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雙相情緒障礙症

雙相情緒障礙症[5](英語:bipolar disorder)又稱双相情感障碍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简称双相障碍双相症[6],舊稱躁鬱症(英语:manic depression),属于一种情緒障礙症,以经历“异常高涨的快乐期、情緒亢奮期”(躁期)和“抑郁期”(鬱期)的“情绪双相”为特征,各期每次持续数天到数周[7][8][9]

雙相情緒障礙症
Bipolar disorder
同义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bipolar illness, manic depression, bipolar disease[1]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特点是抑郁和躁狂交替反复发作
症状抑郁和激情的心境交錯[2][3]
併發症自殺自我傷害[2]
常見始發於25 歲 左右[2]
类型情緒障礙症
肇因環境因素英语Environmental factor基因因素英语genetic factors[2]
风险因子幼時受虐、長期心理壓力[2]
相似疾病或共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2]
治療心理治療藥品[2]
藥物抗精神病药抗驚厥、抽搐、痙攣藥物英语anticonvulsant[2]
盛行率1-3%[2][4]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精神醫學
ICD-10F31
ICD-9-CM296.40、​296.60、​296.80
OMIM125480、​309200
DiseasesDB7812
MedlinePlus000926
eMedicine286342
Patient UK英语Patient UK雙相情緒障礙症
Bipolar disorder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雙相症患者的躁期,可分為「狂躁」或是「輕躁狂」,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影響生活及工作和是否出現精神病症狀。若是狂躁,患者感到或表現出異常開心、有活力、易怒[2],常會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對睡眠的需求也往往會減少[3]。患者的鬱期,會哭泣、缺乏與他人眼神交流、對生命萌生負面看法,也有自殺的可能。病史長達20年以上的患者,其自殺風險超過6%,自殘風險則約30-40%。雙相症也常伴隨焦慮症以及藥物濫用等心理問題[2]

雙相症病因不明,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都有影響[2][10]。許多基因都會略微增加發生雙相症的風險,但目前尚沒有找到佔主要角色的基因,還有如長期壓力英语Stress (psychological)童年受虐等環境因素,都有可能致病[2]。若患者經歷一次以上的躁期,稱為第一型雙相症英语Bipolar I disorder被歸類為循環性精神失調。如果該現象是由藥物或過量飲用咖啡所引發,則不能診斷為雙極性情感疾患[3]。會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和情況包括:藥物濫用、性格異常過動思覺失調症以及數種醫療狀況[2]

雙相症的治療通常包括心理治療以及使用情緒穩定劑英语Mood stabilizer抗精神病藥物。常用的情緒穩定劑包括鋰鹽和部分的抗癲癇藥物英语Anticonvulsant多巴胺抑制藥。如果病人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風險,即使病人本身不願意接受治療可能還是有強制治療的必要。

如果認為病人的風險和情况有住院治療必要,在經過兩位精神專科醫師鑑定後可以強制病人住院接受治療(在離島時鑑定流程則可以由一位專科醫師完成)。嚴重的行為問題在急性期可以用苯二氮䓬类或抗精神病藥物處理。若病人有服用抗憂鬱藥物,在躁狂期建議應停藥,若不停藥則應該加上情緒穩定劑,對於其他治療手段反應都不佳且症狀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對電痙攣療法有反應。[原創研究?]

一般而言,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病人為社交、經濟或是工作上的問題所苦,被壓力引發躁症。這類病症會導致可能的反社會行為,而此時患者主要都是年輕的成年人,而有些人被誤以為刻意找社會麻煩,因為媒體的失衡報導,躁鬱症患者也經常需要面對社會議論的問題,被當成危險份子或受到各式各樣的歧視,而法律判決時的心理壓力也極易造成後續影響。[來源請求]

雙相症患者相對於一般人,由於自然原因英语Death by natural causes(如心臟病等)死亡的風險是常人的兩倍,這通常是由於生活習慣不佳,或是藥物副作用[2]。約有3%的美國人在一生當中會經歷雙相症發作[4],在其他國家的盛行率較低(大約是1%)。一般而言,雙相症常發作在25歲前後[2],不同性別間的發生率並沒有差別[11]。雙相症在1991年的美國大約消耗450億美元的經濟成本,這當中大部分是由於因雙相症而損失工作日數(每年約50日)[12]

历史

19世纪晚期,德国心理学家埃米尔·克雷佩林首先将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区分开,他的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是对躁郁症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來源請求]早期稱為躁狂抑鬱疾病(manic depression)、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

分類

雙相情緒障礙症分成第一型雙相症英语bipolar I disorder第二型雙相症英语bipolar II disorder与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c disorder),其症状大致相同,但表现形式差异较大。

一型雙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与躁狂同时发作或于短时间内迅速交替,或可同时表现出抑郁和躁狂的症状,发作至少存在两周以上。

