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藍鼎元

藍鼎元(1680年9月19日-1733年8月1日),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生於康熙十九年,卒於雍正十一年。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父親藍斌精通理學,但屢科不第;藍鼎元十歲喪父,家境艱苦,靠母以女紅度日。自幼聰穎好學,清康熙末年,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事後,百餘宗族、兵員未返,落腳阿里港(今屏東縣里港鄉)墾荒開發。[1]雍正間特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寫下了斷案過程,即《鹿洲公案》(藍公案)。潮州府知府胡恂邀其編纂府志。後受兩廣總督鄂彌達懇邀入幕,並再受鄂的舉薦,特授為署廣州府知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到任月餘,即卒於官,年僅54歲。今日里港藍家為其後人。較著名的有藍世聰

藍鼎元

《清代學者像傳》之《藍鼎元像》


大清署廣州府知府
籍貫 福建漳浦縣
族裔 畬族
字號 字玉霖,別字任菴,號鹿洲
出生 康熙十九年(1680年9月19日)
福建漳浦縣
逝世 雍正十一年(1733年8月1日)
廣州
出身
  • 雍正元年拔貢
經歷
藍鼎元
漢字 藍鼎元
白話字 Nâ Téng-goân
臺羅拼音Nâ Tíng-guân
漢字 鹿洲
白話字 Lo̍k-chiu
臺羅拼音Lo̍k-tsiu
表字
漢字 玉霖
白話字 Gio̍k-lîm
臺羅拼音Gio̍k-lîm
別字
漢字 任菴
白話字 Jīm-am
臺羅拼音Jīm-am

生平

藍鼎元自幼聰穎,生性好學,勤苦自勵。年少名列童子試榜首,頗得當地督學賞識。十七歲時,泛舟遊歷閩浙廣東沿海,「自謂此行所得者多,人莫能喻也。」[2]從此眼界大開,識見愈增,然時運不濟,屢次赴試不第。[3]漳浦知縣陳四明邀集知名學者講學,指導制藝詩歌古文等科試之學,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拔童子試第一,而為時人所重。先後受知於福建學政沈涵、福建巡撫張伯行,巡撫張伯行稱讚藍鼎元是「經世之良材」。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藍鼎元應張伯行之聘,到福州鰲峰書院,擔任講學及與同鄉蔡世遠共同纂訂先儒諸書。兩年後,辭聘歸家,在家鄉教書和著述,因「念祖父母春秋高,母亦漸衰,辭歸侍養」。自此,在家閉門苦讀十一年。

平台史記

康熙五十七年間(1718年)。其堂兄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便道返鄉,論及鎮守南澳事宜,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直指「南澳一鎮,為天南第一重地,是閩、粵兩省門戶」,「鎮南之法,以搜捕賊艘為先」,如果「上偷安則下怠惰,營伍廢弛則士卒弱,將帥素屍則盜賊恣」,「願兄無以開府滿盈,……抖擻精神,勤勞哨緝,一洗向來鎮弁積玩逡巡畏縮之習」,又於書中條陳七大要務以供參酌。佐幕期間上言南、北路文武駐紮要害,官兵營汛添設更置,臺鎮不可移澎湖,哨船之舵繚斗椗各兵必不可換,羅漢門、郎嬌、檳榔林、阿猴林不可棄等,均受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允行。巨細靡遺,「洞若觀火」,令廷珍「大奇之」。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起事反清,藍廷珍奉令平台,藍鼎元受邀隨行,於是來台參與戎幕。時年四十一歲。留台年餘,藍廷珍倚為左右手,凡軍中往來文書手札,皆出其手;軍務備防諸事,無不參與;「出入風濤戎馬間,羽檄紛馳,下筆千萬言立就」。為治理台灣出謀劃策,撰《平台紀略》一卷,又遍歷台灣西部各地,熟悉全台地理情形,遂能協助藍廷珍調度指揮順暢,料敵如神,迅速平定全台。由於在台期間,於地方利病,無所不用其心,常與廷珍「兄弟相對,竟日念念地方,不知其苦也」,因此藍廷珍稱讚他:「昔范文正公秀才,以天下為己任,予弟玉霖,其庶幾乎!」。

