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又称立克次氏体,是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学名Rickettsia细菌的通稱,為一群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命體。雖然是細菌,但许多生態特征和病毒一样,如: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可以藉由陶瓷過濾器过滤、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等。有细胞壁,无鞭毛,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有多种形态,为小杆状至球菌状的多形体,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直径只有0.3-1μm,小于绝大多数细菌。

立克次體屬
圖中細胞內的寄生物即立式立克次体
科学分类
域: 细菌域 Bacteria
界: 细菌界 Bacteria
门: 變形菌門 Pseudomonadota
纲: α-变形菌纲 Alphaproteobacteria
目: 立克次體目 Rickettsiales
科: 立克次體科 Rickettsiaceae
属: 立克次體屬 Rickettsia
  • 貓立克次體 R. felis
  • 普氏立克次體 R. prowazekii
  • 立氏立克次體 R. rickettsii
  • 傷寒立克次體 R. typhi

異名
  • Dermacentroxenus Wolbach, 1919
  • Gamasoxenus Zhdanov, 1953

立克次体有细胞形态,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外,细胞壁含有细菌特有的肽聚糖[1]。它们的这种细胞壁为双层结构,其中脂类含量高于一般细菌。同时有DNA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及核膜,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經研究粒線體的祖先可能是由立克次體演化而來[2]。革兰染色呈阴性,效果不明显。

立克次体取名是为了纪念美国病理学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年2月9日 - 1910年5月3日),立克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发现了落磯山斑點熱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立克次体)和传播方式[3][4]。由于工作原因,他自己也死于斑疹伤寒,而他所发现的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体属[3]

生长及传播 编辑

大多数立克次体需要寄宿于活体有核细胞,繁殖方式为二分裂,约6至10小时繁殖一代。不同的立克次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亦有所不同,如普氏立克次体为分散分布,恙虫病立克次体则聚集在细胞核外表面附近,五日热巴通体可粘附在细胞外表面,也可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在pH为8时生长稳定,因此可算作嗜碱性细菌。适宜在32至35摄氏度时生存,也可耐低温与干旱。[5]在实验室内多采用鸡胚胎细胞或小细胞培育。许多种立克次体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严重疾病,有的立克次体对干燥的抵抗能力极强,许多立克次体可侵入节肢动物体内,如等,当这些节肢动物叮咬人类或动物时,就会引起疾病,如多种斑疹伤寒、斑点热、猫抓病、Q热、埃里希体病、巴通体病等。Q热在少数情况下甚至能通过空气传播[6]。致病性立克次体感染人体后,大多会出现头痛不适、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

致病机制 编辑

在进入体内后,立克次体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内,接下来会在局部淋巴组织血管内表皮组织内繁殖。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导致大量细胞破损、出血。血管壁细胞破损后,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渗出,在皮肤上表现为皮疹。[7]有些立克次体在侵入宿主时,会释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大量聚集后会导致细胞破裂。立克次体还会释放脂多糖,因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出现中毒休克等症状。虽然不同的立克次体症状不同,但主要症状都为血管病变,有时还会出现血栓。由血管病变,立克次体还会引起神经、呼吸、循环系统的并发症。[8]

症状 编辑

被立克次体感染后有约为10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的初期症状为发热、头疼,还会出现毒血症症状,如头晕耳鸣、四肢酸疼等。4至5天后感染者开始出现粉红色皮疹,随着时间推移皮疹开始蔓延,严重者全身均可见到皮疹。这一阶段的患者仍有高温,并伴随着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可能精神错乱或昏迷。也可能会伴随着中毒性心肌炎。4至8日后皮疹开始褪色,体温恢复,症状好转,精神症状的恢复则需要更多时间。年老体弱、免疫系统受损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症状乃至死亡。对该类微生物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感染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9]

下属物种 编辑

本属包括以下物种:[10]