二型雙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交替,但是躁狂或抑郁的发作时间较长,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至少持续存在两周以上,躁狂如严重至需要住院可不受此限制。

环形心境障碍(Cyclothymic disorder)表现为长时间的心境不稳定,期间有若干抑郁和轻躁狂的周期,且没有一种抑郁或躁狂的表现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足以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中/重度)的标准,可伴有正常心境间歇期。

青少年雙相症,多是從一種輕微情緒交替違常引起。簡單來說,情緒違常跟雙相症一樣具有“情緒愉悅、亢奮”與“情緒低落”兩種狀態交替的特徵,但強度不及雙相症的標準。一定比例之擁有循環情緒病徵的兒童,在青春期會轉變成雙相症。同樣的,若需更多關於循環性疾病的細節,請參閱DSM

成因

雙相症發生的原因因人而異,目前還無法明確斷定。通常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資優生都會被誤會或被診斷為雙相症。可以確定的是,其成因與遺傳以及壓力都有關係。極少量樣本的雙生子(雙胞胎)研究顯示,此種疾病的成因的確存在可能的遺傳因素,環境影響較大。

對於第一型雙相症英语bipolar I disease,其(先証者)發病一致率在同卵雙生子(同卵雙胞胎)中約為40%,在異卵雙生子(異卵雙胞胎)中則為0-10%。[13]第一型雙相症英语bipolar I disease第二型雙相症英语bipolar II disease循環性情感症的總和來看則為42% vs. 11%。各種雙相症總的遺傳可能性是0.71。[14]這與單相抑鬱症(憂鬱症)相符合。如果將單相抑鬱症和雙相症的發病率一同加進來觀察,其發病一致率為67%(同卵)和19%(異卵)。[15]與同卵雙生子(同卵雙胞胎)相比,異卵雙生子(異卵雙胞胎)相對較低的發病一致率可說明“相同的家庭環境對於是否造成此類疾病之影響是有限的。”

2018年六月,《科學》期刊發表一篇統合分析初步發現,雙相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和思覺失調症有許多共同的可能致病基因。[16]

躁期與鬱期

 
梵高很有可能患有癲癇或雙相症
(圖為1889年所繪的《自畫像》(Selbstbildnis

躁期

躁期,患者會產生極度愉悅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可能被當事人形容為興奮的、有活力的、滿足的、狂喜的及衝動的等等。除此之外,患者會表現出與亢奮情緒相關的行為,包括自我膨脹、精力旺盛、多話、性慾增加、失眠(睡眠時間縮短,但卻仍然擁有旺盛的精力),並且會產生自制力降低和危機感降低的情形。

輕躁時,患者會感覺特別有活力或創造力,且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因此許多病患會留戀處於輕躁期的感覺。實際上,許多患有雙相症的藝術家在處於輕躁時期的作品產量會增加,水準也會特別高。

有些人很幸運地,一生長期處於輕躁的狀態。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造成任何令當事人無法忍受的不便,則不需要治療,嚴格來講也不被視為疾病,但仍舊被歸類為雙相症的一種形式。這種精力充沛的人常常變成所謂的工作狂。

輕躁也有不好的一面,例如:患者會因為自制力降低而揮霍金錢、亂交朋友,或者進行不切實際的規劃以及危險的投資。也有可能因為情緒太過亢奮而失去自制力,導致亂發脾氣或講話不經思考,而在行為或言談間傷害到身邊的人,例如突在公眾場合無緣由地對陌生人說出可能帶有戲謔、嘲諷,甚至挑釁的言語。

躁狂則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可能產生幻覺,從而妄想認知扭曲等。有些患者在高昂的情緒與幻覺中產生暴力或者自殘行為,有時也會作出不可理喻的行動或者決定。

躁症若沒有被治療,會越來越嚴重。反之,若在發作初期即受到良好的控制,就能保護患者的社會功能,使受到的損害儘量小。

鬱期

在鬱期(Depressive episode),患者會感到憂鬱,包括悶悶不樂、傷心、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悲痛、自我厭惡、内心空虚等。如果進入重鬱,也有可能感到失去生存的動力。

鬱期的行為視輕重程度(Mild or moderate depression to severe depression)而定,包括不想講話、睡眠時間變短、經常性地哭泣、自暴自棄、產生想自殺的念頭,或者將自殺付諸行動[17]等等。

治療

根据至今为止的研究表明,雙相症無法被單靠一種治療方法根治,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情緒起伏的強度、抑制過多的多巴胺、改善睡眠等周邊的方法,來促使患者症狀改善,也可以使用教導患者如何正確抒發情緒與壓力,以及改善患者外在環境。 在多方治療的努力下,患者能恢復成正常人,最好的情况甚至能停藥或只需服用少量藥劑,雙相症跟思覺失調症,以及少數案例為先天,大多都是後天環境因先天基因弱化腦部處理情緒能力低落誘發的。

