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英語:computer network),通常也简称網路,是指容許节点分享資源的數碼電信網絡[1]:1-3。在電腦網絡,電腦設備會透過節點之間的連接(数据链路)互相交換數據,即收發接收和發放網絡資訊。傳輸媒介可分為有線无线兩類——有線的可用到双绞线光纖電纜等媒介[1]:1-4;無線則可用到Wi-Fi、NFC和Bluetooth等。

用於建立、路由及终止數據傳輸的電腦網絡設備即為網絡節點[2]。節點包括像个人电脑电话服务器般的主机及其他網絡硬件(如閘道器路由器[1]:2-15。它們一般以網路位址作識別碼[1]:2-15。當一個設備能夠與另一設備交換資訊時,便可視它們倆已连接成网络,不論它們是否直連[1]:1-3。專用通信協定在大多數分層中位於其他更通用的通信協定之上。要維持網絡的可靠性,便需要有一定的網絡管理技能

電腦網絡為海量应用程序及服務背後的基礎。比如存取互聯網数字视频數位音訊[1]:4-p.21-29;共享列印機[3]:1-3;收發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訊息[1]:4-p.21-29。電腦網絡可依照传输介质、传输协议、 網絡大小、拓撲流量控制機制、建立目的等因素區分。世界上最大的電腦網絡為互聯網[3]:1-5


歷史

電腦網絡發展的里程碑包括:

  • 1950年代後期,美軍開始使用指揮系統——贤者系统,其為早期的電腦網絡。
  • 1959年,托利·伊万诺维奇·基洛夫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個詳細的計劃——其目標是建立全國性的網絡中心OGAS,以重整對蘇聯武裝力量及經濟的控制[4]
  • 1959年,贝尔实验室的穆罕默德·阿塔拉及姜大元成功研發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5]。它於後來成為了電腦網絡建設的基礎元件[6][7][8][9][10][11],比如收发器基站組件、路由器射頻功率放大器英语RF power amplifier[12]微处理器、記憶體晶片、電信電路英语telecommunication circuit[13]
  • 1960年,商業航空預訂系統——SABRE上線,其連接了兩台大型计算机
  • 1963年,J·C·R·利克萊德英语J. C. R. Licklider向他的同事發送了一份備忘錄,於當中探討「星系间计算网络」這一概念,即可用於一般用戶通訊的電腦網絡。
  • 1964年,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者開發出达特茅斯分时系统英语Dartmouth Time Sharing System,以使大型電腦系統的用戶分流。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隊研究團隊在得到贝尔实验室及通用电气的支持下,成功以一台電腦來路由及管理電話連接。
  • 在1960年代間,保羅·巴蘭唐納德·戴維斯英语Donald Davies各自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以把資訊透過網絡在電腦之間傳輸。戴維斯率先把NPL網絡英语NPL network的概念在現實中實現。它是一個位於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線路速度為768kbit/s的局域网[14][15][16]
  • 1965年,西方電器英语Western Electric向市面推出了第一個得到廣泛應用的電話交換機,其由電腦所控制。
  • 1966年,托馬斯·馬里爾及勞倫斯·羅伯茨發表了一篇論文,其內容有關一個用於電腦分时的試驗性广域网[17]
  • 1969年,ARPANET的首四個節點經已用電路連接,其速度為50kbit/s,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犹他大学這四個地點之間建立網絡[18]。在分组交换網絡的理論中做出許多傑出貢獻的伦纳德·克莱因罗克協助了ARPANET的研發[19][20]。1970年代後期,他與其學生法魯克·卡莫恩英语Farouk Kamoun針對分层路由英语hierarchical routing的理論性研究對當下互聯網的實際運行仍有一定重要性。
  • 1972年,使用X.25的商業服務經已投入運作,其於後來成為了TCP/IP網絡的基礎。
  • 1973年,法國的CYCLADES英语CYCLADES網絡為第一個使主機可靠地傳遞數據的網絡[21]
  • 1974年,文頓·瑟夫等人寫出了首個TCP的規格RFC 675(Internet傳輸控制程序的規範),他們在當中首次把「Internet」視作互聯網絡的簡寫[22]
  • 1976年,Datapoint Corporation的約翰·墨菲開發了ARCNET,第一個用於共享儲存設備的令牌傳遞網絡。
  • 1977年,GTE開發了首個遙距光纖網絡。
  • 1977年,羅伯特·梅特卡夫和尤根·達拉爾開發出施乐網路系統英语Xerox Network Systems[23]
  • 1979年,羅伯特·梅特卡夫致力使以太網成為開放標準[24]
  • 1980年,羅恩·克蘭等人開發出一種新的以太网協定,使其速度從2.94Mbit/s升級至10Mbit/s[25][26]
  • 1995年,以太网的傳輸速度從10Mbit/s升至100Mbit/s。從1998年起, 以太网支援1Gb/s的傳輸速度。以太網的可擴展性是其得以繼續應用的重要因素[24]

應用

電腦網絡有著不同的應用,包括分享應用程式[3]:1-3、瀏覽新聞、收發電子郵件、傳遞即時訊息、撥接網絡電話、影音分享[1]:4-p.21-29。用戶可透過網絡共用週邊裝置,例如共用網絡印表機[3]:1-3。用戶亦可透過網絡分享檔案給同一網絡上的其他電腦[1]:1-6

攻擊者可利用網絡散播電腦病毒蠕蟲至網絡上的其他節點[1]:16-p.7-8,或實行阻斷服務攻擊,佔據網絡的頻寬[1]:16-p.7-8

IP封包

由於網路的最大傳輸單位會因技術而異,故在過程中IP封包可能需要切割成較小的封包,然後在目的地重組[3]:7-6[1]:9-3。此一方式的傳輸效率高,但也容易發生壅塞[1]:6-6

