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奠濟宮

奠濟宮,又稱為聖王廟聖公廟聖王公廟,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道教廟宇,建於光緒元年(1875年),主祀開漳聖王,與基隆護國城隍廟基隆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基隆廟口夜市即以奠濟宮得名,並以此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後殿「清甯宮」原為道光年間泉州人所建以奉祀水仙王的殿宇,日治時代因故與奠濟宮合併。歷經整修後,廟中仍存有清同治年間的石柱,另外還有古碑[1]

奠濟宮
基隆廟口是以奠濟宮前的廟埕聚集延伸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27之2號
主神開漳聖王
例祭農曆二月十六(開漳聖王聖誕)
廟格基隆三大公廟
状态良好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重檐歇山式
建立时间 清治臺灣光緒元年(1875年)[1]

歷史

同治年間,經過百年的開發與分類械鬥,漳州府移民取得了基隆港一帶,而泉州府安溪移民退守至七堵暖暖。兩方械鬥,爭執不斷,甚至抬出己方的守護神示威,泉州安溪人信仰雙忠尊王(俗稱尪公),漳州人崇奉開漳聖王(俗稱聖王公,簡稱聖王聖公)。每逢械鬥,雙方分別抬出己方守護神,吶喊助威,以祈勝利。械鬥之烈,連神像都難保全,甚至有「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的俗語。當地另有俗諺「尪公無過嶺」,意思是「尪公神像絕不越過獅球嶺」,因獅球嶺以北,即是漳州人地界[註 1][2][3]

 
〈奠濟宮改築諸善信寄捐錄碑〉,大正十三年(1924年)二月吉日立

而原本漳州籍的鄉民是在外木山(今日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文化路10巷到50巷的這一片山坡地上某處,目前這一片山坡大部分都還是奠濟宮之廟產)搭木造小廟奉祀原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清光緒元年(1875年),板橋林家捐獻玉田街土地建廟[1];而後當地士紳張金發、賴武等人奉獻香火錢,合作將之遷於今仁愛區仁三路、石硬港溪(今日的旭川河)的右岸附近,與左岸的慶安宮隔岸而對。

1884年中法戰爭,奠濟宮曾作為軍事據點,卻因清軍疏失,引爆詭雷,造成廟貌毀傷。1895年乙未戰爭時,因為抗日軍隊將奠濟宮充為軍火庫,儲藏彈藥,卻管理失當,又因水雷爆炸,造成毀傷。1897年地方仕紳決議重修。此外於清道光初年,主祀水仙王的清甯宮[註 2],由於在日治初期廟埕被公家徵用開路,遂將原本的「坐西向東」改成「坐南朝北」,與奠濟宮僅一巷之隔,此後逐漸被認為是奠濟宮的後殿[1]。1940年代二次大戰期間,盟軍轟炸基隆市區,奠濟宮受到波及,1957年以後陸續整修,於1964年大致修成今日樣貌[1]

1998年「後殿」清甯宮進行耗時五年的大修,改成三層樓的建築,一樓供奉水仙尊王,二樓供奉田都元帥,三樓供奉玉皇大帝[1]

註釋

  1. ^ 尪公,是神明的俗稱,這裡是指泉州人的守護神保儀大夫。嶺,是獅球嶺,以前是七堵到基隆市區的必經孔道。咸豐年間,台灣北部發生極為悲慘的漳泉分類械鬥,基隆亦無幸免,從「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這句俗諺,可知當時械鬥之激烈,地籍觀念之重。由於市街是漳州人的地盤,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所以暖暖一帶泉州人供奉的尪公絕對不越過獅球嶺,不到基隆市區!還有信徒繪聲繪影,說尪公與開漳聖王鬥法,調動五營神兵互相攻擊,直到觀世音菩薩調停,並約以獅球嶺為界
  2. ^ 原來坐落在仁四路一帶[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韓國棟 (编). 《走讀台灣:基隆市》. 國家文化總會. 2010年12月: 頁20. ISBN 978-986-6573-19-4. 
  2. ^ 安史失敗的關鍵——張巡與許遠[失效連結]
  3. ^ 基隆市鄉土教育資源 鄉土語言. [2013-02-23]. (原始内容于2008-12-20). 