患者也能夠透過心理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心理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週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就一個兩度住院的患者而言,正常而穩定地服藥與生活作息與否,直接影響病情的穩定及發展,如果再加上充分且積極的病識感,依樣能夠期待患者豐富又多樣的生活。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线疗法。[18]研究表明,药物是对双相情感障碍而言支持最为充分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在减弱躁狂和避免其复发方面是最好和最快速的治疗方案,但只是整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往往需要结合心理治疗进行。[19]

药物治疗

医院通常会开药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包括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有时也会建议联合用药。[20]

穩定劑鋰鹽能協助穩定雙相症患者情緒起伏。不過,鋰鹽濃度若太高,會造成中毒反應,所以目前常使用一些其他的的藥物如抑止多巴胺理思必妥2ml來搭配鋰鹽,而不是單用鋰鹽治療。其他可用的抗癲癇藥物還有卡马西平丙戊酸樂命達氯硝西泮等。由于成本低和普及度高,碳酸锂片和碳酸锂缓释片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但通常需要搭配其他药物使用,并注意副作用[21]

拉莫三嗪抗憂鬱效果比抗躁症效果強,是目前美國德州規範建議的雙極性憂鬱期的首選藥物。其他的抗癲癇藥物或鋰鹽或抗精神病藥物多半以抗躁症的能力較強。

抗精神病藥物,也常被用來控制躁症,甚至是鬱症。如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理思必妥等。由於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長期使用後,容易導致憂鬱的傾向,所以上述的這些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出現便顯得相當重要。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維拉帕米也有人認為有效。

事實上,以樂命達為例,其本身即具備鈣離子和鈉離子通道阻斷的效果,至於其他的藥理作用,則包括減少谷氨酸產生,以及阻斷NMDA受体。(NMDA受器活化後的傳訊路徑產生之NO會對神經細胞有毒性)

鹽則是抑制磷酸肌醇英语phosphoinositol路徑,並有一些促進GABA受体的功能。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

服用情绪稳定剂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方式部分如下:[22]

不良副作用 应对方式
一般而言 调整剂量,或在一天内调整服用时间。更换情绪稳定剂的种类。
体重增长 预先警示;推荐健康饮食与运动。
脱发 添加锌 10-50 mg/天 或硒 25-100 微克/天。

心理治疗

研究支持以下心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认知行为疗法、家庭聚焦疗法(family-focused therapy)、人际和社交节律疗法(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英语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19]

参考资料

  1. ^ Coyle, Nessa; Paice, Judith A.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orporated. 2015: 623 [2017-07-30]. ISBN 9780199332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英语).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Anderson IM, Haddad PM, Scott J. Bipolar disorder.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December 27, 2012, 345: e8508. PMID 23271744. S2CID 22156246. doi:10.1136/bmj.e8508. 
  3. ^ 3.0 3.1 3.2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Arl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123–154. ISBN 978-0-89042-555-8. 
  4. ^ 4.0 4.1 Schmitt, Andrea; Malchow, Berend; Hasan, Alkomiet; Falkai, Peter.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evere psychiatric disorder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4, 8. ISSN 1662-453X. PMC 3920481 . PMID 24574956. doi:10.3389/fnins.2014.00019. 
  5. ^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衛生福利部. 2020-05-01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中文). 
  6. ^ 许倍甄(Pei-Chen Hsu), 林静兰(Esther Ching-Lan Lin), 李宜燕(Yi-Yen Lee),等. 双相症病患接受正念认知治疗之成效:系统性文献回顾[J]. 高雄护理杂志, 2018, 35(3):1-11.
  7. ^ Severus, E., Bauer, M. Diagnosing bipolar disorders in DSM-5. Int J Bipolar Disord 1, 14 (2013). https://doi.org/10.1186/2194-7511-1-14
  8. ^ .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9. ^ . [202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10. ^ Goodwin, Guy M. Bipolar disorder. Medicine: 596–598. doi:10.1016/j.mpmed.2012.08.011. 
  11. ^ Diflorio, Arianna; Jones, Ian.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10-10, 22 (5): 437–452 [2021-09-09]. ISSN 0954-0261. doi:10.3109/09540261.2010.514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英语). 
  12. ^ Hirschfeld, Robert M. A.; Vornik, Lana A.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 2005-06, 11 (3 Suppl): S85–90 [2021-09-09]. ISSN 1088-0224. PMID 16097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13. ^ Kieseppä, Tuula; Partonen, Timo; Haukka, Jari; Kaprio, Jaakko; Lönnqvist, Jouko. .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10, 161 (10): 1814–1821 [2021-09-09]. ISSN 0002-953X. doi:10.1176/ajp.161.10.1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14. ^ Edvardsen, Jack; Torgersen, Svenn; Røysamb, Espen; Lygren, Sissel; Skre, Ingunn; Onstad, Sidsel; Øien, Per Anders. .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8-03, 106 (3): 229–240 [2021-09-09]. doi:10.1016/j.jad.2007.07.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15. ^ McGuffin, Peter; Rijsdijk, Fruhling; Andrew, Martin; Sham, Pak; Katz, Randy; Cardno, Alastair. The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Unipolar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3-05-01, 60 (5): 497. ISSN 0003-990X. doi:10.1001/archpsyc.60.5.497 (英语). 
  16. ^ The Brainstorm Consortium; Anttila, Verneri; Bulik-Sullivan, Brendan; Finucane, Hilary K; et al. Analysis of shared heritability in common disorders of the brain. Science. 2018-06-22, 360 (6395) [2018-07-28]. ISSN 0036-8075. PMID 29930110. doi:10.1126/science.aap8757. (原始内容于2018-07-03). 
  17. ^ Ösby, Urban; Brandt, Lena; Correia, Nestor; Ekbom, Anders; Sparén, Pär.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1-09-01, 58 (9): 844 [2022-07-29]. ISSN 0003-990X. doi:10.1001/archpsyc.58.9.8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1) (英语). 
  18. ^ Miklowitz, PhD, David J. The Bipolar Disorder Survival Guide: What You and Your Family Need to Know (Third Edition). New York, NY: Guilford. 2019: 120. ISBN 978-1-4625-3498-2. 
  19. ^ 19.0 19.1 Caponigro, MA, Janelle M.; Lee, MA, Erica H.; Johnson, PhD, Sheri L.; Kring, PhD, Ann M. Bipolar Disorder: A Guide for the Newly Diagnosed.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2012: 59–60. ISBN 978-1-60882-181-5. 
  20.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April 2016, 387 (10027): 1561–1572. PMID 26388529. S2CID 205976059. doi:10.1016/S0140-6736(15)00241-X. 
  21. ^ 刘炳伦; 穆朝娟. 碳酸锂的临床应用.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8-05-01. ISBN 978-7-5607-6065-0. 
  22. ^ Ketter, Terence A. Advances in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s.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5: 255. ISBN 1585624179. 