IP封包分為兩部分:表頭及承載資料[3]:7-6。表頭包含了目的及來源位址、上層協定、存活時間等資訊[3]:7-7

网络拓扑

 
常見的网络拓扑

网络拓扑是网络的幾何形狀分類[3]:1-18。除了影響网络的容錯度、管理方式、資訊如何流通外,它還會影響網絡的可靠性和架設成本,比如匯流排拓撲較容易發生單點失敗[3]:1-19[1]:4-15、16。一般而言線路愈多愈可靠,但相對地佈線成本亦會提升[3]:1-23

常見的网络拓扑有:

  • 匯流排拓撲:所有節點共享一個介質,以此連接其他節點[3]:1-18、19。早期的以太网10BASE5及10BASE2會應用此一拓撲[1]:4-15
  • 星狀拓撲:所有節點集中連接至一個特殊的裝置,例如交換器集線器[1]:4-15[3]:1-20
  • 環狀拓撲:所有節點以形成一個環狀的方式連接,節點間需以順序的方式傳送資訊。應用此一拓撲的有IBM Token Ring、IEEE 802.5 Token Ring。[3]:1-22[1]:4-17
  • 網狀拓撲:所有節點連接至一個以上的節點[1]:4-20
  • 樹狀拓撲:所有節點一層一層地以分支形式連接[1]:4-20
  • 混合式拓撲:將上述拓撲混合使用[1]:4-21。在佈置網絡時,一般會混合多種拓撲[3]:1-24

覆盖网络

 
一個覆盖网络的例子

覆盖网络是指建立在其他網絡之上的網絡。覆盖网络内的節點會透過虛擬或邏輯鏈路連接。每個鏈路對應於基礎網絡中一條或多條的路徑。覆蓋網絡的拓撲一般會跟基礎網絡的不同。比如很多對等網路皆屬覆盖网络。對等網路內的節點運行在互聯網之上,並組織成一個虛擬鏈接系統。[27]

早期互聯網本身就是覆盖网络的一個例子。它建立在電話網絡英语telephone network之上[27]

網絡連接

傳輸媒介是指傳送資料時所用到的媒體介質[1]:4-3,其包括電纜光纖電磁波[28]:182-183[3]:2-23。它們屬OSI模型的第一層(實體層)及第二層(資料鏈結層)[3]:2-20、4-2

以太网局域网的主流傳輸媒介技術[1]:5-1。以太网的標準行業規格為IEEE 802.3[3]:3-11。以太网可以銅線或光纖電纜傳輸數據[3]:3-15无线局域网則一般會以無線電作傳輸媒介[1]:8-5,不過也有以紅外線作傳輸媒介的[1]:7-7電力線網絡以既有電力線來傳輸數據[29]

有線技術

 
光纖可用於從一個節點傳遞光線至另一個節點

计算机网络會用到的有線技術如下:

  • 同轴电缆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有線電視系統及早期局域网的傳輸媒介[3]:2-20[28]:183。以標準10Base2及10Base5來計,其最高速度為10Mbps[28]:183
  •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的G.hn技術能利用既有的家庭佈線(同軸電纜、電話線、電源線)來架設高速的局域网[30]
  • 双绞线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傳輸媒介[3]:2-20[1]:4-5。它一般由四對銅線所組成[1]:4-9[28]:184,並可用於傳輸語音及數據[1]:4-6。雙線纏繞的目的在於減少串扰及雜音的情況[1]:4-4[28]:184。其速度從2Mbps到40Gbps不等[1]:4-6[31]。双绞线可分為兩類—— 遮蔽式雙紐線及無遮蔽式雙紐線[3]:2-p.20-21
 
顯示世上海底光織電纜分佈的地圖(以2007年的數據來計)
  • 光纖是一種玻璃纖維或塑膠[3]:2-23。其以光為傳遞的介質[1]:4-13。它的好處為速度快、信號難以衰減[1]:4-13。其傳輸速度可超過2Gbps[3]:2-23AT&T曾製作一條速度為400Gbps,橫跨12.07008公里的光纖电缆[28]:186。其可在保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的情況下,擁有很遠的傳輸距離[1]:4-14,因此可用於作為海底電纜的傳輸媒介。光纖大致分為兩種——單模光纖多模光纖。單模光纖適合長距離傳輸(數十至一百公里);多模光纖相對較便宜,但其傳輸距離僅限於幾百米的距離,甚至只有幾十米[32]

無線技術

 
電腦經常透過無線鏈路連接至網絡

利用無線電等電子通信手段也可連接至網絡。

  • 陸上微波通訊會以地上發送站來把微波傳送至類似衛星的天線接收器。陸上微波的頻譜在千兆赫以內——因此所有通信限制在無阻礙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1]:7-5。基站最高可分開約40公里。
  • 通訊衛星通訊亦會透過微波來實現通訊。該些衛星位於太空,一般距離地球地面約36000公里。其可傳送語音、GPS、視像等資訊[1]:7-5
  • 蜂窝网络利用了好幾種的無線電通訊技術。該網絡以蜂巢狀的形式規劃,每一個區域的中心為一個基地台。[3]:6-p.2-3
  • 無線電與扩频技術——利用了功率較低的無線電技術的无线局域网。使用了擴頻技術的无线局域网可使之間距離不遠的設備互相溝通。IEEE 802.11定義了一種十分盛行的無線電技術的開放式標準——Wi-Fi[3]:6-p.2-7
  • 自由空間光通信以可見光或不可見光來作通訊[33]

其他特別的技術

網絡節點

除了物理傳輸介質之外,要建立一個網絡還需要一些相關設備,比如网卡中继器集線器橋接器網路交換器路由器调制解调器防火墙[36]:12-p.22-25、15-20[1]:4-p.21-33

