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地方行政首长

地方行政首长或称地方长官地方行政长官行政长官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政府)的最高负责人,主导地方行政。

地方行政首长或独立领导地方行政机构,或与某一委员会、某些官员共同领导地方行政机构。有两种常见任命形式,一是上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任命,二是,通过地方議會选举产生。近代以前,地方行政首长仅向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负责。因地方代议机制建立和民主政治发展,地方行政首长权力受到限制[1]:58

中央集权制下,中央政府能否有效控制地方行政首长,是其政治体制保持正常运作的基础[2]:153

各地

中国

中国古代各级地方政府与主要官员的职称,因政权更迭、行政变更不断变化。夏商时代的“方国”是部落联盟的延续,并非后世的地方政权(地方政府)。西周诸侯国分封制的产物,在行政上被认为有“地方政权的某些性质”[3]:34

起源于西周的郡县制,到战国时代,应因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步成熟。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巩固中央集权,构建起郡、县两级的地方政府架构。后世中央政府大都设置两至四层的地方政府架构,任命职称不同的行政长官。至清朝灭亡时,都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稳定的基层行政区单位,縣政府县衙)亦是中央政府设置的最末层地方政府。郡县制下,郡的行政长官称守,即郡守。县的行政长官,万户以上称令,即县令;万户以下称长,即县长[3]:34,而县长这一职称沿用至今。

到西汉时,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分封王国和侯国的行政首长由朝廷任命,诸侯王和列侯为虚君。汉景帝时,郡守改称太守。东汉后期,郡之上的成为一级行政区,行政长官称州牧。魏晋时,多由都督兼领州刺史[3]:35

隋灭南陈后,改郡为州,以刺史为州的行政长官。唐朝初期沿用隋朝制度[3]:35。同时,多以李唐宗室出任刺史。唐太宗提出的宗室子弟“世袭刺史”政策在群臣的反对下被迫收回。而宗室勋贵出任刺史的现象持续到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对李唐宗室、权贵在内的各类政敌的清洗,以及科举的推行,打破此类人士对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垄断。地方行政长官由“世袭性的门阀地主阶级”出身转向“以科举制为杠杆的更广泛的非世袭性地主阶级”出身[2]:153—155

除州外,唐朝政府开始设,行政长官即府尹唐玄宗时设置的,长官即採訪處置使。后又设置节度使经略使。形成三级地方政府架构。此时,县的行政长官统一称县令[3]:35。到唐朝后期,节度使统领的方镇制形成。方镇的行政建制和长官职称时有变化。当代研究总结其基本性持为道(镇)一级军政长官,兼大州刺史,统领数州[2]:34

元朝时,设置四级地方政权,即行中书省(简称省)、。行中书省的长官称丞相平章左丞右丞参政等。其下设总管府,设达鲁花赤总管各一员。路下设府或州,用以统辖县。府的行政长官称知府,州称州尹,县称县尹[3]:35—36

明朝的一级行政区中,除北直隶南直隶外,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依元朝的行中书省称行省、省。承宣布政使司的行政长官为两人,即左布政使右布政使。省之下为府,行政长官称知府,独首都所在的順天府应天府府尹直隸州散州的行政长官均称知州、县的行政长官称知县[3]:36

清朝的一级行政区仍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称。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为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分管钱粮、刑政,别称藩台臬台。府、州、县建制与行政长官职称沿用明代制度。清廷在省和府之间又设。一种监察区,一种是督粮、盐法机构,长官称道員[3]:36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废府州厅改县,设立两级地方政府架构。县的行政长官初称县知事,后称县长。省的行政长官初称民政長。1914年,民政长改称为巡按使。1916年,改称省长。在民國軍閥割據的背景下,一省之内的军事长官掌握行政,其职称有都督督军督理[3]:36。1920年代开始,逐步成为正式行政区单位,行政长官即是市长。1926年至1928年,國民政府通过北伐于名义上完成中国统一。各地新设省政府,行政长官即是省政府主席,简称省主席。1932年起,国民政府又在省、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區,长官即行政督察专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承接自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亦有自己的发展。各级行政区的行政长官职称多有变化。文革时期,各级人民政府改称革命委员会,行政长官由此称主任,文革结束后,恢复人民政府设置。各级行政长官依次是省长(直辖市市长)、地级市市长、县长(县级市市长、区长)、乡长镇长)。少量存在的行政单位——地区,设置地区行政公署,长官称专员。与乡镇平级的街道办事处是上级政府派出机构,长官称主任。

省长乡长的各级地方行政首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差额选举产生。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一定条件下,可提出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罢免案[1]:61