對台貢獻

藍鼎元於經濟時務處處留心,不僅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市)以北設縣添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市)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他以為「竹塹埔寬長百里,……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歲增民榖數十萬」;「恢恢郡邑之規模,當半線、淡水之中間,又為往來孔道衝要。即使半線設縣,距竹塹尚二百四十里,不二十年,此處又將作縣。流移開墾,日增日眾;再二十年,淡水八里坌又將作縣(置淡水廳)。氣運將開,非人力所能過抑,必當因其勢而利導之。」[4]所以「大聲疾呼,不啻舌敝穎禿」。藍鼎元精熟台灣歷史,入台後全面考察台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現實和地理、風俗、信仰、教化等等方面的情況。他最早提出了對台灣進行綜合治理,促進台灣走向文治社會的具體措施,即十九事:「信賞罰,懲訟師,除草竊,治客民,禁惡欲,儆吏胥,革規例,崇節儉,正婚嫁,興學校,修武備,嚴守御,教樹畜,寬租賦,行墾日,復官庄」,其中「恤澎民,撫士番,招生番。」等尤為切中治台時務。

藍鼎元全面系統提出治理、經營台灣的理論體系,被當時和此後的治台者所借鑒採用。《平台紀略》是藍鼎元在台一年餘返鄉撰寫,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還下手諭:「朕披閱藍鼎元所著《東征集》,其言大有可採,著常青、李侍堯購取詳閱,於辦理善後時,將該處情形細加察核。如其書內所討論各倏,有與見在《事宜》確中利弊者,不妨參酌採擇,俾經理海疆,事事悉歸盡善。」被乾隆譽為『籌臺宗匠』。

清政府曾對移民實行施琅提倡的渡臺禁令,禁止攜眷赴臺,該政策造成臺灣人口大亂,性別比失衡,男子多,女子極寡,青壯年拓荒者成家困難,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藍鼎元對此給予極大關注。在《東征集》與《論臺灣事宜書》中,他列舉了移民「皆丁壯力農,無妻室,無老耆幼稚」,「一莊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嚴酷事實,建議:「欲赴台耕種者必帶有眷口,方許給照載渡,編甲安插。台民有家屬在內地,願搬取渡台完聚者,許縣呈給照赴內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難。」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實行憑照攜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藍鼎元等官員的建議。

清初名吏

雍正繼位後(1723),下詔選拔全國學行兼優之士入太學,藍鼎元以優貢生被選進京。清廷也在本年採納他的建議增設彰化縣於半線,同時設置淡水廳稽查大甲溪以北防務、兼管彰化捕務。使其主張終得實現。雍正三年,藍鼎元奉派校書內廷,分修《大清一統志》,其史才遂為朝廷「內臣」所重。

雍正五年(1727年),經大學士朱軾讚譽藍鼎元才能,薦引他朝見雍正皇帝引薦,獲雍正帝召見,藍鼎元條奏經理臺灣、河漕、兼資、海運、鳳陽民俗土田、黔蜀疆域六件時務,深得雍正賞識,授予廣東普寧知縣,再兼署潮陽知縣

藍鼎元到任後力精圖治,革除吏敝,興學校、正風俗、秉公辦案,深獲民間愛戴。平反冤獄,嚴懲歹徒,令行禁止,吏治嚴明。藍鼎元還致力於復興學校,親自課經書,取締邪教,在潮陽改邪教祠為棉陽書院,盡力改善民俗風尚,深受百姓稱頌。藍鼎元秉性亢直,剛正不阿。

雍正六年(1728年),卻因藍鼎元因「豁免漁船例金」,以仵上官「違忤監司」,被羅織罪名,革職入獄。幸得當地士民為其鳴冤,潮州知府和總督郝玉麟、巡撫鄂彌達等多方協助,保釋出獄。藍鼎元請求歸休,鄂彌達更為他上書申明受冤始末,遂於雍正十一年(1733)奉詔進京召見,命其署理廣州知府,並聘請他編纂《潮州府志》。

