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清涼澄觀

清涼澄觀(737年—838年,一說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賜號清涼國師,唐朝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華嚴宗四祖。 天寶七年(西元七四八),[2]澄觀依越州(今應天山)寶林寺霈禪師出家,精學勤誦《法華經》。 肅宗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依止曇一大師門下受具足戒,複依妙善寺常照禪師受菩薩戒。澄觀廣學法要,依於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回至越州開元寺依曇一律師學南山律學,轉返金陵依玄璧法師受學三論。 代宗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澄觀於瓦官寺聽聞《大乘起信論》、《涅槃經》,從淮南法藏學海東新羅元曉之《大乘起信論疏義》,隨後又前往錢塘(今杭州)從天竺寺法詵法師習《華嚴經》。[2]

清涼澄觀
出生738年
唐朝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绍兴市
圓寂839年
承旨葬於終南山石室[1]
著名成就華嚴四祖
宗派華嚴宗
頭銜清涼國師
徒弟與學生宗密僧睿、法印、寂光
譯作《四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隨疏演義鈔》

简介

清涼澄觀,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一歲時,從越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正月起,到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歷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後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即是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3],故有華嚴疏主之稱。

貞元十二年(796年)奉召至長安審定罽賓沙門般若翻譯南印度烏荼國進貢之《華嚴經》后分梵本,貞元十四年(798年)譯成四十卷,亦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德宗又詔令澄觀作疏解釋,于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疏》[4]十卷。次年,為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未幾又參與翻譯《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其後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澄觀皆廣受尊敬。文宗開成三年(838年)三月圓寂,年一百零二歲[5]。後世尊為華嚴宗四祖。

澄觀的弟子有一百多人,宗密、僧睿、法印及寂光四人稱門下四哲,其中繼承他法統的是宗密。

贡献

澄觀一生著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餘卷,講《華嚴經》達五十遍。他的著述現存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疏鈔玄談》九卷、《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華嚴經行願品別疏》一卷、《華嚴經綱要》三卷、《大華嚴經略策》一卷、《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東域傳燈目錄載頌文部份之作者為法藏[6])、《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三聖圓融觀》一卷、《華嚴法界玄鏡》二卷、《華嚴心要法門》一卷等。

《五蘊觀》、《十二因緣觀》作者題澄觀,但其著作及宗密著作中未曾提及、引用,有認為《十二因緣觀》可能是新羅義湘一系的作品[7][8]

澄觀早年曾廣泛參學禪教各家,對《大乘起信論》領會特深。他雖以振興華嚴學說為己任,思想融合禪宗天台宗及《起信論》,從而融會禪教,強調唯心,著重于一心法界的論述。他認為「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他宣稱迄至賢首法藏的古來諸德,對《華嚴經》所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的解釋[9],都不得其旨,認為《華嚴經》於此提出了「一心緣起」,與《俱舍論》中舉出的剎那緣起相同[10],並認為兩譯《華嚴經》和三譯《十地經》中的「名色增長」翻譯不妥,應改譯為「名色開顯」 [11],以契合普光《俱舍論記》中依據《成唯識論[12],而解讀的「住名色根」[13]

由於當時正是禪宗六祖惠能弘布禪法的時期,早年又參訪過牛頭宗慧忠、道欽,荷澤宗的無名,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澄觀受禪宗影響頗深,從而極力融會禪教[14]。此諸宗融會、禪教一致的宗趣,對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響深遠。

澄觀曾立十誓以勉勵自己,世人稱為「清涼十願」:一、體不損沙門之表。 二、心不違如來之制。三、坐不背法界之性。 四、性不染無礙之境。五、足不履僧寺之塵。 六、脅不觸居士之榻。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八、手不釋圓明之珠。九、舌不味過午之齋。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