欧洲

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地方行政首长由选举产生,经直接选举間接選舉产生。或由议会任命[1]:60—61

美国

美國行政區劃大体可分为镇区三层。州是联邦主体,本身有“准国家”性质。在法律上,各级行政区政府相互独立,无隶属关系,拥有独立的人事、财政权。各地方行政首长多由选举产生,只对本地居民负责,不听命于上级行政区政府[4]。大多数的市长由本地居民直接选举产生[1]:60

中文翻译

不同语言中的各国地方行政首长职衔不一。中文翻译时,对不同职衔或按性质使用同一中文名,或同一外文职衔按性质使用不同中文名。如明清时,中国一级行政区名义上最高行政官员——总督被用以翻译外国一级行政区行政首长的职称——Rector provinciaeGovernor。美国一级行政区——的行政长官“Governor”翻译为州長。马来西亚的州元首亦翻译为州长。西方国家的城市市镇最高行政首长的职衔通常翻译为市长,对应的不同词汇有英語:Mayor,法语:Maire,德语:Bugermeister,荷兰语:Burgomaster[1]:58

参见

注释

  1. ^ 1.0 1.1 1.2 1.3 1.4 任进. 《地方行政首长比较研究》. 法学家 (北京市: 《法学家》杂志社). 1996, (1996年第3期): 58–62. ISSN 1005-0221 (简体中文). 
  2. ^ 2.0 2.1 2.2 李文澜. 《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 2002, (2002年第1期): 153–163 (简体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英夫.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方长官称谓》. 法学家 (上海市: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 1994, (1994年第6期): 34–36. ISSN 1674-7704 (简体中文). 
  4. ^ 晓路. 美国的州长与市长、县长、区长没有上下级关系. share.america.gov. 2012-06-04 [2022-10-21] (简体中文). 