逝世

藍鼎元於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間到任,僅月餘、便因病遽然亡故。年僅五十四歲。藍鼎元一生清廉,過世時家中貧困,鄂彌達及上官、同僚等「憐其貧」,集資以助,才得歸葬家鄉。

家族

  • 藍鼎元、藍廷珍族兄弟二人雖以征台而來台,功在清廷而留惠台灣。藍氏源流之一出自於河南縣汝南郡,近年調查研究源流之二,藍廷珍、藍鼎元等藍氏一族,乃是清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畬族」的族裔。其族人隨藍廷珍來台後,留台灣墾殖者頗多。藍廷珍的裔孫定居台中一帶;藍鼎元亦有長子藍雲錦留台開墾定居屏東阿里港(現稱里港鄉)一帶,藍家古厝即為在台藍家一世祖藍雲錦所建。[5]

有子六人。

著作

  • 《大清一統志》參與纂修
  • 著作:
    • 《藍鹿洲集》
    • 《修史試筆》
    • 《東征集》6卷(藍鼎元為藍廷珍擬寫的公檄、書稟、條陳、告諭的輯成)
    • 《平臺紀略》1卷(附奏疏)
    • 《鹿洲初集》20卷
    • 《女學》6卷
    • 《棉陽學準》5卷
    • 鹿洲公案》2卷
    • 《潮州府志》等書傳世。
  • 清史稿》中都有立傳,清《四庫全書》中收錄藍鼎元專著。

参考资料

  1. ^ (haoyenlan), haoyenlan. 藍鼎元家族與屏東平原拓墾的歷史淵源 @ 台北市藍姓宗親會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台北市藍姓宗親會的部落格. [2018-07-30]. (原始内容于2019-07-21) (中文(臺灣)). 漳浦縣的湖西鄉、赤嶺鄉、隆教鄉等三個鄉,大部分為藍姓人家。該地氣候怡人,且近海,農業景觀與裏港非常相似...藍雲錦是基於「原鄉」感情之故,才選擇阿里港。 
  2. ^ 同前註書,<卷四,藍鼎元>,212頁。
  3. ^ 據蔣炳釗《畬族史稿》,144頁;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4. ^ 見《東征集》,<卷六,紀竹塹埔>,87頁。
  5. ^ 據屏東縣里港鄉阿里港文化協會會刊《阿里港》創刊號,30頁,1966。
  • 新竹市文化局──人物誌──藍鼎元係依據其長子雲錦所撰《行述》入傳,可參見「註3」引書。[永久失效連結]
  • 《臺灣歷史辭典》第1318至1319頁─十八畫─藍鼎元。遠流出版。[失效連結]
  • 《藍鼎元與台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紀水沙連》參考資料目錄[永久失效連結]
  • 屏東文獻.論屏東縣里港鄉藍家古厝之先祖-藍鼎元著述及其儒家思想之實用價值 作者李讚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著作之參考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 紀水沙連
  2. 平臺紀略