網絡介面

 
一張連接著ATM端口的网卡。

网卡電腦硬件的一種,它使得電腦能夠存取傳輸媒介上的資料[1]:4-21。網卡可能會有連接適當線材的接口,擁有接收無線訊號的接收器。兩者皆會配合適合的電路板。[1]:4-22、7-10

网卡會依據網絡地址來決定是否對流量回應。在以太网中,裝置所安裝的每一片网卡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MAC地址。為了避免网卡之間的地址有所衝突,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及廠商會共同確保网卡的地址為獨一無二的。一個以太网MAC地址的長度有6Bytes。前3Bytes為廠商向學會登記而得來。後3Bytes則為廠商自行賦予。[3]:3-12

中继器及集線器

中继器是用於增強訊號的網絡設備[28]:202。這一設備可使因距離問題而出現衰減的訊號再生,令其能傳送得更遠[36]:12-23。對於大多雙紐線而言,若總長度超過100米,便需要安放一台中继器[28]:202。光纖則要有幾公里的總長度才需安放一台[1]:4-13

擁有多個端口的中继器即為集線器[28]:202。在OSI模型中,集線器為第一層設備[1]:4-24。「5-4-3」規則是指在10Mbps以太網中,網絡不能有超過5個區段的總長度,最多使用4個集線器,最多以3個區段連接電腦[1]:4-25

由於交換器的功能相對較佳,價格亦相近,故上述兩者皆已被交換器所取代[1]:4-26[36]:12-23

橋接器

橋接器連接兩個獨立的网段及過濾之間的流量,它在OSI模型的數據鏈路層中運作[36]:12-24。它可分割網絡的碰撞域,但同時仍會進行群播[28]:203-204。 分割網絡的碰撞域能增加網絡的效率[3]:3-8

橋接器有三大類:

  • 局域橋接器——直接連接不同的局域網[37]
  • 遠程橋接器——連接在不同區域的局域網[37]
  • 無線橋接器——連接兩個或多個有線局域網[38]

交換器

交換器是一種依據MAC地址,來在端口之間轉發和過濾数据链路层的設備[39]。交換器僅將幀轉發到通訊所涉及的物理端口,與只進行群播的集線器不同。可視它為擁有多個端口的橋接器[40]。它透過進入物理端口的幀來學習來源的MAC地址[28]:207。若交換器不能從MAC表中找到與幀對應的MAC地址,它就會把幀群播[28]:247

路由器

 
一個家用或小型辦公室用的路由器,圖中可見它有ADSL電話線及以太網端

路由器是一款互連網絡英语Internetworking設備,兼具了中繼器、橋接器、集線器的功能[36]:12-25。其依照封包內的訊息及路由表中的資訊來選擇封包傳遞的路徑[28]:209。它必須擁有IP地址才可正常運作[36]:12-25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把節點的訊號轉換成其他非專用線路能夠傳送的訊號。當中載波混入數碼訊號調變,成為模擬信號,以便其他非專用線路攜載。早期的電話線撥接網絡需搭配调制解调器使用。[1]:4-31

防火牆

防火牆是一種控制網絡安全和訪問規則的網絡系統[36]:15-p.20-21。它按特定規則來充許或阻止資料通過[1]:16-14

分类

计算机网络除了可以按照右方的覆盖范围分类之外计算机网络应用可按照不同节点之间的功能关系分为:

  • 客户-服务器参看B/S模式和C/S模式
  • 多层结构
  • 对等参看P2P模式

网络基础理论

网络协议

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协议,传输媒介由此也构成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网络