地方行政首长, 行政长官重定向于此, 参见, 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或称地方长官, 地方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是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政府, 的最高负责人, 主导地方行政, 或独立领导地方行政机构, 或与某一委员会, 某些官员共同领导地方行政机构, 有两种常见任命形式, 一是上级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任命, 二是, 通过地方議會选举产生, 近代以前, 仅向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负责, 因地方代议机制建立和民主政治发展, 权力受到限制, 在中央集权制下, 中央政府能否有效控制, 是其政治体制保持正常运作的基础, 目录, 各地, . 行政长官重定向于此 参见 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地方行政首长或称地方长官 地方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是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政府 的最高负责人 主导地方行政 地方行政首长或独立领导地方行政机构 或与某一委员会 某些官员共同领导地方行政机构 有两种常见任命形式 一是上级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任命 二是 通过地方議會选举产生 近代以前 地方行政首长仅向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负责 因地方代议机制建立和民主政治发展 地方行政首长权力受到限制 1 58 在中央集权制下 中央政府能否有效控制地方行政首长 是其政治体制保持正常运作的基础 2 153 目录 1 各地 1 1 中国 1 2 欧洲 1 3 美国 2 中文翻译 3 参见 4 注释各地 编辑中国 编辑 中国古代各级地方政府与主要官员的职称 因政权更迭 行政变更不断变化 夏商时代的 方国 是部落联盟的延续 并非后世的地方政权 地方政府 西周的诸侯国和邑是分封制的产物 在行政上被认为有 地方政权的某些性质 3 34 起源于西周的郡县制 到战国时代 应因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步成熟 秦灭六国后 推行郡县制 巩固中央集权 构建起郡 县两级的地方政府架构 后世中央政府大都设置两至四层的地方政府架构 任命职称不同的行政长官 至清朝灭亡时 县都是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中稳定的基层行政区单位 縣政府 县衙 亦是中央政府设置的最末层地方政府 郡县制下 郡的行政长官称守 即郡守 县的行政长官 万户以上称令 即县令 万户以下称长 即县长 3 34 而县长这一职称沿用至今 到西汉时 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 分封王国和侯国的行政首长由朝廷任命 诸侯王和列侯为虚君 汉景帝时 郡守改称太守 东汉后期 郡之上的州成为一级行政区 行政长官称州牧 魏晋时 多由都督兼领州刺史 3 35 隋灭南陈后 改郡为州 以刺史为州的行政长官 唐朝初期沿用隋朝制度 3 35 同时 多以李唐宗室出任刺史 唐太宗提出的宗室子弟 世袭刺史 政策在群臣的反对下被迫收回 而宗室勋贵出任刺史的现象持续到武则天执政时期 武则天对李唐宗室 权贵在内的各类政敌的清洗 以及科举的推行 打破此类人士对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垄断 地方行政长官由 世袭性的门阀地主阶级 出身转向 以科举制为杠杆的更广泛的非世袭性地主阶级 出身 2 153 155 除州外 唐朝政府开始设府 行政长官即府尹 唐玄宗时设置的道 长官即採訪處置使 后又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 形成三级地方政府架构 此时 县的行政长官统一称县令 3 35 到唐朝后期 节度使统领的方镇制形成 方镇的行政建制和长官职称时有变化 当代研究总结其基本性持为道 镇 一级军政长官 兼大州刺史 统领数州 2 34 元朝时 设置四级地方政权 即行中书省 简称省 路 州 县 行中书省的长官称丞相 平章 左丞 右丞 参政等 其下设总管府 设达鲁花赤 总管各一员 路下设府或州 用以统辖县 府的行政长官称知府 州称州尹 县称县尹 3 35 36 明朝的一级行政区中 除北直隶 南直隶外 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习惯上 依元朝的行中书省称行省 省 承宣布政使司的行政长官为两人 即左布政使 右布政使 省之下为府 行政长官称知府 独首都所在的順天府 应天府称府尹 直隸州和散州的行政长官均称知州 县的行政长官称知县 3 36 清朝的一级行政区仍称承宣布政使司 习惯称省 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为巡撫 布政使 按察使分管钱粮 刑政 别称藩台 臬台 府 州 县建制与行政长官职称沿用明代制度 清廷在省和府之间又设道 一种监察区 一种是督粮 盐法机构 长官称道員 3 36 民国初年 北洋政府废府州厅改县 设立省 县两级地方政府架构 县的行政长官初称县知事 后称县长 省的行政长官初称民政長 1914年 民政长改称为巡按使 1916年 改称省长 在民國軍閥割據的背景下 一省之内的军事长官掌握行政 其职称有都督 督军 督理等 3 36 1920年代开始 市逐步成为正式行政区单位 行政长官即是市长 1926年至1928年 國民政府通过北伐于名义上完成中国统一 各地新设省政府 行政长官即是省政府主席 简称省主席 1932年起 国民政府又在省 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區 长官即行政督察专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承接自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亦有自己的发展 各级行政区的行政长官职称多有变化 文革时期 各级人民政府改称革命委员会 行政长官由此称主任 文革结束后 恢复人民政府设置 各级行政长官依次是省长 直辖市市长 地级市市长 县长 县级市市长 区长 乡长 镇长 少量存在的行政单位 地区 设置地区行政公署 长官称专员 与乡镇平级的街道办事处是上级政府派出机构 长官称主任 从省长至乡长的各级地方行政首长 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差额选举产生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一定条件下 可提出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罢免案 1 61 欧洲 编辑 大多数欧洲国家的地方行政首长由选举产生 经直接选举或間接選舉产生 或由议会任命 1 60 61 美国 编辑 美國行政區劃大体可分为州 县 镇区三层 州是联邦主体 本身有 准国家 性质 在法律上 各级行政区政府相互独立 无隶属关系 拥有独立的人事 财政权 各地方行政首长多由选举产生 只对本地居民负责 不听命于上级行政区政府 4 大多数的市长由本地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1 60 中文翻译 编辑不同语言中的各国地方行政首长职衔不一 中文翻译时 对不同职衔或按性质使用同一中文名 或同一外文职衔按性质使用不同中文名 如明清时 中国一级行政区名义上最高行政官员 总督被用以翻译外国一级行政区行政首长的职称 Rector provinciae Governor 美国一级行政区 州的行政长官 Governor 翻译为州長 马来西亚的州元首亦翻译为州长 西方国家的城市 市镇最高行政首长的职衔通常翻译为市长 对应的不同词汇有英語 Mayor 法语 Maire 德语 Bugermeister 荷兰语 Burgomaster 1 58 参见 编辑行政長官列表注释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任进 地方行政首长比较研究 法学家 北京市 法学家 杂志社 1996 1996年第3期 58 62 ISSN 1005 0221 简体中文 2 0 2 1 2 2 李文澜 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 以山南荆楚为例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 2002 2002年第1期 153 163 简体中文 3 0 3 1 3 2 3 3 3 4 3 5 3 6 3 7 3 8 英夫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方长官称谓 法学家 上海市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文史专业委员会 华东师范大学 1994 1994年第6期 34 36 ISSN 1674 7704 简体中文 晓路 美国的州长与市长 县长 区长没有上下级关系 share america gov 2012 06 04 2022 10 21 简体中文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地方行政首长 amp oldid 7470850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