藍鼎元, 1680年9月19日, 1733年8月1日, 字玉霖, 別字任菴, 號鹿洲, 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 生於康熙十九年, 卒於雍正十一年, 出身書香世家, 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 父親藍斌精通理學, 但屢科不第, 十歲喪父, 家境艱苦, 靠母以女紅度日, 自幼聰穎好學, 清康熙末年, 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 事後, 百餘宗族, 兵員未返, 落腳阿里港, 今屏東縣里港鄉, 墾荒開發, 雍正間特授廣東普寧知縣, 再兼署潮陽知縣, 寫下了斷案過程, 鹿洲公案, 藍公案, 潮州府知府胡恂邀其. 藍鼎元 1680年9月19日 1733年8月1日 字玉霖 別字任菴 號鹿洲 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 生於康熙十九年 卒於雍正十一年 藍鼎元出身書香世家 其父祖皆是當地有名望的儒士 父親藍斌精通理學 但屢科不第 藍鼎元十歲喪父 家境艱苦 靠母以女紅度日 自幼聰穎好學 清康熙末年 藍鼎元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貴之亂 事後 百餘宗族 兵員未返 落腳阿里港 今屏東縣里港鄉 墾荒開發 1 雍正間特授廣東普寧知縣 再兼署潮陽知縣 寫下了斷案過程 即 鹿洲公案 藍公案 潮州府知府胡恂邀其編纂府志 後受兩廣總督鄂彌達懇邀入幕 並再受鄂的舉薦 特授為署廣州府知府 雍正十一年 1733年 夏到任月餘 即卒於官 年僅54歲 今日里港藍家為其後人 較著名的有藍世聰 藍鼎元 清代學者像傳 之 藍鼎元像 大清署廣州府知府籍貫 福建漳浦縣族裔 畬族字號 字玉霖 別字任菴 號鹿洲出生 康熙十九年 1680年9月19日 福建漳浦縣逝世 雍正十一年 1733年8月1日 廣州出身雍正元年拔貢經歷康熙年間纂訂先儒諸書 康熙六十年 1721年 隨南澳總督藍廷珍平定治理台灣 雍正元年 1723年 選優貢生進京 雍正三年 1725年 分修 大清一統志 雍正五年 1727年 條奏經理台灣 河漕海運興革等 雍正六年 1728年 廣東普寧知縣 兼署潮陽知縣 雍正十一年 1733年 署理廣州府知府兼編纂 潮州府志 藍鼎元漢字藍鼎元白話字Na Teng goan臺羅拼音Na Ting guan号漢字鹿洲白話字Lo k chiu臺羅拼音Lo k tsiu表字漢字玉霖白話字Gio k lim臺羅拼音Gio k lim別字漢字任菴白話字Jim am臺羅拼音Jim am 目录 1 生平 1 1 平台史記 1 2 對台貢獻 1 3 清初名吏 1 4 逝世 2 家族 3 著作 4 参考资料 5 外部連結生平 编辑藍鼎元自幼聰穎 生性好學 勤苦自勵 年少名列童子試榜首 頗得當地督學賞識 十七歲時 泛舟遊歷閩浙 廣東沿海 自謂此行所得者多 人莫能喻也 2 從此眼界大開 識見愈增 然時運不濟 屢次赴試不第 3 漳浦知縣陳四明邀集知名學者講學 指導制藝 詩歌 古文等科試之學 至康熙四十二年 1703 拔童子試第一 而為時人所重 先後受知於福建學政沈涵 福建巡撫張伯行 巡撫張伯行稱讚藍鼎元是 經世之良材 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 藍鼎元應張伯行之聘 到福州鰲峰書院 擔任講學及與同鄉蔡世遠共同纂訂先儒諸書 兩年後 辭聘歸家 在家鄉教書和著述 因 念祖父母春秋高 母亦漸衰 辭歸侍養 自此 在家閉門苦讀十一年 平台史記 编辑 康熙五十七年間 1718年 其堂兄藍廷珍升任南澳總兵 便道返鄉 論及鎮守南澳事宜 藍鼎元乃上書數千言 