參考文獻

  • Basco, Monica Ramirez; Rush, A. Joh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Secon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5. ISBN 978-1-59385-168-2. OCLC 300306925. 
  • Brown, Malcomb R.; Basso, Michael R. Focus on Bipolar Disorder Research.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4. ISBN 978-1-59454-059-2. 
  • Joseph, Chris. Manicdotes: There's Madness in His Method. London: Austin & Macauley. 2008. ISBN 978-1-905609-07-9. Amazon review. 
  • Goodwin, F. K.; Jamison, K. R.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April 2, 2016]. ISBN 978-0-19-513579-4. OCLC 70929267. 
  • Jamison, Kay Redfield. 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 New York: Knopf. 1995. ISBN 978-0-330-34651-1. 
  • Leahy, Robert L.; Johnson, Sheri L.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3. ISBN 978-1-57230-924-1. OCLC 52714775. 
  • Liddell, Henry George; Scott, Rober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978-0-19-910207-5. 
  • Baldessarini RJ, Pérez J, Salvatore P, Trede K, Maggini C. The bipolar book: history, neurobiology, and treat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0199300532. 
  • Millon, Theordore. Disorders of Personality: DSM-IV-TM and Beyond.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6. ISBN 978-0-471-01186-6. 
  • Robinson, D. J. Reel Psychiatry: Movie Portrayals of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ort Huron, Michigan: Rapid Psychler Press. 2003. ISBN 978-1-894328-07-4. 
  • Sadock, Benjamin J.; Kaplan, Harold I.; Sadock, Virginia A. Tenth. 2007 [April 2, 2016]. ISBN 978-0-7817-732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延伸閱讀

  • Healy, David. Mania: A Short History of Bipolar Disorde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1-4214-0397-7. 
  • Mondimore, Francis Mark. Bipolar Disorder: A Guide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3r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1-4214-1206-1. 
  • Yatham, Lakshmi. Bipolar Disorder. New York: Wiley. 2010. ISBN 978-0-470-72198-8. 

外部連結

  • 开放式目录计划中和Bipolar Disorder相关的内容
  • Bipolar Disorder over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website
  • NICE Bipolar Disorder clinical guidelin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U.K.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website
  • Goldstein, Benjamin I; Birmaher, Boris; Carlson, Gabrielle A; DelBello, Melissa P; Findling, Robert L; Fristad, Mary; Kowatch, Robert A; Miklowitz, David J; Nery, Fabiano G. . Bipolar Disorders. 2017-11, 19 (7): 524–543 [2021-09-09]. PMC 5716873 . PMID 28944987. doi:10.1111/bdi.125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英语). 