相关的机构与厂商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陳湘揚. 網路概論與實務應用. 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3. ISBN 978-986-201-686-2. 
  2. ^ ,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施威銘研究室. 網路概論 第15版. 旗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6-312-456-6. 
  4. ^ История о том, как пионер кибернетики оказался не нужен СССР [The story of how a cybernetics pioneer became unnecessary to the USSR]. ria.ru. МИА «Россия сегодня». 2010-08-09 [2015-03-04]. (原始内容于2015-04-02) (俄语). Главным делом жизни Китова, увы, не доведенным до практического воплощения, можно считать разработку плана создания компьютерной сети (Един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ети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ых центров – ЕГСВЦ)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народным хозяйством и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 для решения военных задач. Этот план Анато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предложил сразу в высшую инстанцию, направив в январе 1959 года письмо генсеку КПСС Никите Хрущеву. Не получив ответа (хотя начинание на словах было поддержано в различных кругах), осенью того же года он заново направляет на самый верх письмо, приложив к нему 200-страничный детальный проект, получивший название 'Красной книги'. [One can regard the magnum opus of Kitov's career as his elaboration of the plan – unfortunately never brought into practical form –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uter network (the Unified State Network of Computer Centres – EGSV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imultaneously for the resolution of military tasks. Anatolii Ivanovich presented this plan directly to the highest levels, sending a letter in January 1959 to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Nikita Khrushchev. Not receiving a reply (although supported in various circles), in the autumn of the same year he again sent a letter to the very top, appending a 200-page detailed project plan, called the 'Red Book'] 
  5. ^ . The Silicon Engine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201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 
  6. ^ Triumph of the MOS Transistor. YouTube.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6 August 2010 [21 July 2019]. (原始内容于2020-02-15). 
  7. ^ Raymer, Michael G. The Silicon Web: Physics for the Internet Age. CRC Press. 2009: 365 [2019-11-18]. ISBN 9781439803127. (原始内容于2020-07-24). 
  8. ^ Transistors - an overview. ScienceDirect. [8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于2019-08-08). 
  9. ^ Fossum, Jerry G.; Trivedi, Vishal P. Fundamentals of Ultra-Thin-Body MOSFETs and FinFE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vii [2019-11-18]. ISBN 9781107434493. (原始内容于2020-03-03). 
  10. ^ Omura, Yasuhisa; Mallik, Abhijit; Matsuo, Naoto. MOS Devices for Low-Voltage and Low-Energy App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 2017: 53 [2019-11-18]. ISBN 9781119107354. (原始内容于2019-12-27). 
  11. ^ Whiteley, Carol; McLaughlin, John Rober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nd Silicon Valley.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2002 [2019-11-18]. ISBN 9780964921719. (原始内容于2019-12-23). These activ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power semiconductor products, from Siliconix are used to switch and convert power in a wide range of systems, from portable information appliances to the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that enable the Internet. The company's power MOSFETs — tiny solid-state switches, or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and powe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 widely used in cell phones and notebook computers to manage battery power efficiently 
  12. ^ Asif, Saad. 5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CRC Press. 2018: 128–134 [2019-11-18]. ISBN 9780429881343. (原始内容于2019-12-19). 
  13. ^ Colinge, Jean-Pierre; Greer, James C. Nanowire Transistors: Physics of Devices and Materials in One Dimen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2 [2019-11-18]. ISBN 9781107052406. (原始内容于2020-03-17). 
  14. ^ Isaacson, Walter.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Simon and Schuster. 2014: 237–246 [2019-11-18]. (原始内容于2020-01-07). 
  15. ^ .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6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16. ^ .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6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17. ^ Roberts, Larry; Marrill, Tom. . Fall AFIPS Conference. October 1966 [2017-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4-01). 
  18. ^ Chris Sutton. . UCLA. [2019-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8). 
  19. ^ Gillies, James; Cailliau, Robert. How the Web was Born: The Sto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5 [2019-11-18]. ISBN 0192862073. (原始内容于2020-01-12). 
  20. ^ C. Hempstead; W. Worthington. Encyclopedia of 20th-Century Technology. Routledge. 2005 [2019-11-18]. (原始内容于2020-01-12). 
  21. ^ Bennett, Richard. (PD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11. September 2009 [1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29). 
  22. ^ Cerf, Vinton; Dalal, Yogen; Sunshine, Carl (December 1974), RFC 675, Specification of Internet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23. ^ Pelkey, James L. 6.9 – Metcalfe Joins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Division of Xerox 1975-1978. Entrepreneurial Capitalism and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1968-1988. 2007 [5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于2019-09-05). 
  24. ^ 24.0 24.1 Spurgeon, Charles E. Ethernet The Definitive Guide. O'Reilly & Associates. 2000. ISBN 1-56592-660-9. 
  25. ^ Introduction to Ethernet Technologies. www.wband.com. WideBand Products. [2018-04-09]. (原始内容于2018-04-10) (美国英语). 
  26. ^ Pelkey, James L. Yogen Dalal. Entrepreneurial Capitalism and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1968-1988. 2007 [5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于2019-09-05). 
  27. ^ 27.0 27.1 D. Andersen; H. Balakrishnan; M. Kaashoek; R. Morris, Resilient Overlay Networks,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October 2001 [2011-11-12], (原始内容于2011-11-24) 
  28. ^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28.10 28.11 28.12 McMillan, Troy. Cisco Networking ESSENTIALS 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 2015. ISBN 978-1-119-09215-5. 
  29. ^ Lampe, Lutz; Tonello, Andrea M; Swart, Theo G (编). PLC for smart Gri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s from Multimedia to Smart Grid. John Wiley & Sons. 2016. ISBN 9781118676776. 
  30. ^ HomeGrid Forum Webinar: In-Stat's Perspective on Integrated, Segregated & Next-Generation Wired In-Home Networks[永久失效連結]
  31. ^ IEEE P802.3bq 40GBASE-T Task Force. IEEE 802.3. [2019-11-28]. (原始内容于2020-08-20). 
  32. ^ Meyers, Mike. CompTIA Network+ exam guide : (exam N10-005) 5th. New York: McGraw-Hill. 2012. ISBN 9780071789226. OCLC 748332969. 
  33. ^ Yu, Jianjun; Li, Xinying; Zhang, Junwe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High-Spe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18. ISBN 9789813233997. 
  34. ^ . Blug.linux.no.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5). 
  35. ^ A. Hooke,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PDF), Third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Radio Technologies, September 2000 [2011-11-12], (原始内容 (PDF)于2012-01-13)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吳燦銘; 洪一新; 許瑞珍. 專業計算機概論:2012邁向未來. 上奇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12. ISBN 978-986-2571-74-3. 
  37. ^ 37.0 37.1 Cisco Systems. Internetworking Technologies Handbook. Cisco Press. 2004: 67. ISBN 9781587051197. 
  38. ^ Bartz, Robert J. CWTS: Certified Wireless Technology Specialist Official Study Guide: Exam PW0-070. John Wiley & Sons. 2010: 42. ISBN 9780470612743. 
  39. ^ Define switch.. webopedia. [April 8, 2008]. (原始内容于2020-01-19). 
  40. ^ Bradley Mitchell. . About.com. [201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0). 
  41. ^ HIPPI. [2010-08-30]. (原始内容于2007-01-01). 