註釋與引用

  1. ^ 佛陀教育基金會 各宗祖師傳記. [2019-10-14]. (原始内容于2021-04-16). 
  2. ^ 2.0 2.1 闡揚華嚴澄觀國師. [2020-08-22]. (原始内容于2021-04-16). 
  3. ^ 后世把疏、鈔合刻,略稱《華嚴經疏鈔》
  4. ^ 又作《華嚴經行願品疏》或《普賢行願品疏》
  5. ^ 依《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五,歷史學家多採此說。另《宋高僧傳(卷五)本傳》則說于元和年中圓寂,年七十余。
  6. ^ 東域傳燈目錄:「法藏撰……同七處九會頌一卷(同上)」
  7. ^ Ven. Bongak. 『十二因緣觀』의 저자와 사상에 대한 재고찰 (PDF). 
  8. ^ 澄観撰『十二因縁観』의 著者問題 —新羅撰述의 可能性. [2022-10-13]. (原始内容于2022-10-13). 
  9. ^ 世親十地經論》:「經曰:『是菩薩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論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云何世諦差別?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此觀有六種: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觀,二、因觀,三、攝過觀,四、護過觀,五、不厭厭觀,六、深觀。是中染依止觀者,因緣有分,依止一心故。經曰:『如來所說十二因緣分,皆依一心。所以者何?……』論曰:此是二諦差別,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小乘中,十二有支,三世次第,前後引生,如何說言:『皆依一心』?下釋云:離本識心,一切不成故。……是故十二有支,皆唯是識,識外無物。……言『二諦差別』者,論主意將所依心體是真諦,能依有支是俗諦故,此一文名為『二諦』,此釋總標文也。言『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者,釋『所以者何』下文,謂:『一心』是真,『雜染』是俗,即明此心,隨染『和合』,雙辨『二諦』,是《勝鬘》中不染而染等。」
  10. ^ 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古來諸德,但云:『離本識心,一切不成。』而其釋相,經生越世,此雖不失依持之義,未為得旨。今謂說主巧示:非唯『三世不離真心』,今一念心,頓具十二,彌顯前後,不離一心。此同《俱舍》第九,明剎那十二因緣也。」
  11. ^ 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名色增長是六處』者:不生五識,唯名十界,五識依生,乃名十處。識依相,即是增長,增長之言,宜譯為開顯。《俱舍》云:『住名色根,說為六處。』謂:六根是別,以別依總,成於六,稱『住名色』。」
  12. ^ 玄奘成唯識論》:「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而依主伴、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由斯識等,亦說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復由此說生、引同時,潤、未潤時,必不俱故。」
  13.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住名色根,說為六處。」
    真諦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約名色清淨根,名六入。」
    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有色諸根,說為六處。」
    普光《俱舍論記》:「名色是總,根是其別,以別住總,故言:『住名色根。』五有色根,說為六處,雖數有少,如名色釋,或由彼力能滿六故,故《正理》云:『有色諸根,說為六處。』又解:意住名根,眼等五根住色根,故云:『住名色根,說為六處。』意雖過去,五在現在,從多分說,名為六處。」
  14. ^ 《隨疏演義鈔》卷二自述其心得說:「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用以心傳心之旨,開示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二宗之禪門,攝臺(天臺)衡(南嶽)三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

參考文獻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 佛學大辭典/清涼國師

參見

外部連結

  • 高僧故事:当过七位帝王老师的中华第一高僧清凉澄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澄觀的生平及著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澄観撰『十二因縁観』의 著者問題 —新羅撰述의 可能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十二因緣觀』의 저자와 사상에 대한 재고찰