雙相情緒障礙症,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7月17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3年7月17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醫學來源, 或過.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7月17日 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 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 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3年7月17日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可靠的醫學來源 或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雙相情緒障礙症 5 英語 bipolar disorder 又稱双相情感障碍 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 简称双相障碍 双相症 6 舊稱躁鬱症 英语 manic depression 属于一种情緒障礙症 以经历 异常高涨的快乐期 情緒亢奮期 躁期 和 抑郁期 鬱期 的 情绪双相 为特征 各期每次持续数天到数周 7 8 9 雙相情緒障礙症 Bipolar disorder同义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bipolar illness manic depression bipolar disease 1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特点是抑郁和躁狂交替反复发作症状抑郁和激情的心境交錯 2 3 併發症自殺 自我傷害 2 常見始發於25 歲 左右 2 类型情緒障礙症肇因環境因素 英语 Environmental factor 和 基因因素 英语 genetic factors 2 风险因子幼時受虐 長期心理壓力 2 相似疾病或共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人格障礙 精神分裂症 物質濫用 2 治療心理治療 藥品 2 藥物鋰 抗精神病药 抗驚厥 抽搐 痙攣藥物 英语 anticonvulsant 2 盛行率1 3 2 4 分类和外部资源醫學專科精神醫學ICD 10F31ICD 9 CM296 40 296 60 296 80OMIM125480 309200DiseasesDB7812MedlinePlus000926eMedicine286342Patient UK 英语 Patient UK 雙相情緒障礙症 Bipolar disorder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雙相症患者的躁期 可分為 狂躁 或是 輕躁狂 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影響生活及工作和是否出現精神病症狀 若是狂躁 患者感到或表現出異常開心 有活力 易怒 2 常會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 對睡眠的需求也往往會減少 3 患者的鬱期 會哭泣 缺乏與他人眼神交流 對生命萌生負面看法 也有自殺的可能 病史長達20年以上的患者 其自殺風險超過6 自殘風險則約30 40 雙相症也常伴隨焦慮症以及藥物濫用等心理問題 2 雙相症病因不明 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都有影響 2 10 許多基因都會略微增加發生雙相症的風險 但目前尚沒有找到佔主要角色的基因 還有如長期壓力 英语 Stress psychological 和童年受虐等環境因素 都有可能致病 2 若患者經歷一次以上的躁期 稱為第一型雙相症 英语 Bipolar I disorder 被歸類為循環性精神失調 如果該現象是由藥物或過量飲用咖啡所引發 則不能診斷為雙極性情感疾患 3 會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和情況包括 藥物濫用 性格異常 過動 思覺失調症以及數種醫療狀況 2 雙相症的治療通常包括心理治療以及使用情緒穩定劑 英语 Mood stabilizer 或抗精神病藥物 常用的情緒穩定劑包括鋰鹽和部分的抗癲癇藥物 英语 Anticonvulsant 和多巴胺抑制藥 如果病人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風險 即使病人本身不願意接受治療可能還是有強制治療的必要 如果認為病人的風險和情况有住院治療必要 在經過兩位精神專科醫師鑑定後可以強制病人住院接受治療 在離島時鑑定流程則可以由一位專科醫師完成 嚴重的行為問題在急性期可以用苯二氮䓬类或抗精神病藥物處理 若病人有服用抗憂鬱藥物 在躁狂期建議應停藥 若不停藥則應該加上情緒穩定劑 對於其他治療手段反應都不佳且症狀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對電痙攣療法有反應 原創研究 一般而言 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病人為社交 經濟或是工作上的問題所苦 被壓力引發躁症 這類病症會導致可能的反社會行為 而此時患者主要都是年輕的成年人 而有些人被誤以為刻意找社會麻煩 因為媒體的失衡報導 躁鬱症患者也經常需要面對社會議論的問題 被當成危險份子或受到各式各樣的歧視 而法律判決時的心理壓力也極易造成後續影響 來源請求 雙相症患者相對於一般人 由於自然原因 英语 Death by natural causes 如心臟病等 死亡的風險是常人的兩倍 這通常是由於生活習慣不佳 或是藥物副作用 2 約有3 的美國人在一生當中會經歷雙相症發作 4 在其他國家的盛行率較低 大約是1 一般而言 雙相症常發作在25歲前後 2 不同性別間的發生率並沒有差別 11 雙相症在1991年的美國大約消耗450億美元的經濟成本 這當中大部分是由於因雙相症而損失的 工作日數 每年約50日 12 目录 1 历史 2 分類 3 成因 4 躁期與鬱期 4 1 躁期 4 2 鬱期 5 治療 5 1 药物治疗 5 1 1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 5 2 心理治疗 6 参考资料 7 參考文獻 8 延伸閱讀 9 外部連結历史 编辑19世纪晚期 德国心理学家埃米尔 克雷佩林首先将躁郁症与精神分裂症区分开 他的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是对躁郁症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來源請求 早期稱為躁狂抑鬱疾病 manic depression 躁鬱症 manic depressive disorder 分類 编辑雙相情緒障礙症分成第一型雙相症 英语 bipolar I disorder 第二型雙相症 英语 bipolar II disorder 与环性心境障碍 Cyclothymic disorder 其症状大致相同 但表现形式差异较大 一型雙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与躁狂同时发作或于短时间内迅速交替 或可同时表现出抑郁和躁狂的症状 发作至少存在两周以上 二型雙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交替 但是躁狂或抑郁的发作时间较长 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 抑郁发作至少持续存在两周以上 躁狂如严重至需要住院可不受此限制 环形心境障碍 Cyclothymic disorder 表现为长时间的心境不稳定 期间有若干抑郁和轻躁狂的周期 且没有一种抑郁或躁狂的表现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足以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 