傳播的。

欧洲语言中称将这一同言线划分出的两大分支称为 centumsatem,它源于拉丁语阿維斯陀語中对“百”的称呼。这两个词是同源的,首音均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腭音 *ḱ,不过在属腭音语的拉丁语中,c 仍代表软腭音,而在属咝音语的阿維斯陀語中,该音已演变为咝音 s

分支語言中之語音對應

PIE *ḱ *ǵʰ *kʷ *gʷ *gʷʰ
凱爾特語族 k g g kw, p[* 1] b gw
意大利語族 k g g, h[* 2] kw, p[* 3] gw, v, b[* 3] f, v
威尼托語 k g h kw ? ?
希臘語族 k g kh p, t, k[* 4] b, d, g[* 4] ph, kh, th[* 4]
弗里吉亞語 k[* 5] g[* 5] g, k k b g
日耳曼語族 h k g ~ ɣ[* 6] hw kw gw[* 7] ~ w[* 6]
安那托利亞語族 k,[* 8] kk[* 9] g,[* 10] k[* 11] g,[* 10] k[* 11] kw, kkw[* 9] gw,[* 12] kw[* 11] gw,[* 12] kw[* 11]
吐火羅語 k k k k, kw k, kw k, kw
阿爾巴尼亞語[1] θ, c, k[* 13] ð, d[* 13] ð, d[* 13] k, c, s g, ɟ, z g, ɟ, z
色雷斯語 s z z k, kh g, k g
亞美尼亞語 s c dz kh k g
斯拉夫語族 s z z k g g
波羅的語族 š ž ž k g g
印度-雅利安語支 ś h[* 14] k, č g gh
伊朗語支 s z z[* 14] k, č g g

註脚

  1. ^ 凯尔特语族内部,“p语支”和“q语支”对PIE *kʷ有着不同的反映,分别是:*ekwos → ekwos、epos。布立吞语支和南阿尔卑高卢语是p类,盖尔语支和凯尔特伊比利亚语支是q类,高卢语不同方言有不同反映。
  2. ^ PIE *ǵʰ → 拉丁语/h/或/ɡ/,取决于在词中的位置→ 奥斯坎-翁布里亚 *kh → /h/.
  3. ^ 3.0 3.1 PIE *kʷ和*gʷ→拉丁语/kw/、/w/(*kwis → quis),奥斯坎-翁布里亚/p/、/b/(*kwis → pis)。
  4. ^ 4.0 4.1 4.2 PIE *kʷ、*gʷ、*gʷʰ在雅典和多利亚方言中有3种不同反映:
    在/e, i/前/t, d, th/(IE *kʷis → Greek tis)
    在/u/前/k, ɡ, kh/(IE *wl̥kʷos → Greek lukos)
    在/a, o/前/p, b, ph/(IE *sekʷ- → Greek hep-)
    但迈锡尼希腊语中保留了*kw,伊奥利亚希腊语中变成/p/。
  5. ^ 5.0 5.1 弗里吉亚语的语料本就很少,所以腭-咝音反映的问题尚未彻底证实,主流观点认为弗里吉亚语反映颚音,/k/变成/ts/、/ɡ/变成/dz/是在前元音后的音变,这和大多数罗曼语一样,参见弗里吉亚语 § 音系
  6. ^ 6.0 6.1 原始印欧语浊塞音反映到原始日耳曼语有擦音的音位变体,在哥特语元音间保留。
  7. ^ 这是鼻音后的反映。其他地方的演化有争议且随语音环境变化,参见格林定律 § 例子的注释。
  8. ^ 卢维语大多数环境下反映为ts
  9. ^ 9.0 9.1 非词首
  10. ^ 10.0 10.1 卢维语中,在词首变为*y,在元音间丢失。
  11. ^ 11.0 11.1 11.2 11.3 非词首
  12. ^ 12.0 12.1 卢维语中反映为w
  13. ^ 13.0 13.1 13.2 PIE *ḱ、*ǵ、*ǵʰ在早期阿尔巴尼亚语中主要变成塞擦音/ts/和/dz/,接着前移为/θ/和/ð/。但在特定语境下,一个或两个音变都不发生,使得它仍为软腭音(例如krah),其他的则根据环境变为/s/和/z/、/ts/和/dz/或/c/和/ɟ/。接着擦音/ð/在现代口语的特定环境下变成塞音/d/
  14. ^ 14.0 14.1 pIE *ǵʰ → 原始印度-伊朗语*džjh → 印度/h/、伊朗/z/。