清涼澄觀, 737年, 838年, 一說738, 俗姓夏侯, 字大休, 賜號清涼國師, 唐朝越州山陰, 今浙江省绍兴市, 華嚴宗四祖, 天寶七年, 西元七四八, 澄觀依越州, 今應天山, 寶林寺霈禪師出家, 精學勤誦, 法華經, 肅宗至德二年, 西元七五七, 依止曇一大師門下受具足戒, 複依妙善寺常照禪師受菩薩戒, 澄觀廣學法要, 依於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回至越州開元寺依曇一律師學南山律學, 轉返金陵依玄璧法師受學三論, 代宗大曆元年, 西元七六六, 澄觀於瓦官寺聽聞, 大乘起信論, 涅槃經, 從淮南法藏學. 清涼澄觀 737年 838年 一說738 839 俗姓夏侯 字大休 賜號清涼國師 唐朝越州山陰 今浙江省绍兴市 人 華嚴宗四祖 天寶七年 西元七四八 2 澄觀依越州 今應天山 寶林寺霈禪師出家 精學勤誦 法華經 肅宗至德二年 西元七五七 依止曇一大師門下受具足戒 複依妙善寺常照禪師受菩薩戒 澄觀廣學法要 依於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 回至越州開元寺依曇一律師學南山律學 轉返金陵依玄璧法師受學三論 代宗大曆元年 西元七六六 澄觀於瓦官寺聽聞 大乘起信論 涅槃經 從淮南法藏學海東新羅元曉之 大乘起信論疏義 隨後又前往錢塘 今杭州 從天竺寺法詵法師習 華嚴經 2 清涼澄觀出生738年唐朝越州山陰 今浙江省绍兴市 圓寂839年承旨葬於終南山石室 1 著名成就華嚴四祖宗派華嚴宗頭銜清涼國師徒弟與學生宗密 僧睿 法印 寂光譯作 四十華嚴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隨疏演義鈔 目录 1 简介 2 贡献 3 註釋與引用 4 參考文獻 5 參見 6 外部連結简介 编辑清涼澄觀 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 737年 十一歲時 從越州寶林寺霈禪師出家 唐德宗興元元年 784年 正月起 到貞元三年 787年 十二月 歷時四年 撰成 華嚴經疏 二十卷 即是現行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後又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義數十卷 即是現行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3 故有華嚴疏主之稱 貞元十二年 796年 奉召至長安審定罽賓沙門般若翻譯南印度烏荼國進貢之 華嚴經 后分梵本 貞元十四年 798年 譯成四十卷 亦題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稱 四十華嚴 德宗又詔令澄觀作疏解釋 于終南山草堂寺撰成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 4 十卷 次年 為德宗皇帝講 華嚴 被授以 清涼國師 的稱號 未幾又參與翻譯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其後順宗 憲宗 穆宗 敬宗各朝 澄觀皆廣受尊敬 文宗開成三年 838年 三月圓寂 年一百零二歲 5 後世尊為華嚴宗四祖 澄觀的弟子有一百多人 宗密 僧睿 法印及寂光四人稱門下四哲 其中繼承他法統的是宗密 贡献 编辑澄觀一生著有 華嚴經疏 等書四百餘卷 講 華嚴經 達五十遍 他的著述現存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六十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九十卷 華嚴經疏鈔玄談 九卷 華嚴經行願品疏 十卷 華嚴經行願品別疏 一卷 華嚴經綱要 三卷 大華嚴經略策 一卷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 一卷 東域傳燈目錄載頌文部份之作者為法藏 6 華嚴經入法界品十八問答 一卷 三聖圓融觀 一卷 華嚴法界玄鏡 二卷 華嚴心要法門 一卷等 五蘊觀 十二因緣觀 作者題澄觀 但其著作及宗密著作中未曾提及 引用 有認為 十二因緣觀 可能是新羅義湘一系的作品 7 8 澄觀早年曾廣泛參學禪教各家 對 大乘起信論 領會特深 他雖以振興華嚴學說為己任 思想融合禪宗 天台宗及 起信論 從而融會禪教 強調唯心 著重于一心法界的論述 他認為 總該萬有 即是一心 心融萬有 便成四種法界 他宣稱迄至賢首法藏的古來諸德 對 華嚴經 所說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的解釋 9 都不得其旨 認為 華嚴經 於此提出了 一心緣起 與 俱舍論 中舉出的剎那緣起相同 10 並認為兩譯 華嚴經 和三譯 十地經 中的 名色增長 翻譯不妥 應改譯為 名色開顯 11 以契合普光 俱舍論記 中依據 成唯識論 12 而解讀的 住名色根 13 由於當時正是禪宗六祖惠能弘布禪法的時期 早年又參訪過牛頭宗的慧忠 道欽 荷澤宗的無名 以及北宗神秀一系的慧云等 澄觀受禪宗影響頗深 從而極力融會禪教 14 此諸宗融會 禪教一致的宗趣 