中 重度 的标准 可伴有正常心境间歇期 青少年雙相症 多是從一種輕微情緒交替違常引起 簡單來說 情緒違常跟雙相症一樣具有 情緒愉悅 亢奮 與 情緒低落 兩種狀態交替的特徵 但強度不及雙相症的標準 一定比例之擁有循環情緒病徵的兒童 在青春期會轉變成雙相症 同樣的 若需更多關於循環性疾病的細節 請參閱DSM 成因 编辑雙相症發生的原因因人而異 目前還無法明確斷定 通常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資優生都會被誤會或被診斷為雙相症 可以確定的是 其成因與遺傳以及壓力都有關係 極少量樣本的雙生子 雙胞胎 研究顯示 此種疾病的成因的確存在可能的遺傳因素 環境影響較大 對於第一型雙相症 英语 bipolar I disease 其 先証者 發病一致率在同卵雙生子 同卵雙胞胎 中約為40 在異卵雙生子 異卵雙胞胎 中則為0 10 13 從第一型雙相症 英语 bipolar I disease 第二型雙相症 英语 bipolar II disease 及循環性情感症的總和來看則為42 vs 11 各種雙相症總的遺傳可能性是0 71 14 這與單相抑鬱症 憂鬱症 相符合 如果將單相抑鬱症和雙相症的發病率一同加進來觀察 其發病一致率為67 同卵 和19 異卵 15 與同卵雙生子 同卵雙胞胎 相比 異卵雙生子 異卵雙胞胎 相對較低的發病一致率可說明 相同的家庭環境對於是否造成此類疾病之影響是有限的 2018年六月 科學 期刊發表一篇統合分析初步發現 雙相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憂鬱症 和思覺失調症有許多共同的可能致病基因 16 躁期與鬱期 编辑 梵高很有可能患有癲癇或雙相症 圖為1889年所繪的 自畫像 Selbstbildnis 躁期 编辑 在躁期 患者會產生極度愉悅的情緒 這樣的情緒可能被當事人形容為興奮的 有活力的 滿足的 狂喜的及衝動的等等 除此之外 患者會表現出與亢奮情緒相關的行為 包括自我膨脹 精力旺盛 多話 性慾增加 失眠 睡眠時間縮短 但卻仍然擁有旺盛的精力 並且會產生自制力降低和危機感降低的情形 在輕躁時 患者會感覺特別有活力或創造力 且能維持正常的生活 因此許多病患會留戀處於輕躁期的感覺 實際上 許多患有雙相症的藝術家在處於輕躁時期的作品產量會增加 水準也會特別高 有些人很幸運地 一生長期處於輕躁的狀態 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造成任何令當事人無法忍受的不便 則不需要治療 嚴格來講也不被視為疾病 但仍舊被歸類為雙相症的一種形式 這種精力充沛的人常常變成所謂的工作狂 輕躁也有不好的一面 例如 患者會因為自制力降低而揮霍金錢 亂交朋友 或者進行不切實際的規劃以及危險的投資 也有可能因為情緒太過亢奮而失去自制力 導致亂發脾氣或講話不經思考 而在行為或言談間傷害到身邊的人 例如突在公眾場合無緣由地對陌生人說出可能帶有戲謔 嘲諷 甚至挑釁的言語 躁狂則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 可能產生幻覺 從而妄想及認知扭曲等 有些患者在高昂的情緒與幻覺中產生暴力或者自殘行為 有時也會作出不可理喻的行動或者決定 躁症若沒有被治療 會越來越嚴重 反之 若在發作初期即受到良好的控制 就能保護患者的社會功能 使受到的損害儘量小 鬱期 编辑 在鬱期 Depressive episode 患者會感到憂鬱 包括悶悶不樂 傷心 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勁 悲痛 自我厭惡 内心空虚等 如果進入重鬱 也有可能感到失去生存的動力 鬱期的行為視輕重程度 Mild or moderate depression to severe depression 而定 包括不想講話 睡眠時間變短 經常性地哭泣 自暴自棄 產生想自殺的念頭 或者將自殺付諸行動 17 等等 治療 编辑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 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2年4月1日 根据至今为止的研究表明 雙相症無法被單靠一種治療方法根治 能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情緒起伏的強度 抑制過多的多巴胺 改善睡眠等周邊的方法 來促使患者症狀改善 也可以使用教導患者如何正確抒發情緒與壓力 以及改善患者外在環境 在多方治療的努力下 患者能恢復成正常人 最好的情况甚至能停藥或只需服用少量藥劑 雙相症跟思覺失調症 以及少數案例為先天 大多都是後天環境因先天基因弱化腦部處理情緒能力低落誘發的 患者也能夠透過心理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 心理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週遭的人事物 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 就一個兩度住院的患者而言 正常而穩定地服藥與生活作息與否 直接影響病情的穩定及發展 如果再加上充分且積極的病識感 依樣能夠期待患者豐富又多樣的生活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线疗法 18 研究表明 药物是对双相情感障碍而言支持最为充分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并且在减弱躁狂和避免其复发方面是最好和最快速的治疗方案 但只是整体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往往需要结合心理治疗进行 19 药物治疗 编辑 医院通常会开药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包括情绪稳定剂 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 有时也会建议联合用药 20 穩定劑鋰鹽能協助穩定雙相症患者情緒起伏 不過 鋰鹽濃度若太高 會造成中毒反應 所以目前常使用一些其他的的藥物如抑止多巴胺理思必妥2ml來搭配鋰鹽 而不是單用鋰鹽治療 其他可用的抗癲癇藥物還有卡马西平 丙戊酸 樂命達 氯硝西泮等 由于成本低和普及度高 碳酸锂片和碳酸锂缓释片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 但通常需要搭配其他药物使用 并注意副作用 21 拉莫三嗪抗憂鬱效果比抗躁症效果強 是目前美國德州規範建議的雙極性憂鬱期的首選藥物 其他的抗癲癇藥物或鋰鹽或抗精神病藥物多半以抗躁症的能力較強 抗精神病藥物 也常被用來控制躁症 甚至是鬱症 如阿立哌唑 喹硫平 奥氮平 理思必妥等 由於第一代 典型 抗精神病藥物長期使用後 容易導致憂鬱的傾向 所以上述的這些第二代 非典型 抗精神病藥物的出現便顯得相當重要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維拉帕米也有人認為有效 事實上 以樂命達為例 其本身即具備鈣離子和鈉離子通道阻斷的效果 至於其他的藥理作用 則包括減少谷氨酸產生 以及阻斷NMDA受体 NMDA受器活化後的傳訊路徑產生之NO會對神經細胞有毒性 而锂鹽則是抑制磷酸肌醇 英语 phosphoinositol 路徑 並有一些促進GABA受体的功能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 编辑 服用情绪稳定剂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方式部分如下 22 不良副作用 应对方式一般而言 调整剂量 或在一天内调整服用时间 更换情绪稳定剂的种类 体重增长 预先警示 推荐健康饮食与运动 脱发 添加锌 10 50 mg 天 或硒 25 100 微克 天 心理治疗 编辑 研究支持以下心理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心理教育 psychoeducation 认知行为疗法 家庭聚焦疗法 family focused therapy 人际和社交节律疗法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英语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19 