參考文獻

  • Brugmann, Karl. Grundriss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Erster Band. Strassburg: Karl J. Trübner. 1886 (德语). 
  • Brugmann, Karl; Delbrück, Berthold. Grundriss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Volume I Part 1 2nd. Strassburg: K.J. Trübner. 1897–1916. 
  • Fortson, Benjamin W.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Textbooks in Linguistics 2nd. Chichester, U.K.;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 Kortlandt, Frederik. (PDF). Frederik Kortlandt. 1993 [30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8). 
  • Lehmann, Winfred Philipp. Theoretical Bases of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3. 
  • Lyovin, Anatol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Mallory, J.P.; Adams, D.Q. (编). Proto-Indo-European. 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 London, 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7. ISBN 1-884964-98-2. 
  • Melchert, Craig, PIE velars in Luvian (PDF), Studies in Memory of Warren Cowgill, 1987: 182–204 [28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 (PDF)于2010-07-13) .
  • Remys, Edmund. Gener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various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ithuanian. Indogermanische Forschungen (IF). 2007, 112: 244–276. 
  • Renfrew, Colin.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521386753. 
  • Schleicher, August. C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Weimar: Hermann Böhlau. 1871 (德语). 
  • Solta, G.R. Palatalisierung und Labialisierung. Indogermanische Forschungen (IF). 1965, 70: 276–315 (德语). 
  • Szemerényi, Oswald J. L. Introduction to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Oxford [u.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 von Bradke, Peter. Über Methode und Ergebnisse der arischen (indogermanischen) Alterthumswissenshaft. Giessen: J. Ricker'che Buchhandlung. 1890 (德语). 

外部連結

  • Allen, James. Inferring Prehistory from Language Genealogy. James Allen. [5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于2019-12-30). 
  • Anderson, Deborah. . EurAsia '98. [5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 Baldia, Maximilian O. . The Comparative Archaeology Web. 2006 [27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8). 
  • Wheeler, L. Kip.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 L. Kip Wheeler. [5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于2020-11-27). 
  1. ^ Orel, Vladimir (2000).《阿尔巴尼亚语简明历史语法:原始阿尔巴尼亚语构拟》66-72页。历时上的颚化参见72-77页,古软腭音的颚化参见72-74页。