對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響深遠 澄觀曾立十誓以勉勵自己 世人稱為 清涼十願 一 體不損沙門之表 二 心不違如來之制 三 坐不背法界之性 四 性不染無礙之境 五 足不履僧寺之塵 六 脅不觸居士之榻 七 目不視非儀之彩 八 手不釋圓明之珠 九 舌不味過午之齋 十 宿不離衣缽之側 註釋與引用 编辑 佛陀教育基金會 各宗祖師傳記 2019 10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6 2 0 2 1 闡揚華嚴澄觀國師 2020 08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6 后世把疏 鈔合刻 略稱 華嚴經疏鈔 又作 華嚴經行願品疏 或 普賢行願品疏 依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 卷二十五 歷史學家多採此說 另 宋高僧傳 卷五 本傳 則說于元和年中圓寂 年七十余 東域傳燈目錄 法藏撰 同七處九會頌一卷 同上 Ven Bongak 十二因緣觀 의 저자와 사상에 대한 재고찰 PDF 澄観撰 十二因縁観 의 著者問題 新羅撰述의 可能性 2022 10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3 世親 十地經論 經曰 是菩薩作是念 三界虛妄 但是一心作 論曰 但是一心作者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 云何世諦差別 隨順觀世諦 即入第一義諦 此觀有六種 一 何者是染 染依止觀 二 因觀 三 攝過觀 四 護過觀 五 不厭厭觀 六 深觀 是中染依止觀者 因緣有分 依止一心故 經曰 如來所說十二因緣分 皆依一心 所以者何 論曰 此是二諦差別 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 小乘中 十二有支 三世次第 前後引生 如何說言 皆依一心 下釋云 離本識心 一切不成故 是故十二有支 皆唯是識 識外無物 言 二諦差別 者 論主意將所依心體是真諦 能依有支是俗諦故 此一文名為 二諦 此釋總標文也 言 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 者 釋 所以者何 下文 謂 一心 是真 雜染 是俗 即明此心 隨染 和合 雙辨 二諦 是 勝鬘 中不染而染等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古來諸德 但云 離本識心 一切不成 而其釋相 經生越世 此雖不失依持之義 未為得旨 今謂說主巧示 非唯 三世不離真心 今一念心 頓具十二 彌顯前後 不離一心 此同 俱舍 第九 明剎那十二因緣也 澄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名色增長是六處 者 不生五識 唯名十界 五識依生 乃名十處 識依相顯 即是增長 增長之言 宜譯為開顯 俱舍 云 住名色根 說為六處 謂 六根是別 以別依總 開成於六 稱 住名色 玄奘 成唯識論 識等五種 由業熏發 雖實同時 而依主伴 總別 勝劣 因果相異 故諸聖教 假說前後 或依當來現起分位 有次第故 說有前後 由斯識等 亦說現行因時 定無現行義故 復由此說生 引同時 潤 未潤時 必不俱故 玄奘譯 阿毘達磨俱舍論 住名色根 說為六處 真諦譯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約名色清淨根 名六入 玄奘譯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有色諸根 說為六處 普光 俱舍論記 名色是總 根是其別 以別住總 故言 住名色根 五有色根 說為六處 雖數有少 如名色釋 或由彼力能滿六故 故 正理 云 有色諸根 說為六處 又解 意住名根 眼等五根住色根 故云 住名色根 說為六處 意雖過去 五在現在 從多分說 名為六處 隨疏演義鈔 卷二自述其心得說 造解成觀 即事即行 口談其言 心詣其理 用以心傳心之旨 開示諸佛所證之門 會南北二宗之禪門 攝臺 天臺 衡 南嶽 三觀之玄趣 使教合亡言之旨 心同諸佛之心 參考文獻 编辑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佛學大辭典 清涼國師參見 编辑长安华严寺塔 華嚴宗外部連結 编辑高僧故事 当过七位帝王老师的中华第一高僧清凉澄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澄觀的生平及著作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澄観撰 十二因縁観 의 著者問題 新羅撰述의 可能性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十二因緣觀 의 저자와 사상에 대한 재고찰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清涼澄觀 amp oldid 7585405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