直指 南澳一鎮 為天南第一重地 是閩 粵兩省門戶 鎮南之法 以搜捕賊艘為先 如果 上偷安則下怠惰 營伍廢弛則士卒弱 將帥素屍則盜賊恣 願兄無以開府滿盈 抖擻精神 勤勞哨緝 一洗向來鎮弁積玩逡巡畏縮之習 又於書中條陳七大要務以供參酌 佐幕期間上言南 北路文武駐紮要害 官兵營汛添設更置 臺鎮不可移澎湖 哨船之舵繚斗椗各兵必不可換 羅漢門 郎嬌 檳榔林 阿猴林不可棄等 均受閩浙總督覺羅滿保的允行 巨細靡遺 洞若觀火 令廷珍 大奇之 康熙六十年 1721 朱一貴起事反清 藍廷珍奉令平台 藍鼎元受邀隨行 於是來台參與戎幕 時年四十一歲 留台年餘 藍廷珍倚為左右手 凡軍中往來文書手札 皆出其手 軍務備防諸事 無不參與 出入風濤戎馬間 羽檄紛馳 下筆千萬言立就 為治理台灣出謀劃策 撰 平台紀略 一卷 又遍歷台灣西部各地 熟悉全台地理情形 遂能協助藍廷珍調度指揮順暢 料敵如神 迅速平定全台 由於在台期間 於地方利病 無所不用其心 常與廷珍 兄弟相對 竟日念念地方 不知其苦也 因此藍廷珍稱讚他 昔范文正公作秀才 以天下為己任 予弟玉霖 其庶幾乎 對台貢獻 编辑 藍鼎元於經濟時務處處留心 不僅竭力主張在半線 今彰化市 以北設縣添兵 更主張在竹塹 今新竹市 地區增置兵防 設官治理 他以為 竹塹埔寬長百里 闢田疇 可得良田數千頃 歲增民榖數十萬 恢恢郡邑之規模 當半線 淡水之中間 又為往來孔道衝要 即使半線設縣 距竹塹尚二百四十里 不二十年 此處又將作縣 流移開墾 日增日眾 再二十年 淡水八里坌又將作縣 置淡水廳 氣運將開 非人力所能過抑 必當因其勢而利導之 4 所以 大聲疾呼 不啻舌敝穎禿 藍鼎元精熟台灣歷史 入台後全面考察台灣社會 政治 經濟 軍事的現實和地理 風俗 信仰 教化等等方面的情況 他最早提出了對台灣進行綜合治理 促進台灣走向文治社會的具體措施 即十九事 信賞罰 懲訟師 除草竊 治客民 禁惡欲 儆吏胥 革規例 崇節儉 正婚嫁 興學校 修武備 嚴守御 教樹畜 寬租賦 行墾日 復官庄 其中 恤澎民 撫士番 招生番 等尤為切中治台時務 藍鼎元全面系統提出治理 經營台灣的理論體系 被當時和此後的治台者所借鑒採用 平台紀略 是藍鼎元在台一年餘返鄉撰寫 直到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 乾隆還下手諭 朕披閱藍鼎元所著 東征集 其言大有可採 著常青 李侍堯購取詳閱 於辦理善後時 將該處情形細加察核 如其書內所討論各倏 有與見在 事宜 確中利弊者 不妨參酌採擇 俾經理海疆 事事悉歸盡善 被乾隆譽為 籌臺宗匠 清政府曾對移民實行施琅提倡的渡臺禁令 禁止攜眷赴臺 該政策造成臺灣人口大亂 性別比失衡 男子多 女子極寡 青壯年拓荒者成家困難 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藍鼎元對此給予極大關注 在 東征集 與 論臺灣事宜書 中 他列舉了移民 皆丁壯力農 無妻室 無老耆幼稚 一莊有家室者百不得一 等大量嚴酷事實 建議 欲赴台耕種者必帶有眷口 方許給照載渡 編甲安插 台民有家屬在內地 願搬取渡台完聚者 許縣呈給照赴內地搬取 文武汛口不得留難 雍正九年 1731年 清政府實行憑照攜眷入台政策 就是出自藍鼎元等官員的建議 清初名吏 编辑 雍正繼位後 1723 下詔選拔全國學行兼優之士入太學 藍鼎元以優貢生被選進京 清廷也在本年採納他的建議增設彰化縣於半線 同時設置淡水廳稽查大甲溪以北防務 兼管彰化捕務 使其主張終得實現 雍正三年 藍鼎元奉派校書內廷 分修 大清一統志 其史才遂為朝廷 內臣 所重 雍正五年 1727年 經大學士朱軾讚譽藍鼎元才能 薦引他朝見雍正皇帝引薦 獲雍正帝召見 藍鼎元條奏經理臺灣 河漕 兼資 海運 鳳陽民俗土田 黔蜀疆域六件時務 深得雍正賞識 授予廣東普寧知縣 再兼署潮陽知縣 藍鼎元到任後力精圖治 