咝音同言线,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11月10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11月10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語言學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2年11月10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語言學專家關注的頁面 腭 咝音同言线 Centum Satem isogloss 是对印歐語系下语言进行划分的主要标准之一 它将印欧语劃分為腭音類語言 Centum 和噝音類語言 Satem 劃分依據是原始印欧语中三組软腭音 Centum 藍色 和 Satem 紅色 的粗略区域 最初噝音化的區域為深紅色 kʷ gʷ gʷʰ 唇軟腭音 合併為 噝音 語言合併為 腭音 語言 k g gʰ 純軟腭音 ḱ ǵ ǵʰ 腭化軟腭音 齒擦音化 英语 assibilation 為 噝音 語言在后继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噝音類語言中 唇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 同時將腭化軟腭音噝音化 腭音類語言相反 硬腭化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 這個過程在語言學又稱作噝音化 Satemization 過程 大致來講 東部 語言是噝音類 包括印度 伊朗语族 波罗的语族 斯拉夫語族等 腭音都退化成為 s s 或 h 音 西部 語言是腭音類 包括日耳曼語族 義大利语族 凯尔特语族等 腭音類 噝音類的等語綫處在希臘語和亞美尼亞語之間 同時希臘語也有一些噝音類的特徵 有一些語言可能兩類都不屬於 比如安那托利亞語族 吐火罗语族 可能還有阿爾巴尼亞語 總之 這種兩分法是屬於 並系 或近源 paraphyletic 的 也就是說並沒有存在過 原始噝音語 或 原始腭音語 但是發音變化是在很久之前 大約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内 現在已經絕跡的後原始印歐語言中隨地域逐漸傳播的 欧洲语言中称将这一同言线划分出的两大分支称为 centum 与 satem 它源于拉丁语与阿維斯陀語中对 百 的称呼 这两个词是同源的 首音均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腭音 ḱ 不过在属腭音语的拉丁语中 c 仍代表软腭音 而在属咝音语的阿維斯陀語中 该音已演变为咝音 s 目录 1 分支語言中之語音對應 2 註脚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分支語言中之語音對應 编辑PIE ḱ ǵ ǵʰ kʷ gʷ gʷʰ凱爾特語族 k g g kw p 1 b gw意大利語族 k g g h 2 kw p 3 gw v b 3 f v威尼托語 k g h kw 希臘語族 k g kh p t k 4 b d g 4 ph kh th 4 弗里吉亞語 k 5 g 5 g k k b g日耳曼語族 h k g ɣ 6 hw kw gw 7 w 6 安那托利亞語族 k 8 kk 9 g 10 k 11 g 10 k 11 kw kkw 9 gw 12 kw 11 gw 12 kw 11 吐火羅語 k k k k kw k kw k kw阿爾巴尼亞語 1 8 c k 13 d d 13 d d 13 k c s g ɟ z g ɟ z色雷斯語 s z z k kh g k g亞美尼亞語 s c dz kh k g斯拉夫語族 s z z k g g波羅的語族 s z z k g g印度 雅利安語支 s dz h 14 k c g gh伊朗語支 s z z 14 k c g g註脚 编辑 凯尔特语族内部 p语支 和 q语支 对PIE kʷ有着不同的反映 分别是 ekwos ekwos epos 布立吞语支和南阿尔卑高卢语是p类 盖尔语支和凯尔特伊比利亚语支是q类 高卢语不同方言有不同反映 PIE ǵʰ 拉丁语 h 或 ɡ 取决于在词中的位置 奥斯坎 翁布里亚 kh h 3 0 3 1 PIE kʷ和 gʷ 拉丁语 kw w kwis quis 奥斯坎 翁布里亚 p b kwis pis 4 0 4 1 4 2 PIE kʷ gʷ gʷʰ在雅典和多利亚方言中有3种不同反映 在 e i 前 t d th IE kʷis Greek tis 在 u 前 k ɡ kh IE wl kʷos Greek lukos 在 a o 前 p b ph IE sekʷ Greek hep 但迈锡尼希腊语中保留了 kw 伊奥利亚希腊语中变成 p 5 0 5 1 弗里吉亚语的语料本就很少 所以腭 咝音反映的问题尚未彻底证实 主流观点认为弗里吉亚语反映颚音 k 变成 ts ɡ 变成 dz 是在前元音后的音变 这和大多数罗曼语一样 参见弗里吉亚语 音系 6 0 6 1 原始印欧语浊塞音反映到原始日耳曼语有擦音的音位变体 在哥特语元音间保留 这是鼻音后的反映 其他地方的演化有争议且随语音环境变化 参见格林定律 例子的注释 卢维语大多数环境下反映为ts 9 0 9 1 非词首 10 0 10 1 卢维语中 在词首变为 y 在元音间丢失 11 0 11 1 11 2 11 3 非词首 12 0 12 1 卢维语中反映为w 13 0 13 1 13 2 PIE ḱ ǵ ǵʰ在早期阿尔巴尼亚语中主要变成塞擦音 ts 和 dz 接着前移为 8 和 d 但在特定语境下 一个或两个音变都不发生 使得它仍为软腭音 例如krah 其他的则根据环境变为 s 和 z ts 和 dz 或 c 和 ɟ 接着擦音 d 在现代口语的特定环境下变成塞音 d 14 0 14 1 pIE ǵʰ 原始印度 伊朗语 dzjh 印度 h 伊朗 z 參考文獻 编辑Brugmann Karl Grundriss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Erster Band Strassburg Karl J Trubner 1886 德语 Brugmann Karl Delbruck Berthold Grundriss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Volume I Part 1 2nd Strassburg K J Trubner 1897 1916 Fortson Benjamin W Indo 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Textbooks in Linguistics 2nd Chichester U K Malden MA Wiley Blackwell 2010 Kortlandt Frederik General Linguistics amp Indo European Reconstruction PDF Frederik Kortlandt 1993 30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6 08 Lehmann Winfred Philipp Theoretical Bases of Indo European Linguistics Taylor amp Francis Group 1993 Lyovin Anatol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Mallory J P Adams D Q 编 Proto Indo European Encyclopedia of Indo European Culture London 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7 ISBN 1 884964 98 2 Melchert Craig PIE velars in Luvian PDF Studies in Memory of Warren Cowgill 1987 182 204 28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0 07 13 Remys Edmund Gener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various Indo European langu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ithuanian Indogermanische Forschungen IF 2007 112 244 276 Renfrew Colin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521386753 Schleicher August C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Weimar Hermann Bohlau 1871 德语 Solta G R Palatalisierung und Labialisierung Indogermanische Forschungen IF 1965 70 276 315 德语 Szemerenyi Oswald J L Introduction to Indo European Linguistics Oxford u 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von Bradke Peter Uber Methode und Ergebnisse der arischen indogermanischen Alterthumswissenshaft Giessen J Ricker che Buchhandlung 1890 德语 外部連結 编辑Allen James Inferring Prehistory from Language Genealogy James Allen 5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30 Anderson Deborah Centum and satem Languages EurAsia 98 5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16 Baldia Maximilian O Tombs and the Indo European Homeland The Comparative Archaeology Web 2006 27 Nov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8 18 Wheeler L Kip The Indo 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 L Kip Wheeler 5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7 Orel Vladimir 2000 阿尔巴尼亚语简明历史语法 原始阿尔巴尼亚语构拟 66 72页 历时上的颚化参见72 77页 古软腭音的颚化参见72 74页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腭 咝音同言线 amp oldid 7498035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