  • Rickettsia akari Huebner et al., 1946
  • Rickettsia asembonensis Maina et al., 2016
  • 亚洲克次氏体 Rickettsia asiatica Fujita et al., 2006
  • 澳洲克次氏体 Rickettsia australis Philip, 1950
  • Rickettsia bellii Philip et al., 1983
  • Rickettsia buchneri Kurtti et al., 2015
  • 加拿大克次氏体 Rickettsia canadensis McKiel et al., 1967
  • 猫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felis Bouyer et al., 2001
  • 黑龙江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
  • 瑞士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helvetica
  • 胡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hoogstraalii Duh et al., 2010
  • 虎林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hulinensis
  • 日本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japonica
  • 马赛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massiliae
  • 摩纳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monacensis
  • 蒙大拿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montanensis
  • 帕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parkeri
  • 皮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peacockii
  • 普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prowazekii da Rocha-Lima, 1916
  • 劳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raoultii
  • 扁头蜱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rhipicephali
  • 立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rickettsii (Wolbach, 1919) Brumpt, 1922
  • 西伯利亚立克次氏体亚群 Rickettsia sibirica subgroup
  • 田村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tamurae
  • 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typhi (Wolbach & Todd, 1920) Philip, 194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8-06-12.
  2. ^ .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3. ^ 3.0 3.1 . 芝加哥大学.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4. ^ Gross, Dominik; Schäfer, Gereon.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Ricketts: Howard Taylor Ricketts (1871-1910). The namesake of the Rickettsiaceae family.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11-01, 13 (1): 10–13. ISSN 1769-714X. PMID 20888424. doi:10.1016/j.micinf.2010.09.008. 
  5. ^ Rickettsia prowazekii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8-03-25.
  6. ^ 摸狗胎盤!男子染Q熱 高燒不退[永久失效連結]
  7. ^ 立克次体病科普知识专栏--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1-07-08.
  8. ^ 立克次体病[永久失效連結]
  9. ^ . [201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10. ^ . GBIF. [202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立克次体, 又称立克次氏体, 是科属, 学名, rickettsia, 细菌的通稱, 為一群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命體, 雖然是細菌, 但许多生態特征和病毒一样, 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 可以藉由陶瓷過濾器过滤, 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等, 有细胞壁, 无鞭毛, 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有多种形态, 为小杆状至球菌状的多形体,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直径只有0, 1μm, 小于绝大多数细菌, 立克次體屬圖中細胞內的寄生物即立式科学分类域, 细菌域, bacteria界, 细菌界, bacteria门, 變形菌門, ps. 立克次体又称立克次氏体 是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 学名 Rickettsia 细菌的通稱 為一群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命體 雖然是細菌 但许多生態特征和病毒一样 如 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 可以藉由陶瓷過濾器过滤 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等 有细胞壁 无鞭毛 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有多种形态 为小杆状至球菌状的多形体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直径只有0 3 1mm 小于绝大多数细菌 立克次體屬圖中細胞內的寄生物即立式立克次体科学分类域 细菌域 Bacteria界 细菌界 Bacteria门 變形菌門 Pseudomonadota纲 a 变形菌纲 Alphaproteobacteria目 立克次體目 Rickettsiales科 立克次體科 Rickettsiaceae属 立克次體屬 Rickettsia種貓立克次體 R felis 普氏立克次體 R prowazekii 立氏立克次體 R rickettsii 傷寒立克次體 R typhi等異名Dermacentroxenus Wolbach 1919 Gamasoxenus Zhdanov 1953立克次体有细胞形态 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外 细胞壁含有细菌特有的肽聚糖 1 它们的这种细胞壁为双层结构 其中脂类含量高于一般细菌 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但没有核仁及核膜 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a 变形菌 經研究粒線體的祖先可能是由立克次體演化而來 2 革兰染色呈阴性 效果不明显 立克次体取名是为了纪念美国病理学家霍華德 泰勒 立克次 Howard Taylor