来源

书籍
  • Andrew S. Tanenbaum.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ISBN 0-13-349945-6
  • William Stallings.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DATA &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6th Ed., ISBN 7-04-010043-6

外部链接

计算机网络,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7年1月9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英語, computer, network, 通常也简称網路, 是.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7年1月9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计算机网络 英語 computer network 通常也简称網路 是指容許节点分享資源的數碼電信網絡 1 1 3 在電腦網絡 電腦設備會透過節點之間的連接 数据链路 互相交換數據 即收發接收和發放網絡資訊 傳輸媒介可分為有線及无线兩類 有線的可用到双绞线 光纖電纜等媒介 1 1 4 無線則可用到Wi Fi NFC和Bluetooth等 用於建立 路由及终止數據傳輸的電腦網絡設備即為網絡節點 2 節點包括像个人电脑 电话 服务器般的主机及其他網絡硬件 如閘道器及路由器 1 2 15 它們一般以網路位址作識別碼 1 2 15 當一個設備能夠與另一設備交換資訊時 便可視它們倆已连接成网络 不論它們是否直連 1 1 3 專用通信協定在大多數分層中位於其他更通用的通信協定之上 要維持網絡的可靠性 便需要有一定的網絡管理技能 電腦網絡為海量应用程序及服務背後的基礎 比如存取互聯網 数字视频 數位音訊 1 4 p 21 29 共享列印機 3 1 3 收發電子郵件及即時通訊訊息 1 4 p 21 29 電腦網絡可依照传输介质 传输协议 網絡大小 拓撲 流量控制機制 建立目的等因素區分 世界上最大的電腦網絡為互聯網 3 1 5 目录 1 歷史 2 應用 3 IP封包 4 网络拓扑 4 1 覆盖网络 5 網絡連接 5 1 有線技術 5 2 無線技術 5 3 其他特別的技術 6 網絡節點 6 1 網絡介面 6 2 中继器及集線器 6 3 橋接器 6 4 交換器 6 5 路由器 6 6 调制解调器 6 7 防火牆 7 分类 8 网络基础理论 9 网络协议 10 相关的机构与厂商 11 参见 12 参考文献 12 1 引用 12 2 来源 13 外部链接歷史 编辑参见 互联网历史 電腦網絡發展的里程碑包括 1950年代後期 美軍開始使用指揮系統 贤者系统 其為早期的電腦網絡 1959年 托利 伊万诺维奇 基洛夫向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一個詳細的計劃 其目標是建立全國性的網絡中心OGAS 以重整對蘇聯武裝力量及經濟的控制 4 1959年 贝尔实验室的穆罕默德 阿塔拉及姜大元成功研發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 5 它於後來成為了電腦網絡建設的基礎元件 6 7 8 9 10 11 比如收发器 基站組件 路由器 射頻功率放大器 英语 RF power amplifier 12 微处理器 記憶體晶片 電信電路 英语 telecommunication circuit 13 1960年 商業航空預訂系統 SABRE上線 其連接了兩台大型计算机 1963年 J C R 利克萊德 英语 J C R Licklider 向他的同事發送了一份備忘錄 於當中探討 星系间计算网络 這一概念 即可用於一般用戶通訊的電腦網絡 1964年 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者開發出达特茅斯分时系统 英语 Dartmouth Time Sharing System 以使大型電腦系統的用戶分流 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隊研究團隊在得到贝尔实验室及通用电气的支持下 成功以一台電腦來路由及管理電話連接 在1960年代間 保羅 巴蘭及唐納德 戴維斯 英语 Donald Davies 各自提出了分组交换的概念 以把資訊透過網絡在電腦之間傳輸 戴維斯率先把NPL網絡 英语 NPL network 的概念在現實中實現 它是一個位於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 線路速度為768kbit s的局域网 14 15 16 1965年 西方電器 英语 Western Electric 向市面推出了第一個得到廣泛應用的電話交換機 其由電腦所控制 1966年 托馬斯 馬里爾及勞倫斯 羅伯茨發表了一篇論文 其內容有關一個用於電腦分时的試驗性广域网 17 1969年 ARPANET的首四個節點經已用電路連接 其速度為50kbit s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犹他大学這四個地點之間建立網絡 18 在分组交换網絡的理論中做出許多傑出貢獻的伦纳德 克莱因罗克協助了ARPANET的研發 19 20 1970年代後期 他與其學生法魯克 卡莫恩 英语 Farouk Kamoun 針對分层路由 英语 hierarchical routing 的理論性研究對當下互聯網的實際運行仍有一定重要性 1972年 使用X 25的商業服務經已投入運作 其於後來成為了TCP IP網絡的基礎 1973年 法國的CYCLADES 英语 CYCLADES 網絡為第一個使主機可靠地傳遞數據的網絡 21 1974年 文頓 瑟夫等人寫出了首個TCP的規格RFC 675 Internet傳輸控制程序的規範 他們在當中首次把 Internet 視作互聯網絡的簡寫 22 1976年 Datapoint Corporation的約翰 墨菲開發了ARCNET 第一個用於共享儲存設備的令牌傳遞網絡 1977年 GTE開發了首個遙距光纖網絡 1977年 羅伯特 梅特卡夫和尤根 達拉爾開發出施乐網路系統 英语 Xerox Network Systems 23 1979年 羅伯特 梅特卡夫致力使以太網成為開放標準 24 1980年 羅恩 克蘭等人開發出一種新的以太网協定 使其速度從2 94Mbit s升級至10Mbit s 25 26 1995年 以太网的傳輸速度從10Mbit s升至100Mbit s 從1998年起 以太网支援1Gb s的傳輸速度 以太網的可擴展性是其得以繼續應用的重要因素 24 應用 编辑電腦網絡有著不同的應用 包括分享應用程式 3 1 3 瀏覽新聞 收發電子郵件 傳遞即時訊息 撥接網絡電話 影音分享 1 4 p 21 29 用戶可透過網絡共用週邊裝置 例如共用網絡印表機 3 1 3 用戶亦可透過網絡分享檔案給同一網絡上的其他電腦 1 1 6 攻擊者可利用網絡散播電腦病毒或蠕蟲至網絡上的其他節點 1 16 p 7 8 或實行阻斷服務攻擊 佔據網絡的頻寬 1 16 p 7 8 IP封包 编辑主条目 網路封包 由於網路的最大傳輸單位會因技術而異 故在過程中IP封包可能需要切割成較小的封包 然後在目的地重組 3 7 6 1 9 3 此一方式的傳輸效率高 但也容易發生壅塞 1 6 6 IP封包分為兩部分 表頭及承載資料 3 7 6 表頭包含了目的及來源位址 上層協定 存活時間等資訊 3 7 7 网络拓扑 编辑 常見的网络拓扑 主条目 网络拓扑 网络拓扑是网络的幾何形狀分類 3 1 18 除了影響网络的容錯度 管理方式 資訊如何流通外 它還會影響網絡的可靠性和架設成本 比如匯流排拓撲較容易發生單點失敗 3 1 19 1 4 15 16 一般而言線路愈多愈可靠 但相對地佈線成本亦會提升 3 1 23 常見的网络拓扑有 匯流排拓撲 所有節點共享一個介質 以此連接其他節點 3 1 18 19 早期的以太网10BASE5及10BASE2會應用此一拓撲 1 4 15 星狀拓撲 所有節點集中連接至一個特殊的裝置 例如交換器 集線器 1 4 15 3 1 20 環狀拓撲 所有節點以形成一個環狀的方式連接 節點間需以順序的方式傳送資訊 應用此一拓撲的有IBM Token Ring IEEE 802 5 Token Ring 3 1 22 1 4 17 網狀拓撲 所有節點連接至一個以上的節點 1 4 20 樹狀拓撲 所有節點一層一層地以分支形式連接 1 4 20 混合式拓撲 將上述拓撲混合使用 1 4 21 在佈置網絡時 一般會混合多種拓撲 3 1 24 覆盖网络 编辑 一個覆盖网络的例子 覆盖网络是指建立在其他網絡之上的網絡 覆盖网络内的節點會透過虛擬或邏輯鏈路連接 每個鏈路對應於基礎網絡中一條或多條的路徑 覆蓋網絡的拓撲一般會跟基礎網絡的不同 比如很多對等網路皆屬覆盖网络 對等網路內的節點運行在互聯網之上 並組織成一個虛擬鏈接系統 27 早期互聯網本身就是覆盖网络的一個例子 它建立在電話網絡 英语 telephone network 之上 27 網絡連接 编辑更多信息 数据传输 傳輸媒介是指傳送資料時所用到的媒體介質 1 4 3 其包括電纜 光纖 電磁波 28 182 183 3 2 23 它們屬OSI模型的第一層 實體層 及第二層 資料鏈結層 3 2 20 4 2 以太网是局域网的主流傳輸媒介技術 1 5 1 以太网的標準行業規格為IEEE 802 3 3 3 11 以太网可以銅線或光纖電纜傳輸數據 