参考资料 编辑 Coyle Nessa Paice Judith A 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Nurs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orporated 2015 623 2017 07 30 ISBN 9780199332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6 英语 2 00 2 01 2 02 2 03 2 04 2 05 2 06 2 07 2 08 2 09 2 10 2 11 2 12 2 13 2 14 2 15 Anderson IM Haddad PM Scott J Bipolar disorder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December 27 2012 345 e8508 PMID 23271744 S2CID 22156246 doi 10 1136 bmj e8508 3 0 3 1 3 2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Arl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123 154 ISBN 978 0 89042 555 8 4 0 4 1 Schmitt Andrea Malchow Berend Hasan Alkomiet Falkai Peter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evere psychiatric disorder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4 8 ISSN 1662 453X PMC 3920481 PMID 24574956 doi 10 3389 fnins 2014 00019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 ICD 9 CM2001年版與ICD 10 CM對應資料檔 衛生福利部 2020 05 01 2022 04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01 中文 许倍甄 Pei Chen Hsu 林静兰 Esther Ching Lan Lin 李宜燕 Yi Yen Lee 等 双相症病患接受正念认知治疗之成效 系统性文献回顾 J 高雄护理杂志 2018 35 3 1 11 Severus E Bauer M Diagnosing bipolar disorders in DSM 5 Int J Bipolar Disord 1 14 2013 https doi org 10 1186 2194 7511 1 14 存档副本 2022 04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30 存档副本 2022 04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5 Goodwin Guy M Bipolar disorder Medicine 596 598 doi 10 1016 j mpmed 2012 08 011 Diflorio Arianna Jones Ian Is sex import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bipolar disorde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10 10 22 5 437 452 2021 09 09 ISSN 0954 0261 doi 10 3109 09540261 2010 514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0 英语 Hirschfeld Robert M A Vornik Lana A Bipolar disorder costs and comorbid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 2005 06 11 3 Suppl S85 90 2021 09 09 ISSN 1088 0224 PMID 16097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1 Kieseppa Tuula Partonen Timo Haukka Jari Kaprio Jaakko Lonnqvist Jouko High Concordance of Bipolar I Disorder in a Nationwide Sample of Twin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4 10 161 10 1814 1821 2021 09 09 ISSN 0002 953X doi 10 1176 ajp 161 10 1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5 英语 Edvardsen Jack Torgersen Svenn Roysamb Espen Lygren Sissel Skre Ingunn Onstad Sidsel Oien Per Anders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s Unity or heterogeneit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08 03 106 3 229 240 2021 09 09 doi 10 1016 j jad 2007 07 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5 英语 McGuffin Peter Rijsdijk Fruhling Andrew Martin Sham Pak Katz Randy Cardno Alastair The Heritability of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to Unipolar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3 05 01 60 5 497 ISSN 0003 990X doi 10 1001 archpsyc 60 5 497 英语 The Brainstorm Consortium Anttila Verneri Bulik Sullivan Brendan Finucane Hilary K et al Analysis of shared heritability in common disorders of the brain Science 2018 06 22 360 6395 2018 07 28 ISSN 0036 8075 PMID 29930110 doi 10 1126 science aap87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03 Osby Urban Brandt Lena Correia Nestor Ekbom Anders Sparen Par Excess Mortality in Bipolar and Unipolar Disorder in Swede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001 09 01 58 9 844 2022 07 29 ISSN 0003 990X doi 10 1001 archpsyc 58 9 8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1 31 英语 Miklowitz PhD David J The Bipolar Disorder Survival Guide What You and Your Family Need to Know Third Edition New York NY Guilford 2019 120 ISBN 978 1 4625 3498 2 19 0 