Ricketts 1871年2月9日 1910年5月3日 立克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 发现了落磯山斑點熱和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 和传播方式 3 4 由于工作原因 他自己也死于斑疹伤寒 而他所发现的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体属 3 目录 1 生长及传播 2 致病机制 3 症状 4 下属物种 5 参考文献生长及传播 编辑大多数立克次体需要寄宿于活体有核细胞 繁殖方式为二分裂 约6至10小时繁殖一代 不同的立克次体在细胞内的分布亦有所不同 如普氏立克次体为分散分布 恙虫病立克次体则聚集在细胞核外表面附近 五日热巴通体可粘附在细胞外表面 也可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 在pH为8时生长稳定 因此可算作嗜碱性细菌 适宜在32至35摄氏度时生存 也可耐低温与干旱 5 在实验室内多采用鸡胚胎细胞或小鼠细胞培育 许多种立克次体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严重疾病 有的立克次体对干燥的抵抗能力极强 许多立克次体可侵入节肢动物体内 如虱 蚤 蜱 螨等 当这些节肢动物叮咬人类或动物时 就会引起疾病 如多种斑疹伤寒 斑点热 猫抓病 Q热 埃里希体病 巴通体病等 Q热在少数情况下甚至能通过空气传播 6 致病性立克次体感染人体后 大多会出现头痛不适 发热 出疹等共同症状 致病机制 编辑在进入体内后 立克次体先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进入宿主细胞内 接下来会在局部淋巴组织或血管内表皮组织内繁殖 然后经由淋巴液和血液扩散至全身血管系统内 导致大量细胞破损 出血 血管壁细胞破损后 血管通透性增强 血液渗出 在皮肤上表现为皮疹 7 有些立克次体在侵入宿主时 会释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 大量聚集后会导致细胞破裂 立克次体还会释放脂多糖 因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 出现中毒休克等症状 虽然不同的立克次体症状不同 但主要症状都为血管病变 有时还会出现血栓 由血管病变 立克次体还会引起神经 呼吸 循环系统的并发症 8 症状 编辑被立克次体感染后有约为10天的潜伏期 发病后的初期症状为发热 头疼 还会出现毒血症症状 如头晕耳鸣 四肢酸疼等 4至5天后感染者开始出现粉红色皮疹 随着时间推移皮疹开始蔓延 严重者全身均可见到皮疹 这一阶段的患者仍有高温 并伴随着神经精神症状 严重者可能精神错乱或昏迷 也可能会伴随着中毒性心肌炎 4至8日后皮疹开始褪色 体温恢复 症状好转 精神症状的恢复则需要更多时间 年老体弱 免疫系统受损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症状乃至死亡 对该类微生物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感染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9 下属物种 编辑本属包括以下物种 10 Rickettsia akari Huebner et al 1946Rickettsia asembonensis Maina et al 2016亚洲克次氏体 Rickettsia asiatica Fujita et al 2006澳洲克次氏体 Rickettsia australis Philip 1950Rickettsia bellii Philip et al 1983Rickettsia buchneri Kurtti et al 2015加拿大克次氏体 Rickettsia canadensis McKiel et al 1967猫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felis Bouyer et al 2001黑龙江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瑞士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helvetica胡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hoogstraalii Duh et al 2010虎林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hulinensis日本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japonica马赛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massiliae摩纳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monacensis蒙大拿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montanensis帕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parkeri皮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peacockii普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prowazekii da Rocha Lima 1916劳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raoultii扁头蜱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rhipicephali立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rickettsii Wolbach 1919 Brumpt 1922西伯利亚立克次氏体亚群 Rickettsia sibirica subgroup田村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tamurae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typhi Wolbach amp Todd 1920 Philip 1943参考文献 编辑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 06 12 粒線體的祖先 2018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7 3 0 3 1 Guide to the Howard Taylor Ricketts Papers 1891 1977 芝加哥大学 2021 02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7 Gross Dominik Schafer Gereon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Ricketts Howard Taylor Ricketts 1871 1910 The namesake of the Rickettsiaceae family Microbes and Infection 2011 01 13 1 10 13 ISSN 1769 714X PMID 20888424 doi 10 1016 j micinf 2010 09 008 Rickettsia prowazekii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 03 25 摸狗胎盤 男子染Q熱 高燒不退 永久失效連結 立克次体病科普知识专栏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 07 08 立克次体病 永久失效連結 立克次体感染 2010 01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01 Rickettsia da Rocha Lima 1916 GBIF 2022 05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0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立克次体 amp oldid 7777653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