3 3 15 无线局域网則一般會以無線電作傳輸媒介 1 8 5 不過也有以紅外線作傳輸媒介的 1 7 7 電力線網絡以既有電力線來傳輸數據 29 有線技術 编辑 光纖可用於從一個節點傳遞光線至另一個節點 计算机网络會用到的有線技術如下 同轴电缆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有線電視系統及早期局域网的傳輸媒介 3 2 20 28 183 以標準10Base2及10Base5來計 其最高速度為10Mbps 28 183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的G hn技術能利用既有的家庭佈線 同軸電纜 電話線 電源線 來架設高速的局域网 30 双绞线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傳輸媒介 3 2 20 1 4 5 它一般由四對銅線所組成 1 4 9 28 184 並可用於傳輸語音及數據 1 4 6 雙線纏繞的目的在於減少串扰及雜音的情況 1 4 4 28 184 其速度從2Mbps到40Gbps不等 1 4 6 31 双绞线可分為兩類 遮蔽式雙紐線及無遮蔽式雙紐線 3 2 p 20 21 顯示世上海底光織電纜分佈的地圖 以2007年的數據來計 光纖是一種玻璃纖維或塑膠 3 2 23 其以光為傳遞的介質 1 4 13 它的好處為速度快 信號難以衰減 1 4 13 其傳輸速度可超過2Gbps 3 2 23 AT amp T曾製作一條速度為400Gbps 橫跨12 07008公里的光纖电缆 28 186 其可在保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的情況下 擁有很遠的傳輸距離 1 4 14 因此可用於作為海底電纜的傳輸媒介 光纖大致分為兩種 單模光纖與多模光纖 單模光纖適合長距離傳輸 數十至一百公里 多模光纖相對較便宜 但其傳輸距離僅限於幾百米的距離 甚至只有幾十米 32 無線技術 编辑 電腦經常透過無線鏈路連接至網絡 主条目 无线网络 利用無線電等電子通信手段也可連接至網絡 陸上微波通訊會以地上發送站來把微波傳送至類似衛星的天線接收器 陸上微波的頻譜在千兆赫以內 因此所有通信限制在無阻礙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 1 7 5 基站最高可分開約40公里 通訊衛星通訊亦會透過微波來實現通訊 該些衛星位於太空 一般距離地球地面約36000公里 其可傳送語音 GPS 視像等資訊 1 7 5 蜂窝网络利用了好幾種的無線電通訊技術 該網絡以蜂巢狀的形式規劃 每一個區域的中心為一個基地台 3 6 p 2 3 無線電與扩频技術 利用了功率較低的無線電技術的无线局域网 使用了擴頻技術的无线局域网可使之間距離不遠的設備互相溝通 IEEE 802 11定義了一種十分盛行的無線電技術的開放式標準 Wi Fi 3 6 p 2 7 自由空間光通信以可見光或不可見光來作通訊 33 其他特別的技術 编辑 以鸟类为载体的网际协议原是一個帶幽默色彩的愚人節請求意見稿 其以RFC 1149的名義發佈 到了2001年 它在現實中得以實現 34 星际互联网 以無線電波將互聯網擴展至星际 35 網絡節點 编辑主条目 节点 电信网络 除了物理傳輸介質之外 要建立一個網絡還需要一些相關設備 比如网卡 中继器 集線器 橋接器 網路交換器 路由器 调制解调器 防火墙 36 12 p 22 25 15 20 1 4 p 21 33 網絡介面 编辑 一張連接著ATM端口的网卡 网卡是電腦硬件的一種 它使得電腦能夠存取傳輸媒介上的資料 1 4 21 網卡可能會有連接適當線材的接口 擁有接收無線訊號的接收器 兩者皆會配合適合的電路板 1 4 22 7 10网卡會依據網絡地址來決定是否對流量回應 在以太网中 裝置所安裝的每一片网卡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MAC地址 為了避免网卡之間的地址有所衝突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及廠商會共同確保网卡的地址為獨一無二的 一個以太网MAC地址的長度有6Bytes 前3Bytes為廠商向學會登記而得來 後3Bytes則為廠商自行賦予 3 3 12 中继器及集線器 编辑 中继器是用於增強訊號的網絡設備 28 202 這一設備可使因距離問題而出現衰減的訊號再生 令其能傳送得更遠 36 12 23 對於大多雙紐線而言 若總長度超過100米 便需要安放一台中继器 28 202 光纖則要有幾公里的總長度才需安放一台 1 4 13 擁有多個端口的中继器即為集線器 28 202 在OSI模型中 集線器為第一層設備 1 4 24 5 4 3 規則是指在10Mbps以太網中 網絡不能有超過5個區段的總長度 最多使用4個集線器 最多以3個區段連接電腦 1 4 25 由於交換器的功能相對較佳 價格亦相近 故上述兩者皆已被交換器所取代 1 4 26 36 12 23 橋接器 编辑 橋接器連接兩個獨立的网段及過濾之間的流量 它在OSI模型的數據鏈路層中運作 36 12 24 它可分割網絡的碰撞域 但同時仍會進行群播 28 203 204 分割網絡的碰撞域能增加網絡的效率 3 3 8 橋接器有三大類 局域橋接器 直接連接不同的局域網 37 遠程橋接器 連接在不同區域的局域網 37 無線橋接器 連接兩個或多個有線局域網 38 交換器 编辑 交換器是一種依據MAC地址 來在端口之間轉發和過濾数据链路层的帧的設備 39 交換器僅將幀轉發到通訊所涉及的物理端口 與只進行群播的集線器不同 可視它為擁有多個端口的橋接器 40 它透過進入物理端口的幀來學習來源的MAC地址 28 207 若交換器不能從MAC表中找到與幀對應的MAC地址 它就會把幀群播 28 247 路由器 编辑 一個家用或小型辦公室用的路由器 圖中可見它有ADSL電話線及以太網端 路由器是一款互連網絡 英语 Internetworking 設備 兼具了中繼器 橋接器 集線器的功能 36 12 25 其依照封包內的訊息及路由表中的資訊來選擇封包傳遞的路徑 28 209 它必須擁有IP地址才可正常運作 36 12 25 调制解调器 编辑 调制解调器把節點的訊號轉換成其他非專用線路能夠傳送的訊號 當中載波混入數碼訊號調變 成為模擬信號 以便其他非專用線路攜載 早期的電話線撥接網絡需搭配调制解调器使用 1 4 31 防火牆 编辑 防火牆是一種控制網絡安全和訪問規則的網絡系統 36 15 p 20 21 它按特定規則來充許或阻止資料通過 1 16 14 分类 编辑计算机网络除了可以按照右方的覆盖范围分类之外计算机网络应用可按照不同节点之间的功能关系分为 客户 服务器参看B S模式和C S模式 多层结构 对等参看P2P模式网络基础理论 编辑服务质量 网络拥塞 网络恢复能力网络协议 编辑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协议 传输媒介由此也构成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网络 ARCNET DECNET 以太网 IPSEC Appletalk TCP IP协议栈 传输控制协议 互联网通讯协议 令牌环 IPX 光纤传输数据接口 HIPPI 41 Myrinet 异步传输模式 RS 232 IEEE 488 USB IEEE 1394 X 25 帧中继 蓝牙 ZigBee IEEE 802 11 系统网络结构相关的机构与厂商 编辑机构 美国国家标准组织ANSI 电子工业联盟EIA 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厂商 CISCO HP 中兴通讯 华为 锐捷 IBM 北电网络 港湾 D Link TP Link参见 编辑存储区域网络 網際網路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1 13 1 14 1 15 1 16 1 17 1 18 1 19 1 20 1 21 1 22 1 23 1 24 1 25 1 26 1 27 1 28 1 29 1 30 1 31 1 32 1 33 1 34 1 35 1 36 1 37 1 38 1 39 1 40 1 41 1 42 陳湘揚 網路概論與實務應用 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3 ISBN 978 986 201 686 2 Computer network definition 2011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1 21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06 3 07 3 08 3 09 3 10 3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6 3 17 3 18 3 19 3 20 3 21 3 22 3 23 3 24 3 25 3 26 施威銘研究室 網路概論 第15版 旗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 986 312 456 6 Istoriya o tom kak pioner kibernetiki okazalsya ne nuzhen SSSR The story of how a cybernetics pioneer became unnecessary to the USSR ria ru MIA Rossiya segodnya 2010 08 09 