19 1 Caponigro MA Janelle M Lee MA Erica H Johnson PhD Sheri L Kring PhD Ann M Bipolar Disorder A Guide for the Newly Diagnosed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2012 59 60 ISBN 978 1 60882 181 5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Vieta E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April 2016 387 10027 1561 1572 PMID 26388529 S2CID 205976059 doi 10 1016 S0140 6736 15 00241 X 刘炳伦 穆朝娟 碳酸锂的临床应用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8 05 01 ISBN 978 7 5607 6065 0 Ketter Terence A Advances in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s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5 255 ISBN 1585624179 參考文獻 编辑Basco Monica Ramirez Rush A Joh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Secon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5 ISBN 978 1 59385 168 2 OCLC 300306925 Brown Malcomb R Basso Michael R Focus on Bipolar Disorder Research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4 ISBN 978 1 59454 059 2 Joseph Chris Manicdotes There s Madness in His Method London Austin amp Macauley 2008 ISBN 978 1 905609 07 9 Amazon review Goodwin F K Jamison K R Manic 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April 2 2016 ISBN 978 0 19 513579 4 OCLC 70929267 Jamison Kay Redfield 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 New York Knopf 1995 ISBN 978 0 330 34651 1 Leahy Robert L Johnson Sheri L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3 ISBN 978 1 57230 924 1 OCLC 52714775 Liddell Henry George Scott Robert A Greek 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978 0 19 910207 5 Baldessarini RJ Perez J Salvatore P Trede K Maggini C The bipolar book history neurobiology and treat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0199300532 Millon Theordore Disorders of Personality DSM IV TM and Beyond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6 ISBN 978 0 471 01186 6 Robinson D J Reel Psychiatry Movie Portrayals of Psychiatric Conditions Port Huron Michigan Rapid Psychler Press 2003 ISBN 978 1 894328 07 4 Sadock Benjamin J Kaplan Harold I Sadock Virginia A Kaplan amp Sadock 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Behavioral Sciences Clinical Psychiatry Tenth 2007 April 2 2016 ISBN 978 0 7817 7327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6 延伸閱讀 编辑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 雙相情緒障礙症 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Healy David Mania A Short History of Bipolar Disorde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 1 4214 0397 7 Mondimore Francis Mark Bipolar Disorder A Guide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3r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 1 4214 1206 1 Yatham Lakshmi Bipolar Disorder New York Wiley 2010 ISBN 978 0 470 72198 8 外部連結 编辑开放式目录计划中和Bipolar Disorder相关的内容 Bipolar Disorder overvie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U S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website NICE Bipolar Disorder clinical guidelin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the U K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website Goldstein Benjamin I Birmaher Boris Carlson Gabrielle A DelBello Melissa P Findling Robert L Fristad Mary Kowatch Robert A Miklowitz David J Nery Fabiano G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Bipolar Disorders Task Force report on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 Knowledge to dat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ipolar Disorders 2017 11 19 7 524 543 2021 09 09 PMC 5716873 PMID 28944987 doi 10 1111 bdi 125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5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雙相情緒障礙症 amp oldid 7675238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