革除吏敝 興學校 正風俗 秉公辦案 深獲民間愛戴 平反冤獄 嚴懲歹徒 令行禁止 吏治嚴明 藍鼎元還致力於復興學校 親自課經書 取締邪教 在潮陽改邪教祠為棉陽書院 盡力改善民俗風尚 深受百姓稱頌 藍鼎元秉性亢直 剛正不阿 雍正六年 1728年 卻因藍鼎元因 豁免漁船例金 以仵上官 違忤監司 被羅織罪名 革職入獄 幸得當地士民為其鳴冤 潮州知府和總督郝玉麟 巡撫鄂彌達等多方協助 保釋出獄 藍鼎元請求歸休 鄂彌達更為他上書申明受冤始末 遂於雍正十一年 1733 奉詔進京召見 命其署理廣州知府 並聘請他編纂 潮州府志 逝世 编辑 藍鼎元於雍正十一年 1733 五月間到任 僅月餘 便因病遽然亡故 年僅五十四歲 藍鼎元一生清廉 過世時家中貧困 鄂彌達及上官 同僚等 憐其貧 集資以助 才得歸葬家鄉 家族 编辑藍鼎元 藍廷珍族兄弟二人雖以征台而來台 功在清廷而留惠台灣 藍氏源流之一出自於河南縣汝南郡 近年調查研究源流之二 藍廷珍 藍鼎元等藍氏一族 乃是清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 畬族 的族裔 其族人隨藍廷珍來台後 留台灣墾殖者頗多 藍廷珍的裔孫定居台中一帶 藍鼎元亦有長子藍雲錦留台開墾定居屏東阿里港 現稱里港鄉 一帶 藍家古厝即為在台藍家一世祖藍雲錦所建 5 有子六人 著作 编辑 大清一統志 參與纂修 著作 藍鹿洲集 修史試筆 東征集 6卷 藍鼎元為藍廷珍擬寫的公檄 書稟 條陳 告諭的輯成 平臺紀略 1卷 附奏疏 鹿洲初集 20卷 女學 6卷 棉陽學準 5卷 鹿洲公案 2卷 潮州府志 等書傳世 清史稿 中都有立傳 清 四庫全書 中收錄藍鼎元專著 参考资料 编辑 haoyenlan haoyenlan 藍鼎元家族與屏東平原拓墾的歷史淵源 台北市藍姓宗親會的部落格 痞客邦 台北市藍姓宗親會的部落格 2018 07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7 21 中文 臺灣 漳浦縣的湖西鄉 赤嶺鄉 隆教鄉等三個鄉 大部分為藍姓人家 該地氣候怡人 且近海 農業景觀與裏港非常相似 藍雲錦是基於 原鄉 感情之故 才選擇阿里港 同前註書 卷四 藍鼎元 212頁 據蔣炳釗 畬族史稿 144頁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88 見 東征集 卷六 紀竹塹埔 87頁 據屏東縣里港鄉阿里港文化協會會刊 阿里港 創刊號 30頁 1966 顧敏耀 藍鼎元傳記資料考述 兼論其 紀水沙連 之內容與意涵 成大中文學報 第42期 2013年9月 頁137 182 新竹市文化局 人物誌 藍鼎元係依據其長子雲錦所撰 行述 入傳 可參見 註3 引書 永久失效連結 臺灣歷史辭典 第1318至1319頁 十八畫 藍鼎元 遠流出版 失效連結 藍鼎元與台灣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紀水沙連 參考資料目錄 永久失效連結 屏東文獻 論屏東縣里港鄉藍家古厝之先祖 藍鼎元著述及其儒家思想之實用價值 作者李讚桐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著作之參考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编辑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紀水沙連 平臺紀略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藍鼎元 amp oldid 7559679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