2015 03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4 02 俄语 Glavnym delom zhizni Kitova uvy ne dovedennym do prakticheskogo voplosheniya mozhno schitat razrabotku plana sozdaniya kompyuternoj seti Edinoj gosudarstvennoj seti vychislitelnyh centrov EGSVC dlya upravleniya narodnym hozyajstvom i odnovremenno dlya resheniya voennyh zadach Etot plan Anatolij Ivanovich predlozhil srazu v vysshuyu instanciyu napraviv v yanvare 1959 goda pismo genseku KPSS Nikite Hrushevu Ne poluchiv otveta hotya nachinanie na slovah bylo podderzhano v razlichnyh krugah osenyu togo zhe goda on zanovo napravlyaet na samyj verh pismo prilozhiv k nemu 200 stranichnyj detalnyj proekt poluchivshij nazvanie Krasnoj knigi One can regard the magnum opus of Kitov s career as his elaboration of the plan unfortunately never brought into practical for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uter network the Unified State Network of Computer Centres EGSV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imultaneously for the resolution of military tasks Anatolii Ivanovich presented this plan directly to the highest levels sending a letter in January 1959 to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Nikita Khrushchev Not receiving a reply although supported in various circles in the autumn of the same year he again sent a letter to the very top appending a 200 page detailed project plan called the Red Book 1960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MOS Transistor Demonstrated The Silicon Engine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2019 1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27 Triumph of the MOS Transistor YouTube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6 August 2010 21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2 15 Raymer Michael G The Silicon Web Physics for the Internet Age CRC Press 2009 365 2019 11 18 ISBN 9781439803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4 Transistors an overview ScienceDirect 8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08 Fossum Jerry G Trivedi Vishal P Fundamentals of Ultra Thin Body MOSFETs and FinFE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vii 2019 11 18 ISBN 97811074344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03 Omura Yasuhisa Mallik Abhijit Matsuo Naoto MOS Devices for Low Voltage and Low Energy Applications John Wiley amp Sons 2017 53 2019 11 18 ISBN 97811191073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27 Whiteley Carol McLaughlin John Rober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nd Silicon Valley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2002 2019 11 18 ISBN 9780964921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23 These active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power semiconductor products from Siliconix are used to switch and convert power in a wide range of systems from portable information appliances to the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that enable the Internet The company s power MOSFETs tiny solid state switches or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and powe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 widely used in cell phones and notebook computers to manage battery power efficiently Asif Saad 5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CRC Press 2018 128 134 2019 11 18 ISBN 97804298813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9 Colinge Jean Pierre Greer James C Nanowire Transistors Physics of Devices and Materials in One Dimens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2 2019 11 18 ISBN 9781107052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17 Isaacson Walter 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Simon and Schuster 2014 237 246 2019 1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07 Inductee Details Paul Baran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6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9 06 Inductee Details Donald Watts Davies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6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9 06 Roberts Larry Marrill Tom Toward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 Shared Computers Fall AFIPS