奠濟宮, 又稱為聖王廟, 聖公廟, 聖王公廟, 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的道教廟宇, 建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 主祀開漳聖王, 與基隆護國城隍廟, 基隆慶安宮合稱為, 基隆三大廟, 基隆廟口夜市即以得名, 並以此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 後殿, 清甯宮, 原為道光年間泉州人所建以奉祀水仙王的殿宇, 日治時代因故與合併, 歷經整修後, 廟中仍存有清同治年間的石柱, 另外還有古碑, 基隆廟口是以前的廟埕聚集延伸基本信息位置, 中華民國, 臺灣, 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27之2號主神開漳聖王例祭農曆二月十六, 開漳聖王聖誕. 奠濟宮 又稱為聖王廟 聖公廟 聖王公廟 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的道教廟宇 建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 主祀開漳聖王 與基隆護國城隍廟 基隆慶安宮合稱為 基隆三大廟 基隆廟口夜市即以奠濟宮得名 並以此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 後殿 清甯宮 原為道光年間泉州人所建以奉祀水仙王的殿宇 日治時代因故與奠濟宮合併 歷經整修後 廟中仍存有清同治年間的石柱 另外還有古碑 1 奠濟宮基隆廟口是以奠濟宮前的廟埕聚集延伸基本信息位置 中華民國 臺灣 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27之2號主神開漳聖王例祭農曆二月十六 開漳聖王聖誕 廟格基隆三大公廟状态良好建筑详情本殿構造重檐歇山式建立时间清治臺灣光緒元年 1875年 1 歷史 编辑在同治年間 經過百年的開發與分類械鬥 漳州府移民取得了基隆港一帶 而泉州府安溪移民退守至七堵 暖暖 兩方械鬥 爭執不斷 甚至抬出己方的守護神示威 泉州安溪人信仰雙忠尊王 俗稱尪公 漳州人崇奉開漳聖王 俗稱聖王公 簡稱聖王 聖公 每逢械鬥 雙方分別抬出己方守護神 吶喊助威 以祈勝利 械鬥之烈 連神像都難保全 甚至有 尪公無頭殼 聖公無手骨 的俗語 當地另有俗諺 尪公無過嶺 意思是 尪公神像絕不越過獅球嶺 因獅球嶺以北 即是漳州人地界 註 1 2 3 奠濟宮改築諸善信寄捐錄碑 大正十三年 1924年 二月吉日立 而原本漳州籍的鄉民是在外木山 今日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文化路10巷到50巷的這一片山坡地上某處 目前這一片山坡大部分都還是奠濟宮之廟產 搭木造小廟奉祀原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 清光緒元年 1875年 板橋林家捐獻玉田街土地建廟 1 而後當地士紳張金發 賴武等人奉獻香火錢 合作將之遷於今仁愛區仁三路 石硬港溪 今日的旭川河 的右岸附近 與左岸的慶安宮隔岸而對 1884年中法戰爭 奠濟宮曾作為軍事據點 卻因清軍疏失 引爆詭雷 造成廟貌毀傷 1895年乙未戰爭時 因為抗日軍隊將奠濟宮充為軍火庫 儲藏彈藥 卻管理失當 又因水雷爆炸 造成毀傷 1897年地方仕紳決議重修 此外於清道光初年 主祀水仙王的清甯宮 註 2 由於在日治初期廟埕被公家徵用開路 遂將原本的 坐西向東 改成 坐南朝北 與奠濟宮僅一巷之隔 此後逐漸被認為是奠濟宮的後殿 1 1940年代二次大戰期間 盟軍轟炸基隆市區 奠濟宮受到波及 1957年以後陸續整修 於1964年大致修成今日樣貌 1 1998年 後殿 清甯宮進行耗時五年的大修 改成三層樓的建築 一樓供奉水仙尊王 二樓供奉田都元帥 三樓供奉玉皇大帝 1 註釋 编辑 尪公 是神明的俗稱 這裡是指泉州人的守護神保儀大夫 嶺 是獅球嶺 以前是七堵到基隆市區的必經孔道 咸豐年間 台灣北部發生極為悲慘的漳泉分類械鬥 基隆亦無幸免 從 尪公無頭殼 聖公無手骨 這句俗諺 可知當時械鬥之激烈 地籍觀念之重 由於市街是漳州人的地盤 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 所以暖暖一帶泉州人供奉的尪公絕對不越過獅球嶺 不到基隆市區 還有信徒繪聲繪影 說尪公與開漳聖王鬥法 調動五營神兵互相攻擊 直到觀世音菩薩調停 並約以獅球嶺為界 原來坐落在仁四路一帶 1 參考文獻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韓國棟 编 走讀台灣 基隆市 國家文化總會 2010年12月 頁20 ISBN 978 986 6573 19 4 安史失敗的關鍵 張巡與許遠 失效連結 基隆市鄉土教育資源 鄉土語言 2013 02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2 20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奠濟宮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奠濟宮 amp oldid 7277497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