Conference October 1966 2017 09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 04 01 Chris Sutton Internet Began 35 Years Ago at UCLA with First Message Ever Sent Between Two Computers UCLA 2019 1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3 08 Gillies James Cailliau Robert How the Web was Born The Sto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5 2019 11 18 ISBN 01928620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2 C Hempstead W Worthington 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Technology Routledge 2005 2019 11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2 Bennett Richard Designed for Change End to End Arguments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the Net Neutrality Debate PD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11 September 2009 1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 08 29 Cerf Vinton Dalal Yogen Sunshine Carl December 1974 RFC 675 Specification of Internet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Pelkey James L 6 9 Metcalfe Joins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Division of Xerox 1975 1978 Entrepreneurial Capitalism and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1968 1988 2007 5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05 24 0 24 1 Spurgeon Charles E Ethernet The Definitive Guide O Reilly amp Associates 2000 ISBN 1 56592 660 9 Introduction to Ethernet Technologies www wband com WideBand Products 2018 04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4 10 美国英语 Pelkey James L Yogen Dalal Entrepreneurial Capitalism and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1968 1988 2007 5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05 27 0 27 1 D Andersen H Balakrishnan M Kaashoek R Morris Resilient Overlay Networks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October 2001 2011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1 24 28 00 28 01 28 02 28 03 28 04 28 05 28 06 28 07 28 08 28 09 28 10 28 11 28 12 McMillan Troy Cisco Networking ESSENTIALS Second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 2015 ISBN 978 1 119 09215 5 引文格式1维护 冗余文本 link Lampe Lutz Tonello Andrea M Swart Theo G 编 PLC for smart Gri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Applications from Multimedia to Smart Grid John Wiley amp Sons 2016 ISBN 9781118676776 HomeGrid Forum Webinar In Stat s Perspective on Integrated Segregated amp Next Generation Wired In Home Networks 永久失效連結 IEEE P802 3bq 40GBASE T Task Force IEEE 802 3 2019 11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20 Meyers Mike CompTIA Network exam guide exam N10 005 5th New York McGraw Hill 2012 ISBN 9780071789226 OCLC 748332969 Yu Jianjun Li Xinying Zhang Junwe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High Speed Optical Communication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2018 ISBN 9789813233997 Bergen Linux User Group s CPIP Implementation Blug linux no 2014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15 A Hooke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PDF Third Annual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Radio Technologies September 2000 2011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01 13 36 0 36 1 36 2 36 3 36 4 36 5 36 6 吳燦銘 洪一新 許瑞珍 專業計算機概論 2012邁向未來 上奇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12 ISBN 978 986 2571 74 3 37 0 37 1 Cisco Systems Internetworking Technologies Handbook Cisco Press 2004 67 ISBN 9781587051197 Bartz Robert J CWTS Certified Wireless Technology Specialist Official Study Guide Exam PW0 070 John Wiley amp Sons 2010 42 ISBN 9780470612743 Define switch webopedia April 8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19 Bradley Mitchell bridge network bridges About com 2019 11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4 20 HIPPI 2010 08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1 01 来源 编辑 书籍Andrew S Tanenbaum 计算机网络 Computer Networks ISBN 0 13 349945 6 William Stallings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 DATA amp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6th Ed ISBN 7 04 010043 6 外部链接 编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计算机网络 amp oldid 7499540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